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善桥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村经历了从极度贫困到初步富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同时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农村改革发展正处于消除体制性障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的攻坚克难阶段。作为农业大市,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和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现结合黄冈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必须注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当前受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难度在加大。去年以来,由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CPI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就是农产品供求失衡的直接体现。这表明农业对二、三产业的支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没有稳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元月份的冰雪灾害,警示我们对农业抗御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可高估,越是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的时候,越应有忧患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应保持清醒,越应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防范市场风险的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调查来看,我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大力改善设施。近几年,中央和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很大,大江大河等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整险加固已经到位,但基层反映农民急需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治理问题却十分突出。特别是乡村河道、塘堰、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多数处于无人管、无人建、无钱修的境地。大多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蓄水保水排水功能差,不少地方出现“大河有水小河干”的情况。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整治尤为紧迫,必须创新建管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改善和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功能,扩大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优化生产布局。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是“一户两三亩耕地,种三四个品种,分散五六块”。像我市粮食种植品种达100多个,油菜品种40多个,这种小而散、多而杂的生产经营格局,难以形成专而精、特而新的农业比较优势和特色产品,难以形成农产品竞争实力和现代农业。加之农村逐步出现的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现象,使农村家庭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应该研究探索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和办法,推动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大力发展板块基地、养殖小区、种养大户,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引进老板、资金和项目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重点产区集中,解决好农业生产经营上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小龙头大基地、大龙头小基地的问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集约效益。

——注重开发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农产品生产应由大路货向精品名牌转变。应围绕加工企业需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的路子。目前,科技在粮

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基层技术推广体制不全、保障不力、队伍不稳问题仍很突出。应该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加大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科技入户到田的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率。

必须注重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大幅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我市来看,虽然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434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327元,农民4年增收赶不上城镇居民1年增收。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种田增收太缓慢,政策增收很有限,调整增收有风险,打工增收不长远”。农民增收渠道仍然比较狭窄,来自农业的收入仍占相当比重,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做好“加减乘除”法,构建让农民富得稳、富得快、富得久的长效机制。

——做好“加法”。就是一方面坚持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把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发挥政策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建立风险基金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带村、联村带户,让利于农,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收益,实现加工增收。

——做好“减法”。主要是加强农民负担监测和涉农收费监管,加大专项治理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达到减负增收。

——做好“乘法”。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致富本领。近几年来,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迅猛,像我市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1.6%,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4%。一些农民群众感慨:一人务工可以解决温饱,两人务工可以达到小康,三人务工全家可以达到富裕。当前,农民劳务增收的空间很大,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与服务,坚持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打工就业与回归创业相结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质量型、技能型、品牌型转变,使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做好“除法”。就是要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突破性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

必须注重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以来,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特别是在国家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动下,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在增加。但与农民需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落后,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文化设施建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我市农村,还有5%的村不通公路或晴通雨阻,25%的村没有卫生所(室),260万人饮水不安全。从调查情况来看,除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农村居民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当前,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关

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现有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公路通到自然垸,网线(包括有线电视网、宽带网)话线接到户,超市建到家门口,人人喝上安全水的问题。 二是推进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城乡有效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当前应逐步提高农村新农合参合率和补助标准,扩大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覆盖面,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尤其要加大农村环保投入,遏制工业污染下乡、城市垃圾下乡的问题,保护好农村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三是推进工商资本向农业领域投资。应该抓住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机遇,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引导工商企业、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布点,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当前应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农村市场建设,解决好农资产品买得进、农产品卖得出的问题。

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做到重心下移、服务下乡。同时,大力培育农村专合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办不好的问题。

