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首先老实承认,我真的不爱看马克思经典著作这类的书籍。因为从小到大政治书上的那一套刻板抽象的语言早就令我厌倦,也让我不由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生涩的,枯燥的,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句万能的应试句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云云。我想着大概也是很多同学明明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缺敬而远之的原因吧。但这次没办法,硬是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部分内容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观了。

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第一手稿,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的结果。在研究斯密著作的过程中,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对象以及他们的斗争的根源——收入源泉。三个对象为工人、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和土地占有者,他们的收入源泉分别是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认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根本不同的三种收入,至少性质上不同。在他看来,工资是处于同资本的利润对抗的关系中,而通过资本的利润又处于同地租对抗的关系中,马克思通过一套严密的体系把它们绑到一起,其辩证性无处不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有三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工人所能获得仅

仅是其中很小份额——工资。如果把工人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工资则是工人价值的价格体现,它应该分为两部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工人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最小价格,它只与社会进步与否有关;而市场价格则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需求越大,工人的市场价格越高。资本家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压缩市场价格,达到降低工资的目的,所以资本的利润与工资处于对抗地位中,这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所在,然而在这种斗争中工人总处于弱势地位。

至于地租,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地租是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具地说是扣除或补偿一切可以看作人工产物的东西之后所留下的自然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马克思却认为不仅仅如此,它辩证地看待了地租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考证了地租与土地的关系。手稿中是这样说明地租的:地租是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斗争平衡的产物。决定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总是设法使租地农场主所得的数额,仅够补偿他用于置备种子,支付工资、购买、维持耕畜和其他生产工具的资本,并使他取得当地农场的普通利润,即为土地的自然地租,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然而,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高地租,将变相地转嫁到雇农的工资上。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

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三个收入源泉的基础的那种东西——阶级斗争,即为工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斗争。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论证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在一个公设的前提下,使人可以利用一段文字去论证另一端文字,并且最终还可以回到公设的前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以精选集中的具体经济材料作为论据,更加充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最终,这些东西熔铸成为马克思本人辩证的思想,或者说是达到了马克思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并且让人无可辩驳。

马克思认为,在同资本家的竞争斗争中,工人总是失败者,因为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能生存得更久。资本家在反对工人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已经联合起来了,而工人组织却遭到迫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把资本的利息或者地租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却不能把任何东西加进自己的工资。

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的状态,考察了其中工人所处的地位。第一种:社会财富处于衰弱状态,资本家为了保证资本的利润率,必然压缩工人工资, 工人的贫困只会不断地加剧。

第二种,社会财富正在增加。这可能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大于工人的供给,工资不断上升(图二分析:)。然而工资的提高却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缩短工人的寿命。并且这种状态下,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

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过剩,最终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停止(即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地增长),到财富顶点的状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第三种,在财富已经达到其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润都会降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只能维持现有工人人数,国家人口基本饱和,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要死亡。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一句话,不管彼此斗争的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工人不是得不到任何好处,就是或多或少显然要吃亏,即使工人增加其劳动产品的数量,他们增加的也只是同他们对立的他人的财产。资本的增长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结果工人更加依附于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辩证的矛盾了。

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会使这一辩证的矛盾尖锐化,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工人的贫困和苦难加剧,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到只能养活自己及其家庭的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时,结果只能是引来一场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

总而言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及其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之前相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或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环紧扣一环的论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首先老实承认,我真的不爱看马克思经典著作这类的书籍。因为从小到大政治书上的那一套刻板抽象的语言早就令我厌倦,也让我不由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生涩的,枯燥的,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句万能的应试句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云云。我想着大概也是很多同学明明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缺敬而远之的原因吧。但这次没办法,硬是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部分内容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观了。

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第一手稿,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的结果。在研究斯密著作的过程中,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对象以及他们的斗争的根源——收入源泉。三个对象为工人、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和土地占有者,他们的收入源泉分别是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认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根本不同的三种收入,至少性质上不同。在他看来,工资是处于同资本的利润对抗的关系中,而通过资本的利润又处于同地租对抗的关系中,马克思通过一套严密的体系把它们绑到一起,其辩证性无处不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有三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工人所能获得仅

