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高考作文

如何写高考作文

第一讲 总论

科学技术越发达、越先进的国家,就越重视写作。他们把“写作”看成是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应用科学”。他们认为: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就是“文章”。无论什么科学都要讲道理,而讲道理就要写文章。所以,在欧美、日本这些科学发达的国家里,所有大学,包括理工科的大学,都是十分注重“写作”训练的。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规定学生“语文及作文法”,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不合格,必须照章补课;明尼苏达新闻学院还开设“高级”写作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普林斯顿工学院有八组课程,第一就是“语文”和“写作”,这是必修的课程。不仅学校重视,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很重视写作。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要通过四五十分钟的作文考试,以判断表达能力,因为外交官“必须有较高写作和讲话的能力”在日本,应聘经理要考一篇作文,陈述对“怎样做才能提高本公司的技术水平”一类问题的见解;应招做工人、店员等也要考作文.如在日本,考学校、找工作、谋生计,不论干什么(包括招聘经理),都要考“作文”,也就是说要考察他的“写作能力”。这方面能力不强的就会被淘汰掉,反之,强人一等的才有被录用的可能。在他们那里,“竞争”得很厉害。如美国,每年都

要有六万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抢“饭碗”抢得很凶。谁的文章写得漂亮,写得快,懂理论,有技巧,谁就能在“生存竞争”中胜人一筹。所以,在他们那里,会不会写文章,即有无学问的标记,也是谋生竞争的手段。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60分!加之主观色彩极浓,又与临场发挥密切相关,故充满了“不确定性”。高三同学在2008年高考前夕,把作文训练实实在在地抓一抓。以下,讲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1、重弹“命题作文”

之所以曰“重弹”,乃因为这种高考作文模式已经久违多年了。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人与路”是“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一种过渡,有人把它称为“提示型命题作文”。因为,它与“话题作文”相似,设计了一个“提示语”,但立意的指向与“话题作文”不同,并且在“提示”之后给出了明确的“命题”——题目明明白白地印在考卷上,考生不需要,也不应该自己拟题了。

由于“命题作文”教学这些年有所忽视,故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应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了解它,研究它。当然,我们不能猜题押题,单打一,“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认真地进行教学。

何谓“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一种直接给“题目”的作文。这题目,往往是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短句。如“秋”、“手”、“门”、“牛”、“泣”、“雨后”、“乡音”、“寻找”、“眼睛”、“习惯”、“尝试”、“柳暗花明”、“小荷尖尖角”、“有人敲门”、“过河小卒”、“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毁树容易栽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一种作文题不给学生其他文字材料,有时限制文体,多半文体不限。

“命题作文”的优点是:考题简洁,有强烈的聚焦感,不容易对考生产生立意、构思、情境、行文色彩之类的定向“诱导”,考生可以由“题目”起飞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文体的选择也比较自然。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它的理论“焦

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有一篇优秀作文始终与“先”、“后”周旋,几乎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当然,临场写作时只要能觅取其中一点、两点,就可以了。

2、多写“记叙文”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强调这一点,这几年遍阅江苏高考作文试卷,越发觉此话应当挑明——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算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然而,据我所知,一些语文老师还在要求学生拼命写议论文,说是比较“保险”。这“保险”,就是按照“提示语”、按照常规思路去写,大家都挤在一起讲“公理”、讲“常理”、讲“大道理”!凡是阅过卷的人都知道,这种高考作文是很难越过中档分数线的!当然,如果某考生平时的思辨能力比较强,临场又迸发出理论灵感,那也有可能写出相当精彩的、有自我见解的议论文来。

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从感性到理性,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到对生活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是那种解说“提示语”的作文无法比拟的。

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都已具备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的纯真,他们朴素的视角,往往能发现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然地写下来,其审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南师附中的方欣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方欣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老方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客”,这可

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小方欣尴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小方欣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篇写爸爸去世的,是个很调皮的男孩,但由于是亲身经历写的特别感人。一写应试作文就有很多人写自己残废了,父母去世了,其实这样写并不好,真正提倡的是写真情实感,真实的经历真实的心理活动最能打动评卷老师,而不要非用大喜大悲来诠释。

在高考作文时,有几个具体问题必须注意:1、不要写那种“纯”抒情的、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议论”的文章;2、“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你没有这个“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3、不要写那种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教授,x教授,y教授,等等;4、不要搞许多“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的很破碎,尽可能地一气呵成;5、不要在标题下来三、四句玩“深沉”、玩“哲理”、玩“文字游戏”的“题记”,

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正文”部分的阅读情绪。

3、议论要出“新”

如果你要写议论性的高考作文,那就不能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发现一些其他考生没有发现的东西。

当千千万万考生写同一道作文题时,如果大家都写“明摆着”的、人人皆知的道理,其结果必然是令人心烦,虽然你说的“道理”百分之一百的正确。

旧话重提:1981年考《毁树容易栽树难》,不少考生写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也面临着“毁树”的考验。那么,谁是“毁树人”呢?明摆着有几个:万恶的“四人帮”,人民公敌蒋介石,窃国大贼袁世凯,还有一个慈禧太后。这一年,有几万考生不假思索,不约而同,一齐“扑”向这几个“家伙”。客观地说,这些考生讲得一点也不错;但是,当几万人不断重复这么一个“话头”的时候,阅卷人的“感觉”就不太美妙了。高考是人才选拔,是竞争;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十分讲求脱颖而出,千万不能“大路货”。如果满足于“大路货”,原本上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为中等,原本中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为下等了。

当时的江苏考生中,有一个人没有满足于“明摆着”的东西。他在简括地议论了“四人帮”之流的罪恶之后,做了一个重要的概括:无论是“四人帮”、蒋介石,还是袁世凯、西太后,都是属于古今反动派,他们的反动本性决定了他们是“有心毁树人”。

请各位读者注意:话说到这儿,别开生面的“好戏”就要出台了,“新的发现”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怎么更进一层,柳暗花明,进入“又一村”?

这位考生的办法十分简单,他找到了与“有心毁树人”相对应的另一面——“无心毁树人”。以“无心”对“有心”,我相信所有的江苏考生都能够做到。然而99.99%的考生就是没有做到。为什么?思考的方法不对头,不晓得正面看看、背面看看、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上边看看、下边看看„„这种看“法”,就是用两点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就是辩证思考。辩证法说复杂确实复杂,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就看你能不能朴素地加以运用。

且看这位考生是如何在“又一村”里大显身手的:他认为,“无心毁树人”是大量存在的,不外乎三种类型——1、揠苗助长者,如搞“土跃进”和“洋跃进”的人;

2、不学无术、不会种树者;3、搞不正之风者,他们更像无形的病

毒在侵蚀着祖国这棵参天大树的身体。这位考生总结道:我们不但要敢于和善于同“有心毁树人”斗争,而且要敢于同“无心毁树人”斗争,更要持久地、细致地同自己身上消极的、错误的东西作斗争。

