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央视春晚系列(1)

1983年猪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邓在军

主持: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李谷一《乡恋》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王景愚、姜昆《吃鸡》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李文华《错走了这一步》

1983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央视一套正式推出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一开始是一个小动画,画的是一只小狗的离去,一只小猪的到来,很直接地象征着猪年的来临;然后四个主持人的漫画形象紧跟着出现,高矮胖瘦老少美丑,虽然现在看来冗长而简陋,但是在当年却实在是让人期待得不得了。这是近三十年来每年都会推出,并且已然成为中国观众过年时的习惯之一的央视春晚的起笔。那个时候笔者还未出生,因此只能通过网络上传出的视频来领略一下当年的情景,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专业的主持人,没有庞大的现场观众群,没有亮丽的色彩,但是,它获得了历届春晚以来最多的掌声和赞美。

并不是说83年春晚就是史上最好看的一届,毕竟它真的很简陋,然而观众对它的怀念却是鲜见的。因为在经过了十年文革和两年徘徊后,很多束缚在中国老百姓心头上的东西仍然没有完全消除,现场春晚的形式在当时实在是让人们从心底里开心了一把,一度被禁的《乡恋》和《吃鸡》在这一晚再度出现在他们面前,在大受欢迎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得到解放的喜悦之情,姜昆、马季、刘晓庆、李谷一这些当年最有人气的明星齐聚一堂,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卖力地演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在这一晚上所得到的,都是心底里的享受。

于是,在观众们不断的点播要求之下,李谷一在这几个小时里唱了九首歌,姜昆、李文华、马季、赵炎、侯耀文、石富宽每个人都奉上了三段以上的相声,真的可以称作是空前绝后。在1983年,中国的相声界迎来了全面解放似的高峰期,马季、姜昆等那个时候最富盛名的相声演员无比活跃,成为了全场当仁不让的主角。与之相比,小品界还处于蛰伏期,除了哑剧演员王景愚的《吃鸡》外,就只有以主演《阿Q正传》扬名海内的严顺开撑场面了。不过不要紧,一年之后就会有一对里程碑式的组合亮相春晚,让小品这一事物迎来革命性的改变,并且借此契机大打翻身仗,逐渐盖过歌舞和相声,成为除夕夜无可争议的主角。

1984年鼠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张淑芬

主持:赵忠祥、卢静、黄阿原、马季、姜昆、姜黎黎、陈思思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李谷一《难忘今宵》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吃面条》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马季《宇宙牌香烟》

在完整看过1984年的春晚视频之后,笔者认为单从节目的质量上来看,这一届已经全面超越了前一届,它聚集了更多的当红明星,还特意从香港和台湾请来了艺人进行参与,例如担任主持人的黄阿原和陈思思,以及以一首《我的中国心》由原本的三流歌手一炮走红成为大明星的张明敏。相声类节目这次所占的比重少于上届,没有出现一对组合连续表演三段相声的情景,但是比起83年数量虽多但质量一般的尴尬感,出现了春晚史上第一段脍炙人口的语言类节目——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即使是在三十年后的现在,依然被很多家电视台怀念性地播放,可见其轰动效果。在相声这一项上,马季和姜昆依然是领头羊,他们的时代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末,才逐渐由于小品界的兴起而被终结。而在84年的时候,小品这一节目类型,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

由于前一年王景愚《吃鸡》的大受欢迎,无道具哑剧节目在本届春晚再接再厉,先后有游本昌和王景愚的两出节目走上了舞台,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表演《吃鸡》时的王还由于担心节目本身是否会被大众接受而十分紧张,到了84年的《电视纠纷》,已经很明显地看出了那种驾轻就熟式的自然。这种无道具的演出形式也被另一对当时虽不十分知名、后来却绝对可以载入春晚史册的组合所采用,而这对组合正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陈佩斯、朱时茂。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当时都是专业的电影演员,在电影界分别以《瞧这一家子》和《牧马人》颇具影响力,84年的时候他们组成搭档走上春晚舞台,在总导演黄一鹤的全力支持下,在全国观众面前表演了《吃面条》。这个全场最有笑果的节目曾被电视台高层质疑其严肃性,一度面临被毙掉的危险,以至于在晚会开始之后,马季向大家介绍这两个人的时候,他们还难掩那种拘谨,自报来历时连马季都看不下去了:“小伙子声音大一点!”两人才直起身子昂着脑袋大声说道:“朱时茂!陈佩斯!”最终节目大获成功,每一名观众都被他们逗得直不起腰来。一个全新的演员类型——小品演员,从这一刻起正式诞生了。在这之后,郭达、蔡明、黄宏、宋丹丹、赵丽蓉、赵本山、巩汉林……这些名号一个响过一个的小品大腕,逐渐地走进观众的视角,让小品日益成为春晚上最受期待的节目类型。

