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对地球上动物的影响

紫外線對地球上動物的影響

The effect of UV on animals

陳俊宏、莊淑君、陳昀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

摘要

近年來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受到氟 氯碳化物等的破壞,導致地球動物暴露於紫外線(UV)的照射量增加。紫外線依波長可分為UV-A (320~400 nm),UV-B (280~320 nm)及UV-C (280 nm 以下) 三種,雖然UV-A 對生物的影響很大,但是地面UV-A 的量不會因為臭氧的耗減而有顯著的改變,因此不涉及近來的環境變遷;UV-C 對生物的傷 害最大,但由於UV-C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差,因此也少受到近來的環境變遷的影響。因此近來所探討紫外線對動物造成傷害的主要對象是UV-B 。

UV-B 會明顯減少浮游生物的 數量,進而造成魚蝦數量的減產,或危害魚、蝦、蟹及很多水生動物幼年期的發育。再著,UV-B 也會影響共生藻與珊瑚、海葵、水母等的共生關係。UV-B 影 響陸生動物的研究較少,主要以人類為主,紫外線已證實會引起人類的基細胞皮膚癌及扁平細胞癌,經估計若臭氧減少1%,地表的UV-B 約增加2%,該變化會 導致基細胞皮膚癌增加2-5%,扁平細胞癌增加4-10%。另外,一些化學物質會因紫外線作用產生光化反應進而增加對動物的致癌能力。再著,紫外線會影響 人類免疫系統,當血液流經皮膚,被高量紫外線照到,會抑制T 細胞的形成,及淋巴球辨識外來抗原的能力。蚯蚓對

紫外線很敏感,若以UV-B 或UV-C 照射, 低照量會造成蚯蚓皮膚變黑,爬行緩慢,高照量則會致死。紫外線會影響細胞生理反應:如DNA 吸收UV-B 或UV-C 後,常會形成thymidine dimer延緩DNA 的功能,若DNA 修補錯誤會造成細胞突變或死亡;紫外線會誘發細胞產生應急蛋白(stress protein);紫外線會影響protein kinase的活性,進而造成細胞癌化、老化或死亡,因為protein kinase是很多細胞生理反應的主要調控分子。

紫外線對地球上動物亦有益處,譬如紫外線可以殺菌,幫助人類細胞製造維他命D ,幫助昆蟲找尋獵物,幫助植物引誘昆蟲來受粉,也有助於深海蝦類的視覺功能等,但整體而言,紫外線對動物的傷害大於益處。

前言

紫外線是太陽輻射而來,太陽輻 射的波長在400~730 nm之間的稱為可見光,大於730 nm的稱為紅外光(infra-red wave),小於400 nm的稱為紫外線(ultra-violet wave; UV),因為波長較可見光中波長最短的紫色光更短,故名之,紫外線又可分為UV-A (320~400 nm),UV-B (280~320 nm),UV-C (280 nm以下) 三種。太陽輻射能量中多集中在可見光波段,紫外線只佔10%的能量,在地面觀測的大部份紫外線能量多屬UV-A 波段,能量隨波長緩慢下降,至 UV-B 時以指數方式急速下降,UV-C 的波段能量則趨近於零,原因是因為UV-C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差,在高空就被吸收或反射,因此雖然UV-C 對生物的 殺傷力大,但自然狀態下對地球上動物的生存影響不大;UV-A 和UV-B 都可到達地面,UV-A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與臭氧層厚薄無關,但當大氣臭氧層變薄 時,穿透大氣層的UV-B 即會明顯增加(趙、林,1988),因此近年來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受到氟氯碳化物等的破壞,導致全球地面紫外線增加的主要對象是指 UV-B 。