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方法

多读,多背,多写

大作家林雨堂认为:“人生就如同一首诗。”在人生这首诗中,写作和阅读构成最美好的语言和节奏。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讲,为了写作而阅读,通过写作而创造新阅读,自然会谱写出壮丽的人生诗篇。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在开始写作前不经过大量阅读的阶段。鲁迅、茅盾、郁达夫那一代作家,大多从小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阅读是求学期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自不必说。另一位被称为“文体家”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只读完乡村小学就投身军旅,他的许多语言和文字的知识都是在土著部队里获得的。青年沈从文独自闯进北京追求文学,当时他连标点符号也不懂,怀里只揣着两本书:《史记》和《圣经》。这两本书他读的精熟,创作中精湛的文字功夫主要来自它们。(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应当为自己庆幸„„)郑渊洁小学没有毕业,最高文凭是汽车驾驶证。他对《共产党宣言》背的特别熟。他认为《共产党宣言》属于童话的写法,比如开头“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对他后来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俄国的高尔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我国作家高玉宝,也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成年后补充读书的阶段。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典籍,怎样开辟阅读的入口?戏剧文学大师曹禺阅读的经验,倒是给了初学者以很好的启发。他说:

古今中外大师们沥尽心血写下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雄浑的感情;从优立辟谛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中学时,我有一个老师出国去,他留给我的一部英文的《易卜生全集》。那时,我很喜欢读剧本,就慢慢把它读完了。对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我喜欢反复读剧本,遇到好的地方就反复想几遍。„„再后,就接触了契诃夫。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

曹禺在这里谈了三点:第一,对初学写作的人,阅读的入门一定遵循自己的本来兴趣,不可强为之。因为只有兴趣才唤醒阅读,也只有兴趣才激励、活跃阅读。第二,在跨向入门之读的第一步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兴趣范围,只有这样,你的阅读才可能真正入门。第三,对入门之书要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反复的品味,这样才能读有收获,并且获益的本身就是扩展阅读兴趣的动力。

提高写作能力,还应该提倡背诵。当一个人背诵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时,他其实是把这些文章的精气神儿都收入自己的胸臆中了。一旦自己执笔为文,这种精气神儿就会顺

着笔尖流淌进文章中,从文风到选字造句,他的作文都会受到所熟记的文章的影响。大家知道,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文风有着十分明显的分野,鲁迅的文风清峻通脱,周作人的文风悠闲舒缓,除了他俩性格上的差异外,鲁迅偏爱汉魏六朝文,周作人喜欢明清小品,他们所喜欢的文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方法是多多实践。学习写文章就像学游泳。各种各样的写作理论犹如教练员对你讲解游泳要领,多读多背犹如你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这些当然都很要紧,但关键是你要下水,有机会最好能天天下水,持之以恒,必有成就。虽然未必一定会练成一个“浪里白条”,但是,如果要横渡一条千米宽的江河,我想是不成问题的。郑渊洁每天写作,他认为写作已不是生存需要,而成为生活需要。

考生在写高考作文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写得独特一点、特殊一点、有创意有个性一点。因为在高考改卷时,每个老师一天要面对上百份卷子,眼睛与思维都会疲劳。因此,如果你在一两百份卷子中显得特立独行,个性鲜明,就能出奇制胜。当然,如果平常基础较弱、语言干巴、逻辑思维不行的考生,就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写顺、写连贯,语言尽可能漂亮一点就行。贴近自己,远离自己,展开想像,善于分析,正题反作

妙招一:贴近自己

许多学生面对高考作文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空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孙绍振教授认为,这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而是无法确定主题。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二年级的男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阿爹在世时对我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这样就不会被人欺负了。我不想,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子小怕黑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黑、不怕鬼。我要变成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用怕了。

这篇文章很特别,也很生动,因为他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自己。所以,孙教授指出:贴近自己的年龄、贴近自己的生活,甚至贴近自己的幻想,就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主题。然后写出你的生活,就算是调皮的、发牢骚的也没有关系。

妙招二:远离自己

万一贴不近自己怎么办?孙教授给出了第二个锦囊:远离自己、超越自己。

比如老师出一个题目《后悔》,拿到题目后,首先可以先想想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可有过非同寻常的事,让你非同寻常地后悔。如果没有,那就远离自己,想想你知道的其他人可有非同寻常的事,让他们非同寻常地后悔。

第一步,可以想想身边的人,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如果在他们身上找不到答案,那就想想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作家、演员、大老板等。如果也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想想近两三年来的新闻人物。还不行,那就想想历史人物吧,只要抓住一个,就可以把他作为你的主题材料写出来。

妙招三:展开想象

远离自己、超越自己就需要想像力,这是第三个锦囊。

比如有一年的高考题目《诚信》,大部分学生都是写实的,显示不出亮点,而一考生则完全是虚构的、完全靠想象:我的母亲有6个儿子,老大叫财富、老二叫美丽„„我叫诚信。我长得不美丽也不够聪明„„但我诚信。

随后,这位考生写到,自己离开了家,去寻找幸福,先是遇到一位愿意接纳“我”的美丽女郎,后又遇到一位富有的人,但前者只是可怜“我”,后者只是怜悯“我”,而“我”不需要这些。于是,“我”选择离开。后来,“我”在深山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给了“我”一杆秤,秤的一头站着“我”,另一头站着“我”的五兄弟,结果“我”比五兄弟还要重。于是,“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谛,最终成为了一位幸福的传播者。

这样富有想像力的文章,最终出奇制胜,拿了高分。

妙招四:善于分析

孙教授提醒考生们:如果是属于某种思辨的分析题,则作文时,光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考生要有一定的具体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懂得层层分析。“善于分析”,这是孙教授传授的第四个锦囊。

比如作文题《水滴石穿》这个题,绝大部分考生一看题目都会想到“持之以恒”,但这样的作文显得太普通;也有的学生会想得深刻一点:水滴要滴在同一个点上,才能石穿,那么,应该还包括“目标一致”、“矢志不移”,这就有一点竞争力了;也有个别学生会想到,水滴石穿要花多少时间啊,效率太低了,于是得出结论:这种做法太傻了,虽然能表现一个人肯坚持、有毅力,但不是好办法。想到了这一层,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会与众不同,观点鲜明,令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孙教授再补充一点:如果水不是纯净水,则有可能水滴石长,这样的文章其竞争力就非同寻常了。

妙招五:正题反作

除了上述四妙招外,孙教授最后又抛出一个可以让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锦囊:正题反作。

比如作文题《如果我是上帝》,台湾作家张晓风这样写这篇文章:我是

个小心眼的女子,动不动就与人计较,给学生打分还得计算到小数点,还要四舍五入,让我这样的人当了上帝,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在山上看到人们将易拉罐到处扔,觉得这些人实在不配有眼睛。第二天,盲人学校的校长将不得不再接收5000名盲人„„幸亏我不是上帝;我在一些工厂边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污水,四下横流。让别人活不成的人,我也要让他们活不成,第二天,人们发现,一个岛上居然死了那么多与污水有关的人„„种种种种,幸亏我不是上帝!

