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_陈建文

2010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M a r . , 2010

                          

第31卷 第3期Jour nal of H ig he r Educatio n V ol . 31 N o . 3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陈 建 文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观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是一种正常发挥的心理机能特性, 其基本属性表现为和谐性、适应性、自主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健康人格发展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

早期生活经验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为健康人格发展指引方向; 社会适应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习是健康人格发展的主要方式。健康人格教育观主要包括养成教育观、挫折教育观、激励教育观和自我教育观。

关键词:人格;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0) 03-0081-07

Healthy personality edu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CH EN Jian -w en

(S chool o f Education , H uazhong University of S cience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China )

Abstract :Basic theo retical issues of healthy pe rsonality educatio n include three aspects , w hich are basic attribute view s o f healthy personality , concepts of healthy perso nality devel -opment and educatio nal ideas of health personality . Healthy perso nality that mainly reflects the attributes of harm ony , adaptatio n , self -determinatio n and ex pansibility , is a w ell -bal -anced m ental function . Concept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develo pment has fo ur main heading s :Early life expe rience is the foundatio n o f healthy personality ; independent choice and g oal -construct show the direction for healthy perso nality develo pment ; so cial adaptation is a basic ro ute of healthy personality ; learning is an impor tant w ay to healthy personality . Educatio n -al idea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include the fo llow ing m ain item s , nam ely the ideas of nur ture education , frustratio n educatio n , inspirit education and self -educatio n .

Key words :perso nality ; healthy personality ; healthy pe rsonality education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健康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 由道德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完

①收稿日期:2009-12-14

善过程, 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成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AX LX008)

作者简介:陈建文(1968-) , 男, 湖南永兴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和谐, 而这是以个体的人格健康作为基础的。因此, 教育要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承担相应的职责, 健康人格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虽然健康人格教育业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实践的既成命题, 教育理论界也多见健康人格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探讨, 但目前还鲜见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健康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健康人格教育的指导理论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因此, 本文拟从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和健康人格发展的分析出发, 提出几种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观点, 较为系统地探讨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问题, 以期对健康人格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的和谐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系统内部各种成分的整合。比如, 某种认知成分自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特定的价值观也会产生相应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风格。各种人格成分的整合借助于自我意识的外显机制和潜意识的内隐机制而达成, 因此人格整合根源上是自我意识的整合和潜意识的整合。其次, 健康人格的和谐性表现为人格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包括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社会文化的和谐、与人际环境的和谐等各方面。第三, 健康人格的和谐性表现为主体与实践的和谐, 包括个体的人格潜能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展示, 获得活动效能感, 实现目标任务与能力的整合, 个体人格价值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获得自我价值感。健康人格的和谐性需要内在心理要素有效地发挥其整合的功能, 而和谐的结果最终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2. 适应性:健康人格的功能发挥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

上述人格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需要通过人格的适应性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 “适应生存”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 人类凭借其进化而来的高级心智机制, 成为整体上优于其他种群的优势群体。不过, 个体并非仅仅拥有良好的心智技能就能适应社会环境, 获得成功和幸福。俗话说, 英雄无用武之地, 即是此道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包括智能因素在内的人格系统才是适应社会的完整工具。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就是强调智能之外的人格要素对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人格具有审美价值(人格魅力) , 人格也具有适应功能。因此, 衡量个体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看其能否利用其人格的优势和特色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健康人格的适应性有两种境界:其一是顺应环境, 即个体能遵循环境中既有的游戏规则, 与环境保持和谐。其二是控制和改变环境, 即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4]

性和创造性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 制定新的规则。如此说来,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并不冲突。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更高境界。

3. 自主性:健康人格实现过程上的基本属性人格特征区别于动物个性的重要方面就是人格主体有高度发达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 个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自我意识的基本过程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健康。健康人格的自主性就

[3]

一、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

尽管人格是一个有着多种不同含义和多重属性

的模糊概念, 不过多数研究者同意, 人格的核心含义表现为内在思维、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特征性模式, 正所谓“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换句话说, 人格就是个体心理机能及其行为发挥的特点。如果个体的心理机能得到持续的正常发挥, 即表现为健康人格, 反之就是异常人格。照此依据, 弗洛伊德的“生殖型人格”模式、弗罗姆的“生产性格取向”模式、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模式、艾里克森的“发展危机解决者”模式、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罗杰斯的“机能完善者”模式以及黄希庭的“幸福的进取者”模式等[1], 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健康人格结构特征的描述; 而DSM -IV -T R (《精神疾病的统计与诊断手册》第四版修订版) 把人格障碍看作是“顽固、不适应环境, 并导致机能损伤或主观上的痛苦”, 然后将其分为A 族、B 族、C 族三组十

[2]

种, 则是对异常人格不同类型的描述。笔者认为,

从健康人格的心理结构和机能发挥来看, 它至少会呈现如下一些基本属性, 而这些基本属性成为我们评估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准。

1. 和谐性:健康人格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关系的基本属性

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结构。从先天而定的气质到后天而成的性格, 从内在根源的特质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习惯, 从“冷”的认知到“热”的情感, 从客观的本能到主观的意志, 从生物性需求到社会性价值观, 它们都是构成人格结构的有机成分。而作为健康人格, 这些成分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密切联系, 整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健康人格·

是指个体在达成人格成熟和健康的自我意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属性, 或者说是个体追求健康人格过程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阿德勒、奥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等都曾以自我意识的整合和发展状况来衡量人格的健康水平。对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当代人来说, 自我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 其整合和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自我的整合和发展为健康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学者黄希庭等人的研究认为, 中国人就是通过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自主性途径来达成健康人

[5]

