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_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_崔卫华

遗产保护理论《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7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崔卫华1

贾婉文2

辽宁大连

116025)

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近15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新的动向,《旅游学刊》、《东南文化》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刊登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对样本论文所做的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等统计分析显示: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于基础理论、个案分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营管理、方法技术研究等五方面。其中,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关注遗产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文化遗产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与信息技术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的方向;文化遗产概念体系与理论研究应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

研究动向

文献综述文献标识码:A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遗产[1]的概念。截止2013年8月,世界上共有759处世界文化遗产[2]。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角度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从总体上了解文化遗产研究的动向和面临的课题对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述评

谢朝武、郑向敏从旅游学的视角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体系及方法[3]。杨丽霞、喻学才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七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张维亚通过文献综

[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保

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其未来的研究方向[6]。张成渝从原真性和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方面对

[7]

国内外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行了综述。

谭申等从遗产旅游动机的分类、影响因素、理论视角、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国外文化遗产旅游动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8]。陈享尔和蔡建明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进行了综述[9]。王吉昌、杨亮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大遗址区域保护的趋势[10],李海燕和权东计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国内综述以及国外的经验介绍[11]。王运良对我国“文化遗产学”研究进行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综述[12]。以上学者或从旅游视角,或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原真性、旅游动机、学科建设等某一角度对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把对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作为讨论的重点。

本文从年度分布、发表期刊、所属研究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视角,选取1998-2013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述,总结出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的七个方面:概念及历史研究;保护与开发政策研究;保护与开发关系研究;社区参与研究;环境保护研究;价值重估研究和复兴先导研究[5]。吴其付等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文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2013-04-22

崔卫华(1963-),女,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产业、遗产旅游。贾婉文(1989-),女,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遗产旅游、旅游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CVM的工业遗产地价值评价研究——以辽宁为例”(项目号40971079)。

18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对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现状做全面梳理,旨在对目前多样化、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为今后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研究动向。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文化遗产及相关的用语——文物、建筑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文化遗迹、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遗产学、大遗址、文物建筑、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13],

检索出的全部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筛选基础,并以南京大学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CSSCI(2012-2013)扩展版来源期刊以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作为样本的筛选标准,共选出220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需

(篇)

图二//论文刊载量较多的核心期刊排名[17]

2.发表期刊分布统计

如图二所示,《旅游学刊》、《东南文化》、《中国园林》、《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建筑学报》、《江西社会科学》、《城市规划》、《旅游论坛》、《旅游科学》、

、《黑龙江民族丛刊》、《国际城市要说明的是,样本及代表论文的选取受一定客观《城市发展研究》

等核心期刊为主要发表期刊。其中《旅游学条件及主观因素影响,若有疏漏之处,请读者理规划》解并指正。

发表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统计1.发表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刊》与《东南文化》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远超过其他期刊,其次是《中国园林》和《人文地理》。

各类核心期刊对文化遗产研究的侧重与偏向有所不同。如《旅游学刊》在对文化遗产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偏向于从旅游视角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问题;《东南文化》专设有“遗产保护理论”等栏目,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科建设,以及于遗产事业有引领、指导与借鉴意义,有理论阐述的个案研究;《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园林

如图一所示,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明显逐年递增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8-2002年,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的2000年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5]

园林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2)2003-2006年,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术交流的平台,

《人文地理》我国于2005年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于等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刊载量较多;

北京再次召开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16],促进了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

(3)2007-2012年,为研究的提升阶段。期间虽然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略有下降,但仍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

重点追踪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沿,也以旅游学为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经济地理》以“旅游开发”栏目为平台,不但研究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也关注遗产旅游的各个领域。

[18]

3.所属学科分布统计

如图三所示,关于文化

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学、建筑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

(篇)

学科。

(1)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旅

(篇)

图一//1998-2012年论文年度分布趋势图[14]

游再利用是目前文化遗产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9

民等)、学科建设、展示/解说、

(篇)

影响等诸多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新视角,为文化遗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性”和“完整性”两个概念进行解析和引申,并指出维护世界遗产要注重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20]。2005年苑利从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文化遗产学等三个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读[21];同年张成渝提出中国一

[22]

类特殊的地质文化遗产“地质本底文化遗产”。

2004年张成渝对“真实

图三//论文所属学科分布

研究的热点问题;

(2)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一直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

(3)遗址公园、大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研究使得以博物馆学为视角的相关论文数量增多;

(4)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更多学者从民族学的学科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5)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法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对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视。

研究内容分析

如图四所示,本文将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五个相互关联与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理论研究占全部样本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占30%,经营管理研究占6%,方法技术研究占5%。

[19]

1.基础内容研究

2006年闵庆文研究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目的,并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23];同年周年兴等研究了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内涵及对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24]。2008年刘壮在“文化遗产学”视野下分析了文化遗产的本质[25]。2009年俞孔坚等对我国特殊的一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构成的我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6]。2010

[27]年李飞等提出了新概念“廊道遗产”。2011年王

丽萍解析了“文化线路”的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

[28]研究意义。2012年王艳平提出了新概念“温泉旅

[29]

的25%;应用研究中个案研究占全部样本的34%,游文化遗产”;同年张成渝对文化遗产两个重要

的概念“原真性”与“完整性”提出质疑,并指出应

[30]

以一种开放、持续完善的态度对待遗产事业。

基础内容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涵盖了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相关属性、相关客体(旅游者、居

[31]评估,分析其功能和使命;2008年刘爱河论述了

2007年刘庆余等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

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32];2007年李军从经济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33],2009年周锦等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的经济性、稀缺性、公共性、外部性和垄断性等特性[34];2010年孙业红等通过研究,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等特征[35];2013年吕晓斌等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制度结构、变迁过程及不足[36]。上述研究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认为申遗对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构成影响,并

2009年张朝枝等以广东开平碉楼为例,研究

图四//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及各类所占比重

加速社会表象转向[37];同年隋丽娜等采用实证研

20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究方法,对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感知差异进行

[38]研究,以六个维度测度了其差异性。2011年沈苏

[57]

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2006年王宁认

为,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改造它所处的不合理的社

[58]会生态环境,也要改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2007

彦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人们对世界文

[39]

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2012年陈享尔等

年朱海霞、权东计提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59]。2009年李玉雪以国际文物保护为视角,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法律解读[60];同年王云霞提出“文化遗产权”的概念,认为其关系到国家采用何种法律手段保护文化遗产[61]。2009年孟宪民再次探讨了大遗址的保护思路,并提出要促进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发展[62];龚良则以江苏省为例,探索了我国东南地区大遗址保护的可行性办法[63],并对大遗址保护中的民生要求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分析[64]。2009年付清远对大遗址发掘与保护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65]。2010年,孙九霞认为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选择[66];佟玉权等提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67]

的新视角——“景观”;杜金鹏认为建设考古遗

以故宫游客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客

[40]

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

教育问题[41];2007年贺云翱对“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论述[42];安学斌则于2012年分

2005年王艳平分析了殖民建筑文化遗产的

析了民族文化遗产学(民族学与文化遗产学交叉

[43]融合衍生)的学科性质、特征及意义。

此外,学者们还从其他多个独特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如2003年张成渝从地质学视角对八达岭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学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44]。2005年徐红罡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45]。刘改芳、郭璇、王伟华分别于2008年[46]、2009年[47]和2011年[48]对文化遗产的展示/解说进行了研究。2008年熊关等认为ICOMOS专家对中国文化遗产存在误读,并对误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9],这一研究对我国未来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有重要指导意义;同年冯俊新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不同开发程度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同影响[50]。2009年王刃余研究了我国文化遗产调研的相关内容和问题[51]。2010年吴其付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详细概括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并对世界遗产的申报问题提出见解[52];同年谢文昕等从边际收益角度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整体财政投入产出状

