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本科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学生:曹亚运(指导老师:吴玉才)

(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民工市民化随之而来,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这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有效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等问题。所以,国家应主导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本次研究首先从农民工问题着手,然后全面的分析农民工的基本含义、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路是农民工市民化:其次,详细的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做出分析;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问题; 对策

Peopl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ent: CAO Yayun(Instructor:WU Yucai)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Law)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China's abundant labor in rural areas gradually shift to cities and towns, people of migrant workers comes in the ti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u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mains a problem -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citizenship;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和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否可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针对当前状况而言,尽管农民工已经进城务工,并且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付出,但是农民工依旧没有达到与城市的各方面相融合。在城市中农民工依然处在“边缘化”的一种窘境,无法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基本待遇。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虽然农民工市民化创造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从总体上讲,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评分,农民工市民化都还处在低层次的水准。而且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建设的水平较低、加上信息的滞后,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瑕疵的影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确保社会稳定的

重要保障。所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推动我国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各项问题已经提上议程并做出解决办法,颁布相关利民政策。这些为农民工市民化确定了政策方面的方向,同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系统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紧迫,在理论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也要作出思考和分析。政府的积极引导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农民工问题,但也要结合现实,特别是现在特殊的中国国情,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理论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农民工市民化又是道路曲折的,我们要考虑这些不定因素。其次由于农民工问题牵扯范围比较广泛,所以会涉及到各个学科,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所以需要从各个学科角度分析研究。

一、农民工问题的概述

(一)农民工的基本含义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的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它是一种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具有双重性,指在非第一产业中务工的农民,是中国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的形成是中国工业化和传统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冲突的产物。

(二)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

从国家独立进入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加速工业化发展,国家颁布准许农村居民迁移城市的政策。但结果并不理想,工业和农业发展严重畸形,全国整体商品供应短缺。户口登记条例,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至此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

1、农民工的出现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开始实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逐渐开始拥有自主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丰富的劳动力出现剩余。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和工业都有新的改革,工业管理吴庆春.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D]. 四川: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0.

开始逐渐放权,乡镇企业等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致使大批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形成了初始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据研究统计,1983—1988年,乡镇企业共吸纳6300多万劳动力。1984年,中国社科院首次提出“农民工”一词,随后逐渐被广泛应用。八十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劳动力需求更加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根据时事的变化,做出调整,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劳动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可以让农民拥有农民身份的同时进城务工就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

2、民工潮的波动与平稳

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加快,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早期进城就业的人员就获得相对较高的财富,形成了率先致富的效应,农民工进程务工的潮流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城乡人员流动的高潮期。进去九十年代中期,大量区域流动人员在春节返乡过程中形成蔚为壮观的民工春运潮。直到后期,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着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后,全国民工数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进入新世纪的同时,国家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积极推出利农政策,对进城务工的政策也做出改变。逐渐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不合理限制、积极推动就业与再就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近几年,党和国家不断关注农民工问题,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优良的环境,至此,城市中的农民工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三)农民工群体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农民工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弊端的产物;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必然体现;是农民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引起一定的贫富差距,而社会的各个阶层随之出现分化或者组合,只是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建立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划分开了城乡居民,虽然这种体制为当时的工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做出贡献,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村劳动力尤为过剩。后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得以实施,经济政治体制走向改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5(5).

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提高生活水平。这样以来,在传统的农民队伍里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劳动大军。

第二,农民工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会发现近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是通过工业化实现国家的崛起,而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和劳动工具的改善,所以所需的劳动力就会下降,剩余劳动力就会出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增长也比较快,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原因。在农村,生产力低下,商品流通滞后,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减少,所以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不得不走向城市。

第三,农民工的产生是农民寻求发展的选择。城乡的差距会使得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流动,城市的优先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而乡村的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向城市流动,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保障更加齐全。在城市的发展中由于农民工自身存在的差异,多少会使得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各种问题,以此就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问题”。

