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信念的本质.特点与意义

作者:张学森

江汉论坛 200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4)02-0013-04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众所周知,信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信念的力量是文化力量中重要的力量,因此,加强社会主义信念研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成为必须回答的历史课题。

  一、社会主义信念(注:严格地说,社会主义信念也有很多分类,如民主社会主义信念、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等等。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中使用的“社会主义信念”特指“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性本质

  研究社会主义信念的本质必须从研究信念的一般开始。在考察人类社会信念观发展变化历史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信念是主体至少在主观上坚信其为真的那些观念,这些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具有积极的行动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深刻统一体。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几点:(1)我们在定义中使用“至少”这个限定词,是因为信念中有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之分。非理性信念只需要主体在主观上坚信某一信念为真即可,而理性信念则不仅要求主体在主观上坚信其为真,而且这种信念还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信念。(2)信念是“识、情、意”统一体,而不是通常认为的“知、情、意”统一体。这是因为“识”包括认识和知识,而且认识和知识之间是有区别的。认识具有先验性特征,而知识却是认识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升华的产物,具有“后验性”特征。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信念,既可以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也可以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3)信念的观念本质,决定了信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信念问题时,应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去进行,而不应该陷入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泥潭。

  在信念的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社会主义运动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信。社会主义信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性是由社会主义内涵的多层面性和信念的发展变化性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内涵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信念也包含着社会主义理论信念、社会主义运动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信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部分的信念也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的社会主义信念上升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在社会主义运动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转移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信念上升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

  社会主义信念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本质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义信念系统的内部去进行。(1)社会主义理论信念与认识理性。社会主义理论信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与之相比,以往的任何信念由于缺乏历史规律的支持而变成非理性信念。(2)社会主义运动信念与实践理性。社会主义运动信念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信念。马克思指出: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运动信念,通过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提供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和手段选择,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变成鲜活的社会现实。(3)社会主义制度信念与价值理性。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而且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理性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信念所蕴涵的崇高价值信念,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应该集中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建设上来。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信念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使其迅速地掌握群众,实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在认识、价值和实践三个层面从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的飞跃。

  二、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内在分析

  目前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社会主义信念的加强简单地归结为理论建设一点;而实际上,社会主义信念不仅和人们的认识理性有关,也和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密切相关,因此,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正确途径应该深入到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相结合的深度去寻找。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特点进行研究。

  1.认识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基础。

  信念是“识、情、意”的深刻统一体。“识”是“信”的基础,无“识”则“信”不立。作为信念之基的“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类,因此,信念也可以大致分为感性信念和理性信念。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具备理性本质的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思想史,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感性的,因而在其基础之上生长出的信念也必然是感性信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唯物史观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赶了出来,实现了人类认识理性在历史观领域的胜利,标志着人类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理性自觉;而剩余价值学说则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及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学证明和正义性支持。两大发现,彻底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服人民群众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主义信念逐步确立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识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基础。

  2.价值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

  “价值理性”是指:从主体的内在需要出发,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主体确立“现世”的人生目标、价值规范等。价值理性是在认识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认识理性的不断发展,以及认识理性“永远趋向真理却永远达不到真理”的特性,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和漂泊感。为了消除这种漂泊感,宗教通过其教义为人们提供生活的目标、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最终归依。但是,宗教这种人为预设的终极价值目标,只是一个虚幻的“天堂”,标志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文艺复兴之后,以“人学”为武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资产阶级的人学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反映出人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因此,建立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体察和反思,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非理性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确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等等,从而充分体现了人类不仅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对自身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

  价值理性作为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其一,社会主义价值反映着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规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注:参阅张学森《社会主义改革价值逻辑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5期。)。其二,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价值比社会主义制度更为根本。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的物化形式,是在社会主义价值的指导之下建立的,并且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因此,实现社会主义价值是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手段;社会主义价值是内容,社会主义制度是形式。这是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三,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对发展变化着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进行提炼和时代把握的结果,因而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范畴的。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更为本质的内涵,因此,价值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

  3.实践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意味着实践是检验认识理性的标准,也意味着实践是检验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标准。因此,实践是检验在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信念是否具有理性品质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实践理性的品质。

  “实践理性”是在认识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正确认识。在实践理性指导之下的“理性实践”,既具有明确合理的价值目标,也有着为达到这种目标而必需的有效的、合理的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信念,通过给人们提供有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手段、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崇高的价值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把社会主义信念转变为鲜活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信念所具有的实践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区别于以往任何信念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实践理性也是克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对立,使全部哲学科学化和革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性,从现实的感性世界和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从实践活动角度去揭示感性世界的内在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实现了认识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实践理性上的统一;不仅如此,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了人类信念从个体理性信念向集体理性信念的历史性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理性本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了解社会主义信念三重性理性本质的现实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信念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即,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具有三重性统一的特点,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三重性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

