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教学模式范例

二、原理探究--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吸纳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从中找出原理和规律,然后再用该原理和规律去解释新的现象和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原理探究--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步骤:

(一)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呈现各种不同的现象(注意:这些现象必须紧扣需要说明的原理或规律),首先与学生一起对现象进行观察,逐渐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

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组策略形成多个协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置多个不同的问题放在电子聊天室,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要有一定的梯度,尽量体现出知识结构和层次,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便于学生开拓思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教师指导每个协作学习小组仔细观察现象,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即让学生沿着教师搭好的“脚手架”逐渐向上攀升。各个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在电子聊天室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努力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在挑战难度的同时,激发探究问题的乐趣,找到真知。教师要参与协作学习小组的交流,跟踪他们的交流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新想法,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和肯定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到攻破难题的满足感。

(三)分组汇报,得出原理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将该小组讨论分析的结论(即得出的原理或规律)向全体学生汇报,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相互补充,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各个小组的汇报情况,然后画龙点睛式的将原理或规律的正确说法表述出来,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印象鲜明、清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准确、系统。

(四)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呈现一个新的问题,要求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以猜想的形式,讨论如何运用该原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并设计可能的方案。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相关的学习网站收集资料,利用相关的软件对该方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信息集成工具或者网页开发制作工具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参与到协作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的疑难困惑,及时给予点拨,释疑解难。

(五)评价方案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解决方案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必须说清楚几个方面的问题:选择这种方案的理由、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方案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等等)。教师指导其他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方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批判质疑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六)总结反思

教师对各个协作学习小组设计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对有创意、有建设性的设计方案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相互之间讨论是如何推出原理的,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如何运用原理等。

三、技能掌握--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技能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技能的习得仅仅停留在书本那些规范化、模式化的步骤,而不是落实到实践中,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继续,是消化、加深理解、深入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知识。该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思想的启发,通过呈现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完成任务,并以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技能,而且在竞争中每一个学习者都会更加全神贯注,使得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提高。技能掌握--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一)呈现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要从根本上克服重知识、轻能力,树立

(二)明确评比的标准和方法

在学生开始完成任务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最终任务的评比标准,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标准的制定既可以由教师根据任务的性质而自行制定,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评比的方法可以是师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分组竞赛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协作学习小组,每个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要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借助网络请求组员的帮助;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网络与组员交流探讨,共同分享。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而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内部则是和谐、融洽、互助的关系。由于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所以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去,每一个组员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都想自己的小组获胜。

(四)评比

根据事先制定的评比标准,教师创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以客观、公正和辩证的态度对本小组和其它协作学习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评一评本小组所完成的任务比其它小组所完成的任务好在哪里,而不足又在哪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新的发现,其它小组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最后教师对评比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总结。

四、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了和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多纬度、综合性强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师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完成的时间。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依据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每个协作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组织全体组员一起讨论学习的目标、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进度(包括小组各个成员的进度安排和整个小组的进度安排)和每个成员的分工情况。

(三)分工协作,收集信息资源

教师必须事先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帮助他们,提点他们应该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四)交流协作,完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计划进度安排定期组织全体组员汇报交流各自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任务,若有组员遇到困难,全体组员应该一齐承担,齐心协力商量如何尽快克服困难。各个组员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汇总,组长组织组员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相互之间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出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制作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将最终的方案表示出来。教师还应该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写好研究日记,让他们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研究的进展,真实地记录每个学习成员的体验和感受,为以后的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五)汇报、总结、评价、反思

每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学生展示汇报本组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组织其他协作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求学生对研究探索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有没有从中获得知识、协作学习的能力有没有提高、自己对协作学习小组作出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教育战略的决策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同样离不开这些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 (一)现代教育思想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教学设计理论

(一)现代教育思想

1、素质教育

21世纪是国际经济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影响了他们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如果长期以往,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实现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在眉睫。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且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内容结构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进行生理素质教育潜能的开发;二是进行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将人类的文化成果(主要是精神文化,包括道德、科学、艺术等方面)通过环境和教育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等七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素质教育的体现

构建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种体现,所以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能够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A、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来谈素质教育,也不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来实施素质教育。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重视发展性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发展,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以,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上、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既要重视学生总体的发展性需要,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要。

