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作品的文学魅力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新闻对文学的补充主要是观察采访的方法和记者在生活、工作、人情世故中顺便积累的素材。梁衡说过,记者的功夫主要在采,作家的功夫主要在写,因为记者的求真信息,要挖得深,抓得快;作家求艺术美,要编得巧,写得美。所以好记者常在似无新闻处挖出新闻,这就是观察、采访之功。在新闻实践中练就的这般功夫用于文学创作中则立见奇效。而文学对新闻的补充主要是语言和构思,因为新闻天生枯燥,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读者更是不愿意看,文学语言的艺术美可以补其短。另外,文学作品的构思讲究形象、典型,总之以征服读者的心为目标。参照文学的笔法、立意去写新闻,总会得到一些超出新闻的新意。记者在写新闻之余写一点文学作品倒不一定就是想成为作家甚至名作家(能成当然好),主要是掌握文学手法,好用它来改进自己的新闻笔法。在此,笔者就新闻作品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提高作品的文学魅力谈一些浅见。      采用联想式手法      一是联想式手法。联想式手法是运用记者的联想去描述事实,从而引导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认知新闻事实。采用生动的联想、比喻等手法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但这种联想不是新闻学所忌讳的“合理想象”,更不是“假大空套长”。它要求记者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事实去触类旁通,使得新闻事实更具体形象化,使得新闻作品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如美联社的一条消息说:“如果把南朝鲜人去年吸的烟连接起来,可以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绕八个来回。”这里,把吸去多少烟这个未知数和已知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这两个已知数连起来想象,就给人一种很形象的感觉。抽象的数字概念经过这样的联想,就成了可以把握的具体事实。联想式表现手法,多用于报道较为抽象的事物或数字,它常常把一个未知的事实与一个已知的事实连接在一起,让人们通过已知的事实来联想认识另一个未知的事实,或是通过联想,将抽象的数字概念化为一些可触摸的具体事实,从而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印象。   二是比喻式手法。比喻式手法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视觉性新闻需要形象的语言,而用比喻的手法则能创造出许多鲜明、生动的语言。但是,在新闻中运用比喻的方法,切忌过分渲染、夸大,一定要把握分寸。比喻要用得准确、用得鲜明、用得生动。如《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时却好似摧枯拉朽。”在《我军九个师继续渡江》中形容江面上“成千上万艘船只有如穿梭往来于南北两岸”都是有口皆碑的妙句。所有这些,都具体生动地把彼景、彼情、彼事通过打比方告诉了读者,让读者立即联想到国民党反动派无力抵抗、溃不成军的样子,既简单又明确,不失为一种既省力又颇为讨人喜欢的方法。      采用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又称抒情式,它采用含蓄、状物、言景等手法,给人以美感,并用美感吸引人。1982年,穆青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新的明快的形式。”这里说的散文式结构,是指在结构形式上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而要向自由的、活泼的、轻松的散文形式发展。而且,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新闻散文化已经走出了基本的路子,这种方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认可。   当然,散文式结构也不是一切都随心所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种结构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散文写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不落俗套。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贯穿全篇,如金线串珠,既散又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条穿珠的线,一条贯穿全篇的脉络,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线索”。线索是将全部材料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它担负着化零为整、箍散成聚的重任,纲举目张,牵一线而明全篇。   散文式结构的新闻,看上去比较松散,在写作时却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梁衡说过,散文是文学中的“醉拳”,看似醉散,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所以,在写作技巧上特别强调这么几点:一是讲究立意和意境;二是讲究形象和美感;三是讲究情节和细节;四是讲究语言和修辞。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递路乡邮递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单独看这篇通讯的结尾,分明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新闻作品的内文可以用散文式结构,标题制作也同样可以用这一手法。仍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则抒情式加悬念式的标题。悬念,是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在制作标题时,记者对报道中的有些事的人物或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个的疑团,调动起紧张心理,催促着读者往下看。   这则标题,就起到了让受众“一唱三叹”、“一见倾心”、“一曲难忘”的效果。时间久了,受众可能记不清通讯的具体内容了,但受众记住了“索玛花儿”,就自然记住了人物通讯的主人公――王顺友。据介绍,这篇人物通讯播发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用情感倾注法      有记者问白岩松: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回答: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回答说明:当记者的怎么会只被一件事所感动呢?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是爱憎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一些事件和人物感动。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情感是一种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倾注情感,新闻作品亦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需要倾注情感的新闻采写中,就要注意全身心地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是通讯写作中的情感倾注。好的通讯都倾注着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荡漾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波澜。穆青说得好:“冷漠是通讯写作的敌人,激情哪怕是幼稚一些,也会使文章闪现火花。”他的名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流着眼泪写的,有时行行热泪,“啪啪”地滴在稿纸上。他在作采写这篇人物通讯经过的报告时,更是声泪俱下,多次哽咽,致使台下的听众也泪水涟涟。

