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分析并掌握我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为今后我国根据各经济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实践中进行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管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建立起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理论与现实的纽带。在把握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用规律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计量方法分析交通运输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交通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关系,以此来提出有效的对策解决当前交通运输对全省经济的制约,提高既定投资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交通运输的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带来的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实现有效的分工和聚集,以便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江苏省提供基础保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有关理论的研究动态及本文创意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早,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研究成果。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 罗雪尔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中详细讨论了交通运输在促进社会分工、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使地域间的劳动分工更加容易,产品价格更为低廉,交通运输带来的市场扩大和地域间联系增加,使得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料和商品的供需平衡也都容易得到调整;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铁路和航运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探讨了交通运输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运输的发展缩短了商品产销时空的距离,改变了商品时空的相对状态,扩大了商品市场供求领域,进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范围,而且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运输工具的改进和运输体系的完善;日本学者角本良平(1999)认为,交通运输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交通事故、交通公害和交通成本,其中交通成本主要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虑的,他认为应该提高交通运输的收益,降低负债水平,减少赤字;Banister (2000)在总结1960-1970年代西方学者对货物运输投资与经济发展研究后则指出,从交通投资中受益的地区,除了交通之外还应具备其他优势,如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具有新兴产业、外来投资充足、具备投资场所和

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条件;兄山真也(2001)认为,在实现可持续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比如,增加税收和提高交通工具的能耗标准,要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另外,衡藤卓(2005)认为,在肯定交通运输的基础性的同时,建立交通运输的价值体系需要考虑交通运输对环境影响;国外学者除了对交通运输和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外,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影响方面。例如罗伊 桑普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西方运输经济理论体系,他着重讨论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交通运输对环境、能源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交通运输的“负效应”;HarataNoboru (2010)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测量了运输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并且得出交通运输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动态

长期以来,国外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我国的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交通运输的巨大作用,并且做了一系列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国内在吸取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对于交通运输的研究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其研究受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思想的影响,并在原苏联运输布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普遍遵循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由于受前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的影响,加上自身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学术界对交通运输问题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仅局限于交通布局和运输组织,着重强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要与生产力空间布局相适应,对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沿线土地开发、区域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上。近些年,根据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空间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的研究;二是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成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时间尺度上,刘统畏(1988)阐述了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对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途径;桑恒康(1990)把交通运输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对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张一平(1993)对运输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韩彪(1994)在通过对各国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交通发展的“交替推拉关系”理论,并明确指出在交通技术创新时期,“交通会推着经济走”,在交通供给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之后,“经济拉着交通走”;许庆斌、荣朝和等(1995)在《运输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综合了各种交通运

输方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汪传旭(1997)和熊永钧(1997)分别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熊永钧还提出运输成本阀值理论,以运输成本变化来解释运输化和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其实都是通过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实现的;王庆云(2003)论述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对清楚地梳理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并设计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简单的计量模型。

在空间尺度上,张文尝、荣朝和等(1992)系统分析了空间运输联系的内涵和生长机制,将运输联系放在经济、社会、地理大环境中探讨了运输联系的基本规律,实证研究了我国省级区域运输联系的发展和地域特征,分析了运量及客货流预测方法;申金升(1995)研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这还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张文尝(2000)通过典型经济带的实证分析发现了“工业自生长点沿着交通轴集聚、扩散及再集聚的动态过程”,将其命名为工业波,是经济在空间上扩散的一个基本模式,认为交通轴线是工业波在空间扩散的主要依托基础,与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不同工业部门的交通需求有别,分别沿着不同的交通线路扩散。

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上,主要集中于陆路交通运输方面,特别是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带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生产要素积聚与扩散模式等。众多学者以地方为例论述交通发展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例如孟召宜(2002)分析了江苏地方小交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段进军(2002)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城市化及产业发展的态势;任启平、成才(2004)指出交通运输作为东北地区区域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区域经济要素顺畅流动的载体保证;张楠楠、徐逸伦(2005)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的影响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蒋敏(2009)分析了广西地区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刘勇(2009)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区域内部经济与运输之间的关系有不少研究,特别是对于经济与运输的发展机制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是描述性的,运输给经济发展带来多大贡献以及经济给运输发展带来多大贡献并没有得到量化。