不过,与遭到削减的相声节目和刚刚起步的小品节目相比,歌曲才是84年春晚的主流。这一年的晚会舞台主要还是被歌唱家们占据着的,虽然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一个人演唱九首歌这种BH的情形了,李谷一、朱明瑛、于淑珍、蒋大为、郭颂、沈小岑、奚秀兰等都演唱了三首以上的歌曲,香港歌手张明敏则独立演唱了四首歌曲,对于这些演唱者们来说,那是一次真真正正的盛宴。三十年后,当看到白发苍苍的于淑珍、满面皱纹的郭颂、垂垂老矣的游本昌时,不由得为他们叹惋岁月如流水,时光催人老。当年的他们,也曾如此年轻。

1985年牛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马季、姜昆、张喻、朱苑宜、斑斑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董文华、柳培德《十五的月亮》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拍电影》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马三立《大乐、特乐》

黄一鹤导演的第三届春节联欢晚会,被称为是史上最失败的一场央视春晚,失败得批评之声此起彼伏,失败得媒体和观众从头骂到尾,失败得新闻联播特地向全国人民道歉,失败得总导演自己把自己关进家里闭门思过。跟眼下的这些年无论办得多差劲都会听到央视的主持人们舔着脸兴高采烈地宣布收视率超过90%相比,那时的主办者们,至少很朴实,也很有诚意。

1985年的春晚在如今看来,确实不太好看,因为黄一鹤只想着让观众看到新鲜玩意儿,却本末倒置,忽略了更加重要的东西。考虑问题欠周到,一心想把晚会办得像奥运会一样热闹大气,结果热不热的没看出来,闹是够闹了。指挥、配乐、演唱常常配不上,这个毛病几乎从晚会开始延续到结束;节目布局很不合理,例如第一个节目《百猴迎春》居然占据了近20分钟的时间。与前两届不同,这一年的春晚我着实是通过快进看完的,排出来的效果的确是惨不忍睹。

尽管如此,在我的心目中,黄一鹤等人是有十二分的诚意的,他在他所执导的四届春晚里,每一年都在争取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东西。例如1983年的现场直播,以及1984年的港台艺人加盟。那时的导演和演员,是真的在把这个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非圈钱的工具,以至于在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黄导演甚至都拿出了搏命的架势来拼那个1986。这一年的滑铁卢让黄痛定思痛起来,并不是春晚不能办得像奥运会那样大气磅礴,只是他必须全方位地考虑,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角落,他都得照顾到。

第三届春晚并非毫无亮点,除了很多文章里被赞了又赞的《十五的月亮》,奚秀兰和张明敏的歌曲也都非常好听。歌舞和戏曲在这届晚会里占据了一大半的篇幅,是当之无愧的大户。在首届春晚里占据半壁江山的相声节目在这一年再度遭到了削减,只剩下马三立的单口,以及姜昆的对口,连马季都打起了酱油。陈佩斯、朱时茂继续在数亿观众面前表演着他们的小品,这一新式表演类型,正在逐渐地让人们领略它不同于相声的魅力。

1986年虎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赵忠祥、王刚、姜昆、方舒、顾永菲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张德兰《春光美》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羊肉串》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照相》

回归了小舞台、老老实实地用节目质量取胜的1986年春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在晚会布局上,依然坚持了歌舞类为主,相声、小品为辅的特征,但是搭配得更加合理,其中相声节目有五个,小品则增加到两个,不再是姜昆、侯耀文、陈佩斯这些老面孔独木支撑,冯巩、刘伟、唐杰忠首次在春晚上亮相,而后便成为了常客,其中冯巩从这一届开始到现在,保持了非主持类明星参加春晚次数最多的演员这一值得骄傲的纪录。

