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科学?有哪些相邻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什么是社会科学?有哪些相邻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了解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密切联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并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

2.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

3.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4.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简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

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具体方式有四种主要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实验研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等;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等;而文献研究则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码、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访谈、观察、测验、实验、文献回顾等。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操作程序和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问卷及量表编制技术、编码技术、实验控制技术等。

4.以图表的形式简论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

5.简要回答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问题一旦确定,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可以理解成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6.什么是概念、命题、假设?三者有何关系?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概念,但理论并不是直接由概念构成的。实际上,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如果把概念成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的话,我们可以把命题说成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如同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样,假设也是命题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

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7.以“科学环”的理论简要解释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研究问题是一项具体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现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面前,研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研究路线。一是从观察入手,通过经验概括与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用这一理论对最初的观察进行说明和解释;二是从现有理论入手,运用演绎推理得出假设,再通过经验的观察来检验(证实或否定)最初的理论。因此,理论和研究是一个永恒的循环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理论鼓励人们去进行可以用来证实或反驳它的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则被用来证实、否定或修改这一理论,同时也为新的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社会学知识正是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的过程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8.如何使研究的问题更为明确化?

一、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问题的做法,通过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在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的过程中,文献回顾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陈述研究的问题也是使研究问题能够明确化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它使得研究者知道哪些资料必须考察,同时哪些资料可以放在一边。与此同时,这种陈述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好的问题陈述具有两种特征:(1)所陈述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2)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

对问题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第二,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第三,问题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答案。

9.对于社会研究而言,一项具体地研究方案通常应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0.简要说明社会研究中“测量层次”的四种类型。

一、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二、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三、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区别。

四、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以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11.简要回答社会研究中概念操作化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所谓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作用: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过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从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

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若要对任何有关社会现实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操作化往往是不可回避的前提。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中的“瓶颈”。从理论思维到经验研究有着相当的距离,操作化就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的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

12.简论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从认识论角度看,定量研究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常常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由于定量研究所具有的演绎特涨,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定量研究的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在概括性、精确性上特征明显。

13.什么是质性研究?

14.简述信度效度。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2)复本信度。复本信度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3)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系数。

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也可以说,效度指的是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反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1)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符合性和逻辑相符性。(2)准则效度。也成为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的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3)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结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15.简述抽样的一般程序。

一、界定总体。就是在具体抽样前,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的界定。这一方面是由抽样的目的所决定的。

二、制定抽样框。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一句已经明确界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

三、决定抽样方案。对于具有不同研究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和不同客观条件的社会研究来说,所适用的抽样方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抽样之前,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依据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以及其他有关因素来决定具体采用哪种抽样方法。

四、实际抽取样本。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

五、评估样本质量。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防止由于样本的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评估样本最根本的依据是研究者的抽样设计和抽样实施过程的质量。

16.定性资料分析和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一、分析程序与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使用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程度和技术,并且,这种分析程序和技术在不同的社会研究项目之间是一样的,即假设检验的模式和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什么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定性资料分析却很少有标准化的分析程序或技术。在实践中,与各种不同方式、不同视角的定性研究相伴随的,是同样各不相同的资料分析类型。

二、资料分析的开始点不同。定量资料分析通常是在研究者收集了全部的资料并将它们变成数字和输入计算机后才开始进行的。并且,它们的分析工作也主要是操纵这些数字以便从中发现各种模式和关系。定量资料分析往往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划分十分分明的一个特定阶段。而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从资料收集工作一开始就同时开始了,并且,从头至尾一直在进行。早起的资料分析结果不断地指引着后续的资料收集工作。因此,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并不是实地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而通常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伴随整个研究过程的一个方面。

三、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不同。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通过操纵代表经验事实的数字来检验某种带有变量结构的抽象假设,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被用来检验理论。与此相反,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是在没有变量、没有概念的背景下进行资料分析的,他们往往是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将经验证据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来提出或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

四、分析的方式及所用的工具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中主要和数字打交道,他们主要借助统计的法则,寻找大量数字中所存在的各种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性质;而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所依赖的则是那种不精确的、零散的、片段式的文字记录资料,而其采用的分析方式也主要是主观的、顿悟性的和感知的,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表达,也主要是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而且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文字表述。