格的。因此, 笔者认为, 个体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水平, 是在健康人格实现过程中衡量健康人格基本属性的重要指标。

4. 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上的基本属性

个体人格的发展都有其本来的原动力。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等, 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性因素。不过, 从个体实践角度来看, 人格发展的动力还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必须不断地发展其人格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是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会建构某些理想人格的目标作为自身人格健全和发展的动力。譬如, 儒家所谓的“中庸”、“仁爱”人格, 道家所谓的“自然”、“无为”人格, 古希腊先贤所谓的“理性人格”, 都是各种文化环境

[6]

下树立的理想人格。不过, 在适应环境, 追求理想

问题, 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并一般从内在的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外在的社会

[7-9]

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来罗列这些影响因素。笔者认为, 我们更应该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健康人格发展的心理机制问题, 尤其是心理动力机制问题。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下几个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1. 早期生活经验为健康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 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先天带来的气质特征, 并无所谓健康人格的属性。个体只有经历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人际互动, 才渐渐形成人格的各种属性。个体在后天环境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过, 在这个过程中, 人生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在健康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婴幼儿阶段是个体生理结构和功能飞速发展的时期, 人的身心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 因此, 婴幼儿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和人格快速发展的时期。个体在婴幼儿阶段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建构的生活经历, 无疑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 个体的潜意识与现实环境的对接及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人生的最初5年, 个体就能基本完成潜意识与现实环境的互动、磨合而形成基本的人格结构。成人的健康人格特征也基本上由5岁前的生活经验所决定, 当然成人期表现出的人格障碍也可以追溯到5岁前的早期生活经验。阿德勒认为, 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的知觉而产生的自卑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寻求补偿和追求超越, 就能克服自卑达到创造性自我的健康人格境界, 反之就可能导致自卑情结。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发展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发展危机(devel -opmental crisis ) , 只有解决危机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 则导致发展障碍, 累积起来将形成适应不良人格。克莱因则强调个体早期经历中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人格发展的

[13]

重要作用。鲍尔贝和安斯沃思则进一步认为, 儿

[12]

[11]

[10]

人格的过程中, 个体人格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在现实环境中遭遇挫折而不能适时变革自己的人格, 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而有些人则可能由于从一开始就建构了并非合理的理想人格目标而使自己的人格发展走向歧途。毫无疑问, 健全人格的发展性就表现在, 一方面, 个体能够建构既符合自己的本性和潜能, 又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理想人格目标, 从而为自己的人格发展赢得巨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 个体在利用自己的人格特色和优势适应环境时, 能够顺应环境的要求, 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己, 从而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童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 的亲密情感联结(即依恋

[14]

关系) 对其一生的人格成长具有关键作用。总之,

二、健康人格的发展观

探讨健康人格教育, 首先必须分析健康人格的

发展问题。健康人格教育必须遵循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健康人格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为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探讨健康人格如何发展的

这些研究者都强调人生早期几年的生活经历对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成人阶段的人格问题也需要从人生的早期经历中寻找根源。早期经验论为健康人格的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为健康人格的发展指引方向

环境因素不会主动地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个体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和建构环境, 使之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促进人格的发展。在这里, 自我对人格发展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自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两个方面。

强调自主选择的人格动力作用的意义在于, 人格发展不是个体被动接受外在影响的过程, 也不是先天的潜意识驱动的客观必然性过程, 而是需要投入个人情感和思想, 激发个人意志能动性并需要自身负责的主观或然性过程。人格发展的自主选择作用有其充分的人性根源。罗杰斯认为, 人格的发展就是自我的成长, 而自我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生的自我实现倾向, 即所谓“个体有一种实现自身机

[15]

体的内在趋向”。在这个问题上, 罗杰斯与弗洛伊

发展的目标建构的作用, 也有诸多心理学家进行过探讨。首先, 奥尔波特指出统合追求(propriate

striving ) 对达成健康成熟人格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统合, 就是“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 即健康人格成熟的人格境界; 而所谓统合追求, 就是个人通过生活目标的选择以追求统合提

[17]

升的过程。其后, 凯利提出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 ) 概念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他指出:“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 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个体通过建构个人构念来解释这个世界, 也通过个人构念指引其人格发展的方向。再后来, 意动心理学家从多方面研究了个人行动构念(per -so nal action constructs , PAC ) , 分别提出了当前关注点、个人计划、生活任务、个人奋斗及可能自我等

[19]构念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作用。这些观点都说

[18]

德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弗洛伊德认为, 人性是恶的, 受潜意识本能的驱动, 因而要由社会规范和文化

教育加以控制。罗杰斯相信人性是善的, 实现倾向导致个体成为人格健康者, 因而不需要社会控制, 甚至恰恰相反, 社会控制和要求可能干扰和破坏个体内生的实现倾向。譬如,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附加过多的期望、要求和限制条件, 即所谓的价值的条件(co nditions o f w orth ) , 那么, 虽然这种价值的条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儿童完全按照其所内化的成人的价值标准行动, 就可能违背自己的天性, 妨碍自己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 因而有可能阻碍人格的健康成长。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自出生就具有许多潜在能力, 在实现倾向的驱动下, 在适当的环境下, 通过个体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 就可能成为罗杰斯所谓的机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 -son ) 或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者。可以看出, 人本主义关于自主选择的人性根源符合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即我们的教育不要对儿童的成长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只需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儿童在展现个人天性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健康人格教育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强调目标建构的人格动力作用的意义在于, 人格发展不仅是自主选择, 体现个人当前意愿的过程, 更是一个从个人意愿出发, 走向理想实现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从现实自我走向可能自我、理想自我, 实现理想人格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是前提, 个人建构理想愿景和行动计划则是引导人格发展更为重要的力量来源。关于人格·

