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的写景文言文谈写作中的"抓住特色"和"寓情于景"

  读书与旅行是人生的两大乐事,所以用笔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应该是一桩人生的美事,然而,随着中考中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唱重头戏,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训练越来越被淡出初中生的生活。这样初中生即便游览了名山大川,除了用相机留下空洞的图片,却不知道如何用笔记录下来,这里我们通过梳理初中阶段的几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写景抒情文言文,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足迹,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体味那时那地古人的心境,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会领会到古人对于景物描写的功力。

  初中阶段的第一篇写景文言文就是三峡,郦道元的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体现出作者对那自然画卷的神往。作者的语言相当凝练,而且水经注明明是一部地理著作,却彰显了作者厚重的文字功底,三峡之美,我们无法亲见,但是郦道元如何用如此简短的语言描绘三峡的壮阔宏大,无疑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住了三峡的景物特色,即山和水,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屡见不鲜,那郦道元又怎样把三峡的山水写的别具特色呢?他先大笔勾勒出七百里三峡,峡长、岭连、山高的整体形象。再细笔勾画夏春冬秋不同季节的景致,要说三峡主要景物也无非就是山和水,但是郦道元却把同一地的同一种景物放在不同的季节中去体现它的特色,比如说水,夏天是:“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就变成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狂放到安静,从湍急到停滞,再说即便是春冬之时作者又不甘于纯粹的安静,还要用悬泉飞瀑去点缀,看似矛盾,实则又映衬出秋之三峡的宁静可以说郦道元对三峡水的描写特色鲜明而又收放自如。

  再如写山,这位地理学家,除了在开头给人留下它高峻连绵的整体印象,还不满足这山的个性,于是在后文中写到春冬秋季的三峡,又抓住三峡的山的伴生景物,如怪柏、山林猿啼,这些景物又与之前的三峡整体风貌相互呼应,正是因为三峡山高岭长才能带来高猿长啸,空谷传响的效果。这里的景物描写可以说依然凸显了景物特色,但这种凸显没有开篇那么直接,显得更耐人寻味。同时,这让三峡的秀美多了几分凄清,于是作者不失时机的引用了一首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此情此景生此情,寄情于景自然天成。

  既然提到《三峡》,不由想起他的姊妹篇,同样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的《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也是一个诗人,所以用极其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富春江山水的秀美。同样是写山水,因为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所以笔下的山水也不同。吴均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为自己写的山水打广告,告诉我们他主要要绘一绘富春江山的奇水的异。

  无均的水异在何处?清澈湍急。这不足为奇,我们知道前面三峡的水也有此特点,于是吴均又用游鱼细石来点染水的灵动和生气,但想想我们为何能见到游鱼细石,这又再次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水的清澈,可见,吴均时刻谨记抓住景物特色啊!同时富春江的山与三峡的山也有相似的地方,高峻,但不同于三峡之山的怪柏猿啼,这里是泉水作响,好鸟相鸣,就冲淡了三峡那种凄清的猿鸣,即便吴均再写到猿则百叫无绝,蝉则千转不穷,似乎也更多感受到的是富春江山水的奇异,引得动物都为它歌唱,所以没有郦道元的淡淡感伤,面对吴均的富春江山水,作者更多的情感还是乐不思蜀,于是作者不失时机的吟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而此句一出,又不单纯是对自然美景的流露,又传达出几分淡泊名利避世归隐的情味。自然美景与官场仕途,哪一个更有吸引力,吴均在自然美景中做出了情感抉择,同时想想这里又与前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遥相呼应,那正是作者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流露。理解了这些,我们对作者委婉曲折的情感就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既然是提到山水,我们又不能不说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就是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探究它的成功还是不外乎笔者前两篇例文提到的“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作者写小丘,写竹林,写水声,为了千呼万唤使出来,凸显小石潭。为了体现它的静谧他先声夺人,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又抓住水清石奇的特点吸引读者眼球,柳宗元不满足于景物的静态,柳宗元又去细描游鱼儿的形神变化,而巧妙的是看似写鱼,实际依然在写水,依然突出水清,这与吴均的富春江水之清澈,有异曲同工之妙。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因为有好景致所以有好心情,而观鱼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作者则感到这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为坐下来想起个人的贬谪经历,所以心情开始抑郁忧伤,这似乎与前文的“乐”相矛盾,而细细品来其实柳宗元自始至终都是抑郁的,奔小石潭来为何?无非是为了借助美好的景物排遣这种抑郁,他以为会忘记仕途的不如意,然而事实证明,欣赏美景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心乐之”只是文章情感的表象,或者说写景抒情文的情感可以在主流情感的包围中呈现一定的变化。

