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伶尚小云

作者:李仲明

民国春秋 1999年04期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原名德泉,又名绮霞,1900年1月9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厂大院,祖籍河北南宫县。

  尚德泉5岁读私塾,后因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乃于7岁时入“三乐社”京剧科班,学武生,艺名“三锡”,曾演《鄚州庙》黄天霸一角,因身体软弱,改学旦角,执教老师见尚脸型颇似京剧名旦孙怡云,遂改艺名为“小云”。旧科班实行“打戏”(即老师用戒方打学生)。尚小云虽然聪明、肯学,但赶上教他的老师是性情暴躁的唐竹亭,所以没少挨打。有一次尚跟着唐学《落花园》的唱腔,有一句唱腔尚小云唱了几遍都没唱准,唐竹亭十分恼火,从椅子上跳起来,边骂边用戒方照尚小云腹部用力一捅,戒方刺入腹部,随着唐拔出戒方,尚的直肠被带出,血流如注,尚小云昏倒在地。学生们急忙把他抬往医院治疗,医好伤口,尚却留下终生打嗝的后遗症。尚小云先后师从唐竹亭、孙怡云、张芷荃、戴韵芳等,学习青衣、刀马旦,又得到著名青衣演员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的指教,表演技艺进步很快。

  1912年春,尚小云在北京主演《别宫祭江》等戏,声誉鹊起;次年他与赵桐栅(艺名芙蓉草)、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被称为“正乐三杰”。1914年8月, 在北京《国华日报》为京剧界举办的童伶竞选活动中,尚小云被选为“童伶大王”。尚小云于16岁出科前后与孙菊仙合演《战蒲关》、《三娘教子》、《审头刺汤》,1916年10月与龚云甫合演《母女会》,1917年冬与杨小楼合演《长坂坡》、《湘江会》,1919年春与王瑶卿等合演《乾坤福寿镜》,均获好评。

  说到《母女会》,还有一段故事。尚小云十分喜欢看著名老旦龚云甫的戏,龚的脸型稍长,下颔稍微上翘,扮相极像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且行腔纯正,音色甜润,他的《吊龟》、《训子》、《望儿楼》等戏,深为观众赞许。当时作为晚辈的尚小云,很想和龚云甫合演《母女会》,孰料当尚向龚云甫的管事崔禄春表明心意时,崔却冷冷地说:“你想和龚先生合作,还得练练再说。”尚小云并不气馁,他一面精心排练《母女会》,一面留心观摩龚云甫的演出,细细琢磨龚的唱、念、做各种技艺。龚云甫听说后十分感动,认为尚小云是难得的京剧表演人才,愿意与尚合演《母女会》,两人珠联璧合,把王夫人与王宝钏母女的情感演得十分逼真,演出很成功。尚小云再去找那个瞧不起人的崔管事,崔却一抱拳,煞有介事地作了一揖说:“恭喜!恭喜!一出《母女会》使您尚小云成了名角……可您要记住,没有我当时那几句刺激您努力的话,您是不会有今天的,您得谢我。”豪爽的尚小云连忙向崔管事致谢。

  1918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京剧新秀,尚小云再次被选为“童伶大王”,他先后加入“同馨社”、“福庆社”、“玉华社”、“双庆社”等,与王又宸、杨小楼、高庆奎、朱素云、梅兰芳、筱翠花等合作演出,逐渐形成自己的尚派表演流派。

  在演唱风格上,尚小云在学习陈德霖古朴刚劲的青衣唱法的基础上,得孙怡云、王瑶卿的指点,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和戏路,逐步形成行腔高亢、吐字清晰、立音充沛、刚柔相济的特点,吐字亦学习王瑶卿的爽朗明快。王瑶卿见尚小云武功底子扎实,又为尚整理排演了《昭君出塞》一剧。由于尚小云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其代表剧目《失子惊疯》、《出塞》、《十三妹》、《玉堂春》、《秦良玉》、《梁红玉》等,深受观众喜爱。民初的京剧评论家方宾,在《十日戏剧》杂志发表《阁炉话小云》一文,评价尚小云的表演技艺:嗓音“刚而圆,炼而亮,似钢之音而浑厚,似石之音而高亢,盖庄重贞烈静雅大方之音也”,唱功“不敢巧,无花腔”,念白“字斟句酌,吐字似有千钧之重,而不失自然之韵”,身段动作“虽嫌稍快,但因其神意浑厚而不觉其轻巧伶俐之病”,台风庄重,精神奕奕,是“青衣正宗,音乐戏剧之能潜移默化人之性灵也”。

