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虫啉拌种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吡虫啉拌种对植物生长的相关影响

很多研究报导了化学农药对作物光合作用、主要营养物质、次生物质及次生代谢、活性氧代谢、体内酶的变化、根系活力及生长调节物质等主要生理生化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多年应用效果证实,吡虫啉对植物的生长存在明显的调节效果,Thielert 2006年研究发现棉花使用吡虫啉拌种后不仅防治了苗期蚜虫,且植株长势表现出叶色浓绿、株高、根长与清水对照比都有增,说明吡虫啉除了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控制效果之外,还对作物本身存在其他的影响。部分国外企业更明确提出吡虫啉对植物生长具有“逆境屏蔽”效果,即合理使用吡虫啉,可以提升植株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近几年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围绕吡虫啉拌种后对植物生长态势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证了吡虫啉拌种的优势及必要性,更揭示了吡虫啉拌种可能存在的药害风险:

吡虫啉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以番茄为研究作物,研究证实吡虫啉对作物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影响明显。由于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系活力是衡量根系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SOD 与CAT 的活性上升,则说明植物的抗逆性有了增强。因此吡虫啉对以上指标产生的影响,会直接反映为植物的长势和抗不良环境能力。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CAT 活性影响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SOD 活性影响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分析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对番茄叶片和根系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根系活力的影响趋势,表明吡虫啉对番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不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测定的各种酶

活性增强,而是有一个最佳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以上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如吡虫啉用量过大,则会抑制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进而抑制植株生长,导致一系列药害症状:种子霉烂、种子不能萌芽、生长抑制、结实率及产量降低等等:

吡虫啉拌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现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较大,涉及发芽势、发芽率、出苗后长势等多个方面。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以小麦为供试作物,验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吡虫啉拌种小麦,在合适剂量下,播种后前4天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四天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且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优于不拌种处理;随后随着用药量的增倍,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表一: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药剂

有效成分

g

吡虫啉70%WS

0.5 1.0 1.5 2.0 4.0 4.8

甲基异柳磷40%EC

CK

0.4

纸床法

发芽势(%)

发芽率(%)

土床法

发芽率(%) 苗高(cm )

76.00Aa 92.75ABab

72.50ABab 90.50ABab 96.75Aa 5.73ABb 65.50ABCbc 85.00ABb 61.50Bc

55.00Dd 76.75Aa

74.00Bc

78.50Bc 93.00Aa

94.50Aa 96.75Aa 95.00Aa 82.00Bb

95.75Aa

6.66Aa 6.80Aa 5.40Bb 3.12Cc 3.24Cc

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代表0.01显著水平。 引自《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第11期

总结现有试验结论,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每公斤麦种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克以下拌种,对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作物出苗时间可能推迟1~2

天,与对照相比,胚芽和胚芽鞘短而壮,根更短更浓密;初萌发叶片有效面积也明显低于对照。如每公斤麦种吡虫啉拌种量过4克,则可明显降低种子萌发率。

经吡虫啉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且叶片浓绿,须根更长、更多,显著促进分蘖。

通过分析吡虫啉拌种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如使用得当,吡虫啉拌种对提升作物产量意义重大: 在生长调节阶段,吡虫啉拌种后致使作物萌发后根系发达,直接提升植株对水分及无机物的吸收能力;植株叶片有效面积降低,可降低蒸腾,减少植株对水分的消耗。即吡虫啉拌种后不仅可提升植株抗旱能力,更直接加强植株营养状况,有利于植株后期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在刺激生长阶段,吡虫啉拌种后可大幅度促进分蘖,根据河南农科院植保所数据,小麦分蘖增加最高可达46%,直接大幅度提升产量。这是改善品种或加大播种量所无法实现的。

如拌种量把握不得,尤其是过量用药,则明显降低种子萌芽率,直接造成药害。该类事件在吡虫啉拌种应用中多有报导。

吡虫啉拌种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于适量吡虫啉拌种后,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势必直接刺激植物生长,吡虫啉在多个作物上的应用也验证了吡虫啉拌种后对植株后期生长了影响。

表二:吡虫啉处理番茄幼苗后30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处理

有效成分剂量 (mg/株)

吡虫啉

1.0 1.5 2.5 3.0 5.0

CK

清水

展开叶数 (片)

(8.0+0.6)c 株高 (cm)

(29.55+2.4)c 根长 (cm)

(28.23+2.6)c 地上部分(鲜重)

(27.10+2.7)c 地下部分(鲜重)