必须注重 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在调查座谈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就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提出了一些呼声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投入政策方面:一是整合资金。近年来,国家用于“三农”的补贴项目多,资金数额多,来源渠道多,管理的部门也多,由于投入分散,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欠佳,造成国家惠农资金“天女散花”局面。建议在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方面加大力度,建立政府集中管理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新机制。二是提高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一些项目投入的补助标准显得过低。建议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降低国定项目中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配套比例,减轻地方负担和压力。三是改进方式。建议允许地方将惠农补贴资金集中使用,重点用于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优化结构。建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向中部主产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鼓励东部沿海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中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投资办厂,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同时,在重大农业加工项目的摆布上,应重点向中部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界定乡镇政府与县(市、区)直主管部门的事权,明确双方责权。二是修改调整村委会任期规定,由三年改为五年,以利于村委会成员的相对稳定,避免“头年看、二年干、三年散”的弊端,便于村干部集中精力抓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村级保障力度,增加村级正常运转保障资金,增加村级办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四是国家要制定出台村干部激励优待政策,如出台村干部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政策,以保障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五是加快农村债务化解的步伐,对属于兴办公益性事业形成的债务和政策性债务,比照“普九”化债

办法,采取中央、省和地方分级分担的方式,安排专项化债资金,逐年化解,妥善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同时建议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并对供养人数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在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要在取消农村户籍制度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农民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应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等种种不合理负担,同时建立全国性农民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发证、上网查询网络,使全国获得同一证书农民工获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善桥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村经历了从极度贫困到初步富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同时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农村改革发展正处于消除体制性障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的攻坚克难阶段。作为农业大市,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和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现结合黄冈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必须注重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当前受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难度在加大。去年以来,由粮食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涨,CPI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就是农产品供求失衡的直接体现。这表明农业对二、三产业的支持作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没有稳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的稳定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元月份的冰雪灾害,警示我们对农业抗御多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可高估,越是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的时候,越应有忧患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应保持清醒,越应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防范市场风险的综合生产能力。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调查来看,我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大力改善设施。近几年,中央和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很大,大江大河等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整险加固已经到位,但基层反映农民急需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治理问题却十分突出。特别是乡村河道、塘堰、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多数处于无人管、无人建、无钱修的境地。大多设备老化,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蓄水保水排水功能差,不少地方出现“大河有水小河干”的情况。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整治尤为紧迫,必须创新建管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改善和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功能,扩大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优化生产布局。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是“一户两三亩耕地,种三四个品种,分散五六块”。像我市粮食种植品种达100多个,油菜品种40多个,这种小而散、多而杂的生产经营格局,难以形成专而精、特而新的农业比较优势和特色产品,难以形成农产品竞争实力和现代农业。加之农村逐步出现的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现象,使农村家庭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应该研究探索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和办法,推动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大力发展板块基地、养殖小区、种养大户,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引进老板、资金和项目投向农业农村,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重点产区集中,解决好农业生产经营上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小龙头大基地、大龙头小基地的问题,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集约效益。

——注重开发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农产品生产应由大路货向精品名牌转变。应围绕加工企业需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的路子。目前,科技在粮

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基层技术推广体制不全、保障不力、队伍不稳问题仍很突出。应该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加大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提高科技入户到田的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率。

必须注重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大幅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从我市来看,虽然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434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327元,农民4年增收赶不上城镇居民1年增收。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种田增收太缓慢,政策增收很有限,调整增收有风险,打工增收不长远”。农民增收渠道仍然比较狭窄,来自农业的收入仍占相当比重,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做好“加减乘除”法,构建让农民富得稳、富得快、富得久的长效机制。

——做好“加法”。就是一方面坚持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把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发挥政策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引导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建立风险基金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带村、联村带户,让利于农,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收益,实现加工增收。

——做好“减法”。主要是加强农民负担监测和涉农收费监管,加大专项治理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达到减负增收。

——做好“乘法”。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致富本领。近几年来,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迅猛,像我市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1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1.6%,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4%。一些农民群众感慨:一人务工可以解决温饱,两人务工可以达到小康,三人务工全家可以达到富裕。当前,农民劳务增收的空间很大,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与服务,坚持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打工就业与回归创业相结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质量型、技能型、品牌型转变,使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做好“除法”。就是要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突破性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