紫外線對水生動物的傷害

水生動物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很 多是在夜間活動,是因為對紫外線傷害的修復能力差所以在夜間活動,或是為了適應其他環境因子所造成,仍待研究。例如:吳郭魚大多在水表層活動,經研究牠們 的細胞對紫外線造成DNA 傷害的修復能力極佳(張,1984),反之,泥鰍多生活於泥水中,而牠們的細胞對紫外線相當敏感(林,1986)。紫外線會對很 多水生生物造成傷害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認為水生生物對紫外線的防護較陸生生物差,有些動物會因為紫外線照度增加,無法忍受而死亡。浮游生物在生態上屬於生 產者,是魚蝦的食物來源,但UV-B 的增加會造成浮游生物量明顯下降(Holm-Hansen et al, 1993),間接造成魚蝦的減產;紫外線也會直接影響魚、蝦或青蛙等水生動物的胚胎發育(Savage and Danilchik, 1993);有一些珊瑚、海葵或水母會由共生藻或食物中獲得吸收紫外線的物質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MAAs),可避免紫外線造成傷害(Banaszak and Trench, 1995a; Banaszak and Trench, 1995b)。水生的絲蚯蚓(Tubifex)對UV-B 和UV-C 也相當敏感,只要UV-B 或UV-C 的照度稍稍增加,即會造成絲蚯蚓大量死亡 (Soni and Joshi, 1997) 。

紫外線對陸生動物的傷害:

動物除了能主動躲避強光外,又有毛皮、鱗片或昆蟲的外骨骼等可抵擋紫外線,因此一般而言,動物受紫外線影響的程度遠低於植物。紫外線對人類有很強的傷害,如皮膚、眼睛及免疫系統都會受影響,詳見本論文集中其他專文的介紹。

我們常在下過大雨的隔天清晨, 看到公園草地邊有許多奄奄一息的的蚯蚓,那些蚯蚓的下場,若不是被車碾斃、或被鳥吃掉、就是被曬成蚯蚓乾。令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蚯蚓不

會再鑽回地下 (陳、莊,1998)?目前較被接受的講法是認為爬出地表的蚯蚓,若照射到陽光,會被其中的紫外線麻醉,因而無法動彈,也就無法鑽回地下,(Merker & Braunig, 1927; cited by Edwards and Bohlen, 1996)。蚯蚓對於不同波長的光,反應不盡相同,偏藍的光對其刺激性較大,而紅光的刺激性較小,因此紫外光對其的殺傷力是很大的(Albro et al., 1992),但對於光波的反應機制到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與蚯蚓的光接受細胞(photoreceptor cells)及神經系統有關,證據顯示蚯蚓對光的反應控制及協調是在腦神經節(Howell, 1939; cited by Edwards and Bohlen, 1996),但蚯蚓是否真的會被紫外線麻痺,其生理機制是如何?致死機制為何?都尚待進一步探討,初步結果顯示,不論是生活於土壤表層的或底層的蚯蚓,經 照射低劑量UV-B 或UV-C 的蚯蚓,其行動能力會明顯減弱,而且皮膚會有變黑的情形;照射高劑量,則體表會分泌出鮮黃色液體(成分未明),然後在一兩天 內死亡(資料未發表)。

紫外線對動物的間接影響:

有一些化學物質在與紫外線產生 光化反應後會造成光毒(phototoxicity),導致動物致癌,因此太陽輻射的增強,加上環境中日益增加的化學物質對於生物的毒性效應也隨之增強。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包括anthrance, fluoranthene等,對水生生物(Ankley et al., 1995)或蚯蚓(Monson et al., 1995)都具有毒性,蚯蚓Lumbricus variegatus接觸到fluoranthene 的死亡率與光強度有關,在高光度與高fluoranthene 下,約10小時開始明顯死亡,但在低 fluoranthene 則可存活;在中光度與高fluoranthene 下,18-20小時開始死亡;在低光度下與高fluoranthene 下,24 小時後才有死亡發生,但在低

fluoranthene 下,96小時蚯蚓仍都還活著。因此,紫外線對生物的影響中不只有直接對生物的效應,還需考慮到環境中 的物質與紫外線的加成反應。

紫外線對動物細胞的傷害:

