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我17岁就到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成绩优秀,所以1945年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31岁的时候我作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去工作。因为觉得学校里自由不够,希望能学点新东西。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对我信任,眼光长远,能给我一点自由,让我自己开展工作。

  当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我说服上司,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改善采光,并在楼与楼之间留出了空地作为公园。这次设计思路改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环境,当时得了个称号――人民的设计师。

  正在叫好的时候,我再次作出选择,离开房地产公司出去发展,因为那里还不够自由,尤其是发展建筑构思非常困难。那时候有25人跟我做,我要退出,这25人怎么办?只好带着这25人一起走,责任非常重大。

  但我很坚决,更渴望在文化建筑方面出点力,譬如美术馆之类,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

  长达七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我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人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被吓到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卢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建之后参观人数比之前翻了一倍,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那天记者采访我,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

  70年代初,我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无限感慨。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哪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作品中我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反对借助过度的装饰或历史的陈词滥调,去创造出独特设计。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你问美法两国的建筑师,他们都知道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很多人对此不习惯,不接受。大凡人都喜欢守旧,觉得以前的很好,为什么要改呢?

  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

  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博物馆的馆址被选在偏远的山上。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使用。的确,创新并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

  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设计风格,我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争投标。起初总是有些困难,但很快就能以自己的风格和实力得到世人认可。

  我一生之中设计了七十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并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我的几十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我一直尽力保持活力。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我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57街,赶着回家。去年,我86岁,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

  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选自《南京日报》)

  我17岁就到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成绩优秀,所以1945年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31岁的时候我作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去工作。因为觉得学校里自由不够,希望能学点新东西。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对我信任,眼光长远,能给我一点自由,让我自己开展工作。

  当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我说服上司,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改善采光,并在楼与楼之间留出了空地作为公园。这次设计思路改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环境,当时得了个称号――人民的设计师。

  正在叫好的时候,我再次作出选择,离开房地产公司出去发展,因为那里还不够自由,尤其是发展建筑构思非常困难。那时候有25人跟我做,我要退出,这25人怎么办?只好带着这25人一起走,责任非常重大。

  但我很坚决,更渴望在文化建筑方面出点力,譬如美术馆之类,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

  长达七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就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我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人不分昼夜表达不满,翻译都被吓到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卢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建之后参观人数比之前翻了一倍,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那天记者采访我,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

  70年代初,我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无限感慨。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哪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在作品中我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反对借助过度的装饰或历史的陈词滥调,去创造出独特设计。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你问美法两国的建筑师,他们都知道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很多人对此不习惯,不接受。大凡人都喜欢守旧,觉得以前的很好,为什么要改呢?

  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

  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博物馆的馆址被选在偏远的山上。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应该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使用。的确,创新并不容易,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

  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设计风格,我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争投标。起初总是有些困难,但很快就能以自己的风格和实力得到世人认可。

  我一生之中设计了七十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并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我的几十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我一直尽力保持活力。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我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57街,赶着回家。去年,我86岁,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

  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来的只是建筑本身。

  (选自《南京日报》)


相关内容

  • 关于生态建筑材料竹子的探究
  • [摘要]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快,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逐步深化下,绿色建筑的概念也得到了发展,而将竹子材料作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加以应用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生态建筑中竹材料的特性及生态建筑内涵加以分析,并对竹材料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加以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能起到一定指 ...

  • 竹材的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 文献阅读与综述 课程作业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指导教师: 竹材的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竹"正成为许多建筑师关注的一个热点,它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构建建筑的一个要素.本文从竹材建筑已有的物理和化学研究基础,中西方竹材建构的差距以及竹 ...

  • 深山老林里的全球最奢侈房子--熊猫天下探秘巴厘岛
  • 深山老林里的全球最奢侈房子--熊猫天下探秘巴厘岛 深山老林里的全球最奢侈房子 是位于印尼巴厘岛的 Green Village 绿色村庄 ↓↓↓↓↓ 绿色村庄是一个完全用竹子建成的村庄,它沿着梯田的山坡和阿勇河河谷中建造,总体规划18幢显著独特房屋的社区.每一个家饱含独一无二的精心设计,同时都被茂密绿 ...

  • 傣族的建筑
  • 人文地理 姓名:玉叫 学号:2008041232 班级:08级地理科学二班 资源环境学院2008级地理系 西双版纳的竹楼 引言 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方,这里有着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总共有44个少数名族.其中傣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占全州的30%近30万人,汉族占29.1%近29万人,其余的 ...

  • 竹子的用途
  • 竹子 全球的竹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与约25亿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年产值近50亿美元的产业.如此规模的产业当然必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先进的营林及加工利用技术作为其可靠的后盾.同时,还必须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技术研究作为其强有力的先导. 一.世界竹类资源概况 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的一类植物,已知 ...

  • 谭天放:建筑艺术承载不朽的生命
  • 建筑师,以天与地之间为舞台,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个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在这个舞台上,建筑师谭天放先生一次次地演绎着的是经典,诠释着的是艺术和建筑生命力的概念.在他的意识里,建筑物,就如同人生从出生一步步成长到老年一样,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呵护,去关怀,去保养. 几十年来,谭先生不停地 ...

  • 巴厘岛绿色学校
  • 巴厘岛绿色学校 徐颖 2015-08-26 15:47 来自 私家地理 字号 16.7前,西方人涌去巴厘岛上买地买房,那会非常便宜,一万美金能买到乌布附近稻田里的一大栋木头别墅.他们为这个岛吸引,来此定居,造自己的房子,过上田园生活.今天,巴厘岛最美的风光带阿育河边90%以上住的都是外来人. 绿色学 ...

  • 植物造景竹
  • 浅析竹在造景中的运用 摘要:竹子作为传统的造景植物, 在园林绿化中发挥着其他植物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中国尤其更是尤为的明显.本文在分析了竹独具魅力的景观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对竹广泛运用于古典园林的研究,论述了竹在古典园林中的造景作用,进而对竹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加以阐述.提出竹子造景是植物造景的一个 ...

  • 山里,那一片竹林阅读答案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山里,那一片竹林 清晨,我和同事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来到竹林.顺着山间小道直入竹林中去,瞬间,几个人淹没在竹林里,被竹子围了个____. 同事来自竹乡,于是侃侃而谈.竹子种类很多,可分为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等.我们见到的是毛竹,高大.笔直.粗壮,是园林建筑的好材料.竹子枝叶茂 ...

  • 与自然对话
  • 在今年五月份举办的首届"2013年欧洲一丹麦(哥本哈根)能源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多个国家先后在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方面加大投入,希望借助新型环保能源来帮助人们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