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q叙≈c‘2008.01(上旬刊)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口李荣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摘要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学者不可胜数;探讨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的学者和著述却并不多见。笔者通过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从主客两观来考察,得出的结论如下:主观原因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动乱、官场腐败造成的。

关键词辞官陶渊明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1—152—02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生于晋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帝兴宁三年(365),死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享年63岁。陶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家道中落,生计艰难。为了实现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己的理想,也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处境,陶渊明一生曾三次出仕。但诗人“种豆南山下”,因没能及时锄草,致使“草盛豆苗稀”。因后来最终彻底走上了二十多年漫长的归隐道路。此,他清早便下地锄草,直到月升东方才归。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

陶渊明的创作以诗为主,兼善辞赋和散文。诗现有120余首,其衫。他也毫不痛惜,他只求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的意愿。诗人在此深中四分之一是田园诗。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大深地寄寓着对自然的热爱和重返自然的喜悦!诗用极经济的语言,作家,后世推崇陶渊明者,亦多钦慕他的田园诗。因此,笔者拟通过白描的手法,绘塑出一个封建士大夫亲自种地锄草的动人情景。正解读其田园诗,探讨其辞官隐居的原因。是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诗人明白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乡村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描写角度独特,内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道理。所以尽管“晨出肆微丰富,透露着纯朴的田园气息,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宛如一幅幅勤,日人负耒还”,诗人还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同上)生动的农村生活图画。一部分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甜静美好,随着诗人年岁的老大,躬耕岁月的长久和生活的日益贫困,到了他表现了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由于陶渊明常常把田园作为官场的对52岁写《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时,他的思想认识更有所提立面加以美化,以及在归田生活中找到一种归宿,因而,他笔下的田高。诗云:

园自然风光甜静而亲切,平凡的乡村事物充满了诗意,平静的农村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生活充满了乐趣。如《归田园居》其一写道: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饥者欢初饱,柬带候鸣鸡。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久在樊茏里,复得返自然。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诗人归隐田园,重返大自然的喜悦有如鸟儿冲破牢笼罗网,因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而,在全诗中既流露出一种心灵解放的舒畅,叉饱含摆脱官场,安然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归家的欢欣。于是诗人不厌其烦地一一描述自己的田园:田亩、草遥谢荷葆翁,聊得从君栖。

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一切都是那样亲切美妙,足以安身这里,诗人归隐初期叹苦嗟劳的情绪已让位给对收成好坏的担立命。陶渊明以审美的目光注视田园和大自然,超脱了现实的矛盾忧。“不言春作苦”,不是春作不苦,而是已无暇叫苦。唯一惶恐的是和痛苦,达到了和谐静穆的境界。诗人在《饮酒》其五中写道:收成不好,眷眷于心的是秋收有望。因为收成的好坏关系着生活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温饱,“饥者欢初饱”,正是久饥后吃了顿饱饭的真切感受,这绝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饱食终日的封建贵族文人所能有的体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中,耕作的艰苦和生活的困窘只是一个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方面,而读书、交友、春游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精神上的欢乐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和丰收足以补偿他隐居时的物资生活上的欠缺。这些在他的诗中都

诗人从眼前景象中悟出某种人生哲理,境与意会,悠然忘情于有充分的表现。

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恬静超然的心境。读书也许是诗人隐居生活中至老不衰的乐趣。不论在躬耕之暇,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写自己躬耕田亩的作闲居之时,或者在邻朋交游以及挨饿的当口,读书都能使他得到最大品。由于生计所关,农时劳动当然是诗人归田后的首要职务。早在彭的享受。他在《移居》(其一)中写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泽挂冠的前两年,他在家居时就已经开始农业劳动了。他在《癸卯共欣赏。疑意相与析”,《答庞参军》中写的“谈笑无俗调,所悦圣人岁始春怀古田舍》两首中所写的“在昔闻南亩,当年竞未践。屡空既篇”,《读山海经》中的“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有人,春兴岂自免(其一)。…‘秉末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吟贫士》中写风,良苗一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都是当时田间农事劳的‘倾壶无余漓,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下,日仄不遑研”等,写的都动的经过和欢快之情。在彭泽归来的最初的日子里,这类农事劳动是他的这种读书生活。诗人也正式从读书中寻觅先贤高蹈世外的榜的描绘也都带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和欢欣的色彩。《归田园居》五首样以作为自己隐居生活中对抗外界压力的精神支持力量。是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写的组诗,其三说:除了躬耕和读书之外,亲朋邻居的交游之乐也是陶渊明隐居生152

