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思考

地方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思考—以云南高校为例 (2010-02-22 18:43:31)

转载

李丽忠(云南财经大学 党委组织部,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云南自然资源、区位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化”特色服务路径: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针对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和各高校个体能力,社会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一是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社会职能 云南省

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基本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两项职能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直到80年代,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之后,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迅速发展起来[1]。云南高校发展社会职能起步晚,底子薄,但经过半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初步形成,社会效益显现。

一、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一)开展人才培训

西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三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回云南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2]。云南高校担负起了为国家和本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全日制毕业

生的同时,以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等形式,积极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展人才培训服务。近年来,在司法考试、医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系列执业资格考试以及行业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云南高校开展人才培训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培训人数不断增多,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地位作用更加明显。

(二)引领思想文化进步

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批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有着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因此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高校已逐渐成为云南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一是云南高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到农村、进社区等方式,发挥了高校先进思想文化的辐射作用。二是云南高校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通过学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进步,云南大学赵仲牧、金子强、苏升乾等一批学者从“象牙塔”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耳熟能详。三是云南高校凝练的校训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比如,云南大学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云南师范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和“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新校风,激励并深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并被广泛传播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

高校是学术性专门组织,具有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品质和追求民主、科学的传统,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和企业决策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云南高校从各自学科、专业和人才等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建立了一批适用对路、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中心),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囊作用。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4],该校根据云南特有的西部、边疆、多民族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特点,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建立了经济、金融、投资、现代企业、区域发展、国土资源、财政税收等科研院所集群,使学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溶为一体,互相促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际上已成为云南省的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中心、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和经济与管理政策咨询服务中心。云南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政府和社会所认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也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

(四)发挥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作用

云南的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于高校的特点比较突出,云南高校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十五”以来,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的关键技术奖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省共取得268l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成果1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5]。突出表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集中在

高校。云南大学侯先光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

[6]奖、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等国内、国际大奖7项。二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性

强的高校企业、校企合作经济实体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云南大学校办企业—“云南大学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在“云大—120”成功开发上市后,又在细胞工程技术方面,成功开发出LH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试纸的三个产品,并形成产业化[7]。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铜业集团等单位成立“昆明永年锂业有限公司”,以戴永年院士等人的专利技术“真空炼锂”实施无污染冶金高新技术项目,替代了国内外延用了100年多年的传统冶金工艺,带动了我国新型材料和新型航空材料等基础材料的制备加工工业的发展[8]。三是高校科研院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核”。比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资源化处理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9]。云南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作用,高校已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五)发挥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作用

云南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国方面的主要代表省份,在与次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贸易等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来年,云南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云南高校次区域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0],到2005年,云南全省高校招收留学生达3000余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12个,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在泰国和孟加拉国创办了孔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在越南的孔子学院正在筹备之中。在云南大学、红河学院设立了3个国家汉语培训中心。此外,云南省委、省政府今后将重心扶持和建设10所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属重点科研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对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院所,增设有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课程。云南高校正成为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

二、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面临的难题

(一)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源质量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少。三是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布局结构失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四是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不足。云南高等教育经费有缺口,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教育生均经费、生均拥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实验室等低于全国水平,直接影响了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从高校个体社会服务能力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高校个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二是有短期行为。社会服务过多地注重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学校和社会之间还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三是覆盖面不广。偏重于针对中心城和大企业中发展服务项目,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开拓不足。四是内涵发展不足。各高校忙于新增专业,对学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还没还不及深入思考,就加入争夺生源,开拓市场的行列,人才培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社会服务项目的含金量不足。五是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存在障碍,产、学、研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12]。一方面西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研究开发阶段,课题与区域经济和经济发展脱节,相当高的科技游离于企业、市场之外。成果转化阶段,产、学、研三方面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问题较多,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办、局)、军队、普通高校、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各级科研、技术机构相互分隔,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中间环节相当薄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由于受到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高校个体能力的限制,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云南高校发展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发展云南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仍然是一个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三、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思路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发展模式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进一步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从高校个体层面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求生存与发展,对于云南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普遍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如果说教育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研究就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园功能的扩展”[1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逐渐从社会边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三大”职能“三位一体”的趋势更加明显,共同推动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传统的基本职能去谈社会服务,甚至偏好于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只会损害高校的发展。而放弃社会服务这个高校的重要拓展职能,同样也会丧失高校自身发展的机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是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该分校1987年才创立,1988年正式招生,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紧紧抓住韩国大宇公司在烟台建立亚洲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对汽车专业与技术的需求趋旺的契机,把汽车工程学院从校本部全部迁至威海,这一决策给分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十几年来,分校承担了30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部份科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校赢得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好评。2001年,哈工工与威海市政府签订“十五”期间投资1.5亿元的协议,其中威海市政府投入1亿元,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加速了分校的发展[14]。

