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亦或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的的意义及其导向,许多专家学者已做过很多次的强调,本文就学生的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问题的因素探讨解决的途径,以便为读者更好的认识到创新这一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发现,新的推动力与创新,而创新这是这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去竞争,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的主导性。然而,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因此,高校育人的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下,全国对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总的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仍然束缚于应试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改革步伐,着重加强了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龚宝成,胡志琦在《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中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新能力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数量缺口大;二是高等院校的育人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步上有差距;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四是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和行为素质上出现亟待解决的制约瓶颈和困惑。)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创新能力力的水平将主导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的地位,大学生臂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直接联系,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富有历史性意义的任务。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壮大。在1949以前即民国时期共38年的时间里,各个高校毕业的总大学生人数是25.5玩人,则平均算起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到7000人,而仅在2008年里就有高达5万人被授予博士学位,这一数量在世界上位列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有559万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是民国大学生人数的800倍左右。3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壮大的规模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教育,按照这种常理,培养出来的尖端人才,大师级人物也应该越来越多才对,然而事实也摆在眼前,想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却迟迟没有出现,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疑问大师在哪里? 首先让们把目光回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1952年6-9月,我国高等院校在院系设置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把原来的高等院校系统改成了“苏联模式”的以专才教育,高教体系,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原因:(一是左倾思潮的影响,二是“全面学习苏联”,要搞所谓的专才教育。认为原苏联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它用计划经济的一套,把培1

2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养人当作是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按计划来做,可以高效率、大规模出人才。现在看来,这种调整有违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人的成长实际。其实,每个人都有个性、天赋,如果你要强行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肯定达不到理想预期。专才教育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打压。)4

其次,在张励行的《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我们也明了,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这种公开、公正、透明的选拔人才方式确实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试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是“应试型”人才而不是我们盼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所熟悉的教育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学习方法基本是记忆和模仿,而不是真正去理解。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普遍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学习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而这种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这一切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5

此外,放眼当下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没有升学情况的压力下,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也不认真去完成,准备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这样既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难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只注重课本的知识,不重视掌握实践技能,缺失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在自主方面,很多学生只是感性上的看待创新的意义,没能从理性上把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由于知识方面的狭窄也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创新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创新的能力可以由创造力、实践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指标反映出来,近年来,各 个高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日益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从学生和学院两方面予以分析。

㈠学生方面的问题

1. 价值取向模糊

利人还是利己?是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信奉个人主义?是奉献还是索取?学问、金钱、官职、舒适、悠闲、享乐、刺激、冒险等诸方面因子,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都在大学生眼前眩耀、闪动,供大学生挑选和确定。6而往往我们学生处在这种多方面的选择与困惑之间,并且是因为不可同取或者是无从选择,而焦灼迷茫,这就在他们探索道路上存在困惑。

2. 行为目标偏失

有些学生,其求知与为人做事,皆以个人价值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 他们功利性很强,把主要精力只放在将来在工作中能够马上用得着的课程上,而对其他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和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精力投入不足,重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发展,忽视精神价值取向和缺乏内在人文精神。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认真刻苦,并承担一些公益事务,但其目的在为奖学金、评优、入党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7

3. 学习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主。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与发展的。8

4. 内容的窄化 4

5

6

7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9然而,在大学阶段这种对分科的明显过细,并且专业性极强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窄化大学生对知识面的获取,制约着他们的思维动力,不利大学生成长

5.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可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10只是由于学校在给大学生创造性学习方面的局限以及大学生本身不善于给自己创设或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设备,缺乏一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因而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他们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11

㈡学校方面的问题

1.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训练。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理论学时多而实践环节少。课堂上也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阻滞,缺少质疑的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加上奖学金的评比中学业成绩占很大比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增强。12在许多高校里,由于许多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科研这些项目当中,而且导师也只是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才临时介入,这多种原因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3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没有时间和条件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14

3. 缺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还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另外,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15