[16]

明了一个道理, 即个体不要拘泥于先天遗传素质的限制, 也不要局限于潜意识的内在驱动和环境的外在影响, 而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为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开辟道路。

3. 社会适应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

健康人格不是先天遗传得来的, 也不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硬塞给我们的。健康人格需要个体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与社会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才能发展起来。所谓社会适应, 就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达成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关系, 从而促进自身适应、健康和发展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适应作为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认知适应, 即个体在认知和智能层次上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从种群层面上看, 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方面在于人类拥有无限发展的心智潜能, 人类成员通过内在的心智操作来解决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从个体层面上看, 健康的人格首先表现为健全的心智能力。但是,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并非能自动地把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先天的心智潜能转化成现实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反, 它需要个体主动投入社会实践, 与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勇敢地面对适应性任务, 积极地解决适应性问题, 才能发展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 个体健全的心智能力是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认知适应过程中渐渐发展起来。

然后是人格适应, 即个体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整体过程和方式与其生活环境达成和谐平衡的过程。人格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人格特征和优势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

[20]

人格的社会适应功能通过反应的、唤起的和超前的三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也有研究者认为, 人格的社会适应功能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个体引发他人的反应和个体对环境的操控三种方式

[22]

表现出来。各种观点的核心涵义都是讲人格适应

[21]

健康的人格; 而不适宜的学习则可能使个体陷入价值观的误区, 从而也容易导致人格障碍。

三、健康人格的教育观

基于上述健康人格基本属性和健康人格发展的

系统分析, 在如何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上, 我们也应该形成一些基本观点。笔者认为, 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比, 健康人格的教育更应该着力于学生的早期和长远,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 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更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至少应该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育观点, 这对构建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模式无疑是有益的。

1. 养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自始至终贯彻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健康人格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应该采纳养成教育的基本观点。养成教育(nurture edu -cation ) 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 着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 渐渐地改变和塑造学生, 日积月累, 集腋成裘, 最终培养完善的个体。从行为习惯的训练出发, 渐渐培养健康人格, 符合上述人格发展学习论的观点。古今中外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明代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 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则指出:“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要强调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当然, 强调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 并不排斥健康人格的敏感期教育和契机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个体各种人格成分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中, 个体的人格成分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快速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健康人格教育应该及时而敏锐地抓住人格发展的敏感期, 实施有效的教育干预,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上述关于人格发展的早期经验论表明, 人生最初几年是许多心理成分和人格特征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 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同样, 健康人格教育也应该抓住某些重要的契机, 比如人生的重大转折、个人的巨大成功或生活中的严重挫折, 都是可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契机。抓住这些人生契机, 对个体进行

[24]

是发挥人格结构的功能, 解决适应性问题, 达成与环境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反过来, 个体发挥人格的适应功能的过程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和谐平衡, 心情愉快, 情绪积极, 体验到成功和幸福, 久而久之将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如果个体不能发挥人格适应功能, 不能与环境达成和谐平衡状态, 就可能表现出适应障碍, 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就会导致人格障碍。

4. 学习是健康人格发展的主要方式

如果说社会适应的观点强调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和发展健康人格, 那么学习的观点则进一步探讨个体是如何接受环境的影响来发展健康人格的。我们通常说,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和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环境因素最终需要经由个体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 培养心智技能, 而且可以塑造健康人格。学习是个体社会适应的主要方式

[23]

, 学习也是健康人格发

展的主要方式。

个体的学习对其健康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个体通过学习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有关的学习理论认为, 个体行为模式的形成有赖于外在刺激因素的强化作用, 也有赖于个体对他人的社会观察。强化作用促使个体建立某种先行的自发性行为与特定刺激反馈之间的牢固联系, 从而形成对某种环境的行为反应模式。社会观察则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的方式, 经由符号表征, 间接地习得行为模式。按照这些理论观点, 健康人格就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适宜的行为模式, 异常人格就是个体获得了不适宜于环境的行为模式。其次, 个体通过学习获得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习惯, 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又会不断改变个体对自身的看法, 提升个人对环境的控制信念和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人格的自主性获得充分发展。同时, 通过强化和社会观察, 我们不仅学到习惯、知识和技能, 也能渐渐地习得关于自身、外在世界、他人、人生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恰当的学习造就正确的价值观念, 养成良好的心态和

有效的关注、帮助和引导, 会使健康人格教育事半功倍。

2. 挫折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适时、适境选择的教育方法

健康人格具有适应性特征。针对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甚至严酷性、竞争性、逆境性, 健康人格的适应性应该包含坚强、自信、勇敢和敢于承担责任等弹性特征。根据健康人格发展的社会适应论, 这些弹性人格特征需要现实环境提供个体锻炼和考验的真实线索和实际经验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说, 来自环境的挫折因素, 可能是培育应对挫折的适应性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 培养健康人格, 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所谓挫折教育(frustratio n education ) , 就是通过现实地或模拟性地向学生展示其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挫折因素, 然后要求和鼓励他们, 通过智慧和努力, 战胜挫折, 克服困难, 从而达到增长见识和经验, 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并最终达到塑造坚强人格的

[25]

一种教育活动。挫折既能够培养坚强人格, 正所

[28]