(二)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云南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可持续发展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职能必须找准定位。一是找准服务定位,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要结合省、地(市)的实际情况,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制订好规划,突出服务的“地域性”,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通过招生、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省外影响。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4月为云南大学七十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立足祖国边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云南高校都有这样的共同的社会职能,就是要立足云南、面向云南发展自己,同时要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找准特色定位,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云南高校全国地方院校“集体升格”浪潮之后,又掀起了争先设置专业的高潮。以经济类专业为例,除云南财经大学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甚至各地州专科院校都在拼命往经济类专业挤[15]。在教育资源、生源、社会资源等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程度,在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部份院校的专业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更无从谈起。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云南高校应该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培育和发展特色,在“新”、“特”、“优”作文章。“新”,就是要加快抢占其他高校尚未涉足的新领域。“特”,就是要紧紧依靠特殊的学科专业资源、人才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来发展学校,服务社会。“优”,就是要巩固和壮大自己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快马加鞭,始终保持领跑位置。三是要培育创新团队。以院士、知名教授为核心,老、中、青结合,着眼发展,突出学校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发挥团队优势,扩大社会影响。

(三)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1、着力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质量。近年来,云南高校在人才培训、课题服务、咨询服务等领域急于“铺摊子”,还没有来得及认真研究谋划发展。新办专业的专业建设尚未完全推开,教学科研团队格局远未形成,有些学校甚至不顾实际一门心思只顾拉生源,培训数量是否消化得了,培训质量是否能保证等问题令人担忧。课题研究、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则更要维护国家和云南的利益,以质量求发展,以信誉促合作,搞好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才培训项目。与此同时,在云南高校开展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同时,省外的重点知名大学,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行列,这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对于云南高校来说,则加剧了竞争的力度,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云南高校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2、找准高校服务社会的结合点。一是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在国外,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规定一些公立大学必须为中小企业服务。从我国看,中小企业无论产值,还是就业来看,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巨大[16];从服务效果上看,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更容易见效。中小企业应当成为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对象。二是积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上的重大举措。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多民族的省份,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很重,在人才、智力等方面,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三是积极参与实施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

战略,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施,也是高校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更是发展和壮大高校的机遇。云南各高校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优势,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3、加快高校科技创新的进程。一方面要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综上所述,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新的形势下,云南高校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9

[2]孟丽涛.云南人才培养本地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3

[3]沈祖芸.社会转型期大学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11-08

[4] 刘绍怀.云南财贸学院办学特色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105、107

[5] 屈明光,赵勇. 云南“十五”科技工作成绩斐然[EB/OL].

http://news.yninfo.com,2006-2-24

[6]熊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云南省“十五”科技工作综述[N].云南日报,2005-08-28

[7]云南大学科技处.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

[EB/OL].http://www.cutech.edu.cn,2004-11-25

[8][9]罗霞,李伟.昆明理工大学重奖教学科研人员[N].云南日报,2003-9-18 [10]云南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建设国际人才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7-24

[12]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 [13]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188-189

[14][16]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73,74

[15]赵林.现代大学制度及地方院校如何办出特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9

该文发表于《社会主义论坛》2008年第4期

李丽忠(云南财经大学

党委组织部,

地方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思考—以云南高校为例 (2010-02-22 18:43:31)

转载

李丽忠(云南财经大学 党委组织部,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云南自然资源、区位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化”特色服务路径: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针对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和各高校个体能力,社会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一是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社会职能 云南省

我国的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基本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两项职能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直到80年代,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之后,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迅速发展起来[1]。云南高校发展社会职能起步晚,底子薄,但经过半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初步形成,社会效益显现。

一、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引领思想文化进步,三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四是发挥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作用,五是架起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一)开展人才培训

西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三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考取外地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回云南工作,人才呈加速递减趋势[2]。云南高校担负起了为国家和本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全日制毕业

生的同时,以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等形式,积极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展人才培训服务。近年来,在司法考试、医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系列执业资格考试以及行业制度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云南高校开展人才培训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培训人数不断增多,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地位作用更加明显。