  依据这一认识,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认识理性层面、价值理性层面和实践理性层面:其一,在认识理性上,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认识不坚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局限于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来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其二,在价值理性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所内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的优越性缺乏深刻的了解,局限于从不完善的现实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主义,缺乏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其三,在实践理性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以致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手段选择,甚至出现严重挫折,不仅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必然性的认识理性动摇,更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合理性提出怀疑。总之,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的三重性理性本质,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2.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三重性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思考并积极探索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信念既然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就不仅仅是理论教育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实践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这是对社会主义信念建设途径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当然,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目前,对社会主义信念建设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认识理性范围之内。应该承认,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手段,无疑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它能解决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的认识理性问题,但同时也必须指出,教育作为强化社会主义信念的手段并不能解决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问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知信背离”问题就是证明。而“知信背离”问题的解决,就必须深入到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上去寻找。因此,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强化人们认识理性同时,强化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建设。

  3.从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层面上强化社会主义信念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一,从认识理性层面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关系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出了新概括,这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二,从价值理性层面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制定了明确的价值规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当代中国以及世界政党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三个代表”对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作出了新总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改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就能够使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同时,“三个代表”思想也为群众对党员实施监督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把党的建设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党的建设的力度和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其三,从实践理性的层面上看,“三个代表”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正确途径,找到了一条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途径,找到了一条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途径。首先,“三个代表”思想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实施,能够使我们党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锋、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先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先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清醒。再次,“三个代表”思想通过为广大党员树立明确的价值规范来实施“以德治党”,而“以德治党”是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通过“以德治党”的实施,首先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道德上先进的党,并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就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找到了强劲的“火车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进行了积极回答,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纲领。

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北京100091

作者:张学森

江汉论坛 200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4)02-0013-04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众所周知,信念是价值观念的核心,信念的力量是文化力量中重要的力量,因此,加强社会主义信念研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成为必须回答的历史课题。

  一、社会主义信念(注:严格地说,社会主义信念也有很多分类,如民主社会主义信念、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等等。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中使用的“社会主义信念”特指“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性本质

  研究社会主义信念的本质必须从研究信念的一般开始。在考察人类社会信念观发展变化历史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信念是主体至少在主观上坚信其为真的那些观念,这些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具有积极的行动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深刻统一体。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几点:(1)我们在定义中使用“至少”这个限定词,是因为信念中有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之分。非理性信念只需要主体在主观上坚信某一信念为真即可,而理性信念则不仅要求主体在主观上坚信其为真,而且这种信念还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信念。(2)信念是“识、情、意”统一体,而不是通常认为的“知、情、意”统一体。这是因为“识”包括认识和知识,而且认识和知识之间是有区别的。认识具有先验性特征,而知识却是认识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升华的产物,具有“后验性”特征。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信念,既可以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也可以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3)信念的观念本质,决定了信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信念问题时,应该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去进行,而不应该陷入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泥潭。

  在信念的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社会主义运动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信。社会主义信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这种系统性是由社会主义内涵的多层面性和信念的发展变化性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内涵包括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层面,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信念也包含着社会主义理论信念、社会主义运动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信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部分的信念也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的社会主义信念上升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主要内容。如,在社会主义运动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转移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信念上升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

  社会主义信念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本质问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义信念系统的内部去进行。(1)社会主义理论信念与认识理性。社会主义理论信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与之相比,以往的任何信念由于缺乏历史规律的支持而变成非理性信念。(2)社会主义运动信念与实践理性。社会主义运动信念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信念。马克思指出: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运动信念,通过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提供行为规范、价值目标和手段选择,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变成鲜活的社会现实。(3)社会主义制度信念与价值理性。社会主义不仅建立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而且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理性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信念所蕴涵的崇高价值信念,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重点应该集中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建设上来。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信念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使其迅速地掌握群众,实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在认识、价值和实践三个层面从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的飞跃。

  二、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内在分析

  目前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社会主义信念的加强简单地归结为理论建设一点;而实际上,社会主义信念不仅和人们的认识理性有关,也和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密切相关,因此,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正确途径应该深入到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相结合的深度去寻找。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特点进行研究。

  1.认识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基础。

  信念是“识、情、意”的深刻统一体。“识”是“信”的基础,无“识”则“信”不立。作为信念之基的“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类,因此,信念也可以大致分为感性信念和理性信念。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科学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具备理性本质的基础。

  回顾社会主义思想史,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感性的,因而在其基础之上生长出的信念也必然是感性信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唯物史观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赶了出来,实现了人类认识理性在历史观领域的胜利,标志着人类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理性自觉;而剩余价值学说则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及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学证明和正义性支持。两大发现,彻底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向科学的发展。“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服人民群众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主义信念逐步确立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识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基础。

