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与防护要点笔记2

辐射与防护要点笔记2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第三医院 影像中心主任

石家庄职业经济学院 客座教授 杨庆生 2016、/10

1、 吸收剂量D:单位质量的物质(千克)吸收的辐射能量(焦耳),称为吸收剂量。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

量的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适用于任何物质任何种类

的射线。

2、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法定单位为戈瑞(Gy),非法定单位为拉德(rad)

3、 吸收剂量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吸收剂量; 每小时平均接受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4、 吸收剂量率的法定单位是“Gy/s”,非法定单位为“rad/s”。

5、 比释动能K:不带电的辐射在单位质量物质中释出的次级带电粒子的总动能。

6、 比释动能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比释动能

7、 比释动能率的法定单位是戈/秒、戈/小时等。它的非法定单位与吸收剂量率单位相同。

8、 照射量(X):是表征X射线或伽码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使空气电离时产生电离大小的物理量。

9、 照射量:的国际单位单位为C/kg,非法定单位为伦琴(R)1R=106 R =103mR

10、 照射量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11、 照射率的国际单位单位为(C/kg·s)。非法定单位为伦琴每秒

(R/s)

12、 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是指正常细胞因电离辐射事件

产生的变化所引起的生物效应。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

有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

13、 非随机性效应,又叫确定性效应:指生物效应产生的严重程度

随剂量变化而变化的效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有剂量阈值;

14、 躯体效应:无论是随机性效应还是确定性效应,若辐射效应显

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15、 遗传效应:出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称为遗传效应。

16、 躯体效应: A 急性效应 如急性放射病,多发生在核事故

核战争中,短时间、一次多次、大剂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B 慢

性放射病 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受到超过剂量限制的电离辐射作用

引起的全身慢性损伤。C.局部效应 :皮肤急性放射损伤,慢性损

伤,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17、 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或组

织反应),即是说对于非随机性效应即事故照射要尽力避免。限制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18、 当量剂量HT(物理因素):即为人体的吸收剂量和辐射权重因

数的乘积,它已经含有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意义了。单位是「希沃

特」,简称「希」,简写成Sv

19、 当量剂量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当量剂量。是从防护角

度出发表示辐射时机体的损伤,是量度电离辐射对生物体危害程

度的一个量。

20、 当量剂量率的法定单位是(Sv/s)。它的非法定单位有(rem/s)。

21、 有效剂量E :有效剂量(E)又称加权的当量剂量,为体内所有

组织与器官的加权的当量剂量的总和。国际单位为Sv(希沃特)

(J/kg)

22、 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1.物理因素:辐射类型、剂量率

和分次照射、照射部位和面积、照射几何条件。2.生物因素:不

同生物种系的辐射敏感性;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不

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23、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作用: (一)是对细

胞的杀伤作用。辐射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细胞数目减少或

功能降低,结果影响了受照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表现为非随机

性效应,如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碍。(二)是对细胞的诱变作

用主要表现为“三致”作用: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癌)、还有诱发

基因突变(致突)、先天性畸形(致畸)。

24、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一般认为需经历若干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又称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过程,可在极短

的时间内完成。而后一阶段又称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过程。可延

续至数天、数月、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5、 原发生物过程:物理阶段 物理化学阶段 化学阶段, 在此阶段,射线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将能量传递给

生物大分子,从而造成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26、 继发作用过程:生物学阶段:在生物大分子损失的基础上,细

胞代谢发生改变,功能、结构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组织和器官的

一系列病理改变。

27、 辐射防护的目的:1.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2. 并限制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慨率使之达到可以 接受的水平;3. 防止各种

不必要的照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

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28、 辐射防护三原则:1.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只有对社会和经济

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辐射实践

活动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可能引起的辐射危

害时,实践才是正当的。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在辐射实践中

所使用的辐射源或装置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

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了经济和社会

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

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这就是也有时候被称

为ALARA原则。3.个人剂量限值: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不

一定能每个人提供合适的防护,还必须使个人所受照的剂量不超

过规定的限值。

29、 剂量限值:

a. 辐射工作人员五年内平均每年有效剂量不得超过 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

b. 公众有效剂量应低于1mSv;在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

年的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a,则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

