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雷达的上海夏季海陆风环流特征分析

基于雷达的上海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特征分析

(1. 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 上海中心气象台

顾问1张晶2谈建国1戴建华2)

1. 引言

海陆风环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次级环流。上世纪20年代以来,气象学家对影响海风登陆的因子:海陆温差、环境风、大气稳定度、水体面积和海岸线曲折度等对海陆风环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5],并且从边界层的热平衡和惯性力的角度利用量纲分析方法定义了在中性层结下的海风登陆指数及其阈值[6]。我国的海陆风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朱抱真[7]最先对台湾海陆风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于恩洪[8]等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渤海湾的海陆风,分析了海陆风的空间结构。

海风从海洋向陆地推进时与大陆气团相遇而成的交界面具有类似锋面的特征,被称为海风锋。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表明,海风锋是盛夏局地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9-17]。多位学者[9-17]利用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海风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揭示了渤海湾和华南沿海地区海风锋的热力、动力特征,并分析了海风锋在对流天气的触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王彦[18]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过程,发现海风锋与阵风锋相遇后,在交叉处有雷暴生成。苗曼倩[19]和李维亮[20]运用数值模拟证实,海风锋与上海夏季雷暴的生成有直接关系。漆梁波[21]认为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上表现为缓慢移动的窄带回波,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这种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导致集中降水。

上海是一个三面临水的超大型城市,随着上海综合天气观测网的建立,通过对近年来的夏季局地对流统计发现,80%以上的盛夏局地对流发生之前有边界层辐合线的存在,因此了解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规律及其触发影响局地对流的机制是预报局地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

基于多普勒雷达对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的对流的进行统计,分析海风锋和对流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期为上海夏季局地对流的精细化预报提供

有参考价值的气候背景。

2. 资料说明

基于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

(1)浦东新区(南汇)多普勒雷达资料

(2)常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上海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

(4)11个基本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 文件

对上海地区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局地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

3. 海风锋的定义和识别

从海洋向陆地推进的海风前沿,具有与锋面相似的温度、湿度和流场特征,被称为海风锋,在雷达上表现为低仰角的窄带回波。

3.1基于雷达的海风锋识别方法

本研究中识别海风锋的资料以多普勒雷达为准,以上海加密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和Micaps3.0软件的天气分析为辅助。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特征为:

(1)低仰角(通常只出现在0.5°/1.5°仰角);

(2)弱回波(反射率因子在10-20dBZ 之间);

(3)窄带回波(呈线状)

但是具有类似雷达回波特征的还有出流边界(阵风锋)、下击暴流、锋面等,因此还需要加密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和天气分析作辅助判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4)回波两侧为风的辐合(存在海风与陆风的辐合);

(5)通常平行于海岸线;

(6)出现在晴空白天。

满足上述6个条件的边界层辐合线是海风锋,一天中无论出现一支还是双支海风锋都只计一次,文中海风锋(See breeze front)的缩写为“SBF ”,有海风锋发生的日子被成为“海风锋日”。

3.2 基于雷达的海风锋触发对流识别方法

在被认定为是海风锋的窄带回波上发展起来的积云状降水回波,被定义为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

尽管为积云状降水回波,且在海风锋附近发展加强,但是存在以下情况

(1)从非海陆风环流控制区域移到海风锋附近的积云状降水回波;

(2)在海风锋附近生成的积云状降水回波,但不是由海风锋触发的(由阵风锋、短波槽、切变线或静止锋等触发的)。

则不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本研究中,非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被定义为普通对流(Normal convection), 缩写为“NC ”,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被定义为典型海风锋触发对流(Typical see breeze induced convection ), 缩写为“TC ”。

4.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1a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频数的年变化。4年夏季共计发生海风锋65次,海风锋日发生对流26次,其中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18次。2013年夏季的海风锋和对流活动最为频繁,发生海风锋25次,占4年夏季海风锋总频数的38.5%;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10次,占4年夏季海风锋触发对流总频数的55.6%;2014年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频数少于2013年,但高于2011和2012年。2013年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异常活跃可能与2013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强、高温天数多有关。