高考后,改卷老师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卷子,如果出现这样与众不同的卷子,自然能吸引老师的眼球,也能得高分。孙教授提醒考生:任何肯定的、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相反的效果,要保持一个非常清晰的头脑,让作文显示出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

审题与立意(一) 高考作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审题都是第一位的。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带有命题者的意图(目的和要求)。一题到手,应试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命题者对应试者有何要求,这就是审题。为什么审题如此重要?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 这番话源于对一篇高考作文的评分争议。今年一位被媒介称之为“文学天才”的女孩,高考作文仅得25分。为何得分如此低?是语句不通顺,行文不流畅,文字不优美,结构不严谨?且看下文。 人情与季节(根据记忆,事后默写)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

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

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附: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 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 此文语句通顺,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结构严谨,应该是篇好文章,为何得低分呢?问题出在审题上。 文章对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出这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结为“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 进而引申出“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第一,“感情的淡漠”其对象是什么?是“节日”吗?那认知对象又是什么呢?是“节日”吗?文章的逻辑推理是不是这样:因为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所以忽视了节日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审题不准了。宋人与邻人关系疏而导致的结果不是忽视邻人的存在,而是对邻人正确的意见的认识发生偏差。简单地说,忽视存在与认知丧失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文中提到的邻居、同学忽视节日的存在根本谈不上是认知的丧失。至于人们为何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这有更深的社会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第二,题目要求就“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展开来写,这里包括“亲疏远近”两种感情,“正误深浅”两种认知结果,文章仅写“感情淡漠”“人情疏远”一种感情,“丧失了感知„„能力”一种结果,这是审题不全面。既然审题不准确,不全面,那么打了低分也就没商量了。 下面再来读一篇文章: 一位西施,万千情人 又是宋人。先前读《韩非子》,总觉得韩老先生可能对宋人有偏见,不好的故事都编排在宋人身上。 看来,宋人的思维方式出了毛病。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提醒,儿子说墙坏了,不修会招贼,是聪明;邻居说了,倒成了盗贼的嫌疑。 古

哲先贤,总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又常常打着深深的主观烙印。人们认识事物、决策行为,往往总难摆脱亲情的影响。这就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 儿时的故事,让人至今难忘。一次我们几位小同学应邀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第二天,这位同学的妈妈说家里丢了钱,我们去玩的同学理所当然成了怀疑对象,挨个儿受到盘问和调查。问她为什么不怀疑自己的儿子,她说:好笑,难道我的儿子还会偷自己家里的钱。后来的事实,正好证明拿钱者,就是她的儿子。 因为是亲人,就信任不疑;可是事实是客观存在,并不以情感的亲疏而发生变化。 情感的主观性,就像我们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会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会误导我们的视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只有一位西施,情人却有万千。只因为爱,每个情人都自以为拥有了一位西施。情断恩绝时,又将“西施”漫说成“无盐”,仍然是一个字在作怪:情。不过,这回是恨的情感。 人们难过“情感”关。轻则,伤己。影响些人际关系,使生活多些坎坷磨难。重则,误政。一些身为领导干部的人,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所谓警惕“夫人参政”、“吹枕头风”、“灯下黑”等等,都是对于“不徇私情”的一种提醒。 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亦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 作者:雷抒雁(作家) [点评] 此文审题既准确又全面,足为楷模。 开头四节文字扣住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命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来写。第二节说宋人(因感情亲疏之故)思维出了毛病,

第三节例证,此是正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关系,前者会误导后者;第一节说韩老先生(因不是宋人,感情疏远)可能对宋人有偏见,而编排宋人,第四节则挑明韩老先生并无偏见,却是“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此是反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没有关系。 第五节确立了文章阐述的重点:“亲情的影响。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而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以下各节或写儿时的故事,或写“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写人们难过“情感关”无不围绕这个立意展开。 总观全文,开头结尾,选材立意,叙事议论,无不切中题意,写得不离不偏,丝丝入扣。 读了上面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明白高考作文之得失最关键的是审题。下面谈一谈审题要注意些什么: 1.要准确。 审题要做到“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明确命题意

图是什么,不是什么。 比如2000年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个考生把“答案不止一个”仅仅理解为答案的表述方式不止一个,他写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就像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简单计算,1除以2等于多少?有的说是l/2,有的说是一半,有的说是05,其实都是一样,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这种理解没有反映话题的本质意义,“答案不止一个”是指不同的答案,不是同一答案表述方式不止一个,这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而导致的立意偏差。 再比如: 2003年的试题,说的是“感情的亲疏” 不是“人情的亲疏”如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审题不准确了。 2.要全面。 审题要全面,而这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异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可是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有的写“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有的写“要纠正?踢皮球?现象”,都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也有的写:“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则完全脱离题意了。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又如2003年的作文题,所给出的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确是很难驾驭的。“亲疏”是两种感情,只讲“亲”,或只讲“疏”都是片面的,都会使立意偏离命题要求。 3.要注意比喻性题目的寓义。 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其提供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要取其影射的意思,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事论是。又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物——社会——人生。这里不能就事论是去写鸟,因为材料中的鸟,它们相互讽刺、挖苦、嘲笑,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从中可以观照人的种种不良品行。所以要从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方面来立意,方能切题。可以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可以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丽的宽容”等。 4.要注意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

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个玫瑰园,一个小姑娘(姐姐)认为“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小姑娘(妹妹)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两个小姑娘各自根据自己的感性体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这一年作文的审题相当难,可以说是自1980年命题以来,考生陷入审题陷阱最严重的一次,三分之一的学生审题不准。 这里的隐性信息是什么?首先是文体。这则材料只能写议论文,不适宜写记叙文;其次是主次,两则材料有主次之分,妹妹的话是次,姐姐的话是主,她的观点有现实性,应就姐姐的话去展开议论;再次是立论驳论之分,宜写驳论,因为姐姐的观点带有很大的偏面性。审清楚这些,基本上就不会跑题了。针对姐姐的片面性的观点,可以写: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片面看问题,怎样看待人才等等。 当然这又是一道比喻性题目,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挖掘它的寓意,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解为(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也可以把现实社会或一个单位看作是玫瑰园,人才看作是花,个性看作是刺,倡导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再来看一道题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鉴于此,文章对“好事之徒”的做法应提出质疑,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追求完美”“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就不切题了。) 5.利用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称为“题眼”,题眼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如《树木与树人》,重点应该是“树人”;《 钓胜于鱼》,重点应该是在“钓”字上。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

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关键词是“战胜”,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

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6.要注意命题的时代特点。 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是“因时立意”,有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度的意图,回顾历年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作文,都与时代、社会热点和生活亮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结合的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但已经脱离了原来对知识的简单思维能力的考查,转为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多向思維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考查,作文的开放性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的观点是价值观。所以学生应关注当今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作文则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小做。 7.利用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审题练习:抓住关键词,对以下试题从选材范围,性质、立意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2003年全国卷作文试题: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2003年上海卷作文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3):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 (4)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5):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我的财富” (6):“我喜欢的课外读物”

(7):请看下列一则材料,说说它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

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8): 1991年上海高考试题“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9): “课余趣事” (10):“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11):一位大

