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股市"七亏一赢"现象[良言妙语]

股市上,投资者赢的人少、输的人多——“一赢七亏二平”是普遍现象。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国内国外,都如出一辙,这究竟是为什么?

犹如“一生七死的股市癌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追根溯源,发行制度的弊端是罪魁祸首(二级市场刀光剑影的炒作还位居其后):

第一、在现行体制中,大资本是一级市场的主角、中小投资者是配角——网下发行,新股蛋糕先被大资本切去一大块。网上发行,按资金量配申购号,又使新股配额大部分被机构、基金和大户占有。据统计,历来新股配售流向非常集中:小盘股过半数,大盘股百分之八、九十,发行时就被大资金控盘(为炒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股市的主要成员——中小投资者能申购到的新股很少。在中签率极低的情况下,寻求投资的中小投资者,或者在希望渺茫中打新股碰运气,而更多的则是到二级市场买股。由此被合法、但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赶入”二级市场。

第三、庄家掌握信息、资金优势,“借题发挥、借势炒作”早已成为二级市场的运行规律。在涨跌、动荡的市场漩涡中,中小投资者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外的股史早已证明,就整体而言、作为弱势群体最终只能是“一赢七亏”的结局。

有人(甚至有高层人士)替机构、基金辩解:各类机构中也有广大中小投资者,新股发行优惠机构也就是优惠了中小投资者。但是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讲:机构的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利用机构运作拿奖金、高薪是合法(年薪高的可达百万、千万),利用机构中的老鼠仓赚暴利更是公开的秘密。历年来,无论赚与赔,收益最大的是各级管理者(而不是投资者),这早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人还讲,有法可依、违法必纠。

但是,有制度性的漏洞,有丰厚报酬、暴利引诱,能纠正得过来吗?!违法者前赴后继就是回答。

新股发行是股市的源头,正本清源,改革发行体制首当其冲;为了保护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为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证券市场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对此绝大多数人取得了共识。但是,怎样改革、创新?意见却很难統一。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对立,特别是大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处的地位不同,持有截然相反的诉求。

一、“新股发行指导意见”是“假打”的典型

证监会最近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显是一个让特权者乐、中小投资者悲的方案。

“指导意见”归纳起来有三个重点:

一讲原则。 廖廖数语,含意模棱两可——强调市场化是方向,但主张什么样的市场化没有本质特征的界定。

要“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要“重视中小投资人参与意愿”,这属于对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而不是什么原则。

二讲目标(即内容)。 确定了两个令人欣喜的新目标:

改变完全按资金量配售股份;配售股份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三讲方法(即措施)。

第一项措施:重申询价制的功能。但行使“询价话语权”的格局不变!应该向谁询价?仍然是大资金及其代理人。新股定价过程,与大资金紧密联系,与中小投资者关系不大。定价的话语权和发行配额仍然向大资金倾斜(即网下配售给机构,网上按资金量配号)——在这样的格局下,“资金为王”成主流,“配售股份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讲话只能具有象征意义。

这样做犹如“望梅止渴”,提出了两个新目标,但又堵死了通向新目标的路。既然保持定价博弈和新股配额的原有关系不变,又如何能称之喟对体制进行了改革、创新??

第二项措施:网上、网下申购只能选一种。这对同一资金来源,但采用多户头申购起不到约束作用(讲了也等于白讲)。

第三项措施:设申购上限为1‰,对同一资金采用多户申购也不能有效约束(设了上限也等于白设)。

第四项措施:提示买新股的风险。多年前就在反复讲,老生常谈也能称之喟改革措施吗?

“指导意见”改革的调子很高,跨出的步子少之又少(只具有象征意义)。

“指导意见”本应是一个制度创新的文件(个别地方略有涉及),但详细阐述的却是道德自律和重复众所周知的工作职责。

“指导意见”仍然采用证监会行文的惯例:原则宏伟而模糊。某些新目标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具体措施却与新目标背道而驰(这类新目标全当摆设)。

细看“指导意见”内容,口号式的语言充斥全文,对现行制度的弊端则袒护有加而改革甚微,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

二、改革新股发行、上市制度的六项建议

推进市场化是大方向,但市场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资金为王”主宰下的自由竞争、弱肉强食好?还是法律主宰下的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好?无可置疑,后者早已是众望所归(前提是:法律能为自主选择、公平竞争留下空间)。

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提高公众的投资效率(而不是投机效率),发行、上市制度需要实质性的改革、创新。遵循这一长远目标,下面提出询价、发行、上市等六项改革建议(其中包括对“一人一手”的变通和改进,使其可行、并更有效):

(一)新股发行价格由以下三要素形成

1、科学界定指导市盈率的范围。

按企业年利润分三类:

甲类:高赢利企业0.5元以上,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6至20倍。

乙类:中等赢利企业0.3至0.5元,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3至16倍;

丙类:低赢利企业0.1至0.3元,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0至13倍;

(年利润每股低于0.1元,不进入主板市场发行)

2、确定2至3倍平均市净率。

单纯按市盈率定价,存在一定局限性。

咨询报价有时也会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及价位(现行的询价制就是例证)。

为了缩小误差,有必要引入净资产要素作为计算发行价格的依据之一。

目前,新股净资产及发行面值一般是一元多。按资产质量划分,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企业。

三类企业的溢价市净率分别按2至3倍计算比较适当——换算成价格就是2至3元多。

3、投资者咨询报价。

过去仅限机构、大户参与报价,话语权(实质是新股定价权)被垄断。

今后改为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参与报价。咨询报价(即定价)将由垄断转向民主。这是证券市场走向经济民主的关键一步。

行使询价、申购权要合理规定:

只有股票帐户的个人,由个人行使。

只有基金帐户的个人,由基金代理行使。

同时持有基金、股票帐户,先个人后基金(遵重个人优先的自主选择权)——即超期限个人未行使,再由基金代理行使。

所有投资者应按指导市盈率的范围报价,以减少价格偏离价值。

为简化价格选择和增加同一价位报价人的数量,报价单位只取元和角(对有“分”的报价采取四舍五入)。

报价结束,按每户一票统计报价量,由得票最多的价位形成咨询价格。

案例之一:

乙类企业指导市盈率13至16倍,询价范围是3.9元至8元,。如果某企业询价得票最多的价位是5.3元,加上市净率(取2.5倍)换算价3元,发行价就可以定为8.3元。

以上三要素中,指导市盈率是按过去的利润数据预期资产价值。咨询报价是按多数人的评估预期资产价值。平均市净率则按现实资产价值适当湓价。其中,市盈率与市净率结合能比较全面地遵循价值规律。所有投资者平等参与询价,能消除少数人垄断,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定价机制形成

三要素结合形成的价格,比单一指标和单一渠道询价更全面,因此也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最后确定发行价格时,应核实窗口指导和投资者报价全过程。如果有关资料真实可靠,操作程序符合有关法规,最终定价发行人、承销商能够接受,新股发行价格就可以正式产生并予公布。

(二)“集中发行”与“分散上市”结合。

将一两个或多个公司集合为一个发行批量,发行额度约五十亿至一百亿股。同一批可以是一两个大公司,也可以是八九个大、中、小公司。

新股上市交易则必须分散,一天一两个,以减缓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参见“新股上市一分为二”一节)。

(三)投资者“分批、次申购”。

以沪市总户数为基准,每10% 可以划为一批参与申购(约五、六百万户),十批轮完,称之喟一轮,约二至三年可完成一轮(机会公平合理,又使新股专业户无政策漏洞可钻)。在每轮申购中,所有投资者都有申购并中签的机会。

具体操作程序分三步:

(1)对有申购意愿者,按报价时间的顺序分批(新股询价的时候已经有数据可查)。

每次申购,一户一个配号。“每户一至十手”为限额。申购量超过发行量的公司仍然采取摇号中签方法。

(2)未中签者可以继续参与同一批发行的再次申购。

(3)“按户限额申购”结束后,如有发行余额,再实行不限量的“按资金配号申购”(即现行办法),并作为本批次最后一次申购。

小结:正确判断高价发行的根源。

多年来新股高价发行盛行,既损害投资者利益,也鼓励企业千方百计谋求上市圈钱(首发、增发忙得不亦乐乎)。

多年来呼吁新股定价不能偏离价值不绝于耳,但收效甚微。

追根溯源,高价发行最初是政府行为。

目前则是询价过程被少数人垄断所为--即融资者、承销商、大投资者三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雅称“博弈”)。事实早已证明,在多数情况下,高价发行能使三方利益兼顾,但是会使价格偏离价值,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长远利益。

要批评、敢批评高价发行吗?!利益攸关的三方会霸道地、口径一致地驳斥:市场需要自由,嫌价高就不买!

目前,高价发行习以为常,大环境也已经形成:有炒新者投机发财作榜样,有舆论铺天盖地宣传鼓励,申购者勇跃且众多,造成新股供不应求的繁荣。

由此不难看出,新股询价、定价和新股配额被特权垄断,已经成为维持高价发行在中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四)调整新股发行到上市交易的间隔时间

申购新股应该鼓励中长期投资。因此,要尽量减少为短期投机、炒作创造条件。

今后,新股发行结束后,最好间隔三至六个月再陆续上市。而现行办法间隔时间很短,从发行到上市一般在一个月内。这就为疯炒新股和提高投机效率创造了条件。

改为间隔三至六个月上市,无疑截断了“炒新集团”、特别是挪用资金炒新股者的快速生财之道。因此,延期上市必然会遭到炒家的激烈反对。

(五)新股上市渠道一分为二。

投资方购买的A股和融资方持有的发起人股(包括重组后的控股方),成本悬殊,性质不同,应该分两个渠道上市流通。即,分设A股交易平台和大宗交易平台(为阐述方便,以下分别简称A股和C股)。

新股按A、C股分流上市的主要根据如下:

第一、融资(控股)方与A股投资方比较:责任和权利不同,持股比例不同,持股成本更相差悬殊(控股方高价入股是少数)。如果在同一平台交易,一方会赚取暴利,另一方就会严重亏损,由此使公平交易原则遭到破坏。

第二、设立专门进行大宗交易的C股市场,其交易者主要是机构和大户(每笔交易量最好不低于总股本的1‰或一万股)。与震荡很大的A股市场适当隔离,C股的“批发市场”将相对平稳,价格与价值的联系将比较真实、可靠。因此,能抑制投机,鼓励投资,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十分必要。

第三、C股市场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非理性炒作。因此,持股人受情绪支配产生的增持或减持意愿不多。机构和大户持股相对稳定,不仅对证券市场有利,对上市公司长远发展更有利。

(六)一个功能全、效率高的证券市场,既要分工、也要统一。

A、C股市场应该既分工又交流。

A、C股市场之间的交流有两类方法:

一类是硬着陆。如近两年的限售股解禁——成本非常低的非A股,限售期结束就可以进入A股交易平台杀价竞争。其结果出现了悲、欢两重天的硬创伤:一方暴利,另一方惨亏。

另一类是软着陆。目前条件下,“一税一金”是软着陆的有效途径(即征暴利税和设平准基金)。具体方法要抓好三个环节(这里仅作简介):

一备案。 限售期结束,到对方市场交易,需申报备案和提前一月或两月公告减持额度(除个别股份,一般无需批准)。

二征暴利税。 成交后,产生30% 以上的利润需征暴利税。税率采用累进制(税率为利润的10%至90%)。持股时间越长税率越低,以鼓励长期投资者。

三设平准基金。 暴利税税金分别返流回A、C股市场——通过平准基金买、卖股份,平抑股市非正常的大幅波动。

——有不少人片面地理解平准基金,认为平准基金的功能就是救市。其实平准基金既能制止暴跌,也能抑制暴涨。

更重要、更独特的是,能在A、C股市场之间搭起“软着陆的跑道”。

误解平准基金,或有意排斥、不采用平准基金是A股市场的不幸(主要是中小投资者的不幸)。

平准基金只被用于救市更是世界证券市场的不幸——在国外,平准基金对暴涨基本不管。

历史早已在反复警示我们:从股市整体运行的轨迹看,如果能制止人为的、非理性的暴涨,又何来后面“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的暴跌??