5mSv。(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0、 外照射防护基本办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31、 β射线和中子的防护:防β线选铝、有机玻璃、塑料等低质量

物质; β射线的屏蔽,通常要选用原子序数比较低的物质,诸如像

有机玻璃和铝这样的材料,

32、 防中子选石蜡、硼酸和水等

33、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1. 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防

污染、通风。2. 降低表面污染水平 按规操作 及时清理。3. 防

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4. 加速体内放射性

核素的排出 误入体内需尽快排出

34、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2.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3.在最优化原则范

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35、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食入、吸入、皮肤

36、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绝大多数将最终排出体外,有些亲骨物

质(比如铯-137)部分将附着到骨头上,还有些可能变成身体的

一部分(如钾-40)。

37、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包容、隔离”“净化、稀释”“遵守规

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38、 表面去污的原则:①及早清除。②选择适当的去污剂。 ③防止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④去污后进行放射性监测。

 物理去污染:肥皂、洗涤剂。

 化学去污染: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

39、 居留因子

 T:T=1 全居留 值班室、控制室、工作室、实验室、车间、放

射工作人员经常用的休息室;宿舍;儿童娱乐场所;宽得足以放

办公桌的走廊;

 T=1/4 部分居留 容不下放办公桌的走廊;杂用房;不常用的

休息室;有司机的电梯;无人看管的停车场。

 T=1/16 偶然居留 候诊室;厕所;楼梯;自动电梯;储藏室;

人行道、街道。

40、 工作场所区域划分:1.控制区:在辐射工作场所划分的一种区

域,在这种区域内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和安全措

施,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并防

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2.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

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

件的任何区域。

41、 辐射监测:

 1.人员监测: 对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

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个人监测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监测。

 2. 外照射监测:使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工作人员所受的β、和中子外照射监测是法定的测量方法,在放射工作中,佩带个人电子报警仪可以用来进行个人剂量控制,保护工作人员。

 3. 内照射监测:内照射监测主要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直接测量主要是使用全身计数器、器官计数器等对吸入或食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β和射线进行监测;间接测量是对从工作人员身上取得尿样、粪便样和血液样等生物样品中发出α和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测量。

42、 个人剂量计佩带方法:一般佩带在左胸前。“本底”剂量计放在无辐射区域(如办公室)。

43、 监测周期:一般为1个月,也可视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对于短期工作和临时进入放射工作场所的人员,应佩带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并按规定记录和保存他们的剂量资料。

44、 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

i.

ii.

iii.

iv.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

45、 对于年龄16-1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学生,不超过下列限值:

46、 年有效剂量,6mSv;

47、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

48、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49、 公众中个人的 剂量限值

a. 年有效剂量,1mSv;

b.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

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c.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

d.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50、 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评价一般原则:1.年受照剂量小于5mSv时,只需记录个人监测的剂量结果。 2.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3.年受照剂量大于年限值20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估算人员主要受照器官或组织的当量剂量;必要时,尚需估算人员的有效剂量,以进行安全评价,并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51、 工作场所监测内容:一是监测工作场所β射线、X射线、γ射线和中子辐射等外照射剂量水平;二是监测工作场所空气污染;三是监测工作场所α、β表面污染。

52、 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主要包括中子、β、X和外照射监测。如果工作场所的防护屏蔽或进行的操作过程

预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预期工作场所里的辐射场不可能发生快速的变化,进行定期或偶尔的验核监测就可以;或也可以使用个人监测的结果。在辐射场可能剧烈地增大到严重的水平时,除使用个人剂量计外,还需要使用报警系统。

53、 表面污染监测:在容易发生放射性污染的场所,对地面、设备表面等进行常规污染监测。还应在更衣室和工作区出口处对工作人员体表进行污染监测,防止污染发生扩大。一般应采用表面污染仪进行测量,或者用擦拭法进行间接测量。