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的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1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13):《我想唱首歌》 (14):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问他:“年轻人,干嘛不高兴?”青年回答:“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这从何说起?”青年问。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假如我今天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我今天斩断你的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一千万了,你还不高兴吗?”老人笑吟吟地走了,留下青年在思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写一篇话题作文。 (16):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

于800字。 (17):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8):作文题: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请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话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议论文。

(19):阅读两则材料 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参考答案 1,“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2,此题“杂”是写作的对象,可以写成,说“杂”或“杂”议,如把“杂”理解为一种方式,写成“杂说”,如“交友杂说”、“补课杂说”,写作的对象成了“交友”、“补课”,就偏离命题要求了。3,这是一个偏正性结构的话题作文,只看到“心灵”没有去“选择”,或只有“选择”而没有看到“心灵”都不切题。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忽略任何一方。“心灵”是“选择”的范围,“选择”则是“心灵”的目的。“心灵”所强调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去描绘选择行为发生时的心理和思想认识过程;“选择”所表现的是在这种“心灵”的碰撞下,所描绘或表现的对象是如何“选择”的,即最终选择了什么。4,要注意诚信与诚实的差别。“诚信”除了有“诚实”的含义外,还有守信的含义。如将诚信写成诚实,或其间没有“信”的内容,就偏题了。5,这个题目只能写记叙文,不宜写议论文。用记叙文

或夹叙夹议的散文来写是得体的,若是写成议论文,势必不讨巧,为什么?因为用议论来写,往往就会写成“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我对财富的看法”,事实上已把标题改为“我的财富观”了,这就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有距离。6,仔细推敲题目,“喜欢”二字显然是题眼,写出“喜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既不可写成作品评论,也不能写成读后感,而是宜采用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的“夹叙夹议”方式。虽然提示中说“文体不限”,实际上却限定了文体。7,这则材料中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就是一种暗示,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假如不去理会材料中的暗示,非要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样写就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了。8,这个题目中的“同一片”是关键词,它强调的是写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写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们”、“生活”、“土地上”不是关键词,如果把选材范围确定在“我们”、“生活”、“土地”这些词语上,去讴歌家乡的日新月异,去赞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就偏离题意了。9,题目中的“课余”限定了取材的范围,“趣”则是题眼,点明了选材的性质。10,这一题目,题眼应是“未来”,考生往往会误以为是“教育”,

于是把“未来”撇在一边,或用现实代替未来,猛烈抨击现存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不对题了。11,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关键词是父、子,他们的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这说明儿子与父亲的关系已经不正常,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体贴,关心。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立足于劝导、教育,要让他懂得孝敬父母,敬爱长辈。如果以“钱”、“花销紧”为重点,就会在要勤俭、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这就不能切中题意了。12,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己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人不可自护己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去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13,重点是“想唱”,应着重叙写“想唱”的特定的情境和心理冲动,如写成《当国歌奏起的时候》,着眼于国歌奏起时,大家齐唱国歌,这就不够准确,因为“我想唱”是个体活动与齐唱是有差别的;如写成《我爱唱这首歌》,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议为什么喜爱这首歌上,这就完全偏题了。14,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

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15,这个题目,立意的要求已隐含在文中的对话中了:“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所以应从“人的价值”,或“生命的价值”这方面去立意,以体现“生命无价”这个主题。如果撇开这一点去写“人体器官的价值”“商品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时间的价值”“信息的价值”等则都是离题了。16,话题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处,据此可以正面立论: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世界”、“探索变化的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反面立论:“墨守成规不可取”、“改革岂能固步自封”。这样写回答了“人该怎么办”的问题,切中题意。如果去诠释“变化”,说明“什么是变化”,那就跑题了,因为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17,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再如,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

来论说我们该怎么办的正。18,审题:要理解爱因斯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是审题的关键。 不要误认为爱因斯坦在全盘否定学校教育,注意他所说的“全部忘记”是指“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学校里学知识外,还应学更重要的东西。 对学生而言,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学;对学校来说,教给学生的也不仅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传授。 立意:学校里学的既有知识本身,更有学习方法,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后者是受用终生的。 学校教育应重在传授学习方法,而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学习知识是学习方法的载体,无法想象没有前者只有后者。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方法,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寻

求“知识”,即使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全部忘记”也不要紧。 以下立意偏颇:a.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真正成才要在走出校门后。 b.学校教育应只传授学习方法,知识毫无价值,不必传授,也大可忘记。19,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20,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成五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如何写高考作文

第一讲 总论

科学技术越发达、越先进的国家,就越重视写作。他们把“写作”看成是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应用科学”。他们认为: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就是“文章”。无论什么科学都要讲道理,而讲道理就要写文章。所以,在欧美、日本这些科学发达的国家里,所有大学,包括理工科的大学,都是十分注重“写作”训练的。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规定学生“语文及作文法”,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科目;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不合格,必须照章补课;明尼苏达新闻学院还开设“高级”写作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普林斯顿工学院有八组课程,第一就是“语文”和“写作”,这是必修的课程。不仅学校重视,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很重视写作。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要通过四五十分钟的作文考试,以判断表达能力,因为外交官“必须有较高写作和讲话的能力”在日本,应聘经理要考一篇作文,陈述对“怎样做才能提高本公司的技术水平”一类问题的见解;应招做工人、店员等也要考作文.如在日本,考学校、找工作、谋生计,不论干什么(包括招聘经理),都要考“作文”,也就是说要考察他的“写作能力”。这方面能力不强的就会被淘汰掉,反之,强人一等的才有被录用的可能。在他们那里,“竞争”得很厉害。如美国,每年都

要有六万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抢“饭碗”抢得很凶。谁的文章写得漂亮,写得快,懂理论,有技巧,谁就能在“生存竞争”中胜人一筹。所以,在他们那里,会不会写文章,即有无学问的标记,也是谋生竞争的手段。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60分!加之主观色彩极浓,又与临场发挥密切相关,故充满了“不确定性”。高三同学在2008年高考前夕,把作文训练实实在在地抓一抓。以下,讲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1、重弹“命题作文”

之所以曰“重弹”,乃因为这种高考作文模式已经久违多年了。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人与路”是“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一种过渡,有人把它称为“提示型命题作文”。因为,它与“话题作文”相似,设计了一个“提示语”,但立意的指向与“话题作文”不同,并且在“提示”之后给出了明确的“命题”——题目明明白白地印在考卷上,考生不需要,也不应该自己拟题了。

由于“命题作文”教学这些年有所忽视,故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应在这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了解它,研究它。当然,我们不能猜题押题,单打一,“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认真地进行教学。

何谓“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一种直接给“题目”的作文。这题目,往往是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短句。如“秋”、“手”、“门”、“牛”、“泣”、“雨后”、“乡音”、“寻找”、“眼睛”、“习惯”、“尝试”、“柳暗花明”、“小荷尖尖角”、“有人敲门”、“过河小卒”、“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毁树容易栽树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一种作文题不给学生其他文字材料,有时限制文体,多半文体不限。