钟敏又ic2∞8.DI(上旬刊)

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游斜川》是写春游,《移居》二首是专写《桃花园诗并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如果说《归去来辞》是移居南村后邻朋交游之乐的诗篇。其一云:陶渊明对官场的否定,对田园的追求,那么《桃花源诗并记》则是陶

春游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渊明对整个现实世界的否定,对幻想的理想的追求。在这里,陶渊明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创造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无君无臣的社会。这种社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会职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但这也正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相思辄技衣,言笑无厌时。和否定,代表了处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的难以生存的广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大劳动者的善良愿望。《桃花园诗并记》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新的

陶渊明甚至认为这种交游之乐,能使他忘记人间的一切烦恼,发展阶段,它不局限于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而着眼于提出解决社他但愿永远不要离开这里。会问题的方案,表现了诗人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高度的人道主义精

我们再看看诗人的《和郭主簿》其一:神,深得后人敬重。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仅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中,就想完全探求出陶渊明何以辞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官归隐,那是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客观的。因为诗仅仅是他的

息交游闲业,卧起弃书琴。创作的一部分而并不是他的创作的全部,且田园诗又只占他的诗歌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令。创作的四分之一。虽然如此,如果从主客两观来考察,对其辞官隐居

营己良有极,过足j}所钦。的原因还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主观上讲,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由他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的个性决定的。他出生世代官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之类的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官m。陶渊明可以因此热中仕途,像祖父辈一样继续当官;也可以因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此不以当官为意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不仅历史上出生仕宦人

诗中描写诗人的闲居生活,或读书,或弹琴,或饮酒,或乐儿。诗家的子弟如此,即便今天也是这样,看看我们共和国的那些开国元人归隐后在平凡、清苦的生活中充分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诗人这种勋的后代就清楚了:有的从政,有的则经商或学文,各自都是凭着自悠然自得的背后深藏着人生的艰辛悲苦,但诗人最终以豁达的胸己的兴趣干事。陶渊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自由自襟,深广的同情心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超越了现实的痛苦,在诗文中,在贯了,天生不愿受拘束,对当官那套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贫,充分表现诗人忘却功名富贵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这正式陶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才渊明的魅力之所在。“误落尘网中”的,所以当他一旦感觉到仕途不顺心的时候,便争脱

长期的躬耕田园,生活的日趋贫困,使陶渊明与劳动人民的思“尘网”辞官归隐。据说,他最后一次辞官隐居,就是因为不愿为五想感情进一步的接近,与劳动人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诗人在一些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才80余日,郡督邮前来视田园诗中,描写了他与农民朋友交往的深挚的友谊。《归园田居》其察。这个督邮恰巧是陶渊明平日所不耻之人,但属官却告诉他这次二写道:必须穿戴官服,恭敬拜迎。陶渊明因此发出了“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向乡里小儿”的誓言,以嫁给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程家的妹妹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逝为由连夜挂冠辞职,逃出了官场这个“樊笼”,恢复了自由之身。

时复墟曲中,技草共来往。就陶渊明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个性问题。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从小就对这种世俗的东西看不贯,所以他长大以后,也无法接受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官场这种世俗常态,只好辞宫隐居。顺便提一句,从人事工作的角度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讲,陶渊明这个个案提醒我们,考察一个人,不能仅看他的学历文

