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日本民族精神

2008年9月总第137期第5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Sep.2008SerialNo.137No.5

地理环境与日本民族精神

龚道贵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日本民族精神形成中产生了极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日

坚韧、牺牲的民族精神。本人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浓厚的集团意识、狭隘的民族意识,强烈的文化吸收性与勤俭、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危机意识;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

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08)05-0126-05

世界上各民族迥然有别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都与他们所生活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存在环境决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志。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空间地理条件,决定了该民族的生存意识。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精神’所从而表演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

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场地,……是一种主要的、

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

[1]85

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人口却高达一亿二千万,日本粮食自给率只有不足50%,另外50%以上依赖进口。第二,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资源的日蕴藏量极小,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本能源资源90%以上依赖海外进口,日本石油的煤的76%、天然气的80%依赖进口。矿产资源99.8%、矿方面,种类虽多,且几乎遍及全国,但成矿范围小、层薄、杂质多,难于开采。铝土矿、镍矿石、磷矿石铅矿的78.锌100%依赖进口,铁矿石的98.4%、6%、矿的62.铜矿的91%、锡矿的98%都需要进口。4%、棉花和天然橡胶也需要100%依赖进口。此外,羊毛、

[3]350

同,这种生存环境打下的烙印,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一种意识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头而消失,一种精神、

脑中很难抹去它的痕迹。著名的日本核物理学家石“民族性一旦形成,它的变化就像核田英一郎说过:

[2]189

性格一样需要几万年的时间。”

“不进口原料就不能生存,这是日本经济今昔都不

[4]34

第三,灾害频繁。日本位于地球上最活变的本质。”

跃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造山带,全境有火山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生存意志,植根于日本特殊的生存环境,源于生存需要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冲突激发的生存意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等,是大和民族与岛国生存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1923年9月

1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毁东京房屋的73%和横台风等滨房屋的96%,死亡达l5万人。此外,海啸、自然灾害也经常肆虐日本。第四、商品销售市场严重依赖海外。日本的电子计算机、汽车、船舶、电视机、钟表等十几个主要工业产品,它们产品的50%以上要依靠到国外市场销售,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地小物少、灾害频发的特殊环境和经济条件,不仅给日本民族的经济和物质生活带来严重困难,而且使日本民族的个性中融进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

一、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

日本的生存环境不能有效地满足日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给日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第一,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多为山地丘陵,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4.0.27%。9%,

【作者简介】龚道贵(1962-),男,湖北钟祥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

・・126

意识。恶劣的环境,不利于古代文明的发展,使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文明毫无光彩,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迟于其他文明,而且在发展的程度上异常落后,甚至在其所毗邻的中国早已进人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日本文化仍在原始状态中徘徊。古代日本处在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近代日本则处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边缘。日本文化的落后性使其在与中心文化的接触中更加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意识。今天,日本经济虽跃居世界第二,但日本经济有不依赖外国就难以维系的致命弱点,没有和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日本经济就会崩溃。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1941年12月日美爆发太平洋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当年8月美国宣布对日石油禁运:美不仅停止向日出售,而且切断了海上石油通道。在当代日本,能源90%靠进口,进口中又有近80%靠中东。中东政治动乱,始终处于动荡状态,能源通道总是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灯火辉煌的东京像一盏油灯,一旦如果把日本的掐断能源供应,整个东京将一片黑暗。

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封锁上的话,实际上就等于扼住了日本的咽喉。只要在全球的资源和贸易的有序流通中哪怕是出现最轻微的混乱,日本就会遭受伤害,更不用说全球的总体稳定遭到冲击时,日本将是何等脆弱了。地理环境的现实是日本民族一直都无法抹去的危机,日本民族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农业社会阶段如此,工业化社会直至当代同样如此,只不过内涵有所改变而已。

后还留在公司里继续工作几小时,星期六理应休息,仍有部分职工不计报酬地加班。日本的机关、银行、贸易公司,普遍要打两遍下班铃,第一遍是下午五点,第二遍是晚上八点,催促大家赶紧回家,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人一直工作到九点以后才离开。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日本人的工作时间仍然比已经“落在后面”的西欧人长得多。拼命劳动、过份劳动,视勤劳、忙碌为美德。“工作魔鬼”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日本出现了特有的社会现象“过吃面劳死”。日本民族性格细腻,做事认真,从喝茶、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日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这是同日本人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的。

