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功] 说 课 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功》说课稿

弥向春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 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 =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

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引入新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以课本中

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生活实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大组来分析讨论引入新课中提出的“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斜面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求,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并能根据老师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从而引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功的概念。老师通过投影图片和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学生则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学生自然便能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课本多少和高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

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有关功的练习题,第一题是马用200N 的力拉着重为1500N 的车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 ,求:拉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重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第二题是一座起重机用钢丝绳将500Kg 的重物从地面匀速提升5m 到楼上,接着又将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5m ,在整个过程中,钢丝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通过这两个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求学生共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老师加以强调。(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要求学生

巩固好本节所学内容,完成对应练习,并预习第四节功率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功》说课稿

弥向春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功》。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 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 =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

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将要学习的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引入新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以课本中

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生活实例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大组来分析讨论引入新课中提出的“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 的机械”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斜面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强调实验要求,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并能根据老师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从而引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功的概念。老师通过投影图片和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学生则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学生自然便能得出正确结论,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课本多少和高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

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有关功的练习题,第一题是马用200N 的力拉着重为1500N 的车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100m ,求:拉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重力对车做的功是多少焦?第二题是一座起重机用钢丝绳将500Kg 的重物从地面匀速提升5m 到楼上,接着又将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5m ,在整个过程中,钢丝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通过这两个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课堂小结:(1)、知识内容小结: 要求学生共同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的主要内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老师加以强调。(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要求学生

巩固好本节所学内容,完成对应练习,并预习第四节功率内容。


相关内容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究熔化的条件教案 苏科版
  • 探究熔化的条件教案 苏科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教具 学生实验,4人一组.每组配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块.蜡.水.火柴 教学方法 实验法 ...

  • 2017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期中试题及答案
  •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八年级物理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入答题纸对应的方框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次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声 ...

  • 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教学反思苏科版解析
  • 噪声及其控制 这节课理论联系实际较紧密,可通过生产, 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噪声的概念,噪声的来源,噪声危害及际治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 与,认真讨论, 分析, 归纳出各知识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 ...

  •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教案苏科版
  • 第三章 光现象 四.平面镜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平面镜的应用.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把一块玻璃直立 ...

  • 初中物理教材(苏科版)目录
  • 初中物理教材(苏科版)目录 八年级(上) 引言 一. 奇妙的物理现象 二. 体验科学研究 第一章 声现象 一. 声音是什么 二. 声音的特性 三. 令人厌烦的噪音 四.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二. 汽化和液化 三. 熔化和凝固 四. 升华和凝华 五. 水循 ...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物质的物理属性
  •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知识要点 1. mg :1m 3= dm 3= cm 3. 2.使用天平时,应先将天平放在上.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再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处.测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用 向 盘中加减砝码:在标尺上移动 ,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3.质量是物体的物理 ...

  •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同步练习3新版苏科版
  • 力与运动的关系 1.如图所示,列车进站关闭发动机,由于________列车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列车 速度由快变慢,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受到________的作用. 第1题 第2题 第3 题 2.如图所示,足球跟随着运动员前进,运动员通过________控制足球的运动状态.足 球被踢出后,在空中继续运动, ...

  • 2017初中物理(苏科版)目录
  • 2017初中物理(苏科版)目录 八年级(上) 第一章 引言 一. 奇妙的物理现象 二. 体验科学研究 第二章 声现象 一. 声音是什么 二. 声音的特性 三. 令人厌烦的噪音 四.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二. 汽化和液化 三. 熔化和凝固 四. 升华和凝华 ...

  •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测试卷
  • 级 密 九年级物理第11章课课清(1) 一.选择题(14×2分) 1. 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图1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班图1 2. 如图2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 ,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 拉至位置B ,力F 在这个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