  1923年9月, 尚小云与余叔岩为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合演《御碑亭》,外宾报以热烈掌声,日本使节久保得二作诗称赞:

  更有青衣迥不群,宛转歌喉高下分。

  正乐虽废传头在,婉娈第一尚小云。

  几年后,尚小云创办“协庆社”(后改重庆社)挑班演出,至1949年,他先后排演的新编、改编的历史剧目有《雷峰塔》、《卓文君》、《峨眉剑》、《花蕊夫人》、《前度刘郎》、《空谷香》、《比目鱼》、《绿衣女侠》、《龙女牧羊》、《詹淑娟》、《混元盒》、《刘金定》、《九曲黄河阵》、《北国佳人》、《兰陵女儿》等。20年代中后期,尚小云不仅以其婀娜刚健的表演风格,以《红绡》、《峨眉剑》、《珍珠扇》(“反串”戏)的精彩表演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列京剧“四大名旦”,而且以其在《昭君出塞》中边歌边舞的“马子”,《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摩登伽女》中的苏格兰舞等创新表演,奠定了尚派艺术的坚实基础。他亦悟出,“任何艺术,要发展,就得创新;要竞争,就得独具一格,有自己的‘绝活儿’,没有创新,没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很难存在和发展”。尚小云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文武兼备、侠肝义胆的艺术形象,如云亸娘、冯婕妤、谢小娥、聂碧云、李梦兰、吕灵姑等,发挥了自己能唱能武的艺术特长。特别是《相思寨》的排演,尚小云把少数民族妇女的正面形象表演于京剧舞台,弥足珍贵,戏编得好,尚小云的表演亦精彩、生动。1934年出版的《尚小云专集》中收有曾啸宇的诗《观尚艺员小云演云亸娘歌》,诗曰:

  尚郎明慧夸才妙,描摹仪态神弥肖。

  倏尔长裙拖地重,袅娜西子浣溪湄。

  忽焉羽冠辘轳剑,姽婳将军来酣战。

  尚小云排演了许多新戏,他在表演风格上坚持创新,但在多数剧目的表演路数上却按照传统演法,不将青衣、花旦融合一体,剧目多不超越青衣范围。徐汉生在《尚小云专集·序》中评论:“青衫一行,在今日石头(指陈德霖)已故瑶卿老,继其后而执牛耳,当推绮霞(即尚小云)无疑。迩来观众心理,喜新厌故,竟尚杂糅花衫、青衫于一炉,号为改良新剧,久矣别成一派。而绮霞兴趣坚决,不为潮流屈服,向亦排演新剧,要皆不越青衫范围。”

  1935年春,北京富连成科班主要演员李盛藻等组班赴上海演出,在京虽有叶盛章、骆连翔、袁世海等支撑,但营业渐衰,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豪爽侠义的尚小云见此情况,毅然到富连成找叶龙章,慷慨提出协助富社排新戏,度过难关。尚小云为李世芳、毛世来、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叶盛长等排演了《天河配》、《昆仑剑侠传》、《娟娟》、《金瓶女》、《秦良玉》、《酒丐》等戏,一经上演,轰动京城,使富社不仅迅速止住营业下滑的颓势,而且超过以往,盛况空前。《酒丐》一剧,连演数十场,场场客满。尚小云还多次来富社把场,并为李世芳、袁世海主演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舞剑配奏“夜深沉”曲牌中的“南堂鼓”,其精湛技艺,博得满堂喝彩。

  表演之余,尚小云在家阅览群书,编写剧本;练习打鼓、弹琵琶;学习书法、绘画。他在《战金山》中的击鼓和《汉明妃》中的弹琵琶,以极高的艺术造诣,结合剧情,生动、凝炼地体现了梁红玉的巾帼英雄气度和王昭君凄婉哀怨的愁肠。勤编剧本丰富了尚小云的编剧经验,他曾对友人说:“我每编一剧,只要深入了解了素材,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小舞台……从想到人名开始,接着出现这个人物形象,以及穿戴打扮。开笔写戏,就会自然考虑到这些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与唱、念、做、打以及随之而来的锣鼓节奏。”