由於紫外線無法穿透太深的生物 組織,因此紫外線大多只影響多細胞生物的上皮細胞部份,不論是哺乳動物的細胞或魚類細胞,三個波段的紫外線對細胞均會造成影響,包括DNA 、蛋白質和脂 質。當DNA 照射UV-B 後,會造成單鏈斷裂(Peak et al., 1987),因為一般的細胞均有修復能力(Hanawalt et al., 1979),所以不用擔心,但如果照射到的UV 劑量太高,連DNA 修補系統也會遭損壞。DNA 順序若有兩個嘧啶(pyrimidine)相鄰,再照射UV -B或UV-C 後,會形成pyrimidine dimer妨礙DNA 的複製或轉錄(Hanawalt et al., 1979; 張,1984)。細胞在照射紫外線傷害後,會影響很多酵素的活性。例如:protein kinase的活性(Matsui et al., 1990; Funk et al., 1996)會被活化,由於protein kinase是很多細胞生理反應的主要調控分子,因而protein kinase的活性遭改變,會造成細胞癌化、老化或死亡(Quest, 1996);另外,如細胞色素氧化脢(cytochrome oxidase)及多種去氫脢

(dehydrogenase)則會在吸收UV-A 能量後失去活性(趙、林,1988) ,影響細胞內電子傳遞系統的電子傳 送,進而干擾細胞呼吸的相關反應,造成細胞死亡。UV-A 也會對細胞膜造成傷害(Matsui and DeLeo, 1991),當細胞膜上的固醇(sterol)被UV-A 活化後,在轉化過程會釋放O2-1(Albro et al., 1997),這種氧分子帶的自由基的破害力很強,會破壞其他細胞分子或影響正常細胞反應。

紫外線對動物的好處:

雖然目前因為臭氧層的破洞,使 一般人談紫外線而色變,但是太陽紫外輻射對動物其實也有不少好處,例如可以殺菌(趙、林,1988),如殺死體表的細菌,可減少動物受細菌感染的機會,或 運用於飲用水或養殖用水以殺死水中的細菌;紫外線是細胞製造維他命D3

先質(pre-Vitamin D3)不可或缺的因子;紫外線可以幫助昆蟲們找尋獵物,也有助於深海蝦類的視覺功能,因為牠們的複眼對光波的感受範圍較廣,紫外光對牠們而言還是可見光, 因此,有些植物則藉由對紫外線的反射引誘昆蟲過來受粉,而人類也利用昆蟲此一特性製作黑光燈來誘補昆蟲。

國內相關研究的展望:

由於臭氧層的破洞,使全球紫外線輻射增高,增加生物的生存壓力。國外已發表相當多有關紫外線對動物影響的研究報告,然而國內相關的研究報告方興未艾。因此,除了加緊相關基礎研究外,開發與紫外線有關的生物監測系統或生物研究模式等,也都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Albro, P. W., J. L. Schroeder and J. T. Corbett, 1992. Lipids of the earthworm Lumbricus terrestris. Lipids 27: 136-143.

2. Albro, P. W., P. Bilski, J. T. Corbett, J. L. Schroeder and C. F. Chignell, 1997.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ototoxicity of sterols: novel self-perpetuating

mechanism for lipid photooxidation. Photochem. Photobiol., 66: 316-325.

3. Ankley, G. T., R. J. Erickson, G. L. Philips, V. R. Mattson, P. A. Kosian, J. S. Cox, 1995.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on the phototoxicity of fluroanthene tto a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Environ. Sci. Technol., 29: 2823-2833.

4. Ankley, G. T., R. J. Erickson, B. R. Sheedy, P. A. Kosian, V. R. Mattson, J. S. Cox,

1997. Evaluation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phototoxic potenc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qua. Toxicol., 37: 37-50.