动地发展。激励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

一种教育手段。

在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中, 至少有以下几种激励教育的模式:(1) 目标激励模式。根据人格发展的目标建构论, 学生是否有生活和学习目标是其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所在。因此,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设计具体目标, 然后要求和鼓励学生去追求和实现目标。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个体的人格自然获得提升和发展。(2) 榜样激励模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也是激发行为动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引发替代强化的社会观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常言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可以使用突出、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作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目的。用榜样来激励学生, 需要注意榜样与学生的关系, 如果榜样与学生距离太遥远, 感觉不可比拟, 不能发挥榜样作用; 如果与学生距离太近, 可能引发学生抵触和嫉妒情绪, 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3) 期望激励模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生的效能期望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学生的效能期望往往也来自于他人的劝说和鼓励, 尤其是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能把教师的积极期望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期望, 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用期望、要求、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等方式来激励学生。(4) 成就激励模式。这是一种教育者通过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育模式。成就激励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激励。学生通过目标和成就的积极期望从而产生学习积极性。在这里,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通过促进学生成就动机意识化的积极鼓励和给予学生成功体验的锻炼机会等方式, 来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 自我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更加重视的教育过程

所谓自我教育(self -educatio n ) ,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自我教育,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基本教育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具体地说,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 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主动地采取相应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策略。根据健康人格发展的自主论, 学生自身拥有内生实现倾向的人格发展动力, 学生人格的发展

谓“愈挫愈奋”; 挫折也可能打击自信, 有道是“逆来

顺受”。挫折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有效培育需要相应的先决条件。马斯洛曾指出:“在生活中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特别是在早年得到满足的人似乎发展了一种经受这些需要在目前或将来遭受挫折的罕有力量……”[26]也就是说, 个体早期的温饱、安全的有利成长环境为其以后经历挫折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 挫折教育需要早期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基本满足, 以及在挫折情境下通过教师要求和鼓励以唤起早期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信心和勇气。挫折教育是期待学生战胜挫折的教育, 而不是置学生于困境中而不顾的教育。

3. 激励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充分运用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这种影响过程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传递, 也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育和激发。根据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尤其需要内在的人格动力。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职能就是要激发这些潜在动力, 激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模式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激励教育(inspirit educatio n ) , 就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 以开掘学生潜能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的完善, 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

[27]

不需要过多的外在干预和控制。健康人格发展的目标建构论也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自主选择和建构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目标, 才能使人格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在于,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不要轻易干涉和控制学生。其次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康的舆论环境和师生关系等。班集体的建设尤其重要。马卡连柯曾说过, 教育只有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班集体往往能通过舆论引导、共同目标、榜样学习和相互激励等方式, 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 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在“助人自助”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对话、共担、分享等活动, 渐渐培养学生自省、自警、自励的自我教育态度, 并最终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健康

[29]

人格品质。

本文从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观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问题。其实这三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实际上揭示了健康人格教育的目标问题; 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则是基于人格发展和教育的逻辑关系为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健康人格的教育观当然为健康人格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只有弄清健康人格教育的目标、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等基本问题, 健康人格教育才能走向正确、有效的轨道。

参考文献:

[1][5] 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

心理学观点[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2(3) .

[2] D AV ID H , BA RL OW V , M A RK D . 异常心理学

[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471.

[3][6] 郑雪. 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 ].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 2006,(5) .

[4][20][23] 陈建文, 王滔.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J ]. 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7][11][17]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 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 24-27, 121-123, 195-199.

[8] 郑雪. 健康与人格[M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3-30.

[9] L ·A ·珀文. 人格科学[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1. 153-179.

[10][12][21] N EW M A N , N EWM A N . 发展心理学[M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1, 73, 76. [13][14] 瓦尔·西蒙诺维兹, 彼得·皮尔斯. 人格的发展

[M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7, 31. [15][16] 罗杰斯著作精粹[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6. 211, 213.

[18] K EL LY G A . The Psycholo 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M ]. New Yo rk :No rto n , 1955. 49.

[19] LI T T L E B R . 人格和动机:个人行动与意动演变

[A ]. P ERVI N L A , JHO N O P .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二版) [C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06-507.

[21] P LO M IN R . BERG EM A N C S . T he nature o f nur -ture :G enetic influence on “enviro nmental ”measure [J ].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991,(14) . [22] 兰迪·拉森, 戴维·巴斯.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知识

领域(双语版) [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476-503.

[24] 林格.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7. 1-3.

[25] 吴金林. 挫折教育论[J ]. 社会科学, 1994,(7) . [26]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61.

[27]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应向何方[A ]. 中国心理学会教

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教育心理学进展[C ].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9.

[28] 李祖超. 激励教育理论探讨[J ]. 教育评论, 2001,

(5) .

[29]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56.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2010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M a r . , 2010

                          

第31卷 第3期Jour nal of H ig he r Educatio n V ol . 31 N o . 3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陈 建 文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观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是一种正常发挥的心理机能特性, 其基本属性表现为和谐性、适应性、自主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健康人格发展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

早期生活经验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为健康人格发展指引方向; 社会适应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习是健康人格发展的主要方式。健康人格教育观主要包括养成教育观、挫折教育观、激励教育观和自我教育观。

关键词:人格;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0) 03-0081-07

Healthy personality edu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CH EN Jian -w en

(S chool o f Education , H uazhong University of S cience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China )

Abstract :Basic theo retical issues of healthy pe rsonality educatio n include three aspects , w hich are basic attribute view s o f healthy personality , concepts of healthy perso nality devel -opment and educatio nal ideas of health personality . Healthy perso nality that mainly reflects the attributes of harm ony , adaptatio n , self -determinatio n and ex pansibility , is a w ell -bal -anced m ental function . Concept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develo pment has fo ur main heading s :Early life expe rience is the foundatio n o f healthy personality ; independent choice and g oal -construct show the direction for healthy perso nality develo pment ; so cial adaptation is a basic ro ute of healthy personality ; learning is an impor tant w ay to healthy personality . Educatio n -al idea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include the fo llow ing m ain item s , nam ely the ideas of nur ture education , frustratio n educatio n , inspirit education and self -educatio n .