[53]况进行实证研究,等等。

址公园是对大遗址进行保护的新模式,并提出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针与原则[68]。2011年夏晓伟分析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考古”与“遗址公园”的定位问题,指出这对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

[69]

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学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共同讨论。2003年何星亮提出文化遗产保

[70]护的四个措施,保护与开发并举也是其中之一。

2005年宋才发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把法律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其开发利用要法制化和规范化[71]。2009年房蕊通过研究认为,高科技信息手段为缓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提供

[72]新选择;同年王京传认为大遗址旅游是大遗址保

2.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存在法制观念薄弱、立法不足等问题,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全国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出现了不少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争。学者们既关注遗产保护的原则、手段与措施,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互动、矛盾缓和等;也关注遗产开发利用的模式、业态与开发体系等。

首先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2001年孟宪民提出了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与园区2003年张成渝等研究了真实性和完整性两大原则,认为其对中国的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55]。2005年喻学才总结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56];同年曲凌雁、宋韬业针对大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详细分析了存在

护与开发的驱动器,并对其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基本

[73]模式进行了分析。2009年陈同滨创立了大遗址保[74]护总体规划编制结构以及大遗址现状评估体系。

2010年傅才武等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五类基本模式[75];同年王京传从保护与发展两个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后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涵盖四个维度的多元化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76]。2011年张朝枝等提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2013年刘庆余对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五方面值得中国

[78]借鉴的成功经验。

[54]

的辉煌梦想,并探讨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思路。动态变化的,并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77]。

还有一些学者将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做为重点进行研究。如2007年李创新等提出遗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1

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三个开发模式,并试图构建

[79]其开发体系。2008年王金伟等采用多种方法确定

体、制度、组织体系等。2002年王兴斌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110];同年徐嵩龄通过对黄山管理模式

[111]

的评价和更新,探索了我国遗产管理之路。2003

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对其发

[80]

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梁学成认为多元化[81]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2012

年罗佳明对我国遗产管理组织体系提出了改革建

[112]

议;同年杨锐总结我国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

年,陶犁指出“文化廊道”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82];张建忠等以西安的新业态[83];吴承照等以游客感知为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4]

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出了改进战略[113]。2009年陈稳亮基于风景名胜区改革进行了探索[114]。2010年余洁等研究我国遗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对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改革途径[115]。2011年张金玲认为对于遗产管理者,遗产的展示和解说工作是重要工作,原真性是根本原则[116]。2012年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主体、制度等进行分

[117]

析,并对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分析借鉴。

为例,提出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大遗址管理体制的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在样本中占最高比重,其中国内个案研究占85%,国外个案研究占15%。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分析其保护、开发、规划、修护、管理、旅游吸引力等诸多问题;或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对策;或总结经验、启示等等。详见表一。

4.经营管理研究

经营管理研究关注文化遗产管理的模式、主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者针对一类文化遗产,

5.方法技术研究

方法技术研究涉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保护技术、检索技术等,是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较新的领域。2007年邹广天等分析了教育体验性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118];2008年张维亚研究了“吸引力—承载力矩阵”在城市历史地段旅

表一//个案研究代表论文及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类别

研究对象江苏盱眙明祖陵遗址

[86]

主要研究内容保护利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申遗的条件与对策

发展对策管理建议保护修缮策略

保护

价值评价、保护利用双语解说问题保护与更新建议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

保护规划建议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法律保护保护管理建议保护性利用模式旅游开发建议保护理念保护经验保护、利用经验保护立法启示法律保护经验特色开发、保护经验保护和开发规划

发表年度[***********][***********][***********][***********][***********]1120122012

龚良[85]宋振春等

山东泰山杭州西湖成都市“藏族文化街”

四川峨眉山杭州历史街区安徽段隋唐大运河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西安文化遗产型景区上海石库门建筑群北京南北锣鼓巷北京京西古道徽州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茶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古镇遗产陵墓遗址类遗产

壁画遗产法国

德国科隆大教堂文化遗产

日本法国

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

周永广等[87]唐希鹏等

某地方遗

国内个案

[88]

段玉明等[89]石坚韧等王晶[91]王银平

[92][90]

乌永志[93]万勇等

[94]

张祖群等[95]阙维民等方睿等

[96]

[97]

张强等[98]

某类型遗产

宋才发

[99]

吕卓民[100]陈艳

[101]

张建忠等[102]王丽琴等

[103]

顾军[104]

国际个案

刘海龙

[105]

张松等[106]叶秋华等

[107]

吴妍等[108]刘娅

[109]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1

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三个开发模式,并试图构建

[79]其开发体系。2008年王金伟等采用多种方法确定

体、制度、组织体系等。2002年王兴斌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110];同年徐嵩龄通过对黄山管理模式

[111]

的评价和更新,探索了我国遗产管理之路。2003

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对其发

[80]

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梁学成认为多元化[81]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2012

年罗佳明对我国遗产管理组织体系提出了改革建

[112]

议;同年杨锐总结我国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

年,陶犁指出“文化廊道”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82];张建忠等以西安的新业态[83];吴承照等以游客感知为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4]

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出了改进战略[113]。2009年陈稳亮基于风景名胜区改革进行了探索[114]。2010年余洁等研究我国遗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对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改革途径[115]。2011年张金玲认为对于遗产管理者,遗产的展示和解说工作是重要工作,原真性是根本原则[116]。2012年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主体、制度等进行分

[117]

析,并对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分析借鉴。

为例,提出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大遗址管理体制的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在样本中占最高比重,其中国内个案研究占85%,国外个案研究占15%。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分析其保护、开发、规划、修护、管理、旅游吸引力等诸多问题;或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对策;或总结经验、启示等等。详见表一。

4.经营管理研究

经营管理研究关注文化遗产管理的模式、主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者针对一类文化遗产,

5.方法技术研究

方法技术研究涉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保护技术、检索技术等,是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较新的领域。2007年邹广天等分析了教育体验性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118];2008年张维亚研究了“吸引力—承载力矩阵”在城市历史地段旅

表一//个案研究代表论文及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类别

研究对象江苏盱眙明祖陵遗址

[86]

主要研究内容保护利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申遗的条件与对策

发展对策管理建议保护修缮策略

保护

价值评价、保护利用双语解说问题保护与更新建议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

保护规划建议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法律保护保护管理建议保护性利用模式旅游开发建议保护理念保护经验保护、利用经验保护立法启示法律保护经验特色开发、保护经验保护和开发规划

发表年度[***********][***********][***********][***********][***********]1120122012

龚良[85]宋振春等

山东泰山杭州西湖成都市“藏族文化街”

四川峨眉山杭州历史街区安徽段隋唐大运河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西安文化遗产型景区上海石库门建筑群北京南北锣鼓巷北京京西古道徽州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茶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古镇遗产陵墓遗址类遗产

壁画遗产法国

德国科隆大教堂文化遗产

日本法国

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

周永广等[87]唐希鹏等

某地方遗

国内个案

[88]

段玉明等[89]石坚韧等王晶[91]王银平

[92][90]

乌永志[93]万勇等

[94]

张祖群等[95]阙维民等方睿等

[96]

[97]

张强等[98]

某类型遗产

宋才发

[99]

吕卓民[100]陈艳

[101]

张建忠等[102]王丽琴等

[103]

顾军[104]

国际个案

刘海龙

[105]

张松等[106]叶秋华等

[107]

吴妍等[108]刘娅

[109]

22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游开发中的应用[119];2009年张凌云研究“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应用[120]。2006年邓运员等探索利用“GIS技术”对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管理[121];2009年贾克斌等设计并实现了北京“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