图1b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触发对流过程的月变化。由图可知,4年中6月和9月发生的海风锋频数较少,分别为11次和10次,9月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仅1次,6月没有发生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7月和8月海风锋登陆比较频繁,分别为23次和21次,占4年来海风锋总频数的66.7%。7月和8月海风锋日发生的对流频数分别为10次和11次,远多于6月和9月。尽管8月海风锋频数比7月少,但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过程却比7月多,8月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有9次。从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月变化中可以看出,大气环流背景对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概率有很大的影响,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海时,海风锋更易触发对流。

图1c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上岸/消失、对流生成/消散时刻的日变化。由图可知夏季海风锋上岸时刻最早为8:25时,最晚为15:16时。其中9-12时是夏季海风锋上岸高峰时段,有81.3%的海风锋在9-12时登陆,这与日出以

后海陆温差变得显著有关。夏季海风锋消失时刻最早为12:00时,最晚为18:57时。其中85.9%的海风锋可以维持到15时以后。此外,雷达回波显示,当傍晚日照强度开始减弱时,海风锋的推进速度会变慢或者停滞,但是海风锋不会后退,通常海风锋消失的位置即是海风锋能推进的最大位置。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日中对流生成时刻在11-19时,其中57.7%的对流发生在13-14时,除一次对流过程持续到次日凌晨以外,其它对流均在20时之前消散。

由图1d 可知,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平均持续时间为5小时,由海风锋触发对流的生成时刻在12-16时,平均维持时间2.5小时,其中72.2%的对流持续时间不超过3小时。由图1c 可知,通常海风锋上岸3小时左右,对流才被触发,这说明对流能否被触发不仅依赖于海风锋的动力抬升作用,环境场的热力条件也至关重要。

(a) (b)

(c) (d)

图1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频数的年变化(a),月变化(b),海风锋上

岸/消失、对流生成/消散时刻的日变化(c)和持续时间(d)

由图可知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在集中在市中心、北部

郊区和东部沿海区域,上海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但是比较零散。

图6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日的对流活动空间分布

表3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局地对流的空间分布。由表3可知,如果将上海各个区按照市中心和郊区划分,2011-2014年市中心区域和北部郊区发生对流的频数都为8次,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的频数都为5次,远高于上海其他郊区。

表3 2011-2014年夏季上海局地对流的空间分布 片区

城区

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合计 行政区 市区 崇明、嘉定、宝山 浦东新区 金山、奉贤 闵行、松江、青浦 上海 对流频数 8 8 5 2 3 26 局地对流频数 5

5 5 1 2 18

5. 上海地区3类海风锋的分型依据

上海三面临海,在长江口发展强盛的海陆风环流在上海北岸登陆后向南或西南方向推进,这支海风锋定义为N 型(北支)海风锋;在杭州湾发展强盛的海陆风环流在上海南岸登陆后向北或西北方向推进,这支海风锋定义为S 型(南支)海风锋;很多情况下上海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支海风锋,两支海风锋还有可能合并或者部分合并,定义为SN 型(双支)海风锋。图1为3类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实况和示意图。图1a 和图1b 是2014年6月12日S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

由图可知11时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北推进,最深处达到上海市中心,于18:07时消失。图1c 和图1d 是2014年7月20日N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由图可知11时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南推进,最深处达到上海市中心,于17:22时消失。图1e 和图1f 是2014年7月10日SN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图中可知11时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北推进,12时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南推进,在13时左右南北两支海风锋的东侧合并成一条海风锋,同时还触发了对流,对流结束后,两支海风锋依然存在,并继续向西移动,直到17:22时在上海西部郊区消失。

(a) (b)

(c) (d)

(e) (f)

