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1.人教版初中物理两种电荷学案教案

15.1两种电荷 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 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课前预习学案

1. 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4. 电荷量: 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5.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玻璃、塑料等;

课内探究学案

一 、电荷

1.阅读课本98页至99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认真观察5.1-1并阅读98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 (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__ ,异种电荷 ______ 。

3. 电荷量: 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5. 验电器:观察课本98页图5.1-3,结合课本的有关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新的工具——验电

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 ;

(2)验电器的用途是 ;

(3)验电器的构造有 。

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英国科学家 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3)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 ______ ,常用符号 表示e= 。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 ,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2. 摩擦起电的原因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 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三、导体与绝缘体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观看视频)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 和B 。用金属杆把A 和B 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 ,可以看到A 和B

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 和B 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 的金属箔张开,而B 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电靠的是 ,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 。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当堂达标

1.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可能带 电,也有可

能 。

2.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就会带电。这种使梳子带电的方式叫 。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

3. 当带电体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 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 电荷互相 而张开。从金属箔的张开可以断定,跟金属球接触的物体是带电的。

4. 验电器主要是由(A )金属杆 (B )金属球 (C )金属箔 (D )玻璃外壳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 是导体; 是绝缘体。

5. 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 ;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

6. 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 的范围内,不能 。

7. 下列物质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导体后面打“√”,绝缘体后面打“〇”)

①空气 ②煤油 ③稀硫酸

④人体 ⑤陶瓷 ⑥塑料

⑦水银 ⑧干纸 ⑨大地

8. 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____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__ 上,因此玻璃棒因 __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9.

能力提升

1. 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

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

2. 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

A .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3. 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

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图2 5.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

A. 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 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6. 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 】

A. 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异种电荷 D.带同种电荷

7. 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橡胶手套 B 玻璃杯 C 塑料盆 D 钢尺

8. 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具有较多的 【 】

A. 原子核 B. 自由电荷 C. 正负电荷 D. 质子

9.A 、B 、C 、D 四个带电体,已知D 带正电,A 和C 互相排斥,C 和B 互相吸引,而B 和D 也互相排斥,则【 】

A .A 、C 带正电,B 带负电 B.A 、C 带负电,B 带正电

C .B 、C 带正电,A 带负电 D.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10 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 .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11. 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 ,具有 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2.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3. 有A 、B 两个带电体,若A 与B 相互排斥,而A 又与带正电的C 相互吸引,那么A 一定带_______电,B 与c 一定能相互_______。

14. 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 电,这是因为 电荷相互 .

15.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

擦的过程 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

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16甲所示,原因甲 乙

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图

16

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 如图16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 电。

16. 如图16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 和B ,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

A .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 .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17.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

则可判断,该物体是

[ ] 图16

A .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带正、负电都可能.

18.如图19所示,A ,B ,C 为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A 带正电,C 一定带正电; B.如A 带负电,C 一定带正电;

C .如B 带正电,A 一定带正电,C 一定带负电; D.A ,B 一定带同种电荷,C 则可能不带电。

1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9

A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具有的一种性质

B .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负电

C .正电荷一定比负电荷的电量多

D .要使物体带电,只有用摩擦的方法

2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 .用头发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纸屑吸引起来; B.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来;

C .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 ;

D.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见火花。

21、a 、b 、c 三个带电小球,已知a 、b 两球互相吸引,b 、c 两球互相排斥。若使a 球与不带电的金属小球d 接触后,再将小球d 靠近C 球,那么c 、d 两球将( )

A .互相吸引B .互相排斥 C .不吸引也不排斥D .以上情况都可能

15.1两种电荷 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 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课前预习学案

1. 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4. 电荷量: 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5.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玻璃、塑料等;

课内探究学案

一 、电荷

1.阅读课本98页至99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 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

2.认真观察5.1-1并阅读98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 (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__ ,异种电荷 ______ 。

3. 电荷量: 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 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5. 验电器:观察课本98页图5.1-3,结合课本的有关内容,,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一个新的工具——验电

器。

(1)验电器的原理是 ;

(2)验电器的用途是 ;

(3)验电器的构造有 。

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

认真阅读元电荷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英国科学家 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2)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3)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 ______ ,常用符号 表示e= 。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 ,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2. 摩擦起电的原因

(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 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三、导体与绝缘体

1.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观看视频)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 和B 。用金属杆把A 和B 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 ,可以看到A 和B

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 和B 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 的金属箔张开,而B 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 、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电靠的是 ,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 。

注意: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当堂达标

1.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可能带 电,也有可

能 。

2.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塑料梳子就会带电。这种使梳子带电的方式叫 。将带电的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放出的细水流时,就会观察到 。

3. 当带电体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 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 电荷互相 而张开。从金属箔的张开可以断定,跟金属球接触的物体是带电的。

4. 验电器主要是由(A )金属杆 (B )金属球 (C )金属箔 (D )玻璃外壳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 是导体; 是绝缘体。

5. 电线的芯线是用金属来做的,因为金属是 ;电线芯线的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橡胶或塑料是 。

6. 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的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 的范围内,不能 。

7. 下列物质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导体后面打“√”,绝缘体后面打“〇”)

①空气 ②煤油 ③稀硫酸

④人体 ⑤陶瓷 ⑥塑料

⑦水银 ⑧干纸 ⑨大地

8. 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 ____ 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 __ 上,因此玻璃棒因 __ 了电子而带上 电荷。

9.