  1936年3月,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成立, 对比自己年轻时入京剧科班的痛苦经历,尚小云郑重地向入科学生作了三点保证:(一)入科学生均有人身自由,不立卖身契约;(二)入科学生从学习文化入手,革除目不识丁、学艺口传心授之弊端;(三)保证学生温暖,做到学有所获,出科职业有保证。除聘请名师传艺,尚小云还不辞辛苦,亲自执教。荣春社以“春、荣、长、喜”排名,坚持办社12年,至1948年因经济窘困被迫解散时,共培养学生200余人, 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尚长春、李甫春、徐荣奎、杨荣环、景荣庆、马长礼等。

  1949年以后,尚小云经常率剧团赴各地参加慰问工人、农民、解放军的演出。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设事业,尚小云毅然率家人和剧团离开京城,赴陕西西安,向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各剧种的青年演员广为传艺。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尚小云主演的《昭君出塞》、《失子惊疯》戏曲影片和《尚小云舞台艺术》记录片。尚小云曾任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尚小云受到残酷迫害,至1976年初病情加重, 4月19日逝世,弥留之际,尚小云长叹:“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 ”

  尚小云弟子有黄咏霓、赵啸澜、黄玉华、梁秀娟、杨荣环、谢锐青、鲍启瑜、李翔、孙明珠等;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等及地方戏演员胡小凤、马兰鱼、王秀兰等亦受过尚的教诲。

作者:李仲明

民国春秋 1999年04期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原名德泉,又名绮霞,1900年1月9日出生于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草厂大院,祖籍河北南宫县。

  尚德泉5岁读私塾,后因父亲病故,家境困难,乃于7岁时入“三乐社”京剧科班,学武生,艺名“三锡”,曾演《鄚州庙》黄天霸一角,因身体软弱,改学旦角,执教老师见尚脸型颇似京剧名旦孙怡云,遂改艺名为“小云”。旧科班实行“打戏”(即老师用戒方打学生)。尚小云虽然聪明、肯学,但赶上教他的老师是性情暴躁的唐竹亭,所以没少挨打。有一次尚跟着唐学《落花园》的唱腔,有一句唱腔尚小云唱了几遍都没唱准,唐竹亭十分恼火,从椅子上跳起来,边骂边用戒方照尚小云腹部用力一捅,戒方刺入腹部,随着唐拔出戒方,尚的直肠被带出,血流如注,尚小云昏倒在地。学生们急忙把他抬往医院治疗,医好伤口,尚却留下终生打嗝的后遗症。尚小云先后师从唐竹亭、孙怡云、张芷荃、戴韵芳等,学习青衣、刀马旦,又得到著名青衣演员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的指教,表演技艺进步很快。

  1912年春,尚小云在北京主演《别宫祭江》等戏,声誉鹊起;次年他与赵桐栅(艺名芙蓉草)、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被称为“正乐三杰”。1914年8月, 在北京《国华日报》为京剧界举办的童伶竞选活动中,尚小云被选为“童伶大王”。尚小云于16岁出科前后与孙菊仙合演《战蒲关》、《三娘教子》、《审头刺汤》,1916年10月与龚云甫合演《母女会》,1917年冬与杨小楼合演《长坂坡》、《湘江会》,1919年春与王瑶卿等合演《乾坤福寿镜》,均获好评。

  说到《母女会》,还有一段故事。尚小云十分喜欢看著名老旦龚云甫的戏,龚的脸型稍长,下颔稍微上翘,扮相极像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且行腔纯正,音色甜润,他的《吊龟》、《训子》、《望儿楼》等戏,深为观众赞许。当时作为晚辈的尚小云,很想和龚云甫合演《母女会》,孰料当尚向龚云甫的管事崔禄春表明心意时,崔却冷冷地说:“你想和龚先生合作,还得练练再说。”尚小云并不气馁,他一面精心排练《母女会》,一面留心观摩龚云甫的演出,细细琢磨龚的唱、念、做各种技艺。龚云甫听说后十分感动,认为尚小云是难得的京剧表演人才,愿意与尚合演《母女会》,两人珠联璧合,把王夫人与王宝钏母女的情感演得十分逼真,演出很成功。尚小云再去找那个瞧不起人的崔管事,崔却一抱拳,煞有介事地作了一揖说:“恭喜!恭喜!一出《母女会》使您尚小云成了名角……可您要记住,没有我当时那几句刺激您努力的话,您是不会有今天的,您得谢我。”豪爽的尚小云连忙向崔管事致谢。

