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理论及应用

混沌理论及应用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摘要: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我们过去认为,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

关键词:混沌理论 ;应用领域

0引言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提出混沌理论,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

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1混沌理论

1.1混沌理论的含义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首先一点就是未来无法确定。第二,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我相似的秩序来实现的。这是混沌理论两个基本的概念。混沌理论还有一个是发展人格,他有三个原则,1、能量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2、始终存在着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阻力最小的途径。3、这种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不仅可以被发现,而且可以被改变。

1.2混沌现象的起因

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

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如股票市场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复杂过程。

2混沌理论的应用

2.1教育方面的应用

混沌理论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一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2.2科研方面的应用

美国数学家约克与他的研究生李天岩在1975年的论文“周期3则乱七八糟”中首先引入了“混沌”这个名称。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2O世纪6O年代初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他还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混沌,仍然有某种条理性。1971年法国科学家罗尔和托根斯从数学观点提出纳维-斯托克司方程出现湍流解的机制,揭示了准周期进入湍流的道路,首次揭示了相空间中存在奇异吸引子,这是现代科学最有力的发现之一。1976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在对季节性繁殖的昆虫的年虫口的模拟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一途径。1978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重新对梅的虫口模型进行计算机数值实验时,发现了称之为费根鲍姆常数的两个常数。这就引起了数学物理界

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曼德尔布罗特用分形几何来描述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使奇异吸引子具有分数维,推进了混沌理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在许多确定性系统中发现混沌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混沌学目前正处在研讨之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但有的科学家对混沌理论评价很高,认为“混沌学是物理学发生的第二次革命”。但有的人认为这似乎有些夸张。对于它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揭示。但混沌理论研究同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紧密相关。它们在从无序向有序和由有序向无序转化这一研究主题有共同任务,因而混沌理论也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混沌控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第一类混沌,即时间序列混沌的控制实验。

混沌理论,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量子力学质疑微观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论则紧接着否定了包括宏观世界拉普拉斯式的决定型因果律。

参考文献

[1] 《混沌 :开创新科学》

[2] 布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混沌理论及应用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摘要: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我们过去认为,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知道了,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

关键词:混沌理论 ;应用领域

0引言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提出混沌理论,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

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1混沌理论

1.1混沌理论的含义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首先一点就是未来无法确定。第二,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我相似的秩序来实现的。这是混沌理论两个基本的概念。混沌理论还有一个是发展人格,他有三个原则,1、能量永远会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2、始终存在着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阻力最小的途径。3、这种始终存在而通常不可见的根本结构,不仅可以被发现,而且可以被改变。

1.2混沌现象的起因

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

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如股票市场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复杂过程。

2混沌理论的应用

2.1教育方面的应用

混沌理论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一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2.2科研方面的应用

美国数学家约克与他的研究生李天岩在1975年的论文“周期3则乱七八糟”中首先引入了“混沌”这个名称。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2O世纪6O年代初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他还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混沌,仍然有某种条理性。1971年法国科学家罗尔和托根斯从数学观点提出纳维-斯托克司方程出现湍流解的机制,揭示了准周期进入湍流的道路,首次揭示了相空间中存在奇异吸引子,这是现代科学最有力的发现之一。1976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在对季节性繁殖的昆虫的年虫口的模拟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一途径。1978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重新对梅的虫口模型进行计算机数值实验时,发现了称之为费根鲍姆常数的两个常数。这就引起了数学物理界

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曼德尔布罗特用分形几何来描述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使奇异吸引子具有分数维,推进了混沌理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在许多确定性系统中发现混沌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混沌学目前正处在研讨之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但有的科学家对混沌理论评价很高,认为“混沌学是物理学发生的第二次革命”。但有的人认为这似乎有些夸张。对于它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揭示。但混沌理论研究同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紧密相关。它们在从无序向有序和由有序向无序转化这一研究主题有共同任务,因而混沌理论也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混沌控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第一类混沌,即时间序列混沌的控制实验。

混沌理论,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量子力学质疑微观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论则紧接着否定了包括宏观世界拉普拉斯式的决定型因果律。

参考文献

[1] 《混沌 :开创新科学》

[2] 布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相关内容

  • [分岔与混沌理论及应用]阅读
  • 总览 1运动稳定性理论 在实际应用中,微分方程所描述的是物质系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的微分方程,人们分为两部分: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干扰因素).从数学角度来看,主要因素引起初值的变化,而次要因素引起微分方程本身的变化.这里所研究的问题是:初始条件或微分方程本身的微小变化是否只引起对应解的微小变化,或者 ...

  • 混沌理论综述
  • 混沌理论综述 摘要:混沌运动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所产生的复杂的不规则行为,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该文介绍了混沌的产生.特点及混沌控制的发展以及研究思想,给出了混沌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混沌运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概括介绍了混沌学及混沌控制,最后论述了混沌应用的巨大潜力. 关键 ...

  • 微积分在解方程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 第22卷第3期 V01.22 No.3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ofChongqingInstituteof 2008年3月 Mar.2008 Technology(NaturalScience) 微积分在解方程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许维珍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州3500 ...

  • 蔡氏二极管实现方法研究
  • 蔡氏二极管实现方法研究 摘要:该文首先基于一种常用的蔡氏二极管实现方法对蔡氏电路进行了仿真研究,分别使用Matlab 和PSpice 进行了仿真实验.接着,该文提出一种更加简化的蔡氏二极管实现方法,并基于这种新的蔡氏二极管实现方法对蔡氏电路进行了仿真研究,同样分别使用Matlab 和PSpice 进 ...

  • 混沌现象讲稿
  • <混沌现象>讲稿 (按讲授4学时准备) 引言 混沌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复杂的运动形式.是确定论系统所表现的内在随机行为的总称,其根源在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而不在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再者,作以下的界定也是必要的.即我们所讲的混沌现象是比较广义的,即不仅讨论混沌状态下的运动 ...

  • 关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思考
  • 理论探讨 关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思考 马启龙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甘肃合作747000) 摘 要: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由教学媒体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媒传教学理论构成,它们交织在一起指导教育 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媒体理论包含本体论.特性论.利用论.开发论等内容,教学设计理论包含经验化教学 ...

  • 教学与科研主要成果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教 学 与 科 研 主 要 成 果 目 录 教学研究立项项目----------------1 出版的教材-------------------2 精品课程--------------------3 自制仪器--------------------3 实验教学获奖- ...

  • 复杂性科学
  • 复杂性科学的简介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 ...

  • 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 智能控制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是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用以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于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借助于数学模型和传统控制理论实施有效的控制.智能控制是针对被控对象.环境.任务及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其核心是高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