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的科举取士

  科举取士是朝廷大事,也是读书士子改变命运的大事。但一些考官却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迷信取士、容貌取士的事也时有发生,真可谓“草菅”科名,这些考官自然也成为科场讽刺联抨击的对象。  咸丰九年己未恩科,副都御史煜纶典试四川。煜纶为皇族宗室,没有什么学问,野史上说他“素不知文”。按规矩,考生考完后,由房考官阅卷,房考官将自己认为不错的卷子加批后推荐给主考官。但煜纶大概认为这太麻烦,加上房考推荐来的卷子自己也不一定能分出甲乙丙丁。于是便差人到城隍庙中抬来几尊神像,将考生姓名一一写在竹签上,放入一个很大的筐筒中,然后捧着筐筒像赴庙求签者那样在神像前摇,第一根签落地就取为第一名,第二签为第二名,以此而下,一直到额满为止。消息为外间得知,有人对煜纶的这一做法撰了一联:“尔等论命莫论文,碰;咱们用手不用眼,摇。”这副对联用语俚俗,很切煜纶的低俗庸劣,尤其是上下联最末一字,可谓煜纶取士方法的点睛之笔。煜纶的这种做法看上去近似笑话,让人怀疑是野史、联话的恶意杜撰,或者是添油加醋的谣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用类似方法“取士”的也不止煜纶一人,比他官大得多的穆彰阿同样如此。穆氏历任内务府大臣、两部尚书、大学士,官至军机大臣,曾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但这位大人非常可笑,据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穆在科考中“每置荐卷于几,焚香一炉,望空遥拜。衣袋中常置烟壶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摸烟壶,得琥珀则中,白玉则否。额满,则将余卷一律屏之。”穆彰阿用这样的方法取士,举子们并不知情,一直到咸丰元年,穆以“保位贪荣,妨贤病国”之罪“革职永不叙用”,真相方大白于天下。但事情已过去多年,举子们明明知道这是在“草菅”科名,又能怎样。后人称穆彰阿“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科举考试中的考官,虽然有选用标准与要求,但人一多就难免鱼龙混杂,以个人好恶衡文的考官有之,学问粗疏又自以为是的考官亦有之。让这样的人来阅卷论文,不仅考试的公正性与可信度令人怀疑,有时还会闹笑话,成为讽刺联的材料。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浙江乡试,正主考为内阁学士庄存舆,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鞠恺。庄存舆是一位对经学颇有造诣的经学家,人也比较清廉,曾两次典试湖北,但他特别喜欢短文章,所取闱墨不过三百字,到四百字的极少,解元的文章则一定很短。浙江的考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都抓紧时间练习短章。当时有一个乌程监生高毓龙,胸中本没有多少墨水,因听人说本科主试喜欢短章,也想趁机去试一试。入场后,考试的首题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高不知该如何下笔,就勉强作了两股,首尾也没有起结,结果被房考官朱浚黜落。庄氏因为房考官所荐的卷子都不很满意,就自己在黜落的卷子中搜寻,当见到高毓龙的卷子时,他大加赞赏,决定取为解元。朱浚力争无效,鞠恺虽也知道不妥,但又不敢和他争执,高毓龙由是得以高中。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讥嘲两位主考官:“庄梦未知何日醒;鞠花从此不须开。”此联的上联出自庄子梦蝶故事,联中借指庄存舆糊涂昏聩,主持科考如做梦一般,竟将这样一位没有多少才学的人取为解元;下联出自杜甫《九日》诗,“鞠花”借指鞠恺,“不须开”即这样的人以后最好不要再作考官。“鞠花“两字通行的写法应为“菊花“,对此,这位鞠考官觉得很想不通,考试结束回京后,他将这一疑问告诉了太仆陈兆仑,说杭州人真是欠通,“鞠“怎么可以通“菊”,陈兆仑没有回答。在鞠的再三追问之下,陈回答说,我刚刚想到《礼记·月令》中有“鞠有黄华”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是“鞠”完全可以通“菊”。鞠恺听后羞愧万分。陈兆仑的不回答,本来是想给鞠恺留下一点面子,让他有机会自悟,不想这位鞠考官一再追问,陈便只好让他当场下不来台。《礼记》是五经之一,作为读书人却对书的内容如此陌生,可见学问之浅陋。难怪士子们要让“鞠花从此不须开“了。  道光五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主考官之一为左都御史姚文田(字秋农)。阅卷时,他见一位考生卷中有“率循大卞”之语,就在卷子上批道:“'大卞'二字疑'天下'之误。”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顾命”篇。房考官蒋秋吟在批阅卷子时,见一位考生有“不率大戛“一语,也在卷子上批道:“'大戛'二字不典。”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康诰”篇。科举考试的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考试的要求是对题目加以发挥,代圣人立言,但两位考官却连这两句来自《五经》之一《尚书》的话也分辨不出,于是有人撰写了一副联讽刺道:“蒋径荒芜,大戛含冤呼大卞;姚墟榛莽,秋农一笑对秋吟。”且不管蒋秋吟如何,主考姚文田是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不仅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说他不熟悉《尚书》恐怕说不过去,估计应是一时记忆未及又失于请教查检所致,但在这种事关考生前途的场合,这样的失误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考生说他的学问像废墟一样榛莽一片,他大概也只能“笑纳”。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后复试,吏部尚书满洲人锡珍任总裁,工部侍郎山东人孙毓汶、左都御史山西人祁世长为副总裁。会试时第一名(即会元)是刘培,但复试后他却排在了最后一名。榜发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万金能卖会元,是传闻也,顾何以忽而榜首,忽而榜尾;八旗不识文字,亦常事耳,而况又加以老东,加以老西。”刘培从榜首降至榜尾,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人大惑不解,其原因,要么这个会元是刘培花钱买来的,要么三位总裁才学有限或者老迈昏庸,复试的公正性大可怀疑,否则很难解释这个事实。这副对联的上联先对“万金能卖会元”加以否定,但紧接着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培“忽而榜首,忽而榜尾”?下联是对这个疑问的回答,即三位总裁一位是“不识文字“的八旗后代,另两位则是昏聩糊涂的老东西,意思是让这样的来主持复试,有才之人只能自认倒霉。联中的“老东”、“老西”分别指山东人孙毓汶与山西人祁世长,又暗合成“老东西”三字,很是巧妙。  科考本是才学的较量,但才疏学浅却想通过卖关节中式或者撞大运的,往往大有人在。遇到清廉正直的考官,这些人自然美梦难圆,于是一些不良分子便借科场虚言浮语撰成诗文联语,趁机造势来诬陷诽谤考官。

