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讲解4

《桃花源记》课程设计

一、课文导入

简单介绍陶渊明: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沉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创作背景: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

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课文讲解

第一节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惊奇,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重点字词:

1.缘:顺着、沿着

2.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3.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落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通关练习:

1.哪个词体现了渔人是偶遇桃花源?

A.缘溪行 B.忽逢 C.欲穷其林

A.顺着溪水行船 B.忽然遇到 C.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下面哪个词使用了意动用法?

A. 异之 B.远近 C.穷

A.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 B.偏义复词,偏指远

C.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第二节

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尽头,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

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重点字词: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2.屋舍:房屋

3.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4.属:类

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古今异义,今义:道路、运输)。阡陌,田间小路。

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悉:全,都

8.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9.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通关练习:

古今异义:

1.下面哪个词是古今异义词?

A. 交通 B. 阡陌 C.俨然

交通,交错相通(古今异义,今义:道路、运输)

2.“黄发垂髫”用了什么手法?

A.比喻 B. 象征 C.借代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土地平旷 ②心旷神怡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C. ①具答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开阔;心情舒畅 B.类;连接 C.都

第三节

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

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重点字词:

1.从来:从……地方来。

2.具:通“俱”,全,详细。

3.要:通“邀”,邀请。

4.咸:副词,都,全。

5.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6.云:说。

7.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古今异义,今义:男子配偶)。

8.邑人:同乡(县)的人。

9.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古今异义,今义: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10.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11.间隔:隔断,隔绝。

12.乃:竟,竟然。

1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4.具言:详细地说出。

15.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16.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17.语:告诉。

18.不足:不必,不值得。

通关练习:

1.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是B

A.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 ①问今是何世

C. ①便扶向路 ②斯是陋室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D. ①村中闻有此人

A.做标记(动词);标记(名词) B.判断动词;代词 这

C.先前的;靠近 D.听说;出名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A.“要”通“邀” C.“强”通“僵” D.“坐”通“座”

3.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

4.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答: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5.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答: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第四节

原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重点字词:

1.既:已经。

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3.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4.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5.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7.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高尚:品德高尚。

9.欣然:高兴的样子。

10.规: 计划。

11.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12.寻:随即,不久。

13.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通过练习:

1.一词多义,以下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C.①未得诣前 ②诣太守

A.做标记(动词);标记(名词) B.寻找;不久 C.到,拜访

2.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三、写作特色:

1.以渔人的行踪为行文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未果)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情节的曲折跌宕、设置悬念,具有神秘色彩: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描写刻画细致(尤其是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写景琢句,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桃花源中,亲身体验桃花缤纷满地的鲜艳美丽、舒适宜人的场景。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暗示“奇景”的出现。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了桃花源人们生活富足、幸福快乐、安居乐业,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中的人们热情地招待渔人,体现了他们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美好品质,为下文做铺垫。

4.纯用记叙,不作议论,巧妙地遮掩了统治阶级的耳目

此文问世时,东晋已经灭亡,刘宋王朝已历两载。国家初定,像陶渊明这样的名士,刘裕是会拉拢的。更何况陶渊明曾做过刘裕的参军呢,而陶渊明却耻事二姓,不愿和刘裕政权合作。就历朝政事而论,一言丧身乃至灭族者大有人在,本文又恰是出于对现实不满有感而发,所以作者采用叙事,全文无一议论文字,使观点含而不露。因此,陶渊明直至六十三岁寿终正寝时仍能相安无事。

四、谜团揭示: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

1.世外桃源:

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它的美好之处在于:自然环

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但这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

①在黑暗的现实中寄托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

②否定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五、放飞想象:假如桃花源存在,那今天的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

《桃花源记》课程设计

一、课文导入

简单介绍陶渊明: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沉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创作背景: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

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课文讲解

第一节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惊奇,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重点字词:

1.缘:顺着、沿着

2.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3.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落花

5.缤纷:繁多的样子

6.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通关练习:

1.哪个词体现了渔人是偶遇桃花源?

A.缘溪行 B.忽逢 C.欲穷其林

A.顺着溪水行船 B.忽然遇到 C.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下面哪个词使用了意动用法?

A. 异之 B.远近 C.穷

A.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 B.偏义复词,偏指远

C.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第二节

原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尽头,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

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重点字词: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2.屋舍:房屋

3.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4.属:类

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古今异义,今义:道路、运输)。阡陌,田间小路。

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7.悉:全,都

8.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9.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通关练习:

古今异义:

1.下面哪个词是古今异义词?

A. 交通 B. 阡陌 C.俨然

交通,交错相通(古今异义,今义:道路、运输)

2.“黄发垂髫”用了什么手法?