[122]统”(CHIR);2009年贾腊江等认为“混频激光

面,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学的研究进展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化遗产学”的构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属性是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焦点。因此,从相关学科借鉴、移植、融合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建立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光谱分析技术”为解决文化遗产研究中的文物化学组成、文物年代、遗址勘探等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123];2010年严小青对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24];2012李铁乔等通过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了其未

[125]来发展趋势。

[1]本文中的文化遗产指物质文化遗产。[2]http://whc.unesco.org/en/list/

[3]谢朝武、郑向敏:《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

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4]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

[5]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综述》,《东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6]吴其付、王汝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研究综述》,《旅游科学》2007年第1期。

[7]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8]谭申、宋立中、周胜林:《近十年境外文化遗产地游客动

机研究述评》,《旅游论坛》2011年第2期。

[9]陈享尔、蔡建明:《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

述》,《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第1期。

[10]王吉昌、杨亮:《大遗址区域保护规划研究综述》,《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2期。[11]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

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王运良:《中国“文化遗产学”研究文献综述》,《东南文

化》2011年第5期。

[13]“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为核心期刊,

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8月6日;关键字的选取参照UNESCO世界遗产分类中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用语。[14]为反映整体趋势,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核心期刊

为限制条件,检索出1630篇论文,图一据此绘制;2013年数据尚未统计完全,此图未将其列出。

[15]2003-2006年间国务院、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分别颁

发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6年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

[16]中国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art/2008/4/2/

art_1662_11869.html

[17]图二是对样本中发表数量多于4篇的期刊进行的统计

五小结

综上所述,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视角、学科、内容等不断丰富,并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和新课题:

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无法回避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文化

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一方面是只保护不利用的“纯保护理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保护与再利用理论”适用的文化遗产类型不断扩展。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为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热”,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遗产第三大国,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本文的论文发表期刊排序、论文所属学科排序和保护开发利用研究所占比例排序等都表明,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的旅游再利用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2003年以来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只占1/10左右。目前文化遗产研究中个案研究的比例最大,以现状、模式、对策或经验介绍居多,采用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度研究是今后文化遗产应用研究面临的课题;而对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门票价格、景区产权、保护经费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稍显匮乏,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介入和深入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势;信息技术研究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今后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论研究目前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薄弱之处。一方

3、从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来看,理2、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自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是人文社科版)。其他期刊有:《地理研究》、《城市规划学刊》、《资源科学》、《生态经济》、《生态学报》与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类期刊等。[18]学科分类参考教育部学科门类,以论文研究内容、作

者单位、主要研究方向、发表期刊等综合因素作为判断标准。

[19]此类论文研究角度丰富,代表论文选取时以尽量涵盖

每一类研究、内容代表性强为标准。

[20]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

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1]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江西社会科

学》2005年第3期。

[22]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北京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3]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

遗产类型》,《资源科学》2006年第4期。

[2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

化景观》,《人文地理》2006年第5期。

[25]刘壮:《论文化遗产的本质——学科视野下的回顾与

探索》,《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26]俞孔坚、奚雪松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

建》,《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

[27]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

断》,《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28]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

义》,《人文地理》2011年第5期。

[29]王艳平:《基于旅游的温泉文化遗产研究——兼论临

沂汤头》,《旅游论坛》2012年第2期。

[30]张成渝:《原真性与完整性:质疑、新知与启示》,《东南

文化》2012年第1期。

[31]刘庆余、李娟等:《遗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社会文化视

角》,《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32]刘爱河:《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理论月

刊》2008年第5期。

[33]李军:《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源》,《文艺研究》2007年

第1期。

[34]周锦、顾江:《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分析》,《江西社

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35]孙业红、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

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10期。

[36]吕晓斌、成金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属性辨

析》,《特区经济》2013年第3期。

[37]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

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38]隋丽娜、李颖科、程圩:《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

价值差异研究》,《旅游科学》2009年第6期。

[39]沈苏彦、郭剑英:《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意向

的实证研究》,《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

[40]陈享尔、蔡建明:《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

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

[41]王艳平:《关于对殖民建筑遗产性的教学讨论》,《旅游

学刊》2005年第7期。

[42]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3]安学斌:《民族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性质、特征与意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

[44]张成渝:《从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文化遗产的地

质学价值——以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为例》,《中国园林》2003年第3期。

[45]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

型》,《旅游科学》2005年第3期。

[46]刘改芳、张东燕:《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

——以平遥古城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7]郭璇:《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建筑学

报》2009年第9期。

[48]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

《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49]熊关、费学军、姚宝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的跨文化解析》,《旅游科学》2008年第3期。

[50]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

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8年第3期。

[51]王刃余:《“地域—文化”遗产调研的基本方向》,《东南

文化》2009年第4期。

[52]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

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53]谢文昕、李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实证研

究》,《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4]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

与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55]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

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6]喻学才:《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

《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

[57]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8]王宁:《论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进步》,《江西社会科

学》2006年第11期。

[59]朱海霞、权东计:《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

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经济地理》2007年

24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第5期。

[60]李玉雪:《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法律解读——以

文物保护为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61]王云霞:《论文化遗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

年第2期。

[62]孟宪民:《温故求新:促进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发展——

大遗址保护思路再探》,《东南文化》2009年第3期。[63]龚良:《中国东南地区大遗址保护的可行性方法——

以江苏为例》,《东南文化》2009年第1期。

[64]龚良:《尊重大遗址保护中的民生要求——以中国东

南地区的江苏为例》,《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65]付清远:《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的敏感问题》,《东南

文化》2009年第3期。

[66]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旅游

学刊》2010年第5期。

[67]佟玉权、韩福文、邓光玉:《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

保护的新视角》,《经济地理》2010年第11期。[68]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东南文

化》2010年第1期。

[69]夏晓伟:《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

设中的两个定位》,《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70]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

题》,《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1]宋才发:《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黑龙

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

[72]房蕊:《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

发》,《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73]王京传:《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社

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74]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与技术创新简析》,《东

南文化》2009年第2期。

[75]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

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6]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

建》,《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77]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

则演变》,《旅游学刊》2011年第1期。

[78]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

《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

[79]李创新、马耀峰等:《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

究——以西安市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0]王金伟、韩宾娜、李勇:《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及其发展

潜力研究》,《旅游论坛》2008年第5期。

[81]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

选择》,《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82]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

域旅游开发思路》,《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83]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

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1期。

[84]吴承照、王婧:《游客真实性感知与文化遗产资源持续

利用策略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4期。[85]龚良:《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东南文化》2002

年第3期。

[86]宋振春、陈方英、宋国惠:《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

化遗产吸引力研究——以泰山为例》,《旅游科学》2006年第6期。

[87]周永广、张环宙、应天煜:《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

条件与对策——西湖案例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12期。

[88]唐希鹏、李缓:《成都市“藏族文化街”的定位及发展对

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89]段玉明、吴开婉:《面对遗产:我们手足无措——关于

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换位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90]石坚韧:《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

修缮策略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3期。

[91]王晶:《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特点及保护方式初

探——以安徽段大运河为例》,《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92]王银平:《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

——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93]乌永志:《文化遗产型景区双语解说问题与探讨——

以西安为例》,《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

[94]万勇、葛剑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

和建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95]张祖群、朱良淼:《南北锣鼓巷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96]阙维民、宋天颖:《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

议》,《中国园林》2012年第3期。

[97]方睿、陈刚:《基于空间活力视角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研究》,《学术界》2013年第2期。

[98]张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

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99]宋才发:《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商业经

济与管理》2005年第1期。

[100]吕卓民:《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1]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

式初探》,《东南文化》2012年第1期。

[102]张建忠、孙根年:《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陵墓遗址旅

游开发——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经济地理》2011年第11期。

[103]王丽琴、马珍珍、赵西晨:《关于壁画保护理念的探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5

