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花之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第几种意思呢?(第二种)那

课题就可以怎么解释?(花儿在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检查生词学习情况)湛蓝、孕育、天幕、招徕、抚养、赠物、叹吁、聆听、啜饮、琼浆、芳香四溢、仰目朝天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5、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一)交流学习,品读一至四然段

1、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

的心室里。

生1:这句话好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指谁?

生1:文中的“我”指花。

生2: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从“吐、收、藏”这几个词知道的。

师:(指名读,生评)每一个优美的句子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句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自由说。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指名读、齐读)

师:这个比喻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比喻词为“是”)像这样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2、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生1: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花”比作“星星”,还把“草地”比作“地毯。

师:我能请问你“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对,还有哪个词也写颜色?(碧绿)深蓝是(天空)的颜色,碧绿是(草地)的颜色。作者把天空和草地的颜色写得如此鲜艳,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指一两名读 )

3、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冬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生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拟人和排比

师: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花儿在大地怀抱里生长的过程。谁能读?(指名读 —女生读)

4、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师:我还是什么呢?

生1:我还是礼品、彩冠、赠物。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这些都是花的什么?

生2:花的作用

师: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是人间真情的象征。请你来读,读出对花的赞美之情。(指名读 —男生读)

5、师导读前四个自然段

(二)、品读五至七然段

师导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要点:

1、“携手”是什么意思?(手拉着手)书写时“携”字的右上是“隹”不是“住”。

2、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叹吁:叹气。这里指花散发出香气。芳香四溢:到处散发着香气。

4、招徕:招揽,招引。第六段中的三个“她”分别指“草原”、“空气”、“白天”。

5、“啜饮”中的“啜”就是“饮”的意思。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合成的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单独用“饮”就没这种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结构的词,你能找到吗?(聆听)琼浆:美酒。

6、(生齐读五至七自然段)“幻想”: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想法,换个词(空想)。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光明。板书)

7、这仅仅是花的心声吗?不是,这也是作者的心声。(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渴望什么,追求什么呢?

8、师:希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光明”。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的心声吧。(示意再读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作者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和理想。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叫(借花喻人。板书)

2、

课题能还能改为“咏花”呢?

3、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什么是第一人称呢?(课件出示写作锦囊 )

四、拓展仿写。

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上一两句话。

五、作业超市。

收集有关花的诗、词、句、故事,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六、教学板书:

花之咏

歌唱美丽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花之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第几种意思呢?(第二种)那

课题就可以怎么解释?(花儿在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检查生词学习情况)湛蓝、孕育、天幕、招徕、抚养、赠物、叹吁、聆听、啜饮、琼浆、芳香四溢、仰目朝天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5、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一)交流学习,品读一至四然段

1、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

的心室里。

生1:这句话好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指谁?

生1:文中的“我”指花。

生2: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从“吐、收、藏”这几个词知道的。

师:(指名读,生评)每一个优美的句子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句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自由说。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指名读、齐读)

师:这个比喻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比喻词为“是”)像这样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2、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生1: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花”比作“星星”,还把“草地”比作“地毯。

师:我能请问你“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对,还有哪个词也写颜色?(碧绿)深蓝是(天空)的颜色,碧绿是(草地)的颜色。作者把天空和草地的颜色写得如此鲜艳,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指一两名读 )

3、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冬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生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拟人和排比

师: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花儿在大地怀抱里生长的过程。谁能读?(指名读 —女生读)

4、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师:我还是什么呢?

生1:我还是礼品、彩冠、赠物。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这些都是花的什么?

生2:花的作用

师: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是人间真情的象征。请你来读,读出对花的赞美之情。(指名读 —男生读)

5、师导读前四个自然段

(二)、品读五至七然段

师导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要点:

1、“携手”是什么意思?(手拉着手)书写时“携”字的右上是“隹”不是“住”。

2、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叹吁:叹气。这里指花散发出香气。芳香四溢:到处散发着香气。

4、招徕:招揽,招引。第六段中的三个“她”分别指“草原”、“空气”、“白天”。

5、“啜饮”中的“啜”就是“饮”的意思。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合成的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单独用“饮”就没这种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结构的词,你能找到吗?(聆听)琼浆:美酒。

6、(生齐读五至七自然段)“幻想”: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想法,换个词(空想)。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光明。板书)

7、这仅仅是花的心声吗?不是,这也是作者的心声。(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渴望什么,追求什么呢?

8、师:希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光明”。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的心声吧。(示意再读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作者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和理想。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叫(借花喻人。板书)

2、

课题能还能改为“咏花”呢?

3、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什么是第一人称呢?(课件出示写作锦囊 )

四、拓展仿写。

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上一两句话。

五、作业超市。

收集有关花的诗、词、句、故事,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六、教学板书:

花之咏

歌唱美丽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相关内容

  • 全国艺术设计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和科研院所
  • 招生单位 院系所代码 院系所名称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 拟招生人数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0 00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3 美术学 中国人民大学 150 徐悲鸿艺术学院 050401 艺术学 清华大学 080 ...

  • 全国设计院名录
  • 全国的设计院名录即设计院大全 来源: 王红娜的日志 中央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第二设计研究院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 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 中国民航机场 ...

  •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模板
  • 学 号:06204134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填写中文题名 (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填写外文题名 (Times New Roman 三号加粗,居中) 系: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姓 名 姓 名 职称 姓 名 职 ...

  •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 教学设计课程学习网   www.hainnu.edu.cn/licb 学习论坛 返回主页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当前的教学设计将向三个方 ...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 ...

  • 教学设计的发展
  • 教学设计的发展 [摘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对教学设计发展轨迹的回溯和总结,可 ...

  • 德国教育法相关的资料
  • 域外 教育发展研究2009.4 德国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笮杜惠洁 摘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德国教学设计理论诸流派共同构建出一整套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主要有:明持续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相互依存性原则.恰切性原则和可控性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与德国教育教学理论确性原则. 逻辑衔接完整,还为一线教师的 ...

  •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学时 学分:2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内容:体育教学 ...

  •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 附件二: 艺术类高职高专补录征集志愿名单 招 生 院 校及 专 业 省统考科目 科类计划数分数线 [01]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方向)[02]影视动画(学制2年)[02]装饰艺术设计[03]广告设计与制作 [01]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方向)[02]人物形象设计(学制2年) [02]装饰艺 ...

  •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课题研究
  •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设计最优化"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习题教学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习题教学设计仍存在着与当今物理教育改革潮流不和谐的因素:习题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