(二)引领思想文化进步

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批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有着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因此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 。高校已逐渐成为云南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一是云南高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到农村、进社区等方式,发挥了高校先进思想文化的辐射作用。二是云南高校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通过学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引领社会思想文化进步,云南大学赵仲牧、金子强、苏升乾等一批学者从“象牙塔”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耳熟能详。三是云南高校凝练的校训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比如,云南大学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云南师范大学继承和发扬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和“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新校风,激励并深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并被广泛传播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各个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

高校是学术性专门组织,具有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品质和追求民主、科学的传统,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府和企业决策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云南高校从各自学科、专业和人才等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建立了一批适用对路、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中心),发挥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囊作用。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4],该校根据云南特有的西部、边疆、多民族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特点,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建立了经济、金融、投资、现代企业、区域发展、国土资源、财政税收等科研院所集群,使学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溶为一体,互相促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际上已成为云南省的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中心、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和经济与管理政策咨询服务中心。云南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为政府和社会所认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也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

(四)发挥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作用

云南的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于高校的特点比较突出,云南高校建立起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科研院所、实验室,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十五”以来,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的关键技术奖取得了重大突破。全省共取得268l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成果1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5]。突出表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集中在

高校。云南大学侯先光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

[6]奖、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等国内、国际大奖7项。二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性

强的高校企业、校企合作经济实体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云南大学校办企业—“云南大学科技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在“云大—120”成功开发上市后,又在细胞工程技术方面,成功开发出LH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试纸的三个产品,并形成产业化[7]。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铜业集团等单位成立“昆明永年锂业有限公司”,以戴永年院士等人的专利技术“真空炼锂”实施无污染冶金高新技术项目,替代了国内外延用了100年多年的传统冶金工艺,带动了我国新型材料和新型航空材料等基础材料的制备加工工业的发展[8]。三是高校科研院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核”。比如,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资源化处理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9]。云南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作用,高校已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五)发挥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作用

云南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国方面的主要代表省份,在与次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贸易等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来年,云南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云南高校次区域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0],到2005年,云南全省高校招收留学生达3000余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12个,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在泰国和孟加拉国创办了孔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在越南的孔子学院正在筹备之中。在云南大学、红河学院设立了3个国家汉语培训中心。此外,云南省委、省政府今后将重心扶持和建设10所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省属重点科研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对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等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院所,增设有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语言及文化背景课程。云南高校正成为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

二、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面临的难题

(一)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受限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源质量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少,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在校生人数少。三是高等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布局结构失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四是高等教育投入经费不足。云南高等教育经费有缺口,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教育生均经费、生均拥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实验室等低于全国水平,直接影响了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从高校个体社会服务能力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高校个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二是有短期行为。社会服务过多地注重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重视长远规划和社会效益,学校和社会之间还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三是覆盖面不广。偏重于针对中心城和大企业中发展服务项目,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开拓不足。四是内涵发展不足。各高校忙于新增专业,对学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还没还不及深入思考,就加入争夺生源,开拓市场的行列,人才培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社会服务项目的含金量不足。五是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结合存在障碍,产、学、研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12]。一方面西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研究开发阶段,课题与区域经济和经济发展脱节,相当高的科技游离于企业、市场之外。成果转化阶段,产、学、研三方面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问题较多,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办、局)、军队、普通高校、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各级科研、技术机构相互分隔,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品化的中间环节相当薄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由于受到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高校个体能力的限制,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云南高校发展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发展云南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仍然是一个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三、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思路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发展模式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进一步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从高校个体层面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统筹发展高校“三大职能”,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求生存与发展,对于云南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普遍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如果说教育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研究就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园功能的扩展”[1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逐渐从社会边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三大”职能“三位一体”的趋势更加明显,共同推动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传统的基本职能去谈社会服务,甚至偏好于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只会损害高校的发展。而放弃社会服务这个高校的重要拓展职能,同样也会丧失高校自身发展的机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是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该分校1987年才创立,1988年正式招生,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紧紧抓住韩国大宇公司在烟台建立亚洲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对汽车专业与技术的需求趋旺的契机,把汽车工程学院从校本部全部迁至威海,这一决策给分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十几年来,分校承担了30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部份科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校赢得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好评。2001年,哈工工与威海市政府签订“十五”期间投资1.5亿元的协议,其中威海市政府投入1亿元,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加速了分校的发展[14]。

(二)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云南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可持续发展