C、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

“应试教育”以考试作为指挥棒,忽视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认知方法和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犹如工厂生产的模具,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面对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设计思路上重视对学生认知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2、创造教育

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把创新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相联系,具有时代的意义。当今,国际形式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形势要求创新,时代呼唤创新。

(1)创造教育的概念

创造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为目标,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和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性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物化为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一言而蔽之,创新意识即了解“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是要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2)创造教育的体现

A、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人的知识领域越广博,经验越丰富,那么根据实践要求而提出的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提供丰富多彩、信息海量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B、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精心组织策划各种协作学习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相互的碰撞和磨合中培养设疑思辨、质疑批判的思维能力。

C、体现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地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通过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思路上体现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3、四大支柱教育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危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为应付各种危机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解决方案,简称为“四大支柱”教育。

(1)“四大支柱”的基本内容

所谓“四大支柱”就是指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A、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要学会认知的手段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

B、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实践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

C、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D、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掌握自己命运、适应环境变化,以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其中“学会合作”是最基础的,其它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合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2)四大支柱教育的体现

四大支柱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体现四大支柱教育思想。

A、强调对学生协作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四大支柱以“学会合作”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协作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我们可以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习。

B、强调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不是知识内容的系统化,而是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四大支柱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是在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的。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即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另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我国教育理论家高文认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实质是,说明了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和合作而学会解决。因此,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合作教学有着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它与合作教学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建构主义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与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入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环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同化是图式的扩充,顺应是图式的改变,学习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习个体能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过程。学习个体的图式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1)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2)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

(3)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呈螺旋式前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其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从中提取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过会话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在相互磨合中产生共鸣;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指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

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图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A、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B、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C、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够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B、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C、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结构和媒体作用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在这些方面实现转变,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理论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反之,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即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来检验计划实施的效果,并不断修订完善原定的计划。

2、教学设计的内容

根据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特征以及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等因素来决定。

(2)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工具、途径和方法。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组织、信息资源的选取等方面。

(3)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反应信息和资料,通过量化分析,以获取反馈信息,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正教学策略。

二、以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为依托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离不开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

1、前提条件--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包括了硬件环境和组织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各种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等。组织环境既包括了协作学习活动展开所需要的网络通讯工具(如:ChatRoom、E-mail、ICQ等等)、支持网上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平台、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和创造实践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及方便学生沟通交流的教室空间结构和课桌椅摆设。教室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与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有利于小组协商教学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其教室结构不能再像以往传统教室那样排列得整整齐齐面向讲台、黑板,学生上课的座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不利于学习小组之间以及学习小组内部的协作交流,因此最好将教室的结构布置成圆形或马蹄形。

2、基础--网络化的教学资源

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具有容量大、多样性、共享性和扩展性的显著特点,学习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现在常见的网络资源有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利用网络实施相对完整的辅助教学软件。具体形态有:传统的视音频课件、基于视频流的录像课件、制作成HTML网页的课件和基于Java的演示型课件等。

三、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和把关人

由于网络学习资源十分丰富,为了避免学生迷向,减少他们盲目探索所耗费的时间,教师需要根据学习主题,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和创造学习资源,担负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涉世未深

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辨别信息资源的真伪,难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应该剔除不良信息,做好网络信息的过滤者和把关人的职责。

2、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

协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协作讨论的问题也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学习主题事先已知;另一种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对于多数协作学习来说,都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难度适宜并有一定梯度的不同的学习问题:①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③设计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边界(即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性问题,引导学习者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教师既要避免无疑而问,又要避免难度过大,学生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对于一些事先并不知道主题的学习过程,例如,对一些作品的评价和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这类协作学习方式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和协调组织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发言中的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发言中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不清或不正确理解之处,及时地给予指出和修正;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支末节上纠缠不清,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使讨论回到问题的正轨上;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该客观地作出评价,好的方面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巧妙地运用肯定和鼓励,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应该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评价方法,当学生得到教师对其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方面也不要轻易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以委婉的语言给予善意的提点和建议,启发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的结尾,应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对于一些缺乏协作学习意识和技能、技巧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作学习的活动中来。