(三)本文创意

本文有可能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

1、本文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研究总结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途径,并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进行协调分析,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交通运输适应性的发展战略;

2、以江苏省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探讨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其产生的影响,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地理学、经济

学等学科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3、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对东西方国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大量资料收集,对现有理论作深入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并力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提纲设计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交通运输

(二)区域与区域经济

(三)协调及协调发展

(四)理论基础

1、经济区域形成机理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交通运输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途径

1、交通运输发展演化的特征与方向

2、交通运输演化的动力机制

3、交通运输发展路径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两系统内部的协调分析

1、交通运输内部的协调

2、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分析

1、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3、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战略

四、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发展基础条件

2、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评价

(二)交通运输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关联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关性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弹性分析

(三)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一)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分析

1、交通运输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3、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1、指导思想与战略原则

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江苏省交通运输优化与发展对策

1、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优化

2、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四、写作计划

1、2013年10月

2、2013年11月

3、2013年12月 布置毕业论文工作,选题 撰写开题报告 上交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

社会调查,撰写论文初稿 4、2014年1月-2014年3月

5、2014年3月20日前 论文初稿交导师,导师对初稿写出指导意见

6、2014年3月下旬-4月上旬 修改论文,论文定稿。导师对定稿写出指导意见 7、2014年5月10日前 毕业论文交导师审定,导师对论文写出评语和推荐意见 8、2014年5月20日前 毕业论文交班主任(8份论文和1份电子稿,电子稿由各

班主任集中保存于U 盘,统一送交研究生处)

9、2014年5月下旬-6月上旬 毕业论文评审

10、2014年6月中旬-7月上旬 毕业论文答辩

五、参考书目及文献:

1、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J].地理学报,1981,36(2):157-170.

2、 张文尝. 中国交通枢纽布局及其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0,10(4):55-62.

3、 张国伍. 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5(1):16-24.

4、 张国伍. 我国综合交通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

息,2006,6(2):1-7.

5、 王庆云. 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

2(3):56-60.

6、 胡思继. 综合运输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7、 王庆云. 关于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方法与实践[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5(1):11-15.

8、 王庆云. 在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7,

10:5-8.

9、 王庆云. 抓住机遇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J].综合运输,2009,2:4-7. 10、

11、 曾培炎. 新中国经济 50 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08-311. 杨叔进. 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

12、 张国强,王庆云,张宁.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 交通运输

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4):13-18.

13、

14、

15、 荣朝和. 运输发展理论的近期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1,22(3):1-8. 赵一平. 我国交通运输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综合运输,1994(5):2-5. 魏际刚. 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1(7):53-57.

16、 魏际刚. 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30-33.

17、 赵金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个动态的研究视角[D]:[博士

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45.

18、

19、

20、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140. 费洪平. 产业带划分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报,1994,49(3):214-225. 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88.

21、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一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

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27.

22、 李善同,冯杰.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J].铁道运输与

经济,2002,10:1-6.

23、 孔令斌.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与交通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

2004,1:35-40.

24、 曹小曙、阎小培.20 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

2003,27(1):50-56

25、 曹小曙. 全球化背景下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发展演化及其意义[J].珠江

经济,2008,4:5-12

26、

张文尝.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

19(4):335-34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分析并掌握我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为今后我国根据各经济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实践中进行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管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建立起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理论与现实的纽带。在把握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用规律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计量方法分析交通运输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交通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关系,以此来提出有效的对策解决当前交通运输对全省经济的制约,提高既定投资约束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交通运输的效率,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带来的规模经济、密度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实现有效的分工和聚集,以便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江苏省提供基础保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有关理论的研究动态及本文创意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早,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比较大的研究成果。

德国经济学家威廉 罗雪尔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中详细讨论了交通运输在促进社会分工、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使地域间的劳动分工更加容易,产品价格更为低廉,交通运输带来的市场扩大和地域间联系增加,使得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料和商品的供需平衡也都容易得到调整;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铁路和航运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探讨了交通运输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运输的发展缩短了商品产销时空的距离,改变了商品时空的相对状态,扩大了商品市场供求领域,进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范围,而且交通运输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运输工具的改进和运输体系的完善;日本学者角本良平(1999)认为,交通运输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交通事故、交通公害和交通成本,其中交通成本主要是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虑的,他认为应该提高交通运输的收益,降低负债水平,减少赤字;Banister (2000)在总结1960-1970年代西方学者对货物运输投资与经济发展研究后则指出,从交通投资中受益的地区,除了交通之外还应具备其他优势,如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具有新兴产业、外来投资充足、具备投资场所和