在闲时节,与诗人共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品,还应该了解他的个性特征。

是披草的农夫,他们关心的也只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好坏。作为一从客观方面讲,动荡不安的社会是他辞官隐居的外部原因。陶个正直的诗人,他的一些诗也反映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和人民生活的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痛苦。如《归田园居》其四:动荡不安的年代。首先是桓玄废晋帝,接着又是刘裕灭桓玄复辟。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然后又是刘裕废晋帝自立为宋。这样的社会政治大动荡自然会打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击陶渊明的思想,使他自觉历代官宦之家的光荣即将消逝(他曾

徘徊蚯垅间,依依昔人居。在《命子》中勉励自己的儿子继承光荣家风,努力成才①。可见他对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此仕宦之家是很看重的),自己的前途又无法把握,所以只有辞官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隐居。按照陶渊明自己的说法,他有“草屋八九间”,且言谈话语之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间,流露出自足之意,自得之色。可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江南春夏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多雨,住草屋往往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滴答;秋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冬多大风,时常会发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悲剧。即便是今天,广

村落变成了荒墟,田园变成了蚯垅,居民已经亡逝,触目之处皆大农民的生活都还是很艰苦的,可一千六百年前的陶渊明却把农荒凉破败。这种破败景象的描写,表明诗人对农村生活有着清醒的民、农村、农事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悠闲,那么浪漫,那么富有诗情认识。他还描写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自己生活的困顿。饥饿有时还画意!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他是有意在与黑暗腐败的官场对比,与迫使诗人出门觅食,他的《乞食》诗所写的就是他的一次为逃避饥动荡不安的社会对比,目的是加强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批判。另饿而作乞客的经过。陶渊明的躬耕生活的结局如此可悲,这也许是外,也可以说是陶渊明欲以此表达对辞官隐居的庆幸,寻求一种心他归隐之初没有料到的。但就他来说,这是求仁得仁,又复何悔!他理平衡。质言之,是乱世促成了陶渊明辞官隐居。在此,我们也顺便的躬耕不仕之志,直到死也没有动摇。诗人也正是通过长期的田园提一句,从人事工作的角度讲,陶渊明这个个案提醒我们,对要辞职生活,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战争和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贫穷和的一些同志,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他们要辞职的真正原因。只有这

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死亡,看到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逃亡去就,不避出泻”的现实,体会

到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促使了—个“桃花园”理想社会的诞生,创注秋:

作了千古名篇《桃花园诗并记》。①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q.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0—173153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李荣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科教文汇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2008,(1)0次

参考文献(1条)

1. 郭兴良. 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波. LIU Bo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 -安康师专学报2006,18(3)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元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2.期刊论文 邓政阳. 袁宁 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辨--兼与耿宝强先生商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3.期刊论文 乔军 陶渊明的官俸及辞官原因新探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15(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斗米",是泛指县令一级官员的物质待遇,而非他的官俸实数.陶渊明辞官的真正原因是"不堪吏职",而非嫌官俸微薄.

4.期刊论文 邓政阳. 袁宁 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再辨--与耿宝强先生再商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z1)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5.期刊论文 吴增辉. Wu Zenghui 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6.期刊论文 高建新 陶渊明隐居及其思想再评价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22(5)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7.期刊论文 陈朝鲜 从陶渊明的性真心善看其归隐的和谐与自得 -理论月刊2007(9)

陶渊明辞官归隐历来备受世人关注.本文拟从他的心性入手去探讨这一话题,指出性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必然,心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二者,陶渊明在归隐后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之间的和谐这三者的完美统一,从而领会到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趣、自得之乐,进而成就了其至善至美的人格.

8.期刊论文 李彦彦. 朱海燕 浅论陶渊明人格之醇厚的人情味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提到陶渊明的人格,人们历来仰赞其辞官归隐、高蹈出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避官不避俗、深情入世的一面.其实,陶渊明人格上的巨大魅力不仅在其志趣高远,更在于他还极富人情味.本文拟就此浅谈一点愚见,以期能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9.期刊论文 陈冬根 陶渊明彭泽辞官别解 -江西社会科学2010(2)

陶渊明在彭泽令上决然的辞官行为,既不仅是因为"不堪吏职",也不仅是"久有归隐之志"等,关键还是他的门阀观念受到了刺激.陶渊明有着作为士族大户的身份优越感,"束带"见"乡里小人"督邮,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侮辱.彭泽辞官其实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门阀士族地位剧变文化语境下一个必然的抉择.