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在日本人看来节俭就是创造财富。日本的国民储蓄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之多,而美国才有百分之十几。众所周知,日本的存款利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尽管如此,日本人仍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显然不是利润诱惑的结果。这些个人储蓄经银行、保险机构贷给大企业,即成为高积累的一部分资金,从而推动并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在日本企业中,节俭风尚已蔚然成风,节省经费开支、降低企业成本,成为日本企业的传家宝。

日本火山、地震、台风等灾害频繁,但多灾多难并没有摧毁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相反,频繁的台风、地震使得日本人习惯于接受大自然的灾难,并且养成了一种坚韧的耐力,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台风、地震心理”。由于具备了这种心理,使得日本人每次在巨大的灾难过后都能比较快地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并重新开始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几乎摧毁了日本的一切,但日本人很快克服了战败带来的巨大困难,到1955年就完全恢复了。95年的阪神地震造成房塌火灾,数千人死亡,但仅仅一年之后,阪神地区的建筑和经济生活就恢复了60%以上。这一切都表明,日本民族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日本民族的顽强、坚韧、自强不息,赢得了世界的肯定。频繁的灾难同时也赋予日本民族牺牲精神,民众富有牺牲精神,国家才能有效地推行其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政策。如明治政府时期,二百多万武士及其家属的大部分顺从地从过去的特权阶层转化为

二、勤俭、坚韧、牺牲的意志品质

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战争;土地所不能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

[5]279人力去获得。”由于日本山多地少,相对人口而言

耕地十分有限,这使日本人非得以辛勤的汗水投入有限的土地,或以超常的辛劳去垦荒才可以生存,这种勤勉世代相传,成为一种劳作传统。资源匮乏,缺少依赖感的生存环境,使日本民族意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岛上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是靠不住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发生危机,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劳作,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积累起来,以此来增强抵御灾害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意识,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认真、节俭的优秀品格。日本企业无论是领导热爱劳动的者,还是员工都有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

企业价值观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许多工人下班

・・127

现代工厂的第一批雇用工人,表现出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如果说日本的现代化速度是以明治政府最大限度的牺牲日本民众为代价而取得的,那么,日本人民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则是日本现代化得以迅速启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与“否”。他们往往用隐没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方式,来求得集团对自己的承认。日本以樱花为国花。有人说,日本人就像樱花,单个花朵并不起眼,而樱花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满树盛开时,就非常好看。

精神,而这也正是日本突出的民族性格。

三、浓厚的集团意识

可以说,日本独特的集团意识也是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第一,日本是个岛国,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全国山多平地少,几支大山脉和中部断层把日本分成许多分散的小地块和盆地。这种分散孤立的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合作,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日本人养成了集团思想。第二,日本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十分适于种植水稻。对于种植水大家合作互稻的民族来说,互助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助和进行协商,这些也都离不开集团。因此,水稻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日本人的合群意识和集团观念。第三,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为了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活环境,人们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战胜自然灾害。日本岛孤悬海中,粮食不足,资源贫乏,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个人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谋求出路,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结成坚强的集体,在与恶劣环境的长期斗争中,人们渐渐认识到集团力量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人们从事集团活动的习惯,并且产生了依赖集团的归属感。第四,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统一的文字语言、稳定的政治形文化归属感比较强,态,使得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

这是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基础。

一种对脱群之后孤立的恐惧让他们更加凝聚在一起,因为只有集体共同的力量下才能求得生存,他们对民族、家族、集团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离不开“一群不会散开的小鱼”。他们对这些集团或群体,是

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小集团极端负责。这种忠诚集团心理得到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共识,它使日本民族能轻易地形成民族整体向某一特定目标趋进的心性,使日本人民在共同的思想理念驱使下,团结在政府周围,大搞经济建设,为日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人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和多数人一致而忽略个人的个性。日本人把得到同事们的认可,集团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尤为重要。因此,日本人在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方面,很难直接说出

四、强烈的吸收性

日本是岛国,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日本要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很困难的,日本人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在与中心文化的接触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内聚力。受海洋影响,日本民族形成了突出的进取、开放的性格,产生了日本向外学习的动力。向外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极易形成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他们注重向域外先进民族学习一切可为其所用的生存智慧与方式,对外来文化吸收、选择、创新。日本自古以来就具融合,然后不断加以变异、