三、“二次股改”面临艰巨困难:既得利益者已经掌握主动权。

众所周知,发行和上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指导意见” 只提发行制度改革,不提新股上市制度改革,显然是一个重大缺陷。为什么??不重要吗?不需要吗?显然都不是。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形势反复证明,新股上市流通只走A股市场这座独木挢,不仅损害A股持有者的利益——诱发股市整体下跌。暴利引诱也鼓励企业经营者减持、甚至离职——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因此,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市场分流,既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但是,发行配额真的向中小投资者倾斜、新股上市渠道真的实行一分为二,利益格局会发生根本变化!融资者、经菅者和炒新集团三方利益最大化会受到限制!

因此,反对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斗争会非常强烈。已经采取、并将继续采取的反对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

不予理采——部分管理者抱着成见对待建议,不合口味就冷处理,让其悄然消失。

成见是什么?不少精英已形成惯性思维:与欧美股市接轨就是创新。其他东西都是保守、落后、不切实际。

不信吗?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一月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与现在公布的“指导意见”比较,内容完全一致。大量建议如石沉大海,或被歪曲诋毁,或悄无声息地被搁置。愚弄民意昭然若揭,其手法、节奏熟练而老道,不知是港人留下的功底?还是到西方取的经?

维护旧体制的“指导意见”公示不足一月就正式出炉,而且迫不及待、强制实行近在眼前。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企业实现融资目标,为了新股大买家实现盼望中的利润。

笔者毫不怀疑,本建议99%的可能不会被采纳(不回答、不予理采将使建议者越来越少)。

但是笔者相信,随着股市弊端不断暴露,智慧和良知也在日积月累。

真理终将战胜谬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过去是、今后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混淆利害得失——高调宣传买新股的风险。

众所周知,风险概率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低很多,专家学者也心知肚明。

既然如此,不致力于改变新股配售被机构、大户垄断的格局,却一再重申买新股的风险,这是为谁服务?——对新股风险保持高调,对更大的、二级市场风险不谈或少谈,目前的高层表态和舆论氛围很容易将发行制度改革引到斜路上去。

转移视线——现有发行制度改革还未见成效,却刹有介事地声称要研究退市等问题(还有很多转移视线的策略,这里就不多谈)。

直接否定——例如对“一人一手”的否定非常武断。声称不合国际惯例。又特别强调中国股市散户多,“一人一手”配额不够分。

这些借口是不能成立的:前者理由站不住脚,外国没做的中国就不能做?后者态度更幼稚,发行配额一次性发售不够,难道不能采用分期分批的办法解决??

——犹如到饭店就餐,人多坐不下,难道不可以分时、分批进食店。这种属于常识的简单、有效办法主管部门就想不出来??主管部门如真是这样低能,将是少数垄断者的福祉和大多数投资者的不幸(后者是多数,却只能寄希望于二级市场,或继续吃一级市场垄断者的“剩饭”)。

钻法律的漏洞——改革伊始,法律不建全情有可原。改革已经三十年,立法机构有条件、有能力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法律规范转向制度规范(由此引导行为规范)。

重大的制度、应该统一的具体制度,只有立法机构才能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制定。否则,“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再好的政策法规越到下面越走样。

以“大社会、小政府”为借口,放弃对重大规章制度的订立和修改,让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其是,是人大立法机构的失职,其恶果己相当普遍:

例如,部分重大的具体法规出现偏颇、失误,在执行中为集团利益、本位主义留下了空间,也为违法乱纪留下了不少漏洞(股市高官不断落马、丑闻经久不衰,制度缺陷才是主因)。

例如,证卷市场的具体法规影响深远,它不仅是目前经济改革的攻坚战,更关系到经济结构、甚至社会制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关系到几千万投资者和几亿人的福祉。人大放权,让政府部门提出草案或制定实属轻率。

股灾不断、前途渺茫已经证明,证监会只能是执行机构,制定重要的法规制度不能胜任。发行、上市、二级市场交易等重大制度,应该由证监会转交相关的立法机构制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听取各方意见,使重大制度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制定。

最近,“新股发行指导意见”的出台情况就能说明问题,半月前公布“征求意见稿”,半月后,改标题但内容完全一致的“新股发行指导意见”出台。讲民主真成了只在咀上讲。

由部门制定政策制度容易犯本位主义。只为局部利益、集团利益讲话办事的人也屡见不鲜。

“新股发行指导意见”出台后,一些“指鹿为马”的讲话就很生动:

“机构占新股配额的主体,承担了一级市场的风险,也就保护了中小投资者。”

“提高机构的积极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最终才不会受到损失”。

类似的话还有不少。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究竟是在维护谁的利益!

大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立,诉求当然不同。双方意见冲突,前者一直占压倒优势(有行政资源可用、有资金作后盾),但理不直气不壮。

出路在何方、突破口在何处?!

在新股发行、上市的体制改革中,要顾全大局、要综合平衡绝非易事:

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其实并不很难(有价值的建议、可以采纳的建议已经提出了不少)。真正困难的是利益要重新分配,既得利益集团会强力阻扰(理由一般都冠冕堂皇)。

何去何从?已经考验、并将继续考验决策者的素质。

股市投资者的绝大多数是中小投资者。显然,谁代表“民”?怎样“让利于民”?正在考验“执政为民”者的智慧和良知。

四、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当前市场化改革的新特点:公平竞争PK自由竞争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公有制为主体、公平竞争和共同富裕。

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基础,公平竞争是方法、是路线,共同富裕是目标、是大方向。

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依托的整体,三者功能各异、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如果错位、混淆,在观念上、实践上就会犯错误,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的严重后果(将公有制当成最高目标、将共同富裕当成手段运用,曾导致“穷过渡”和平均主义盛行)。

实现最高目标——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简言之,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是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但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要消除贫富悬殊,就必须限制一定范围的市场自由。这是市场自由化奉行者必然要反对的。反对的理由很多,其中有两条在这里必须提出来、并加以批判。