二、农民工市民化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含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产业转换和地域转移,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农民工生活观念、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化。从狭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居住权、劳动就业权、选举权、和受教育权等。从广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过程。可见,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道路曲折的重要的历史发展任务。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近代西方工业国家在实现城市化的时候,同样有一个 简新华,黄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

渐进的过程,概括的说,就是农民在实现非农化的同时实现了市民化,所以就不像我国一样存在农民工这样一种群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实现了城市化,也就不存在农民工了,同样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也随之消失。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权益问题,解除土地作为最后保障的观念,而且农民工市民化有先前的存在基础,使得市民化成本低,更容易,因为农民工在城镇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市、更容易融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还可以扩大原本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同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2、必然性

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市民化没有很好的完成主要是因为二元的城乡经济体制,在市民化的道路中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比如“渐进式”的改革和“离土不离乡”的模式等,使得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是始终没有得到改变,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完成,再加上农村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剩余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较高,城市发展建设滞后,使得农民工问题突出,所以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实现。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在不断的进行,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逐渐边缘化形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首先,工资待遇比较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农民工群体的利益有求无门,各种求助渠道不为农民工所知以及维权机制的滞后。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使得这一群体不断边缘化,根源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2、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农民工进城务工不经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开拓了城市的内需市场,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对于推动城市化意义重大。但是现存状况并不是那么好,进程务工人员长期流动,在城市中被明显区别于城市居民,没有应得的权益,还致使会出现在

城市中的各种农民工问题。这样以来农民工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3、农民工市民化是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农民工进程务工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趋势,他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也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维持家庭生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家庭,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都必将推动现代化建设。而在城市中,他们极度的被边缘化,他们拿着低的工资去付出更大的汗水、他们没有保险医疗、也缺少一种安全感。只有市民化才能解决他们的后苦之忧,当他们真正的参与城市各项建设,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待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更加相对稳定。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持续,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实现,社会分配逐渐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日可待。

三、 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不断的在经济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历史遗留并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候,解决这样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过程并不是一路平坦,我们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制度问题

1、户籍制度

从人口迁移制度看,1977年我国正式颁布实行《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制度明确地表达了城乡划分的原则。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种户籍制度的弊端就完全显露出来了,从本质上把社会主义劳动者分为两个不同利益的群体。首先,农民工很难在城市立足,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需要农民工的参与,而现在的户籍制度严重的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不能享有平等的待遇,现有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区分了农民和城市居民,自然就明显的待遇不等;最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也会因为户籍制度而增加,因为在城市享有的待遇不平等,更加缺乏必备的生活资料,加之城市物价较高,各种费用多入牛毛,生活成本同样大大提高,市民化更是难上加难。

2、土地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土地制度虽有改变但始终束缚农民不能摆脱土地。首先,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段,土地制度是一种集体所有权和部分收益权,农民只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这其实不是完整的产权。结果导致在农业生产上就是按部就班的个体种作并无规模性的投资,也导致农业市场狭小低迷。其次就是土地流转问题,使得剩余劳动力被死死绑在土地,土地的流转使用和投资根本无法进行,对土地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如今的土地流转还在尝试中,合理的土地制度还没有确立,农民工想要争取身份的改变实属不易,农民工市民化尤为困难。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是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比较齐全,保障的水平也很高。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五保户制度。而现存的五保户制度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已不具备实际意义。而另外两个保障制度虽然存在,但区域差异很大。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又无法在城市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城市生活的成本高居不下,使得农民不得不依赖低微的土地保障,所以农民工市民化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也难以实现。

4、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同样受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教育严重不公平。首先是硬件设施,农村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与城市,其次因为农村教师待遇比较落后,师资力量相对低下,城市恰恰相反,所以教育投资极度不平衡。俞敏洪在政协会议上也曾提出,“乡下教师工资要高于城市同等教师的百分之二十”这样的提议。可见差距之大。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公立学校很难进去,只能进入低等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而且在教育上还要缴纳各种收费,教育成本负担过重。这种现实久而久之会使农民工倍感无奈和屈辱,农民工子女也深受伤害。这也是农民工市民化至今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农民工市民化在城市定居成本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加快,在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化是必须要完成的阶段,但城乡之间的流动人群总是无法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在众多务工人员中,大部