54、 空气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是对工作场所内的气载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测量。可采用固定式、移动式和个人佩带的取样器进行监测,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的选择监测手段。

55、 监测对象:各种γ源和中子源、射线装置及中子发生器、β射线。

56、 监测时间:辐射工作场所开始使用时,或进行重大维修以后,应当进行全面的监测。如果工作场所的辐射场不会轻易变化,那么此时的外照射监测频率每年1-2次。若辐射场变化较大,无法预测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一个监测报警系统。

辐射与防护要点笔记2

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第三医院 影像中心主任

石家庄职业经济学院 客座教授 杨庆生 2016、/10

1、 吸收剂量D:单位质量的物质(千克)吸收的辐射能量(焦耳),称为吸收剂量。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

量的物质吸收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适用于任何物质任何种类

的射线。

2、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为焦耳每千克,J/kg,法定单位为戈瑞(Gy),非法定单位为拉德(rad)

3、 吸收剂量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吸收剂量; 每小时平均接受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4、 吸收剂量率的法定单位是“Gy/s”,非法定单位为“rad/s”。

5、 比释动能K:不带电的辐射在单位质量物质中释出的次级带电粒子的总动能。

6、 比释动能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比释动能

7、 比释动能率的法定单位是戈/秒、戈/小时等。它的非法定单位与吸收剂量率单位相同。

8、 照射量(X):是表征X射线或伽码射线与空气相互作用使空气电离时产生电离大小的物理量。

9、 照射量:的国际单位单位为C/kg,非法定单位为伦琴(R)1R=106 R =103mR

10、 照射量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11、 照射率的国际单位单位为(C/kg·s)。非法定单位为伦琴每秒

(R/s)

12、 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是指正常细胞因电离辐射事件

产生的变化所引起的生物效应。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大小

有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

13、 非随机性效应,又叫确定性效应:指生物效应产生的严重程度

随剂量变化而变化的效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的效应;

有剂量阈值;

14、 躯体效应:无论是随机性效应还是确定性效应,若辐射效应显

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15、 遗传效应:出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称为遗传效应。

16、 躯体效应: A 急性效应 如急性放射病,多发生在核事故

核战争中,短时间、一次多次、大剂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B 慢

性放射病 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受到超过剂量限制的电离辐射作用

引起的全身慢性损伤。C.局部效应 :皮肤急性放射损伤,慢性损

伤,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17、 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或组

织反应),即是说对于非随机性效应即事故照射要尽力避免。限制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18、 当量剂量HT(物理因素):即为人体的吸收剂量和辐射权重因

数的乘积,它已经含有辐射对人体伤害的意义了。单位是「希沃

特」,简称「希」,简写成Sv

19、 当量剂量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吸收的当量剂量。是从防护角

度出发表示辐射时机体的损伤,是量度电离辐射对生物体危害程

度的一个量。

20、 当量剂量率的法定单位是(Sv/s)。它的非法定单位有(rem/s)。

21、 有效剂量E :有效剂量(E)又称加权的当量剂量,为体内所有

组织与器官的加权的当量剂量的总和。国际单位为Sv(希沃特)

(J/kg)

22、 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1.物理因素:辐射类型、剂量率

和分次照射、照射部位和面积、照射几何条件。2.生物因素:不

同生物种系的辐射敏感性;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的辐射敏感性;不

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23、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种作用: (一)是对细

胞的杀伤作用。辐射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细胞数目减少或

功能降低,结果影响了受照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表现为非随机

性效应,如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碍。(二)是对细胞的诱变作

用主要表现为“三致”作用: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癌)、还有诱发

基因突变(致突)、先天性畸形(致畸)。

24、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一般认为需经历若干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又称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过程,可在极短

的时间内完成。而后一阶段又称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过程。可延

续至数天、数月、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5、 原发生物过程:物理阶段 物理化学阶段 化学阶段, 在此阶段,射线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将能量传递给

生物大分子,从而造成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26、 继发作用过程:生物学阶段:在生物大分子损失的基础上,细