讨》,《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104]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江

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5]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德国科隆大教堂周

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

[106]张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及对我国

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6期。

[107]叶秋华、孔德超:《论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8]吴妍、马建章:《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城市特色与

保护经验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109]刘娅:《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规划研究——以

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为例》,《旅游论坛》2012年第3期。

[110]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旅

游学刊》2002年第5期。

[111]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

及其更新》,《旅游学刊》2002年第6期。

[112]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

系建设》,《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

[113]杨锐:《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四项战略》,

《中国园林》2003年第10期。

[114]陈稳亮:《大遗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基于风景

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

[115]余洁、唐龙:《我国遗址类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变

迁及其特征》,《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

[116]张金玲:《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

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17]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118]邹广天、程霏:《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

计方法》,《建筑学报》2007年第5期。

[119]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

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

[120]张凌云:《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

发管理中的应用》,《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121]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

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测绘科学》2006年第4期。

[122]贾克斌、高明珠、王妍等:《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统实

现及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23]贾腊江、凌雪等:《混频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文化遗

产研究中的应用前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4]严小青:《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对“信息化”的诉求》,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125]李铁乔、刘传胜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

研究的新进展》,《科技导报》2012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毛颖)

NewTrendsofHeritageStudiesinChinaOverthePastFifteenYears:

AStatisticAnalysisBasedonCoreJournals

CUIWei-hua1JIAWan-wen2

(Schoolof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ofDongBeiUniversity

Abstract:Overthepastfifteenyears,corejournalsincludingTourismTribuneandSoutheastCulturehavepublishedalargenumberofarticlesonheritagestudiesandnewresearchtrendshavebeenseen.Thispaperexaminestheyeardistribution,journaldistributionanddisciplinedistributionofthesearticlesandsuggeststhattheexistingheritagestudiesinChinahavefocusedonthepreservationandutilization,manage⁃ment,andprotectionmethodsandtechniquesofheritagepropertiesaswellasthetheoriesingeneral;thepre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heritagepropertieshasbeenamostpopulartopic;informationtechnologiesofandtheconceptualschemesandtheoreticalframesaretwoaspectstobefurtherstudied.

Keywords:culturalheritage;researchtrends;literaturereview

heritagepreservationareincreasinglydiscussed;casestudyandcross-disciplinaryresearcharewidelyused;

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

日文提要《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总第224期127

2013年第5号主な論文の要旨

1.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を理解する:考古学の人文科学への転向(陳勝前)要旨:西洋考古学の新興流派としての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はよく疑問視されている。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を理解することは、私たちは学習と批評することに欠かさないことだ。考古学観念の方法論枠を用いて、内外関連·本体論·認識論と価値論などの三つの面から分析し、同時にプロセス考古学と比較することは妥当だ。分析と比較によって、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はポスト現代社会状況と現代主義ブームを載せて、ポスト現代科学基礎をもっている。それは唯心論の本体論を継承して、人間は世界を認識し、改造する活動の中に主体地位を占めること、人文科学の視角から考古学の価値を再認識することが、プロセス考古学の重大不足を補うことを強く強調している。その主要な観念は現在の中国考古学の研究実践にとって手本になり、中国考古学の平衡と持続的な発展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関連方法人文科学ポスト現代

2.最近十五年間における我国文化遺産研究の新動向——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の統計分析を基に(崔衛華賈婉文)

要旨:最近十五年間において、我国学術界は文化遺産研究について新しい動向を見せている。<旅遊学刊>、<東南文化>などの中文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CSSCI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に文化遺産に関する研究論文は大量に載せている。学術界における文化遺産研究は、それらの論文を年度、定期刊行物、学科分布などの統計と分析によって、基礎理論、ケーススタディー、保護と開発利用、経営管理と方法技術などの五つの面に集中していることがわかった。中に、保護と再利用は文化遺産研究のホット問題となっている。遺産管理に関するケーススタディー、文化遺産の多分野研究と情報技術研究は文化遺産研究の方向だ。文化遺産概念体系と理論研究は、文化遺産研究の最前線問題だと考えいる。

キーワード:文化遺産研究動向文献総論

楠)3.土墩墓及びその関連概念についての弁別(楊要旨:土墩墓とは大凡中原における夏商周時代に当たる時期において、江南地区に流行していた地上の盛り土によるマウン

ドに死者を葬り、特色のある印紋硬土器と原始磁器を副葬する墓のこと。それは“呉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漢代土墩墓”、“墳丘墓”の概念と比較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土墩墓は考古学文化上の意味をもち、夏商周時代において江南地区の墓を指すことができる。呉越土墩墓は夏商周時期に浙江省南西部と福建省北西部のあたりの土墩墓に源を求め、周時代の土墩墓のみを代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が、あらゆる時期とすべての地域の土墩墓を指すことができない。土墩墓は良渚文化高台墓地に源を求めることができなく、戦国前期まで利用されていた。“墳丘墓”は漢代の土墩墓を指すことによって、概念と文化特徴において、土墩墓と区別することができ、尚且つ同じの専門用語を用いて、流行時期に近い日本と韓国の墳丘墓と比較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キーワード:土墩墓呉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漢代土墩墓墳丘墓類似文化現象

4.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区東渚鎮饅首山土墩墓発掘概報(蘇州市考古研究所高新区教育文体局)要旨:東渚饅首山土墩墓は蘇州市高新区科技城東渚鎮北西部に位置する。2008年4月~6月にわたって、蘇州市考古研究所はその土墩墓に対して、緊急調査を行った。饅首山土墩墓は一つの土墩に二基の墓を持って、M1は石室土墩墓で、M2は石椁墓で、それぞれ西周中晩期と西周早期に当たる。いずれは蘇州市において最も古い呉国早期の墓だ。

キーワード:東渚饅首山土墩墓西周呉国早期墓葬

5.新時期における博物館専門人材養成及び学科建設を論ずる(陸建松)要旨:人材不足はずっと中国博物館にとって最大の問題だ。我国博物館建設の快速発展及び機能転換に伴い、博物館学は二級の学科の地位と人材不足というこは、我国博物館事業展開を制約すると考えている。我々は博物館専門人材の養成を強める必要性と緊迫性を認識すべき、先進国博物館人材養成の経験を積極に受け入れ、大学と国家学科建設において博物館学の地位を向上させるべきだ。また、現代博物館の機能転換と我国博物館学の多様化発展のため、公共知識組織、加工、製造と伝播教育を主導する博物館学人材養成の体系を設け、我国における博物館専門人材の養成を加速させるべきだ。

キーワード:博物館人材養成学科建設(翻译:黄建秋)

遗产保护理论《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7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基于核心期刊的统计分析

崔卫华1

贾婉文2

辽宁大连

116025)

2.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近15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新的动向,《旅游学刊》、《东南文化》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核心期刊刊登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对样本论文所做的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等统计分析显示:学术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集中于基础理论、个案分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营管理、方法技术研究等五方面。其中,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关注遗产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文化遗产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与信息技术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的方向;文化遗产概念体系与理论研究应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

研究动向

文献综述文献标识码:A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遗产[1]的概念。截止2013年8月,世界上共有759处世界文化遗产[2]。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角度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从总体上了解文化遗产研究的动向和面临的课题对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述评

谢朝武、郑向敏从旅游学的视角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体系及方法[3]。杨丽霞、喻学才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七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张维亚通过文献综

[4]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保

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其未来的研究方向[6]。张成渝从原真性和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方面对

[7]

国内外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行了综述。

谭申等从遗产旅游动机的分类、影响因素、理论视角、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国外文化遗产旅游动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8]。陈享尔和蔡建明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进行了综述[9]。王吉昌、杨亮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大遗址区域保护的趋势[10],李海燕和权东计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国内综述以及国外的经验介绍[11]。王运良对我国“文化遗产学”研究进行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综述[12]。以上学者或从旅游视角,或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原真性、旅游动机、学科建设等某一角度对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把对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作为讨论的重点。