  有些人在写通讯时,不懂得抒情的重要性,或者是只顾追求辞藻的华丽和俊俏,忽视感情上的倾注,缺乏同采访对象感情上的交流。如果说生动的材料是通讯的血肉和骨架,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不可缺少的脉搏。它的跳动可以推动读者的心,这就是通讯之所以能动人的地方。有人说,抒情是通讯的眼睛,它能传神,也能传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通讯写作的机缘、形象传播的桥梁,没有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写不好通讯的。   新闻作品中的情感离不开形象,形象传播中的情感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情感。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只能是形象的抒情,也即“揽物之情”或“托物言情”。要善于将情感倾注于所报道的事物之中,使其糅合渗透,化为一体。只有这样,一篇新闻作品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穆青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我们是饱醮感情写作这篇通讯的。”穆青所说的这篇通讯是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是记者的楷模,是“人民的记者”。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无产阶级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典范之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心动。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是作者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首先被这些人和事感动了,然后把这种感动变成文字来感染读者。   此外,在通讯写作中还要注意讲究语言文采。通讯写作讲究语言文采,要做到“瞻言而见貌”。无论是对有形可感的人、景、物,还是对无形可托的事态、概念、思想、数据等,要将它们形象地再现出来,没有情感投入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要讲究语言文采就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努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人和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要善于描摹,做到有形可感。要善于显示特点,使读者容易区分,唤起联想,感知更为鲜明的形象;要善于对人物、场景、事件,包括许多真实细节,作细致形象的刻画。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情感的倾注和投入。   二是说明性新闻中的情感倾注。新闻作品常见的基本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说明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如新医疗器械的问世、新农机具的诞生、科技新发明、新事物的发现等,都需要新闻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明了的语言告诉读者,使读者对这些新事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在日常采写中,有的作者以社会眼光来写自然真实,以人的感情来看待客观事物,使事物人格化,写成的说明文既有科学性、知识性,又意趣盎然,充满感情色彩,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情感倾注在散文中是常见的,新闻作品虽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但也不是说不能有感情色彩。杨朔的名篇《茶花赋》,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但其中也有一些说明性文字:   普之仁……攀着一颗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雨,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   普之仁说:“活得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这段对话中,说明成分较重。童子面茶花的花期、色泽、特性、生命期等都是说明。而这种说明,又饱含感情,“情”化了说明,不仅使读者获得“知”,还从说明中领会了“情”,使整篇文章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者不仅对作品中的事件记忆犹新,还能通过作品领略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就是说,从一篇新闻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还可看到作品本身透射出的作者的文学素养。   新闻对文学的补充主要是观察采访的方法和记者在生活、工作、人情世故中顺便积累的素材。梁衡说过,记者的功夫主要在采,作家的功夫主要在写,因为记者的求真信息,要挖得深,抓得快;作家求艺术美,要编得巧,写得美。所以好记者常在似无新闻处挖出新闻,这就是观察、采访之功。在新闻实践中练就的这般功夫用于文学创作中则立见奇效。而文学对新闻的补充主要是语言和构思,因为新闻天生枯燥,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读者更是不愿意看,文学语言的艺术美可以补其短。另外,文学作品的构思讲究形象、典型,总之以征服读者的心为目标。参照文学的笔法、立意去写新闻,总会得到一些超出新闻的新意。记者在写新闻之余写一点文学作品倒不一定就是想成为作家甚至名作家(能成当然好),主要是掌握文学手法,好用它来改进自己的新闻笔法。在此,笔者就新闻作品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提高作品的文学魅力谈一些浅见。      采用联想式手法      一是联想式手法。联想式手法是运用记者的联想去描述事实,从而引导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认知新闻事实。采用生动的联想、比喻等手法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但这种联想不是新闻学所忌讳的“合理想象”,更不是“假大空套长”。它要求记者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事实去触类旁通,使得新闻事实更具体形象化,使得新闻作品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如美联社的一条消息说:“如果把南朝鲜人去年吸的烟连接起来,可以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绕八个来回。”这里,把吸去多少烟这个未知数和已知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这两个已知数连起来想象,就给人一种很形象的感觉。抽象的数字概念经过这样的联想,就成了可以把握的具体事实。联想式表现手法,多用于报道较为抽象的事物或数字,它常常把一个未知的事实与一个已知的事实连接在一起,让人们通过已知的事实来联想认识另一个未知的事实,或是通过联想,将抽象的数字概念化为一些可触摸的具体事实,从而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印象。   二是比喻式手法。比喻式手法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视觉性新闻需要形象的语言,而用比喻的手法则能创造出许多鲜明、生动的语言。但是,在新闻中运用比喻的方法,切忌过分渲染、夸大,一定要把握分寸。比喻要用得准确、用得鲜明、用得生动。如《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时却好似摧枯拉朽。”在《我军九个师继续渡江》中形容江面上“成千上万艘船只有如穿梭往来于南北两岸”都是有口皆碑的妙句。所有这些,都具体生动地把彼景、彼情、彼事通过打比方告诉了读者,让读者立即联想到国民党反动派无力抵抗、溃不成军的样子,既简单又明确,不失为一种既省力又颇为讨人喜欢的方法。      采用散文式结构      散文式又称抒情式,它采用含蓄、状物、言景等手法,给人以美感,并用美感吸引人。1982年,穆青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新的明快的形式。”这里说的散文式结构,是指在结构形式上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而要向自由的、活泼的、轻松的散文形式发展。而且,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新闻散文化已经走出了基本的路子,这种方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认可。   当然,散文式结构也不是一切都随心所欲,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种结构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散文写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不落俗套。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看起来变幻无定,其实有一根意脉贯穿全篇,如金线串珠,既散又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条穿珠的线,一条贯穿全篇的脉络,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线索”。线索是将全部材料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它担负着化零为整、箍散成聚的重任,纲举目张,牵一线而明全篇。   散文式结构的新闻,看上去比较松散,在写作时却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梁衡说过,散文是文学中的“醉拳”,看似醉散,却路数不乱,绝招暗藏。所以,在写作技巧上特别强调这么几点:一是讲究立意和意境;二是讲究形象和美感;三是讲究情节和细节;四是讲究语言和修辞。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递路乡邮递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单独看这篇通讯的结尾,分明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新闻作品的内文可以用散文式结构,标题制作也同样可以用这一手法。仍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一则抒情式加悬念式的标题。悬念,是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在制作标题时,记者对报道中的有些事的人物或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个的疑团,调动起紧张心理,催促着读者往下看。   这则标题,就起到了让受众“一唱三叹”、“一见倾心”、“一曲难忘”的效果。时间久了,受众可能记不清通讯的具体内容了,但受众记住了“索玛花儿”,就自然记住了人物通讯的主人公――王顺友。据介绍,这篇人物通讯播发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用情感倾注法      有记者问白岩松: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回答: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回答说明:当记者的怎么会只被一件事所感动呢?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是爱憎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一些事件和人物感动。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在被感动的过程中,记者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情感是一种态度,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倾注情感,新闻作品亦然。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需要倾注情感的新闻采写中,就要注意全身心地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是通讯写作中的情感倾注。好的通讯都倾注着作者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荡漾着作者发自内心的情感波澜。穆青说得好:“冷漠是通讯写作的敌人,激情哪怕是幼稚一些,也会使文章闪现火花。”他的名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流着眼泪写的,有时行行热泪,“啪啪”地滴在稿纸上。他在作采写这篇人物通讯经过的报告时,更是声泪俱下,多次哽咽,致使台下的听众也泪水涟涟。