(14.50+1.8)c 注:4次重复的平均值,经统计软件DPS (6.55)进行分析,同列间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以上引自《吡虫啉对番茄幼苗

根系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植物保护 2010,36(2):71-74

表三:吡虫啉拌种对棉株生长的影响(1995 句容)

有效剂量

克/百公斤种

播后25天 株高 Cm

生产量 cm/天 0.5 0.5 0.5 0.5

株高 cm 17.2 20.0 18.1 17.1

35天

生产量 cm/天 0.5 0.7 0.6 0.6

株高 cm 29.4 31.9 28.7 28.4

45天

生产量 cm/天 1.2 1.2 1.1 1.1

株高 cm 49.3 57.4 51.4 50.0

55天

生产量 cm/天 2.0 2.6 2.3 2.2

株高 cm 61.0 71.3 65.9 64.5

65天

生产量 cm/天 1.2 1.4 1.5 1.5

40 50 60 对照

12.0 13.2 12.2 11.5

注:生长量为调查间隔天数的平均值

引自《吡虫啉拌种控制棉虫作用及其促长保产效应》农药第36卷第2期(1997)

促进植株生长对多种作物丰产增收意义重大,现简要汇总吡虫啉拌种后促进植株生长对几类常见作物的影响:

表四:吡虫啉拌种对常见大宗作物的增产意义

如拌种过程中吡虫啉用药过量对植物生长导致的负面影响,目前仅体现在降低生产量,降低植株高度等方面,尚未深入研究分析。

就吡虫啉过量使用会直接降低植株根系活力分析,吡虫啉过量拌种在苗期药害表现为降低出苗率,最为直观;在植株生长期则表现为降低植株长势,势必影响植株营养状况,对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吡虫啉拌种,驱避刺吸式害虫,杜绝作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

农田作物中常见的植物病毒病及媒体昆虫如下:

由于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采取提前用药,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以避免病毒病传播的防治方法,受用药时机及药剂持效期的限制,实际防效也很一般。目前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还很被动,多是待病毒病发生以后采取补充植物营养物质供应、使用病毒钝化剂、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三位一体的手段。

吡虫啉在致死剂量下可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发挥胃毒活性,在亚致死剂量下,对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发挥忌食和驱避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棉花等双子叶作物受吡虫啉体内传导限制,持效期多在两个月左右;在禾本科等单子叶作物上,持效期可达全生育期。

尤其是植株生长中后期,待植株体内吡虫啉浓度因植株生长稀释或代谢而降低,进入亚致死剂量后,真正实现有效避免害虫取食,杜绝病毒病的发生。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曾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系统研究了吡虫啉拌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灰飞虱)及病毒病(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的相关性:

表五: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灰飞虱控制效果

试验处理

剂量/g

播种后12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17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23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29天

虫量/株

防效/%

吡虫啉70%WS 吡虫啉70%WS 空白对照

2.8 3.5 0

4.50 4.00 13.75

67.28a 70.68a 0

7.30 5.30 18.50

60.42b 70.91a 0

43.00 40.75 222.5

80.89a 81.82a 0

32.25 25.00 148.30

78.78a 83.18a 0

表六: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粗缩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试验处理

剂量/g

喇叭口期 病株率/%

吡虫啉70%WS 吡虫啉70%WS 空白对照

2.8 3.5 0

1.69 1.42 11.55

85.22a 87.61a

4.44 4.02 16.13

72.35a 74.34a

45.43 45.09 33.06

37.39a 36.38a

防效/%

收获期 病株率/%

防效/%

小区产量/kg

比对照增加/%

该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种后,玉米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吡虫啉拌种,驱鸟保种,不伤益虫

上世纪国外报导,种子经吡虫啉拌种处理后,对鸟类有强烈的忌食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

在实际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吡虫啉拌种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汇总现有关于吡虫啉拌种的相关文献,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在各个作物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结合前文分析,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

吡虫啉拌种技术符合绿色科技工程和农药可持续战略的要求

吡虫啉拌种技术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关注,目前得到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一拌三防:

持久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盲蝽蟓、跳甲、稻象甲等地上害虫;

有效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杜绝或减轻由各类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 一促三增:

促进植物生长;

增强植株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加根系及分蘖;增加产量。 一低三高:

高活性:几克即可满足虫害防治需要; 高安全:正常使用对植物生长无害; 高选择:只杀害虫,不伤天敌;