本文从年度分布、发表期刊、所属研究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视角,选取1998-2013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述,总结出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的七个方面:概念及历史研究;保护与开发政策研究;保护与开发关系研究;社区参与研究;环境保护研究;价值重估研究和复兴先导研究[5]。吴其付等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文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2013-04-22

崔卫华(1963-),女,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产业、遗产旅游。贾婉文(1989-),女,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遗产旅游、旅游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CVM的工业遗产地价值评价研究——以辽宁为例”(项目号40971079)。

18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对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现状做全面梳理,旨在对目前多样化、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为今后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研究动向。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文化遗产及相关的用语——文物、建筑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文化遗迹、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遗产学、大遗址、文物建筑、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13],

检索出的全部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筛选基础,并以南京大学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CSSCI(2012-2013)扩展版来源期刊以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作为样本的筛选标准,共选出220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需

(篇)

图二//论文刊载量较多的核心期刊排名[17]

2.发表期刊分布统计

如图二所示,《旅游学刊》、《东南文化》、《中国园林》、《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建筑学报》、《江西社会科学》、《城市规划》、《旅游论坛》、《旅游科学》、

、《黑龙江民族丛刊》、《国际城市要说明的是,样本及代表论文的选取受一定客观《城市发展研究》

等核心期刊为主要发表期刊。其中《旅游学条件及主观因素影响,若有疏漏之处,请读者理规划》解并指正。

发表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统计1.发表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刊》与《东南文化》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远超过其他期刊,其次是《中国园林》和《人文地理》。

各类核心期刊对文化遗产研究的侧重与偏向有所不同。如《旅游学刊》在对文化遗产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偏向于从旅游视角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相关问题;《东南文化》专设有“遗产保护理论”等栏目,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科建设,以及于遗产事业有引领、指导与借鉴意义,有理论阐述的个案研究;《中国园林》作为风景园林

如图一所示,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明显逐年递增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8-2002年,为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的2000年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5]

园林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2)2003-2006年,为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术交流的平台,

《人文地理》我国于2005年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于等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刊载量较多;

北京再次召开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16],促进了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

(3)2007-2012年,为研究的提升阶段。期间虽然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略有下降,但仍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

重点追踪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沿,也以旅游学为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经济地理》以“旅游开发”栏目为平台,不但研究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也关注遗产旅游的各个领域。

[18]

3.所属学科分布统计

如图三所示,关于文化

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学、建筑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等

(篇)

学科。

(1)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旅

(篇)

图一//1998-2012年论文年度分布趋势图[14]

游再利用是目前文化遗产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19

民等)、学科建设、展示/解说、

(篇)

影响等诸多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新视角,为文化遗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性”和“完整性”两个概念进行解析和引申,并指出维护世界遗产要注重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20]。2005年苑利从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文化遗产学等三个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读[21];同年张成渝提出中国一

[22]

类特殊的地质文化遗产“地质本底文化遗产”。

2004年张成渝对“真实

图三//论文所属学科分布

研究的热点问题;

(2)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一直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

(3)遗址公园、大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研究使得以博物馆学为视角的相关论文数量增多;

(4)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更多学者从民族学的学科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5)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法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对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视。

研究内容分析

如图四所示,本文将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五个相互关联与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理论研究占全部样本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占30%,经营管理研究占6%,方法技术研究占5%。

[19]

1.基础内容研究

2006年闵庆文研究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目的,并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23];同年周年兴等研究了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内涵及对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24]。2008年刘壮在“文化遗产学”视野下分析了文化遗产的本质[25]。2009年俞孔坚等对我国特殊的一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构成的我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26]。2010

[27]年李飞等提出了新概念“廊道遗产”。2011年王

丽萍解析了“文化线路”的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

[28]研究意义。2012年王艳平提出了新概念“温泉旅

[29]

的25%;应用研究中个案研究占全部样本的34%,游文化遗产”;同年张成渝对文化遗产两个重要

的概念“原真性”与“完整性”提出质疑,并指出应

[30]

以一种开放、持续完善的态度对待遗产事业。

基础内容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涵盖了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相关属性、相关客体(旅游者、居

[31]评估,分析其功能和使命;2008年刘爱河论述了

2007年刘庆余等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

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32];2007年李军从经济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33],2009年周锦等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的经济性、稀缺性、公共性、外部性和垄断性等特性[34];2010年孙业红等通过研究,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等特征[35];2013年吕晓斌等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制度结构、变迁过程及不足[36]。上述研究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认为申遗对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构成影响,并

2009年张朝枝等以广东开平碉楼为例,研究

图四//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及各类所占比重

加速社会表象转向[37];同年隋丽娜等采用实证研

20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究方法,对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感知差异进行

[38]研究,以六个维度测度了其差异性。2011年沈苏

[57]

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2006年王宁认

为,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改造它所处的不合理的社

[58]会生态环境,也要改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2007

彦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人们对世界文

[39]

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2012年陈享尔等

年朱海霞、权东计提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59]。2009年李玉雪以国际文物保护为视角,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法律解读[60];同年王云霞提出“文化遗产权”的概念,认为其关系到国家采用何种法律手段保护文化遗产[61]。2009年孟宪民再次探讨了大遗址的保护思路,并提出要促进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发展[62];龚良则以江苏省为例,探索了我国东南地区大遗址保护的可行性办法[63],并对大遗址保护中的民生要求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分析[64]。2009年付清远对大遗址发掘与保护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65]。2010年,孙九霞认为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选择[66];佟玉权等提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67]

的新视角——“景观”;杜金鹏认为建设考古遗

以故宫游客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客

[40]

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

教育问题[41];2007年贺云翱对“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论述[42];安学斌则于2012年分

2005年王艳平分析了殖民建筑文化遗产的

析了民族文化遗产学(民族学与文化遗产学交叉

[43]融合衍生)的学科性质、特征及意义。

此外,学者们还从其他多个独特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如2003年张成渝从地质学视角对八达岭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学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44]。2005年徐红罡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45]。刘改芳、郭璇、王伟华分别于2008年[46]、2009年[47]和2011年[48]对文化遗产的展示/解说进行了研究。2008年熊关等认为ICOMOS专家对中国文化遗产存在误读,并对误读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9],这一研究对我国未来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有重要指导意义;同年冯俊新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不同开发程度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同影响[50]。2009年王刃余研究了我国文化遗产调研的相关内容和问题[51]。2010年吴其付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详细概括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并对世界遗产的申报问题提出见解[52];同年谢文昕等从边际收益角度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整体财政投入产出状

[53]况进行实证研究,等等。

址公园是对大遗址进行保护的新模式,并提出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针与原则[68]。2011年夏晓伟分析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考古”与“遗址公园”的定位问题,指出这对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

[69]

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学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共同讨论。2003年何星亮提出文化遗产保

[70]护的四个措施,保护与开发并举也是其中之一。

2005年宋才发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把法律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其开发利用要法制化和规范化[71]。2009年房蕊通过研究认为,高科技信息手段为缓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提供

[72]新选择;同年王京传认为大遗址旅游是大遗址保

2.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存在法制观念薄弱、立法不足等问题,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全国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出现了不少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争。学者们既关注遗产保护的原则、手段与措施,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互动、矛盾缓和等;也关注遗产开发利用的模式、业态与开发体系等。

首先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2001年孟宪民提出了建设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与园区2003年张成渝等研究了真实性和完整性两大原则,认为其对中国的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55]。2005年喻学才总结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56];同年曲凌雁、宋韬业针对大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详细分析了存在