17.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一、选题的来源,选题属于国家、省市级课题、还是自选,亦或是导师推荐等。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论证该选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其可能达到的学术水平。

三、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有时可以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

四、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拟定论文的框架结构。

五、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特色和创新之处。

六、现有的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搜集的进度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

七、课题完成的总体进度和时间安排,确定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以及预期的结果。

八、开题报告最后还要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

18.为什么要撰写文献综述?如何撰写?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主要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撰写本综述的目的和意义,并由此引入本文主题。还可以介绍有关的概念和定义,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议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2)主体。在文献的主体部分,要把综述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有条不紊的安排。要适当罗列一些文献,同时还要对文献进行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3)总结。总结部分宜包括以下内容:总结正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有争议的地方或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展望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概括指出自己对该方面

的见解。(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并不限于文中所具体引用过的文献,但应当是文中所评论过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和格式还应符合国家标准。

19.学位论文正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找出典型论文的电子版。

一、总分关系。关于一般问题、一般理论、具体理论和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关于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和问题的部分,属于分论。总论和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因此,在套用总分结构进行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注意先总后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二、并列关系。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文章的内容应当处于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使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文章在撰写过程中的运用规则,或者应当注意的事项是,位阶相同,即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当具有并列或排比的特征。其规则是位阶统一。

三、递进关系。

1.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及近,先从制度的历史说起,期间如何变动,直到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

2.空间上的递进关系,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二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哪种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

3.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使用条件、法律效果。

20.硕士学位论文通常包含哪几部分(分得越细越好),扼要说明各部分的撰写要领。

一、正文中标题。撰写要领:(1)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2)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的观点。(3)标题应明确、简短

而忌冗长。(4)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5)同一层次的各级标题应相互协调。

二、目录。撰写要领:(1)由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2)应当体现包括学位论文在内的所有内容。(3)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的页码标注需要可以有所区别。(4)每行均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中间以虚线或连点线隔开。(5)页码可用括号括住也可不用。(6)应当单列页码。

三、署名。撰写要领:(1)应是直接参加撰写的人,必须有能力承担相应责任。

(2)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共同署名。(3)在撰写过程中有帮助的人一般在末尾以“致谢”形式感谢。(4)署名单独占一行。(5)作者其他信息以脚注形式。(6)杜绝署名中的不良现象。

四、摘要。撰写要领:(1)应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置于署名与关键词之间。(2)应真实而准确的反应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3)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4)不得重复题名和已有信息。(5)应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6)应独立性和自含性。(7)不应对论文内容诠释或评价。(8)以第三人称撰写。(9)避免引文、公式和图标。(10)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11)采用标准的单位、符号等。

五、英文摘要。撰写要领:(1)篇幅较短的摘要使用Abstract,较长的使用Summary。

(2)开头通常为主题句。(3)内容应当完整。(4)第一句话不要与文章标题重复。

(5)数量限定在250实词为宜。(6)注意时态的选择。(7)注意语态的选择。(8)注意人称的使用。(9)力求简单,以短句为主。(10)标点的正确使用。

六、关键词。撰写要领:(1)一方面能反映和揭示主题,具有检索意义;另一方面应是单词和术语。(2)数量3-8个。(3)尽量从词表中选用规范词。(4)排列遵循一定顺序。(5)选取的途径一是直选二是提炼。(6)注意著录的格式。

七、序论。撰写要领:

八、引文。撰写要领:

九、注释。撰写要领:

十、参考文献。撰写要领:

十一、致谢部分。撰写要领:

1.什么是社会科学?有哪些相邻概念?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科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了解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密切联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并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工程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

2.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关系。

3.有助于掌握科学、技术、工程研究的辨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4.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简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

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等。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具体方式有四种主要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本要素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等;实验研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等;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等;而文献研究则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码、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等。

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访谈、观察、测验、实验、文献回顾等。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操作程序和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问卷及量表编制技术、编码技术、实验控制技术等。

4.以图表的形式简论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

5.简要回答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问题一旦确定,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可以理解成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6.什么是概念、命题、假设?三者有何关系?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概念,但理论并不是直接由概念构成的。实际上,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如果把概念成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的话,我们可以把命题说成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如同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样,假设也是命题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

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7.以“科学环”的理论简要解释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研究问题是一项具体研究的逻辑起点。在现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面前,研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研究路线。一是从观察入手,通过经验概括与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并用这一理论对最初的观察进行说明和解释;二是从现有理论入手,运用演绎推理得出假设,再通过经验的观察来检验(证实或否定)最初的理论。因此,理论和研究是一个永恒的循环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理论鼓励人们去进行可以用来证实或反驳它的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则被用来证实、否定或修改这一理论,同时也为新的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社会学知识正是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的过程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8.如何使研究的问题更为明确化?