4. 创新创业教育未纳入规范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很多高校在思想观念的浅层面下对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而大多学校在开设的创业课程里都哪位选修课,而且还没能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一些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又往往功利思想比较严重,他们急于寻找商业机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创业经营,忽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缺少相关专业性的指导,结果是小打小闹,缺乏发展后劲。在创业实践中,往往热衷于开一个小门店或者网站,以及其他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经营,有创新意义、9 郭俊博,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1—2期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1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2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3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14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5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0

取得科技专利的创业实践不多。

5.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大学里往往只有理论课教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型的老师。他们自己没有创业实践,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本身就缺少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和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他们只会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是开展创业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这样的创业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16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转变教育观念

在《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中,杨蒙山这样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这使得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局限于研究型或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17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使他们缺失了对创新的意志,而却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普及大众阶段后,在许多培养学生方面整体是需求多样化,各种教育类型变得平乏。(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要从创新型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18

2. 优化创新教育范围,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首先,要打破专业设置的瓶颈。以“宽口径,重基础”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做到文理交融,互通有无,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实验室要做到向学生完全开放。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所兼顾,并且要配备专业老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指导。再者,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最后要注意培育创新文化、精神,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包容失败的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气和土壤,19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教育环境。20

3. 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全程化管理机制,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目前,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分别设立了诸如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建设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挑战杯”立项资助基金和学生创业基金等多个基金项目,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以致钱投了不少,项目立了不少,但最终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统筹管理,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全程化管理机制,以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建设基金及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精心打造,提高“挑战杯”竞赛项目的整体水平,并使之与学生创业基金项目衔接起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全程导师指导的作用。在全程化管理中,不仅有学科上的专业指导,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熟悉相关政策,学会风险评估,申请风险投资;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产品,学会市场调查和项目评估,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优化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21做好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22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进而形成一种推崇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23 16

17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2011年2月第28卷第1期

18 屈小静,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1月(下

19

20

21

22

王林,朱艳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楚随英,周旭东,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8月第23卷第4期

4. 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尊重学生个性

缺失了个性就无从谈起创新,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对创新的能力,就要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发挥自身的特长。(然而,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忽视个体的差异性, 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24我们的教师在对进行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扶托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求知的欲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项目的兴趣,)25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挖掘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方面的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好的发展。26

5.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策略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最积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与志趣相同的人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相关的体育活动中去。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选择性较大,学生往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来锻炼,并且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非常多,学生更自由,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个性,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27要倡导一种集“学习-活动-创新”于一体的创新型学习模式。

6.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陈传锋,阙云艳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中认同了这一观点,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28如何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吸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练队伍中, 同时保证集

29训效果和质量, 是每个学校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对创新意识的全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

源泉,(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30并且教师在对创新培养思想上要保持超前性。(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等方面的改革,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治学和做人两方面都达到新时代对人才的高素质、高水平要。)31

7. 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其发展总是在时代发展的背后,在新出的科技成果上,传统的教学内容是跟不上的,孩子也将在着变化着的时代当中出现。(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今天学校传播的知识, 往往都昨天的科技。因此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必须变革教学内容, 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要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方式, 诸如问题式、讨论式、论辩式、研究式、案例式、情境式、诊所式等, 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那种把改革教学方法仅仅理解为使用诸如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的想法和做法, 是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的,)32因此要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33 24

25

26

27

28 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杨瑾,季宜敬,金俊阳,崔瑞博,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刘玮,王志敏,程公,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29 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011年2月第33卷第1期

30

31

32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2009年5月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王修志,韩自波,张宜苗,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011年1月第9卷第2期

8. 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

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成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 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并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具体落实。要在高校形成人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人关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人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

34围,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

35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针对学生科

技活动中出现的人、财、物及场所不足的问题, 要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设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积极拓宽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6

综合上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容乐观,然而,青年一辈肩负的是祖国未来进程的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伟业,因而,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重要方向。

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保持个性发展,解决问题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全面理性的提高自我与对创新能力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学生创新培养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引导好学生的创新发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2]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3] 同[2]

[4] 同[2]

[5] 同[2]

[6] 同[1]

[7] 同[1]

[8] 郭俊博,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1—2期

[9] 同[8]

[10]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1] 同[10]

[12] 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13]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第3期

[14] 同[12]

[15] 同[12]