10.期刊论文 张忠立. 孙书兰. ZHANG Zhong-li. SUN Shu-lan 儒道之间——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探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1)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h20080113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q叙≈c‘2008.01(上旬刊)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口李荣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摘要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学者不可胜数;探讨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著述汗牛充栋。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即通过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的学者和著述却并不多见。笔者通过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来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从主客两观来考察,得出的结论如下:主观原因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动乱、官场腐败造成的。

关键词辞官陶渊明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1—152—02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生于晋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帝兴宁三年(365),死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享年63岁。陶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家道中落,生计艰难。为了实现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己的理想,也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处境,陶渊明一生曾三次出仕。但诗人“种豆南山下”,因没能及时锄草,致使“草盛豆苗稀”。因后来最终彻底走上了二十多年漫长的归隐道路。此,他清早便下地锄草,直到月升东方才归。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

陶渊明的创作以诗为主,兼善辞赋和散文。诗现有120余首,其衫。他也毫不痛惜,他只求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的意愿。诗人在此深中四分之一是田园诗。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大深地寄寓着对自然的热爱和重返自然的喜悦!诗用极经济的语言,作家,后世推崇陶渊明者,亦多钦慕他的田园诗。因此,笔者拟通过白描的手法,绘塑出一个封建士大夫亲自种地锄草的动人情景。正解读其田园诗,探讨其辞官隐居的原因。是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诗人明白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乡村景色和农村生活的描写角度独特,内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道理。所以尽管“晨出肆微丰富,透露着纯朴的田园气息,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宛如一幅幅勤,日人负耒还”,诗人还是“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同上)生动的农村生活图画。一部分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甜静美好,随着诗人年岁的老大,躬耕岁月的长久和生活的日益贫困,到了他表现了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由于陶渊明常常把田园作为官场的对52岁写《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时,他的思想认识更有所提立面加以美化,以及在归田生活中找到一种归宿,因而,他笔下的田高。诗云:

园自然风光甜静而亲切,平凡的乡村事物充满了诗意,平静的农村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生活充满了乐趣。如《归田园居》其一写道: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饥者欢初饱,柬带候鸣鸡。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久在樊茏里,复得返自然。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诗人归隐田园,重返大自然的喜悦有如鸟儿冲破牢笼罗网,因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而,在全诗中既流露出一种心灵解放的舒畅,叉饱含摆脱官场,安然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归家的欢欣。于是诗人不厌其烦地一一描述自己的田园:田亩、草遥谢荷葆翁,聊得从君栖。

屋、榆柳、桃李、远村、狗吠、鸡鸣,一切都是那样亲切美妙,足以安身这里,诗人归隐初期叹苦嗟劳的情绪已让位给对收成好坏的担立命。陶渊明以审美的目光注视田园和大自然,超脱了现实的矛盾忧。“不言春作苦”,不是春作不苦,而是已无暇叫苦。唯一惶恐的是和痛苦,达到了和谐静穆的境界。诗人在《饮酒》其五中写道:收成不好,眷眷于心的是秋收有望。因为收成的好坏关系着生活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温饱,“饥者欢初饱”,正是久饥后吃了顿饱饭的真切感受,这绝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饱食终日的封建贵族文人所能有的体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中,耕作的艰苦和生活的困窘只是一个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方面,而读书、交友、春游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精神上的欢乐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和丰收足以补偿他隐居时的物资生活上的欠缺。这些在他的诗中都