护与开发的驱动器,并对其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基本

[73]模式进行了分析。2009年陈同滨创立了大遗址保[74]护总体规划编制结构以及大遗址现状评估体系。

2010年傅才武等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五类基本模式[75];同年王京传从保护与发展两个视角分析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后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涵盖四个维度的多元化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76]。2011年张朝枝等提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2013年刘庆余对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五方面值得中国

[78]借鉴的成功经验。

[54]

的辉煌梦想,并探讨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思路。动态变化的,并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77]。

还有一些学者将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做为重点进行研究。如2007年李创新等提出遗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1

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三个开发模式,并试图构建

[79]其开发体系。2008年王金伟等采用多种方法确定

体、制度、组织体系等。2002年王兴斌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110];同年徐嵩龄通过对黄山管理模式

[111]

的评价和更新,探索了我国遗产管理之路。2003

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对其发

[80]

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梁学成认为多元化[81]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2012

年罗佳明对我国遗产管理组织体系提出了改革建

[112]

议;同年杨锐总结我国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

年,陶犁指出“文化廊道”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82];张建忠等以西安的新业态[83];吴承照等以游客感知为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4]

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出了改进战略[113]。2009年陈稳亮基于风景名胜区改革进行了探索[114]。2010年余洁等研究我国遗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对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改革途径[115]。2011年张金玲认为对于遗产管理者,遗产的展示和解说工作是重要工作,原真性是根本原则[116]。2012年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主体、制度等进行分

[117]

析,并对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分析借鉴。

为例,提出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大遗址管理体制的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在样本中占最高比重,其中国内个案研究占85%,国外个案研究占15%。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分析其保护、开发、规划、修护、管理、旅游吸引力等诸多问题;或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对策;或总结经验、启示等等。详见表一。

4.经营管理研究

经营管理研究关注文化遗产管理的模式、主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者针对一类文化遗产,

5.方法技术研究

方法技术研究涉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保护技术、检索技术等,是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较新的领域。2007年邹广天等分析了教育体验性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118];2008年张维亚研究了“吸引力—承载力矩阵”在城市历史地段旅

表一//个案研究代表论文及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类别

研究对象江苏盱眙明祖陵遗址

[86]

主要研究内容保护利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申遗的条件与对策

发展对策管理建议保护修缮策略

保护

价值评价、保护利用双语解说问题保护与更新建议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

保护规划建议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法律保护保护管理建议保护性利用模式旅游开发建议保护理念保护经验保护、利用经验保护立法启示法律保护经验特色开发、保护经验保护和开发规划

发表年度[***********][***********][***********][***********][***********]1120122012

龚良[85]宋振春等

山东泰山杭州西湖成都市“藏族文化街”

四川峨眉山杭州历史街区安徽段隋唐大运河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西安文化遗产型景区上海石库门建筑群北京南北锣鼓巷北京京西古道徽州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茶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古镇遗产陵墓遗址类遗产

壁画遗产法国

德国科隆大教堂文化遗产

日本法国

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

周永广等[87]唐希鹏等

某地方遗

国内个案

[88]

段玉明等[89]石坚韧等王晶[91]王银平

[92][90]

乌永志[93]万勇等

[94]

张祖群等[95]阙维民等方睿等

[96]

[97]

张强等[98]

某类型遗产

宋才发

[99]

吕卓民[100]陈艳

[101]

张建忠等[102]王丽琴等

[103]

顾军[104]

国际个案

刘海龙

[105]

张松等[106]叶秋华等

[107]

吴妍等[108]刘娅

[109]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1

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三个开发模式,并试图构建

[79]其开发体系。2008年王金伟等采用多种方法确定

体、制度、组织体系等。2002年王兴斌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110];同年徐嵩龄通过对黄山管理模式

[111]

的评价和更新,探索了我国遗产管理之路。2003

了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对其发

[80]

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梁学成认为多元化[81]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2012

年罗佳明对我国遗产管理组织体系提出了改革建

[112]

议;同年杨锐总结我国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

年,陶犁指出“文化廊道”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82];张建忠等以西安的新业态[83];吴承照等以游客感知为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4]

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出了改进战略[113]。2009年陈稳亮基于风景名胜区改革进行了探索[114]。2010年余洁等研究我国遗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对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改革途径[115]。2011年张金玲认为对于遗产管理者,遗产的展示和解说工作是重要工作,原真性是根本原则[116]。2012年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主体、制度等进行分

[117]

析,并对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分析借鉴。

为例,提出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大遗址管理体制的

3.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在样本中占最高比重,其中国内个案研究占85%,国外个案研究占15%。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分析其保护、开发、规划、修护、管理、旅游吸引力等诸多问题;或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对策;或总结经验、启示等等。详见表一。

4.经营管理研究

经营管理研究关注文化遗产管理的模式、主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者针对一类文化遗产,

5.方法技术研究

方法技术研究涉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保护技术、检索技术等,是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较新的领域。2007年邹广天等分析了教育体验性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118];2008年张维亚研究了“吸引力—承载力矩阵”在城市历史地段旅

表一//个案研究代表论文及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类别

研究对象江苏盱眙明祖陵遗址

[86]

主要研究内容保护利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申遗的条件与对策

发展对策管理建议保护修缮策略

保护

价值评价、保护利用双语解说问题保护与更新建议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

保护规划建议保护传承保护与利用法律保护保护管理建议保护性利用模式旅游开发建议保护理念保护经验保护、利用经验保护立法启示法律保护经验特色开发、保护经验保护和开发规划

发表年度[***********][***********][***********][***********][***********]1120122012

龚良[85]宋振春等

山东泰山杭州西湖成都市“藏族文化街”

四川峨眉山杭州历史街区安徽段隋唐大运河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西安文化遗产型景区上海石库门建筑群北京南北锣鼓巷北京京西古道徽州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茶文化遗产运河文化遗产古镇遗产陵墓遗址类遗产

壁画遗产法国

德国科隆大教堂文化遗产

日本法国

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

周永广等[87]唐希鹏等

某地方遗

国内个案

[88]

段玉明等[89]石坚韧等王晶[91]王银平

[92][90]

乌永志[93]万勇等

[94]

张祖群等[95]阙维民等方睿等

[96]

[97]

张强等[98]

某类型遗产

宋才发

[99]

吕卓民[100]陈艳

[101]

张建忠等[102]王丽琴等

[103]

顾军[104]

国际个案

刘海龙

[105]

张松等[106]叶秋华等

[107]

吴妍等[108]刘娅

[109]

22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游开发中的应用[119];2009年张凌云研究“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应用[120]。2006年邓运员等探索利用“GIS技术”对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管理[121];2009年贾克斌等设计并实现了北京“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

[122]统”(CHIR);2009年贾腊江等认为“混频激光

面,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学的研究进展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化遗产学”的构建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属性是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焦点。因此,从相关学科借鉴、移植、融合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建立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光谱分析技术”为解决文化遗产研究中的文物化学组成、文物年代、遗址勘探等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123];2010年严小青对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124];2012李铁乔等通过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了其未

[125]来发展趋势。

[1]本文中的文化遗产指物质文化遗产。[2]http://whc.unesco.org/en/list/

[3]谢朝武、郑向敏:《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

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4]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

[5]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综述》,《东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6]吴其付、王汝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研究综述》,《旅游科学》2007年第1期。

[7]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8]谭申、宋立中、周胜林:《近十年境外文化遗产地游客动

机研究述评》,《旅游论坛》2011年第2期。

[9]陈享尔、蔡建明:《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

述》,《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第1期。

[10]王吉昌、杨亮:《大遗址区域保护规划研究综述》,《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2期。[11]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