4、协作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说:“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学习中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我国著名语言家吕叔湘也说过:“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协作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例如:协作学习小组的各个组长如何给组员进行任务的分配;如何正确化解组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管理组内的各项工作等等,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应该避免脱离实际的活动,而将学习方法单独抽取出来进行指导,这实际上还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传授的内容是有关学习的方法而已。

5、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主张的意思是学生未到心求通而未得时,不可开其意;学生未到口欲言而未能时,不可达其辞。因此教师除了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开启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疑难,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协作交流中探索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创设接近真实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觉,通过观察、思

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获取知识。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学习者是否能够及时地占有信息、收集和获取信息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协作学习也离不开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利用搜索引擎、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及相关的教育网站、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为主的教学资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沟通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通讯工具,例如BBS、ICQ、ChatRoom、InternetPhone、E-mail等进行通讯和交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取长补短,自由发挥,讨论交流,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培养了学习者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工具、几何画板、作图工具、制表工具、信息集成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创造信息、发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培养了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获取、组织和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11

二、原理探究--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吸纳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从中找出原理和规律,然后再用该原理和规律去解释新的现象和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原理探究--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步骤:

(一)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网络呈现各种不同的现象(注意:这些现象必须紧扣需要说明的原理或规律),首先与学生一起对现象进行观察,逐渐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

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组策略形成多个协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置多个不同的问题放在电子聊天室,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要有一定的梯度,尽量体现出知识结构和层次,提高学生思考的兴趣,便于学生开拓思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教师指导每个协作学习小组仔细观察现象,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即让学生沿着教师搭好的“脚手架”逐渐向上攀升。各个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在电子聊天室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努力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在挑战难度的同时,激发探究问题的乐趣,找到真知。教师要参与协作学习小组的交流,跟踪他们的交流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新想法,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和肯定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体会到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到攻破难题的满足感。

(三)分组汇报,得出原理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将该小组讨论分析的结论(即得出的原理或规律)向全体学生汇报,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相互补充,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各个小组的汇报情况,然后画龙点睛式的将原理或规律的正确说法表述出来,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印象鲜明、清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准确、系统。

(四)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目的,教师呈现一个新的问题,要求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以猜想的形式,讨论如何运用该原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并设计可能的方案。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相关的学习网站收集资料,利用相关的软件对该方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信息集成工具或者网页开发制作工具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参与到协作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的疑难困惑,及时给予点拨,释疑解难。

(五)评价方案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解决方案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必须说清楚几个方面的问题:选择这种方案的理由、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方案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等等)。教师指导其他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方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批判质疑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六)总结反思

教师对各个协作学习小组设计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对有创意、有建设性的设计方案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相互之间讨论是如何推出原理的,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如何运用原理等。

三、技能掌握--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技能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技能的习得仅仅停留在书本那些规范化、模式化的步骤,而不是落实到实践中,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继续,是消化、加深理解、深入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将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实际的可操作的知识。该协作式教学模式是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思想的启发,通过呈现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完成任务,并以竞争的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这样不仅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技能,而且在竞争中每一个学习者都会更加全神贯注,使得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提高。技能掌握--应用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一)呈现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要从根本上克服重知识、轻能力,树立

(二)明确评比的标准和方法

在学生开始完成任务时,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最终任务的评比标准,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标准的制定既可以由教师根据任务的性质而自行制定,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评比的方法可以是师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分组竞赛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协作学习小组,每个协作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要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借助网络请求组员的帮助;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想法也可以通过网络与组员交流探讨,共同分享。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关系,而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内部则是和谐、融洽、互助的关系。由于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人类与生俱来的求胜本能,所以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去,每一个组员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都想自己的小组获胜。

(四)评比

根据事先制定的评比标准,教师创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以客观、公正和辩证的态度对本小组和其它协作学习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评比,评一评本小组所完成的任务比其它小组所完成的任务好在哪里,而不足又在哪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新的发现,其它小组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最后教师对评比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总结。

四、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了和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多纬度、综合性强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师要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完成的时间。问题解决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包括了五个步骤: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依据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每个协作学习小组选出一名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组织全体组员一起讨论学习的目标、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进度(包括小组各个成员的进度安排和整个小组的进度安排)和每个成员的分工情况。