图1 上海地区3类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实况和示意图

(a )(b )S 型海风锋,(c )(d )N 型海风锋,(e )(f )SN 型海风锋

图3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特征。图3(a)是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东南风的比例为23.1%,背景风是南风的比例为30.8%,背景风是西南风的比例为27.0%,还有少部分的偏北风和偏西风,但总体上以偏南分量的风向为主。图3(b)是S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S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东北风的比例为43.5%,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比例为17.4%,背景风是偏东风的比例为13.0%,总体上以东北风为主。图3(c)是S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S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比例为68.8%,背景风是西南风的比例为18.8%,还有少部分的东南风和偏南风,但总体上以偏西风为绝对多数。

(a) (b)

(c)

图3 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向的分布特征

(a) S 型海风锋 (b)N型海风锋 (c)SN型海风锋

图4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对流和海风锋触发对流的频数分布。近4年来N 型海风锋发生26次,S 型为23次,SN 型海风锋出现最少为16次,然而不同类型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概率不尽相同。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9次,触发率为34.6%;S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3次,触发率仅为13.0%;16次S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6次,触发率为37.5%,是3类海风锋中最容易触发对流的类型。而且SN 型海风锋日发生的对流全部由SN 型海风锋触发,没有发生因切变线、静止锋触发或者由上海以外地区移入的对流过程。

5. 不同背景风下的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的统计特征

表1是2011-2014年6-9月上海不同背景风下海风锋和局地对流发生频数。当背景风是东北风的情况下,只生成S 型海风锋,4年来共发生10次,其中2次触发了局地对流。当背景风是偏南风和西南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N 型海风锋,4年来共计生成22次海风锋,其中有15次是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14次,是8方位背景风向中最容易触发对流的两个风向。当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SN 型海风锋,4年来共生成18次海风锋,其中有11次是S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5次。背景风是偏北风、偏东风、东南风和西北风时,生成海风锋的频数很少,触发的局地对流更少,其中背景风是东风和西北风的情况下,4年中均没有对流发生。

表1 2011-2014年6-9月上海不同背景风风向下海风锋和局地对流发生频数

背景风

风向

海风锋 N 型 S 型 SN 型 对流 海风锋触发对流 (触发对流频数/海

风锋频数) 北风

东北风

东风

东南风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西北风

合计 3 10 3 7 11 11 18 2 65 2 0 0 6 8 7 3 0 26 1 10 3 0 2 1 4 2 23 0 0 0 1 1 3 11 0 16 1 3 0 1 8 6 7 0 26 1 2 0 1 6 3 5 0 18 33.33% 20.00% 0 14.29% 54.5% 27.3% 27.8% 0 27.7% 触发率

6. 结论和讨论

基于2011-2014年夏季(6-9月)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和11个基本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 文件,对上海地区的海陆风环流及其触发的局地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做了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上的特征为:低仰角的弱窄带回波,同时还需要满足回波两侧为风的辐合(存在海风与陆风的辐合)、平行于海

岸线和出现于晴空条件下的条件。在被认定为是海风锋的窄带回波上发展起来的积云状降水回波且位置少动,且加密雨量站中累积降水量>0.0mm的雨量站数量占全部雨量站数量≤30%的,被定义为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

(2)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共计发生海风锋登陆的天数为65天,统计了这65天的云量、云状、背景风速、日气压差和海陆温差发现:低云云量≤4层或者中高云云量≤8层、日气压变化≤4.9hPa 、10m 风速≤4m/s和陆地气温-海洋气温>0.7°C ,是海风锋登陆的条件阈值。

(3)近4年来上海共发生海陆风环流65次,其中发生了26次对流过程,有18次局地对流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其中2013年是海风锋登陆最活跃的年份,也是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最多的年份。7月和8月是海风锋登陆最多的月份,也是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最多的月份,但是8月份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的发生频率高于7月份,6月份和9月份局地对流发生的次数非常少。夏季海风锋登陆和对流开始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9-12时是海风锋登陆高峰期,对流开始时刻在11-19时之间,其中13-15时是对流发生的高峰期。海风锋登陆以后可以维持2-9小时,其中持续时间在5-7小时的海风锋最多。对流持续时间都在5小时以下,绝大部分局地对流维持时间在2-4小时之间。

(4)2011-2014年上海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在集中在市中心、北部郊区和东部沿海区域,远高于上海其它地区。

参考文献

[1]Arritt, R. W. The effect of 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 on lake breezes and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s. Boundary Layer Meteor.1987, 40(1):101-125.