5. Banaszak, A. T., and R. K. Trench, 1995. Effects of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l-invertebrate symbiosis. I. Responses of the algal symbionts in culture and in hospite. J. Exp. Mar. Biol. Ecol., 194: 213-232.

6. Edwards, C. A., and P. J. Bohlen, 1996.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s. pp. 426, Chapman & Hall, USA.

7. Funk, J. O., E. Holler, F. Kohlhuber, M. Ueffing, G. W. Bornkamm, P. Kind, and G. Eissner, 1996. protein kinase C activation is involved in ultraviolet B

irradiation-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ICAM-1 upregulation and

lymphocyte-endothelium interaction in vitro. Scand. J. Immunol., 44: 354-360. 8. Hanawalt, P. C., P. K. Cooper, A. K. Ganesan, and C. A. Smith, 1979. DNA repair in bacteria and mammalian cells. Annu. Rev. Biochem., 48: 783-836.

9. Holm-Hansen, O., E. W. Helbling, and D. Lubin, 1993.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antarctica: inhibi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Photochem. Photobiol., 58(4): 567-570.

10. Matsui, M. S., and V. A. DeLeo, 1991. Longwave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promotion of skin cancer. Cancer Cells, 3: 8-12.

11. Monson, P. D., G. T. Ankley and P. A. Kosian, 1995. Phototoxic response of

Lumbriculus variegatus to sediuments contaminated by polycyclic amromatic hydrocarbons. Enviorn. Toxicol. Chem., 14: 891-894.

12. Peak, M. J., J. G. Peak, and B. A. Canes, 1987. Induc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ingle-strand breaks in human cell DNA by far- and near-ultraviolet radiations: action spectrum and mechanisms. Photochem. Photobiol., 45: 381-387. 13. Quest, A. F. G., 1996. Reg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a tale lipids and protein. Enzyme Protein, 49: 231-261.

14. Savage, R. M., and M. V. Danilchik, 1993. Dynamics of germ plasm localization and its inhibition by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in early cleavage Xenopus eggs. Dev. Biol., 157: 371-382.

15. Soni, A. K., and P. C. Joshi, 1997. High sensitivity of Tubifex for ultraviolet-B.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31: 818-819.

16. 林潤庠.1986. 探討對紫外線高度敏感的泥鰍鰭細胞. 台大動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俊宏、莊淑君.1997. 有土的地方就有蚯蚓. 動物園雜誌.17(4): 37-42.

18. 張麗敏.1984. 紫外線在吳郭魚細胞複製及修補的影響. 台大動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趙清貴、林淑端合譯.1988. 日光紫外輻射生物學,華香園出版社,239頁。

紫外線對地球上動物的影響

The effect of UV on animals

陳俊宏、莊淑君、陳昀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

摘要

近年來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受到氟 氯碳化物等的破壞,導致地球動物暴露於紫外線(UV)的照射量增加。紫外線依波長可分為UV-A (320~400 nm),UV-B (280~320 nm)及UV-C (280 nm 以下) 三種,雖然UV-A 對生物的影響很大,但是地面UV-A 的量不會因為臭氧的耗減而有顯著的改變,因此不涉及近來的環境變遷;UV-C 對生物的傷 害最大,但由於UV-C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差,因此也少受到近來的環境變遷的影響。因此近來所探討紫外線對動物造成傷害的主要對象是UV-B 。

UV-B 會明顯減少浮游生物的 數量,進而造成魚蝦數量的減產,或危害魚、蝦、蟹及很多水生動物幼年期的發育。再著,UV-B 也會影響共生藻與珊瑚、海葵、水母等的共生關係。UV-B 影 響陸生動物的研究較少,主要以人類為主,紫外線已證實會引起人類的基細胞皮膚癌及扁平細胞癌,經估計若臭氧減少1%,地表的UV-B 約增加2%,該變化會 導致基細胞皮膚癌增加2-5%,扁平細胞癌增加4-10%。另外,一些化學物質會因紫外線作用產生光化反應進而增加對動物的致癌能力。再著,紫外線會影響 人類免疫系統,當血液流經皮膚,被高量紫外線照到,會抑制T 細胞的形成,及淋巴球辨識外來抗原的能力。蚯蚓對

