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2012年第03期总第149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03,2012SerialNo.1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2

艳1,

(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对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深度评述,并结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实际情况,分析

对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推力—拉力”理论的实质,发现中国的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剖析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劳动者。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迁移理论;理论评述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3-0137-02

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费景汉—拉尼斯模力迁移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具体评述分别如下。

动力的收入水平,进而工业和农业都获得均衡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才会停止,二元结构消失。

费景汉(J.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Ranis)等人在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即就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部门在进行扩张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了,工业部门就继续不断吸收那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的平均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候,会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边际产量逐渐上升最后大于零,如果在此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一步向工业部门转移,会使农业产出水平下降。将可能时农业部门的萎缩,出现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粮食价格的上升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的上升,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状况结束。第三阶段:工业部门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要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农业生产也要扩大资本积累,以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此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完也就是说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

劳动力转移速度超过农业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经济才有可能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农业部门要首先自身发展起来,才能有像刘易斯所指出的农业部门不仅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还能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农产品的支持,即农业剩余。当农业部门中劳动力总量随工业部门扩张而逐渐减少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的保障。

这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历程相符,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初,农业生产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部门能大量为工业部门提供廉价的农村劳

一、两部门理论评述

阿瑟·刘易斯(A.W.Lewis)早在1954年,在《曼彻斯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报》

的论文。随后又在1958年,发表了《无限的劳动力:进一步说明》和《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的两篇论文,刘易斯模型最先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的概念,最先建立起关于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古典二元结构理论模型,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于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他们的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或为负值,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分离流出,从事非农生产将有可能获取更多的收入,将会使留在农业部门那部分劳动力的边际城市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工资雇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

佣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将会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利润又进一步被转化为资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用于进一步吸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即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对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雇佣。这一过程将反复进行。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被城市工业企业全部吸收,这样企业得到扩大规模所需的足够劳动力,从而获取较高利润,使得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将逐步提高,而农业中边际生产力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农业劳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王艳(1975-),女,陕西咸阳人,讲师,在职研究生,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37—

动力,随着中国工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转最移出去打工,影响农业的发展,于是中国采取降低农业税、后取消农业税农业,实行农业补贴等形式鼓励农业的发展,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农业部门自身发展也非常的显著,同时农业部门也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原材料,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需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和就业概率高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从农村期初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劳动力人数越多,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规模也越大;随之城市正规部门就业创造率越大,越有利于托达罗模型也更多非正规部门劳动力转入正规部门。同时,

非正规部门足够的重视,更接近发展提出政府对城市失业、

中国家的现实。其另一贡献在于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这就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更多人富起来”的发展思路,沿海地区和一部分有胆识,有经城乡之间济头脑的人先富起来,中国随之出现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中国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农村转向城市非正规部门劳动力的人数越多,也就出现了中国大量民工潮、民工流的社会现象现状。并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进城务工与中国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城市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扶持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等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同时中国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使原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同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使非国有企业逐步成为中国的农村剩中国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可见,

余劳动力迁移与托达罗阐述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人口迁移理论也是一致的。因此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就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

二、推力—拉力理论评述

17世纪末,科林·克拉克(C.Clark)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表明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赫伯尔和米切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因为门流动。

迁出地(农村)的耕地面积不足、就业困难、基本生活条件较差加之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形成人们向其他条件相对较好地方迁移的农村的推动力;同时迁入地(城镇)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等因素又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的迁入地的拉力,这就是人们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推力一拉力”理拉力作用下,形成不断进行劳动力迁移的论。唐纳德·博格(D.J.Bogue)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内迁移》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劳动力在地区间迁移,从流入地和流出地引起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对迁移动因作了深入的研究。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乔根森模型,该模型指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部门流动或转移的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以上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迁移的动因,这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的赫伯尔和米切尔提出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与中国西部山区地区进行移民迁移的原因一致。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和赫伯拉的“推力—拉力理论模式”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延安市的农村剩余劳动《陕北资源富集力转移的主要动因。这在2006年高岩辉的