必须注重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以来,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特别是在国家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动下,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在增加。但与农民需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落后,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文化设施建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我市农村,还有5%的村不通公路或晴通雨阻,25%的村没有卫生所(室),260万人饮水不安全。从调查情况来看,除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农村居民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有强烈的需求。当前,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关

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现有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公路通到自然垸,网线(包括有线电视网、宽带网)话线接到户,超市建到家门口,人人喝上安全水的问题。 二是推进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城乡有效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机制。当前应逐步提高农村新农合参合率和补助标准,扩大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覆盖面,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尤其要加大农村环保投入,遏制工业污染下乡、城市垃圾下乡的问题,保护好农村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三是推进工商资本向农业领域投资。应该抓住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机遇,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引导工商企业、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布点,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当前应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农村市场建设,解决好农资产品买得进、农产品卖得出的问题。

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做到重心下移、服务下乡。同时,大力培育农村专合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办不好的问题。

必须注重 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在调查座谈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就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提出了一些呼声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投入政策方面:一是整合资金。近年来,国家用于“三农”的补贴项目多,资金数额多,来源渠道多,管理的部门也多,由于投入分散,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欠佳,造成国家惠农资金“天女散花”局面。建议在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方面加大力度,建立政府集中管理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新机制。二是提高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一些项目投入的补助标准显得过低。建议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降低国定项目中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配套比例,减轻地方负担和压力。三是改进方式。建议允许地方将惠农补贴资金集中使用,重点用于村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优化结构。建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向中部主产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鼓励东部沿海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中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投资办厂,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同时,在重大农业加工项目的摆布上,应重点向中部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划分界定乡镇政府与县(市、区)直主管部门的事权,明确双方责权。二是修改调整村委会任期规定,由三年改为五年,以利于村委会成员的相对稳定,避免“头年看、二年干、三年散”的弊端,便于村干部集中精力抓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村级保障力度,增加村级正常运转保障资金,增加村级办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四是国家要制定出台村干部激励优待政策,如出台村干部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政策,以保障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五是加快农村债务化解的步伐,对属于兴办公益性事业形成的债务和政策性债务,比照“普九”化债

办法,采取中央、省和地方分级分担的方式,安排专项化债资金,逐年化解,妥善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同时建议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并对供养人数实行动态管理,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在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要在取消农村户籍制度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加大力度,农民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应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等种种不合理负担,同时建立全国性农民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发证、上网查询网络,使全国获得同一证书农民工获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相关内容

  • 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 对当前我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滕伯金 我县于1997年通过省政府"普九"达标验收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取得可喜成就.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

  • 对阿坝州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考
  • 对阿坝州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考 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各项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高 ...

  •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_尹成杰
  • DOI:10.13246/j.cnki.iae.2008.03.003<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8年第3期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农业部副部长 尹成杰 内容提要:本文就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问题论述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现代 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我 ...

  • 清涧县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
  • 清涧县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 清涧县人民政府 (2008年5月30日) 清涧地处陕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地理坐标东径 109°55'-110°38',北纬36°57'-37°25'.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石楼.柳林2县隔河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神延铁路.210国道穿境而过. ...

  •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 ...

  • 农民工问题论文: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
  • 南 方 农 业 2010年第9期 2010年9月 特约专稿 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 沈文彪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01329) 农民市民化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重庆农民摘 要: 非农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农民市民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刻论述,并进一 ...

  •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浅析 2.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 3.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分析 4.论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5.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6.宪政视角下的我国财政改革 7.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 8.谈政府财政监督的信息化 ...

  • 安徽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 摘 要: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和生活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差距依然较大.影响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体制.观念.经济.人口诸多方面,为此,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提出了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 ...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减贫问题的思考
  • 内蒙古电大学刊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2,2009(SumNo.114) 2009年第2期(总第114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减贫问题的思考 薛保社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由于我国长期处在农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