低残留:农药残留低,满足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简单、易行,节省劳动力

与克百威等常规拌种剂相比,吡虫啉优势明显

吡虫啉拌种对植物生长的相关影响

很多研究报导了化学农药对作物光合作用、主要营养物质、次生物质及次生代谢、活性氧代谢、体内酶的变化、根系活力及生长调节物质等主要生理生化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多年应用效果证实,吡虫啉对植物的生长存在明显的调节效果,Thielert 2006年研究发现棉花使用吡虫啉拌种后不仅防治了苗期蚜虫,且植株长势表现出叶色浓绿、株高、根长与清水对照比都有增,说明吡虫啉除了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有控制效果之外,还对作物本身存在其他的影响。部分国外企业更明确提出吡虫啉对植物生长具有“逆境屏蔽”效果,即合理使用吡虫啉,可以提升植株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

近几年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围绕吡虫啉拌种后对植物生长态势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进一步论证了吡虫啉拌种的优势及必要性,更揭示了吡虫啉拌种可能存在的药害风险:

吡虫啉对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以番茄为研究作物,研究证实吡虫啉对作物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影响明显。由于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系活力是衡量根系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根的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和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SOD 与CAT 的活性上升,则说明植物的抗逆性有了增强。因此吡虫啉对以上指标产生的影响,会直接反映为植物的长势和抗不良环境能力。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CAT 活性影响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SOD 活性影响

吡虫啉不同处理对植株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分析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对番茄叶片和根系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根系活力的影响趋势,表明吡虫啉对番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不是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测定的各种酶

活性增强,而是有一个最佳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业大学在各类作物上进行的拌种试验完全验证以上结论,吡虫啉在适量浓度下,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及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活力;如吡虫啉用量过大,则会抑制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进而抑制植株生长,导致一系列药害症状:种子霉烂、种子不能萌芽、生长抑制、结实率及产量降低等等:

吡虫啉拌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现有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后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较大,涉及发芽势、发芽率、出苗后长势等多个方面。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以小麦为供试作物,验证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吡虫啉拌种小麦,在合适剂量下,播种后前4天对小麦种子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出苗数和苗高均低于不拌种处理;四天后,拌种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不拌种处理无差异,且拌种处理的小麦苗高且壮,叶宽而深绿,根系发达,优于不拌种处理;随后随着用药量的增倍,种子的发芽率略有下降。

表一: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药剂

有效成分

g

吡虫啉70%WS

0.5 1.0 1.5 2.0 4.0 4.8

甲基异柳磷40%EC

CK

0.4

纸床法

发芽势(%)

发芽率(%)

土床法

发芽率(%) 苗高(cm )

76.00Aa 92.75ABab

72.50ABab 90.50ABab 96.75Aa 5.73ABb 65.50ABCbc 85.00ABb 61.50Bc

55.00Dd 76.75Aa

74.00Bc

78.50Bc 93.00Aa

94.50Aa 96.75Aa 95.00Aa 82.00Bb

95.75Aa

6.66Aa 6.80Aa 5.40Bb 3.12Cc 3.24Cc

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平均值;小写字母代表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代表0.01显著水平。 引自《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2009年第11期

总结现有试验结论,吡虫啉拌种后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种子萌发前后体现为生长调节作用,种子萌发后则表现为刺激生长:

每公斤麦种用吡虫啉有效成分2克以下拌种,对种子萌发率无影响,作物出苗时间可能推迟1~2

天,与对照相比,胚芽和胚芽鞘短而壮,根更短更浓密;初萌发叶片有效面积也明显低于对照。如每公斤麦种吡虫啉拌种量过4克,则可明显降低种子萌发率。

经吡虫啉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且叶片浓绿,须根更长、更多,显著促进分蘖。

通过分析吡虫啉拌种对作物种子萌发影响,如使用得当,吡虫啉拌种对提升作物产量意义重大: 在生长调节阶段,吡虫啉拌种后致使作物萌发后根系发达,直接提升植株对水分及无机物的吸收能力;植株叶片有效面积降低,可降低蒸腾,减少植株对水分的消耗。即吡虫啉拌种后不仅可提升植株抗旱能力,更直接加强植株营养状况,有利于植株后期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在刺激生长阶段,吡虫啉拌种后可大幅度促进分蘖,根据河南农科院植保所数据,小麦分蘖增加最高可达46%,直接大幅度提升产量。这是改善品种或加大播种量所无法实现的。

如拌种量把握不得,尤其是过量用药,则明显降低种子萌芽率,直接造成药害。该类事件在吡虫啉拌种应用中多有报导。

吡虫啉拌种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于适量吡虫啉拌种后,可有效提升植株体内保护酶系及根系活力,势必直接刺激植物生长,吡虫啉在多个作物上的应用也验证了吡虫啉拌种后对植株后期生长了影响。