  2.价值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

  “价值理性”是指:从主体的内在需要出发,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主体确立“现世”的人生目标、价值规范等。价值理性是在认识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认识理性的不断发展,以及认识理性“永远趋向真理却永远达不到真理”的特性,使得人们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和漂泊感。为了消除这种漂泊感,宗教通过其教义为人们提供生活的目标、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最终归依。但是,宗教这种人为预设的终极价值目标,只是一个虚幻的“天堂”,标志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文艺复兴之后,以“人学”为武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到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资产阶级的人学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反映出人的社会本质和阶级本质,因此,建立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体察和反思,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非理性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确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等等,从而充分体现了人类不仅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对自身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

  价值理性作为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其一,社会主义价值反映着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规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注:参阅张学森《社会主义改革价值逻辑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5期。)。其二,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价值比社会主义制度更为根本。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的物化形式,是在社会主义价值的指导之下建立的,并且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因此,实现社会主义价值是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手段;社会主义价值是内容,社会主义制度是形式。这是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三,社会主义价值主体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对发展变化着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进行提炼和时代把握的结果,因而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范畴的。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更为本质的内涵,因此,价值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核心。

  3.实践理性: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意味着实践是检验认识理性的标准,也意味着实践是检验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标准。因此,实践是检验在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信念是否具有理性品质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实践理性的品质。

  “实践理性”是在认识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正确认识。在实践理性指导之下的“理性实践”,既具有明确合理的价值目标,也有着为达到这种目标而必需的有效的、合理的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信念,通过给人们提供有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手段、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崇高的价值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把社会主义信念转变为鲜活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信念所具有的实践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区别于以往任何信念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实践理性也是克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对立,使全部哲学科学化和革命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性,从现实的感性世界和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从实践活动角度去揭示感性世界的内在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实现了认识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实践理性上的统一;不仅如此,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了人类信念从个体理性信念向集体理性信念的历史性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理性是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理性本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了解社会主义信念三重性理性本质的现实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信念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即,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具有三重性统一的特点,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三重性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

  依据这一认识,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认识理性层面、价值理性层面和实践理性层面:其一,在认识理性上,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认识不坚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局限于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来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其二,在价值理性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所内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的优越性缺乏深刻的了解,局限于从不完善的现实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主义,缺乏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其三,在实践理性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以致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手段选择,甚至出现严重挫折,不仅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必然性的认识理性动摇,更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合理性提出怀疑。总之,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的三重性理性本质,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信念弱化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2.了解社会主义信念理性本质的三重性特点,有利于我们正确思考并积极探索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信念既然是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就不仅仅是理论教育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实践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这是对社会主义信念建设途径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当然,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目前,对社会主义信念建设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认识理性范围之内。应该承认,教育作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手段,无疑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因为它能解决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的认识理性问题,但同时也必须指出,教育作为强化社会主义信念的手段并不能解决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问题。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知信背离”问题就是证明。而“知信背离”问题的解决,就必须深入到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上去寻找。因此,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强化人们认识理性同时,强化人们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建设。

  3.从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层面上强化社会主义信念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一,从认识理性层面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关系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出了新概括,这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二,从价值理性层面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共产党员制定了明确的价值规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当代中国以及世界政党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三个代表”对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作出了新总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改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就能够使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同时,“三个代表”思想也为群众对党员实施监督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更有效地把党的建设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强党的建设的力度和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其三,从实践理性的层面上看,“三个代表”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正确途径,找到了一条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途径,找到了一条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途径。首先,“三个代表”思想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实施,能够使我们党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锋、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先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先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实践清醒。再次,“三个代表”思想通过为广大党员树立明确的价值规范来实施“以德治党”,而“以德治党”是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通过“以德治党”的实施,首先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道德上先进的党,并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就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找到了强劲的“火车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认识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进行了积极回答,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纲领。

作者介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北京100091


相关内容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复习材料 三.简答论述题 目录: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学习与实践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4.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及其类型. 5.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特点. 6. ...

  •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 贵 阳 市 中 华 职 业 学 校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2011级 <哲 学 与 人 生>教 学 计 划 授课教师:王定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 思修教学大纲2015版
  • 三/五年制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课程 学 时:45课时 成绩考核:考试 开课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 ...

  • 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版教学大纲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分:3 适用专业:文.理.工.管各专业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教育公共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导读大纲 南京市委党校 孙景坛教授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300年.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 哲及政治经济学):列宁领导俄国革命成功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 ...

  •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主张.主义.宗教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它表示人对思想.理论.原则,即对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种种理性认识的态度,反映了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对某种主义.理论.主张或某种宗教的一种信服 ...

  • 教师专业发展题型版
  • <教师专业发展>考试知识要点 背完保90分以上 一.选择题基本知识范围 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说明. 2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概念. ...

  • 职业道德教育试题汇总含答案(技师考试)
  • 道德与职业道德试题 一.判断题. 1.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非强制性的. (√) 2.道德以善恶.荣辱为评价标准. (√) 3."五爱"的核心是爱祖国. (×) 4.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 5.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 (×) 6.纵观职业道德的发展史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