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诗人地--池州

千载诗人地——池州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而我的家就在杏花村的所在地—池州。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这里环境优美,既有首批省级风景名胜齐山、秋浦胜境等,又有生态良好的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池州正是由于她的山美水美,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唐代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历史上诸多名人如黄盖、杜牧、包拯都曾出任过池州的地方官,也正是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及名句,犹如一张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想一睹这个“小家碧玉”的芳容,下面就由我来带大家欣赏这座江南小城吧! 纵观整个池州最醒目的就是她的山水。池州山水,清秀绚丽,让人流连忘返。这山自然是九华山,她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九华山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另有城南的齐山,曾与九华山齐名,因数峰等齐,故名齐山。前人有诗赞云,“山离城郭两三里,景胜西湖六七分”。而这水自然是从石台山区,纳众流蜿蜒而来秋浦河,碧水清流,婉如潇湘,在池口入江。汤显祖赞曰“铜陵山北九华西,秋浦风烟似会稽”。 难能可贵的是,池州还有条穿城而过的清溪河,李白曾在这里沿溪游赏、垂钓,写下了闻名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

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池州除了拥有以上的风景名胜以外,还有着经数载风雨洗礼过的古代建筑及文化遗址。池州的古代遗址可谓是星罗棋布,如清溪塔、白牙山塔、兴济桥等明朝年间留下的古代建筑,昭明太子钓台、李白钓台、七星墩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其中的“一村两塔”尤为出名,“一村”就是城西的杏花村,古时方圆十里皆为杏花,杜牧当年任池州刺史时,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沦落在荒郊野外的杏花村随着这首诗名播青史,饮誉中原。“两塔”,一座是位于城东北白牙山东端的百牙塔,一座位于城东北清溪山的清溪塔,双塔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亦然保存完整,傲然耸立,凌云对歭,俨然池城的卫士。

池州的美不仅仅是由于她优美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浓厚文学气息的,比如说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中国傩戏,发源地之一就是池州,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淳朴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而池州的傩戏至今仍保持着当初的那份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隐藏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直到现在,池州的部分乡镇还有着“无傩不成村”的美誉。除了戏曲,池州还有与凤阳花鼓灯相媲美的罗成民歌,她历史悠久,唱腔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涌现出以姜秀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民歌手,民歌演唱盛况空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

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是践行与修证合一的悲情文化。撇开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彻底地、无私地服务众生的精神,并且哪里最困苦,哪里最需要帮助,便出现在哪里,其表现就是累劫中所表现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另外她又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九华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儒释道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结晶,这种开放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今天已为妇孺皆知。

池州正由于她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游玩,也留下了数不尽的美丽诗篇。我因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她用她有优美的风景、灿烂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哺育着池州人,用她的内在和修养熏陶着池州人,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让她武装我们每个人灵魂,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道德水平。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需求和呼唤。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池州人在国家这种大的背景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身边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让我们池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具体化、内涵化,让池州文化产业逐渐壮大,在旅游强市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千载诗人地——池州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而我的家就在杏花村的所在地—池州。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这里环境优美,既有首批省级风景名胜齐山、秋浦胜境等,又有生态良好的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池州正是由于她的山美水美,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唐代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历史上诸多名人如黄盖、杜牧、包拯都曾出任过池州的地方官,也正是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及名句,犹如一张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想一睹这个“小家碧玉”的芳容,下面就由我来带大家欣赏这座江南小城吧! 纵观整个池州最醒目的就是她的山水。池州山水,清秀绚丽,让人流连忘返。这山自然是九华山,她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九华山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另有城南的齐山,曾与九华山齐名,因数峰等齐,故名齐山。前人有诗赞云,“山离城郭两三里,景胜西湖六七分”。而这水自然是从石台山区,纳众流蜿蜒而来秋浦河,碧水清流,婉如潇湘,在池口入江。汤显祖赞曰“铜陵山北九华西,秋浦风烟似会稽”。 难能可贵的是,池州还有条穿城而过的清溪河,李白曾在这里沿溪游赏、垂钓,写下了闻名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

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池州除了拥有以上的风景名胜以外,还有着经数载风雨洗礼过的古代建筑及文化遗址。池州的古代遗址可谓是星罗棋布,如清溪塔、白牙山塔、兴济桥等明朝年间留下的古代建筑,昭明太子钓台、李白钓台、七星墩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其中的“一村两塔”尤为出名,“一村”就是城西的杏花村,古时方圆十里皆为杏花,杜牧当年任池州刺史时,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沦落在荒郊野外的杏花村随着这首诗名播青史,饮誉中原。“两塔”,一座是位于城东北白牙山东端的百牙塔,一座位于城东北清溪山的清溪塔,双塔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亦然保存完整,傲然耸立,凌云对歭,俨然池城的卫士。

池州的美不仅仅是由于她优美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浓厚文学气息的,比如说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中国傩戏,发源地之一就是池州,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淳朴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而池州的傩戏至今仍保持着当初的那份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隐藏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直到现在,池州的部分乡镇还有着“无傩不成村”的美誉。除了戏曲,池州还有与凤阳花鼓灯相媲美的罗成民歌,她历史悠久,唱腔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涌现出以姜秀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民歌手,民歌演唱盛况空前,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

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是践行与修证合一的悲情文化。撇开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彻底地、无私地服务众生的精神,并且哪里最困苦,哪里最需要帮助,便出现在哪里,其表现就是累劫中所表现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另外她又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九华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韩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儒释道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内部相互交流的结晶,这种开放性对于文化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今天已为妇孺皆知。

池州正由于她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游玩,也留下了数不尽的美丽诗篇。我因能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城市而感到无比自豪。她用她有优美的风景、灿烂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哺育着池州人,用她的内在和修养熏陶着池州人,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让她武装我们每个人灵魂,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道德水平。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需求和呼唤。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池州人在国家这种大的背景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身边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让我们池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具体化、内涵化,让池州文化产业逐渐壮大,在旅游强市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相关内容

  •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_秋浦歌_朱文根
  •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39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 朱文根 安徽皖南地区历代地方志书都记载了盛唐诗人李白在宣城.当涂.南陵.秋浦等地的游历与创作.其中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 ...

  • 古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 老狼48440790 04-28 10:19 36赞 踩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流传千古,成为历代人们口口相传的"热诗",每逢清明之时就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一首名诗引起的"杏 ...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山登高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 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 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 译文[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 ...

  •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 ...

  • 杜牧[清明]诗4大悬疑|洪迈|书局
  • 原标题:杜牧<清明>诗4大悬疑 清代绘制的杜牧画像 清代郎遂所编<杏花村志>内页 <杏花村志>一书中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图"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大多都会想起那首流传极广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 ...

  • 北宋交通与梅尧臣的纪行诗_王祥
  • 2007年第3期 第31卷(总第141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07Vol.31General,№141 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北宋交通与梅尧臣的纪行诗 王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

  •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 城市规划管理结课论文--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姓 名: 任 课 老 师: 课 程 题 时 间: 目录 一.城市发展历史······································································ ...

  • [秋浦歌]赏读
  • 秋浦歌① 李 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②.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释 ①唐池州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池州,治所在今安徽池州市. ②即大楼山.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60里. ◤简析 ...

  • "杏花村"在何处
  • "杏花村"在何处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然而,诗人笔下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一,泛指说.此说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认为杜牧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