表二:吡虫啉处理番茄幼苗后30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处理

有效成分剂量 (mg/株)

吡虫啉

1.0 1.5 2.5 3.0 5.0

CK

清水

展开叶数 (片)

(8.0+0.6)c 株高 (cm)

(29.55+2.4)c 根长 (cm)

(28.23+2.6)c 地上部分(鲜重)

(27.10+2.7)c 地下部分(鲜重)

(14.50+1.8)c 注:4次重复的平均值,经统计软件DPS (6.55)进行分析,同列间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以上引自《吡虫啉对番茄幼苗

根系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植物保护 2010,36(2):71-74

表三:吡虫啉拌种对棉株生长的影响(1995 句容)

有效剂量

克/百公斤种

播后25天 株高 Cm

生产量 cm/天 0.5 0.5 0.5 0.5

株高 cm 17.2 20.0 18.1 17.1

35天

生产量 cm/天 0.5 0.7 0.6 0.6

株高 cm 29.4 31.9 28.7 28.4

45天

生产量 cm/天 1.2 1.2 1.1 1.1

株高 cm 49.3 57.4 51.4 50.0

55天

生产量 cm/天 2.0 2.6 2.3 2.2

株高 cm 61.0 71.3 65.9 64.5

65天

生产量 cm/天 1.2 1.4 1.5 1.5

40 50 60 对照

12.0 13.2 12.2 11.5

注:生长量为调查间隔天数的平均值

引自《吡虫啉拌种控制棉虫作用及其促长保产效应》农药第36卷第2期(1997)

促进植株生长对多种作物丰产增收意义重大,现简要汇总吡虫啉拌种后促进植株生长对几类常见作物的影响:

表四:吡虫啉拌种对常见大宗作物的增产意义

如拌种过程中吡虫啉用药过量对植物生长导致的负面影响,目前仅体现在降低生产量,降低植株高度等方面,尚未深入研究分析。

就吡虫啉过量使用会直接降低植株根系活力分析,吡虫啉过量拌种在苗期药害表现为降低出苗率,最为直观;在植株生长期则表现为降低植株长势,势必影响植株营养状况,对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吡虫啉拌种,驱避刺吸式害虫,杜绝作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是目前植保界的一大难题,特别是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对植物病毒病真正具有治疗活性的药剂。

农田作物中常见的植物病毒病及媒体昆虫如下:

由于近乎所有植物病毒病均由刺吸式口器害虫传播,阻止害虫取食,是杜绝病毒病最可靠的手段。采取提前用药,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以避免病毒病传播的防治方法,受用药时机及药剂持效期的限制,实际防效也很一般。目前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还很被动,多是待病毒病发生以后采取补充植物营养物质供应、使用病毒钝化剂、杀灭刺吸式口器害虫三位一体的手段。

吡虫啉在致死剂量下可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发挥胃毒活性,在亚致死剂量下,对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发挥忌食和驱避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棉花等双子叶作物受吡虫啉体内传导限制,持效期多在两个月左右;在禾本科等单子叶作物上,持效期可达全生育期。

尤其是植株生长中后期,待植株体内吡虫啉浓度因植株生长稀释或代谢而降低,进入亚致死剂量后,真正实现有效避免害虫取食,杜绝病毒病的发生。

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曾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系统研究了吡虫啉拌种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灰飞虱)及病毒病(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的相关性:

表五: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灰飞虱控制效果

试验处理

剂量/g

播种后12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17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23天

虫量/株

防效/%

播种后29天

虫量/株

防效/%

吡虫啉70%WS 吡虫啉70%WS 空白对照

2.8 3.5 0

4.50 4.00 13.75

67.28a 70.68a 0

7.30 5.30 18.50

60.42b 70.91a 0

43.00 40.75 222.5

80.89a 81.82a 0

32.25 25.00 148.30

78.78a 83.18a 0

表六: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对玉米粗缩病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试验处理

剂量/g

喇叭口期 病株率/%

吡虫啉70%WS 吡虫啉70%WS 空白对照

2.8 3.5 0

1.69 1.42 11.55

85.22a 87.61a

4.44 4.02 16.13

72.35a 74.34a

45.43 45.09 33.06

37.39a 36.38a

防效/%

收获期 病株率/%

防效/%

小区产量/kg

比对照增加/%

该试验表明,吡虫啉拌种后,玉米每株虫量显著降低,表明确实对灰飞虱产生明显的驱避效果,并对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效果突出,且增产效果显著。