紫外線很敏感,若以UV-B 或UV-C 照射, 低照量會造成蚯蚓皮膚變黑,爬行緩慢,高照量則會致死。紫外線會影響細胞生理反應:如DNA 吸收UV-B 或UV-C 後,常會形成thymidine dimer延緩DNA 的功能,若DNA 修補錯誤會造成細胞突變或死亡;紫外線會誘發細胞產生應急蛋白(stress protein);紫外線會影響protein kinase的活性,進而造成細胞癌化、老化或死亡,因為protein kinase是很多細胞生理反應的主要調控分子。

紫外線對地球上動物亦有益處,譬如紫外線可以殺菌,幫助人類細胞製造維他命D ,幫助昆蟲找尋獵物,幫助植物引誘昆蟲來受粉,也有助於深海蝦類的視覺功能等,但整體而言,紫外線對動物的傷害大於益處。

前言

紫外線是太陽輻射而來,太陽輻 射的波長在400~730 nm之間的稱為可見光,大於730 nm的稱為紅外光(infra-red wave),小於400 nm的稱為紫外線(ultra-violet wave; UV),因為波長較可見光中波長最短的紫色光更短,故名之,紫外線又可分為UV-A (320~400 nm),UV-B (280~320 nm),UV-C (280 nm以下) 三種。太陽輻射能量中多集中在可見光波段,紫外線只佔10%的能量,在地面觀測的大部份紫外線能量多屬UV-A 波段,能量隨波長緩慢下降,至 UV-B 時以指數方式急速下降,UV-C 的波段能量則趨近於零,原因是因為UV-C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差,在高空就被吸收或反射,因此雖然UV-C 對生物的 殺傷力大,但自然狀態下對地球上動物的生存影響不大;UV-A 和UV-B 都可到達地面,UV-A 對大氣層的穿透力與臭氧層厚薄無關,但當大氣臭氧層變薄 時,穿透大氣層的UV-B 即會明顯增加(趙、林,1988),因此近年來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受到氟氯碳化物等的破壞,導致全球地面紫外線增加的主要對象是指 UV-B 。

紫外線對水生動物的傷害

水生動物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很 多是在夜間活動,是因為對紫外線傷害的修復能力差所以在夜間活動,或是為了適應其他環境因子所造成,仍待研究。例如:吳郭魚大多在水表層活動,經研究牠們 的細胞對紫外線造成DNA 傷害的修復能力極佳(張,1984),反之,泥鰍多生活於泥水中,而牠們的細胞對紫外線相當敏感(林,1986)。紫外線會對很 多水生生物造成傷害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認為水生生物對紫外線的防護較陸生生物差,有些動物會因為紫外線照度增加,無法忍受而死亡。浮游生物在生態上屬於生 產者,是魚蝦的食物來源,但UV-B 的增加會造成浮游生物量明顯下降(Holm-Hansen et al, 1993),間接造成魚蝦的減產;紫外線也會直接影響魚、蝦或青蛙等水生動物的胚胎發育(Savage and Danilchik, 1993);有一些珊瑚、海葵或水母會由共生藻或食物中獲得吸收紫外線的物質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MAAs),可避免紫外線造成傷害(Banaszak and Trench, 1995a; Banaszak and Trench, 1995b)。水生的絲蚯蚓(Tubifex)對UV-B 和UV-C 也相當敏感,只要UV-B 或UV-C 的照度稍稍增加,即會造成絲蚯蚓大量死亡 (Soni and Joshi, 1997) 。