Key words :perso nality ; healthy personality ; healthy pe rsonality education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健康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 由道德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完

①收稿日期:2009-12-14

善过程, 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成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AX LX008)

作者简介:陈建文(1968-) , 男, 湖南永兴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和谐, 而这是以个体的人格健康作为基础的。因此, 教育要为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承担相应的职责, 健康人格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虽然健康人格教育业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实践的既成命题, 教育理论界也多见健康人格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探讨, 但目前还鲜见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健康人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健康人格教育的指导理论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因此, 本文拟从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和健康人格发展的分析出发, 提出几种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观点, 较为系统地探讨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问题, 以期对健康人格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的和谐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系统内部各种成分的整合。比如, 某种认知成分自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特定的价值观也会产生相应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风格。各种人格成分的整合借助于自我意识的外显机制和潜意识的内隐机制而达成, 因此人格整合根源上是自我意识的整合和潜意识的整合。其次, 健康人格的和谐性表现为人格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包括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社会文化的和谐、与人际环境的和谐等各方面。第三, 健康人格的和谐性表现为主体与实践的和谐, 包括个体的人格潜能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展示, 获得活动效能感, 实现目标任务与能力的整合, 个体人格价值能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获得自我价值感。健康人格的和谐性需要内在心理要素有效地发挥其整合的功能, 而和谐的结果最终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2. 适应性:健康人格的功能发挥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

上述人格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需要通过人格的适应性功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 “适应生存”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 人类凭借其进化而来的高级心智机制, 成为整体上优于其他种群的优势群体。不过, 个体并非仅仅拥有良好的心智技能就能适应社会环境, 获得成功和幸福。俗话说, 英雄无用武之地, 即是此道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包括智能因素在内的人格系统才是适应社会的完整工具。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就是强调智能之外的人格要素对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人格具有审美价值(人格魅力) , 人格也具有适应功能。因此, 衡量个体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看其能否利用其人格的优势和特色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健康人格的适应性有两种境界:其一是顺应环境, 即个体能遵循环境中既有的游戏规则, 与环境保持和谐。其二是控制和改变环境, 即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4]

性和创造性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 制定新的规则。如此说来,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并不冲突。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更高境界。

3. 自主性:健康人格实现过程上的基本属性人格特征区别于动物个性的重要方面就是人格主体有高度发达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 个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自我意识的基本过程来达到人格的成熟与健康。健康人格的自主性就

[3]

一、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

尽管人格是一个有着多种不同含义和多重属性

的模糊概念, 不过多数研究者同意, 人格的核心含义表现为内在思维、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特征性模式, 正所谓“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换句话说, 人格就是个体心理机能及其行为发挥的特点。如果个体的心理机能得到持续的正常发挥, 即表现为健康人格, 反之就是异常人格。照此依据, 弗洛伊德的“生殖型人格”模式、弗罗姆的“生产性格取向”模式、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模式、艾里克森的“发展危机解决者”模式、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罗杰斯的“机能完善者”模式以及黄希庭的“幸福的进取者”模式等[1], 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健康人格结构特征的描述; 而DSM -IV -T R (《精神疾病的统计与诊断手册》第四版修订版) 把人格障碍看作是“顽固、不适应环境, 并导致机能损伤或主观上的痛苦”, 然后将其分为A 族、B 族、C 族三组十

[2]

种, 则是对异常人格不同类型的描述。笔者认为,

从健康人格的心理结构和机能发挥来看, 它至少会呈现如下一些基本属性, 而这些基本属性成为我们评估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准。

1. 和谐性:健康人格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关系的基本属性

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结构。从先天而定的气质到后天而成的性格, 从内在根源的特质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习惯, 从“冷”的认知到“热”的情感, 从客观的本能到主观的意志, 从生物性需求到社会性价值观, 它们都是构成人格结构的有机成分。而作为健康人格, 这些成分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密切联系, 整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健康人格·

是指个体在达成人格成熟和健康的自我意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属性, 或者说是个体追求健康人格过程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阿德勒、奥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等都曾以自我意识的整合和发展状况来衡量人格的健康水平。对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当代人来说, 自我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 其整合和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自我的整合和发展为健康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学者黄希庭等人的研究认为, 中国人就是通过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自主性途径来达成健康人

[5]

格的。因此, 笔者认为, 个体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水平, 是在健康人格实现过程中衡量健康人格基本属性的重要指标。

4. 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上的基本属性

个体人格的发展都有其本来的原动力。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等, 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性因素。不过, 从个体实践角度来看, 人格发展的动力还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必须不断地发展其人格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是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会建构某些理想人格的目标作为自身人格健全和发展的动力。譬如, 儒家所谓的“中庸”、“仁爱”人格, 道家所谓的“自然”、“无为”人格, 古希腊先贤所谓的“理性人格”, 都是各种文化环境

[6]

下树立的理想人格。不过, 在适应环境, 追求理想

问题, 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并一般从内在的生物进化和遗传与外在的社会

[7-9]