有极强的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善学求变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由于一个重要特征,几乎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始终。大和民族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形成过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不完备而少有力,外来文化优越性日本民醒目突出,这使得对外来文化吸收少有障碍。族学习外国的东西不是基于优越文化心态,相反是基于耻辱文化心态进行的。“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承认

[6]282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民族漠视绝

对理念、不会恪守任何绝对的原则,他们放弃了所有的价值判断而只求生存,形成功利导向的多维相对主义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表现出随机应变的实用性特点。日本普遍信仰的神道传统缺乏一致性的系统经典和戒律,也反映了日本人的功利主义处世哲学,形成日本人不为常理所拘而善于适应环境,不为原则所困而呈灵活多变之特性。中江兆民说:“日本人极其明白事理,很会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前进,绝

[7]16对不抱顽固的态度。”另外,火山、地震、台风等自

然灾害频繁,锻造了日本人面对变局听天由命般地宿命接受,泰然处置的适应能力和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从不过多地抱怨什么,也使日本的变革相对容易。由于外源型的现代化是自觉的定向运动,如果没日有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就不可能主动进行现代化。本民族对先进文化即现代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得他们轻易完成了其自身现代化启动中最困难的一部这使得日本文化的更新改造分,即思想意识的转变。

相对容易,很快形成了推进自身优化的开放性和以

・・128

先进为师不断更新自我的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姿态,使日本一次又一次达到焕然一新的境界。日本文化是开放性的、摄取性的、融合性的。世界上许多落后国家,其致命的弱点就在于敌视和排斥外域文化,奉行“闭关锁国”、“敝帚自珍”政策,宁愿抱残守缺,也不接纳外域文化。其结果是:当外域文化的力量不足于与这个民族的文化相匹敌的时候,还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文化得以明哲保身,但闭关自守却使它不可避免地痛失发展的良机;当外域文化占据优势的时候,甚至会丧失民族固有文化的本质部分,从而丧失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日本对外来文化毫无戒备的欢迎态度,使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自然而然地被吸收进来。像汉唐王朝的儒学、佛教东渡,十六、十七世纪“兰学”的引入,似乎都是随海潮涌来,属十分自然之事,形成了日本国民的开放性。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影响的文化,都能在日本找到它的影子,日本先后吸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南蛮(以葡萄牙为主)文化、红毛(以荷兰为主)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其特点是以整个国家的规模进行全方位的吸收,像这样酣畅的文化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使日本由落后国快步进入强国之林。日本民族的长处全在于他们肯一心一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虑,排他;心胸狭窄;无科学根据地感情冲动,卑屈而盲目骄傲,容易从崇拜外国急转为国粹主义,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狂热,又容易从自卑感一下子变成唯我独尊;日本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实现日本民族的利益,可以不惜牺牲和侵占他国利益,在日本人看来,日本是建构世界秩序的出发点和核心。

实际上,大和民族血统中有着善于侵掠其他民族的通古斯草原骑马民族渊源。游牧民族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了对相邻民族,尤其是比较富足的农业民族进行经常性的武力侵袭的传统。日本列岛上的旧石器时代人来自欧亚大陆,属于蒙古人种,日本人的血液与性格中融入了草原骑马民族的血统,正是继承了这种不惜动用武力的扩张性生存方式,崇尚武勇的种族精神,弱肉强食的文化特征,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和好战性、掠夺性、征服欲等民族性格。日本作为岛国,在其文化心理上蕴含着海洋情结,这也是日本民族精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层社会心理。海洋情结类似于西方世界的海洋意识,孕育强烈的征服欲望,将日本民族造就成海上骑马民族,它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和现实。“海洋骑马民族”的生存方式,历练出比“草原骑马民族”更强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植根于恶劣生存环境的日本民族精神。

一个具有狭隘民族意识的国家,抱着自己的优劣意识与极端民族利己主义不放,缺乏和谐与融和的基因,很难承担起对其他民族的责任。在走向国际化的今天,日本民族狭隘的民族意识和生存方式只会使其在国际社会中越发感到孤立和迷惑。著名的日本专家赖肖尔说过:“日本人在各种各样的国际事件、地区纠纷、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国际学术会议等一切场合只考虑自己,对别国的复杂问题或者感