吡虫啉拌种,驱鸟保种,不伤益虫

上世纪国外报导,种子经吡虫啉拌种处理后,对鸟类有强烈的忌食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吡虫啉拌种后即可有效阻止鸟类刨食未出芽的种子,又不会毒害鸟类。

在实际拌种应用中,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对农田中的有益生物,如瓢虫、蚯蚓无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吡虫啉拌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稳定,不存在常规化学农药喷施后可能导致的害虫再猖獗。

吡虫啉拌种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汇总现有关于吡虫啉拌种的相关文献,发现吡虫啉拌种后在各个作物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结合前文分析,吡虫啉拌种后可持久防治多种害虫、杜绝植物病毒病、促进植株生长及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促进分蘖、提升结实率,最终确定大幅度提升产量:

吡虫啉拌种技术符合绿色科技工程和农药可持续战略的要求

吡虫啉拌种技术已经得到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关注,目前得到各个科研院所及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 一拌三防:

持久防治蚜虫、灰飞虱、蓟马、盲蝽蟓、跳甲、稻象甲等地上害虫;

有效控制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杜绝或减轻由各类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 一促三增:

促进植物生长;

增强植株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加根系及分蘖;增加产量。 一低三高:

高活性:几克即可满足虫害防治需要; 高安全:正常使用对植物生长无害; 高选择:只杀害虫,不伤天敌;

低残留:农药残留低,满足绿色食品生产要求。 简单、易行,节省劳动力

与克百威等常规拌种剂相比,吡虫啉优势明显


相关内容

  • 吡虫啉拌种技术
  • 吡虫啉拌种技术 前言: 国内吡虫啉产品的剂型多为供喷雾法使用,用于种子及土壤处理的吡虫啉制剂所占比例极少.全世界范围内,吡虫啉用于土壤及种子处理的量,约占总用量的60%左右,目前中国远低于这一水平:国家农业部于2010年秋季在四川召开的秋播作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将中国秋播作用拌种量所占比例提升至70% ...

  • 漫谈小麦拌种剂
  • 漫谈小麦拌种剂 一.拌种剂(种衣剂)的种类和特点和发展状况 拌种剂是指能够用于改善种子出苗状况.幼苗生长情况.对病害.虫害有防治作用.对土壤有益微生物有促进作用.改善土壤盐碱.干旱.对作物有促进强壮功能.最终达到增产目的一类物质.我国早期把农药杀虫剂.杀菌剂推广到拌种,后来逐步开发了种衣剂. 拌种剂 ...

  • 吡虫啉不同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防控
  • !"#! $%&')*(## #(, ( 犘犾 犪狀 狋 犘 狅狉狋 犲 犮 狋犻 狅 狀 虫啉不吡同药施方对花法蛴生螬防控效果 及以产对量影响 刘爱的芝 韩, ,松 九梁进( 南河农省科业院植物学保护研究所郑州, ) 4 50 002 要 摘用采拌. 种播种( 沟)穴施 和开花下 ...

  • 杀虫剂吡虫啉使用方法
  • 吡虫啉在杀虫剂中早已经名声在外了,早已经被广大农民朋友所熟悉和知晓,但是在使用中有的农民朋友还是不知道或者说不清楚它的具体正确的使用方法,今天就从杀虫剂吡虫啉的简单介绍到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作物给大家做一个全面的讲解,希望由中国农药第一网为你编辑这篇文章后对吡虫啉有更深刻的了解. 有效成分 吡虫啉 ...

  •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一.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 ...

  • 花生病虫害防治
  • 花生病虫害防治 为害花生的病害,现已查明有二十多种,其中为害严重或较严重的有花生根结线虫病.茎腐病.青枯病.根腐病.锈病.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焦斑病.黑霉病.病毒病(丛枝.花叶.矮缩).大菌核病.小菌核病.纹枯病.叶腐病.炭疽病.立枯病.灰霉病等:为害花生病虫害也较多,现已查明为害花生的虫害有近 ...

  • 植物上哪些病是细菌性
  • 植物上哪些病是细菌性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有传染性.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其中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危害也最严重的一类. 1.真菌 致病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型. ①低等真菌 低等真菌引起的主要常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霜霉病.疫病.黑胫病等.一 ...

  •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 湖北小麦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小麦蚜虫.针对湖北省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制定如下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1.播种期防治对象: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黑穗病,预防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综合防治技术:①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综合能力 ...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 [摘要]从小麦选种.施肥.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种植技术,长期为小麦高产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小麦高产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158―01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属北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