  科举取士是朝廷大事,也是读书士子改变命运的大事。但一些考官却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迷信取士、容貌取士的事也时有发生,真可谓“草菅”科名,这些考官自然也成为科场讽刺联抨击的对象。  咸丰九年己未恩科,副都御史煜纶典试四川。煜纶为皇族宗室,没有什么学问,野史上说他“素不知文”。按规矩,考生考完后,由房考官阅卷,房考官将自己认为不错的卷子加批后推荐给主考官。但煜纶大概认为这太麻烦,加上房考推荐来的卷子自己也不一定能分出甲乙丙丁。于是便差人到城隍庙中抬来几尊神像,将考生姓名一一写在竹签上,放入一个很大的筐筒中,然后捧着筐筒像赴庙求签者那样在神像前摇,第一根签落地就取为第一名,第二签为第二名,以此而下,一直到额满为止。消息为外间得知,有人对煜纶的这一做法撰了一联:“尔等论命莫论文,碰;咱们用手不用眼,摇。”这副对联用语俚俗,很切煜纶的低俗庸劣,尤其是上下联最末一字,可谓煜纶取士方法的点睛之笔。煜纶的这种做法看上去近似笑话,让人怀疑是野史、联话的恶意杜撰,或者是添油加醋的谣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用类似方法“取士”的也不止煜纶一人,比他官大得多的穆彰阿同样如此。穆氏历任内务府大臣、两部尚书、大学士,官至军机大臣,曾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但这位大人非常可笑,据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穆在科考中“每置荐卷于几,焚香一炉,望空遥拜。衣袋中常置烟壶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摸烟壶,得琥珀则中,白玉则否。额满,则将余卷一律屏之。”穆彰阿用这样的方法取士,举子们并不知情,一直到咸丰元年,穆以“保位贪荣,妨贤病国”之罪“革职永不叙用”,真相方大白于天下。但事情已过去多年,举子们明明知道这是在“草菅”科名,又能怎样。后人称穆彰阿“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科举考试中的考官,虽然有选用标准与要求,但人一多就难免鱼龙混杂,以个人好恶衡文的考官有之,学问粗疏又自以为是的考官亦有之。让这样的人来阅卷论文,不仅考试的公正性与可信度令人怀疑,有时还会闹笑话,成为讽刺联的材料。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浙江乡试,正主考为内阁学士庄存舆,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鞠恺。庄存舆是一位对经学颇有造诣的经学家,人也比较清廉,曾两次典试湖北,但他特别喜欢短文章,所取闱墨不过三百字,到四百字的极少,解元的文章则一定很短。浙江的考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都抓紧时间练习短章。当时有一个乌程监生高毓龙,胸中本没有多少墨水,因听人说本科主试喜欢短章,也想趁机去试一试。入场后,考试的首题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高不知该如何下笔,就勉强作了两股,首尾也没有起结,结果被房考官朱浚黜落。庄氏因为房考官所荐的卷子都不很满意,就自己在黜落的卷子中搜寻,当见到高毓龙的卷子时,他大加赞赏,决定取为解元。朱浚力争无效,鞠恺虽也知道不妥,但又不敢和他争执,高毓龙由是得以高中。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讥嘲两位主考官:“庄梦未知何日醒;鞠花从此不须开。”此联的上联出自庄子梦蝶故事,联中借指庄存舆糊涂昏聩,主持科考如做梦一般,竟将这样一位没有多少才学的人取为解元;下联出自杜甫《九日》诗,“鞠花”借指鞠恺,“不须开”即这样的人以后最好不要再作考官。“鞠花“两字通行的写法应为“菊花“,对此,这位鞠考官觉得很想不通,考试结束回京后,他将这一疑问告诉了太仆陈兆仑,说杭州人真是欠通,“鞠“怎么可以通“菊”,陈兆仑没有回答。在鞠的再三追问之下,陈回答说,我刚刚想到《礼记·月令》中有“鞠有黄华”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是“鞠”完全可以通“菊”。鞠恺听后羞愧万分。陈兆仑的不回答,本来是想给鞠恺留下一点面子,让他有机会自悟,不想这位鞠考官一再追问,陈便只好让他当场下不来台。《礼记》是五经之一,作为读书人却对书的内容如此陌生,可见学问之浅陋。难怪士子们要让“鞠花从此不须开“了。  道光五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主考官之一为左都御史姚文田(字秋农)。阅卷时,他见一位考生卷中有“率循大卞”之语,就在卷子上批道:“'大卞'二字疑'天下'之误。”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顾命”篇。房考官蒋秋吟在批阅卷子时,见一位考生有“不率大戛“一语,也在卷子上批道:“'大戛'二字不典。”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康诰”篇。科举考试的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考试的要求是对题目加以发挥,代圣人立言,但两位考官却连这两句来自《五经》之一《尚书》的话也分辨不出,于是有人撰写了一副联讽刺道:“蒋径荒芜,大戛含冤呼大卞;姚墟榛莽,秋农一笑对秋吟。”且不管蒋秋吟如何,主考姚文田是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不仅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说他不熟悉《尚书》恐怕说不过去,估计应是一时记忆未及又失于请教查检所致,但在这种事关考生前途的场合,这样的失误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考生说他的学问像废墟一样榛莽一片,他大概也只能“笑纳”。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后复试,吏部尚书满洲人锡珍任总裁,工部侍郎山东人孙毓汶、左都御史山西人祁世长为副总裁。会试时第一名(即会元)是刘培,但复试后他却排在了最后一名。榜发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万金能卖会元,是传闻也,顾何以忽而榜首,忽而榜尾;八旗不识文字,亦常事耳,而况又加以老东,加以老西。”刘培从榜首降至榜尾,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人大惑不解,其原因,要么这个会元是刘培花钱买来的,要么三位总裁才学有限或者老迈昏庸,复试的公正性大可怀疑,否则很难解释这个事实。这副对联的上联先对“万金能卖会元”加以否定,但紧接着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培“忽而榜首,忽而榜尾”?下联是对这个疑问的回答,即三位总裁一位是“不识文字“的八旗后代,另两位则是昏聩糊涂的老东西,意思是让这样的来主持复试,有才之人只能自认倒霉。联中的“老东”、“老西”分别指山东人孙毓汶与山西人祁世长,又暗合成“老东西”三字,很是巧妙。  科考本是才学的较量,但才疏学浅却想通过卖关节中式或者撞大运的,往往大有人在。遇到清廉正直的考官,这些人自然美梦难圆,于是一些不良分子便借科场虚言浮语撰成诗文联语,趁机造势来诬陷诽谤考官。