[9]486

到损害自己利益的问题极力回避”,使日本始终

五、狭隘的民族意识

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资源匮乏,火山地震频繁,资源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存在严重生存危机。自身缺乏文化原创性和自创力,古代日本位于发达的中华文化的边缘,近代又处于西方文明的边缘,日本人自然而然地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生存危机意识和自卑感,一种如同生理有缺陷的人所具有的那种无法摆脱的深沉的自卑感。长期生活于孤独的地理环境下的日本人,因历史进程的相对单一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结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的单合意性、同质性均极强的大一化特征,民族认同感、

和民族,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日本人形成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形成日本不辨是非善恶的相对主义境界。“素称岛国根性的闭锁、排他的精神,就是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还由于岛国内部地形的孤立性而变得更为严重。这些条件无疑都是构

[8]4

成日本的现在和未来的永恒制约因素。”其表现

“光荣”地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民族的单一性与高度同质性导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世界文化的走向中构成了厚厚的障壁进而转化为狭隘的、排他利己的民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阻碍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交融、日本经济国际化向纵深方向拓展进而实现全面国际化的主

[10]9

要桎梏。”“如果一个社会群体在具有高度独立性

和整合性的同时,又具有自群主义(特殊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它势必会同其他类属相同,组合各异的集团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而自己群体内不同类属的人之间的距离却缩小,同类属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11]257-258“自群主义是日本民族、社会、集团的特色”这

是:视域特别狭窄,不顾大局,处处为小团体处心积

无疑成为其“国际化”进程的一大顽疾。!

・・129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杨宁一.了解日本人[Ml.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日本国战争赔偿备忘录[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3]李正堂.为什么日本不认账——

[4][日]若槻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M].赵自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宋绍英,伊文成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续一年有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

[8][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日]小林正雄.宰相中曾根康弘[M].东京:伊势新闻社,1985.

[10]王焕丽.日本文化的国际化走向及其民族根性障碍[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7.

—日本现代化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1]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编辑/张明元

(上接第94页)引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持续发展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一是加大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总结开展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工作的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加大对服务基础上,面向农村、

农村中小企业“六项机制”的落实力度。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对农村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二是探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模式,提升保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保险,防范化解农业风险,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探索农房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扩大农健康、意外伤村车辆承保面;发展适合农民的养老、

害保险,提高对农村居民的保障能力。三是扩大农业信贷规模,重点支持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促进农四是加大窗口指民增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导力度,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执行标准,防止恶性竞争。五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向规范化经营,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转变。六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和服务网点建设,帮助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解决金融对“三农”支持不足的问题。"

三、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做到充分

合理运用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是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金融部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快建立以工门,需要财政、

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农民持续增收,展农村生产力,保证稳定粮食生产、

重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需要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稳优质、高效、绿色农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生产高产、

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四、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支持农村经济

□编

辑/方永祥

・・130

2008年9月总第137期第5期

黑河学刊

HeiheJournal

Sep.2008SerialNo.137No.5

地理环境与日本民族精神

龚道贵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日本民族精神形成中产生了极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日

坚韧、牺牲的民族精神。本人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浓厚的集团意识、狭隘的民族意识,强烈的文化吸收性与勤俭、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危机意识;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

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08)05-0126-05

世界上各民族迥然有别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都与他们所生活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存在环境决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志。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空间地理条件,决定了该民族的生存意识。黑格尔曾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精神’所从而表演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是

而且必要的基础。……这场地,……是一种主要的、

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

[1]85

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数34.1%,人口却高达一亿二千万,日本粮食自给率只有不足50%,另外50%以上依赖进口。第二,资源短缺。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是日本工业生产的基础。日本能源资源和矿物资源的日蕴藏量极小,使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本能源资源90%以上依赖海外进口,日本石油的煤的76%、天然气的80%依赖进口。矿产资源99.8%、矿方面,种类虽多,且几乎遍及全国,但成矿范围小、层薄、杂质多,难于开采。铝土矿、镍矿石、磷矿石铅矿的78.锌100%依赖进口,铁矿石的98.4%、6%、矿的62.铜矿的91%、锡矿的98%都需要进口。4%、棉花和天然橡胶也需要100%依赖进口。此外,羊毛、