紫外線對陸生動物的傷害:

動物除了能主動躲避強光外,又有毛皮、鱗片或昆蟲的外骨骼等可抵擋紫外線,因此一般而言,動物受紫外線影響的程度遠低於植物。紫外線對人類有很強的傷害,如皮膚、眼睛及免疫系統都會受影響,詳見本論文集中其他專文的介紹。

我們常在下過大雨的隔天清晨, 看到公園草地邊有許多奄奄一息的的蚯蚓,那些蚯蚓的下場,若不是被車碾斃、或被鳥吃掉、就是被曬成蚯蚓乾。令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蚯蚓不

會再鑽回地下 (陳、莊,1998)?目前較被接受的講法是認為爬出地表的蚯蚓,若照射到陽光,會被其中的紫外線麻醉,因而無法動彈,也就無法鑽回地下,(Merker & Braunig, 1927; cited by Edwards and Bohlen, 1996)。蚯蚓對於不同波長的光,反應不盡相同,偏藍的光對其刺激性較大,而紅光的刺激性較小,因此紫外光對其的殺傷力是很大的(Albro et al., 1992),但對於光波的反應機制到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與蚯蚓的光接受細胞(photoreceptor cells)及神經系統有關,證據顯示蚯蚓對光的反應控制及協調是在腦神經節(Howell, 1939; cited by Edwards and Bohlen, 1996),但蚯蚓是否真的會被紫外線麻痺,其生理機制是如何?致死機制為何?都尚待進一步探討,初步結果顯示,不論是生活於土壤表層的或底層的蚯蚓,經 照射低劑量UV-B 或UV-C 的蚯蚓,其行動能力會明顯減弱,而且皮膚會有變黑的情形;照射高劑量,則體表會分泌出鮮黃色液體(成分未明),然後在一兩天 內死亡(資料未發表)。

紫外線對動物的間接影響:

有一些化學物質在與紫外線產生 光化反應後會造成光毒(phototoxicity),導致動物致癌,因此太陽輻射的增強,加上環境中日益增加的化學物質對於生物的毒性效應也隨之增強。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包括anthrance, fluoranthene等,對水生生物(Ankley et al., 1995)或蚯蚓(Monson et al., 1995)都具有毒性,蚯蚓Lumbricus variegatus接觸到fluoranthene 的死亡率與光強度有關,在高光度與高fluoranthene 下,約10小時開始明顯死亡,但在低 fluoranthene 則可存活;在中光度與高fluoranthene 下,18-20小時開始死亡;在低光度下與高fluoranthene 下,24 小時後才有死亡發生,但在低

fluoranthene 下,96小時蚯蚓仍都還活著。因此,紫外線對生物的影響中不只有直接對生物的效應,還需考慮到環境中 的物質與紫外線的加成反應。

紫外線對動物細胞的傷害:

由於紫外線無法穿透太深的生物 組織,因此紫外線大多只影響多細胞生物的上皮細胞部份,不論是哺乳動物的細胞或魚類細胞,三個波段的紫外線對細胞均會造成影響,包括DNA 、蛋白質和脂 質。當DNA 照射UV-B 後,會造成單鏈斷裂(Peak et al., 1987),因為一般的細胞均有修復能力(Hanawalt et al., 1979),所以不用擔心,但如果照射到的UV 劑量太高,連DNA 修補系統也會遭損壞。DNA 順序若有兩個嘧啶(pyrimidine)相鄰,再照射UV -B或UV-C 後,會形成pyrimidine dimer妨礙DNA 的複製或轉錄(Hanawalt et al., 1979; 張,1984)。細胞在照射紫外線傷害後,會影響很多酵素的活性。例如:protein kinase的活性(Matsui et al., 1990; Funk et al., 1996)會被活化,由於protein kinase是很多細胞生理反應的主要調控分子,因而protein kinase的活性遭改變,會造成細胞癌化、老化或死亡(Quest, 1996);另外,如細胞色素氧化脢(cytochrome oxidase)及多種去氫脢