分还是想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和节奏。然而从农民工初始阶段到如今,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始终无法解决定居问题。目前我国各城市房价高居不下,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农民工普遍较低的工资难以支付城市的商品房。所以想在城市安家定居下来根本太难。而现存的普遍情况就是租赁环境较差的房屋或者勉强在城市郊区暂居。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农民工只能流动于城乡之间,毫无归宿感而言,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在定居方面局面不容乐观。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思想观念问题

一直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矛盾,很难很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合理处理城乡居民之间的问题。首先,城市管理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忧虑,其一是担心农民工市民化会带来城市的难以管理,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相应的增加,会出现住房拥挤紧张、交通拥堵、治安等问题;其二是担心劳动力竞争的加大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因此,城市方面还是一定程度上排斥农民工市民化。其次是在农民工角度上的问题,无论在就业还是生活层面,农民工初期都会显得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让城市居民缺乏认同感;同样农民工也很排斥城市居民的各种不屑的眼光。所以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会不断疏远,加剧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四)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需要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所以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必须的,但是除了外在的制度、资金、观念的因素影响,个人的素质也尤为重要。如今农民工普遍素质相对低一些,在城市就业、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麻烦。所以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问题,更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综合素质较好的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城市率先寻求工作,逐渐立足下来,得到城市方面的认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无形的缩小了与市民的差距,慢慢培养正确的城市居民观念,这样都是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但如今的现状显示,农民工总体上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各种意识观念比较陈旧,生活和思维模式比较僵化,导致在城市就业成问题,难以融入城市,这是从农民工自身角度发现的问题。

四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坚持一人为本的

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逐渐发展完善现存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建立一个分配更加合理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为农民工市民化做好战略保障。

(一)制度的不断完善

由于现存的户籍、土地等制度的缺陷,导致农民工问题的突出,所以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上的缺陷,建立适合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只要从制度上做出改变,可以想象,农民工市民化会逐渐走上正轨。

1、建立新型户籍制度

由以上分析可见,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主要的制度缺陷,不仅导致各种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还使得农民工不断被边缘化,遭受各种歧视,二元户籍制度需改革。首先要逐渐同步社会待遇和户籍相关的制度,弱化划分城乡居民的区别,农民工在城市依旧可以享有基本等同于城市居民的待遇,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收到保护。其次是要逐渐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使得农民工能合理有序的流动,最终实现自由流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流动要参照现在的实际情况,逐步去实现,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先鼓励一部分想加入城市居民的农民实现转移,然后再推动第二代农民工这样的方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法规作以保障,使得制度有法可依。

2、改革土地制度

传统的土地制度把农民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农民难以退出农村,由于进城务工流动的影响,还出现土地荒废的现象,农业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民的利益受损,国家整体农业发展也深受阻碍。所以改革农村现存的土地制度成为必须。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原有的拥有承包权的基础上承认土地的流转,可是使得农业逐渐规模化,吸引大量的农业投资。这样以来农民的即得利益得到保障,农民也可以逐渐脱离土地束缚,逐渐走向市民化。其次,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保护农业用地事关国计民生,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商业征用,防治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合理征用做好善后的补偿。这样以来才能逐渐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3、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农民工是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分,为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现存的状况就是城市根本就没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因为身份的差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令人堪忧。所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内在需要。首先,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是属于高风险性的,出现事故的机率相对较大,所以工伤保险是需要建立起来的。其次,在医疗上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保障,农民工为社会辛勤工作着,从事各种低层次的工作,为城市尽心尽力,但是城市的医疗消费较高,而且对农民工没有任何医疗补偿,所以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要逐渐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联合商业保险解决农民工人身保险的问题。再次,就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具有劳动关系时,那么用人单位就要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各种缴费,这样以来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为养老买单,农民工才有为城市贡献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4、改革教育制度,实施新型教育政策