能力提升

1. 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

A.库仑 B.伏特 C.欧姆 D.瓦特

2. 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 】

A .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3. 通草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

A .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

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图2 5.两个悬挂着的通草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那么A 球一定是 【 】

A. 带正电荷 B.带负电荷 C.不带电 D. 带与B 球相同的电荷

6. 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 】

A. 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异种电荷 D.带同种电荷

7. 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橡胶手套 B 玻璃杯 C 塑料盆 D 钢尺

8. 导体容易导电,是由于具有较多的 【 】

A. 原子核 B. 自由电荷 C. 正负电荷 D. 质子

9.A 、B 、C 、D 四个带电体,已知D 带正电,A 和C 互相排斥,C 和B 互相吸引,而B 和D 也互相排斥,则【 】

A .A 、C 带正电,B 带负电 B.A 、C 带负电,B 带正电

C .B 、C 带正电,A 带负电 D.A 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10 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 .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11. 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 ,具有 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12.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3. 有A 、B 两个带电体,若A 与B 相互排斥,而A 又与带正电的C 相互吸引,那么A 一定带_______电,B 与c 一定能相互_______。

14. 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 电,这是因为 电荷相互 .

15.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

擦的过程 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

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16甲所示,原因甲 乙

是 。若将另一带电小球与验电器图

16

金属球接触,发现箔片闭合, 如图16乙所示,则此带电小球带 电。

16. 如图16所示,在开关和小灯泡之间连接两个金属夹A 和B ,在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塑料尺、铅笔芯、橡皮,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

A .硬币和橡皮 B.硬币和铅笔芯

C .橡皮和塑料尺 D.铅笔芯和塑料尺

17.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

则可判断,该物体是

[ ] 图16

A .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带正、负电都可能.

18.如图19所示,A ,B ,C 为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A 带正电,C 一定带正电; B.如A 带负电,C 一定带正电;

C .如B 带正电,A 一定带正电,C 一定带负电; D.A ,B 一定带同种电荷,C 则可能不带电。

1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9

A .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具有的一种性质

B .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带负电

C .正电荷一定比负电荷的电量多

D .要使物体带电,只有用摩擦的方法

20.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 .用头发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纸屑吸引起来; B.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来;

C .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 ;

D.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见火花。

21、a 、b 、c 三个带电小球,已知a 、b 两球互相吸引,b 、c 两球互相排斥。若使a 球与不带电的金属小球d 接触后,再将小球d 靠近C 球,那么c 、d 两球将( )

A .互相吸引B .互相排斥 C .不吸引也不排斥D .以上情况都可能


相关内容

  • 15.2电流和电路教案
  •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本节也是初中电学的基础.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 ...

  •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作者:张海涛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1期 摘 要:相同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方法和顺序讲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就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材<两种电荷>一节的知识点讲授方法和讲授顺序发表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两种电荷:讲授方法:讲授顺序 ...

  • 初中物理资源库
  • 人教版精品原创物理资源下载 欢迎您使用绥中利伟实验中学物理精品资源,精心打造,最全最好,经典佳作,倾情奉献 ,资源共享!(部分资源下载地址见下表) 资源特点:(DOC\PPT\SWF\三种格式) 非常构思,非常新颖,非常内容,非常讲解,非常全面,非常实用!绝对经典,绝对给力,绝对精品,绝对耳目一新, ...

  • 电荷库仑定律物理教案
  • 知识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以及单位: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概括出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知道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理解电荷的物理模型. 情 ...

  •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rar (61.56 KB)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合集.rar (277.75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全集.rar (293.41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rar (221.12 KB)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

  • 高中物理 3.1 电流教案 鲁科版
  • 高中物理 3.1 电流教案 鲁科版 [教学目的] 1.理解电流形成的三个条件,知道电流速度是电场传播的速度,不同于自由电子运动速度 2.知道电流的方向和单位,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 3.复习欧姆定律,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教学重点] 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 把静电场中电场 ...

  • [初中物理]15.1两种电荷
  • 15.1两种电荷 一.教材分析 <电荷摩擦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 ...

  • 人教版初中物理目录5
  • 人教版初中物理目录 八年级上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么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光的色散 六.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