(dehydrogenase)則會在吸收UV-A 能量後失去活性(趙、林,1988) ,影響細胞內電子傳遞系統的電子傳 送,進而干擾細胞呼吸的相關反應,造成細胞死亡。UV-A 也會對細胞膜造成傷害(Matsui and DeLeo, 1991),當細胞膜上的固醇(sterol)被UV-A 活化後,在轉化過程會釋放O2-1(Albro et al., 1997),這種氧分子帶的自由基的破害力很強,會破壞其他細胞分子或影響正常細胞反應。

紫外線對動物的好處:

雖然目前因為臭氧層的破洞,使 一般人談紫外線而色變,但是太陽紫外輻射對動物其實也有不少好處,例如可以殺菌(趙、林,1988),如殺死體表的細菌,可減少動物受細菌感染的機會,或 運用於飲用水或養殖用水以殺死水中的細菌;紫外線是細胞製造維他命D3

先質(pre-Vitamin D3)不可或缺的因子;紫外線可以幫助昆蟲們找尋獵物,也有助於深海蝦類的視覺功能,因為牠們的複眼對光波的感受範圍較廣,紫外光對牠們而言還是可見光, 因此,有些植物則藉由對紫外線的反射引誘昆蟲過來受粉,而人類也利用昆蟲此一特性製作黑光燈來誘補昆蟲。

國內相關研究的展望:

由於臭氧層的破洞,使全球紫外線輻射增高,增加生物的生存壓力。國外已發表相當多有關紫外線對動物影響的研究報告,然而國內相關的研究報告方興未艾。因此,除了加緊相關基礎研究外,開發與紫外線有關的生物監測系統或生物研究模式等,也都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Albro, P. W., J. L. Schroeder and J. T. Corbett, 1992. Lipids of the earthworm Lumbricus terrestris. Lipids 27: 136-143.

2. Albro, P. W., P. Bilski, J. T. Corbett, J. L. Schroeder and C. F. Chignell, 1997.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ototoxicity of sterols: novel self-perpetuating

mechanism for lipid photooxidation. Photochem. Photobiol., 66: 316-325.

3. Ankley, G. T., R. J. Erickson, G. L. Philips, V. R. Mattson, P. A. Kosian, J. S. Cox, 1995.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on the phototoxicity of fluroanthene tto a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Environ. Sci. Technol., 29: 2823-2833.

4. Ankley, G. T., R. J. Erickson, B. R. Sheedy, P. A. Kosian, V. R. Mattson, J. S. Cox,

1997. Evaluation of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phototoxic potenc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qua. Toxicol., 37: 37-50.

5. Banaszak, A. T., and R. K. Trench, 1995. Effects of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l-invertebrate symbiosis. I. Responses of the algal symbionts in culture and in hospite. J. Exp. Mar. Biol. Ecol., 194: 213-232.

6. Edwards, C. A., and P. J. Bohlen, 1996.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s. pp. 426, Chapman & Hall, USA.

7. Funk, J. O., E. Holler, F. Kohlhuber, M. Ueffing, G. W. Bornkamm, P. Kind, and G. Eissner, 1996. protein kinase C activation is involved in ultraviolet B

irradiation-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ICAM-1 upregulation and

lymphocyte-endothelium interaction in vitro. Scand. J. Immunol., 44: 354-360. 8. Hanawalt, P. C., P. K. Cooper, A. K. Ganesan, and C. A. Smith, 1979. DNA repair in bacteria and mammalian cells. Annu. Rev. Biochem., 48: 783-836.

9. Holm-Hansen, O., E. W. Helbling, and D. Lubin, 1993.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antarctica: inhibi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Photochem. Photobiol., 58(4): 567-570.

