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下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2.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捕食
3.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4.下列生物种间斗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
A.水稻和稗草 B.老虎和野猪
C.草鱼和鲤鱼 D.野猪和山羊
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
A.共生 B. 共栖 C. 竞争 D. 寄生
9.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10.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
A.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
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
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
11.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12.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
计值。
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3.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A.a×8n B.a×8n-2C.a×8 D.a×8
n-1 n+1
1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b种群为
D.a种群为
1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A.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
16.下列地方能发生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 B. 过量砍伐的森林 C. 弃耕的农田 D. 沙丘
17.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18.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A.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 B. 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
C.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D. 湖泊→湿地→森林
19.下列哪些措施不利于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A.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B.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C.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20.外界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农田被弃耕以后,最早在弃耕的农田上定居的生物是( )
A.一些小灌木
B.一些多年生杂草
C.一些一年生杂草
D.地衣
2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C.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鸟
D.一个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
23.图4-44所示是某鱼塘中一种鱼的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这种鱼产下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那么图中当初始密度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
B.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C.死亡率刚好与出生率持平而影响密度
D.出生率超过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24.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 )
2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 m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2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6.如右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2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27.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8.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46 B.25 C.12 D.96
29.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30.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 分最可能表明( )
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31.分析图中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该曲线包括了细菌生长曲线中的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
32.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
地上先后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33.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种仓库害虫,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的试验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相对数量(%)的变化如下表,这两种拟谷盗的关系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种间竞争 D.种间互抗
34.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B.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35.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二、填空题
36.右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型,曲线中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第6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
(4)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量应控制在曲线的______点左右最合适;如果此种群是老鼠,则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______________。
37.图4-51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后,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
______________.
(3)由E点开始的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
(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
(5)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
(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
(7)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
38.下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特性______________。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闰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和____。
(4)当我们迁人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等、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请从a、b曲线的理论上存在的条件,推测有效灭鼠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环境___________量,使鼠群的___________曲线变化,转变成
39.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4-49A),飞蝗的发生
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4-49B)。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
横线上)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A 6.A 7.D 8.C 9.C 10.C 11.A
12.D 13.C 14.D 15.A 16.D 17.B 18.C 19.C 20.D 21.C
22.B 23.C 24.B 25.C 26.A 27.A 28.D 29.A 30.A 31.B
32.C 33.C 34.A 35.D
二、填空题
36.(1)S d (2)b (3)食
物减少,生存空间减小,天敌增加 (4)b k值(环境容纳量)
37.(1)农药生物(2)由于DDT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个体比例增大DDT直接杀死或DDT富集而死亡 (3)无污染 (4)
已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5)在害虫对农作物危害不大的前提下,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6)A、D、E (7)引入害虫的寄生虫;引入和害虫生存环境有相似要求,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
38.(1) a 过度繁殖
(2) 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4)在进行灭鼠时,要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容纳 a(或J型) b(或S型)
39.(1)B C(2)多 (3)变大。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种群和群落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下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2.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腐生 D.捕食
3.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4.下列生物种间斗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
A.水稻和稗草 B.老虎和野猪
C.草鱼和鲤鱼 D.野猪和山羊
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某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
A.m·2T B.m·220 C.2T/20 D.m·23T
8.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
A.共生 B. 共栖 C. 竞争 D. 寄生
9.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10.下列各项,对实现池塘中某种鱼类的可持续利用最有意义的是( )
A.池塘中该种鱼类的总数
B.调查影响该种鱼类的所有生态因素
C.调查该种鱼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D.调查该种鱼类的种群密度
11.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12.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
计值。
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3.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l,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A.a×8n B.a×8n-2C.a×8 D.a×8
n-1 n+1
1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b种群为
D.a种群为
15.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A.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
16.下列地方能发生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 B. 过量砍伐的森林 C. 弃耕的农田 D. 沙丘
17.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 )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18.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其演替过程大体为
A.湖泊→湿地→沼泽→草原→森林 B. 湖泊→草原→湿地→沼泽→森林
C.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D. 湖泊→湿地→森林
19.下列哪些措施不利于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A.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B.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C.努力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D.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20.外界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农田被弃耕以后,最早在弃耕的农田上定居的生物是( )
A.一些小灌木
B.一些多年生杂草
C.一些一年生杂草
D.地衣
2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棉田中的害虫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
C.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鸟
D.一个池塘中的单细胞藻类
23.图4-44所示是某鱼塘中一种鱼的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这种鱼产下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那么图中当初始密度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
B.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C.死亡率刚好与出生率持平而影响密度
D.出生率超过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24.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 ( )
2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 m 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2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26.如右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2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27.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8.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46 B.25 C.12 D.96
29.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30.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 分最可能表明( )
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31.分析图中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该曲线包括了细菌生长曲线中的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
32.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
地上先后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33.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种仓库害虫,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的试验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相对数量(%)的变化如下表,这两种拟谷盗的关系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种间竞争 D.种间互抗
34.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 B.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35.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二、填空题
36.右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型,曲线中表示K值的点是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第6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
(4)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捕捞量应控制在曲线的______点左右最合适;如果此种群是老鼠,则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______________。
37.图4-51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后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后,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
______________.
(3)由E点开始的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
(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
(5)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
(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
(7)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
38.下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特性______________。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闰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和____。
(4)当我们迁人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等、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请从a、b曲线的理论上存在的条件,推测有效灭鼠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环境___________量,使鼠群的___________曲线变化,转变成
39.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4-49A),飞蝗的发生
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4-49B)。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
横线上)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A 6.A 7.D 8.C 9.C 10.C 11.A
12.D 13.C 14.D 15.A 16.D 17.B 18.C 19.C 20.D 21.C
22.B 23.C 24.B 25.C 26.A 27.A 28.D 29.A 30.A 31.B
32.C 33.C 34.A 35.D
二、填空题
36.(1)S d (2)b (3)食
物减少,生存空间减小,天敌增加 (4)b k值(环境容纳量)
37.(1)农药生物(2)由于DDT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个体比例增大DDT直接杀死或DDT富集而死亡 (3)无污染 (4)
已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5)在害虫对农作物危害不大的前提下,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6)A、D、E (7)引入害虫的寄生虫;引入和害虫生存环境有相似要求,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
38.(1) a 过度繁殖
(2) 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4)在进行灭鼠时,要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容纳 a(或J型) b(或S型)
39.(1)B C(2)多 (3)变大。因为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