——片面理解和实行市场化改革,将市场自由竞争尽量扩大、行政作用尽量淡化等同市场化。

在改革初期,在行政垄断很普遍的阶段,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当自由竞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当“资金为王、弱肉强食”出现,再坚持这样的主张就十分错误而有害。

——误认为自由市场效率最高。加强计划干预、法律约束对提高经济效率有害。

这种观点不仅被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否定,而且正在被现实否定:

西方市场追求自由化可谓登峰造极( 其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却陷入了过度自由化的陷阱。

从历史角度看,自由市场必然积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旦暴发只有靠加强法律约束及行政干预才能解决。

例如,目前危害全球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各国政府限制、整改。不少自由发展的“百年老店”陷入危机,为了生存,接受政府救济或接管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现实看,传统市场的弊端随处可见――自由交易已经无孔不入:宏观领域向政治领域延伸,微观领域向个人生活渗透。这种自由不限制,政治商品化,人格商品化就会泛滥成灾。

简言之,市场自由是相对的、是受一定条件约束的,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健康、稳定地运行。就如前面提到的询价机制——科学界定指导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范围,能防止投资人咨询报价和最终定价过分偏离公司资产价值,并有效防止高价发行泛滥成灾(遗憾的是,高价发行已经是中国特色的惯例)。

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自由竞争“以钱为本、资金为王”——市场运行基本受金钱主宰。严重的时候,人仑道德被物化,金钱不仅主宰个人生活,金钱政治也主导社会生活、甚至国家机器。

公平竞争是社会平等关系与市场竞争机制的结合,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本质特征。

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既要认钱、更要认人。两者不互相替代,但是两者结合人优先。

公平竞争涵盖的具体内容很广。笔者以为,归纳起来有三项市场准则是其主要标志,即:等价交换,法律规范和市场机会均等。

这里以股市为例:

1、“等价交换”需要货真价实。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由于制度性缺陷产生暴利或巨亏,国家应及时通过税收调节,并为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2、“法律规范”不仅指法律完善,而且制定法律要符合科学、民主的程序。要求广大公众遵守的法规、制度,绝不能由部门制定(如证监会)。否则,很难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很难避免少数人对多数人利益的侵害。

3、“机会均等”是针对人而不是钱。以新股发行为例,按户配号才能以人为本——市场机会均等才能实现;按资金配号则是以钱为本——资金雄厚的机构和大户可以占有大量申购号,多数人的申购意愿必然落空。

公平竞争人人都能挂在咀上,似乎人人都拥护,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传统市场机制信奉自由,但奉行的不是人的自由、而是钱的自由。“认钱不认人、以钱压人”是传统市场的本质特征。有钱可以成立机构、成为大户,新股发行时就会受到优待、照顾。

公平竞争的市场则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机会多少、素质高低,不按钱划分。资金少不等于素质低——就要失去询价、定价的参与权。资金少的贫者中签率不能只及富者的百分之一、万分之一。

让中小投资者失去新股询价权、让中小投资者吃大投资者“残羹剩饭”的制度安排,既不科学、不民主,也与公平竞争背道而驰。当前的改革形势表明,只有彻底改革,才能脱离传统市场的束缚(换汤不换药的修补无济于事)。只有彻底改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五、、处于当前经济改革最前沿的证券市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不同时期,改革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主要任务会转移。

按其轻、重、缓、急,目前证券市场和金融改革已经被推到最前沿。

证券市场如何克服过分追求“市场自由化”――这种过时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束缚?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干扰?已经成为攻坚对象和改革、创新的难点(难度之大不亚于当年极左观念对国人的束缚)!

从长远看,能否克服“市场自由化理论”的误导,能否克服既得利益团的强大阻力,在一定时期甚至将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这绝不是无中生有、耸人听闻,中国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综合体――社会主义的基础虽然还在(公有制为主体),但资本主义的优缺点都在接納、仿造。值得警醒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被演变过去不是不可能。

借金融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平台,运用股市赋予的特权,少数权贵掠夺百姓、大发横财!

而且掠夺过程都是在貌似自愿的规则中进行。其实质却违背公平竞争,其规模更前所未有。

不相信吗?要抹着良心狡辩吗?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完全可以作证,大量证券“精英”的发家史可以作证。

股市现行机制貌似公平、公正,实则信息资源被垄断,“资金为王、弱肉强食”盛行。面对这样的传统机制,几千万中小投资者的希望在哪里?每一个有党性、有良知的共产党人难道能助纣为虐、或无动于衷吗?!

当然,社会发展的最终前景并不暗淡:以百年为尺度衡量历史,社会主义肯定会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为,通过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改革、创新,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糸能够成为公平竞争、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础。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股市上,投资者赢的人少、输的人多——“一赢七亏二平”是普遍现象。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国内国外,都如出一辙,这究竟是为什么?

犹如“一生七死的股市癌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追根溯源,发行制度的弊端是罪魁祸首(二级市场刀光剑影的炒作还位居其后):

第一、在现行体制中,大资本是一级市场的主角、中小投资者是配角——网下发行,新股蛋糕先被大资本切去一大块。网上发行,按资金量配申购号,又使新股配额大部分被机构、基金和大户占有。据统计,历来新股配售流向非常集中:小盘股过半数,大盘股百分之八、九十,发行时就被大资金控盘(为炒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股市的主要成员——中小投资者能申购到的新股很少。在中签率极低的情况下,寻求投资的中小投资者,或者在希望渺茫中打新股碰运气,而更多的则是到二级市场买股。由此被合法、但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赶入”二级市场。

第三、庄家掌握信息、资金优势,“借题发挥、借势炒作”早已成为二级市场的运行规律。在涨跌、动荡的市场漩涡中,中小投资者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国内外的股史早已证明,就整体而言、作为弱势群体最终只能是“一赢七亏”的结局。

有人(甚至有高层人士)替机构、基金辩解:各类机构中也有广大中小投资者,新股发行优惠机构也就是优惠了中小投资者。但是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讲:机构的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利用机构运作拿奖金、高薪是合法(年薪高的可达百万、千万),利用机构中的老鼠仓赚暴利更是公开的秘密。历年来,无论赚与赔,收益最大的是各级管理者(而不是投资者),这早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人还讲,有法可依、违法必纠。