胞代谢发生改变,功能、结构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组织和器官的

一系列病理改变。

27、 辐射防护的目的:1.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2. 并限制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慨率使之达到可以 接受的水平;3. 防止各种

不必要的照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

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28、 辐射防护三原则:1.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只有对社会和经济

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辐射实践

活动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可能引起的辐射危

害时,实践才是正当的。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在辐射实践中

所使用的辐射源或装置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

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了经济和社会

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

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这就是也有时候被称

为ALARA原则。3.个人剂量限值:满足正当化和最优化条件不

一定能每个人提供合适的防护,还必须使个人所受照的剂量不超

过规定的限值。

29、 剂量限值:

a. 辐射工作人员五年内平均每年有效剂量不得超过 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超过50mSv;

b. 公众有效剂量应低于1mSv;在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

年的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a,则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

5mSv。(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0、 外照射防护基本办法: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31、 β射线和中子的防护:防β线选铝、有机玻璃、塑料等低质量

物质; β射线的屏蔽,通常要选用原子序数比较低的物质,诸如像

有机玻璃和铝这样的材料,

32、 防中子选石蜡、硼酸和水等

33、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1. 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防

污染、通风。2. 降低表面污染水平 按规操作 及时清理。3. 防

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4. 加速体内放射性

核素的排出 误入体内需尽快排出

34、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2.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3.在最优化原则范

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35、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食入、吸入、皮肤

36、 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绝大多数将最终排出体外,有些亲骨物

质(比如铯-137)部分将附着到骨头上,还有些可能变成身体的

一部分(如钾-40)。

37、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包容、隔离”“净化、稀释”“遵守规

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38、 表面去污的原则:①及早清除。②选择适当的去污剂。 ③防止污染面积进一步扩大。 ④去污后进行放射性监测。

 物理去污染:肥皂、洗涤剂。

 化学去污染:稀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

39、 居留因子

 T:T=1 全居留 值班室、控制室、工作室、实验室、车间、放

射工作人员经常用的休息室;宿舍;儿童娱乐场所;宽得足以放

办公桌的走廊;

 T=1/4 部分居留 容不下放办公桌的走廊;杂用房;不常用的

休息室;有司机的电梯;无人看管的停车场。

 T=1/16 偶然居留 候诊室;厕所;楼梯;自动电梯;储藏室;

人行道、街道。

40、 工作场所区域划分:1.控制区:在辐射工作场所划分的一种区

域,在这种区域内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和安全措

施,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并防

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2.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

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

件的任何区域。

41、 辐射监测:

 1.人员监测: 对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

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个人监测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监测。

 2. 外照射监测:使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工作人员所受的β、和中子外照射监测是法定的测量方法,在放射工作中,佩带个人电子报警仪可以用来进行个人剂量控制,保护工作人员。

 3. 内照射监测:内照射监测主要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等。直接测量主要是使用全身计数器、器官计数器等对吸入或食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β和射线进行监测;间接测量是对从工作人员身上取得尿样、粪便样和血液样等生物样品中发出α和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测量。

42、 个人剂量计佩带方法:一般佩带在左胸前。“本底”剂量计放在无辐射区域(如办公室)。

43、 监测周期:一般为1个月,也可视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对于短期工作和临时进入放射工作场所的人员,应佩带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并按规定记录和保存他们的剂量资料。

44、 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

i.

ii.

iii.

iv.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

45、 对于年龄16-1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学生,不超过下列限值:

46、 年有效剂量,6mSv;

47、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

48、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150mSv。

49、 公众中个人的 剂量限值

a. 年有效剂量,1mSv;

b.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

某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c.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

d.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50、 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评价一般原则:1.年受照剂量小于5mSv时,只需记录个人监测的剂量结果。 2.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3.年受照剂量大于年限值20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估算人员主要受照器官或组织的当量剂量;必要时,尚需估算人员的有效剂量,以进行安全评价,并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51、 工作场所监测内容:一是监测工作场所β射线、X射线、γ射线和中子辐射等外照射剂量水平;二是监测工作场所空气污染;三是监测工作场所α、β表面污染。