[3]350

同,这种生存环境打下的烙印,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一种意识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头而消失,一种精神、

脑中很难抹去它的痕迹。著名的日本核物理学家石“民族性一旦形成,它的变化就像核田英一郎说过:

[2]189

性格一样需要几万年的时间。”

“不进口原料就不能生存,这是日本经济今昔都不

[4]34

第三,灾害频繁。日本位于地球上最活变的本质。”

跃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造山带,全境有火山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生存意志,植根于日本特殊的生存环境,源于生存需要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冲突激发的生存意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等,是大和民族与岛国生存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00多座,其中活火山占1/3。全国每天平均发生地震约4次,有“火山国”“地震国”、之称。1923年9月

1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毁东京房屋的73%和横台风等滨房屋的96%,死亡达l5万人。此外,海啸、自然灾害也经常肆虐日本。第四、商品销售市场严重依赖海外。日本的电子计算机、汽车、船舶、电视机、钟表等十几个主要工业产品,它们产品的50%以上要依靠到国外市场销售,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地小物少、灾害频发的特殊环境和经济条件,不仅给日本民族的经济和物质生活带来严重困难,而且使日本民族的个性中融进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机

一、深刻的生存危机意识

日本的生存环境不能有效地满足日本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给日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第一,国土狭小。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多为山地丘陵,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4.0.27%。9%,

【作者简介】龚道贵(1962-),男,湖北钟祥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

・・126

意识。恶劣的环境,不利于古代文明的发展,使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文明毫无光彩,不仅在时间上远远迟于其他文明,而且在发展的程度上异常落后,甚至在其所毗邻的中国早已进人发达的封建社会时,日本文化仍在原始状态中徘徊。古代日本处在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近代日本则处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边缘。日本文化的落后性使其在与中心文化的接触中更加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危机意识。今天,日本经济虽跃居世界第二,但日本经济有不依赖外国就难以维系的致命弱点,没有和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日本经济就会崩溃。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1941年12月日美爆发太平洋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当年8月美国宣布对日石油禁运:美不仅停止向日出售,而且切断了海上石油通道。在当代日本,能源90%靠进口,进口中又有近80%靠中东。中东政治动乱,始终处于动荡状态,能源通道总是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灯火辉煌的东京像一盏油灯,一旦如果把日本的掐断能源供应,整个东京将一片黑暗。

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封锁上的话,实际上就等于扼住了日本的咽喉。只要在全球的资源和贸易的有序流通中哪怕是出现最轻微的混乱,日本就会遭受伤害,更不用说全球的总体稳定遭到冲击时,日本将是何等脆弱了。地理环境的现实是日本民族一直都无法抹去的危机,日本民族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农业社会阶段如此,工业化社会直至当代同样如此,只不过内涵有所改变而已。

后还留在公司里继续工作几小时,星期六理应休息,仍有部分职工不计报酬地加班。日本的机关、银行、贸易公司,普遍要打两遍下班铃,第一遍是下午五点,第二遍是晚上八点,催促大家赶紧回家,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人一直工作到九点以后才离开。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日本人的工作时间仍然比已经“落在后面”的西欧人长得多。拼命劳动、过份劳动,视勤劳、忙碌为美德。“工作魔鬼”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日本出现了特有的社会现象“过吃面劳死”。日本民族性格细腻,做事认真,从喝茶、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日本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发展起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这是同日本人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的。

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在日本人看来节俭就是创造财富。日本的国民储蓄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之多,而美国才有百分之十几。众所周知,日本的存款利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尽管如此,日本人仍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显然不是利润诱惑的结果。这些个人储蓄经银行、保险机构贷给大企业,即成为高积累的一部分资金,从而推动并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在日本企业中,节俭风尚已蔚然成风,节省经费开支、降低企业成本,成为日本企业的传家宝。

日本火山、地震、台风等灾害频繁,但多灾多难并没有摧毁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相反,频繁的台风、地震使得日本人习惯于接受大自然的灾难,并且养成了一种坚韧的耐力,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台风、地震心理”。由于具备了这种心理,使得日本人每次在巨大的灾难过后都能比较快地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并重新开始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几乎摧毁了日本的一切,但日本人很快克服了战败带来的巨大困难,到1955年就完全恢复了。95年的阪神地震造成房塌火灾,数千人死亡,但仅仅一年之后,阪神地区的建筑和经济生活就恢复了60%以上。这一切都表明,日本民族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日本民族的顽强、坚韧、自强不息,赢得了世界的肯定。频繁的灾难同时也赋予日本民族牺牲精神,民众富有牺牲精神,国家才能有效地推行其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政策。如明治政府时期,二百多万武士及其家属的大部分顺从地从过去的特权阶层转化为