[16]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17] 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2011年2月第28卷第1期 34

35

36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赵瑜,优化高校第二课堂 推进创新人才配培养,2011年4月第31卷第4期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18] 同[17]

[19] 屈小静,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1月(下)

[20] 王林,朱艳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21] 同[13]

[22] 同[16]

[23] 楚随英,周旭东,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8月第23卷第4期

[24] 同[16]

[25] 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6] 杨瑾,季宜敬,金俊阳,崔瑞博,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27] 刘玮,王志敏,程公,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8]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29] 同[10]

[30] 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011年2月第33卷第1期

[31]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2009年5月

[32] 同[10]

[33] 王修志,韩自波,张宜苗,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011年1月第9卷第2期

[34] 方立友,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2004年9月第3卷第3期

[35]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36] 赵瑜,优化高校第二课堂 推进创新人才配培养,2011年4月第31卷第4期

[37] 同[3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亦或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的的意义及其导向,许多专家学者已做过很多次的强调,本文就学生的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问题的因素探讨解决的途径,以便为读者更好的认识到创新这一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发现,新的推动力与创新,而创新这是这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去竞争,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的主导性。然而,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因此,高校育人的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下,全国对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总的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仍然束缚于应试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加大了改革步伐,着重加强了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龚宝成,胡志琦在《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中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新能力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数量缺口大;二是高等院校的育人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步上有差距;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四是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和行为素质上出现亟待解决的制约瓶颈和困惑。)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创新能力力的水平将主导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的地位,大学生臂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直接联系,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富有历史性意义的任务。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壮大。在1949以前即民国时期共38年的时间里,各个高校毕业的总大学生人数是25.5玩人,则平均算起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到7000人,而仅在2008年里就有高达5万人被授予博士学位,这一数量在世界上位列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有559万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是民国大学生人数的800倍左右。3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壮大的规模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教育,按照这种常理,培养出来的尖端人才,大师级人物也应该越来越多才对,然而事实也摆在眼前,想李政道,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却迟迟没有出现,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疑问大师在哪里? 首先让们把目光回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1952年6-9月,我国高等院校在院系设置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把原来的高等院校系统改成了“苏联模式”的以专才教育,高教体系,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原因:(一是左倾思潮的影响,二是“全面学习苏联”,要搞所谓的专才教育。认为原苏联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它用计划经济的一套,把培1

2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养人当作是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按计划来做,可以高效率、大规模出人才。现在看来,这种调整有违教育规律,也不符合人的成长实际。其实,每个人都有个性、天赋,如果你要强行他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肯定达不到理想预期。专才教育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打压。)4

其次,在张励行的《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我们也明了,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这种公开、公正、透明的选拔人才方式确实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试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是“应试型”人才而不是我们盼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所熟悉的教育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学习方法基本是记忆和模仿,而不是真正去理解。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普遍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学习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而这种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这一切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5

此外,放眼当下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没有升学情况的压力下,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平时学习不努力,作业也不认真去完成,准备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这样既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难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只注重课本的知识,不重视掌握实践技能,缺失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在自主方面,很多学生只是感性上的看待创新的意义,没能从理性上把握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由于知识方面的狭窄也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与全面性,创新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创新的能力可以由创造力、实践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指标反映出来,近年来,各 个高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日益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从学生和学院两方面予以分析。

㈠学生方面的问题

1. 价值取向模糊

利人还是利己?是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信奉个人主义?是奉献还是索取?学问、金钱、官职、舒适、悠闲、享乐、刺激、冒险等诸方面因子,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都在大学生眼前眩耀、闪动,供大学生挑选和确定。6而往往我们学生处在这种多方面的选择与困惑之间,并且是因为不可同取或者是无从选择,而焦灼迷茫,这就在他们探索道路上存在困惑。

2. 行为目标偏失

有些学生,其求知与为人做事,皆以个人价值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 他们功利性很强,把主要精力只放在将来在工作中能够马上用得着的课程上,而对其他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和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精力投入不足,重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发展,忽视精神价值取向和缺乏内在人文精神。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认真刻苦,并承担一些公益事务,但其目的在为奖学金、评优、入党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7