搭档这个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姜昆在自己的老搭档李文华病重退隐后,迎来了新搭档唐杰忠,一老一少从此合作达六年之久;刘伟、冯巩这对当时的人们眼中的“黄金组合”还很意气风发,表演的段子《虎年说虎》中规中矩,直到后来牛群的出现让创新意识极强的某人眼前一亮;多年一直不离不弃的,恐怕只有陈佩斯、朱时茂组合,侯耀文、石富宽组合、笑林、李国盛组合这几对。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到最后的搭档们是令人欣羡的,所以这么多年来郭达、蔡明这对永远的银牌选手尤其叫我感动不已;而能够为艺术而更换搭档的演员们同样值得尊敬,有了他们的勇气,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如牛群、冯巩这样的带给我们巨多快乐的钻石搭档。1986年,冯巩还很青涩,在他们这一代的领军人物姜昆面前,他还像个给人配戏帮人搭腔的小弟,然而他目光中的狡黠、对答过程中的机智已然令人印象深刻,于是数年之后,他所做出的成绩,足以令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同门大师兄眼红不已。

1986年春晚最大的亮点是谁?是王刚啊王刚……

尽管姜昆和前几届一样地在卖力地插科打诨,在王刚面前,都成浮云了啊……话说,当年在看这届春晚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人觉得王刚和方舒这对主持人很有JQ么?那么明显的说啊……就是在那个拉小提琴的孩子在那里忘我地演奏的时候,镜头突然间转向了王刚。只见那王刚眼神异样,欲言又止,片刻,摘下了眼镜,脸部微侧,耍酷般地轻轻一笑;然后镜头立马转向方舒,那方舒此时正值好年华,巧笑倩兮,杏眼多情,同样是欲语还休,仿似暗送秋波一般……我了个去,摄影师你绝对是故意故意故意的啊……

其实这个王刚年轻的时候,眼镜摘下来的时候还是挺帅的,可惜他大部分时候都摆着一副奸臣的嘴脸。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主持一段专给孩子们放松的节目时,简直是在奸笑着啊,一边说着“孩子们啊……”一边拿出了一副怪叔叔的样子来啊……

1987年兔年春晚

总导演:邓在军

主持:李默然、王刚、李小玢、姜昆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郭达、杨蕾、高兰村、邹小茜《产房门前》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虎口遐想》;马季、赵炎、王金宝、冯巩、刘伟《五官争功》

1987年的春晚是三十年春晚史上收获颇丰的一届,首先舞台比前些年的(1985年除外)大了很多,不再像先前的那样搞茶会式(那时显得特别拥挤,观众本身也是演员,几个小时下来都是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捧场)。四个舞台场景给演员们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连观众席中间也安排了话筒,以供相声演员与观众做近距离接触。这一年的相声节目大放异彩,诞生了像《虎口遐想》和《五官争功》这样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前者是姜昆表演生涯中最为知名的节目之一,而后者是马季在晚年创作出的群口类相声的代表作。小品也开始发展起来了,连续拉风三年的陈佩斯朱时茂这一夜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填补上空白的,有“济公活佛”游本昌率领的一帮滑稽戏演员贡献出的戏曲小品《孙二娘开店》,也有影视演员王馥荔陈裕德表演的《恩爱夫妻》,还有赵连甲和王刚献上的讽刺类作品《拔牙》,其中最大的惊喜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节目《产房门前》,在这其中,走出了继陈佩斯、朱时茂之后,又一位日后的“大腕”级专业小品明星郭达。在缺少陈佩斯的这一年里,这个土了吧唧观念落后的农民形象大放异彩,他独特的表演风格令观众印象深刻,成了87年春晚小品中的最大惊喜。

于是小品界的第一次更新换代开始了,与陈佩斯不同,无论是郭达杨蕾的《产房门前》,还是王刚赵连甲的《拔牙》,都是在拿节目来反映现实,或宣扬,或歌颂,或讽刺,这说明除了“娱乐性”之外,央视春晚的主创们更重视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在这一点上,主打纯娱乐的陈佩斯未免有了点孤家寡人的味道,而这也逐渐成为他与央视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1984年陈朱组合首次登台就波折重重,深受质疑的就是《吃面条》的“纯娱乐”,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纯娱乐风格,然而这也必定常常会与上面的掌权者产生摩擦,在一次又一次的让步和妥协中,他们仍然为观众奉上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节目,然而创作过程中的“瓶颈”也在不断地出现。从这方面看,陈佩斯最终与春晚分道扬镳,似乎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不过在这个时候,根本就没人顾及到这些了。毕竟任何东西都并非无法取代,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的春晚舞台上。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势头已经可以窥见端倪,影响了后面很多年的豪杰们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出来。即使看不到陈佩斯,观众仍然很快会被其他的演员和节目所吸引,这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明星们的悲哀。比起陈的一家独大,更多更新的小品类型才是人们更加想要看到的东西,毕竟审美疲劳这种东西不是开玩笑的。这是演员的幸运,同时也是他们的不幸。而比小品演员更加不幸的是相声演员,他们早早地就看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当《虎口遐想》带来的春晚相声的巅峰式荣耀过去之后,这一群体就发现自己的日子一天没有一天好过了。姜昆最好的这个时候很快就要过去了,而冯巩还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王朝的到来,在这一年,他仍然和刘伟合作,用《巧对影联》续写着前一年的那点亮色。与冯巩生在一个时代是其他相声演员的不幸,而与小品演员生在一个时代则是所有相声演员的不幸。