第一,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要坚定的改善,不能单纯的坚持九年义务教育,要逐渐普及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另外,针对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增加就业培训,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构架。第二,面对人口流动的局面,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教育问题就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要发挥自身作用,把两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好。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2)规范房产市场,建立新型住房机制

建立新型住房制度是形势发展的必须,只有农民工拥有自己的住房,才能稳定社会发展局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新型住房机制。第一,要建立新的城市居住标准,这个主要是从城市不同的农民工居住地出发,合理规范农民工居住问题。第二,要从如今混乱的出租房屋局面做出突破,要加强房屋出租的管理,以法的形式合理规范出租制度,加强出租个人登记,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程序,同时要加强社区或者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对出租用户定期巡查,做好治安问题。同时要了解好租赁房屋人员的信息,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是向有能力购买房屋的农民工提供购买政策和保障,也就是那些已经进城务工很长时间的农民

工,已经有所财富积累,可以选择购买城市房屋,政府要解决好户籍限制,使得农民工购买安心、放心。

(三)加强农民工市民化知识的宣传,走出观念误区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过程,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应积极面对和重视,这样才能在城乡建设中少走弯路,统筹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政府应该从长远出发,立足于全局,要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工的自身合法利益,一视同仁的面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双方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要逐渐放下传统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坚决要摒弃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平等的去看待农民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认可农民工进城的发展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下,要协同农民工融入城市,要坚决放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构建和谐氛围。

然后,要不断健全企业和用人单位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劳工协议,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农民工自身的的合法权益,一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事。

(四)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水平

1、加强农民工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所谓教育农民,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用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克服落后的、保守的小农意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不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同时,要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建设,积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在当下新的形势中不断形成更加适合城市发展的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步。  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7.

第二,中国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极大地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认为:‘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加强改革农村基础教育,调整好农村中小学的衔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的相协同,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职业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相互关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利用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支持,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

2、增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

针对农民工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尤其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更为强烈,但他们对于这些教育需求的选择不定,存在忧虑。在此时政府就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情况,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培训与就业挂钩,让受教育者能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城市现代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从各方面保证就业的稳定性与合理性。 结语

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着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协同发展,最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完成而逐渐消失。农民工市民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渐进过程。在依照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针对文中的制约因素,保障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新政策、法规,清除人为限制,创建城市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优良社会环境,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加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术水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使他们掌握城市生活节奏,融入城市社会中,成为真正的市民

本文在介绍和论证农民工市民化等有关问题时,存在些许不完善之处,在翻阅和查找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存在纰漏,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庆春.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D]. 四川: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0.  英格尔斯.从传统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

[2]简新华,黄昆,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

[3]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李培林。农民工一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2]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FN].中国社会报,2003,6,28.

[13]谭玉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7(07).

[14]薛昭.农民工的权益谁来保护[J].中国劳动1998(10).

[15]冯海发.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前景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1997(1).

[16]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5(5).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学生:曹亚运(指导老师:吴玉才)

(淮南师范学院法学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民工市民化随之而来,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这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有效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等问题。所以,国家应主导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本次研究首先从农民工问题着手,然后全面的分析农民工的基本含义、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路是农民工市民化:其次,详细的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做出分析;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问题; 对策

Peopl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ent: CAO Yayun(Instructor:WU Yucai)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Law)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China's abundant labor in rural areas gradually shift to cities and towns, people of migrant workers comes in the ti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u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mains a problem -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citizenship;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和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否可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针对当前状况而言,尽管农民工已经进城务工,并且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付出,但是农民工依旧没有达到与城市的各方面相融合。在城市中农民工依然处在“边缘化”的一种窘境,无法真正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基本待遇。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虽然农民工市民化创造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从总体上讲,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评分,农民工市民化都还处在低层次的水准。而且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建设的水平较低、加上信息的滞后,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瑕疵的影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民收入、行之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确保社会稳定的