二、勤俭、坚韧、牺牲的意志品质

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土地优良就自然地产生依赖性。”“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战争;土地所不能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

[5]279人力去获得。”由于日本山多地少,相对人口而言

耕地十分有限,这使日本人非得以辛勤的汗水投入有限的土地,或以超常的辛劳去垦荒才可以生存,这种勤勉世代相传,成为一种劳作传统。资源匮乏,缺少依赖感的生存环境,使日本民族意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岛上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是靠不住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发生危机,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劳作,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积累起来,以此来增强抵御灾害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意识,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认真、节俭的优秀品格。日本企业无论是领导热爱劳动的者,还是员工都有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

企业价值观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许多工人下班

・・127

现代工厂的第一批雇用工人,表现出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如果说日本的现代化速度是以明治政府最大限度的牺牲日本民众为代价而取得的,那么,日本人民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则是日本现代化得以迅速启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与“否”。他们往往用隐没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方式,来求得集团对自己的承认。日本以樱花为国花。有人说,日本人就像樱花,单个花朵并不起眼,而樱花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满树盛开时,就非常好看。

精神,而这也正是日本突出的民族性格。

三、浓厚的集团意识

可以说,日本独特的集团意识也是地理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第一,日本是个岛国,由三千多个小岛组成。全国山多平地少,几支大山脉和中部断层把日本分成许多分散的小地块和盆地。这种分散孤立的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合作,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日本人养成了集团思想。第二,日本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十分适于种植水稻。对于种植水大家合作互稻的民族来说,互助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助和进行协商,这些也都离不开集团。因此,水稻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日本人的合群意识和集团观念。第三,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国,为了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活环境,人们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战胜自然灾害。日本岛孤悬海中,粮食不足,资源贫乏,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个人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谋求出路,严酷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结成坚强的集体,在与恶劣环境的长期斗争中,人们渐渐认识到集团力量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人们从事集团活动的习惯,并且产生了依赖集团的归属感。第四,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统一的文字语言、稳定的政治形文化归属感比较强,态,使得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

这是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基础。

一种对脱群之后孤立的恐惧让他们更加凝聚在一起,因为只有集体共同的力量下才能求得生存,他们对民族、家族、集团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离不开“一群不会散开的小鱼”。他们对这些集团或群体,是

集团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对各种大、小集团极端负责。这种忠诚集团心理得到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共识,它使日本民族能轻易地形成民族整体向某一特定目标趋进的心性,使日本人民在共同的思想理念驱使下,团结在政府周围,大搞经济建设,为日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人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和多数人一致而忽略个人的个性。日本人把得到同事们的认可,集团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看得尤为重要。因此,日本人在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方面,很难直接说出

四、强烈的吸收性

日本是岛国,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日本要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很困难的,日本人有着深刻的危机意识,在与中心文化的接触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内聚力。受海洋影响,日本民族形成了突出的进取、开放的性格,产生了日本向外学习的动力。向外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极易形成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他们注重向域外先进民族学习一切可为其所用的生存智慧与方式,对外来文化吸收、选择、创新。日本自古以来就具融合,然后不断加以变异、

有极强的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饮似长鲸吸百川”的能力。善学求变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由于一个重要特征,几乎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始终。大和民族从一开始就从来没有形成过具有自己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不完备而少有力,外来文化优越性日本民醒目突出,这使得对外来文化吸收少有障碍。族学习外国的东西不是基于优越文化心态,相反是基于耻辱文化心态进行的。“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承认

[6]282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民族漠视绝

对理念、不会恪守任何绝对的原则,他们放弃了所有的价值判断而只求生存,形成功利导向的多维相对主义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表现出随机应变的实用性特点。日本普遍信仰的神道传统缺乏一致性的系统经典和戒律,也反映了日本人的功利主义处世哲学,形成日本人不为常理所拘而善于适应环境,不为原则所困而呈灵活多变之特性。中江兆民说:“日本人极其明白事理,很会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前进,绝