A.比喻 B. 象征 C.借代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土地平旷 ②心旷神怡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C. ①具答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开阔;心情舒畅 B.类;连接 C.都

第三节

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必说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

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重点字词:

1.从来:从……地方来。

2.具:通“俱”,全,详细。

3.要:通“邀”,邀请。

4.咸:副词,都,全。

5.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6.云:说。

7.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古今异义,今义:男子配偶)。

8.邑人:同乡(县)的人。

9.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古今异义,今义: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10.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11.间隔:隔断,隔绝。

12.乃:竟,竟然。

1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4.具言:详细地说出。

15.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16.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17.语:告诉。

18.不足:不必,不值得。

通关练习:

1.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是B

A.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 ①问今是何世

C. ①便扶向路 ②斯是陋室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D. ①村中闻有此人

A.做标记(动词);标记(名词) B.判断动词;代词 这

C.先前的;靠近 D.听说;出名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A.“要”通“邀” C.“强”通“僵” D.“坐”通“座”

3.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

4.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答: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5.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答: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第四节

原文: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重点字词:

1.既:已经。

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3.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4.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5.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7.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高尚:品德高尚。

9.欣然:高兴的样子。

10.规: 计划。

11.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12.寻:随即,不久。

13.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通过练习:

1.一词多义,以下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①寻向所志 ②寻病终

C.①未得诣前 ②诣太守

A.做标记(动词);标记(名词) B.寻找;不久 C.到,拜访

2.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样写是为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作渲染,增强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一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三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三、写作特色:

1.以渔人的行踪为行文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未果)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情节的曲折跌宕、设置悬念,具有神秘色彩: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描写刻画细致(尤其是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写景琢句,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桃花源中,亲身体验桃花缤纷满地的鲜艳美丽、舒适宜人的场景。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暗示“奇景”的出现。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了桃花源人们生活富足、幸福快乐、安居乐业,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中的人们热情地招待渔人,体现了他们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美好品质,为下文做铺垫。

4.纯用记叙,不作议论,巧妙地遮掩了统治阶级的耳目

此文问世时,东晋已经灭亡,刘宋王朝已历两载。国家初定,像陶渊明这样的名士,刘裕是会拉拢的。更何况陶渊明曾做过刘裕的参军呢,而陶渊明却耻事二姓,不愿和刘裕政权合作。就历朝政事而论,一言丧身乃至灭族者大有人在,本文又恰是出于对现实不满有感而发,所以作者采用叙事,全文无一议论文字,使观点含而不露。因此,陶渊明直至六十三岁寿终正寝时仍能相安无事。

四、谜团揭示: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

1.世外桃源:

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它的美好之处在于:自然环

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但这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

①在黑暗的现实中寄托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

②否定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五、放飞想象:假如桃花源存在,那今天的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


相关内容

  • 八年级下册汉语教案(1)
  • 第一课 绝境的友情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学生要掌握"一刹那,坍塌,呼唤,剧烈,疼痛,扯,恐惧,镇定,从容,救援,泣不成声"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一刹那,坍塌,呼唤,剧烈,疼痛,扯, 恐惧,镇定,从容,救援,泣 ...

  • 初中英语补习教学大纲
  •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对音标和音标的拼读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2.熟练掌握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 3.熟记初二上册前六个模块的单词意思 4.通过做题掌握解题技巧 总体教学内容:教授48个音标以及单词的拼读:地毯式把初一上下册的单词和课文详细过一遍:辅以初一上册的五三练习册,着重讲解阅读的解题技巧. ...

  • 第八课 蚂蚁
  • 班级:七年级1.2.3班 课程:汉语(双语班)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第八课 蚂蚁 第一课时:讲解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解本课题,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蚂蚁的各种习性. 能力目标: 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 教学重 ...

  •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 一.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问题呈现] 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 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写景类作文: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 想象类作文:大胆想象.展开联想 请联系上述案例,结合教学现状,进行诊 ...

  • 冬姑娘的礼物
  • 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师: 教学题目 第七课 冬姑娘的礼物(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掌握本课词语的结构,偏旁,正确读音和字意.. 过程与方法:2.运用讲解,查词典,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生字和 词的意思,和词语的实际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领袖人物的少年生活,以他们 ...

  • 7 第七课 可爱的鸟
  • 第七课 可爱的小鸟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学生要掌握"袭,无家可归,善良,淡黄,搭,安家落户,匀,鲜美,毫不,喂养,航,舔,浪漫,油亮,融"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袭,无家可归,善良,淡黄,搭,安家落 户,匀,鲜 ...

  • 第八课 精卫填海
  • 第八课 精卫填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记住每个生字与词语的读法及书写规则. 2. 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并会组成词组.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记住每个词语的读法并组成词组.造句. 难 点:理解词语的用法,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周边的事物. 教学 ...

  • 六年级.第十二课新2
  • 讲授时间: 2014 年 月 日 课题: 第十二课 :会治病的仙人掌 教学内容:生字词语,课文(一,二),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课的词语和生字,并要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和用法. 2. 学会本课的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并运用词语造句.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 ...

  • 第四 课 七颗钻石
  • 第四 课 七颗钻石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教学总目标: 1. 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23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学生要重点掌握"枯,旱灾,竟然,喜出望外,急忙,一下子,摔"等7个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2. 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

  • [祝你生日快乐]教学设计
  • <祝你生日快乐> 教学设计 班级:汉教1101班 姓名:申效瑜 学号:[1**********] <祝你生日快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汉语水平为中级的留学生,以韩语和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主,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语和语法知识,同时具备基础阅读能力,有较高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