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王运良:《中国“文化遗产学”研究文献综述》,《东南文

化》2011年第5期。

[13]“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为核心期刊,

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8月6日;关键字的选取参照UNESCO世界遗产分类中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用语。[14]为反映整体趋势,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核心期刊

为限制条件,检索出1630篇论文,图一据此绘制;2013年数据尚未统计完全,此图未将其列出。

[15]2003-2006年间国务院、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分别颁

发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6年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

[16]中国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art/2008/4/2/

art_1662_11869.html

[17]图二是对样本中发表数量多于4篇的期刊进行的统计

五小结

综上所述,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视角、学科、内容等不断丰富,并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和新课题:

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无法回避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文化

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一方面是只保护不利用的“纯保护理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保护与再利用理论”适用的文化遗产类型不断扩展。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为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热”,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遗产第三大国,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本文的论文发表期刊排序、论文所属学科排序和保护开发利用研究所占比例排序等都表明,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的旅游再利用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2003年以来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只占1/10左右。目前文化遗产研究中个案研究的比例最大,以现状、模式、对策或经验介绍居多,采用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度研究是今后文化遗产应用研究面临的课题;而对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门票价格、景区产权、保护经费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稍显匮乏,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介入和深入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势;信息技术研究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今后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论研究目前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薄弱之处。一方

3、从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来看,理2、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自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是人文社科版)。其他期刊有:《地理研究》、《城市规划学刊》、《资源科学》、《生态经济》、《生态学报》与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类期刊等。[18]学科分类参考教育部学科门类,以论文研究内容、作

者单位、主要研究方向、发表期刊等综合因素作为判断标准。

[19]此类论文研究角度丰富,代表论文选取时以尽量涵盖

每一类研究、内容代表性强为标准。

[20]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

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1]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江西社会科

学》2005年第3期。

[22]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北京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3]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

遗产类型》,《资源科学》2006年第4期。

[2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

化景观》,《人文地理》2006年第5期。

[25]刘壮:《论文化遗产的本质——学科视野下的回顾与

探索》,《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26]俞孔坚、奚雪松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

建》,《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

[27]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

断》,《人文地理》2010年第2期。

[28]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

义》,《人文地理》2011年第5期。

[29]王艳平:《基于旅游的温泉文化遗产研究——兼论临

沂汤头》,《旅游论坛》2012年第2期。

[30]张成渝:《原真性与完整性:质疑、新知与启示》,《东南

文化》2012年第1期。

[31]刘庆余、李娟等:《遗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社会文化视

角》,《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32]刘爱河:《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理论月

刊》2008年第5期。

[33]李军:《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源》,《文艺研究》2007年

第1期。

[34]周锦、顾江:《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分析》,《江西社

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35]孙业红、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

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10期。

[36]吕晓斌、成金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产权属性辨

析》,《特区经济》2013年第3期。

[37]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

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9年第7期。

[38]隋丽娜、李颖科、程圩:《中西方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

价值差异研究》,《旅游科学》2009年第6期。

[39]沈苏彦、郭剑英:《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意向

的实证研究》,《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

[40]陈享尔、蔡建明:《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

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

[41]王艳平:《关于对殖民建筑遗产性的教学讨论》,《旅游

学刊》2005年第7期。

[42]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3]安学斌:《民族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性质、特征与意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

[44]张成渝:《从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文化遗产的地

质学价值——以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为例》,《中国园林》2003年第3期。

[45]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

型》,《旅游科学》2005年第3期。

[46]刘改芳、张东燕:《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

——以平遥古城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7]郭璇:《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建筑学

报》2009年第9期。

[48]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

《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49]熊关、费学军、姚宝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的跨文化解析》,《旅游科学》2008年第3期。

[50]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

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8年第3期。

[51]王刃余:《“地域—文化”遗产调研的基本方向》,《东南

文化》2009年第4期。

[52]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

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53]谢文昕、李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实证研

究》,《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54]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

与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55]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

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6]喻学才:《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

《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

[57]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8]王宁:《论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进步》,《江西社会科

学》2006年第11期。

[59]朱海霞、权东计:《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

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经济地理》2007年

24

近十五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

第5期。

[60]李玉雪:《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法律解读——以

文物保护为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61]王云霞:《论文化遗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

年第2期。

[62]孟宪民:《温故求新:促进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发展——

大遗址保护思路再探》,《东南文化》2009年第3期。[63]龚良:《中国东南地区大遗址保护的可行性方法——

以江苏为例》,《东南文化》2009年第1期。

[64]龚良:《尊重大遗址保护中的民生要求——以中国东

南地区的江苏为例》,《东南文化》2009年第2期。[65]付清远:《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的敏感问题》,《东南

文化》2009年第3期。

[66]孙九霞:《旅游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旅游

学刊》2010年第5期。

[67]佟玉权、韩福文、邓光玉:《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

保护的新视角》,《经济地理》2010年第11期。[68]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东南文

化》2010年第1期。

[69]夏晓伟:《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

设中的两个定位》,《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70]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

题》,《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1]宋才发:《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黑龙

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

[72]房蕊:《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

发》,《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73]王京传:《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社

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74]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与技术创新简析》,《东

南文化》2009年第2期。

[75]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

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6]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

建》,《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77]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

则演变》,《旅游学刊》2011年第1期。

[78]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

《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

[79]李创新、马耀峰等:《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

究——以西安市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0]王金伟、韩宾娜、李勇:《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及其发展

潜力研究》,《旅游论坛》2008年第5期。

[81]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

选择》,《旅游学刊》2010年第5期。

[82]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

域旅游开发思路》,《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83]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

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1期。

[84]吴承照、王婧:《游客真实性感知与文化遗产资源持续

利用策略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4期。[85]龚良:《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东南文化》2002

年第3期。

[86]宋振春、陈方英、宋国惠:《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

化遗产吸引力研究——以泰山为例》,《旅游科学》2006年第6期。

[87]周永广、张环宙、应天煜:《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

条件与对策——西湖案例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第12期。

[88]唐希鹏、李缓:《成都市“藏族文化街”的定位及发展对

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89]段玉明、吴开婉:《面对遗产:我们手足无措——关于

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换位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

[90]石坚韧:《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

修缮策略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3期。

[91]王晶:《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特点及保护方式初

探——以安徽段大运河为例》,《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92]王银平:《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

——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93]乌永志:《文化遗产型景区双语解说问题与探讨——

以西安为例》,《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

[94]万勇、葛剑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

和建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95]张祖群、朱良淼:《南北锣鼓巷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96]阙维民、宋天颖:《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

议》,《中国园林》2012年第3期。

[97]方睿、陈刚:《基于空间活力视角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研究》,《学术界》2013年第2期。

[98]张强:《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

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99]宋才发:《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商业经

济与管理》2005年第1期。

[100]吕卓民:《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01]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

式初探》,《东南文化》2012年第1期。

[102]张建忠、孙根年:《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陵墓遗址旅

游开发——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经济地理》2011年第11期。

[103]王丽琴、马珍珍、赵西晨:《关于壁画保护理念的探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总第235期

25

讨》,《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104]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江

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5]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德国科隆大教堂周

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

[106]张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及对我国

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6期。

[107]叶秋华、孔德超:《论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8]吴妍、马建章:《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城市特色与

保护经验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7期。[109]刘娅:《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规划研究——以

美国摩门先锋国家历史游步道为例》,《旅游论坛》2012年第3期。

[110]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旅

游学刊》2002年第5期。

[111]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

及其更新》,《旅游学刊》2002年第6期。

[112]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

系建设》,《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

[113]杨锐:《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四项战略》,

《中国园林》2003年第10期。

[114]陈稳亮:《大遗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基于风景

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

[115]余洁、唐龙:《我国遗址类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变

迁及其特征》,《生态经济》2010年第11期。

[116]张金玲:《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

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17]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118]邹广天、程霏:《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