“命题作文”的优点是:考题简洁,有强烈的聚焦感,不容易对考生产生立意、构思、情境、行文色彩之类的定向“诱导”,考生可以由“题目”起飞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文体的选择也比较自然。

面对“命题作文”题,若要写成“记叙文”,就必须敏锐地发现“命题”中的“情感穴位”,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机智地加以发挥。这种“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动阅卷者的心灵弦索,取得最佳的效果。

有些“命题作文”是“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写成“议论文”。“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应当在弄清题义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它的理论“焦

点”,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击它,在碰撞中激发理论的“火花”。这样,文章的理论阐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纵深拓展了。

譬如当年考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命题中的“理论焦点”,不在“忧天下”,而在“先忧”、“后乐”。只有撞击“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闪光。有一篇优秀作文始终与“先”、“后”周旋,几乎把能想到的有关“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调集起来了。于是,有了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当然,临场写作时只要能觅取其中一点、两点,就可以了。

2、多写“记叙文”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强调这一点,这几年遍阅江苏高考作文试卷,越发觉此话应当挑明——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算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然而,据我所知,一些语文老师还在要求学生拼命写议论文,说是比较“保险”。这“保险”,就是按照“提示语”、按照常规思路去写,大家都挤在一起讲“公理”、讲“常理”、讲“大道理”!凡是阅过卷的人都知道,这种高考作文是很难越过中档分数线的!当然,如果某考生平时的思辨能力比较强,临场又迸发出理论灵感,那也有可能写出相当精彩的、有自我见解的议论文来。

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从感性到理性,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到对生活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是那种解说“提示语”的作文无法比拟的。

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都已具备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的纯真,他们朴素的视角,往往能发现许多成人不容易看到心里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自自然然地写下来,其审美效果是非比一般的。南师附中的方欣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方欣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老方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客”,这可

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小方欣尴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小方欣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篇写爸爸去世的,是个很调皮的男孩,但由于是亲身经历写的特别感人。一写应试作文就有很多人写自己残废了,父母去世了,其实这样写并不好,真正提倡的是写真情实感,真实的经历真实的心理活动最能打动评卷老师,而不要非用大喜大悲来诠释。

在高考作文时,有几个具体问题必须注意:1、不要写那种“纯”抒情的、空泛的“散文”,应当实实在在地写“记人”、“叙事”、“议论”的文章;2、“故事新编”很难写,不要以为它是“终南捷径”,如果你没有这个“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3、不要写那种随心所欲、肆意编造的“科幻作品”,动不动就是“时间隧道”,动不动就是“星球大战”,w教授,x教授,y教授,等等;4、不要搞许多“一”、“二”、“三”、“四”,把文章切割、肢解的很破碎,尽可能地一气呵成;5、不要在标题下来三、四句玩“深沉”、玩“哲理”、玩“文字游戏”的“题记”,

那是很令人倒胃口的,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正文”部分的阅读情绪。

3、议论要出“新”

如果你要写议论性的高考作文,那就不能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发现一些其他考生没有发现的东西。

当千千万万考生写同一道作文题时,如果大家都写“明摆着”的、人人皆知的道理,其结果必然是令人心烦,虽然你说的“道理”百分之一百的正确。

旧话重提:1981年考《毁树容易栽树难》,不少考生写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也面临着“毁树”的考验。那么,谁是“毁树人”呢?明摆着有几个:万恶的“四人帮”,人民公敌蒋介石,窃国大贼袁世凯,还有一个慈禧太后。这一年,有几万考生不假思索,不约而同,一齐“扑”向这几个“家伙”。客观地说,这些考生讲得一点也不错;但是,当几万人不断重复这么一个“话头”的时候,阅卷人的“感觉”就不太美妙了。高考是人才选拔,是竞争;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十分讲求脱颖而出,千万不能“大路货”。如果满足于“大路货”,原本上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为中等,原本中等水平的考生就可能降为下等了。

当时的江苏考生中,有一个人没有满足于“明摆着”的东西。他在简括地议论了“四人帮”之流的罪恶之后,做了一个重要的概括:无论是“四人帮”、蒋介石,还是袁世凯、西太后,都是属于古今反动派,他们的反动本性决定了他们是“有心毁树人”。

请各位读者注意:话说到这儿,别开生面的“好戏”就要出台了,“新的发现”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怎么更进一层,柳暗花明,进入“又一村”?

这位考生的办法十分简单,他找到了与“有心毁树人”相对应的另一面——“无心毁树人”。以“无心”对“有心”,我相信所有的江苏考生都能够做到。然而99.99%的考生就是没有做到。为什么?思考的方法不对头,不晓得正面看看、背面看看、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上边看看、下边看看„„这种看“法”,就是用两点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就是辩证思考。辩证法说复杂确实复杂,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就看你能不能朴素地加以运用。

且看这位考生是如何在“又一村”里大显身手的:他认为,“无心毁树人”是大量存在的,不外乎三种类型——1、揠苗助长者,如搞“土跃进”和“洋跃进”的人;

2、不学无术、不会种树者;3、搞不正之风者,他们更像无形的病

毒在侵蚀着祖国这棵参天大树的身体。这位考生总结道:我们不但要敢于和善于同“有心毁树人”斗争,而且要敢于同“无心毁树人”斗争,更要持久地、细致地同自己身上消极的、错误的东西作斗争。

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方法

多读,多背,多写

大作家林雨堂认为:“人生就如同一首诗。”在人生这首诗中,写作和阅读构成最美好的语言和节奏。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讲,为了写作而阅读,通过写作而创造新阅读,自然会谱写出壮丽的人生诗篇。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在开始写作前不经过大量阅读的阶段。鲁迅、茅盾、郁达夫那一代作家,大多从小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阅读是求学期间做的最多的一件事,自不必说。另一位被称为“文体家”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只读完乡村小学就投身军旅,他的许多语言和文字的知识都是在土著部队里获得的。青年沈从文独自闯进北京追求文学,当时他连标点符号也不懂,怀里只揣着两本书:《史记》和《圣经》。这两本书他读的精熟,创作中精湛的文字功夫主要来自它们。(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应当为自己庆幸„„)郑渊洁小学没有毕业,最高文凭是汽车驾驶证。他对《共产党宣言》背的特别熟。他认为《共产党宣言》属于童话的写法,比如开头“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对他后来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俄国的高尔基、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我国作家高玉宝,也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成年后补充读书的阶段。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典籍,怎样开辟阅读的入口?戏剧文学大师曹禺阅读的经验,倒是给了初学者以很好的启发。他说:

古今中外大师们沥尽心血写下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雄浑的感情;从优立辟谛斯,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狄亚》。中学时,我有一个老师出国去,他留给我的一部英文的《易卜生全集》。那时,我很喜欢读剧本,就慢慢把它读完了。对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我喜欢反复读剧本,遇到好的地方就反复想几遍。„„再后,就接触了契诃夫。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