一、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问题的做法,通过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在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的过程中,文献回顾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陈述研究的问题也是使研究问题能够明确化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它使得研究者知道哪些资料必须考察,同时哪些资料可以放在一边。与此同时,这种陈述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好的问题陈述具有两种特征:(1)所陈述的问题必须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2)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

对问题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第二,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第三,问题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答案。

9.对于社会研究而言,一项具体地研究方案通常应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10.简要说明社会研究中“测量层次”的四种类型。

一、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二、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

三、定距测量:也称为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区别。

四、定比测量: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以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

11.简要回答社会研究中概念操作化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所谓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作用: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过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从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

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若要对任何有关社会现实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操作化往往是不可回避的前提。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中的“瓶颈”。从理论思维到经验研究有着相当的距离,操作化就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的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

12.简论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从认识论角度看,定量研究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常常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由于定量研究所具有的演绎特涨,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定量研究的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在概括性、精确性上特征明显。

13.什么是质性研究?

14.简述信度效度。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2)复本信度。复本信度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3)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系数。

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也可以说,效度指的是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反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1)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符合性和逻辑相符性。(2)准则效度。也成为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的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3)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结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

15.简述抽样的一般程序。

一、界定总体。就是在具体抽样前,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做明确的界定。这一方面是由抽样的目的所决定的。

二、制定抽样框。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一句已经明确界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

三、决定抽样方案。对于具有不同研究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和不同客观条件的社会研究来说,所适用的抽样方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抽样之前,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依据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以及其他有关因素来决定具体采用哪种抽样方法。

四、实际抽取样本。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

五、评估样本质量。就是对样本的质量、代表性、偏差等等进行初步的检验和衡量,其目的是防止由于样本的偏差过大而导致的失误。评估样本最根本的依据是研究者的抽样设计和抽样实施过程的质量。

16.定性资料分析和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别?

一、分析程序与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使用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程度和技术,并且,这种分析程序和技术在不同的社会研究项目之间是一样的,即假设检验的模式和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什么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定性资料分析却很少有标准化的分析程序或技术。在实践中,与各种不同方式、不同视角的定性研究相伴随的,是同样各不相同的资料分析类型。

二、资料分析的开始点不同。定量资料分析通常是在研究者收集了全部的资料并将它们变成数字和输入计算机后才开始进行的。并且,它们的分析工作也主要是操纵这些数字以便从中发现各种模式和关系。定量资料分析往往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划分十分分明的一个特定阶段。而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实际上是从资料收集工作一开始就同时开始了,并且,从头至尾一直在进行。早起的资料分析结果不断地指引着后续的资料收集工作。因此,定性资料的分析工作并不是实地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而通常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伴随整个研究过程的一个方面。

三、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不同。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通过操纵代表经验事实的数字来检验某种带有变量结构的抽象假设,定量资料分析更多的是被用来检验理论。与此相反,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是在没有变量、没有概念的背景下进行资料分析的,他们往往是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分析和归纳,通过将经验证据与抽象概念相结合,来提出或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

四、分析的方式及所用的工具不同。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中主要和数字打交道,他们主要借助统计的法则,寻找大量数字中所存在的各种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以此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性质;而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所依赖的则是那种不精确的、零散的、片段式的文字记录资料,而其采用的分析方式也主要是主观的、顿悟性的和感知的,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表达,也主要是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而且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文字表述。

17.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一、选题的来源,选题属于国家、省市级课题、还是自选,亦或是导师推荐等。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论证该选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与其可能达到的学术水平。

三、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有时可以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

四、课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拟定论文的框架结构。

五、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特色和创新之处。

六、现有的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搜集的进度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