同样的在这一年,赶上了费翔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其他通俗歌手的不幸……

1988年龙年春晚

总导演:邓在军

主持:孙道临、王刚、姜昆、侯耀文等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毛阿敏《思念》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小香玉《狗娃与黑妞》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电梯奇遇》;牛群、李立山《巧立名目》

龙年的春晚,我的评价是全面不如前一届。首先就是舞台小了,也没有像兔年那样花费心思摆了四个舞台,但是观众的数量却增加了,相较之下就感觉演员的表演空间窄得可怜。另外歌曲类节目和小品节目比前一届有一定的倒退,这一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只有毛阿敏的《思念》,而脍炙人口的小品基本没有。好一点的是相声,这一届春晚上的几段相声都保持了较高水准,讽刺类相声尤为大受欢迎,首当其冲的就是姜昆、唐杰忠的《电梯奇遇》,讽刺的是某些部门里人员臃肿、平时只做表面不做实事的现象,可以说成功地延续了姜昆的黄金时代;牛群则依靠《巧立名目》对某些单位巧立名目公款吃喝的辛辣讽刺一夜成名。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的春晚节目中,冯巩和牛群都堪称亮点,这两个人在其各自的节目中都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让其节目笑声不断。不知道此时的姜昆,在看到他们的节目的时候,心里是否有一点危机感。

陈佩斯在这一年居然跟朱时茂拆伙了,和小香玉合作主演了一出戏曲小品《狗娃与香妞》。在这个小品中,陈佩斯的表演才华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少了朱时茂的对比帮衬,他的本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基本没太多亮点。前一年曾经大放异彩的郭达再度出现在这一届的春晚舞台上,也玩起了戏曲结合,效果很糟。加上第一次登上小品舞台的赵丽蓉老师还没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与她配戏的游本昌也演不出《济公》中的那股滑稽感,1988年的小品,几乎是全面溃败的场面,被相声老大哥压得死死。

不过如今看来,这一年的小品演员们更像是处于一种适应、磨合、练兵的阶段,似乎就是在为最终打败相声而进行阵前彩排一样。于是仅仅过了一年,赵丽蓉老师就像是突然间爆发出来似的成了全国最受欢迎的笑星之一;仅仅过了两年,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就到来了,同时中国小品界的那个最终大魔王也一飞冲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惜对于相声演员来说,前面的三十年太短,后面的三十年太长。

毛阿敏啊,称霸中国内地通俗歌坛N年的女人,她的时代从这一年的《思念》开始全面到来,在1994年《三国演义》播出时达到顶峰,直到后来的偷税事件才宣告结束。放到现在,她未必就会这么容易地统治这么久,偷税漏税这种事也未必就会让一个大明星从此一蹶不振。这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吧。

1989年蛇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张晓海

主持:李默然、赵忠祥、姜昆、阚丽君、李扬、冯巩、鞠萍、宋世雄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韦唯《爱的奉献》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赵丽蓉、侯耀文《英雄母亲的一天》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刘伟、马季《送别》

对当年的观众来说,1989年的央视春晚就像是一道盛宴。无论是歌曲还是小品,其质量都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歌手韦唯在前一年还显得很平凡,到了这一夜,宛如内地歌坛的天后一般,其势头不比毛阿敏差。更何况89年的除夕夜毛阿敏并未露面,而韦唯却靠着一曲《爱的奉献》迅速割占了半壁江山。不过不得不说那时的春晚,作秀的痕迹也太明显了,在《爱的奉献》的歌声还没响起的时候那个小保姆就开始哭,然后越哭越厉害,韦唯的歌唱完了她的眼泪还是哗哗地流个不止,哪来那么多伤心事儿啊,见好就收得了呗,一开始哭一会儿,然后握着身边人的手,默默流泪不就够可以了么,非得从头到尾都要哭天抢地么,社会有那么黑暗么……

