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平塘县六硐小学:石传霞

教材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将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塑料杯里装满碎冰块,杯子的外壁会出现很多小水珠。从而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塑料杯外壁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第4课中,学生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生活中孩子们也见过很多类似的现象,但他们对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这节课正好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在本节课中,我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

2.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准备

一杯热茶、大小一样的塑料杯30个,冰块、清水若干。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难点: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并对水珠的来源形成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水珠从哪里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如果你能细心观察、去探索,就会发现里面孕育着很多科学知识。如当我沏好一杯茶后,过了一段时间,打开杯盖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跟我一起看看吧。(出示一杯加盖的热茶 ,教师小心地打开茶杯盖,让学生看到杯盖上有水珠落下。)

2、提出问题:盖子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学生自由猜测)

3、老师今天还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个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大家请看(出示一个装有冰块的塑料杯),这个杯子里装满了冰块,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塑料杯外壁。(指名几个同学上来摸塑料杯外壁)

4、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很湿。有水。)

5、追问:你觉得塑料杯外壁的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6、揭示课题并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都能准确地猜测出热茶的杯盖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但对于盛冰的塑料杯外壁的水珠却无法解释,于是我设计这个导入就是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水珠是不是冰化成的水?

1、 塑料杯的外壁上就像人出汗一样出现了很多小水珠。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2、 学生自由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肯定。)

3、 你觉得塑料杯外壁的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4、学生自主思考,展开小组讨论 ,探究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5、全班反馈交流,教师小结归纳。

6、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水珠是从杯子里流出来的吗? (不是)

7、小结:看来塑料杯外壁上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成水,再从杯子里流出来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假设排除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齐读问题并小组讨论:我们的猜测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验?确定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3、学生讨论并把小组的想法写下来

4、全班讨论并交流,汇报对刚才问题形成的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

5、对他们小组的做法有没有意见?

6、请你们再来整理一下实验的思路,简要的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7、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实验报告。

8、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9、现在我们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与冰的哪个特征有关系呢?(冷)

10、那你觉得是什么遇到了特别凉的杯壁形成的小水珠呢?

11、讲解:凝结现象。

12、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有!)我们能看见它吗?(不能!)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1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

14、解决问题:夏天冰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后,过一会,为什么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精神。学生是好动的,对于做实验激情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有的动手,更多的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共享合作的喜悦。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最难忘的。)

四、形成结论,拓展探究: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1、 同学们,大千世界多么神奇呀!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只要遇到冷就能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多有意思呀!生活中如果你能细心观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奥秘呢!比如:在夏天的早上,我们会发现草叶上有许多露珠,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能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2、小组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露的形成也是一种凝结现象。夏、秋两季日照强,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珠。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呢,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勇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快步向科学进发!相信吧,你离明日科学家并不遥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拓展延伸。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意识。)

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假设:

1.水珠是冰融化成的水(不成立!)

2.水珠与冰有关系吗?(有!)

验证:设计实验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平塘县六硐小学:石传霞

教材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将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塑料杯里装满碎冰块,杯子的外壁会出现很多小水珠。从而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塑料杯外壁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第4课中,学生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生活中孩子们也见过很多类似的现象,但他们对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这节课正好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在本节课中,我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

2.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准备

一杯热茶、大小一样的塑料杯30个,冰块、清水若干。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难点: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并对水珠的来源形成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水珠从哪里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如果你能细心观察、去探索,就会发现里面孕育着很多科学知识。如当我沏好一杯茶后,过了一段时间,打开杯盖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跟我一起看看吧。(出示一杯加盖的热茶 ,教师小心地打开茶杯盖,让学生看到杯盖上有水珠落下。)

2、提出问题:盖子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学生自由猜测)

3、老师今天还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个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大家请看(出示一个装有冰块的塑料杯),这个杯子里装满了冰块,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塑料杯外壁。(指名几个同学上来摸塑料杯外壁)

4、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很湿。有水。)

5、追问:你觉得塑料杯外壁的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6、揭示课题并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都能准确地猜测出热茶的杯盖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但对于盛冰的塑料杯外壁的水珠却无法解释,于是我设计这个导入就是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水珠是不是冰化成的水?

1、 塑料杯的外壁上就像人出汗一样出现了很多小水珠。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2、 学生自由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肯定。)

3、 你觉得塑料杯外壁的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4、学生自主思考,展开小组讨论 ,探究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5、全班反馈交流,教师小结归纳。

6、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水珠是从杯子里流出来的吗? (不是)

7、小结:看来塑料杯外壁上的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成水,再从杯子里流出来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假设排除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塑料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齐读问题并小组讨论:我们的猜测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验?确定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3、学生讨论并把小组的想法写下来

4、全班讨论并交流,汇报对刚才问题形成的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

5、对他们小组的做法有没有意见?

6、请你们再来整理一下实验的思路,简要的填写在实验报告上

7、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实验报告。

8、你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9、现在我们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与冰的哪个特征有关系呢?(冷)

10、那你觉得是什么遇到了特别凉的杯壁形成的小水珠呢?

11、讲解:凝结现象。

12、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有!)我们能看见它吗?(不能!)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1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

14、解决问题:夏天冰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后,过一会,为什么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精神。学生是好动的,对于做实验激情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有的动手,更多的是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共享合作的喜悦。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最难忘的。)

四、形成结论,拓展探究: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1、 同学们,大千世界多么神奇呀!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只要遇到冷就能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多有意思呀!生活中如果你能细心观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奥秘呢!比如:在夏天的早上,我们会发现草叶上有许多露珠,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能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2、小组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露的形成也是一种凝结现象。夏、秋两季日照强,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珠。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呢,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勇于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快步向科学进发!相信吧,你离明日科学家并不遥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拓展延伸。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意识。)

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假设:

1.水珠是冰融化成的水(不成立!)

2.水珠与冰有关系吗?(有!)

验证:设计实验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相关内容

  •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 制教学科:小学科学 执教年级:三年级 执教教师:田明亮 执教学校:余庆县太平小学 执教时间:2016年4月21日 [教材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的教学目 ...

  • 郭会显雨的形成教案
  • 雨的形成 冯马学区 郭会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 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发 ...

  •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张建芬)
  •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以<水珠从哪里来>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探究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是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选择科学的有结构的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力保证.如何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下面我以<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为例来谈谈探究活动课如 ...

  • 2013.3.12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 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 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 ...

  •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 ...

  • 科学下雨了教学计划
  • <下雨了>教学设计 多祥中心小学 肖志波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 ...

  •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 ...

  • 三下科学实验通知单
  • 三下科学实验通知单(20010.1-2010.7) 1. 课题 植物新生命的 实验名称 观察植物的种子开始实验班 级 实验时 间三年级 实验类别 B实验组数12任课教师实验 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 ...

  • 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全书翻译
  • 一单元 Let's start 去一个地方有许多种方式,看这些图 片.我知道有哪些吗?让我想想. 首页:你怎样去上学?我步行去上学.我骑自行车去上学.我怎样才能到动物园?你可以乘地铁去.我怎样才能到自然公园?你可以坐12路公共汽车去. A部分 Let's learn 你怎样去上学?我骑自行车去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