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会通中西哲学

2010年03月11日 09:59中华读书报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 程志华著 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 (资料图)

在思想的百花园里,充满生命灵性的精神之花总是长开不败,徜徉其中我们会屡感美不胜收。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成为这座思想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思想的“蜜蜂”不同于自然花园里凭借本能、为生存而酿蜜的蜜蜂,他们不仅忙碌并陶醉于“采蜜”、“酿蜜”的辛勤劳作之中,而且又常有“生花”之举,用新的“花朵”装点我们的思想花园。《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就是这样一朵“花朵”:程志华教授在“采蜜”的过程中,通过对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的整合重构,催生了新的“思想之花”:凸显了牟先生关于儒学是“道德生命学问”的界定,揭示了牟宗三哲学丰富的深层内蕴。

牟宗三先生将中西哲学分别界定为“生命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他说,西方哲学是“外在的形上学”,无论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世纪的神学,还是近代笛卡尔、莱布尼兹的哲学无一例外。西方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的学问”,缺少“人本”之确立,这是其明显的不足。中国哲学则恰恰相反,一开始就将着眼点落在关心“这最烦的生命上”,落在“人本”的确立上,故形成为一种“生命的学问”。总的看,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使之可以由低的层次不断向上翻,以致达于神圣。其中,儒家由内部心性而言道德实践之学,开拓了德性的觉醒,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正宗;道家则是针对儒家而生发出来的“旁枝”;佛家精神则与治世无干。沿着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衍脉络进行疏解,牟宗三发现,凡是遵从儒家的道德实践理性原则的时代都是“长寿”的,是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得到谐和统一的时代,反之则是恶劣的、悲剧的和“短命”的时代。

在牟宗三,分判是为了实现会通。他认为,“知识的学问”与“生命的学问”相互区别,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当实现会通。“知识的学问”对应的是科学,“生命的学问”对应的是哲学,因此要经历“翻山越岭”的工夫方能脱离科学的束缚而建立哲学,牟宗三称此为“寂寞中见独体”。他援引了刘宗周对《中庸》“独体”思想的界定,并给予崭新的诠释。所谓“独体”,其实也就是“良知”,依照牟宗三的“直觉”、“体悟”,“良知”本体必然要“凸出”、“冲破”其原初的混沌状态(即“寂寞”),这便是“寂寞中见独体”。在他看来,“独体”之“见”即“表现”,它包括三个层次:“赤裸的生命之情欲方面的蠢动与冲破”、“生命之智慧方面的烛照与欣赏”、“生命之道德方面的实践与参赞”。第一个层次是起码的“生物的独体”,它冲破其所处的背景或环境,从生活中抽象出“生命”来,但是却找不到“生命”的“根”,从而无法安顿“生命”。第二个层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开启的逻辑智慧之路,他们着眼于“自然”,依凭其理智去猜测和把握宇宙本体,从而成就了科学。但在这一层次,人只能将“生命”的安顿寄托于“外境”,“独体”自己仍无法得到永恒的安顿。惟有最后一个层次才把那个“非理性的生命”予以理性的安顿与“润泽”,才使非理性的变成了理性的。至此,“生命”有了安顿,“独体”会永远维系于不坠。而且,这一层次的“独体”还构成了对前两层的统摄,进而也构成了对所有文化类型的统摄。在此意义上,这三个层次所体现的层级是“生命”的“往上翻”。既然最高层次的“独体”统摄了一切,那么在它之下便可以分别不同的学说和派别,这又是“生命”的往下“牵连”。这样,“上翻”与“下牵”不仅实现了中西哲学的会通,也实现了人类所有思想的会通。不过,在牟宗三,此会通是以“生命之道德方面的实践与参赞”为核心的,即以“生命的学问”为人类智慧的灵魂与核心。

遵循“内在诠释”的理路,“即本质论本质”地论述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从而达到对牟宗三哲学的整体把握,无疑是程教授独有的“生花”之作。《牟宗三哲学研究》第一章是对牟宗三学术资源的梳理,是整个作品的展开基础。第二至九章论说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体系的建构。其中,第二至七章是对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基本观点(譬如:道德本体的确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道德本体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以及最高道德的实有性和可能性)的阐述。首先,牟宗三通过对“我”的探讨与界定,确立了“良知”本体,然后疏解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一方面,他借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并将“物自身”“转”为价值性的概念,再进一步借用中国哲学的智慧证成了“智的直觉”,并由“智的直觉”来“稳定”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另一方面,他又借用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义理,将之确立为公共哲学模型,在“稳定”前一“超越”区分的同时,沟通了道德本体界的存有论和自然现象界的存有论。其次,牟宗三认为,“良知”本体通过“自我坎陷”即可开出科学与民主,即由内圣而开出新外王,这是道德本体在新时代所必需的实践拓展。接下来,要解决道德中“最高善”的问题。在牟宗三看来,儒家的“最高善”即“圆善”是真的,也是可能的;“良知”本体保住了“圆善”之真,“圆教”(即牟所说的儒教)保障了“圆善”之可能。第八章和第九章解决的是牟宗三所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其中,“独体”(即“良知”)是对所有人类思想的统摄,“道德的形上学”是对所有哲学形态的统摄,二者前后呼应、吻合一致,从而达到了牟宗三整个哲学建构的最终宏旨。第十章中,程教授以独特的“中断性”语境为视角,将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放在宏大的中国儒学发展史的洪流当中,给出了牟宗三的哲学和他所代表的“第三期儒学”的历史性定位。