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延安为例》一文中得到验证,从综合了经济因素、人口学、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足见延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是西部大开发中能源资源的开发和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曾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人口迁移理论。他认为,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在托达罗的两部门模型分析中,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迁移取决于城市的工资水

三、人力资本理论评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被后人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TheodorSchultz)在题为《人力资本的投的著名演讲,指出人可以通过利用自身后天获取的知识、资》

掌握技能和健康体魄,来对在未来生产活动中能获取更高收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本通常以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形式来体现。舒尔茨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概括为劳动力接收正规教育的投资、获取技能培训的投资、保证良好健康状况的投资,为获取较高收入的劳动力进行迁移的投资和劳动力进行科研投资五个方面,其中就重点指出劳动力迁移将作为劳动者个人和家庭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或更大的经济效益,将会通过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抓住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所进行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学者加里·贝克尔的著作《人力资本》中,通过微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方法,把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迁移等行为纳入到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方面研究,贝克尔的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研究成果很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责任编辑陈凤雪]

—138—

2012年第03期总第149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03,2012SerialNo.1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2

艳1,

(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对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深度评述,并结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实际情况,分析

对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推力—拉力”理论的实质,发现中国的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剖析人力资本理论,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劳动者。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迁移理论;理论评述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3-0137-02

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经典的劳动费景汉—拉尼斯模力迁移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型、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具体评述分别如下。

动力的收入水平,进而工业和农业都获得均衡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才会停止,二元结构消失。

费景汉(J.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Ranis)等人在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即就是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部门在进行扩张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了,工业部门就继续不断吸收那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的平均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时候,会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边际产量逐渐上升最后大于零,如果在此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一步向工业部门转移,会使农业产出水平下降。将可能时农业部门的萎缩,出现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粮食价格的上升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的上升,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大量劳动力的状况结束。第三阶段:工业部门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要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农业生产也要扩大资本积累,以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此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完也就是说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

劳动力转移速度超过农业人口增长的情况下,经济才有可能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农业部门要首先自身发展起来,才能有像刘易斯所指出的农业部门不仅能够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即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还能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农产品的支持,即农业剩余。当农业部门中劳动力总量随工业部门扩张而逐渐减少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农业部门自身发展的保障。

这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历程相符,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初,农业生产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部门能大量为工业部门提供廉价的农村劳

一、两部门理论评述

阿瑟·刘易斯(A.W.Lewis)早在1954年,在《曼彻斯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报》

的论文。随后又在1958年,发表了《无限的劳动力:进一步说明》和《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的两篇论文,刘易斯模型最先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的概念,最先建立起关于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古典二元结构理论模型,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于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他们的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或为负值,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分离流出,从事非农生产将有可能获取更多的收入,将会使留在农业部门那部分劳动力的边际城市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工资雇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

佣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将会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利润又进一步被转化为资本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用于进一步吸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即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对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雇佣。这一过程将反复进行。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被城市工业企业全部吸收,这样企业得到扩大规模所需的足够劳动力,从而获取较高利润,使得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将逐步提高,而农业中边际生产力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农业劳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王艳(1975-),女,陕西咸阳人,讲师,在职研究生,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137—

动力,随着中国工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转最移出去打工,影响农业的发展,于是中国采取降低农业税、后取消农业税农业,实行农业补贴等形式鼓励农业的发展,并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农业部门自身发展也非常的显著,同时农业部门也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原材料,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又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需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见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重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平和就业概率高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从农村期初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劳动力人数越多,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规模也越大;随之城市正规部门就业创造率越大,越有利于托达罗模型也更多非正规部门劳动力转入正规部门。同时,