  再如,岳阳楼记中,作者传达出的情感也并不单一,缘何?阴雨天登上岳阳楼,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此景必然生悲情,晴朗天,登上岳阳楼,收入眼底的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喜两种情感对比,这又再次印证了即景生情,这是初步印象。回头来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好心情,所以我们佩服王国维的精炼概括:“一切景语皆情语。”甚至可以理解,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大家写景都是情在其中的,有的单一有的丰富,有的富于变化,感情是抽象的,而景物是形象的,所有的写景文最终目的都要达成表达或者抒发某种情感,这又回到了写作的本真,写作无非是为了怡情,为了抒怀,喜怒哀乐凭空抒来,总有点无病呻吟,有了景物依托才感觉灵肉统一。也许,我们倾其一生的积淀,也无法达到古人写景抒情的高度,但是,不管是郦道元,吴均,柳宗元还是范仲淹,或者陶渊明袁宏道等等他们即便朝代不同,经历不同,游览的景物不同,却都用他们的文章在诠释着什么是抓住景物的特色以及寓情于景。这里笔者,收集了若干学生习作,选取有代表性的十篇,谈谈学生对写景文抓住特色与寓情于景的一些得失,与同行分享。

  初中语文课文上的写景抒情文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罗列,综上所述,写景文言文的核心旨意无外乎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我们学习这些文言经典最终希望学生能领悟其精髓,最终运用到他们自身的写作中去。为此,我要求学生在了解这些文言文之后,也能写写自己的旅行经历,记景抒怀,不求流传千古,但可以“以我手记下旅途中的风景,书写下旅行中的真实情感”,让旅行变成一种阅历和财富,去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愉悦。

  这里谨以若干学生习作为例,分析一下学生对于“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的领悟情况。以发现他们写景文存在的问题及亮点,最终形成一定的借鉴,供学生或者从教的同行参考交流。首先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笔者从教的学校,学生整体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使得他们确实有条件利用假期游去游历一些地方。甚至有孩子还有出国旅行的经历。名山大川只有亲自去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触,即我们说的“真情实感”。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有景物有情感。

  读书与旅行是人生的两大乐事,所以用笔记录自己的旅行经历应该是一桩人生的美事,然而,随着中考中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唱重头戏,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训练越来越被淡出初中生的生活。这样初中生即便游览了名山大川,除了用相机留下空洞的图片,却不知道如何用笔记录下来,这里我们通过梳理初中阶段的几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写景抒情文言文,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足迹,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体味那时那地古人的心境,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会领会到古人对于景物描写的功力。

  初中阶段的第一篇写景文言文就是三峡,郦道元的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体现出作者对那自然画卷的神往。作者的语言相当凝练,而且水经注明明是一部地理著作,却彰显了作者厚重的文字功底,三峡之美,我们无法亲见,但是郦道元如何用如此简短的语言描绘三峡的壮阔宏大,无疑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住了三峡的景物特色,即山和水,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屡见不鲜,那郦道元又怎样把三峡的山水写的别具特色呢?他先大笔勾勒出七百里三峡,峡长、岭连、山高的整体形象。再细笔勾画夏春冬秋不同季节的景致,要说三峡主要景物也无非就是山和水,但是郦道元却把同一地的同一种景物放在不同的季节中去体现它的特色,比如说水,夏天是:“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就变成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狂放到安静,从湍急到停滞,再说即便是春冬之时作者又不甘于纯粹的安静,还要用悬泉飞瀑去点缀,看似矛盾,实则又映衬出秋之三峡的宁静可以说郦道元对三峡水的描写特色鲜明而又收放自如。

  再如写山,这位地理学家,除了在开头给人留下它高峻连绵的整体印象,还不满足这山的个性,于是在后文中写到春冬秋季的三峡,又抓住三峡的山的伴生景物,如怪柏、山林猿啼,这些景物又与之前的三峡整体风貌相互呼应,正是因为三峡山高岭长才能带来高猿长啸,空谷传响的效果。这里的景物描写可以说依然凸显了景物特色,但这种凸显没有开篇那么直接,显得更耐人寻味。同时,这让三峡的秀美多了几分凄清,于是作者不失时机的引用了一首渔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此情此景生此情,寄情于景自然天成。

  既然提到《三峡》,不由想起他的姊妹篇,同样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的《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也是一个诗人,所以用极其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富春江山水的秀美。同样是写山水,因为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所以笔下的山水也不同。吴均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为自己写的山水打广告,告诉我们他主要要绘一绘富春江山的奇水的异。