重要保障。所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推动我国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各项问题已经提上议程并做出解决办法,颁布相关利民政策。这些为农民工市民化确定了政策方面的方向,同时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系统地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紧迫,在理论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也要作出思考和分析。政府的积极引导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农民工问题,但也要结合现实,特别是现在特殊的中国国情,如果不考虑这一点,理论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农民工市民化又是道路曲折的,我们要考虑这些不定因素。其次由于农民工问题牵扯范围比较广泛,所以会涉及到各个学科,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所以需要从各个学科角度分析研究。

一、农民工问题的概述

(一)农民工的基本含义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的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业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它是一种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具有双重性,指在非第一产业中务工的农民,是中国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的形成是中国工业化和传统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冲突的产物。

(二)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

从国家独立进入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加速工业化发展,国家颁布准许农村居民迁移城市的政策。但结果并不理想,工业和农业发展严重畸形,全国整体商品供应短缺。户口登记条例,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至此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时。

1、农民工的出现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开始实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民逐渐开始拥有自主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丰富的劳动力出现剩余。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和工业都有新的改革,工业管理吴庆春.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D]. 四川: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0.

开始逐渐放权,乡镇企业等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致使大批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形成了初始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据研究统计,1983—1988年,乡镇企业共吸纳6300多万劳动力。1984年,中国社科院首次提出“农民工”一词,随后逐渐被广泛应用。八十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劳动力需求更加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根据时事的变化,做出调整,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劳动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可以让农民拥有农民身份的同时进城务工就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

2、民工潮的波动与平稳

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加快,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而早期进城就业的人员就获得相对较高的财富,形成了率先致富的效应,农民工进程务工的潮流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个城乡人员流动的高潮期。进去九十年代中期,大量区域流动人员在春节返乡过程中形成蔚为壮观的民工春运潮。直到后期,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着就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后,全国民工数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进入新世纪的同时,国家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积极推出利农政策,对进城务工的政策也做出改变。逐渐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不合理限制、积极推动就业与再就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近几年,党和国家不断关注农民工问题,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优良的环境,至此,城市中的农民工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三)农民工群体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农民工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弊端的产物;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必然体现;是农民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引起一定的贫富差距,而社会的各个阶层随之出现分化或者组合,只是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建立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划分开了城乡居民,虽然这种体制为当时的工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做出贡献,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农村劳动力尤为过剩。后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得以实施,经济政治体制走向改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5(5).

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提高生活水平。这样以来,在传统的农民队伍里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劳动大军。

第二,农民工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纵观历史,会发现近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是通过工业化实现国家的崛起,而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和劳动工具的改善,所以所需的劳动力就会下降,剩余劳动力就会出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增长也比较快,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原因。在农村,生产力低下,商品流通滞后,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减少,所以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不得不走向城市。

第三,农民工的产生是农民寻求发展的选择。城乡的差距会使得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流动,城市的优先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而乡村的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向城市流动,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保障更加齐全。在城市的发展中由于农民工自身存在的差异,多少会使得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各种问题,以此就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问题”。

二、农民工市民化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包含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产业转换和地域转移,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农民工生活观念、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化。从狭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居住权、劳动就业权、选举权、和受教育权等。从广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过程。可见,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道路曲折的重要的历史发展任务。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近代西方工业国家在实现城市化的时候,同样有一个 简新华,黄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

渐进的过程,概括的说,就是农民在实现非农化的同时实现了市民化,所以就不像我国一样存在农民工这样一种群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实现了城市化,也就不存在农民工了,同样所谓的农民工问题也随之消失。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权益问题,解除土地作为最后保障的观念,而且农民工市民化有先前的存在基础,使得市民化成本低,更容易,因为农民工在城镇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市、更容易融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还可以扩大原本的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同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2、必然性