(三)分工协作,收集信息资源

教师必须事先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帮助他们,提点他们应该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四)交流协作,完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各个协作学习小组的组长根据计划进度安排定期组织全体组员汇报交流各自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任务,若有组员遇到困难,全体组员应该一齐承担,齐心协力商量如何尽快克服困难。各个组员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汇总,组长组织组员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相互之间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出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制作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将最终的方案表示出来。教师还应该指导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写好研究日记,让他们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研究的进展,真实地记录每个学习成员的体验和感受,为以后的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五)汇报、总结、评价、反思

每个协作学习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学生展示汇报本组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组织其他协作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求学生对研究探索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有没有从中获得知识、协作学习的能力有没有提高、自己对协作学习小组作出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教育战略的决策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同样离不开这些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 (一)现代教育思想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教学设计理论

(一)现代教育思想

1、素质教育

21世纪是国际经济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影响了他们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如果长期以往,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实现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在眉睫。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且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它的内容结构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进行生理素质教育潜能的开发;二是进行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三是将人类的文化成果(主要是精神文化,包括道德、科学、艺术等方面)通过环境和教育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等七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素质教育的体现

构建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种体现,所以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能够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A、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来谈素质教育,也不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来实施素质教育。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重视发展性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发展,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以,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上、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既要重视学生总体的发展性需要,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要。

C、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

“应试教育”以考试作为指挥棒,忽视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认知方法和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人犹如工厂生产的模具,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面对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在设计思路上重视对学生认知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2、创造教育

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把创新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相联系,具有时代的意义。当今,国际形式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形势要求创新,时代呼唤创新。

(1)创造教育的概念

创造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为目标,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和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性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物化为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一言而蔽之,创新意识即了解“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则是要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

(2)创造教育的体现

A、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所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人的知识领域越广博,经验越丰富,那么根据实践要求而提出的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提供丰富多彩、信息海量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B、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精心组织策划各种协作学习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相互的碰撞和磨合中培养设疑思辨、质疑批判的思维能力。

C、体现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地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通过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思路上体现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3、四大支柱教育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危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为应付各种危机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解决方案,简称为“四大支柱”教育。

(1)“四大支柱”的基本内容

所谓“四大支柱”就是指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A、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就是要学会认知的手段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

B、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实践的能力,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承担风险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

C、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D、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就是要学会掌握自己命运、适应环境变化,以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其中“学会合作”是最基础的,其它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合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2)四大支柱教育的体现

四大支柱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体现四大支柱教育思想。

A、强调对学生协作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四大支柱以“学会合作”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协作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核心,我们可以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习。

B、强调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大支柱对于知识的学习,强调的不是知识内容的系统化,而是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四大支柱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是在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的。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即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另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我国教育理论家高文认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实质是,说明了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和合作而学会解决。因此,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合作教学有着意味深长的启示,同时它与合作教学的关系对于当代教育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建构主义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与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入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环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同化是图式的扩充,顺应是图式的改变,学习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习个体能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过程。学习个体的图式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1)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2)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

(3)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呈螺旋式前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其中“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从中提取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过会话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火花发生碰撞,在相互磨合中产生共鸣;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指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

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就是“图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A、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B、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C、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够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B、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C、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结构和媒体作用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如何在这些方面实现转变,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理论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反之,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即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来检验计划实施的效果,并不断修订完善原定的计划。

2、教学设计的内容

根据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的特征以及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等因素来决定。

(2)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具体条件下,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工具、途径和方法。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组织、信息资源的选取等方面。

(3)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反应信息和资料,通过量化分析,以获取反馈信息,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正教学策略。

二、以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为依托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离不开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

1、前提条件--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包括了硬件环境和组织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各种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等。组织环境既包括了协作学习活动展开所需要的网络通讯工具(如:ChatRoom、E-mail、ICQ等等)、支持网上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平台、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和创造实践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及方便学生沟通交流的教室空间结构和课桌椅摆设。教室是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与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有利于小组协商教学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其教室结构不能再像以往传统教室那样排列得整整齐齐面向讲台、黑板,学生上课的座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不利于学习小组之间以及学习小组内部的协作交流,因此最好将教室的结构布置成圆形或马蹄形。

2、基础--网络化的教学资源

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具有容量大、多样性、共享性和扩展性的显著特点,学习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的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现在常见的网络资源有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利用网络实施相对完整的辅助教学软件。具体形态有:传统的视音频课件、基于视频流的录像课件、制作成HTML网页的课件和基于Java的演示型课件等。