阅读《牟宗三哲学研究》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程教授“酿蜜”、“生花”的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牟宗三是中国现代儒学的一座高峰,攀登这座高峰谈何容易!牟宗三哲学是思想百花园的一朵“奇葩”,采此“奇葩”之花粉并“酿蜜”亦是需要勇气之举!令人欣慰的是,程教授战胜了这些挑战,他的研究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接近牟宗三哲学这朵“奇葩”,感受到牟宗三对道德生命的体悟与张扬,从而进一步思考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

2010年03月11日 09:59中华读书报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 程志华著 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 (资料图)

在思想的百花园里,充满生命灵性的精神之花总是长开不败,徜徉其中我们会屡感美不胜收。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成为这座思想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思想的“蜜蜂”不同于自然花园里凭借本能、为生存而酿蜜的蜜蜂,他们不仅忙碌并陶醉于“采蜜”、“酿蜜”的辛勤劳作之中,而且又常有“生花”之举,用新的“花朵”装点我们的思想花园。《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就是这样一朵“花朵”:程志华教授在“采蜜”的过程中,通过对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思想的整合重构,催生了新的“思想之花”:凸显了牟先生关于儒学是“道德生命学问”的界定,揭示了牟宗三哲学丰富的深层内蕴。

牟宗三先生将中西哲学分别界定为“生命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他说,西方哲学是“外在的形上学”,无论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世纪的神学,还是近代笛卡尔、莱布尼兹的哲学无一例外。西方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的学问”,缺少“人本”之确立,这是其明显的不足。中国哲学则恰恰相反,一开始就将着眼点落在关心“这最烦的生命上”,落在“人本”的确立上,故形成为一种“生命的学问”。总的看,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使之可以由低的层次不断向上翻,以致达于神圣。其中,儒家由内部心性而言道德实践之学,开拓了德性的觉醒,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正宗;道家则是针对儒家而生发出来的“旁枝”;佛家精神则与治世无干。沿着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传衍脉络进行疏解,牟宗三发现,凡是遵从儒家的道德实践理性原则的时代都是“长寿”的,是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得到谐和统一的时代,反之则是恶劣的、悲剧的和“短命”的时代。

在牟宗三,分判是为了实现会通。他认为,“知识的学问”与“生命的学问”相互区别,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当实现会通。“知识的学问”对应的是科学,“生命的学问”对应的是哲学,因此要经历“翻山越岭”的工夫方能脱离科学的束缚而建立哲学,牟宗三称此为“寂寞中见独体”。他援引了刘宗周对《中庸》“独体”思想的界定,并给予崭新的诠释。所谓“独体”,其实也就是“良知”,依照牟宗三的“直觉”、“体悟”,“良知”本体必然要“凸出”、“冲破”其原初的混沌状态(即“寂寞”),这便是“寂寞中见独体”。在他看来,“独体”之“见”即“表现”,它包括三个层次:“赤裸的生命之情欲方面的蠢动与冲破”、“生命之智慧方面的烛照与欣赏”、“生命之道德方面的实践与参赞”。第一个层次是起码的“生物的独体”,它冲破其所处的背景或环境,从生活中抽象出“生命”来,但是却找不到“生命”的“根”,从而无法安顿“生命”。第二个层次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开启的逻辑智慧之路,他们着眼于“自然”,依凭其理智去猜测和把握宇宙本体,从而成就了科学。但在这一层次,人只能将“生命”的安顿寄托于“外境”,“独体”自己仍无法得到永恒的安顿。惟有最后一个层次才把那个“非理性的生命”予以理性的安顿与“润泽”,才使非理性的变成了理性的。至此,“生命”有了安顿,“独体”会永远维系于不坠。而且,这一层次的“独体”还构成了对前两层的统摄,进而也构成了对所有文化类型的统摄。在此意义上,这三个层次所体现的层级是“生命”的“往上翻”。既然最高层次的“独体”统摄了一切,那么在它之下便可以分别不同的学说和派别,这又是“生命”的往下“牵连”。这样,“上翻”与“下牵”不仅实现了中西哲学的会通,也实现了人类所有思想的会通。不过,在牟宗三,此会通是以“生命之道德方面的实践与参赞”为核心的,即以“生命的学问”为人类智慧的灵魂与核心。