非正规部门足够的重视,更接近发展提出政府对城市失业、

中国家的现实。其另一贡献在于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这就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更多人富起来”的发展思路,沿海地区和一部分有胆识,有经城乡之间济头脑的人先富起来,中国随之出现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中国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农村转向城市非正规部门劳动力的人数越多,也就出现了中国大量民工潮、民工流的社会现象现状。并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进城务工与中国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城市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扶持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等非正规部门的发展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同时中国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使原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同时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使非国有企业逐步成为中国的农村剩中国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可见,

余劳动力迁移与托达罗阐述的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人口迁移理论也是一致的。因此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就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

二、推力—拉力理论评述

17世纪末,科林·克拉克(C.Clark)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表明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赫伯尔和米切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因为门流动。

迁出地(农村)的耕地面积不足、就业困难、基本生活条件较差加之自然灾害的不利因素形成人们向其他条件相对较好地方迁移的农村的推动力;同时迁入地(城镇)相对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等因素又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的迁入地的拉力,这就是人们在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推力一拉力”理拉力作用下,形成不断进行劳动力迁移的论。唐纳德·博格(D.J.Bogue)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内迁移》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对劳动力在地区间迁移,从流入地和流出地引起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对迁移动因作了深入的研究。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乔根森模型,该模型指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部门流动或转移的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以上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迁移的动因,这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的赫伯尔和米切尔提出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与中国西部山区地区进行移民迁移的原因一致。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和赫伯拉的“推力—拉力理论模式”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延安市的农村剩余劳动《陕北资源富集力转移的主要动因。这在2006年高岩辉的

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延安为例》一文中得到验证,从综合了经济因素、人口学、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足见延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是西部大开发中能源资源的开发和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daro)曾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人口迁移理论。他认为,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经济原因。在托达罗的两部门模型分析中,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迁移取决于城市的工资水

三、人力资本理论评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被后人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TheodorSchultz)在题为《人力资本的投的著名演讲,指出人可以通过利用自身后天获取的知识、资》

掌握技能和健康体魄,来对在未来生产活动中能获取更高收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本通常以科学知识的拥有和劳动技能掌握的形式来体现。舒尔茨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概括为劳动力接收正规教育的投资、获取技能培训的投资、保证良好健康状况的投资,为获取较高收入的劳动力进行迁移的投资和劳动力进行科研投资五个方面,其中就重点指出劳动力迁移将作为劳动者个人和家庭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或更大的经济效益,将会通过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抓住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所进行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学者加里·贝克尔的著作《人力资本》中,通过微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方法,把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迁移等行为纳入到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方面研究,贝克尔的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研究成果很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责任编辑陈凤雪]

—138—


相关内容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_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 2008年3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第1期 Journalof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March,2008 Vol120 No.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分析 ---基于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 于谨凯,曹艳乔 ...

  • 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经_省略_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_纪韶
  • <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学术探讨· 城市群农村劳动力净迁移率与区域 经济发展互为影响因素研究 * ---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 纪韶 饶旻 内容提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群已在部分地区逐渐形成,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群的形成和日趋 ...

  •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 ...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 09环规院高校教师在职班 谢磊 摘 要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的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民的充分就业,不仅极大地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社会就业的压力却 ...

  •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 ...

  • 中国农业政策转变评述
  • 作者:高振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06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所实行的相关农业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和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我国的农业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渐渐消失,而是随着经济的 ...

  • 自我雇佣还是成为工资获得者?
  • 作者:宁光杰 管理世界 2012年10期 就业获得与收入提高是大多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①的主要目标.已有的文献大多集中分析农民非农就业与否的影响因素(赵耀辉,1997).非农就业的工资决定(刘建进,2001:魏众,2004:侯风云,2004:陈卫等,2010).非农就业的就业类型:行业 ...

  • 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 作者:王桂新 人口研究 2014年02期 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已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①,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都基本发展到了后期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在国内,由长期以来的"反"城市化骤变为热推城 ...

  • 城乡发展的理论梳理
  •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探讨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 导读: 次 更新时间:2011-3-4 11:56:03 [摘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新古典主义或者发展经济学都从不同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城乡统筹的本质和关键内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研究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一般和特殊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