诗人从眼前景象中悟出某种人生哲理,境与意会,悠然忘情于有充分的表现。

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恬静超然的心境。读书也许是诗人隐居生活中至老不衰的乐趣。不论在躬耕之暇,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描写自己躬耕田亩的作闲居之时,或者在邻朋交游以及挨饿的当口,读书都能使他得到最大品。由于生计所关,农时劳动当然是诗人归田后的首要职务。早在彭的享受。他在《移居》(其一)中写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泽挂冠的前两年,他在家居时就已经开始农业劳动了。他在《癸卯共欣赏。疑意相与析”,《答庞参军》中写的“谈笑无俗调,所悦圣人岁始春怀古田舍》两首中所写的“在昔闻南亩,当年竞未践。屡空既篇”,《读山海经》中的“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有人,春兴岂自免(其一)。…‘秉末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吟贫士》中写风,良苗一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都是当时田间农事劳的‘倾壶无余漓,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下,日仄不遑研”等,写的都动的经过和欢快之情。在彭泽归来的最初的日子里,这类农事劳动是他的这种读书生活。诗人也正式从读书中寻觅先贤高蹈世外的榜的描绘也都带有一种浪漫的情调和欢欣的色彩。《归田园居》五首样以作为自己隐居生活中对抗外界压力的精神支持力量。是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写的组诗,其三说:除了躬耕和读书之外,亲朋邻居的交游之乐也是陶渊明隐居生152

钟敏又ic2∞8.DI(上旬刊)

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游斜川》是写春游,《移居》二首是专写《桃花园诗并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如果说《归去来辞》是移居南村后邻朋交游之乐的诗篇。其一云:陶渊明对官场的否定,对田园的追求,那么《桃花源诗并记》则是陶

春游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渊明对整个现实世界的否定,对幻想的理想的追求。在这里,陶渊明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创造了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无君无臣的社会。这种社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会职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之中,但这也正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相思辄技衣,言笑无厌时。和否定,代表了处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的难以生存的广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大劳动者的善良愿望。《桃花园诗并记》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新的

陶渊明甚至认为这种交游之乐,能使他忘记人间的一切烦恼,发展阶段,它不局限于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而着眼于提出解决社他但愿永远不要离开这里。会问题的方案,表现了诗人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高度的人道主义精

我们再看看诗人的《和郭主簿》其一:神,深得后人敬重。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仅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中,就想完全探求出陶渊明何以辞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官归隐,那是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客观的。因为诗仅仅是他的

息交游闲业,卧起弃书琴。创作的一部分而并不是他的创作的全部,且田园诗又只占他的诗歌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令。创作的四分之一。虽然如此,如果从主客两观来考察,对其辞官隐居

营己良有极,过足j}所钦。的原因还是可以窥知一二的。从主观上讲,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由他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的个性决定的。他出生世代官宦之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之类的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官m。陶渊明可以因此热中仕途,像祖父辈一样继续当官;也可以因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此不以当官为意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不仅历史上出生仕宦人

诗中描写诗人的闲居生活,或读书,或弹琴,或饮酒,或乐儿。诗家的子弟如此,即便今天也是这样,看看我们共和国的那些开国元人归隐后在平凡、清苦的生活中充分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诗人这种勋的后代就清楚了:有的从政,有的则经商或学文,各自都是凭着自悠然自得的背后深藏着人生的艰辛悲苦,但诗人最终以豁达的胸己的兴趣干事。陶渊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自由自襟,深广的同情心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超越了现实的痛苦,在诗文中,在贯了,天生不愿受拘束,对当官那套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贫,充分表现诗人忘却功名富贵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无限热爱,这正式陶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才渊明的魅力之所在。“误落尘网中”的,所以当他一旦感觉到仕途不顺心的时候,便争脱

长期的躬耕田园,生活的日趋贫困,使陶渊明与劳动人民的思“尘网”辞官归隐。据说,他最后一次辞官隐居,就是因为不愿为五想感情进一步的接近,与劳动人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诗人在一些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才80余日,郡督邮前来视田园诗中,描写了他与农民朋友交往的深挚的友谊。《归园田居》其察。这个督邮恰巧是陶渊明平日所不耻之人,但属官却告诉他这次二写道:必须穿戴官服,恭敬拜迎。陶渊明因此发出了“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向乡里小儿”的誓言,以嫁给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程家的妹妹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逝为由连夜挂冠辞职,逃出了官场这个“樊笼”,恢复了自由之身。