  1918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京剧新秀,尚小云再次被选为“童伶大王”,他先后加入“同馨社”、“福庆社”、“玉华社”、“双庆社”等,与王又宸、杨小楼、高庆奎、朱素云、梅兰芳、筱翠花等合作演出,逐渐形成自己的尚派表演流派。

  在演唱风格上,尚小云在学习陈德霖古朴刚劲的青衣唱法的基础上,得孙怡云、王瑶卿的指点,结合自身嗓音特点和戏路,逐步形成行腔高亢、吐字清晰、立音充沛、刚柔相济的特点,吐字亦学习王瑶卿的爽朗明快。王瑶卿见尚小云武功底子扎实,又为尚整理排演了《昭君出塞》一剧。由于尚小云谦虚好学,博采众长,其代表剧目《失子惊疯》、《出塞》、《十三妹》、《玉堂春》、《秦良玉》、《梁红玉》等,深受观众喜爱。民初的京剧评论家方宾,在《十日戏剧》杂志发表《阁炉话小云》一文,评价尚小云的表演技艺:嗓音“刚而圆,炼而亮,似钢之音而浑厚,似石之音而高亢,盖庄重贞烈静雅大方之音也”,唱功“不敢巧,无花腔”,念白“字斟句酌,吐字似有千钧之重,而不失自然之韵”,身段动作“虽嫌稍快,但因其神意浑厚而不觉其轻巧伶俐之病”,台风庄重,精神奕奕,是“青衣正宗,音乐戏剧之能潜移默化人之性灵也”。

  1923年9月, 尚小云与余叔岩为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合演《御碑亭》,外宾报以热烈掌声,日本使节久保得二作诗称赞:

  更有青衣迥不群,宛转歌喉高下分。

  正乐虽废传头在,婉娈第一尚小云。

  几年后,尚小云创办“协庆社”(后改重庆社)挑班演出,至1949年,他先后排演的新编、改编的历史剧目有《雷峰塔》、《卓文君》、《峨眉剑》、《花蕊夫人》、《前度刘郎》、《空谷香》、《比目鱼》、《绿衣女侠》、《龙女牧羊》、《詹淑娟》、《混元盒》、《刘金定》、《九曲黄河阵》、《北国佳人》、《兰陵女儿》等。20年代中后期,尚小云不仅以其婀娜刚健的表演风格,以《红绡》、《峨眉剑》、《珍珠扇》(“反串”戏)的精彩表演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列京剧“四大名旦”,而且以其在《昭君出塞》中边歌边舞的“马子”,《林四娘》中的“剑舞”,《婕妤当熊》中的“扇舞”,《摩登伽女》中的苏格兰舞等创新表演,奠定了尚派艺术的坚实基础。他亦悟出,“任何艺术,要发展,就得创新;要竞争,就得独具一格,有自己的‘绝活儿’,没有创新,没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很难存在和发展”。尚小云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文武兼备、侠肝义胆的艺术形象,如云亸娘、冯婕妤、谢小娥、聂碧云、李梦兰、吕灵姑等,发挥了自己能唱能武的艺术特长。特别是《相思寨》的排演,尚小云把少数民族妇女的正面形象表演于京剧舞台,弥足珍贵,戏编得好,尚小云的表演亦精彩、生动。1934年出版的《尚小云专集》中收有曾啸宇的诗《观尚艺员小云演云亸娘歌》,诗曰:

  尚郎明慧夸才妙,描摹仪态神弥肖。

  倏尔长裙拖地重,袅娜西子浣溪湄。

  忽焉羽冠辘轳剑,姽婳将军来酣战。

  尚小云排演了许多新戏,他在表演风格上坚持创新,但在多数剧目的表演路数上却按照传统演法,不将青衣、花旦融合一体,剧目多不超越青衣范围。徐汉生在《尚小云专集·序》中评论:“青衫一行,在今日石头(指陈德霖)已故瑶卿老,继其后而执牛耳,当推绮霞(即尚小云)无疑。迩来观众心理,喜新厌故,竟尚杂糅花衫、青衫于一炉,号为改良新剧,久矣别成一派。而绮霞兴趣坚决,不为潮流屈服,向亦排演新剧,要皆不越青衫范围。”

