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

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总结: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

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总结: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相关内容

  • 公开课教案.采莲曲doc
  • 公开课教案 古诗诵读<采莲曲> 前川二小鲁台校区 朱红萍 设计理念: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内,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因此,我在设计上注意时间上给予保证,引导学 ...

  • 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滋润人生.doc教研计划
  • 经典传承文明 诵读滋润人生 --宜昌市实验小学中语组经典诵读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积淀着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浓缩着崇高的道德精神.诵读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情,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oc
  •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 教学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三年级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掌握本单元34个生字.读读 ...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蔡婷.doc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 ...

  •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doc
  • 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姓名: 等第:一.古诗词应用题: 1.当我们听到稻田里蛙声阵阵,会想到诗句(" ), ( )". 2.当你看到百花凋谢的情景,你会想起诗句"( ), ( )", 3.假如你身在异国他乡,夜深人静时听到用笛子吹的<折杨柳>的曲调,于 ...

  • 鸟鸣涧.doc
  •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这首诗读通顺并能背诵. 2.弄懂诗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把这首诗读通顺并能背诵. 2.弄懂诗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 ...

  •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doc
  •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 ...

  • (新)感动话题作文800字(DOC)
  • 感动话题作文800字(DOC) 感动话题作文800字 让我感动的经典--诗词 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 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 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 ...

  • (新)赞颂祖国的诗词(DOC)
  • 赞颂祖国的诗词(DOC)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