纵观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市民化没有很好的完成主要是因为二元的城乡经济体制,在市民化的道路中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比如“渐进式”的改革和“离土不离乡”的模式等,使得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是始终没有得到改变,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短期难以完成,再加上农村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剩余劳动力过剩,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较高,城市发展建设滞后,使得农民工问题突出,所以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实现。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在不断的进行,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逐渐边缘化形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首先,工资待遇比较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农民工群体的利益有求无门,各种求助渠道不为农民工所知以及维权机制的滞后。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使得这一群体不断边缘化,根源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以想要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2、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农民工进城务工不经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还开拓了城市的内需市场,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对于推动城市化意义重大。但是现存状况并不是那么好,进程务工人员长期流动,在城市中被明显区别于城市居民,没有应得的权益,还致使会出现在

城市中的各种农民工问题。这样以来农民工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3、农民工市民化是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农民工进程务工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趋势,他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样也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维持家庭生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家庭,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都必将推动现代化建设。而在城市中,他们极度的被边缘化,他们拿着低的工资去付出更大的汗水、他们没有保险医疗、也缺少一种安全感。只有市民化才能解决他们的后苦之忧,当他们真正的参与城市各项建设,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待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更加相对稳定。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持续,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实现,社会分配逐渐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日可待。

三、 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不断的在经济政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历史遗留并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候,解决这样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过程并不是一路平坦,我们将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制度问题

1、户籍制度

从人口迁移制度看,1977年我国正式颁布实行《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该制度明确地表达了城乡划分的原则。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种户籍制度的弊端就完全显露出来了,从本质上把社会主义劳动者分为两个不同利益的群体。首先,农民工很难在城市立足,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需要农民工的参与,而现在的户籍制度严重的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不能享有平等的待遇,现有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区分了农民和城市居民,自然就明显的待遇不等;最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也会因为户籍制度而增加,因为在城市享有的待遇不平等,更加缺乏必备的生活资料,加之城市物价较高,各种费用多入牛毛,生活成本同样大大提高,市民化更是难上加难。

2、土地制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土地制度虽有改变但始终束缚农民不能摆脱土地。首先,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段,土地制度是一种集体所有权和部分收益权,农民只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这其实不是完整的产权。结果导致在农业生产上就是按部就班的个体种作并无规模性的投资,也导致农业市场狭小低迷。其次就是土地流转问题,使得剩余劳动力被死死绑在土地,土地的流转使用和投资根本无法进行,对土地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如今的土地流转还在尝试中,合理的土地制度还没有确立,农民工想要争取身份的改变实属不易,农民工市民化尤为困难。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是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比较齐全,保障的水平也很高。而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五保户制度。而现存的五保户制度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已不具备实际意义。而另外两个保障制度虽然存在,但区域差异很大。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又无法在城市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城市生活的成本高居不下,使得农民不得不依赖低微的土地保障,所以农民工市民化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也难以实现。

4、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同样受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教育严重不公平。首先是硬件设施,农村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与城市,其次因为农村教师待遇比较落后,师资力量相对低下,城市恰恰相反,所以教育投资极度不平衡。俞敏洪在政协会议上也曾提出,“乡下教师工资要高于城市同等教师的百分之二十”这样的提议。可见差距之大。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公立学校很难进去,只能进入低等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而且在教育上还要缴纳各种收费,教育成本负担过重。这种现实久而久之会使农民工倍感无奈和屈辱,农民工子女也深受伤害。这也是农民工市民化至今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农民工市民化在城市定居成本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加快,在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化是必须要完成的阶段,但城乡之间的流动人群总是无法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在众多务工人员中,大部

分还是想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城市的生活和节奏。然而从农民工初始阶段到如今,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始终无法解决定居问题。目前我国各城市房价高居不下,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农民工普遍较低的工资难以支付城市的商品房。所以想在城市安家定居下来根本太难。而现存的普遍情况就是租赁环境较差的房屋或者勉强在城市郊区暂居。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农民工只能流动于城乡之间,毫无归宿感而言,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在定居方面局面不容乐观。