时复墟曲中,技草共来往。就陶渊明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个性问题。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从小就对这种世俗的东西看不贯,所以他长大以后,也无法接受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官场这种世俗常态,只好辞宫隐居。顺便提一句,从人事工作的角度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讲,陶渊明这个个案提醒我们,考察一个人,不能仅看他的学历文

在闲时节,与诗人共来往的,不是那些骑马驾车的达官贵人,而品,还应该了解他的个性特征。

是披草的农夫,他们关心的也只是桑麻的长势,收成的好坏。作为一从客观方面讲,动荡不安的社会是他辞官隐居的外部原因。陶个正直的诗人,他的一些诗也反映了农村的凋敝景象和人民生活的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是一个痛苦。如《归田园居》其四:动荡不安的年代。首先是桓玄废晋帝,接着又是刘裕灭桓玄复辟。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然后又是刘裕废晋帝自立为宋。这样的社会政治大动荡自然会打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击陶渊明的思想,使他自觉历代官宦之家的光荣即将消逝(他曾

徘徊蚯垅间,依依昔人居。在《命子》中勉励自己的儿子继承光荣家风,努力成才①。可见他对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此仕宦之家是很看重的),自己的前途又无法把握,所以只有辞官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隐居。按照陶渊明自己的说法,他有“草屋八九间”,且言谈话语之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间,流露出自足之意,自得之色。可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江南春夏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多雨,住草屋往往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滴答;秋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冬多大风,时常会发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悲剧。即便是今天,广

村落变成了荒墟,田园变成了蚯垅,居民已经亡逝,触目之处皆大农民的生活都还是很艰苦的,可一千六百年前的陶渊明却把农荒凉破败。这种破败景象的描写,表明诗人对农村生活有着清醒的民、农村、农事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悠闲,那么浪漫,那么富有诗情认识。他还描写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自己生活的困顿。饥饿有时还画意!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他是有意在与黑暗腐败的官场对比,与迫使诗人出门觅食,他的《乞食》诗所写的就是他的一次为逃避饥动荡不安的社会对比,目的是加强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批判。另饿而作乞客的经过。陶渊明的躬耕生活的结局如此可悲,这也许是外,也可以说是陶渊明欲以此表达对辞官隐居的庆幸,寻求一种心他归隐之初没有料到的。但就他来说,这是求仁得仁,又复何悔!他理平衡。质言之,是乱世促成了陶渊明辞官隐居。在此,我们也顺便的躬耕不仕之志,直到死也没有动摇。诗人也正是通过长期的田园提一句,从人事工作的角度讲,陶渊明这个个案提醒我们,对要辞职生活,感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战争和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贫穷和的一些同志,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他们要辞职的真正原因。只有这

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死亡,看到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逃亡去就,不避出泻”的现实,体会

到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促使了—个“桃花园”理想社会的诞生,创注秋:

作了千古名篇《桃花园诗并记》。①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q.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0—173153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探讨其何以辞官隐居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李荣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科教文汇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2008,(1)0次

参考文献(1条)

1. 郭兴良. 周建忠 中国古代文学 2000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波. LIU Bo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 -安康师专学报2006,18(3)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元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2.期刊论文 邓政阳. 袁宁 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辨--兼与耿宝强先生商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3.期刊论文 乔军 陶渊明的官俸及辞官原因新探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15(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斗米",是泛指县令一级官员的物质待遇,而非他的官俸实数.陶渊明辞官的真正原因是"不堪吏职",而非嫌官俸微薄.