[7]16对不抱顽固的态度。”另外,火山、地震、台风等自

然灾害频繁,锻造了日本人面对变局听天由命般地宿命接受,泰然处置的适应能力和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从不过多地抱怨什么,也使日本的变革相对容易。由于外源型的现代化是自觉的定向运动,如果没日有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就不可能主动进行现代化。本民族对先进文化即现代化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得他们轻易完成了其自身现代化启动中最困难的一部这使得日本文化的更新改造分,即思想意识的转变。

相对容易,很快形成了推进自身优化的开放性和以

・・128

先进为师不断更新自我的机制,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姿态,使日本一次又一次达到焕然一新的境界。日本文化是开放性的、摄取性的、融合性的。世界上许多落后国家,其致命的弱点就在于敌视和排斥外域文化,奉行“闭关锁国”、“敝帚自珍”政策,宁愿抱残守缺,也不接纳外域文化。其结果是:当外域文化的力量不足于与这个民族的文化相匹敌的时候,还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文化得以明哲保身,但闭关自守却使它不可避免地痛失发展的良机;当外域文化占据优势的时候,甚至会丧失民族固有文化的本质部分,从而丧失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日本对外来文化毫无戒备的欢迎态度,使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自然而然地被吸收进来。像汉唐王朝的儒学、佛教东渡,十六、十七世纪“兰学”的引入,似乎都是随海潮涌来,属十分自然之事,形成了日本国民的开放性。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影响的文化,都能在日本找到它的影子,日本先后吸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南蛮(以葡萄牙为主)文化、红毛(以荷兰为主)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等,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其特点是以整个国家的规模进行全方位的吸收,像这样酣畅的文化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使日本由落后国快步进入强国之林。日本民族的长处全在于他们肯一心一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虑,排他;心胸狭窄;无科学根据地感情冲动,卑屈而盲目骄傲,容易从崇拜外国急转为国粹主义,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狂热,又容易从自卑感一下子变成唯我独尊;日本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为了实现日本民族的利益,可以不惜牺牲和侵占他国利益,在日本人看来,日本是建构世界秩序的出发点和核心。

实际上,大和民族血统中有着善于侵掠其他民族的通古斯草原骑马民族渊源。游牧民族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了对相邻民族,尤其是比较富足的农业民族进行经常性的武力侵袭的传统。日本列岛上的旧石器时代人来自欧亚大陆,属于蒙古人种,日本人的血液与性格中融入了草原骑马民族的血统,正是继承了这种不惜动用武力的扩张性生存方式,崇尚武勇的种族精神,弱肉强食的文化特征,优胜劣汰的强权思想和好战性、掠夺性、征服欲等民族性格。日本作为岛国,在其文化心理上蕴含着海洋情结,这也是日本民族精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层社会心理。海洋情结类似于西方世界的海洋意识,孕育强烈的征服欲望,将日本民族造就成海上骑马民族,它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和现实。“海洋骑马民族”的生存方式,历练出比“草原骑马民族”更强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植根于恶劣生存环境的日本民族精神。

一个具有狭隘民族意识的国家,抱着自己的优劣意识与极端民族利己主义不放,缺乏和谐与融和的基因,很难承担起对其他民族的责任。在走向国际化的今天,日本民族狭隘的民族意识和生存方式只会使其在国际社会中越发感到孤立和迷惑。著名的日本专家赖肖尔说过:“日本人在各种各样的国际事件、地区纠纷、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国际学术会议等一切场合只考虑自己,对别国的复杂问题或者感

[9]486

到损害自己利益的问题极力回避”,使日本始终

五、狭隘的民族意识

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资源匮乏,火山地震频繁,资源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存在严重生存危机。自身缺乏文化原创性和自创力,古代日本位于发达的中华文化的边缘,近代又处于西方文明的边缘,日本人自然而然地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生存危机意识和自卑感,一种如同生理有缺陷的人所具有的那种无法摆脱的深沉的自卑感。长期生活于孤独的地理环境下的日本人,因历史进程的相对单一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结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的单合意性、同质性均极强的大一化特征,民族认同感、

和民族,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日本人形成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形成日本不辨是非善恶的相对主义境界。“素称岛国根性的闭锁、排他的精神,就是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还由于岛国内部地形的孤立性而变得更为严重。这些条件无疑都是构