[2]Lisa S. D., Robert M. B. Roger A, etal.Comparisons between Mesoscale Model Terrain Sensitivity Studies and Doppler Lidar Measurements of the Sea Breeze at Monterey Bay.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2, 130(12):2813-2838.

[3]Lemonsu A, Bastin S, Masson V, et al.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over Marseille under sea-breeze conditions.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6, 118:477-501.

[4]Ohashi Y, Kida H Local circulations developed in the vicinity of both coastal and inland urban areas: a numerical study with a mesoscale atmospheric model, J ApplMeteorol. 2002 (41):30-45.

[5]Pielke R A.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sea breezes over south

Florida.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74, 102(2):115-139.

[6]Lyons, W. A. The Climatology and Prediction of the Chicago Lake Breeze. J. Appl. 1972,11

(12):1259–1270.

[7]朱抱真等. 台湾的海陆风. 天气月刊,1955,8(附刊):1-11.

[8]于洪恩等. 渤海湾西部海陆风的空间结构[J].气象学报,1987,45(3):379-381.

[9]刘运策,庄旭东,李献洲.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J].气象学报,2001,12(4):434-441.

[10]董海鹰, 邵玲玲等. 青岛奥帆赛期间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性降水特征[J].气象,2008:48-53.

[11]邱晓媛. 海陆风研究进展与我国沿海三地海陆风主要特征[J].气象,2013,39(2):186-193.

[12]卢焕珍,赵玉洁,俞小鼎,等.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8,34(9)57-64.

[12]Darby L S, Banta R M, PielkeSr R A. Comarisons between mesoscale model terrain sensitivity studies and Doppler Lidar measurements of the sea breeze at Monterey Bay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2,1(30):2813-2838.

[13]尹东屏, 吴海英等.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5):1262-1269.

[14]卢伟萍, 梁维亮等.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3):1-4.

[15]梁钊明, 高守亭. 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5):608-616.

[16]东高红, 何群英等.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气象,

2011,37(9):1101-1107.

[17]王彦, 高守亭等. 渤海湾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观测和模拟分析[J].高原气

象,2014,33(3):849-854.

[18]苗曼倩, 唐有华. 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高原气象,1998,17( 3) : 280 -289.

[19]李维亮, 刘洪利, 周秀骥, 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中

国科学(D辑),2003,33(2):97-104.

基于雷达的上海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特征分析

(1. 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 上海中心气象台

顾问1张晶2谈建国1戴建华2)

1. 引言

海陆风环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次级环流。上世纪20年代以来,气象学家对影响海风登陆的因子:海陆温差、环境风、大气稳定度、水体面积和海岸线曲折度等对海陆风环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5],并且从边界层的热平衡和惯性力的角度利用量纲分析方法定义了在中性层结下的海风登陆指数及其阈值[6]。我国的海陆风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朱抱真[7]最先对台湾海陆风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于恩洪[8]等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渤海湾的海陆风,分析了海陆风的空间结构。

海风从海洋向陆地推进时与大陆气团相遇而成的交界面具有类似锋面的特征,被称为海风锋。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表明,海风锋是盛夏局地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9-17]。多位学者[9-17]利用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海风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揭示了渤海湾和华南沿海地区海风锋的热力、动力特征,并分析了海风锋在对流天气的触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王彦[18]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比分析了2007年8月13日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过程,发现海风锋与阵风锋相遇后,在交叉处有雷暴生成。苗曼倩[19]和李维亮[20]运用数值模拟证实,海风锋与上海夏季雷暴的生成有直接关系。漆梁波[21]认为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上表现为缓慢移动的窄带回波,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这种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导致集中降水。