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来罗列这些影响因素。笔者认为, 我们更应该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健康人格发展的心理机制问题, 尤其是心理动力机制问题。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下几个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1. 早期生活经验为健康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 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先天带来的气质特征, 并无所谓健康人格的属性。个体只有经历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人际互动, 才渐渐形成人格的各种属性。个体在后天环境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不过, 在这个过程中, 人生最初几年的生活经历在健康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婴幼儿阶段是个体生理结构和功能飞速发展的时期, 人的身心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 因此, 婴幼儿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和人格快速发展的时期。个体在婴幼儿阶段接受环境的影响而建构的生活经历, 无疑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 个体的潜意识与现实环境的对接及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人生的最初5年, 个体就能基本完成潜意识与现实环境的互动、磨合而形成基本的人格结构。成人的健康人格特征也基本上由5岁前的生活经验所决定, 当然成人期表现出的人格障碍也可以追溯到5岁前的早期生活经验。阿德勒认为, 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的知觉而产生的自卑感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寻求补偿和追求超越, 就能克服自卑达到创造性自我的健康人格境界, 反之就可能导致自卑情结。艾里克森认为, 人格发展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发展危机(devel -opmental crisis ) , 只有解决危机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 则导致发展障碍, 累积起来将形成适应不良人格。克莱因则强调个体早期经历中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对人格发展的

[13]

重要作用。鲍尔贝和安斯沃思则进一步认为, 儿

[12]

[11]

[10]

人格的过程中, 个体人格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在现实环境中遭遇挫折而不能适时变革自己的人格, 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而有些人则可能由于从一开始就建构了并非合理的理想人格目标而使自己的人格发展走向歧途。毫无疑问, 健全人格的发展性就表现在, 一方面, 个体能够建构既符合自己的本性和潜能, 又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理想人格目标, 从而为自己的人格发展赢得巨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 个体在利用自己的人格特色和优势适应环境时, 能够顺应环境的要求, 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己, 从而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童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 的亲密情感联结(即依恋

[14]

关系) 对其一生的人格成长具有关键作用。总之,

二、健康人格的发展观

探讨健康人格教育, 首先必须分析健康人格的

发展问题。健康人格教育必须遵循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健康人格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为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探讨健康人格如何发展的

这些研究者都强调人生早期几年的生活经历对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成人阶段的人格问题也需要从人生的早期经历中寻找根源。早期经验论为健康人格的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为健康人格的发展指引方向

环境因素不会主动地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个体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和建构环境, 使之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促进人格的发展。在这里, 自我对人格发展的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自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的自主选择和目标建构两个方面。

强调自主选择的人格动力作用的意义在于, 人格发展不是个体被动接受外在影响的过程, 也不是先天的潜意识驱动的客观必然性过程, 而是需要投入个人情感和思想, 激发个人意志能动性并需要自身负责的主观或然性过程。人格发展的自主选择作用有其充分的人性根源。罗杰斯认为, 人格的发展就是自我的成长, 而自我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生的自我实现倾向, 即所谓“个体有一种实现自身机

[15]

体的内在趋向”。在这个问题上, 罗杰斯与弗洛伊

发展的目标建构的作用, 也有诸多心理学家进行过探讨。首先, 奥尔波特指出统合追求(propriate

striving ) 对达成健康成熟人格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统合, 就是“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 即健康人格成熟的人格境界; 而所谓统合追求, 就是个人通过生活目标的选择以追求统合提

[17]

升的过程。其后, 凯利提出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 ) 概念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他指出:“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 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个体通过建构个人构念来解释这个世界, 也通过个人构念指引其人格发展的方向。再后来, 意动心理学家从多方面研究了个人行动构念(per -so nal action constructs , PAC ) , 分别提出了当前关注点、个人计划、生活任务、个人奋斗及可能自我等

[19]构念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作用。这些观点都说

[18]

德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弗洛伊德认为, 人性是恶的, 受潜意识本能的驱动, 因而要由社会规范和文化

教育加以控制。罗杰斯相信人性是善的, 实现倾向导致个体成为人格健康者, 因而不需要社会控制, 甚至恰恰相反, 社会控制和要求可能干扰和破坏个体内生的实现倾向。譬如,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附加过多的期望、要求和限制条件, 即所谓的价值的条件(co nditions o f w orth ) , 那么, 虽然这种价值的条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儿童完全按照其所内化的成人的价值标准行动, 就可能违背自己的天性, 妨碍自己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 因而有可能阻碍人格的健康成长。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自出生就具有许多潜在能力, 在实现倾向的驱动下, 在适当的环境下, 通过个体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 就可能成为罗杰斯所谓的机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 -son ) 或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者。可以看出, 人本主义关于自主选择的人性根源符合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即我们的教育不要对儿童的成长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控制, 只需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儿童在展现个人天性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这一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健康人格教育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强调目标建构的人格动力作用的意义在于, 人格发展不仅是自主选择, 体现个人当前意愿的过程, 更是一个从个人意愿出发, 走向理想实现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从现实自我走向可能自我、理想自我, 实现理想人格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自主选择和自我负责是前提, 个人建构理想愿景和行动计划则是引导人格发展更为重要的力量来源。关于人格·

[16]

明了一个道理, 即个体不要拘泥于先天遗传素质的限制, 也不要局限于潜意识的内在驱动和环境的外在影响, 而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为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开辟道路。

3. 社会适应是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

健康人格不是先天遗传得来的, 也不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硬塞给我们的。健康人格需要个体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与社会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才能发展起来。所谓社会适应, 就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达成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关系, 从而促进自身适应、健康和发展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适应作为健康人格发展的根本途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认知适应, 即个体在认知和智能层次上对外在环境的适应。从种群层面上看, 人类优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方面在于人类拥有无限发展的心智潜能, 人类成员通过内在的心智操作来解决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从个体层面上看, 健康的人格首先表现为健全的心智能力。但是,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并非能自动地把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先天的心智潜能转化成现实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反, 它需要个体主动投入社会实践, 与社会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勇敢地面对适应性任务, 积极地解决适应性问题, 才能发展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 个体健全的心智能力是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认知适应过程中渐渐发展起来。

然后是人格适应, 即个体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整体过程和方式与其生活环境达成和谐平衡的过程。人格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人格特征和优势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

[20]