话说那一年春晚上的歌曲真好听啊,虽然其实并不很喜欢《爱的奉献》,但是徐小凤的两首歌、潘安邦的三首歌以及安冬的《是你给我爱》都挺百听不厌的,而黄梅戏演员吴琼在那时就已经很出名了,《十八相送》这出戏听得人很享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好些年没有过一位歌手连唱三首歌曲的事情了,看来在那个时候,潘安邦的影响力着实不小。

小品演员们的好时候终于到来了,专业的小品明星不再只有陈佩斯、朱时茂和郭达,黄宏、宋丹丹开始站到了这个舞台上。这两个业界新星在那一年还没有组成一对搭档,但是身上的那种喜剧感已经足以让人看到其潜力所在。不同的是,这一年的黄宏还未体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特质,而宋丹丹却凭借她在《懒汉相亲》里的表演一夜走红。然而这些人都是配角,蛇年的春晚上,原来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比任何人都要成功,她在《英雄母亲的一天》这部小品里所表现出的喜剧天赋,在那个星光璀璨的晚上,甚至比原有的小品界“盟主”陈佩斯、朱时茂更加的令人感到耀眼。“陈小二”一家独大的势头很快就要过去,三星争霸的景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蓬勃发展的小品,在这时似乎还没有让相声演员们产生危机感。笑林、侯耀文、师胜杰等相声界的大腕们甚至还兴冲冲地演了几个小品过过干瘾,但事实上他们的本行在这一届的春晚上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亮点可言了。姜昆的段子开始走上了一种模式化的窘境,而笑林则只能不断地吃老本。在这一年,牛群和冯巩终于走到一起了,这对后来统治了曲艺界N多年的黄金组合,他们在春晚上的第一段相声《生日祝辞》就诞生在这一夜,虽然不乏亮点,但是暂时还看不出来多少创新。这时候的冯巩,还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捧他的哏。被冯巩突然抛弃了的刘伟只得另换搭档,结果找上了他的师傅、有了一把年纪的马季。逗了一辈子哏的马季从此开始了他的捧哏岁月……他将要看到的,就是中国的相声界将逐步地走向最衰落的时期。

哦,顺便说一句,那时张也、陈红的形象,真的很雷。

1990年马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赵忠祥、李默然、阚丽君、朱时茂、田连元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赵本山、黄晓娟《相亲》;陈佩斯、朱时茂《主角与配角》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学唱歌》

仿佛是要对八十年代的春晚做一个回眸,也仿佛是对90年代的舞台做一个展望。1990年春晚的最一开始,就是对前几届晚会上的经典节目,如《吃鸡》、《吃面条》、《英雄母亲的一天》等做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在这一年,黄一鹤又回来了。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春晚的老朋友张明敏、王景愚、李谷一。六七年过去,除了王景愚仍然看不出变了多少,张明敏和李谷一的脸上已经很明显地被刻上了岁月的印记。1984年的张明敏风华正茂,1990年的张明敏已经看不到了额角上的头发;1984年的李谷一是当年内地最火的歌手,1990年的李谷一再次演唱《难忘今宵》唤醒观众的记忆。从此以后,《难忘今宵》正式成为了历届春晚必唱的结尾曲。

这是黄一鹤最后一次执掌央视春晚,他每一次都会试图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今年也不例外。1990年的央视春晚,是用打擂台的方式进行下去的,由李默然做裁判,阚丽君、朱时茂、田连元分别作为歌舞队、戏曲类、曲艺类的队长,以相互挑战的形式将一个个节目展现给观众。这一年并非只是老朋友们的联欢,王景愚等人的活跃只是他们的时代谢幕前的最后一抹夕阳,告诉大家90年代已经到来,老家伙们该让位了。那个时候正当红的歌手韦唯、杭天琪、范琳琳、李玲玉、文章、鞠敬伟、宋祖英、李丹阳等出现在舞台上,就是在说这已经是我们的时代。题外话韦唯在当时还真是多变呐,前一年还在唱极端煽情的《爱的奉献》,这一年又开始跳着雷人舞唱那欢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很奇怪我小的时候看她跳这段舞竟没觉得很雷,反而感到挺酷的,看来果然那个时代就流行那样的表演。