上海是一个三面临水的超大型城市,随着上海综合天气观测网的建立,通过对近年来的夏季局地对流统计发现,80%以上的盛夏局地对流发生之前有边界层辐合线的存在,因此了解边界层辐合线的生消规律及其触发影响局地对流的机制是预报局地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

基于多普勒雷达对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的对流的进行统计,分析海风锋和对流的时空分布规律,以期为上海夏季局地对流的精细化预报提供

有参考价值的气候背景。

2. 资料说明

基于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

(1)浦东新区(南汇)多普勒雷达资料

(2)常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

(3)上海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

(4)11个基本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 文件

对上海地区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局地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

3. 海风锋的定义和识别

从海洋向陆地推进的海风前沿,具有与锋面相似的温度、湿度和流场特征,被称为海风锋,在雷达上表现为低仰角的窄带回波。

3.1基于雷达的海风锋识别方法

本研究中识别海风锋的资料以多普勒雷达为准,以上海加密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和Micaps3.0软件的天气分析为辅助。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特征为:

(1)低仰角(通常只出现在0.5°/1.5°仰角);

(2)弱回波(反射率因子在10-20dBZ 之间);

(3)窄带回波(呈线状)

但是具有类似雷达回波特征的还有出流边界(阵风锋)、下击暴流、锋面等,因此还需要加密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和天气分析作辅助判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4)回波两侧为风的辐合(存在海风与陆风的辐合);

(5)通常平行于海岸线;

(6)出现在晴空白天。

满足上述6个条件的边界层辐合线是海风锋,一天中无论出现一支还是双支海风锋都只计一次,文中海风锋(See breeze front)的缩写为“SBF ”,有海风锋发生的日子被成为“海风锋日”。

3.2 基于雷达的海风锋触发对流识别方法

在被认定为是海风锋的窄带回波上发展起来的积云状降水回波,被定义为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

尽管为积云状降水回波,且在海风锋附近发展加强,但是存在以下情况

(1)从非海陆风环流控制区域移到海风锋附近的积云状降水回波;

(2)在海风锋附近生成的积云状降水回波,但不是由海风锋触发的(由阵风锋、短波槽、切变线或静止锋等触发的)。

则不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本研究中,非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被定义为普通对流(Normal convection), 缩写为“NC ”,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被定义为典型海风锋触发对流(Typical see breeze induced convection ), 缩写为“TC ”。

4.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图1a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频数的年变化。4年夏季共计发生海风锋65次,海风锋日发生对流26次,其中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18次。2013年夏季的海风锋和对流活动最为频繁,发生海风锋25次,占4年夏季海风锋总频数的38.5%;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10次,占4年夏季海风锋触发对流总频数的55.6%;2014年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频数少于2013年,但高于2011和2012年。2013年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异常活跃可能与2013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强、高温天数多有关。

图1b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触发对流过程的月变化。由图可知,4年中6月和9月发生的海风锋频数较少,分别为11次和10次,9月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仅1次,6月没有发生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7月和8月海风锋登陆比较频繁,分别为23次和21次,占4年来海风锋总频数的66.7%。7月和8月海风锋日发生的对流频数分别为10次和11次,远多于6月和9月。尽管8月海风锋频数比7月少,但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过程却比7月多,8月由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有9次。从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月变化中可以看出,大气环流背景对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概率有很大的影响,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海时,海风锋更易触发对流。

图1c 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上岸/消失、对流生成/消散时刻的日变化。由图可知夏季海风锋上岸时刻最早为8:25时,最晚为15:16时。其中9-12时是夏季海风锋上岸高峰时段,有81.3%的海风锋在9-12时登陆,这与日出以

后海陆温差变得显著有关。夏季海风锋消失时刻最早为12:00时,最晚为18:57时。其中85.9%的海风锋可以维持到15时以后。此外,雷达回波显示,当傍晚日照强度开始减弱时,海风锋的推进速度会变慢或者停滞,但是海风锋不会后退,通常海风锋消失的位置即是海风锋能推进的最大位置。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日中对流生成时刻在11-19时,其中57.7%的对流发生在13-14时,除一次对流过程持续到次日凌晨以外,其它对流均在20时之前消散。