人格的社会适应功能通过反应的、唤起的和超前的三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来。也有研究者认为, 人格的社会适应功能表现为个体对环境的选择、个体引发他人的反应和个体对环境的操控三种方式

[22]

表现出来。各种观点的核心涵义都是讲人格适应

[21]

健康的人格; 而不适宜的学习则可能使个体陷入价值观的误区, 从而也容易导致人格障碍。

三、健康人格的教育观

基于上述健康人格基本属性和健康人格发展的

系统分析, 在如何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上, 我们也应该形成一些基本观点。笔者认为, 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比, 健康人格的教育更应该着力于学生的早期和长远,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 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更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至少应该拥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育观点, 这对构建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模式无疑是有益的。

1. 养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自始至终贯彻的教育思想

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健康人格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应该采纳养成教育的基本观点。养成教育(nurture edu -cation ) 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 着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 渐渐地改变和塑造学生, 日积月累, 集腋成裘, 最终培养完善的个体。从行为习惯的训练出发, 渐渐培养健康人格, 符合上述人格发展学习论的观点。古今中外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明代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 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则指出:“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要强调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当然, 强调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 并不排斥健康人格的敏感期教育和契机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个体各种人格成分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中, 个体的人格成分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快速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健康人格教育应该及时而敏锐地抓住人格发展的敏感期, 实施有效的教育干预,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上述关于人格发展的早期经验论表明, 人生最初几年是许多心理成分和人格特征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 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同样, 健康人格教育也应该抓住某些重要的契机, 比如人生的重大转折、个人的巨大成功或生活中的严重挫折, 都是可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契机。抓住这些人生契机, 对个体进行

[24]

是发挥人格结构的功能, 解决适应性问题, 达成与环境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反过来, 个体发挥人格的适应功能的过程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和谐平衡, 心情愉快, 情绪积极, 体验到成功和幸福, 久而久之将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如果个体不能发挥人格适应功能, 不能与环境达成和谐平衡状态, 就可能表现出适应障碍, 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就会导致人格障碍。

4. 学习是健康人格发展的主要方式

如果说社会适应的观点强调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和发展健康人格, 那么学习的观点则进一步探讨个体是如何接受环境的影响来发展健康人格的。我们通常说,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和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环境因素最终需要经由个体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 培养心智技能, 而且可以塑造健康人格。学习是个体社会适应的主要方式

[23]

, 学习也是健康人格发

展的主要方式。

个体的学习对其健康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个体通过学习形成和发展行为模式。有关的学习理论认为, 个体行为模式的形成有赖于外在刺激因素的强化作用, 也有赖于个体对他人的社会观察。强化作用促使个体建立某种先行的自发性行为与特定刺激反馈之间的牢固联系, 从而形成对某种环境的行为反应模式。社会观察则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的方式, 经由符号表征, 间接地习得行为模式。按照这些理论观点, 健康人格就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适宜的行为模式, 异常人格就是个体获得了不适宜于环境的行为模式。其次, 个体通过学习获得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习惯, 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又会不断改变个体对自身的看法, 提升个人对环境的控制信念和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人格的自主性获得充分发展。同时, 通过强化和社会观察, 我们不仅学到习惯、知识和技能, 也能渐渐地习得关于自身、外在世界、他人、人生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俗话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恰当的学习造就正确的价值观念, 养成良好的心态和

有效的关注、帮助和引导, 会使健康人格教育事半功倍。

2. 挫折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适时、适境选择的教育方法

健康人格具有适应性特征。针对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甚至严酷性、竞争性、逆境性, 健康人格的适应性应该包含坚强、自信、勇敢和敢于承担责任等弹性特征。根据健康人格发展的社会适应论, 这些弹性人格特征需要现实环境提供个体锻炼和考验的真实线索和实际经验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说, 来自环境的挫折因素, 可能是培育应对挫折的适应性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 培养健康人格, 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所谓挫折教育(frustratio n education ) , 就是通过现实地或模拟性地向学生展示其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挫折因素, 然后要求和鼓励他们, 通过智慧和努力, 战胜挫折, 克服困难, 从而达到增长见识和经验, 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并最终达到塑造坚强人格的

[25]

一种教育活动。挫折既能够培养坚强人格, 正所

[28]

动地发展。激励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

一种教育手段。

在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中, 至少有以下几种激励教育的模式:(1) 目标激励模式。根据人格发展的目标建构论, 学生是否有生活和学习目标是其健康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所在。因此,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设计具体目标, 然后要求和鼓励学生去追求和实现目标。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个体的人格自然获得提升和发展。(2) 榜样激励模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也是激发行为动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引发替代强化的社会观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常言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者可以使用突出、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作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目的。用榜样来激励学生, 需要注意榜样与学生的关系, 如果榜样与学生距离太遥远, 感觉不可比拟, 不能发挥榜样作用; 如果与学生距离太近, 可能引发学生抵触和嫉妒情绪, 也不能起到激励作用。(3) 期望激励模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生的效能期望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学生的效能期望往往也来自于他人的劝说和鼓励, 尤其是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能把教师的积极期望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期望, 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用期望、要求、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等方式来激励学生。(4) 成就激励模式。这是一种教育者通过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育模式。成就激励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激励。学生通过目标和成就的积极期望从而产生学习积极性。在这里,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通过促进学生成就动机意识化的积极鼓励和给予学生成功体验的锻炼机会等方式, 来培育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 自我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更加重视的教育过程

所谓自我教育(self -educatio n ) ,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自我教育,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 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基本教育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具体地说,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 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主动地采取相应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策略。根据健康人格发展的自主论, 学生自身拥有内生实现倾向的人格发展动力, 学生人格的发展