遵循“内在诠释”的理路,“即本质论本质”地论述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从而达到对牟宗三哲学的整体把握,无疑是程教授独有的“生花”之作。《牟宗三哲学研究》第一章是对牟宗三学术资源的梳理,是整个作品的展开基础。第二至九章论说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体系的建构。其中,第二至七章是对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基本观点(譬如:道德本体的确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道德本体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以及最高道德的实有性和可能性)的阐述。首先,牟宗三通过对“我”的探讨与界定,确立了“良知”本体,然后疏解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一方面,他借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并将“物自身”“转”为价值性的概念,再进一步借用中国哲学的智慧证成了“智的直觉”,并由“智的直觉”来“稳定”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另一方面,他又借用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义理,将之确立为公共哲学模型,在“稳定”前一“超越”区分的同时,沟通了道德本体界的存有论和自然现象界的存有论。其次,牟宗三认为,“良知”本体通过“自我坎陷”即可开出科学与民主,即由内圣而开出新外王,这是道德本体在新时代所必需的实践拓展。接下来,要解决道德中“最高善”的问题。在牟宗三看来,儒家的“最高善”即“圆善”是真的,也是可能的;“良知”本体保住了“圆善”之真,“圆教”(即牟所说的儒教)保障了“圆善”之可能。第八章和第九章解决的是牟宗三所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其中,“独体”(即“良知”)是对所有人类思想的统摄,“道德的形上学”是对所有哲学形态的统摄,二者前后呼应、吻合一致,从而达到了牟宗三整个哲学建构的最终宏旨。第十章中,程教授以独特的“中断性”语境为视角,将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放在宏大的中国儒学发展史的洪流当中,给出了牟宗三的哲学和他所代表的“第三期儒学”的历史性定位。

阅读《牟宗三哲学研究》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程教授“酿蜜”、“生花”的工作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牟宗三是中国现代儒学的一座高峰,攀登这座高峰谈何容易!牟宗三哲学是思想百花园的一朵“奇葩”,采此“奇葩”之花粉并“酿蜜”亦是需要勇气之举!令人欣慰的是,程教授战胜了这些挑战,他的研究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接近牟宗三哲学这朵“奇葩”,感受到牟宗三对道德生命的体悟与张扬,从而进一步思考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


相关内容

  • 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
  • 作者:梁林军 哲学动态 2006年04期 2005年9月9日,"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1.牟宗三哲学.郭齐勇从牟宗三以西学改造中学,凸显知性与制度,与 ...

  • 黄宗羲与西学
  • 黄宗羲与西学 徐海松 前言:明万历十一年(1583),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Ricci ,1552-1610)入华后,以传播科学.拟同耶儒为手段,吸引中国士大夫皈依天主,由此开创西教士"学术传教"之局面."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故一时好异者咸尚之"③,至明 ...

  • 汉学主义的"超越"与"内在超越"
  • 作者:顾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年09期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96(2007 )02-0051-03 西方汉学研究中国,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汉学指西方现代学科体制中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广义的汉学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而狭义的汉学,则 ...

  • 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 2008-01-25    汤一介    乾元国学圈    点击: 966 摘要: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 ...

  • "超越"与"内在超越"
  • 作者:郑家栋 <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10期 一."内在超越"概念的提出与缘起 "内在超越"一语大行于学术界并引起人们较为普遍的关注,差不多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并与国际学坛宗教对话的深入开展关系甚大.而把这一概念或提法运用于中国思想研究方 ...

  • 儒家新人文主义
  • 儒家新人文主义 --儒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能路径 作者:王正<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16版) 近年来,儒学创新或者说构建基于本土资源而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儒学表达,成了对儒学未来之探讨的一个热点.顺应这一趋势,数位儒学大家,以宏阔的视野,尝试为儒学开辟一条面向未来的新的哲学和文 ...

  • 尊德性而道问学
  •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1日 06版) ●张岂之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 关学文献整理与相关研究不仅是中国思想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也是体现陕西思想文化承传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第一,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同地域文化 ...

  •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 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的经学,宋明理学等,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本没有&q ...

  •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
  • 作者:黄书光 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08期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2)03-0084-05 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并进而构筑了一整套由学校和非学校组成的严密的教化组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