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祥林嫂的死(死亡报告)

关于祥林嫂的死(图书馆资料)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展开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臵,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臵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也在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它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

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地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猝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中国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中国‛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2、按故事情节的环节、内容和故事的自然顺序列表对比说明。

小说顺序

内 容

故事自然顺序

情 节

序幕

鲁镇的年底。1-2段

“引子”

“第一个丈夫死”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3-33段 开始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开端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34-53段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54-65段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66-111段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112段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关于祥林嫂的死(图书馆资料)

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展开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臵,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臵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

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也在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它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

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

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地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猝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借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另一个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知识分子,他有清醒的头脑,有一定的是非爱憎之心。也许是由于经历了过多挫折,磨损了他的锐气吧,而今变得圆滑世故,遇到现实问题绕着走,更不爱深思探究,袖手旁观而心安理得了。

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我‛,其用意是在劝喻中国知识分子‚都摆脱冷气‛,不要‚自暴自弃‛,积极投入到改革社会的‚韧‛的战斗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且要更多地、更深切地了解劳苦大众的苦难,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继《祝福》之后半个月,鲁迅写了《在酒楼上》;这篇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青年时代怀抱‚改革中国‛的壮志,中年成了苟且敷衍,得过且过的,软弱退缩的知识分子吕纬甫。我想,作者笔下这一人物的出现,也可以反证《祝福》中的‚我‛是寄托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劝喻的意图的。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2、按故事情节的环节、内容和故事的自然顺序列表对比说明。

小说顺序

内 容

故事自然顺序

情 节

序幕

鲁镇的年底。1-2段

“引子”

“第一个丈夫死”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3-33段 开始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开端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34-53段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

发展

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54-65段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高潮

祥林嫂再次到鲁镇。66-111段 结局

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112段 尾声

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相关内容

  • 刘宁老师[祝福]公开课教学实录
  • <祝福>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刘宁 指导思想与教学意图: 语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学习 ...

  • 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1 祝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 ...

  • 病态心理悲惨人生_谈鲁迅笔下的几位心理病态人物
  • 文 论 坛INTELLIGENCE 病态心理 悲惨人生 --谈鲁迅笔下的几位心理病态人物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 郑 婉 摘 要: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开拓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早年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要拯救衰败的民族首先要医治国人的灵魂,而医治灵魂的最有效武器是文学.他用 ...

  • [祝福]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 3.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2.对祥林嫂挣扎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2.如何理解祥林嫂的挣扎. [教学方法] 1.课前充 ...

  •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摘要]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鲁迅结合他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刻画出了祥林嫂这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迷信的控制.传统的束缚.抗争的无力三个方面解读主人翁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深刻意义,文中鲁迅通过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 ...

  • 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心理学分析
  • 摘 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改嫁贺老六后,这些需要曾一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叠加的破坏性生活压力接踵而至,使她的基本需要几近完全丧失.祥林嫂心理能量耗尽,生活绝望,走向死亡. 关键词:需要:祥林嫂:压力: 人本 ...

  • 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67-01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但试翻& ...

  •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 ...

  • [优秀作文]祥林嫂之死亡十字
  • 祥林嫂之死亡十字 在夜幕降临的时刻,在别人欢笑的时刻,天空突然划落一颗星,它是那么暗淡无光,谁都没在意.天空再一次为她哭泣,再一次怜悯她.她永远告别了,告别了这吃人的地方. "祥林嫂死了"突然有人说道,其他人都围了起来议论纷纷,这时管家来了他看了一眼尸体,命人把尸体扔了,一具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