相关内容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体现的是"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 ...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题纲第三单元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及谥号,都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 2.和皇太极为清朝建立各作了哪些贡献?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1616年建立后金(1115年女真族曾经建立过与南宋对峙的金朝).1636年,皇 ...

  • 科举制度认识
  •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被誉为下层贤能之士进身仕途的敲门砖.科举制起源于隋炀帝,历经唐.宋.元.明,直到清光绪废止,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试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 ...

  • 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对当代考试制度的影响
  • 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承前而启后,具有雪誓的历史地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给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十分主要的影响.科举制度开创了通 ...

  • 新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 灵峰学校八年级社政电子备课稿 课题: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型:新授课 时间:2月24 主备人:蒋敏 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文化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 ...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这种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选官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选官制度在古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 ...

  • 中国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 (2010-01-18 18:57:54) 转载 内容摘要: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中国科举制度,需要重新审视.其实我们更多地是被历史假象所蒙蔽.曾经很先进的制度由于缺乏不断的创新,一直藏身于历史的阴影之中,这并不奇怪.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归结为科举制度.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

  • 科举制的影响
  •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自隋朝至清朝的一千多年中,科举制在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南北朝以来,随着门阀氏族的日趋没落.数组地主势力的逐步上升,全依门资选官,已经难 ...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作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所以答案是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