由图1d 可知,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平均持续时间为5小时,由海风锋触发对流的生成时刻在12-16时,平均维持时间2.5小时,其中72.2%的对流持续时间不超过3小时。由图1c 可知,通常海风锋上岸3小时左右,对流才被触发,这说明对流能否被触发不仅依赖于海风锋的动力抬升作用,环境场的热力条件也至关重要。

(a) (b)

(c) (d)

图1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频数的年变化(a),月变化(b),海风锋上

岸/消失、对流生成/消散时刻的日变化(c)和持续时间(d)

由图可知2011-2014年夏季,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在集中在市中心、北部

郊区和东部沿海区域,上海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但是比较零散。

图6 2011-2014年夏季上海海风锋日的对流活动空间分布

表3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局地对流的空间分布。由表3可知,如果将上海各个区按照市中心和郊区划分,2011-2014年市中心区域和北部郊区发生对流的频数都为8次,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的频数都为5次,远高于上海其他郊区。

表3 2011-2014年夏季上海局地对流的空间分布 片区

城区

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合计 行政区 市区 崇明、嘉定、宝山 浦东新区 金山、奉贤 闵行、松江、青浦 上海 对流频数 8 8 5 2 3 26 局地对流频数 5

5 5 1 2 18

5. 上海地区3类海风锋的分型依据

上海三面临海,在长江口发展强盛的海陆风环流在上海北岸登陆后向南或西南方向推进,这支海风锋定义为N 型(北支)海风锋;在杭州湾发展强盛的海陆风环流在上海南岸登陆后向北或西北方向推进,这支海风锋定义为S 型(南支)海风锋;很多情况下上海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支海风锋,两支海风锋还有可能合并或者部分合并,定义为SN 型(双支)海风锋。图1为3类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实况和示意图。图1a 和图1b 是2014年6月12日S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

由图可知11时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北推进,最深处达到上海市中心,于18:07时消失。图1c 和图1d 是2014年7月20日N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由图可知11时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南推进,最深处达到上海市中心,于17:22时消失。图1e 和图1f 是2014年7月10日SN 型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和示意图,图中可知11时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北推进,12时北支海风锋登陆,之后逐渐向南推进,在13时左右南北两支海风锋的东侧合并成一条海风锋,同时还触发了对流,对流结束后,两支海风锋依然存在,并继续向西移动,直到17:22时在上海西部郊区消失。

(a) (b)

(c) (d)

(e) (f)

图1 上海地区3类海风锋的雷达回波实况和示意图

(a )(b )S 型海风锋,(c )(d )N 型海风锋,(e )(f )SN 型海风锋

图3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特征。图3(a)是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东南风的比例为23.1%,背景风是南风的比例为30.8%,背景风是西南风的比例为27.0%,还有少部分的偏北风和偏西风,但总体上以偏南分量的风向为主。图3(b)是S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S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东北风的比例为43.5%,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比例为17.4%,背景风是偏东风的比例为13.0%,总体上以东北风为主。图3(c)是S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风向的分布,由图可知SN 型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比例为68.8%,背景风是西南风的比例为18.8%,还有少部分的东南风和偏南风,但总体上以偏西风为绝对多数。

(a) (b)

(c)

图3 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出现时背景风向的分布特征

(a) S 型海风锋 (b)N型海风锋 (c)SN型海风锋

图4是2011-2014年夏季上海3类海风锋、对流和海风锋触发对流的频数分布。近4年来N 型海风锋发生26次,S 型为23次,SN 型海风锋出现最少为16次,然而不同类型海风锋触发对流的概率不尽相同。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9次,触发率为34.6%;S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3次,触发率仅为13.0%;16次S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6次,触发率为37.5%,是3类海风锋中最容易触发对流的类型。而且SN 型海风锋日发生的对流全部由SN 型海风锋触发,没有发生因切变线、静止锋触发或者由上海以外地区移入的对流过程。