  1935年春,北京富连成科班主要演员李盛藻等组班赴上海演出,在京虽有叶盛章、骆连翔、袁世海等支撑,但营业渐衰,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豪爽侠义的尚小云见此情况,毅然到富连成找叶龙章,慷慨提出协助富社排新戏,度过难关。尚小云为李世芳、毛世来、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叶盛长等排演了《天河配》、《昆仑剑侠传》、《娟娟》、《金瓶女》、《秦良玉》、《酒丐》等戏,一经上演,轰动京城,使富社不仅迅速止住营业下滑的颓势,而且超过以往,盛况空前。《酒丐》一剧,连演数十场,场场客满。尚小云还多次来富社把场,并为李世芳、袁世海主演的《霸王别姬》中虞姬的舞剑配奏“夜深沉”曲牌中的“南堂鼓”,其精湛技艺,博得满堂喝彩。

  表演之余,尚小云在家阅览群书,编写剧本;练习打鼓、弹琵琶;学习书法、绘画。他在《战金山》中的击鼓和《汉明妃》中的弹琵琶,以极高的艺术造诣,结合剧情,生动、凝炼地体现了梁红玉的巾帼英雄气度和王昭君凄婉哀怨的愁肠。勤编剧本丰富了尚小云的编剧经验,他曾对友人说:“我每编一剧,只要深入了解了素材,脑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小舞台……从想到人名开始,接着出现这个人物形象,以及穿戴打扮。开笔写戏,就会自然考虑到这些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与唱、念、做、打以及随之而来的锣鼓节奏。”

  1936年3月,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成立, 对比自己年轻时入京剧科班的痛苦经历,尚小云郑重地向入科学生作了三点保证:(一)入科学生均有人身自由,不立卖身契约;(二)入科学生从学习文化入手,革除目不识丁、学艺口传心授之弊端;(三)保证学生温暖,做到学有所获,出科职业有保证。除聘请名师传艺,尚小云还不辞辛苦,亲自执教。荣春社以“春、荣、长、喜”排名,坚持办社12年,至1948年因经济窘困被迫解散时,共培养学生200余人, 其中较为知名者有尚长春、李甫春、徐荣奎、杨荣环、景荣庆、马长礼等。

  1949年以后,尚小云经常率剧团赴各地参加慰问工人、农民、解放军的演出。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设事业,尚小云毅然率家人和剧团离开京城,赴陕西西安,向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各剧种的青年演员广为传艺。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尚小云主演的《昭君出塞》、《失子惊疯》戏曲影片和《尚小云舞台艺术》记录片。尚小云曾任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尚小云受到残酷迫害,至1976年初病情加重, 4月19日逝世,弥留之际,尚小云长叹:“惜天不假年,遗恨多多。 ”

  尚小云弟子有黄咏霓、赵啸澜、黄玉华、梁秀娟、杨荣环、谢锐青、鲍启瑜、李翔、孙明珠等;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等及地方戏演员胡小凤、马兰鱼、王秀兰等亦受过尚的教诲。


相关内容

  • 京剧历史沿革
  •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 ...

  • 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
  • 京剧"四大须生"指的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各自成派.影响深远.传人济济的4位京剧表演大师,即现在大家公认的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 "四大须生"在中国京剧200年的发展史上属于第三代老生演员,在此之前京剧界亦是老生名伶辈出.早在京剧形成初期即有"京 ...

  • 京剧的角色行当
  • 京剧百科名片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

  • 京剧四大名旦介绍
  • 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quo ...

  • 听过孟小冬吟唱的蟋蟀罐
  • 一白峰 听过孟小冬吟唱的蟋蟀罐晚清.民国时期,北京梨园行玩斗出京.到各地巡回演出.在济南演出的蟋蟀的风气很盛,余叔岩.谭鑫培等名剧场是北洋大剧院.结果场场叫好.济角也参与其中.王世襄<秋虫六艺>曾南这边觉得人才难得.再三挽留.结果提及当年余叔岩摆蛐蛐擂台.久无敌整个戏班子就留在了济南.后 ...

  • 春晚京剧[同光十三绝]的确"绝"·
  • 春晚京剧<同光十三绝>的确"绝" 黄世谦 没有剧情号称"剧",9个京剧演员联唱传统京剧片段,最后还跟流行音乐相结合,唱成京歌,弄得不伦不类--这就是央视马年春晚的京剧<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清乾隆年间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 ...

  • 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爱情故事
  • 荀慧生小档案 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创始人.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京剧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 ...

  • 京剧四大名旦的最后生涯
  • 京剧四大名旦的最后生涯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 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 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 ...

  • 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 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先生继承全面.文武并重.多才多艺,因而他的"唐派"艺术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同时由唐韵笙先生创立的"唐派"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