  无均的水异在何处?清澈湍急。这不足为奇,我们知道前面三峡的水也有此特点,于是吴均又用游鱼细石来点染水的灵动和生气,但想想我们为何能见到游鱼细石,这又再次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水的清澈,可见,吴均时刻谨记抓住景物特色啊!同时富春江的山与三峡的山也有相似的地方,高峻,但不同于三峡之山的怪柏猿啼,这里是泉水作响,好鸟相鸣,就冲淡了三峡那种凄清的猿鸣,即便吴均再写到猿则百叫无绝,蝉则千转不穷,似乎也更多感受到的是富春江山水的奇异,引得动物都为它歌唱,所以没有郦道元的淡淡感伤,面对吴均的富春江山水,作者更多的情感还是乐不思蜀,于是作者不失时机的吟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而此句一出,又不单纯是对自然美景的流露,又传达出几分淡泊名利避世归隐的情味。自然美景与官场仕途,哪一个更有吸引力,吴均在自然美景中做出了情感抉择,同时想想这里又与前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遥相呼应,那正是作者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流露。理解了这些,我们对作者委婉曲折的情感就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既然是提到山水,我们又不能不说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就是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探究它的成功还是不外乎笔者前两篇例文提到的“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作者写小丘,写竹林,写水声,为了千呼万唤使出来,凸显小石潭。为了体现它的静谧他先声夺人,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又抓住水清石奇的特点吸引读者眼球,柳宗元不满足于景物的静态,柳宗元又去细描游鱼儿的形神变化,而巧妙的是看似写鱼,实际依然在写水,依然突出水清,这与吴均的富春江水之清澈,有异曲同工之妙。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因为有好景致所以有好心情,而观鱼后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作者则感到这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为坐下来想起个人的贬谪经历,所以心情开始抑郁忧伤,这似乎与前文的“乐”相矛盾,而细细品来其实柳宗元自始至终都是抑郁的,奔小石潭来为何?无非是为了借助美好的景物排遣这种抑郁,他以为会忘记仕途的不如意,然而事实证明,欣赏美景的快乐只是短暂的,“心乐之”只是文章情感的表象,或者说写景抒情文的情感可以在主流情感的包围中呈现一定的变化。

  再如,岳阳楼记中,作者传达出的情感也并不单一,缘何?阴雨天登上岳阳楼,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此景必然生悲情,晴朗天,登上岳阳楼,收入眼底的是“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喜两种情感对比,这又再次印证了即景生情,这是初步印象。回头来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好心情,所以我们佩服王国维的精炼概括:“一切景语皆情语。”甚至可以理解,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大家写景都是情在其中的,有的单一有的丰富,有的富于变化,感情是抽象的,而景物是形象的,所有的写景文最终目的都要达成表达或者抒发某种情感,这又回到了写作的本真,写作无非是为了怡情,为了抒怀,喜怒哀乐凭空抒来,总有点无病呻吟,有了景物依托才感觉灵肉统一。也许,我们倾其一生的积淀,也无法达到古人写景抒情的高度,但是,不管是郦道元,吴均,柳宗元还是范仲淹,或者陶渊明袁宏道等等他们即便朝代不同,经历不同,游览的景物不同,却都用他们的文章在诠释着什么是抓住景物的特色以及寓情于景。这里笔者,收集了若干学生习作,选取有代表性的十篇,谈谈学生对写景文抓住特色与寓情于景的一些得失,与同行分享。

  初中语文课文上的写景抒情文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罗列,综上所述,写景文言文的核心旨意无外乎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我们学习这些文言经典最终希望学生能领悟其精髓,最终运用到他们自身的写作中去。为此,我要求学生在了解这些文言文之后,也能写写自己的旅行经历,记景抒怀,不求流传千古,但可以“以我手记下旅途中的风景,书写下旅行中的真实情感”,让旅行变成一种阅历和财富,去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愉悦。

  这里谨以若干学生习作为例,分析一下学生对于“抓住景物特色”以及“寓情于景”的领悟情况。以发现他们写景文存在的问题及亮点,最终形成一定的借鉴,供学生或者从教的同行参考交流。首先可喜的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笔者从教的学校,学生整体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使得他们确实有条件利用假期游去游历一些地方。甚至有孩子还有出国旅行的经历。名山大川只有亲自去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感触,即我们说的“真情实感”。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有景物有情感。


相关内容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 ...

  •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 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3.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给下列字 ...

  • [小石潭记]说课稿
  • <小石潭记>说课稿 汨罗市火天中学 魏 胜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魏胜,来自火天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六个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

  • 初中教材重难点梳理.
  • 初中教材重难点梳理 七年级上(书本后有常错字表及常用词语表) 第一单元 <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冰心诗四首><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亲近文学 重点:理解标题含义,能体会文章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的的情感.领会现代诗 ...

  • [赤壁赋]说课稿
  • <赤壁赋>说课稿 贺炳炎中学 周菊芳 一.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 ...

  • 文言文19篇各课中心思想
  • 文言文各课中心思想 1<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表达对奇山异水的热爱之情,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也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思想情绪. 2<口技 ...

  • 竹石说课稿
  • <竹石>说课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 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 ...

  • 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 ...

  • 写出景物的特征作文教案
  • 写出景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景物描写的要领: 2.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景抒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课时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景物一旦被技术高明的画师摹入画面,被独具慧眼的摄影师摄入镜头, 就形成了"框中之景",&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