仅是其中很小份额——工资。如果把工人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工资则是工人价值的价格体现,它应该分为两部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工人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最小价格,它只与社会进步与否有关;而市场价格则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需求越大,工人的市场价格越高。资本家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压缩市场价格,达到降低工资的目的,所以资本的利润与工资处于对抗地位中,这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所在,然而在这种斗争中工人总处于弱势地位。

至于地租,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地租是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具地说是扣除或补偿一切可以看作人工产物的东西之后所留下的自然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马克思却认为不仅仅如此,它辩证地看待了地租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考证了地租与土地的关系。手稿中是这样说明地租的:地租是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斗争平衡的产物。决定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总是设法使租地农场主所得的数额,仅够补偿他用于置备种子,支付工资、购买、维持耕畜和其他生产工具的资本,并使他取得当地农场的普通利润,即为土地的自然地租,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然而,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高地租,将变相地转嫁到雇农的工资上。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

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三个收入源泉的基础的那种东西——阶级斗争,即为工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斗争。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论证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在一个公设的前提下,使人可以利用一段文字去论证另一端文字,并且最终还可以回到公设的前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以精选集中的具体经济材料作为论据,更加充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最终,这些东西熔铸成为马克思本人辩证的思想,或者说是达到了马克思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并且让人无可辩驳。

马克思认为,在同资本家的竞争斗争中,工人总是失败者,因为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能生存得更久。资本家在反对工人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已经联合起来了,而工人组织却遭到迫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把资本的利息或者地租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却不能把任何东西加进自己的工资。

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的状态,考察了其中工人所处的地位。第一种:社会财富处于衰弱状态,资本家为了保证资本的利润率,必然压缩工人工资, 工人的贫困只会不断地加剧。

第二种,社会财富正在增加。这可能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大于工人的供给,工资不断上升(图二分析:)。然而工资的提高却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缩短工人的寿命。并且这种状态下,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

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过剩,最终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停止(即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地增长),到财富顶点的状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第三种,在财富已经达到其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润都会降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只能维持现有工人人数,国家人口基本饱和,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要死亡。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一句话,不管彼此斗争的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工人不是得不到任何好处,就是或多或少显然要吃亏,即使工人增加其劳动产品的数量,他们增加的也只是同他们对立的他人的财产。资本的增长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结果工人更加依附于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辩证的矛盾了。

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会使这一辩证的矛盾尖锐化,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工人的贫困和苦难加剧,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到只能养活自己及其家庭的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时,结果只能是引来一场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

总而言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及其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之前相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或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环紧扣一环的论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实践报告(格式)
  • 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实践总结报告 学 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小 组:11级资管二班第3组 组 长:朱静静([1**********]) 成 员:王 婷 席 媛 赵中秋 李昌栋 牛桂东 王艳彬 郭 程 连鲁楠 2013年11月30日 前 言 为了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资源与 ...

  •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 ...

  •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活动方案(草拟)
  • "复兴中华,经典阅读"读书活动方案(草拟) 一.指导思想 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和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海外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不 ...

  • 关于开展"读书主题团日"活动的策划1
  • 关于开展"读书主题团日"活动的策划 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丰富当代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我系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底蕴,拓宽大学生视野,经我系 团总支决定,在全系范围内开展"读书主题团日"活动. 活动形式以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读后感 或对名著 的评论 ...

  • 务实求理读后感范文
  • 领导人著书立说的很多,而能将哲学道理.治国理念和人生感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李瑞环同志肯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继<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著作之后,他于近日又出版了富有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著作<务实求理>. 从一 ...

  •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一)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 ...

  • 如何撰写读书报告
  • 如何撰写读书报告 以前,曾转贴一篇写读书报告的格式,没想到,对同志们的帮助那是相当地还可以! 着 实,初写读书心得或研究报告时往往不得要领. 确实,现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读书态度,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常常要求学生在期 中或期末交读书心得报告或研究报告. 的确,以过来人之经验来说,比考试还辛苦哦! ...

  • 社会学如何入门:答小磊
  • 小磊你好! 感谢你的来信.我从进入社会学专业已经有7年了,所以呢,你说要我给你开个社会学入门的书单,我是很愿意的.但是我要先说,我并不是社会学专家,所以我给你开个书单,仅仅是推荐性质的,供你参考,不替代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偶像给你的指导. 我不清楚你的基础怎样,也不知道你是学生,还是工作了,所以下面我开 ...

  •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800字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 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 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