10. Matsui, M. S., and V. A. DeLeo, 1991. Longwave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promotion of skin cancer. Cancer Cells, 3: 8-12.

11. Monson, P. D., G. T. Ankley and P. A. Kosian, 1995. Phototoxic response of

Lumbriculus variegatus to sediuments contaminated by polycyclic amromatic hydrocarbons. Enviorn. Toxicol. Chem., 14: 891-894.

12. Peak, M. J., J. G. Peak, and B. A. Canes, 1987. Induc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ingle-strand breaks in human cell DNA by far- and near-ultraviolet radiations: action spectrum and mechanisms. Photochem. Photobiol., 45: 381-387. 13. Quest, A. F. G., 1996. Reg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a tale lipids and protein. Enzyme Protein, 49: 231-261.

14. Savage, R. M., and M. V. Danilchik, 1993. Dynamics of germ plasm localization and its inhibition by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in early cleavage Xenopus eggs. Dev. Biol., 157: 371-382.

15. Soni, A. K., and P. C. Joshi, 1997. High sensitivity of Tubifex for ultraviolet-B.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31: 818-819.

16. 林潤庠.1986. 探討對紫外線高度敏感的泥鰍鰭細胞. 台大動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俊宏、莊淑君.1997. 有土的地方就有蚯蚓. 動物園雜誌.17(4): 37-42.

18. 張麗敏.1984. 紫外線在吳郭魚細胞複製及修補的影響. 台大動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趙清貴、林淑端合譯.1988. 日光紫外輻射生物學,華香園出版社,239頁。


相关内容

  • 世界地球日
  • "世界地球日",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即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选择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 ...

  • 科学常识题
  • 41.经常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B)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氯氟烃: D.臭氧. 42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是(C) A.吸收红外线: B.吸收热辐射: C.吸收紫外线: D.吸收核辐射. 43.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D) A.煤气:B.碳酸气:C.氮的氧化物:D.氟 ...

  • 环境保护导论-----终极版-2
  • 环境保护导论 课 程 总 结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湖南冰灾,玉树地震,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连年严重干旱缺水和最近的芦山地震等等,加之频繁的禽流感,猪流感和逐年增长的癌症发病率,这些都发生在我们国家,难道是巧合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

  • 有关大自然之谜的论文
  • 课程名称:探索大自然之谜 姓名:刘策 学号:1311541108 看过的十部片:自然科技(The Technology of Nation) 大马哈鱼洄游(The Migratory of Salmon) 美丽中国(Beautiful China) 微观世界 (Microcosmic World) ...

  • 太阳黑子七宗罪
  • 作者:忆江南 中学生百科 2003年10期 一.太阳黑子活动降低动物机体免疫力 通常情况下,人和动物得传染病均与自身的免疫力有关,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染病.俄罗斯科学家们,通过因特网从乌苏里天文台得到太阳黑子爆发量与粒子流大小相关数据,并以此来研究太阳黑子对家兔和大白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太阳黑 ...

  • 卫生健康知识
  • "环保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守祥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所要讲述的是有关环境保护和卫生健康知识的话题. 一.关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对自然环境有贡献.我们有责任让它更富饶.更美丽.更加生机勃勃.保持自然生态 ...

  • 第二届环保知识竞赛
  • 光谷六小第二届节能环保知识大赛 1.塑料在自然界可停留( A ) . A .100-200年 B .50年 c .10年 2. 旅游中,下面哪种行为是不提倡的 A .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采摘,不惊扰动物 B .不随意食用野生动物和采食野果.野菜.野蘑.野菌 C.购买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当纪念品 3哪 ...

  • 五年级上册科学笔记
  • 科学笔记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2.绿豆芽健康的生长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养料)等.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5.猎隼是国家 ...

  • 中学校本教材环保篇
  • 中学校本教材环保篇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序 言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焦点,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对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办学宗旨,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校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明确编写目标,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我们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