但是,有制度性的漏洞,有丰厚报酬、暴利引诱,能纠正得过来吗?!违法者前赴后继就是回答。

新股发行是股市的源头,正本清源,改革发行体制首当其冲;为了保护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为了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证券市场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对此绝大多数人取得了共识。但是,怎样改革、创新?意见却很难統一。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对立,特别是大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处的地位不同,持有截然相反的诉求。

一、“新股发行指导意见”是“假打”的典型

证监会最近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显是一个让特权者乐、中小投资者悲的方案。

“指导意见”归纳起来有三个重点:

一讲原则。 廖廖数语,含意模棱两可——强调市场化是方向,但主张什么样的市场化没有本质特征的界定。

要“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要“重视中小投资人参与意愿”,这属于对主管部门的业务要求,而不是什么原则。

二讲目标(即内容)。 确定了两个令人欣喜的新目标:

改变完全按资金量配售股份;配售股份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三讲方法(即措施)。

第一项措施:重申询价制的功能。但行使“询价话语权”的格局不变!应该向谁询价?仍然是大资金及其代理人。新股定价过程,与大资金紧密联系,与中小投资者关系不大。定价的话语权和发行配额仍然向大资金倾斜(即网下配售给机构,网上按资金量配号)——在这样的格局下,“资金为王”成主流,“配售股份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讲话只能具有象征意义。

这样做犹如“望梅止渴”,提出了两个新目标,但又堵死了通向新目标的路。既然保持定价博弈和新股配额的原有关系不变,又如何能称之喟对体制进行了改革、创新??

第二项措施:网上、网下申购只能选一种。这对同一资金来源,但采用多户头申购起不到约束作用(讲了也等于白讲)。

第三项措施:设申购上限为1‰,对同一资金采用多户申购也不能有效约束(设了上限也等于白设)。

第四项措施:提示买新股的风险。多年前就在反复讲,老生常谈也能称之喟改革措施吗?

“指导意见”改革的调子很高,跨出的步子少之又少(只具有象征意义)。

“指导意见”本应是一个制度创新的文件(个别地方略有涉及),但详细阐述的却是道德自律和重复众所周知的工作职责。

“指导意见”仍然采用证监会行文的惯例:原则宏伟而模糊。某些新目标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具体措施却与新目标背道而驰(这类新目标全当摆设)。

细看“指导意见”内容,口号式的语言充斥全文,对现行制度的弊端则袒护有加而改革甚微,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

二、改革新股发行、上市制度的六项建议

推进市场化是大方向,但市场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资金为王”主宰下的自由竞争、弱肉强食好?还是法律主宰下的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好?无可置疑,后者早已是众望所归(前提是:法律能为自主选择、公平竞争留下空间)。

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提高公众的投资效率(而不是投机效率),发行、上市制度需要实质性的改革、创新。遵循这一长远目标,下面提出询价、发行、上市等六项改革建议(其中包括对“一人一手”的变通和改进,使其可行、并更有效):

(一)新股发行价格由以下三要素形成

1、科学界定指导市盈率的范围。

按企业年利润分三类:

甲类:高赢利企业0.5元以上,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6至20倍。

乙类:中等赢利企业0.3至0.5元,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3至16倍;

丙类:低赢利企业0.1至0.3元,指导市盈率可定为10至13倍;

(年利润每股低于0.1元,不进入主板市场发行)

2、确定2至3倍平均市净率。

单纯按市盈率定价,存在一定局限性。

咨询报价有时也会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及价位(现行的询价制就是例证)。

为了缩小误差,有必要引入净资产要素作为计算发行价格的依据之一。

目前,新股净资产及发行面值一般是一元多。按资产质量划分,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企业。

三类企业的溢价市净率分别按2至3倍计算比较适当——换算成价格就是2至3元多。

3、投资者咨询报价。

过去仅限机构、大户参与报价,话语权(实质是新股定价权)被垄断。

今后改为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参与报价。咨询报价(即定价)将由垄断转向民主。这是证券市场走向经济民主的关键一步。

行使询价、申购权要合理规定:

只有股票帐户的个人,由个人行使。

只有基金帐户的个人,由基金代理行使。

同时持有基金、股票帐户,先个人后基金(遵重个人优先的自主选择权)——即超期限个人未行使,再由基金代理行使。

所有投资者应按指导市盈率的范围报价,以减少价格偏离价值。

为简化价格选择和增加同一价位报价人的数量,报价单位只取元和角(对有“分”的报价采取四舍五入)。

报价结束,按每户一票统计报价量,由得票最多的价位形成咨询价格。

案例之一:

乙类企业指导市盈率13至16倍,询价范围是3.9元至8元,。如果某企业询价得票最多的价位是5.3元,加上市净率(取2.5倍)换算价3元,发行价就可以定为8.3元。

以上三要素中,指导市盈率是按过去的利润数据预期资产价值。咨询报价是按多数人的评估预期资产价值。平均市净率则按现实资产价值适当湓价。其中,市盈率与市净率结合能比较全面地遵循价值规律。所有投资者平等参与询价,能消除少数人垄断,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定价机制形成

三要素结合形成的价格,比单一指标和单一渠道询价更全面,因此也相对比较真实、可靠。

最后确定发行价格时,应核实窗口指导和投资者报价全过程。如果有关资料真实可靠,操作程序符合有关法规,最终定价发行人、承销商能够接受,新股发行价格就可以正式产生并予公布。

(二)“集中发行”与“分散上市”结合。

将一两个或多个公司集合为一个发行批量,发行额度约五十亿至一百亿股。同一批可以是一两个大公司,也可以是八九个大、中、小公司。

新股上市交易则必须分散,一天一两个,以减缓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参见“新股上市一分为二”一节)。

(三)投资者“分批、次申购”。

以沪市总户数为基准,每10% 可以划为一批参与申购(约五、六百万户),十批轮完,称之喟一轮,约二至三年可完成一轮(机会公平合理,又使新股专业户无政策漏洞可钻)。在每轮申购中,所有投资者都有申购并中签的机会。

具体操作程序分三步:

(1)对有申购意愿者,按报价时间的顺序分批(新股询价的时候已经有数据可查)。

每次申购,一户一个配号。“每户一至十手”为限额。申购量超过发行量的公司仍然采取摇号中签方法。

(2)未中签者可以继续参与同一批发行的再次申购。

(3)“按户限额申购”结束后,如有发行余额,再实行不限量的“按资金配号申购”(即现行办法),并作为本批次最后一次申购。

小结:正确判断高价发行的根源。

多年来新股高价发行盛行,既损害投资者利益,也鼓励企业千方百计谋求上市圈钱(首发、增发忙得不亦乐乎)。

多年来呼吁新股定价不能偏离价值不绝于耳,但收效甚微。

追根溯源,高价发行最初是政府行为。

目前则是询价过程被少数人垄断所为--即融资者、承销商、大投资者三方讨价还价的结果(雅称“博弈”)。事实早已证明,在多数情况下,高价发行能使三方利益兼顾,但是会使价格偏离价值,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长远利益。

要批评、敢批评高价发行吗?!利益攸关的三方会霸道地、口径一致地驳斥:市场需要自由,嫌价高就不买!

目前,高价发行习以为常,大环境也已经形成:有炒新者投机发财作榜样,有舆论铺天盖地宣传鼓励,申购者勇跃且众多,造成新股供不应求的繁荣。

由此不难看出,新股询价、定价和新股配额被特权垄断,已经成为维持高价发行在中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四)调整新股发行到上市交易的间隔时间

申购新股应该鼓励中长期投资。因此,要尽量减少为短期投机、炒作创造条件。

今后,新股发行结束后,最好间隔三至六个月再陆续上市。而现行办法间隔时间很短,从发行到上市一般在一个月内。这就为疯炒新股和提高投机效率创造了条件。

改为间隔三至六个月上市,无疑截断了“炒新集团”、特别是挪用资金炒新股者的快速生财之道。因此,延期上市必然会遭到炒家的激烈反对。

(五)新股上市渠道一分为二。

投资方购买的A股和融资方持有的发起人股(包括重组后的控股方),成本悬殊,性质不同,应该分两个渠道上市流通。即,分设A股交易平台和大宗交易平台(为阐述方便,以下分别简称A股和C股)。

新股按A、C股分流上市的主要根据如下:

第一、融资(控股)方与A股投资方比较:责任和权利不同,持股比例不同,持股成本更相差悬殊(控股方高价入股是少数)。如果在同一平台交易,一方会赚取暴利,另一方就会严重亏损,由此使公平交易原则遭到破坏。

第二、设立专门进行大宗交易的C股市场,其交易者主要是机构和大户(每笔交易量最好不低于总股本的1‰或一万股)。与震荡很大的A股市场适当隔离,C股的“批发市场”将相对平稳,价格与价值的联系将比较真实、可靠。因此,能抑制投机,鼓励投资,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十分必要。

第三、C股市场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非理性炒作。因此,持股人受情绪支配产生的增持或减持意愿不多。机构和大户持股相对稳定,不仅对证券市场有利,对上市公司长远发展更有利。

(六)一个功能全、效率高的证券市场,既要分工、也要统一。

A、C股市场应该既分工又交流。

A、C股市场之间的交流有两类方法:

一类是硬着陆。如近两年的限售股解禁——成本非常低的非A股,限售期结束就可以进入A股交易平台杀价竞争。其结果出现了悲、欢两重天的硬创伤:一方暴利,另一方惨亏。

另一类是软着陆。目前条件下,“一税一金”是软着陆的有效途径(即征暴利税和设平准基金)。具体方法要抓好三个环节(这里仅作简介):

一备案。 限售期结束,到对方市场交易,需申报备案和提前一月或两月公告减持额度(除个别股份,一般无需批准)。

二征暴利税。 成交后,产生30% 以上的利润需征暴利税。税率采用累进制(税率为利润的10%至90%)。持股时间越长税率越低,以鼓励长期投资者。

三设平准基金。 暴利税税金分别返流回A、C股市场——通过平准基金买、卖股份,平抑股市非正常的大幅波动。

——有不少人片面地理解平准基金,认为平准基金的功能就是救市。其实平准基金既能制止暴跌,也能抑制暴涨。

更重要、更独特的是,能在A、C股市场之间搭起“软着陆的跑道”。

误解平准基金,或有意排斥、不采用平准基金是A股市场的不幸(主要是中小投资者的不幸)。

平准基金只被用于救市更是世界证券市场的不幸——在国外,平准基金对暴涨基本不管。

历史早已在反复警示我们:从股市整体运行的轨迹看,如果能制止人为的、非理性的暴涨,又何来后面“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的暴跌??

三、“二次股改”面临艰巨困难:既得利益者已经掌握主动权。

众所周知,发行和上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指导意见” 只提发行制度改革,不提新股上市制度改革,显然是一个重大缺陷。为什么??不重要吗?不需要吗?显然都不是。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形势反复证明,新股上市流通只走A股市场这座独木挢,不仅损害A股持有者的利益——诱发股市整体下跌。暴利引诱也鼓励企业经营者减持、甚至离职——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因此,真正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市场分流,既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但是,发行配额真的向中小投资者倾斜、新股上市渠道真的实行一分为二,利益格局会发生根本变化!融资者、经菅者和炒新集团三方利益最大化会受到限制!

因此,反对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斗争会非常强烈。已经采取、并将继续采取的反对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

不予理采——部分管理者抱着成见对待建议,不合口味就冷处理,让其悄然消失。

成见是什么?不少精英已形成惯性思维:与欧美股市接轨就是创新。其他东西都是保守、落后、不切实际。

不信吗?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一月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与现在公布的“指导意见”比较,内容完全一致。大量建议如石沉大海,或被歪曲诋毁,或悄无声息地被搁置。愚弄民意昭然若揭,其手法、节奏熟练而老道,不知是港人留下的功底?还是到西方取的经?