(三)农民工市民化的思想观念问题

一直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矛盾,很难很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合理处理城乡居民之间的问题。首先,城市管理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忧虑,其一是担心农民工市民化会带来城市的难以管理,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相应的增加,会出现住房拥挤紧张、交通拥堵、治安等问题;其二是担心劳动力竞争的加大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问题,因此,城市方面还是一定程度上排斥农民工市民化。其次是在农民工角度上的问题,无论在就业还是生活层面,农民工初期都会显得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让城市居民缺乏认同感;同样农民工也很排斥城市居民的各种不屑的眼光。所以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会不断疏远,加剧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四)农民工自身的素质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需要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所以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必须的,但是除了外在的制度、资金、观念的因素影响,个人的素质也尤为重要。如今农民工普遍素质相对低一些,在城市就业、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麻烦。所以农民工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问题,更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综合素质较好的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城市率先寻求工作,逐渐立足下来,得到城市方面的认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无形的缩小了与市民的差距,慢慢培养正确的城市居民观念,这样都是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但如今的现状显示,农民工总体上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各种意识观念比较陈旧,生活和思维模式比较僵化,导致在城市就业成问题,难以融入城市,这是从农民工自身角度发现的问题。

四 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民工市民化应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坚持一人为本的

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逐渐发展完善现存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建立一个分配更加合理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为农民工市民化做好战略保障。

(一)制度的不断完善

由于现存的户籍、土地等制度的缺陷,导致农民工问题的突出,所以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上的缺陷,建立适合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只要从制度上做出改变,可以想象,农民工市民化会逐渐走上正轨。

1、建立新型户籍制度

由以上分析可见,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主要的制度缺陷,不仅导致各种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还使得农民工不断被边缘化,遭受各种歧视,二元户籍制度需改革。首先要逐渐同步社会待遇和户籍相关的制度,弱化划分城乡居民的区别,农民工在城市依旧可以享有基本等同于城市居民的待遇,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收到保护。其次是要逐渐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使得农民工能合理有序的流动,最终实现自由流动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流动要参照现在的实际情况,逐步去实现,不能操之过急,可以先鼓励一部分想加入城市居民的农民实现转移,然后再推动第二代农民工这样的方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法规作以保障,使得制度有法可依。

2、改革土地制度

传统的土地制度把农民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农民难以退出农村,由于进城务工流动的影响,还出现土地荒废的现象,农业根本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民的利益受损,国家整体农业发展也深受阻碍。所以改革农村现存的土地制度成为必须。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原有的拥有承包权的基础上承认土地的流转,可是使得农业逐渐规模化,吸引大量的农业投资。这样以来农民的即得利益得到保障,农民也可以逐渐脱离土地束缚,逐渐走向市民化。其次,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保护农业用地事关国计民生,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商业征用,防治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合理征用做好善后的补偿。这样以来才能逐渐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3、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农民工是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分,为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现存的状况就是城市根本就没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因为身份的差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令人堪忧。所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内在需要。首先,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是属于高风险性的,出现事故的机率相对较大,所以工伤保险是需要建立起来的。其次,在医疗上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保障,农民工为社会辛勤工作着,从事各种低层次的工作,为城市尽心尽力,但是城市的医疗消费较高,而且对农民工没有任何医疗补偿,所以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因此政府要逐渐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联合商业保险解决农民工人身保险的问题。再次,就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具有劳动关系时,那么用人单位就要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各种缴费,这样以来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为养老买单,农民工才有为城市贡献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4、改革教育制度,实施新型教育政策

第一,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要坚定的改善,不能单纯的坚持九年义务教育,要逐渐普及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另外,针对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增加就业培训,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构架。第二,面对人口流动的局面,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教育问题就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要发挥自身作用,把两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好。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

(2)规范房产市场,建立新型住房机制

建立新型住房制度是形势发展的必须,只有农民工拥有自己的住房,才能稳定社会发展局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新型住房机制。第一,要建立新的城市居住标准,这个主要是从城市不同的农民工居住地出发,合理规范农民工居住问题。第二,要从如今混乱的出租房屋局面做出突破,要加强房屋出租的管理,以法的形式合理规范出租制度,加强出租个人登记,减少其他不必要的程序,同时要加强社区或者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对出租用户定期巡查,做好治安问题。同时要了解好租赁房屋人员的信息,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是向有能力购买房屋的农民工提供购买政策和保障,也就是那些已经进城务工很长时间的农民