3. 学习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主。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其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与发展的。8

4. 内容的窄化 4

5

6

7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大学阶段,主要是专业教育阶段,目的是为大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这种专业教育使得大学教育分科过细,知识成点线结构。9然而,在大学阶段这种对分科的明显过细,并且专业性极强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窄化大学生对知识面的获取,制约着他们的思维动力,不利大学生成长

5.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可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10只是由于学校在给大学生创造性学习方面的局限以及大学生本身不善于给自己创设或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设备,缺乏一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因而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他们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11

㈡学校方面的问题

1.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训练。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理论学时多而实践环节少。课堂上也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阻滞,缺少质疑的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加上奖学金的评比中学业成绩占很大比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增强。12在许多高校里,由于许多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科研这些项目当中,而且导师也只是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才临时介入,这多种原因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3

2. 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没有时间和条件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14

3. 缺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还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二是目前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很多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另外,学校学术氛围不够浓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15

4. 创新创业教育未纳入规范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很多高校在思想观念的浅层面下对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而大多学校在开设的创业课程里都哪位选修课,而且还没能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一些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又往往功利思想比较严重,他们急于寻找商业机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创业经营,忽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缺少相关专业性的指导,结果是小打小闹,缺乏发展后劲。在创业实践中,往往热衷于开一个小门店或者网站,以及其他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经营,有创新意义、9 郭俊博,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1—2期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1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2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3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14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5 期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

10

取得科技专利的创业实践不多。

5.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大学里往往只有理论课教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型的老师。他们自己没有创业实践,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本身就缺少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和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他们只会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是开展创业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这样的创业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16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转变教育观念

在《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中,杨蒙山这样说,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这使得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局限于研究型或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17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使他们缺失了对创新的意志,而却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普及大众阶段后,在许多培养学生方面整体是需求多样化,各种教育类型变得平乏。(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要从创新型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18

2. 优化创新教育范围,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首先,要打破专业设置的瓶颈。以“宽口径,重基础”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做到文理交融,互通有无,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实验室要做到向学生完全开放。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有所兼顾,并且要配备专业老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指导。再者,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最后要注意培育创新文化、精神,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包容失败的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气和土壤,19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的教育环境。20

3. 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全程化管理机制,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目前,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分别设立了诸如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建设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挑战杯”立项资助基金和学生创业基金等多个基金项目,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以致钱投了不少,项目立了不少,但最终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统筹管理,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全程化管理机制,以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建设基金及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精心打造,提高“挑战杯”竞赛项目的整体水平,并使之与学生创业基金项目衔接起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全程导师指导的作用。在全程化管理中,不仅有学科上的专业指导,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熟悉相关政策,学会风险评估,申请风险投资;引导学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专利产品,学会市场调查和项目评估,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优化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21做好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22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进而形成一种推崇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23 16

17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2011年2月第28卷第1期

18 屈小静,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1月(下

19

20

21

22

王林,朱艳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楚随英,周旭东,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8月第23卷第4期

4. 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尊重学生个性

缺失了个性就无从谈起创新,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对创新的能力,就要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发挥自身的特长。(然而,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忽视个体的差异性, 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24我们的教师在对进行教学培养过程中,要扶托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求知的欲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项目的兴趣,)25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挖掘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方面的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好的发展。26

5.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策略

课外体育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最积极因素。课外体育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与志趣相同的人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相关的体育活动中去。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选择性较大,学生往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来锻炼,并且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非常多,学生更自由,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个性,而且有利于教师通过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持久的体育兴趣,27要倡导一种集“学习-活动-创新”于一体的创新型学习模式。

6.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陈传锋,阙云艳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中认同了这一观点,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28如何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吸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练队伍中, 同时保证集

29训效果和质量, 是每个学校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对创新意识的全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

源泉,(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30并且教师在对创新培养思想上要保持超前性。(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试等方面的改革,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治学和做人两方面都达到新时代对人才的高素质、高水平要。)31