  有些人在写通讯时,不懂得抒情的重要性,或者是只顾追求辞藻的华丽和俊俏,忽视感情上的倾注,缺乏同采访对象感情上的交流。如果说生动的材料是通讯的血肉和骨架,那么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不可缺少的脉搏。它的跳动可以推动读者的心,这就是通讯之所以能动人的地方。有人说,抒情是通讯的眼睛,它能传神,也能传情。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闻工作者的感情是通讯写作的机缘、形象传播的桥梁,没有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写不好通讯的。   新闻作品中的情感离不开形象,形象传播中的情感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情感。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只能是形象的抒情,也即“揽物之情”或“托物言情”。要善于将情感倾注于所报道的事物之中,使其糅合渗透,化为一体。只有这样,一篇新闻作品才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   穆青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我们是饱醮感情写作这篇通讯的。”穆青所说的这篇通讯是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是记者的楷模,是“人民的记者”。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浓厚的无产阶级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等典范之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心动。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是作者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首先被这些人和事感动了,然后把这种感动变成文字来感染读者。   此外,在通讯写作中还要注意讲究语言文采。通讯写作讲究语言文采,要做到“瞻言而见貌”。无论是对有形可感的人、景、物,还是对无形可托的事态、概念、思想、数据等,要将它们形象地再现出来,没有情感投入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要讲究语言文采就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努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用不同的语言文字生动地表现人和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要善于描摹,做到有形可感。要善于显示特点,使读者容易区分,唤起联想,感知更为鲜明的形象;要善于对人物、场景、事件,包括许多真实细节,作细致形象的刻画。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情感的倾注和投入。   二是说明性新闻中的情感倾注。新闻作品常见的基本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说明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如新医疗器械的问世、新农机具的诞生、科技新发明、新事物的发现等,都需要新闻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明了的语言告诉读者,使读者对这些新事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在日常采写中,有的作者以社会眼光来写自然真实,以人的感情来看待客观事物,使事物人格化,写成的说明文既有科学性、知识性,又意趣盎然,充满感情色彩,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情感倾注在散文中是常见的,新闻作品虽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但也不是说不能有感情色彩。杨朔的名篇《茶花赋》,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抒情散文,但其中也有一些说明性文字:   普之仁……攀着一颗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雨,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   普之仁说:“活得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这段对话中,说明成分较重。童子面茶花的花期、色泽、特性、生命期等都是说明。而这种说明,又饱含感情,“情”化了说明,不仅使读者获得“知”,还从说明中领会了“情”,使整篇文章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相关内容

