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2015年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 期: 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元方门外戏 戏: 古义:玩耍 今义:戏剧。

5、下车引之: 引:古义: 拉。 今义:引用。

6、元方入门不顾. 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表谦称与敬称的词

1、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四、 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的父亲等你好久,你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这是形似。它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 《咏雪》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3、《咏雪》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4、学了《咏雪》,你还可以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或说出写雪的好诗文?

(1)、如梨花飘洒

(2)、像鹅毛漫天飞雪

(3)、像蒲公英的种子

韩愈《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毛泽东《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5、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4、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或):聪明、勇敢、明理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7,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9、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古今异义词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四、一词多义

1、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 (得到)

4.乐: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五、 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六、回答下列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品德修养的: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谈学习兴趣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成语归类

1、温故知新 2、 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逝者如斯 5、匹夫不可夺志 6、箪食瓢饮

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

一、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词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四、一词多义

1、学(1)学学半 音xiào,教

(2)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2、其(1)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2)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五、 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4、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一: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答案二: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一、古今异义:

1、河干 干:古,岸边。今,不潮湿。

2、阅十余岁 阅:古,经过。今,看。

3、尔辈不能究 物理 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

4、是非木杮 是:古,这。今,判断词。

5、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句首语气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转转不已 已:古,停止。今,已经。

二、词类的活用:

1、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三、一词多义:

1.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四、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四、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3、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带走呢?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荒唐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特点又坚又重,沙子的特点又松又轻,)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相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6、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了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栽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往后翻转。

7、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人们)按照他说法的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

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2015年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 期: 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元方门外戏 戏: 古义:玩耍 今义:戏剧。

5、下车引之: 引:古义: 拉。 今义:引用。

6、元方入门不顾. 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表谦称与敬称的词

1、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四、 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的父亲等你好久,你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这是形似。它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 《咏雪》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这些词语营造出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3、《咏雪》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4、学了《咏雪》,你还可以说出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或说出写雪的好诗文?

(1)、如梨花飘洒

(2)、像鹅毛漫天飞雪

(3)、像蒲公英的种子

韩愈《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毛泽东《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5、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4、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或):聪明、勇敢、明理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7,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

9、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古今异义词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四、一词多义

1、而: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

2、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 (得到)

4.乐: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五、 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六、回答下列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谈品德修养的: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谈学习兴趣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1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成语归类

1、温故知新 2、 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逝者如斯 5、匹夫不可夺志 6、箪食瓢饮

七年级上册:《虽有佳肴》

一、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词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四、一词多义

1、学(1)学学半 音xiào,教

(2)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2、其(1)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2)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五、 翻译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4、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一: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答案二: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

一、古今异义:

1、河干 干:古,岸边。今,不潮湿。

2、阅十余岁 阅:古,经过。今,看。

3、尔辈不能究 物理 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今,一门学科。

4、是非木杮 是:古,这。今,判断词。

5、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句首语气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转转不已 已:古,停止。今,已经。

二、词类的活用:

1、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三、一词多义:

1.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四、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四、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3、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带走呢?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荒唐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

5、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特点又坚又重,沙子的特点又松又轻,)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相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6、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了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栽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往后翻转。

7、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人们)按照他说法的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

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相关内容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
  • 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 (3)发闾左谪戍渔阳( ) (4)等死,死国可乎( ) (5)宜多应者( ) (6) 度已失期( ) (7 ...

  •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 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 ...

  • 从[木兰诗]浅析互文修辞
  • 作者:李忠堂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4年02期 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里,"互文"这种修辞格,虽然比不上拟人.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格出现的频率高,也没有它们重要,但也是使用久远的传统修辞方法之一,所以,即使不要求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也应该在理论上理解古诗文中出现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马建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 ...

  • 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丑小鸭]说课稿范文
  •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 ...

  • 孙权劝学说课稿1
  • <孙权劝学>说课稿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进行说课,恳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第三单元是人物单元.本文短小精 ...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黄喜霞 一.指导思想: 1.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 我用"五步自主学习"教学法 _____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文山市薄竹中学 李玉丽 一. 案例缘起 2011年3月25日,我市组织各校语文教师到市第一初级中学培训市一初的"'五步自主学习'教学法".我有幸能参加这次培训.在这次培 ...

  • 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 文 言 文 复 习 ※复习总纲:怎样学习文言文?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古汉语的一般语言规律,掌握比较扎实的文言词句知识,以便能较熟练的扫除文字障碍:其次,还应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其思想内容,体会文意,琢磨结构,分析层次,把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