7. 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材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其发展总是在时代发展的背后,在新出的科技成果上,传统的教学内容是跟不上的,孩子也将在着变化着的时代当中出现。(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今天学校传播的知识, 往往都昨天的科技。因此要培养创新性人才, 必须变革教学内容, 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要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方式, 诸如问题式、讨论式、论辩式、研究式、案例式、情境式、诊所式等, 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那种把改革教学方法仅仅理解为使用诸如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的想法和做法, 是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的,)32因此要构建独立于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33 24

25

26

27

28 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杨瑾,季宜敬,金俊阳,崔瑞博,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刘玮,王志敏,程公,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29 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011年2月第33卷第1期

30

31

32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2009年5月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王修志,韩自波,张宜苗,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011年1月第9卷第2期

8. 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

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成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 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并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具体落实。要在高校形成人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人关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人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

34围,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

35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针对学生科

技活动中出现的人、财、物及场所不足的问题, 要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设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基金,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帮助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积极拓宽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36

综合上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容乐观,然而,青年一辈肩负的是祖国未来进程的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的伟业,因而,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重要方向。

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保持个性发展,解决问题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全面理性的提高自我与对创新能力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学生创新培养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引导好学生的创新发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2010年第5期第12卷

[2]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2月

[3] 同[2]

[4] 同[2]

[5] 同[2]

[6] 同[1]

[7] 同[1]

[8] 郭俊博,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1—2期

[9] 同[8]

[10]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第3期

[11] 同[10]

[12] 河家霖,宋之帅,大学生科技床戏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

[13] 焦玉国,宋志民,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3月第28第3期

[14] 同[12]

[15] 同[12]

[16]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17] 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2011年2月第28卷第1期 34

35

36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赵瑜,优化高校第二课堂 推进创新人才配培养,2011年4月第31卷第4期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18] 同[17]

[19] 屈小静,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2011年1月(下)

[20] 王林,朱艳艳,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21] 同[13]

[22] 同[16]

[23] 楚随英,周旭东,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8月第23卷第4期

[24] 同[16]

[25] 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6] 杨瑾,季宜敬,金俊阳,崔瑞博,激发兴趣,开启心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27] 刘玮,王志敏,程公,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8] 陈传锋,阙云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2009年5月

[29] 同[10]

[30] 高明煜,刘国华,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011年2月第33卷第1期

[31] 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2009年5月

[32] 同[10]

[33] 王修志,韩自波,张宜苗,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011年1月第9卷第2期

[34] 方立友,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2004年9月第3卷第3期

[35] 宫丽华,高校要着手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2007年3月

[36] 赵瑜,优化高校第二课堂 推进创新人才配培养,2011年4月第31卷第4期

[37] 同[35]


相关内容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综述 马艳华, 魏辅轶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300384) [摘 要]对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产业升级转换的影响因素.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我国产业演进规律和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优先发展产业的次序.第 ...

  •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命题,理论界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有的着重探 讨 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有的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还有的学者就文化体制 改革的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究.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不仅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 化, 而且有利于推 ...

  • 十八大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综述_徐阳
  • ■ 现代管理科学 ■ 2017 年第 8 期 作为一门目的在于有效指导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学 科 , 行政管理学研究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 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十八大以来 , 中国行政管 理学界继续深入对重大理论创新和热点问题的研究 , 研究 领域持续拓展 , 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

  • 综合检索报告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 综合检索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一.研究主题的确立与分析 1.需求分析 根据5W法对课题进行需求分析,首先是外部特征的分析: (1)全面性/专深性:全面地查找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献. (2)本课题的目的:完成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综述文章. (3)文献类型:图书.期刊.网络信息. ...

  •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摘 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学生为解决就业压力过大的严峻社会问题,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个人追求,不断向自主创业领域寻求突破.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 ...

  • 管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80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管理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研究综述 ...

  • 模具设计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模具中的机械设计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国家将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到关系国家生存的高度上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主导下的产品设计具有设计直观快速,易于修改,管理简单,观察方便,产品成型分析 ...

  • 市场营销论文,
  •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营销问题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始在国内市场站住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国际市场进军,这种现状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进军国际市场难度非常大,各种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出现.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以及走出国门后出现的难题,以及所要采取的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