工,已经有所财富积累,可以选择购买城市房屋,政府要解决好户籍限制,使得农民工购买安心、放心。

(三)加强农民工市民化知识的宣传,走出观念误区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必然过程,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应积极面对和重视,这样才能在城乡建设中少走弯路,统筹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政府应该从长远出发,立足于全局,要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工的自身合法利益,一视同仁的面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双方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要逐渐放下传统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坚决要摒弃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平等的去看待农民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认可农民工进城的发展局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下,要协同农民工融入城市,要坚决放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构建和谐氛围。

然后,要不断健全企业和用人单位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劳工协议,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农民工自身的的合法权益,一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事。

(四)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水平

1、加强农民工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所谓教育农民,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用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克服落后的、保守的小农意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不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水准。同时,要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建设,积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原则,在当下新的形势中不断形成更加适合城市发展的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步。  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7.

第二,中国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极大地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认为:‘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加强改革农村基础教育,调整好农村中小学的衔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的相协同,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职业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相互关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利用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支持,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技能水平。

2、增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

针对农民工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生代农民工尤其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更为强烈,但他们对于这些教育需求的选择不定,存在忧虑。在此时政府就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情况,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将培训与就业挂钩,让受教育者能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城市现代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从各方面保证就业的稳定性与合理性。 结语

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着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协同发展,最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完成而逐渐消失。农民工市民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渐进过程。在依照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针对文中的制约因素,保障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新政策、法规,清除人为限制,创建城市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优良社会环境,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加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术水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使他们掌握城市生活节奏,融入城市社会中,成为真正的市民

本文在介绍和论证农民工市民化等有关问题时,存在些许不完善之处,在翻阅和查找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存在纰漏,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庆春.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D]. 四川:西华大学政治学院,2010.  英格尔斯.从传统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

[2]简新华,黄昆,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

[3]刘传江,徐建玲,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8]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朱力.中国民工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李培林。农民工一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业与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2]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FN].中国社会报,2003,6,28.

[13]谭玉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7(07).

[14]薛昭.农民工的权益谁来保护[J].中国劳动1998(10).

[15]冯海发.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前景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1997(1).

[16]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5(5).


相关内容

  • 2015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注:下列选题只是选题指南,有些题目偏大,所以学员们在选题时可以在此范围选,也可以不局限于此范围,只要不偏离经济学专业方 向即可.)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 ...

  • 刑法教研室王瑞君老师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论量刑规范化 2.受贿罪共犯问题研究 3.网络犯罪的刑事法规制 4.交通肇事罪争议问题研究 5.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研究 6.诉讼欺诈定性问题研究 7.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刑法 教研室 刘军 老师 本科生论文参考选题 1.从盐城2.20案件的判决看主观方面的认定 2.醉驾 ...

  • 12016[论中国新型城镇化]1500字小论文
  •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就问题对策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 ...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 社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 房文双 [1**********] 1. 解读大学校园的 2. 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4. 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5. 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6. 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 7.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 ...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1
  •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月 日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和 ...

  • 农民工问题论文: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
  • 南 方 农 业 2010年第9期 2010年9月 特约专稿 关于农民市民化途径问题的思考 沈文彪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401329) 农民市民化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重庆农民摘 要: 非农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农民市民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刻论述,并进一 ...

  •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级 课题名称 学 生 杨久金 学号 [1**********]6 姓 名 开题报告内容要求: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研究动态.见解 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4.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5.主要 ...

  •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课程论文
  •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以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文化存在较大差距.各种不利因素的累积,使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并不顺利,农民工则成为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群体".农民工 ...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选题原则说明: 1. 2. 3. 4. 5. 后面所附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外选题. 后面所附参考选题只是指出一个研究方向,并非不可更改的题目,学生可以 从一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加以研究. 选题题目不必与所附参考选题完全一致. 选题时应说明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