计方法》,《建筑学报》2007年第5期。

[119]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

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3期。

[120]张凌云:《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

发管理中的应用》,《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121]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

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测绘科学》2006年第4期。

[122]贾克斌、高明珠、王妍等:《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统实

现及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23]贾腊江、凌雪等:《混频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文化遗

产研究中的应用前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24]严小青:《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对“信息化”的诉求》,

《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5期。

[125]李铁乔、刘传胜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

研究的新进展》,《科技导报》2012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毛颖)

NewTrendsofHeritageStudiesinChinaOverthePastFifteenYears:

AStatisticAnalysisBasedonCoreJournals

CUIWei-hua1JIAWan-wen2

(SchoolofTourismandHotelManagementofDongBeiUniversity

Abstract:Overthepastfifteenyears,corejournalsincludingTourismTribuneandSoutheastCulturehavepublishedalargenumberofarticlesonheritagestudiesandnewresearchtrendshavebeenseen.Thispaperexaminestheyeardistribution,journaldistributionanddisciplinedistributionofthesearticlesandsuggeststhattheexistingheritagestudiesinChinahavefocusedonthepreservationandutilization,manage⁃ment,andprotectionmethodsandtechniquesofheritagepropertiesaswellasthetheoriesingeneral;thepre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heritagepropertieshasbeenamostpopulartopic;informationtechnologiesofandtheconceptualschemesandtheoreticalframesaretwoaspectstobefurtherstudied.

Keywords:culturalheritage;researchtrends;literaturereview

heritagepreservationareincreasinglydiscussed;casestudyandcross-disciplinaryresearcharewidelyused;

ofFinanceand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

日文提要《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总第224期127

2013年第5号主な論文の要旨

1.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を理解する:考古学の人文科学への転向(陳勝前)要旨:西洋考古学の新興流派としての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はよく疑問視されている。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を理解することは、私たちは学習と批評することに欠かさないことだ。考古学観念の方法論枠を用いて、内外関連·本体論·認識論と価値論などの三つの面から分析し、同時にプロセス考古学と比較することは妥当だ。分析と比較によって、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はポスト現代社会状況と現代主義ブームを載せて、ポスト現代科学基礎をもっている。それは唯心論の本体論を継承して、人間は世界を認識し、改造する活動の中に主体地位を占めること、人文科学の視角から考古学の価値を再認識することが、プロセス考古学の重大不足を補うことを強く強調している。その主要な観念は現在の中国考古学の研究実践にとって手本になり、中国考古学の平衡と持続的な発展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ポストプロセス考古学関連方法人文科学ポスト現代

2.最近十五年間における我国文化遺産研究の新動向——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の統計分析を基に(崔衛華賈婉文)

要旨:最近十五年間において、我国学術界は文化遺産研究について新しい動向を見せている。<旅遊学刊>、<東南文化>などの中文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CSSCI核心的な定期刊行物に文化遺産に関する研究論文は大量に載せている。学術界における文化遺産研究は、それらの論文を年度、定期刊行物、学科分布などの統計と分析によって、基礎理論、ケーススタディー、保護と開発利用、経営管理と方法技術などの五つの面に集中していることがわかった。中に、保護と再利用は文化遺産研究のホット問題となっている。遺産管理に関するケーススタディー、文化遺産の多分野研究と情報技術研究は文化遺産研究の方向だ。文化遺産概念体系と理論研究は、文化遺産研究の最前線問題だと考えいる。

キーワード:文化遺産研究動向文献総論

楠)3.土墩墓及びその関連概念についての弁別(楊要旨:土墩墓とは大凡中原における夏商周時代に当たる時期において、江南地区に流行していた地上の盛り土によるマウン

ドに死者を葬り、特色のある印紋硬土器と原始磁器を副葬する墓のこと。それは“呉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漢代土墩墓”、“墳丘墓”の概念と比較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土墩墓は考古学文化上の意味をもち、夏商周時代において江南地区の墓を指すことができる。呉越土墩墓は夏商周時期に浙江省南西部と福建省北西部のあたりの土墩墓に源を求め、周時代の土墩墓のみを代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が、あらゆる時期とすべての地域の土墩墓を指すことができない。土墩墓は良渚文化高台墓地に源を求めることができなく、戦国前期まで利用されていた。“墳丘墓”は漢代の土墩墓を指すことによって、概念と文化特徴において、土墩墓と区別することができ、尚且つ同じの専門用語を用いて、流行時期に近い日本と韓国の墳丘墓と比較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キーワード:土墩墓呉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漢代土墩墓墳丘墓類似文化現象

4.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区東渚鎮饅首山土墩墓発掘概報(蘇州市考古研究所高新区教育文体局)要旨:東渚饅首山土墩墓は蘇州市高新区科技城東渚鎮北西部に位置する。2008年4月~6月にわたって、蘇州市考古研究所はその土墩墓に対して、緊急調査を行った。饅首山土墩墓は一つの土墩に二基の墓を持って、M1は石室土墩墓で、M2は石椁墓で、それぞれ西周中晩期と西周早期に当たる。いずれは蘇州市において最も古い呉国早期の墓だ。

キーワード:東渚饅首山土墩墓西周呉国早期墓葬

5.新時期における博物館専門人材養成及び学科建設を論ずる(陸建松)要旨:人材不足はずっと中国博物館にとって最大の問題だ。我国博物館建設の快速発展及び機能転換に伴い、博物館学は二級の学科の地位と人材不足というこは、我国博物館事業展開を制約すると考えている。我々は博物館専門人材の養成を強める必要性と緊迫性を認識すべき、先進国博物館人材養成の経験を積極に受け入れ、大学と国家学科建設において博物館学の地位を向上させるべきだ。また、現代博物館の機能転換と我国博物館学の多様化発展のため、公共知識組織、加工、製造と伝播教育を主導する博物館学人材養成の体系を設け、我国における博物館専門人材の養成を加速させるべきだ。

キーワード:博物館人材養成学科建設(翻译:黄建秋)


相关内容

  • 1.旅游策划与酒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策划学.公共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一. 旅游策划与酒店管理方向核心课程 <公共关系原理与技巧>课程介绍 1.课程教学目的.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公共关系应用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公共关系实务的一般操作形式和组织方法:训练他们具备公共关 ...

  •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科学.系统地保护文化遗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

  • 战略环境评价
  • 天津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基于战略环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 -以石桥村古法造纸保护规划为例 系 别:旅游系 专 业:旅游管理 学 号:2009111389 班 级:旅游0901班 姓 名:王卓 指导老师:谢芳(教授) 提交时间:2013年4月 内容摘要 我国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底蕴 ...

  • 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
  • 教育与人才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陈道兰(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 永川 402160) 摘 要:就文献综述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文献综述的写作 及 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 DOI:10.3969/j.issn. ...

  •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 [摘要]文章解读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现状城市文化发展的现象,通过案例的方式,从建筑风格.文化项目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现代城市空间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样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建筑:空间.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坚持 ...

  • 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传播研究
  • 2012News Dissemination 各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差异化传播研究 赵新艳 近 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 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

  • _文化线路_与_丝绸之路_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 /文化线路0与/丝绸之路0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李 林* 内容提要:/文化线路0是近年来国际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 /文化线路0的提出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丝绸之路0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将/文化线路0理念/方法与/丝绸之路0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 对 ...

  •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景观的影响
  • 发展对目的地景观的影响 ofTourism Development on LocalLandscapes 陈丹丹吴必虎 CHEN Dan-dan,WUBi-hu 万 方数据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诠释景观定义及其与旅 游关系的基础上,从自然景 ...

  •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题目
  • 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3.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家族化管理"的效能分析 5.超市盈利模式新动向 6.传统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分析 7 关于对经理人员实行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