谓“愈挫愈奋”; 挫折也可能打击自信, 有道是“逆来

顺受”。挫折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有效培育需要相应的先决条件。马斯洛曾指出:“在生活中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特别是在早年得到满足的人似乎发展了一种经受这些需要在目前或将来遭受挫折的罕有力量……”[26]也就是说, 个体早期的温饱、安全的有利成长环境为其以后经历挫折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 挫折教育需要早期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基本满足, 以及在挫折情境下通过教师要求和鼓励以唤起早期基本需要满足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信心和勇气。挫折教育是期待学生战胜挫折的教育, 而不是置学生于困境中而不顾的教育。

3. 激励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应该充分运用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程。这种影响过程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传递, 也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育和激发。根据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 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尤其需要内在的人格动力。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职能就是要激发这些潜在动力, 激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模式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尤其重要。所谓激励教育(inspirit educatio n ) , 就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 以开掘学生潜能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的完善, 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

[27]

不需要过多的外在干预和控制。健康人格发展的目标建构论也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自主选择和建构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目标, 才能使人格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 健康人格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在于,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不要轻易干涉和控制学生。其次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比如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 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康的舆论环境和师生关系等。班集体的建设尤其重要。马卡连柯曾说过, 教育只有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班集体往往能通过舆论引导、共同目标、榜样学习和相互激励等方式, 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 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在“助人自助”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对话、共担、分享等活动, 渐渐培养学生自省、自警、自励的自我教育态度, 并最终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健康

[29]

人格品质。

本文从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观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问题。其实这三个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属性观实际上揭示了健康人格教育的目标问题; 健康人格的发展观则是基于人格发展和教育的逻辑关系为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健康人格的教育观当然为健康人格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只有弄清健康人格教育的目标、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等基本问题, 健康人格教育才能走向正确、有效的轨道。

参考文献:

[1][5] 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

心理学观点[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2(3) .

[2] D AV ID H , BA RL OW V , M A RK D . 异常心理学

[M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471.

[3][6] 郑雪. 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 ].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 2006,(5) .

[4][20][23] 陈建文, 王滔.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J ]. 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7][11][17]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 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 24-27, 121-123, 195-199.

[8] 郑雪. 健康与人格[M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3-30.

[9] L ·A ·珀文. 人格科学[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1. 153-179.

[10][12][21] N EW M A N , N EWM A N . 发展心理学[M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1, 73, 76. [13][14] 瓦尔·西蒙诺维兹, 彼得·皮尔斯. 人格的发展

[M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7, 31. [15][16] 罗杰斯著作精粹[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6. 211, 213.

[18] K EL LY G A . The Psycholo 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M ]. New Yo rk :No rto n , 1955. 49.

[19] LI T T L E B R . 人格和动机:个人行动与意动演变

[A ]. P ERVI N L A , JHO N O P .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二版) [C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06-507.

[21] P LO M IN R . BERG EM A N C S . T he nature o f nur -ture :G enetic influence on “enviro nmental ”measure [J ].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991,(14) . [22] 兰迪·拉森, 戴维·巴斯.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知识

领域(双语版) [M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476-503.

[24] 林格.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7. 1-3.

[25] 吴金林. 挫折教育论[J ]. 社会科学, 1994,(7) . [26]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61.

[27] 冯忠良. 教育心理学应向何方[A ]. 中国心理学会教

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教育心理学进展[C ].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9.

[28] 李祖超. 激励教育理论探讨[J ]. 教育评论, 2001,

(5) .

[29]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56.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相关内容

  • 心理学书籍推荐
  • 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学专业主干课教材 1 心理学导论(第11版•07年新版) Dennis Coon等著郑钢等译 2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Neil R. Carlson著苏彦捷等译 3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 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 4 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Elli ...

  • 师德行风建设学习心得陈建华
  • 师德行风建设学习心得 堡子店镇中学 陈建华 通过这次"强师德,正行风" 集中教育学习,我认为:要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德为师,爱岗敬业,依法治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 ...

  • 心理学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三).认知与实验心理学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 (六).社会心理学部分 (七).变态心理学 (八).学校心理辅导 (九).健康心理学 (十).心理学史 (十一).生理心理学 (十二).脑与认知 (十三). ...

  • 统计与信息论坛
  • 第24卷第4期Vol.24 No.4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InformationForum 2009年4月Apr.,2009 [统计调查与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调查分析 段景辉1,陈建宝1,2 (1.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2.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 ...

  •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主题班会
  • 学 校:甘肃银行学校 专 业:会计电算化 班 级:2012级3班 班主任:吴自平 实习班主任:陈建峰 吴晓霞 时间:2012年10月14日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主题班会方案 (2012级3班) 活动时间与地点:2012年10月16日晚自习,本班教室. 全班以七个人 ...

  • 师德报告会主持词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邹城四中师德建设演讲报告会”,我们特别邀请了市教育工会的马本涛主席、教育局党委办公室的马运生主任和电视台的同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出席我们的报告会。 去年,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以“守道、守责、守业”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今年9月份山东 ...

  • 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
  • 中学生调查报告是当今中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中学生调查能力和写作努力的提高,本站最新收集数十篇中学生调查报告,希望对中学老师起一定的参考资料作用,也对中学生写调查报告,确定调查主题提供参考. 范文一: 中学生理财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不愿意让中学生接触金钱的,认为从小持币会使孩子 ...

  •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
  • 第5卷第4期 2009年8月教育学报Journal0fEducationalStudiesV01.5.NO.4Aug.2009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探究 王志华1,李建伟2 (1.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山东曲阜273165:2.浙江X-商大学学生工作部,杭州310018) 摘要:通过对2275名在校 ...

  • 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