云南高校发展社会职能必须找准定位。一是找准服务定位,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要结合省、地(市)的实际情况,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制订好规划,突出服务的“地域性”,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通过招生、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省外影响。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4月为云南大学七十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立足祖国边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云南高校都有这样的共同的社会职能,就是要立足云南、面向云南发展自己,同时要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找准特色定位,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云南高校全国地方院校“集体升格”浪潮之后,又掀起了争先设置专业的高潮。以经济类专业为例,除云南财经大学外,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甚至各地州专科院校都在拼命往经济类专业挤[15]。在教育资源、生源、社会资源等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程度,在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部份院校的专业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质量更无从谈起。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云南高校应该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培育和发展特色,在“新”、“特”、“优”作文章。“新”,就是要加快抢占其他高校尚未涉足的新领域。“特”,就是要紧紧依靠特殊的学科专业资源、人才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来发展学校,服务社会。“优”,就是要巩固和壮大自己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快马加鞭,始终保持领跑位置。三是要培育创新团队。以院士、知名教授为核心,老、中、青结合,着眼发展,突出学校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发挥团队优势,扩大社会影响。

(三)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云南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1、着力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质量。近年来,云南高校在人才培训、课题服务、咨询服务等领域急于“铺摊子”,还没有来得及认真研究谋划发展。新办专业的专业建设尚未完全推开,教学科研团队格局远未形成,有些学校甚至不顾实际一门心思只顾拉生源,培训数量是否消化得了,培训质量是否能保证等问题令人担忧。课题研究、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则更要维护国家和云南的利益,以质量求发展,以信誉促合作,搞好东南亚、南亚国家人才培训项目。与此同时,在云南高校开展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同时,省外的重点知名大学,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行列,这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对于云南高校来说,则加剧了竞争的力度,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云南高校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2、找准高校服务社会的结合点。一是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在国外,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规定一些公立大学必须为中小企业服务。从我国看,中小企业无论产值,还是就业来看,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巨大[16];从服务效果上看,中小企业发展转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更容易见效。中小企业应当成为高校发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对象。二是积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上的重大举措。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多民族的省份,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很重,在人才、智力等方面,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三是积极参与实施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

战略,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施,也是高校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更是发展和壮大高校的机遇。云南各高校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优势,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3、加快高校科技创新的进程。一方面要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综上所述,云南高校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新的形势下,云南高校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9

[2]孟丽涛.云南人才培养本地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3

[3]沈祖芸.社会转型期大学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6-11-08

[4] 刘绍怀.云南财贸学院办学特色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105、107

[5] 屈明光,赵勇. 云南“十五”科技工作成绩斐然[EB/OL].

http://news.yninfo.com,2006-2-24

[6]熊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云南省“十五”科技工作综述[N].云南日报,2005-08-28

[7]云南大学科技处.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

[EB/OL].http://www.cutech.edu.cn,2004-11-25

[8][9]罗霞,李伟.昆明理工大学重奖教学科研人员[N].云南日报,2003-9-18 [10]云南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去”建设国际人才基地[N].中国教育报,2006-7-24

[12]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 [13]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188-189

[14][16]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73,74

[15]赵林.现代大学制度及地方院校如何办出特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9

该文发表于《社会主义论坛》2008年第4期

李丽忠(云南财经大学

党委组织部,


相关内容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815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基于多维视角的高校教师服务社会职能
  •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基于多维视角的高校教师服务社会职能 田俊雷1,文中晴2 (1.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01)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高等学校 行为主体的重要组 ...

  • 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 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化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有效举措.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温氏班"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开启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并在协同 ...

  • 以建设法治社区为切入点建设法治社会
  •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目标.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基础则在于建设法治社区.文章从分析我国当前法治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推进我国法治社区建设的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法治社会:法治社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 ...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 第26卷第1期V o. l 26N o . 1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Jou rnal of Ji ng chu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 ogy 2011年1月Jan . 201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余茂辉 (武汉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湖北武汉 ...

  •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思考
  • 教育管理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思考 洪涛 ·南京(南京晓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D267中图分类号: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210017) 文章编号:1672-7894(2014)34-0172-04 1.1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面临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作为宏观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即 ...

  • 试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 作者简介:刘丹丹(1986-),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教育学原理硕士,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 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经历了从西方高校的并存到欧洲中世纪单一的教学.再到德国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演进 ...

  • 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共建思考与实践
  • 摘 要:支部共建是新形势下优化党建模式的合理选择.本文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开展共建的目标定位.主要模式,并总结了保障共建实施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离退休;党支部;共建 高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为高校和广大离退休干部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紧密结合老干部队伍 ...

  • 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标准
  • 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标准 作者:张杰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措施.基于此,以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着重思考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