高素质劳动力等优势条件;兄山真也(2001)认为,在实现可持续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要采用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比如,增加税收和提高交通工具的能耗标准,要综合考虑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另外,衡藤卓(2005)认为,在肯定交通运输的基础性的同时,建立交通运输的价值体系需要考虑交通运输对环境影响;国外学者除了对交通运输和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外,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影响方面。例如罗伊 桑普森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西方运输经济理论体系,他着重讨论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交通运输对环境、能源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交通运输的“负效应”;HarataNoboru (2010)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自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测量了运输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并且得出交通运输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动态

长期以来,国外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我国的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交通运输的巨大作用,并且做了一系列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国内在吸取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对于交通运输的研究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其研究受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思想的影响,并在原苏联运输布局理论基础上形成了普遍遵循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由于受前苏联生产力布局理论的影响,加上自身交通运输发展的滞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学术界对交通运输问题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仅局限于交通布局和运输组织,着重强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要与生产力空间布局相适应,对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沿线土地开发、区域空间形态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上。近些年,根据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空间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的研究;二是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成及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时间尺度上,刘统畏(1988)阐述了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对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途径;桑恒康(1990)把交通运输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对于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张一平(1993)对运输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韩彪(1994)在通过对各国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交通发展的“交替推拉关系”理论,并明确指出在交通技术创新时期,“交通会推着经济走”,在交通供给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之后,“经济拉着交通走”;许庆斌、荣朝和等(1995)在《运输经济学导论》一书中综合了各种交通运

输方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汪传旭(1997)和熊永钧(1997)分别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熊永钧还提出运输成本阀值理论,以运输成本变化来解释运输化和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其实都是通过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实现的;王庆云(2003)论述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对清楚地梳理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并设计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简单的计量模型。

在空间尺度上,张文尝、荣朝和等(1992)系统分析了空间运输联系的内涵和生长机制,将运输联系放在经济、社会、地理大环境中探讨了运输联系的基本规律,实证研究了我国省级区域运输联系的发展和地域特征,分析了运量及客货流预测方法;申金升(1995)研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这还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张文尝(2000)通过典型经济带的实证分析发现了“工业自生长点沿着交通轴集聚、扩散及再集聚的动态过程”,将其命名为工业波,是经济在空间上扩散的一个基本模式,认为交通轴线是工业波在空间扩散的主要依托基础,与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不同工业部门的交通需求有别,分别沿着不同的交通线路扩散。

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上,主要集中于陆路交通运输方面,特别是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带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生产要素积聚与扩散模式等。众多学者以地方为例论述交通发展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例如孟召宜(2002)分析了江苏地方小交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段进军(2002)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城市化及产业发展的态势;任启平、成才(2004)指出交通运输作为东北地区区域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区域经济要素顺畅流动的载体保证;张楠楠、徐逸伦(2005)从高速铁路对于区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和区域空间的影响三方面系统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蒋敏(2009)分析了广西地区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刘勇(2009)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区域内部经济与运输之间的关系有不少研究,特别是对于经济与运输的发展机制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是描述性的,运输给经济发展带来多大贡献以及经济给运输发展带来多大贡献并没有得到量化。

(三)本文创意

本文有可能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

1、本文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研究总结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途径,并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进行协调分析,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交通运输适应性的发展战略;

2、以江苏省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探讨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发展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其产生的影响,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地理学、经济

学等学科关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3、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对东西方国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大量资料收集,对现有理论作深入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现理论上的创新,并力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提纲设计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交通运输

(二)区域与区域经济

(三)协调及协调发展

(四)理论基础

1、经济区域形成机理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交通运输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途径

1、交通运输发展演化的特征与方向

2、交通运输演化的动力机制

3、交通运输发展路径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两系统内部的协调分析

1、交通运输内部的协调

2、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分析

1、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3、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战略

四、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发展基础条件

2、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江苏省交通运输综合评价

(二)交通运输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关联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关性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弹性分析