维护旧体制的“指导意见”公示不足一月就正式出炉,而且迫不及待、强制实行近在眼前。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经济利益:为了企业实现融资目标,为了新股大买家实现盼望中的利润。

笔者毫不怀疑,本建议99%的可能不会被采纳(不回答、不予理采将使建议者越来越少)。

但是笔者相信,随着股市弊端不断暴露,智慧和良知也在日积月累。

真理终将战胜谬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过去是、今后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混淆利害得失——高调宣传买新股的风险。

众所周知,风险概率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低很多,专家学者也心知肚明。

既然如此,不致力于改变新股配售被机构、大户垄断的格局,却一再重申买新股的风险,这是为谁服务?——对新股风险保持高调,对更大的、二级市场风险不谈或少谈,目前的高层表态和舆论氛围很容易将发行制度改革引到斜路上去。

转移视线——现有发行制度改革还未见成效,却刹有介事地声称要研究退市等问题(还有很多转移视线的策略,这里就不多谈)。

直接否定——例如对“一人一手”的否定非常武断。声称不合国际惯例。又特别强调中国股市散户多,“一人一手”配额不够分。

这些借口是不能成立的:前者理由站不住脚,外国没做的中国就不能做?后者态度更幼稚,发行配额一次性发售不够,难道不能采用分期分批的办法解决??

——犹如到饭店就餐,人多坐不下,难道不可以分时、分批进食店。这种属于常识的简单、有效办法主管部门就想不出来??主管部门如真是这样低能,将是少数垄断者的福祉和大多数投资者的不幸(后者是多数,却只能寄希望于二级市场,或继续吃一级市场垄断者的“剩饭”)。

钻法律的漏洞——改革伊始,法律不建全情有可原。改革已经三十年,立法机构有条件、有能力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法律规范转向制度规范(由此引导行为规范)。

重大的制度、应该统一的具体制度,只有立法机构才能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制定。否则,“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再好的政策法规越到下面越走样。

以“大社会、小政府”为借口,放弃对重大规章制度的订立和修改,让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其是,是人大立法机构的失职,其恶果己相当普遍:

例如,部分重大的具体法规出现偏颇、失误,在执行中为集团利益、本位主义留下了空间,也为违法乱纪留下了不少漏洞(股市高官不断落马、丑闻经久不衰,制度缺陷才是主因)。

例如,证卷市场的具体法规影响深远,它不仅是目前经济改革的攻坚战,更关系到经济结构、甚至社会制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关系到几千万投资者和几亿人的福祉。人大放权,让政府部门提出草案或制定实属轻率。

股灾不断、前途渺茫已经证明,证监会只能是执行机构,制定重要的法规制度不能胜任。发行、上市、二级市场交易等重大制度,应该由证监会转交相关的立法机构制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听取各方意见,使重大制度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制定。

最近,“新股发行指导意见”的出台情况就能说明问题,半月前公布“征求意见稿”,半月后,改标题但内容完全一致的“新股发行指导意见”出台。讲民主真成了只在咀上讲。

由部门制定政策制度容易犯本位主义。只为局部利益、集团利益讲话办事的人也屡见不鲜。

“新股发行指导意见”出台后,一些“指鹿为马”的讲话就很生动:

“机构占新股配额的主体,承担了一级市场的风险,也就保护了中小投资者。”

“提高机构的积极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最终才不会受到损失”。

类似的话还有不少。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究竟是在维护谁的利益!

大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立,诉求当然不同。双方意见冲突,前者一直占压倒优势(有行政资源可用、有资金作后盾),但理不直气不壮。

出路在何方、突破口在何处?!

在新股发行、上市的体制改革中,要顾全大局、要综合平衡绝非易事:

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其实并不很难(有价值的建议、可以采纳的建议已经提出了不少)。真正困难的是利益要重新分配,既得利益集团会强力阻扰(理由一般都冠冕堂皇)。

何去何从?已经考验、并将继续考验决策者的素质。

股市投资者的绝大多数是中小投资者。显然,谁代表“民”?怎样“让利于民”?正在考验“执政为民”者的智慧和良知。

四、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当前市场化改革的新特点:公平竞争PK自由竞争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公有制为主体、公平竞争和共同富裕。

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基础,公平竞争是方法、是路线,共同富裕是目标、是大方向。

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依托的整体,三者功能各异、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如果错位、混淆,在观念上、实践上就会犯错误,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的严重后果(将公有制当成最高目标、将共同富裕当成手段运用,曾导致“穷过渡”和平均主义盛行)。

实现最高目标——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简言之,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是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但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要消除贫富悬殊,就必须限制一定范围的市场自由。这是市场自由化奉行者必然要反对的。反对的理由很多,其中有两条在这里必须提出来、并加以批判。

——片面理解和实行市场化改革,将市场自由竞争尽量扩大、行政作用尽量淡化等同市场化。

在改革初期,在行政垄断很普遍的阶段,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当自由竞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当“资金为王、弱肉强食”出现,再坚持这样的主张就十分错误而有害。

——误认为自由市场效率最高。加强计划干预、法律约束对提高经济效率有害。

这种观点不仅被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否定,而且正在被现实否定:

西方市场追求自由化可谓登峰造极( 其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却陷入了过度自由化的陷阱。

从历史角度看,自由市场必然积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旦暴发只有靠加强法律约束及行政干预才能解决。

例如,目前危害全球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各国政府限制、整改。不少自由发展的“百年老店”陷入危机,为了生存,接受政府救济或接管成了唯一的选择。

从现实看,传统市场的弊端随处可见――自由交易已经无孔不入:宏观领域向政治领域延伸,微观领域向个人生活渗透。这种自由不限制,政治商品化,人格商品化就会泛滥成灾。

简言之,市场自由是相对的、是受一定条件约束的,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健康、稳定地运行。就如前面提到的询价机制——科学界定指导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范围,能防止投资人咨询报价和最终定价过分偏离公司资产价值,并有效防止高价发行泛滥成灾(遗憾的是,高价发行已经是中国特色的惯例)。

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自由竞争“以钱为本、资金为王”——市场运行基本受金钱主宰。严重的时候,人仑道德被物化,金钱不仅主宰个人生活,金钱政治也主导社会生活、甚至国家机器。