5. 不同背景风下的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的统计特征

表1是2011-2014年6-9月上海不同背景风下海风锋和局地对流发生频数。当背景风是东北风的情况下,只生成S 型海风锋,4年来共发生10次,其中2次触发了局地对流。当背景风是偏南风和西南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N 型海风锋,4年来共计生成22次海风锋,其中有15次是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14次,是8方位背景风向中最容易触发对流的两个风向。当背景风是偏西风的情况下,主要生成SN 型海风锋,4年来共生成18次海风锋,其中有11次是SN 型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5次。背景风是偏北风、偏东风、东南风和西北风时,生成海风锋的频数很少,触发的局地对流更少,其中背景风是东风和西北风的情况下,4年中均没有对流发生。

表1 2011-2014年6-9月上海不同背景风风向下海风锋和局地对流发生频数

背景风

风向

海风锋 N 型 S 型 SN 型 对流 海风锋触发对流 (触发对流频数/海

风锋频数) 北风

东北风

东风

东南风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西北风

合计 3 10 3 7 11 11 18 2 65 2 0 0 6 8 7 3 0 26 1 10 3 0 2 1 4 2 23 0 0 0 1 1 3 11 0 16 1 3 0 1 8 6 7 0 26 1 2 0 1 6 3 5 0 18 33.33% 20.00% 0 14.29% 54.5% 27.3% 27.8% 0 27.7% 触发率

6. 结论和讨论

基于2011-2014年夏季(6-9月)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和11个基本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 文件,对上海地区的海陆风环流及其触发的局地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做了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海风锋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上的特征为:低仰角的弱窄带回波,同时还需要满足回波两侧为风的辐合(存在海风与陆风的辐合)、平行于海

岸线和出现于晴空条件下的条件。在被认定为是海风锋的窄带回波上发展起来的积云状降水回波且位置少动,且加密雨量站中累积降水量>0.0mm的雨量站数量占全部雨量站数量≤30%的,被定义为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

(2)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共计发生海风锋登陆的天数为65天,统计了这65天的云量、云状、背景风速、日气压差和海陆温差发现:低云云量≤4层或者中高云云量≤8层、日气压变化≤4.9hPa 、10m 风速≤4m/s和陆地气温-海洋气温>0.7°C ,是海风锋登陆的条件阈值。

(3)近4年来上海共发生海陆风环流65次,其中发生了26次对流过程,有18次局地对流是由海风锋触发的。其中2013年是海风锋登陆最活跃的年份,也是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最多的年份。7月和8月是海风锋登陆最多的月份,也是海风锋触发局地对流最多的月份,但是8月份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的发生频率高于7月份,6月份和9月份局地对流发生的次数非常少。夏季海风锋登陆和对流开始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9-12时是海风锋登陆高峰期,对流开始时刻在11-19时之间,其中13-15时是对流发生的高峰期。海风锋登陆以后可以维持2-9小时,其中持续时间在5-7小时的海风锋最多。对流持续时间都在5小时以下,绝大部分局地对流维持时间在2-4小时之间。

(4)2011-2014年上海由海风锋触发的局地对流在集中在市中心、北部郊区和东部沿海区域,远高于上海其它地区。

参考文献

[1]Arritt, R. W. The effect of 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 on lake breezes and thermal internal boundary layers. Boundary Layer Meteor.1987, 40(1):101-125.

[2]Lisa S. D., Robert M. B. Roger A, etal.Comparisons between Mesoscale Model Terrain Sensitivity Studies and Doppler Lidar Measurements of the Sea Breeze at Monterey Bay.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2, 130(12):2813-2838.

[3]Lemonsu A, Bastin S, Masson V, et al.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over Marseille under sea-breeze conditions.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6, 118:477-501.

[4]Ohashi Y, Kida H Local circulations developed in the vicinity of both coastal and inland urban areas: a numerical study with a mesoscale atmospheric model, J ApplMeteorol. 2002 (41):30-45.