[8]4

成日本的现在和未来的永恒制约因素。”其表现

“光荣”地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民族的单一性与高度同质性导致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世界文化的走向中构成了厚厚的障壁进而转化为狭隘的、排他利己的民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阻碍日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交融、日本经济国际化向纵深方向拓展进而实现全面国际化的主

[10]9

要桎梏。”“如果一个社会群体在具有高度独立性

和整合性的同时,又具有自群主义(特殊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它势必会同其他类属相同,组合各异的集团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而自己群体内不同类属的人之间的距离却缩小,同类属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11]257-258“自群主义是日本民族、社会、集团的特色”这

是:视域特别狭窄,不顾大局,处处为小团体处心积

无疑成为其“国际化”进程的一大顽疾。!

・・129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杨宁一.了解日本人[Ml.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日本国战争赔偿备忘录[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3]李正堂.为什么日本不认账——

[4][日]若槻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M].赵自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6][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宋绍英,伊文成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续一年有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

[8][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M].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日]小林正雄.宰相中曾根康弘[M].东京:伊势新闻社,1985.

[10]王焕丽.日本文化的国际化走向及其民族根性障碍[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7.

—日本现代化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1]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编辑/张明元

(上接第94页)引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持续发展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一是加大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总结开展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工作的面向农村中小企业,加大对服务基础上,面向农村、

农村中小企业“六项机制”的落实力度。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对农村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二是探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模式,提升保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保险,防范化解农业风险,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探索农房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扩大农健康、意外伤村车辆承保面;发展适合农民的养老、

害保险,提高对农村居民的保障能力。三是扩大农业信贷规模,重点支持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促进农四是加大窗口指民增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导力度,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执行标准,防止恶性竞争。五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向规范化经营,向现代化管理方向转变。六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和服务网点建设,帮助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解决金融对“三农”支持不足的问题。"

三、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做到充分

合理运用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是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金融部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快建立以工门,需要财政、

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农民持续增收,展农村生产力,保证稳定粮食生产、

重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需要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稳优质、高效、绿色农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生产高产、

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四、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支持农村经济

□编

辑/方永祥

・・130


相关内容

  • 日本民族性格与日本现代园林发展的关系
  • 日本民族性格与日本现代园林发展的关系 1. 日本园林的历史发展 1.1史前时代: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即有苑园.从大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645-780 年) 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文化") ,园林也得到发展. 1.2飞鸟时代:(538年) 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 ...

  • 浅谈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
  • 浅谈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 潘洁卿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文章针对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性,阐述日本平面设计中审美的民族性,即既重视民族性又不缺乏走世界意识下:探索本土文化内涵,形成个性文化. [关键词]日本平面设计: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个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 ...

  •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形成原因浅析
  • 宏 观 管 理/19 日本企业文化的 主要内涵及形成原因浅析 邓秋枝 摘 要: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腾飞,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日本民族渴望成为强者和务实的传统心理对其企业文化的影响,以"忠&quo ...

  • 日本人为什么工作这么认真
  • 日本人为什么工作这么认真 12营销(2)班 1206100234 高琛 1.对于忠义的文化理解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日本从隋唐开始就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传播到日本后对日本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衰弱,君主权力不 ...

  • 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 (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97264Jul.2009Vol.26No.4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 李 皓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 要: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q ...

  • 中日文化差异
  • 中日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 ...

  • 文明的融合
  • 文明的融合-浅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补 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 吕学文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不仅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存在着整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本质差异.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朗的今日,东西方文明的接触.摩擦.碰撞是必然会发生的,但碰撞的结果并非引起冲突,更不会因此而引发战争.碰撞的结果只能是东 ...

  • 关于爱国作文4000字
  • 关于爱国作文4000字 关于爱国作文40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的各种论坛里,反日的情绪突然高涨起来,刚开始我还只是认为是片面现象,但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再加上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在全国各大论坛上所看到的反日呼声就越来越高.各种贴子层出不穷,感觉好象中日双方指日就要开战 ...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
  • 社会心理学论文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专业:财务管理 班别:财务管理101班 学号:0926210508 姓名:吴婷 指导老师:胡峰 浅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 财务管理101班 吴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浅析中,透出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大学生对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