曹禺在这里谈了三点:第一,对初学写作的人,阅读的入门一定遵循自己的本来兴趣,不可强为之。因为只有兴趣才唤醒阅读,也只有兴趣才激励、活跃阅读。第二,在跨向入门之读的第一步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兴趣范围,只有这样,你的阅读才可能真正入门。第三,对入门之书要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反复的品味,这样才能读有收获,并且获益的本身就是扩展阅读兴趣的动力。

提高写作能力,还应该提倡背诵。当一个人背诵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时,他其实是把这些文章的精气神儿都收入自己的胸臆中了。一旦自己执笔为文,这种精气神儿就会顺

着笔尖流淌进文章中,从文风到选字造句,他的作文都会受到所熟记的文章的影响。大家知道,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文风有着十分明显的分野,鲁迅的文风清峻通脱,周作人的文风悠闲舒缓,除了他俩性格上的差异外,鲁迅偏爱汉魏六朝文,周作人喜欢明清小品,他们所喜欢的文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个方法是多多实践。学习写文章就像学游泳。各种各样的写作理论犹如教练员对你讲解游泳要领,多读多背犹如你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这些当然都很要紧,但关键是你要下水,有机会最好能天天下水,持之以恒,必有成就。虽然未必一定会练成一个“浪里白条”,但是,如果要横渡一条千米宽的江河,我想是不成问题的。郑渊洁每天写作,他认为写作已不是生存需要,而成为生活需要。

考生在写高考作文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写得独特一点、特殊一点、有创意有个性一点。因为在高考改卷时,每个老师一天要面对上百份卷子,眼睛与思维都会疲劳。因此,如果你在一两百份卷子中显得特立独行,个性鲜明,就能出奇制胜。当然,如果平常基础较弱、语言干巴、逻辑思维不行的考生,就要尽可能地把文章写顺、写连贯,语言尽可能漂亮一点就行。贴近自己,远离自己,展开想像,善于分析,正题反作

妙招一:贴近自己

许多学生面对高考作文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空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孙绍振教授认为,这不一定是能力问题,而是无法确定主题。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二年级的男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阿爹在世时对我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这样就不会被人欺负了。我不想,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子小怕黑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黑、不怕鬼。我要变成一条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用怕了。

这篇文章很特别,也很生动,因为他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自己。所以,孙教授指出:贴近自己的年龄、贴近自己的生活,甚至贴近自己的幻想,就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主题。然后写出你的生活,就算是调皮的、发牢骚的也没有关系。

妙招二:远离自己

万一贴不近自己怎么办?孙教授给出了第二个锦囊:远离自己、超越自己。

比如老师出一个题目《后悔》,拿到题目后,首先可以先想想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可有过非同寻常的事,让你非同寻常地后悔。如果没有,那就远离自己,想想你知道的其他人可有非同寻常的事,让他们非同寻常地后悔。

第一步,可以想想身边的人,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如果在他们身上找不到答案,那就想想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作家、演员、大老板等。如果也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想想近两三年来的新闻人物。还不行,那就想想历史人物吧,只要抓住一个,就可以把他作为你的主题材料写出来。

妙招三:展开想象

远离自己、超越自己就需要想像力,这是第三个锦囊。

比如有一年的高考题目《诚信》,大部分学生都是写实的,显示不出亮点,而一考生则完全是虚构的、完全靠想象:我的母亲有6个儿子,老大叫财富、老二叫美丽„„我叫诚信。我长得不美丽也不够聪明„„但我诚信。

随后,这位考生写到,自己离开了家,去寻找幸福,先是遇到一位愿意接纳“我”的美丽女郎,后又遇到一位富有的人,但前者只是可怜“我”,后者只是怜悯“我”,而“我”不需要这些。于是,“我”选择离开。后来,“我”在深山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给了“我”一杆秤,秤的一头站着“我”,另一头站着“我”的五兄弟,结果“我”比五兄弟还要重。于是,“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谛,最终成为了一位幸福的传播者。

这样富有想像力的文章,最终出奇制胜,拿了高分。

妙招四:善于分析

孙教授提醒考生们:如果是属于某种思辨的分析题,则作文时,光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也就是说,考生要有一定的具体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懂得层层分析。“善于分析”,这是孙教授传授的第四个锦囊。

比如作文题《水滴石穿》这个题,绝大部分考生一看题目都会想到“持之以恒”,但这样的作文显得太普通;也有的学生会想得深刻一点:水滴要滴在同一个点上,才能石穿,那么,应该还包括“目标一致”、“矢志不移”,这就有一点竞争力了;也有个别学生会想到,水滴石穿要花多少时间啊,效率太低了,于是得出结论:这种做法太傻了,虽然能表现一个人肯坚持、有毅力,但不是好办法。想到了这一层,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会与众不同,观点鲜明,令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孙教授再补充一点:如果水不是纯净水,则有可能水滴石长,这样的文章其竞争力就非同寻常了。

妙招五:正题反作

除了上述四妙招外,孙教授最后又抛出一个可以让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锦囊:正题反作。

比如作文题《如果我是上帝》,台湾作家张晓风这样写这篇文章:我是

个小心眼的女子,动不动就与人计较,给学生打分还得计算到小数点,还要四舍五入,让我这样的人当了上帝,后果是很严重的„„我在山上看到人们将易拉罐到处扔,觉得这些人实在不配有眼睛。第二天,盲人学校的校长将不得不再接收5000名盲人„„幸亏我不是上帝;我在一些工厂边看到那么多五颜六色的污水,四下横流。让别人活不成的人,我也要让他们活不成,第二天,人们发现,一个岛上居然死了那么多与污水有关的人„„种种种种,幸亏我不是上帝!

高考后,改卷老师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卷子,如果出现这样与众不同的卷子,自然能吸引老师的眼球,也能得高分。孙教授提醒考生:任何肯定的、好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相反的效果,要保持一个非常清晰的头脑,让作文显示出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

审题与立意(一) 高考作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审题都是第一位的。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带有命题者的意图(目的和要求)。一题到手,应试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命题者对应试者有何要求,这就是审题。为什么审题如此重要?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 这番话源于对一篇高考作文的评分争议。今年一位被媒介称之为“文学天才”的女孩,高考作文仅得25分。为何得分如此低?是语句不通顺,行文不流畅,文字不优美,结构不严谨?且看下文。 人情与季节(根据记忆,事后默写)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

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

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附: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 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 此文语句通顺,行文流畅,文字优美,结构严谨,应该是篇好文章,为何得低分呢?问题出在审题上。 文章对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淡出这一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结为“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 进而引申出“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第一,“感情的淡漠”其对象是什么?是“节日”吗?那认知对象又是什么呢?是“节日”吗?文章的逻辑推理是不是这样:因为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所以忽视了节日的存在。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审题不准了。宋人与邻人关系疏而导致的结果不是忽视邻人的存在,而是对邻人正确的意见的认识发生偏差。简单地说,忽视存在与认知丧失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文中提到的邻居、同学忽视节日的存在根本谈不上是认知的丧失。至于人们为何对传统节日感情淡漠这有更深的社会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第二,题目要求就“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展开来写,这里包括“亲疏远近”两种感情,“正误深浅”两种认知结果,文章仅写“感情淡漠”“人情疏远”一种感情,“丧失了感知„„能力”一种结果,这是审题不全面。既然审题不准确,不全面,那么打了低分也就没商量了。 下面再来读一篇文章: 一位西施,万千情人 又是宋人。先前读《韩非子》,总觉得韩老先生可能对宋人有偏见,不好的故事都编排在宋人身上。 看来,宋人的思维方式出了毛病。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提醒,儿子说墙坏了,不修会招贼,是聪明;邻居说了,倒成了盗贼的嫌疑。 古