(三)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一)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分析

1、交通运输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3、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

1、指导思想与战略原则

2、江苏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江苏省交通运输优化与发展对策

1、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优化

2、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四、写作计划

1、2013年10月

2、2013年11月

3、2013年12月 布置毕业论文工作,选题 撰写开题报告 上交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

社会调查,撰写论文初稿 4、2014年1月-2014年3月

5、2014年3月20日前 论文初稿交导师,导师对初稿写出指导意见

6、2014年3月下旬-4月上旬 修改论文,论文定稿。导师对定稿写出指导意见 7、2014年5月10日前 毕业论文交导师审定,导师对论文写出评语和推荐意见 8、2014年5月20日前 毕业论文交班主任(8份论文和1份电子稿,电子稿由各

班主任集中保存于U 盘,统一送交研究生处)

9、2014年5月下旬-6月上旬 毕业论文评审

10、2014年6月中旬-7月上旬 毕业论文答辩

五、参考书目及文献:

1、 张文尝. 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布局问题[J].地理学报,1981,36(2):157-170.

2、 张文尝. 中国交通枢纽布局及其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0,10(4):55-62.

3、 张国伍. 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5(1):16-24.

4、 张国伍. 我国综合交通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

息,2006,6(2):1-7.

5、 王庆云. 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

2(3):56-60.

6、 胡思继. 综合运输工程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7、 王庆云. 关于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方法与实践[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5(1):11-15.

8、 王庆云. 在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7,

10:5-8.

9、 王庆云. 抓住机遇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J].综合运输,2009,2:4-7. 10、

11、 曾培炎. 新中国经济 50 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08-311. 杨叔进. 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1.

12、 张国强,王庆云,张宁.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 交通运输

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4):13-18.

13、

14、

15、 荣朝和. 运输发展理论的近期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1,22(3):1-8. 赵一平. 我国交通运输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综合运输,1994(5):2-5. 魏际刚. 制度激励与中国运输结构变迁[J].中国软科学,2001(7):53-57.

16、 魏际刚. 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30-33.

17、 赵金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一个动态的研究视角[D]:[博士

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5,45.

18、

19、

20、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140. 费洪平. 产业带划分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报,1994,49(3):214-225. 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88.

21、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一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

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27.

22、 李善同,冯杰.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J].铁道运输与

经济,2002,10:1-6.

23、 孔令斌.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与交通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

2004,1:35-40.

24、 曹小曙、阎小培.20 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

2003,27(1):50-56

25、 曹小曙. 全球化背景下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发展演化及其意义[J].珠江

经济,2008,4:5-12

26、

张文尝.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

19(4):335-342.


相关内容

  •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谭连英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5年第08期 摘要: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而社会(广义)大系统由交通.经济.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网络关联 ...

  • 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决策
  • 第!"卷)**#年 第#期+)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0&%123/0/45.67-&8-.0&9/6:3.;68 $%&'!"=37' (%'#)**# !!!!!!!!!!!!!!!!!!!!!!!!!!!!!!!!!!!!!!!!!!! ...

  • 论交通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包括:政府调控.科学技术.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在交通道路工程中的要求是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要以社会系统的接口.城市化进程相协调,对国土发展起到 ...

  • 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3-0019-03 [中图分类号]TU982.21/.27 [文献标识码]B 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 林 耿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3年7月启动,于20 ...

  •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 摘要: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公路交通系统内部的各个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一致,促进区域经济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竞争力 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区域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

  • 浅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 提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区域经济发 展研究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 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吸 收和辐射两种模式.我们要正确把握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得两 者互动发展. 关键词:区 ...

  •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_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3)-04-0047-04 中图分类号:TU984.2(253) 文献标识码:A 都市圈规划 LANNING OF METROPOLITAN AREA 雏形期都市圈规划思路探讨 --徐州都市圈规划介绍 On the Planning Notion of Metro ...

  • 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与管理初探
  •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各国倡导并推崇的发展观念,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 如何转变传统的交通运输规划观念,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对21世纪交通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 规划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 ...

  • 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 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蒋 涛,马洪生,刘 娟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33)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心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特征.交通运输的服务需求特征,探讨我国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国际先进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提出我国中心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