4.期刊论文 邓政阳. 袁宁 陶渊明彭泽辞官"畏罪潜逃"再辨--与耿宝强先生再商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z1)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5.期刊论文 吴增辉. Wu Zenghui 论杜甫与陶渊明对田园的不同心态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 杜甫与陶渊明都曾胸怀大志,都因理想破灭而辞官,而且杜甫心仪陶渊明,诗中大量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一再表现出归隐的念头,二人的经历及情趣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二人辞官后的心态有着本质的不同.陶渊明对现实彻底失望,坚决归隐,追求个人的自由,守护心灵的安宁,完全是出世的心态;杜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忧患社稷民生,渴望供职朝廷,是积极的入世心态.因而,杜甫并非陶渊明的继踵者.二人出世入世的不同心态深刻反映出晋宋与李唐时代精神的差异.

6.期刊论文 高建新 陶渊明隐居及其思想再评价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22(5)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7.期刊论文 陈朝鲜 从陶渊明的性真心善看其归隐的和谐与自得 -理论月刊2007(9)

陶渊明辞官归隐历来备受世人关注.本文拟从他的心性入手去探讨这一话题,指出性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必然,心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二者,陶渊明在归隐后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之间的和谐这三者的完美统一,从而领会到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趣、自得之乐,进而成就了其至善至美的人格.

8.期刊论文 李彦彦. 朱海燕 浅论陶渊明人格之醇厚的人情味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提到陶渊明的人格,人们历来仰赞其辞官归隐、高蹈出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避官不避俗、深情入世的一面.其实,陶渊明人格上的巨大魅力不仅在其志趣高远,更在于他还极富人情味.本文拟就此浅谈一点愚见,以期能对陶渊明其人其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9.期刊论文 陈冬根 陶渊明彭泽辞官别解 -江西社会科学2010(2)

陶渊明在彭泽令上决然的辞官行为,既不仅是因为"不堪吏职",也不仅是"久有归隐之志"等,关键还是他的门阀观念受到了刺激.陶渊明有着作为士族大户的身份优越感,"束带"见"乡里小人"督邮,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侮辱.彭泽辞官其实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门阀士族地位剧变文化语境下一个必然的抉择.

10.期刊论文 张忠立. 孙书兰. ZHANG Zhong-li. SUN Shu-lan 儒道之间——陶渊明的人生价值取向探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1)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h20080113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内容

  • 陶渊明田园诗的产生与其生活体验
  • 文化博览 陶渊明田园滓的产生与其生活7本验 田淑霞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霭,宇暖微霄.有风白南,翼彼新苗"('时运>).写IIJ村的早晨,晨雾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 ...

  •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 科技信息.教学研究o2009年第27期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赵丰文 (光山县第二中学河南光山465400) [摘要]作为"中目臆逸诗人之宗",陶溯明的文风影响深远.揣摩.体会其诗文,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其诗文的突出审美特点是"不饰之芙",在此略述之. ...

  • 浅谈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
  • 浅谈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主要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古代诗歌辞赋中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本文将从休闲的视角探讨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休闲思想:分析 中国传统文 ...

  • 陶渊明(东晋诗人)
  • 陶渊明(东晋诗人)[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2],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 ...

  •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 远离喧嚣的神闲气定 --叶芝.陶潜田园诗赏析 口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毛梅兰 摘要:威廉-勃特勒・叶芝.陶渊明在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隐逸世界和幢憬的美好生活可以说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他们共同喜爱恬静的生活,向往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理想境界.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淡定风格. 关键词:诗人: ...

  • 唐朝诗人眼中的陶渊明
  • 唐朝大解密(50) 唐朝诗人眼中的陶渊明 文/梁迎春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令世人向往,道出了每个文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可在当时的东晋,他的诗文并不被认可.南朝时,他的作品才得以流传.一直到唐朝,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由此我想到,唐朝诗人是如何来评价陶渊明 ...

  •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 第4卷第4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l.4 No.4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ÃϺÆȻֹØϵ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 人文学院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 ...

  • 关于陶渊明
  • 陶渊明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这篇文章记叙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游山阴兰亭修禊事的经历,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开头一节,描绘兰亭周围山水风光,文字平易清隽,既无奥深之疾,亦无枯槁之病.既而从游览之乐,转 ...

  •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doc
  •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举例说明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院系: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蒲怡菲 学号:101901126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场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