52、 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主要包括中子、β、X和外照射监测。如果工作场所的防护屏蔽或进行的操作过程

预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预期工作场所里的辐射场不可能发生快速的变化,进行定期或偶尔的验核监测就可以;或也可以使用个人监测的结果。在辐射场可能剧烈地增大到严重的水平时,除使用个人剂量计外,还需要使用报警系统。

53、 表面污染监测:在容易发生放射性污染的场所,对地面、设备表面等进行常规污染监测。还应在更衣室和工作区出口处对工作人员体表进行污染监测,防止污染发生扩大。一般应采用表面污染仪进行测量,或者用擦拭法进行间接测量。

54、 空气污染监测:空气污染监测是对工作场所内的气载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测量。可采用固定式、移动式和个人佩带的取样器进行监测,要根据实际需要恰当的选择监测手段。

55、 监测对象:各种γ源和中子源、射线装置及中子发生器、β射线。

56、 监测时间:辐射工作场所开始使用时,或进行重大维修以后,应当进行全面的监测。如果工作场所的辐射场不会轻易变化,那么此时的外照射监测频率每年1-2次。若辐射场变化较大,无法预测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一个监测报警系统。


相关内容

  • 家庭辐射防护
  • 以下报告实行五分制,凡是被评为五分的,都属于严重超标,可要引起您重视了:三星以上也属于超标范围,也要引起您的注意:一星的,是安全的,您可以放心使用. 电磁辐射分两个级别,其中工频段的单位是μT,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危害,长期接触易患白血病.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下,相对 ...

  • 安全生产技术笔记
  • 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介质品种繁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按物质状态分 类,有气体.液体.液化气体.单质和混合物等:按化学特性分类,则有可燃.易燃.惰性和助燃4种.按它们对人类毒害程度,又可分为极度危害(I) .高度危害(II) .中度 危害(III) .轻度危害(IV) 4级:按它们对容器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 ...

  • 核安全专业实务2013年 第13章 流出物排放控制-要点
  • 第十三章 流出物排放控制 第一节 流出物概述 一.流出物概念 z 根据IAEA 2003年版<放射性废物术语>的定义,流出物是指由实践中的某个源,得到授权.有计划. 有控制的释放到环境中的气体或液体的放射性物质,通常目的是得到稀释和弥散. 二.流出物特点 z 流出物的特点: (1)流出物 ...

  • 常见电器设备的辐射强度
  • 常见电器设备的辐射强度 电磁辐射分两个级别,其中工频段的单位是μT,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危害,长期接触易患白血病.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下,相对安全.而射频电磁波的单位是μW/㎝2. 以下引用技术人员对常见电器设备的测量结果,仅供参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 ...

  • 电磁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
  • 电磁辐射危害到底有多大 在科技主宰人类社会的今天,各种电子设备充斥在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个角落.其中不乏与我们朝夕相伴爱不释手的手机电脑,它们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电磁辐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随着不断爆出的辐射致癌.影响生育等问题,当前用户在挑选各种电子产品时对 ...

  • 植物人工辐射源研究报告毕业论文
  • 植物人工辐射源研究报告 导读:本文系统阐述植物人工辐射源概念和研究要点,论述了以辐射度学概念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提出了植物人工辐射源(PARS)的技术概念. 标签:植物照明 辐射源 可见光 照明应用 光合作用 引言 把LED 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具有广阔的前景,是继LED 照明技术应用之后又一重要 ...

  • 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及防护
  • 电磁辐射与防护 作者:古再奴尔安尼瓦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电磁辐射.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

  • 电磁辐射的安全与防护
  • 电磁辐射的安全与防护 很多人以为电磁辐射很神秘莫测,甚至有人视为洪水猛兽,其实,这是对电磁辐射的误解.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从某种意义上 说,如果人的生存环境完全摆 脱了电场.磁场,那么人类将 无法适应.只要我们科学.正 确地认识电磁辐 ...

  • 放射科操作规程
  • 放射科操作规程 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很有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 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 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登记. 四.选择适宜工作条件实施投照.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使用"高电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