哲先贤,总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又常常打着深深的主观烙印。人们认识事物、决策行为,往往总难摆脱亲情的影响。这就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 儿时的故事,让人至今难忘。一次我们几位小同学应邀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第二天,这位同学的妈妈说家里丢了钱,我们去玩的同学理所当然成了怀疑对象,挨个儿受到盘问和调查。问她为什么不怀疑自己的儿子,她说:好笑,难道我的儿子还会偷自己家里的钱。后来的事实,正好证明拿钱者,就是她的儿子。 因为是亲人,就信任不疑;可是事实是客观存在,并不以情感的亲疏而发生变化。 情感的主观性,就像我们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会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会误导我们的视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只有一位西施,情人却有万千。只因为爱,每个情人都自以为拥有了一位西施。情断恩绝时,又将“西施”漫说成“无盐”,仍然是一个字在作怪:情。不过,这回是恨的情感。 人们难过“情感”关。轻则,伤己。影响些人际关系,使生活多些坎坷磨难。重则,误政。一些身为领导干部的人,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所谓警惕“夫人参政”、“吹枕头风”、“灯下黑”等等,都是对于“不徇私情”的一种提醒。 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亦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 作者:雷抒雁(作家) [点评] 此文审题既准确又全面,足为楷模。 开头四节文字扣住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命题要求,从正反两方面来写。第二节说宋人(因感情亲疏之故)思维出了毛病,

第三节例证,此是正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关系,前者会误导后者;第一节说韩老先生(因不是宋人,感情疏远)可能对宋人有偏见,而编排宋人,第四节则挑明韩老先生并无偏见,却是“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此是反说,说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没有关系。 第五节确立了文章阐述的重点:“亲情的影响。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而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以下各节或写儿时的故事,或写“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写人们难过“情感关”无不围绕这个立意展开。 总观全文,开头结尾,选材立意,叙事议论,无不切中题意,写得不离不偏,丝丝入扣。 读了上面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明白高考作文之得失最关键的是审题。下面谈一谈审题要注意些什么: 1.要准确。 审题要做到“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明确命题意

图是什么,不是什么。 比如2000年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个考生把“答案不止一个”仅仅理解为答案的表述方式不止一个,他写道:“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就像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简单计算,1除以2等于多少?有的说是l/2,有的说是一半,有的说是05,其实都是一样,只是标准不同而已。”这种理解没有反映话题的本质意义,“答案不止一个”是指不同的答案,不是同一答案表述方式不止一个,这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而导致的立意偏差。 再比如: 2003年的试题,说的是“感情的亲疏” 不是“人情的亲疏”如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审题不准确了。 2.要全面。 审题要全面,而这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正确全面理解材料的主旨,切异片面,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要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考生只能在准确把握这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可是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有的写“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有的写“要纠正?踢皮球?现象”,都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也有的写:“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则完全脱离题意了。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又如2003年的作文题,所给出的话题是一个“关系”话题,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确是很难驾驭的。“亲疏”是两种感情,只讲“亲”,或只讲“疏”都是片面的,都会使立意偏离命题要求。 3.要注意比喻性题目的寓义。 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其提供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要取其影射的意思,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事论是。又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它的特点是物——社会——人生。这里不能就事论是去写鸟,因为材料中的鸟,它们相互讽刺、挖苦、嘲笑,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映,从中可以观照人的种种不良品行。所以要从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方面来立意,方能切题。可以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可以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丽的宽容”等。 4.要注意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

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 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对同一个玫瑰园,一个小姑娘(姐姐)认为“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小姑娘(妹妹)认为“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两个小姑娘各自根据自己的感性体验作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这一年作文的审题相当难,可以说是自1980年命题以来,考生陷入审题陷阱最严重的一次,三分之一的学生审题不准。 这里的隐性信息是什么?首先是文体。这则材料只能写议论文,不适宜写记叙文;其次是主次,两则材料有主次之分,妹妹的话是次,姐姐的话是主,她的观点有现实性,应就姐姐的话去展开议论;再次是立论驳论之分,宜写驳论,因为姐姐的观点带有很大的偏面性。审清楚这些,基本上就不会跑题了。针对姐姐的片面性的观点,可以写: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片面看问题,怎样看待人才等等。 当然这又是一道比喻性题目,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挖掘它的寓意,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解为(玫瑰园),成就(花)是主导方面,失误(刺)是次要方面,从第一个小姑娘的看法联想到某些人对改革的片面看法,从而肯定成绩,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也可以把现实社会或一个单位看作是玫瑰园,人才看作是花,个性看作是刺,倡导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要求全责备。 再来看一道题 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鉴于此,文章对“好事之徒”的做法应提出质疑,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追求完美”“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就不切题了。) 5.利用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 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称为“题眼”,题眼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如《树木与树人》,重点应该是“树人”;《 钓胜于鱼》,重点应该是在“钓”字上。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

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关键词是“战胜”,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

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6.要注意命题的时代特点。 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是“因时立意”,有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关注度的意图,回顾历年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作文,都与时代、社会热点和生活亮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结合的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但已经脱离了原来对知识的简单思维能力的考查,转为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多向思維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考查,作文的开放性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的观点是价值观。所以学生应关注当今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人生。作文则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题小做。 7.利用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审题练习:抓住关键词,对以下试题从选材范围,性质、立意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2003年全国卷作文试题: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2003年上海卷作文试题:“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3):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 (4)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5):1996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我的财富” (6):“我喜欢的课外读物”

(7):请看下列一则材料,说说它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

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8): 1991年上海高考试题“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9): “课余趣事” (10):“对未来教育的展望” (11):一位大

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的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1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13):《我想唱首歌》 (14):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问他:“年轻人,干嘛不高兴?”青年回答:“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这从何说起?”青年问。老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假如我今天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我今天斩断你的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一千万了,你还不高兴吗?”老人笑吟吟地走了,留下青年在思考。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写一篇话题作文。 (16):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

于800字。 (17):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8):作文题: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请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话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议论文。

(19):阅读两则材料 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参考答案 1,“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2,此题“杂”是写作的对象,可以写成,说“杂”或“杂”议,如把“杂”理解为一种方式,写成“杂说”,如“交友杂说”、“补课杂说”,写作的对象成了“交友”、“补课”,就偏离命题要求了。3,这是一个偏正性结构的话题作文,只看到“心灵”没有去“选择”,或只有“选择”而没有看到“心灵”都不切题。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忽略任何一方。“心灵”是“选择”的范围,“选择”则是“心灵”的目的。“心灵”所强调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去描绘选择行为发生时的心理和思想认识过程;“选择”所表现的是在这种“心灵”的碰撞下,所描绘或表现的对象是如何“选择”的,即最终选择了什么。4,要注意诚信与诚实的差别。“诚信”除了有“诚实”的含义外,还有守信的含义。如将诚信写成诚实,或其间没有“信”的内容,就偏题了。5,这个题目只能写记叙文,不宜写议论文。用记叙文