公平竞争是社会平等关系与市场竞争机制的结合,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本质特征。

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既要认钱、更要认人。两者不互相替代,但是两者结合人优先。

公平竞争涵盖的具体内容很广。笔者以为,归纳起来有三项市场准则是其主要标志,即:等价交换,法律规范和市场机会均等。

这里以股市为例:

1、“等价交换”需要货真价实。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由于制度性缺陷产生暴利或巨亏,国家应及时通过税收调节,并为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2、“法律规范”不仅指法律完善,而且制定法律要符合科学、民主的程序。要求广大公众遵守的法规、制度,绝不能由部门制定(如证监会)。否则,很难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很难避免少数人对多数人利益的侵害。

3、“机会均等”是针对人而不是钱。以新股发行为例,按户配号才能以人为本——市场机会均等才能实现;按资金配号则是以钱为本——资金雄厚的机构和大户可以占有大量申购号,多数人的申购意愿必然落空。

公平竞争人人都能挂在咀上,似乎人人都拥护,但现实却不是这样。

传统市场机制信奉自由,但奉行的不是人的自由、而是钱的自由。“认钱不认人、以钱压人”是传统市场的本质特征。有钱可以成立机构、成为大户,新股发行时就会受到优待、照顾。

公平竞争的市场则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机会多少、素质高低,不按钱划分。资金少不等于素质低——就要失去询价、定价的参与权。资金少的贫者中签率不能只及富者的百分之一、万分之一。

让中小投资者失去新股询价权、让中小投资者吃大投资者“残羹剩饭”的制度安排,既不科学、不民主,也与公平竞争背道而驰。当前的改革形势表明,只有彻底改革,才能脱离传统市场的束缚(换汤不换药的修补无济于事)。只有彻底改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五、、处于当前经济改革最前沿的证券市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不同时期,改革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主要任务会转移。

按其轻、重、缓、急,目前证券市场和金融改革已经被推到最前沿。

证券市场如何克服过分追求“市场自由化”――这种过时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束缚?如何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干扰?已经成为攻坚对象和改革、创新的难点(难度之大不亚于当年极左观念对国人的束缚)!

从长远看,能否克服“市场自由化理论”的误导,能否克服既得利益团的强大阻力,在一定时期甚至将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这绝不是无中生有、耸人听闻,中国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综合体――社会主义的基础虽然还在(公有制为主体),但资本主义的优缺点都在接納、仿造。值得警醒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被演变过去不是不可能。

借金融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平台,运用股市赋予的特权,少数权贵掠夺百姓、大发横财!

而且掠夺过程都是在貌似自愿的规则中进行。其实质却违背公平竞争,其规模更前所未有。

不相信吗?要抹着良心狡辩吗?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完全可以作证,大量证券“精英”的发家史可以作证。

股市现行机制貌似公平、公正,实则信息资源被垄断,“资金为王、弱肉强食”盛行。面对这样的传统机制,几千万中小投资者的希望在哪里?每一个有党性、有良知的共产党人难道能助纣为虐、或无动于衷吗?!

当然,社会发展的最终前景并不暗淡:以百年为尺度衡量历史,社会主义肯定会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为,通过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改革、创新,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糸能够成为公平竞争、共同富裕的牢固基础。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相关内容

  • 激励孩子成长的良言妙语
  • 9.跌到了,要自己爬起来. 10.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学. 11.由你去交钱,好吗? 六.帮助孩子热爱劳动的5句话 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有品性之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有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培养他们们热爱劳动,既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劳动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今后的生存发展有 ...

  • 名言警句8
  • 珠玑语录(1) 珠玑语录(2) 珠玑语录(3) 珠玑语录(4) 珠玑语录(5) 珠玑语录(6) 珠玑语录(7) 珠玑语录(8) 珠玑语录(9) 珠玑语录(10) 珠玑语录(11) 珠玑语录(12) 珠玑语录(13) 珠玑语录(14) 珠玑语录(15) 珠玑语录(16) 珠玑语录(17) 珠玑语录(1 ...

  • 曾国藩家书,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 大家好,今天推荐的书是<曾国藩家书>.古人很看重家书,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家教的一种,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在此概念上,<曾国藩家书>绝对是家书中最有影响力的家书之一,南怀瑾也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 ...

  • 妙言妙语教案
  • <妙言妙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家沱小学 郭捷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 2.运用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揣摩人物语言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和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派克"笔的来历><闹饥荒的 ...

  • 白话阅微草堂笔记 (上册)
  • 基本资料 白话阅微草堂笔记 (上册) 作者: (清)纪昀著责任编辑 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11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0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第一卷 田舍翁至诚弥夙怨 说驾驭此中道义深 藏私心知州遭奚落 至孝灭仙狐权远避 俗学究夜行逢鬼友 说光芒妙语揭疮痂 ...

  • "大投机家"科斯托拉尼学习股票投资操作技术
  • 向"大投机家"科斯托拉尼学习股票投资操作技术 罗善强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德国著名投资大师,被誉为"20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这个1906出生.1999年逝世.足足活了93岁的长寿老者,35岁时就在股 ...

  • 人生十大点
  • 1.  微笑露一点 2.  说话轻一点 3.  脾气小一点 4.  做事多一点 5.  理由少一点 6.  脑筋活一点 7.  效率高一点 8.  行动快一点 9.  嘴巴甜一点 10. 肚量大一点 延伸阅读: 睿智生活的100条建议  平凡生活的100句经典激励语句 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 人性 ...

  • 关于投资的探讨
  • 关于投资的探讨 [摘要] 就当前民间金融火爆.放贷高涨的趋势下,本文从理性投资理财角度给广大投资者提出一些投资建议及投资理念. [关键词] 投资:风险承受:价值投资:理财 1 投资存在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改过去家庭收入结余中只是储蓄的老套状况,逐步向投资国债 ...

  • 浅谈洪秀全的思想
  • 文史纵横 浅淡洪秀全的思想 浅谈洪秀全的思想 哈贵林 (甘肃省崇信县黄寨学区甘肃岽信744207)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洪秀全的指导思想.宗教唯心主义与一神论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作用: 同时分析了洪秀全思想的局限性:在道德标准上表现为追求"正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