  •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 [摘要]通讯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文体,同消息一样承载着传播信息的主要任务.但在写法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常识,也是写好通讯的关键.本文试从详尽程度.外表形式.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两者的不同. [关键词]通讯 消息 区别 通讯这种报道形式,同消息一样,许 ...

  • 充满生机的烂漫之花
  • 伟明又有新著问世,嘱我为之作序.我们既是同学又是文友,以文交流自在情理之中,便欣然答应了. 伟明勤于写作,尤其长于写散文,是我省散文作家.前几年,曾拜读过他的散文集<绿色遥看>,颇有所感,写了一篇评论<文学与人生的亮丽色彩>,发表在<创作评谭>2000年第3期.当 ...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 ...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 ...

  • 语文教学总结计划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难点,疑点和困难点。有很多学生,由于长时间不认真学习,知识脱节,综合能力评比较差。对于概念理解知识过于肤浅,对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轻飘飘,能力较差,还需要继续努力,很多方面需要继续辅导。从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说,只有部分学生 ...

  • 退休后你打算干什么?她的选择"帅呆了"
  • 中国人对于退休很敏感,也很纠结. 有些人期待退休,因为工作的时候嫌累,想早点退休享清福. 有些人害怕退休,因为突然间闲下来,不知道能干点什么,对于角色和环境的转变短时间难以适应,更有人因此患上"退休综合征". 这种"纠结感",也直接导致了在"延迟退休 ...

  • 科研立项选题参考
  • 文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参考选题 现当代文学方向 1.校园文学社团现状 2.校园诗歌现状 3.当前大学生影视观赏趣味 4.经典作品改编成影视对大学生接受原著的影响 5.网络文学研究 6.大学生对当前文学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7.当前大学生小说阅读取向 8.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9.张爱玲与电影文化 10 ...

  • 培训高一教师的讲座
  • 培训高一教师的讲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建议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 * 号标出)",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