或夹叙夹议的散文来写是得体的,若是写成议论文,势必不讨巧,为什么?因为用议论来写,往往就会写成“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我对财富的看法”,事实上已把标题改为“我的财富观”了,这就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有距离。6,仔细推敲题目,“喜欢”二字显然是题眼,写出“喜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既不可写成作品评论,也不能写成读后感,而是宜采用以记叙为主兼用议论的“夹叙夹议”方式。虽然提示中说“文体不限”,实际上却限定了文体。7,这则材料中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就是一种暗示,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假如不去理会材料中的暗示,非要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样写就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了。8,这个题目中的“同一片”是关键词,它强调的是写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写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们”、“生活”、“土地上”不是关键词,如果把选材范围确定在“我们”、“生活”、“土地”这些词语上,去讴歌家乡的日新月异,去赞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就偏离题意了。9,题目中的“课余”限定了取材的范围,“趣”则是题眼,点明了选材的性质。10,这一题目,题眼应是“未来”,考生往往会误以为是“教育”,

于是把“未来”撇在一边,或用现实代替未来,猛烈抨击现存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文不对题了。11,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关键词是父、子,他们的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这说明儿子与父亲的关系已经不正常,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体贴,关心。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立足于劝导、教育,要让他懂得孝敬父母,敬爱长辈。如果以“钱”、“花销紧”为重点,就会在要勤俭、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这就不能切中题意了。12,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己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人不可自护己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去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13,重点是“想唱”,应着重叙写“想唱”的特定的情境和心理冲动,如写成《当国歌奏起的时候》,着眼于国歌奏起时,大家齐唱国歌,这就不够准确,因为“我想唱”是个体活动与齐唱是有差别的;如写成《我爱唱这首歌》,将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议为什么喜爱这首歌上,这就完全偏题了。14,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

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15,这个题目,立意的要求已隐含在文中的对话中了:“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元,你干不干?”“不干!”。所以应从“人的价值”,或“生命的价值”这方面去立意,以体现“生命无价”这个主题。如果撇开这一点去写“人体器官的价值”“商品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时间的价值”“信息的价值”等则都是离题了。16,话题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这是文章立意的关键处,据此可以正面立论: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世界”、“探索变化的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反面立论:“墨守成规不可取”、“改革岂能固步自封”。这样写回答了“人该怎么办”的问题,切中题意。如果去诠释“变化”,说明“什么是变化”,那就跑题了,因为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17,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再如,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

来论说我们该怎么办的正。18,审题:要理解爱因斯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是审题的关键。 不要误认为爱因斯坦在全盘否定学校教育,注意他所说的“全部忘记”是指“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学校里学知识外,还应学更重要的东西。 对学生而言,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学;对学校来说,教给学生的也不仅是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传授。 立意:学校里学的既有知识本身,更有学习方法,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后者是受用终生的。 学校教育应重在传授学习方法,而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学习知识是学习方法的载体,无法想象没有前者只有后者。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方法,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寻

求“知识”,即使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全部忘记”也不要紧。 以下立意偏颇:a.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真正成才要在走出校门后。 b.学校教育应只传授学习方法,知识毫无价值,不必传授,也大可忘记。19,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20,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成五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相关内容

  • 2011辽宁高考零分作文: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_50字
  • 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 我为祖国喝茅台 天津: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推荐: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零分作文汇总 2012海南高考零分作文:七公与船主 2012山东高考零分作文:孙中山会被气死 2012广东高考零分作文:我渴望生活在这 ...

  • 探究如何提升高考作文的成绩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究如何提升高考作文的成绩 作者:王炜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 要]在所有学生至关重要的高考中,对语文科目而言,作文是最占分值的一项,也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问题.一不小心,便有可能出现走题的现象,尤其是在 ...

  • 名师点拨高考如何写出一篇好作文
  • 来源:三晋都市报 文章作者:田琳 2012-05-28 10:25:30 [标签:高考 名师 作文] [当前8464家长在线讨论] 作文是高考这席盛宴的一碗"大菜",分值接近语文试卷分数的一半.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此话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的作文在高考语文卷中举 ...

  •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突围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突围 作者:叶俊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4期 内容摘要:笔者多年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尤其是对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延续性和变化性做了长时间的比较分析,并且多年参加高考阅卷,所以希望从全局把握对高 ...

  • 备战高考(三)
  • 备战高考(三) 有关填报平行志愿的问题温柔一哮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 201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荟萃·明月我心· 后高考时代huibaise2010 怎么查高考分数,高考分数终极档案风计时吹 郑州大学新中国首所综合大学_新闻中心_新浪网bluewhale 2010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

  • 石海钧老师谈高考作文训练的最后冲刺
  • 高考作文训练的最后冲刺作者石海钧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无疑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17份语文试卷中,以"首善之地"京津沪为代表的四省市重新采用了"命题作文"这一传统形式,早已匿迹的"材料作文"在时隔七年之后又在全 ...

  • 高考作文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垂青
  • 高考作文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垂青 就在最近,我的几个学生在课后问我,高考作文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垂青.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正好我准备参加高三语文复习研讨会,遂结合自己参加高考阅卷的经历,把自己对"高考作文如何获得阅卷老师的垂青"问题的理解整理如下: 1.要有整洁 ...

  • 高考备考:语文老师关于高考作文的最后叮嘱
  • 高考备考语文老师关于高考作文的最后叮嘱 语文老师关于高考作文的最后叮嘱 吴昌明 考试比的不仅仅是水平,更多的是比心态,细心+信心+耐心是取胜的利器. 关于作文想提几个问题 1.作文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比较合适? 花60分钟时间写作文是比较适当的,用5-8分钟构思很重要.因为,一旦写到一定字数发现思路不好 ...

  • 遵守规则鼓励个性孰为先?参赛就要服从游戏规则
  • china.com     2003-07-21     南京市金陵中学 叶海忠    <写作大赛金奖得主高考作文不及格考试作文:遵守规则和鼓励个性孰为先>一文7月11日在本版刊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和热烈讨论,新浪网转载此文后,网友跟帖有几千条.人们对此事件的关注已经超越了引发讨论 ...

  • 高中生怎样写出格调档次高的作文?
  • 谢李淮邀.这一次是无比真诚地感谢邀情.这个邀请不仅让我回忆起了高考,而且直接治愈了我的懒癌.我从高中毕业开始就被高中老师邀请写这个答案,后来一直拖到现在,差点都要完全忘了还有高考存在的现在. 高考语文是我除了中考之外,考的有史以来分数最高的一次,133分.由于此分数本身含有很多运气成分以及省情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