[5]Pielke R A.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sea breezes over south

Florida.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74, 102(2):115-139.

[6]Lyons, W. A. The Climatology and Prediction of the Chicago Lake Breeze. J. Appl. 1972,11

(12):1259–1270.

[7]朱抱真等. 台湾的海陆风. 天气月刊,1955,8(附刊):1-11.

[8]于洪恩等. 渤海湾西部海陆风的空间结构[J].气象学报,1987,45(3):379-381.

[9]刘运策,庄旭东,李献洲.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J].气象学报,2001,12(4):434-441.

[10]董海鹰, 邵玲玲等. 青岛奥帆赛期间海风锋触发的对流性降水特征[J].气象,2008:48-53.

[11]邱晓媛. 海陆风研究进展与我国沿海三地海陆风主要特征[J].气象,2013,39(2):186-193.

[12]卢焕珍,赵玉洁,俞小鼎,等.雷达观测的渤海湾海陆风辐合线与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8,34(9)57-64.

[12]Darby L S, Banta R M, PielkeSr R A. Comarisons between mesoscale model terrain sensitivity studies and Doppler Lidar measurements of the sea breeze at Monterey Bay [J] 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2,1(30):2813-2838.

[13]尹东屏, 吴海英等.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5):1262-1269.

[14]卢伟萍, 梁维亮等. 北部湾海风锋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3):1-4.

[15]梁钊明, 高守亭. 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资料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5):608-616.

[16]东高红, 何群英等.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气象,

2011,37(9):1101-1107.

[17]王彦, 高守亭等. 渤海湾海风锋触发雷暴的观测和模拟分析[J].高原气

象,2014,33(3):849-854.

[18]苗曼倩, 唐有华. 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高原气象,1998,17( 3) : 280 -289.

[19]李维亮, 刘洪利, 周秀骥, 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与太湖对局地环流影响的分析研究.中

国科学(D辑),2003,33(2):97-104.


相关内容

  •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1答案
  •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1 武汉区域天气预报竞赛集训初试试题 (本试卷共15页,勿遗漏!) 姓名: 省份 考试日期:2007年12月14日 说明:1.本卷考试时间为105分钟,满分100分. 2.本卷包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规范.其他与天气预报业务相关知 ...

  • 厦门市气候特征变化与酸雨形成研究_王坚
  • 第26卷第5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年10月 厦门市气候特征变化与酸雨形成研究 王坚 (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 摘 厦门361022) 自1955年以来年平均风速.混合层厚度均呈现下降趋要:对地面风场的研究表明,厦门存在局地和海陆风环流, 势,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也呈下降趋势.降水 ...

  • 政法干警文综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
  • 政法干警文综考试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 ...

  • 东亚季风指数分类初析
  • 综合评述 东亚季风指数分类初析 江 滢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提 要 回顾了亚洲季风指数定义方法发展历程.将东亚季风强度指数按定义时所使用的要素类型分类为环流类.温湿类.海陆差异类.方程类和综合类, 指出了各类指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并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

  • 2013年金华预报知识竞赛理论试卷(答案)
  • 2013年金华市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大赛 理论知识.业务规范试卷 答题须知: 1.本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2.本卷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 3.答案一律写在试卷相应答题位置,超出装订线范围一律无效.除首页填写个人信息外, 卷面任何位置出现姓名及其他记号均视为无效卷处理. 一. ...

  •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书本知识点汇总 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书本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考试内容分析: 1.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

  • 高考地理问答题答题技巧
  • 高考地理问答题答题技巧 (一)明确答题方向 1.特征描述 2.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 自然环境特点--性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 ...

  • 高一地理各大洲气候类型分析
  • 各大洲气候类型分析 一.亚洲: 热带雨林气候: A.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 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B.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 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C.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D. 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 ...

  • 气候高考题
  • 气候(高考题组)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1小题,每题4分,共计44分) (2009江苏地理,19-20,改双选为单选) 下图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丙丁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