七、课题完成的总体进度和时间安排,确定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以及预期的结果。

八、开题报告最后还要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

18.为什么要撰写文献综述?如何撰写?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主要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撰写本综述的目的和意义,并由此引入本文主题。还可以介绍有关的概念和定义,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议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2)主体。在文献的主体部分,要把综述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有条不紊的安排。要适当罗列一些文献,同时还要对文献进行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3)总结。总结部分宜包括以下内容:总结正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有争议的地方或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展望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概括指出自己对该方面

的见解。(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并不限于文中所具体引用过的文献,但应当是文中所评论过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和格式还应符合国家标准。

19.学位论文正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找出典型论文的电子版。

一、总分关系。关于一般问题、一般理论、具体理论和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关于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和问题的部分,属于分论。总论和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因此,在套用总分结构进行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注意先总后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二、并列关系。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文章的内容应当处于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使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文章在撰写过程中的运用规则,或者应当注意的事项是,位阶相同,即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当具有并列或排比的特征。其规则是位阶统一。

三、递进关系。

1.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及近,先从制度的历史说起,期间如何变动,直到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

2.空间上的递进关系,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二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哪种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

3.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使用条件、法律效果。

20.硕士学位论文通常包含哪几部分(分得越细越好),扼要说明各部分的撰写要领。

一、正文中标题。撰写要领:(1)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2)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的观点。(3)标题应明确、简短

而忌冗长。(4)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5)同一层次的各级标题应相互协调。

二、目录。撰写要领:(1)由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2)应当体现包括学位论文在内的所有内容。(3)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的页码标注需要可以有所区别。(4)每行均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中间以虚线或连点线隔开。(5)页码可用括号括住也可不用。(6)应当单列页码。

三、署名。撰写要领:(1)应是直接参加撰写的人,必须有能力承担相应责任。

(2)个人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研究成果共同署名。(3)在撰写过程中有帮助的人一般在末尾以“致谢”形式感谢。(4)署名单独占一行。(5)作者其他信息以脚注形式。(6)杜绝署名中的不良现象。

四、摘要。撰写要领:(1)应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置于署名与关键词之间。(2)应真实而准确的反应基本观点和核心内容。(3)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4)不得重复题名和已有信息。(5)应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6)应独立性和自含性。(7)不应对论文内容诠释或评价。(8)以第三人称撰写。(9)避免引文、公式和图标。(10)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11)采用标准的单位、符号等。

五、英文摘要。撰写要领:(1)篇幅较短的摘要使用Abstract,较长的使用Summary。

(2)开头通常为主题句。(3)内容应当完整。(4)第一句话不要与文章标题重复。

(5)数量限定在250实词为宜。(6)注意时态的选择。(7)注意语态的选择。(8)注意人称的使用。(9)力求简单,以短句为主。(10)标点的正确使用。

六、关键词。撰写要领:(1)一方面能反映和揭示主题,具有检索意义;另一方面应是单词和术语。(2)数量3-8个。(3)尽量从词表中选用规范词。(4)排列遵循一定顺序。(5)选取的途径一是直选二是提炼。(6)注意著录的格式。

七、序论。撰写要领:

八、引文。撰写要领:

九、注释。撰写要领:

十、参考文献。撰写要领:

十一、致谢部分。撰写要领:


相关内容

  • 4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题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它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 答:geographical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教案
  •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对象:八年级(4).(6)班 备课时间:2016/9/1 教学用具:PPT 课件.教案.课本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意义, 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并能运用它解 ...

  • 空间几何体教学案
  • 1.1.1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章研究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载体,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章空间几何 ...

  • [数与代数]教案
  • 1 教学内容: 教材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 学生通过复习, ...

  • 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就是不一样
  • 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就是不一样 产业集群强调产业联系,这里产业按照波特波特的意思,大到可以包括三次产业,小到可以包括不同工序,这种产业划分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可以发现,而且波特对地理范围强调模糊,波特的产业集群中包括了公共组织机构,乃至大学. 企业集群从国外学者和UNIDO等定义中可以 ...

  • 十进制计数法(参考教案二)
  • [十进制计数法(参考教案二)] 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二) 使学生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三 ...

  •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 <民法>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法学 先修课程: 法理学等 总学时 100 学 分 6.5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民法学总论是高等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民法学的基础课和入门课.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民法学的学习兴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 第十一章 三角形 全章教案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 0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基础上,进 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

  •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复习题&资料
  • 地图学复习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一.填空: 1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多年的历史. 3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