三、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信息海洋的导航者和把关人

由于网络学习资源十分丰富,为了避免学生迷向,减少他们盲目探索所耗费的时间,教师需要根据学习主题,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和创造学习资源,担负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涉世未深

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辨别信息资源的真伪,难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应该剔除不良信息,做好网络信息的过滤者和把关人的职责。

2、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

协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协作讨论的问题也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学习主题事先已知;另一种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对于多数协作学习来说,都是属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难度适宜并有一定梯度的不同的学习问题:①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③设计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边界(即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性问题,引导学习者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教师既要避免无疑而问,又要避免难度过大,学生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对于一些事先并不知道主题的学习过程,例如,对一些作品的评价和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等,这类协作学习方式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对这种情况教师的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和协调组织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发言中的合理性和积极性的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发言中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不清或不正确理解之处,及时地给予指出和修正;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支末节上纠缠不清,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使讨论回到问题的正轨上;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该客观地作出评价,好的方面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巧妙地运用肯定和鼓励,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应该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评价方法,当学生得到教师对其成绩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足的方面也不要轻易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以委婉的语言给予善意的提点和建议,启发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的结尾,应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对于一些缺乏协作学习意识和技能、技巧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作学习的活动中来。

4、协作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说:“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学习中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我国著名语言家吕叔湘也说过:“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协作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例如:协作学习小组的各个组长如何给组员进行任务的分配;如何正确化解组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管理组内的各项工作等等,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应该避免脱离实际的活动,而将学习方法单独抽取出来进行指导,这实际上还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传授的内容是有关学习的方法而已。

5、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主张的意思是学生未到心求通而未得时,不可开其意;学生未到口欲言而未能时,不可达其辞。因此教师除了教学,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开启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疑难,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协作交流中探索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创设接近真实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觉,通过观察、思

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获取知识。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以下的方面:

1、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学习者是否能够及时地占有信息、收集和获取信息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协作学习也离不开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利用搜索引擎、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及相关的教育网站、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为主的教学资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沟通与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通讯工具,例如BBS、ICQ、ChatRoom、InternetPhone、E-mail等进行通讯和交流。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取长补短,自由发挥,讨论交流,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培养了学习者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工具、几何画板、作图工具、制表工具、信息集成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等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创造信息、发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培养了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获取、组织和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11


相关内容

  • 文科毕业生简历自我评价
  • 文科毕业生简历自我评价 [范例一]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水平佳:熟悉商务流程工作,有教学,编辑行业从业经验:工作能力,抗压能力,适应力俱佳:办公软件熟练,中英文打字速度快,能熟练使用office软件,同时熟 ...

  • 中小学信息技术模式课评课稿
  •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 ...

  • [画方形和圆形]评课稿
  • <画方形和圆形>评课稿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 ...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推介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推介 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实现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变革.在继承与创新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它最终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梳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将有助于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中.我 ...

  • 大学生在校表现评语范例
  • 大学生在校表现评语范例 大学生在校表现评语范例一 该同学为人谦虚,随和,乐观向上,有进取心,在校内外的舞蹈比赛中表现突出.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尤其擅长策划大型活动,有较强的公共和创新意识:能 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系统的操作和制作网页,熟知进出口业务和金融知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

  • 2010-2011学年度高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例4
  • 在学校和年级的正确领导下,高三(5)全体师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在各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同心同德,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高三(5)班教师面对艰巨的升学压力充满信心,每一个教师都明白本班的成败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学生的成功靠我们教师来引导。因此,我们高三(5)班教师不计较个人 ...

  •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标准范例
  • <休闲旅游策划与营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休闲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本门课程主要针对旅行社计调岗.旅游策划公司策划岗.旅游景区策划与营 ...

  •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教案设计)
  •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教案设计 课业类型: 综合.探索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出游活动这一过程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活动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展示能力.整体把握能力. 2.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策划出游过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培养团对精 ...

  • 论文范例: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随着金融大门向互联网敞开之后,今年"三马"联合卖保险的声音才散去,"余额宝要抢银行生意"的惊呼又甚嚣尘上.社会互联网公司又不断地从非金融领域向金融领域渗透,金融领域现在也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