1990年,赵本山来了。这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很奇怪,之前在全国范围内默默无闻的他,就因为演了一部《相亲》,立马成为最受欢迎的笑星之一,这上哪儿说理去?《相亲》的成功是表演上的成功,它与本届春晚上另一部极受欢迎的小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相比,其区别就是侧重点的差距。《主角与配角》大概是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最好的作品之一,所侧重的就是单纯的娱乐,是纯笑料上的成功,论及喜剧效果,整场晚会无人能及;《相亲》则成功在完美地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映射,图的是演绎上的令人会心一笑。这两部小品相比较,就有点像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了。无论是浪漫的还是现实的,都是观众所需要的,所以1990年的小品是照顾到了观众的需求的。现在的春晚,已经基本只剩下现实主义了。

相声就不说了,衰退得太明显,只剩下姜昆的《学唱歌》在撑场面,而姜昆也明显开始力不从心。

1991年羊年春晚

总导演:郎昆、胡淼、杨东升、刘铁民、江则理

主持:赵忠祥、倪萍、张洪民、李瑞英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潘美辰《我想有个家》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黄宏、宋丹丹《手拉手》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着急》

貌似这一年的小品类节目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手拉手》、《小九老乐》、《警察与小偷》全面开花,晚会结束之后均称为脍炙人口的经典节目,重播了好多年,观众仍有百看不厌的。相声则走向疲软,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一两个,能够留传至今的则只有姜昆的《着急》,笑果却很一般;牛群冯巩组合在这个时候貌似还没真正火起来,《亚运之最》据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我是一点也不知道这个相声,在网上查了一下,貌似歌功颂德的东西要多一点了,对中国足球也是捧多于贬的那种,总体上难成经典。

《手拉手》大概是黄宏、宋丹丹这对绝佳组合最巅峰时期的作品了,比起前一年元旦晚会上的《超生游击队》,《手拉手》的喜感要更加强烈一些,情节推进也相对较为自然,虽然整场小品真正起到支撑性作用的还是对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之类事情的一番罗列,但是好在很有技巧,它把那些罗列全都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包装,依次产生了大量笑料。虽然本质上都是列举性的赞美,但在外面包裹的一层外衣,使这些赞美都以非常有趣的语言方式渗透给观众,所以它依旧是成功的小品。

在那个时期,如赵本山这样的后来在小品界惟我独尊的大腕级笑星,还根本未能够掩盖出此时如日中天的黄宋组合的光芒,《小九老乐》的现实性和表演只在《手拉手》之上,但是演员之间的搭配互动明显不及后者。于是一年后他又搭上了黄晓娟,后来又与范伟和高秀敏结成经典的“铁三角”,再后来跟宋丹丹又来了个重组,这也是一种较量吧。可惜黄宋组合也只能盛极一时,在这以后他们再也未能创作出可以媲美《超生游击队》、《手拉手》的节目来,最终拆伙。与宋丹丹合作的这几年是黄宏最强大的时期,拆伙之后他成了春晚笑星中最著名的“千年老二”;宋丹丹在演了几年电视剧后又被赵本山拉拢演了几届春晚小品,事业上进入了新时期,但是作为一名观众,还是觉得她跟黄宏才是真正的绝配。

1992年猴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

主持:赵忠祥、倪萍、杨澜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本山、黄晓娟《我想有个家》

曲艺类一等奖:

1992年是央视春晚第一次举行节目评奖,首届“春兰杯——我最喜爱的节目”评选,由《中国电视报》主办,貌似当时只支持邮寄的方式,于是收到了24万张的选票,还算不错。赵本山成为了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小品演员,虽然《我想有个家》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平平无奇的作品,未必就能抢过赵丽蓉的《妈妈的今天》和陈佩斯的《姐夫与小舅子》。当然陈佩斯朱时茂这时候已经走了下坡路,而赵丽蓉巩汉林还没发展到其巅峰阶段。另外黄宏和宋丹丹这对当时中国最火的小品搭档貌似开始不行了,这一年他们的《秧歌情》其节目质量有点下滑趋势,紧接着二人就各自发展去了,一个频换搭档继续小品生涯另一个则决心做一个屏幕上的演员,直到1998年两人才再度联手创作了《回家》。

现在看着那年春晚的节目单,心里最怀念的节目,可不是赵本山的大龄恋爱史,也不是赵丽蓉的探戈走,更不是陈佩斯的哪儿亮朝哪儿追,而是《超生游击队》。可不是黄宏宋丹丹在1990年元旦晚会上玩的那个,而是199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上海人民杂技团的两只黑猩猩表演的一个山寨版本。这个与原作情节内容台词动作一模一样的小品,因为其主演是动物,除了不俗的喜剧感,还有极大的新鲜味和惊奇感在里面,两只受过训练的黑猩猩原封不动地复制了两年前的那部引起过轰动的节目,配上原版黄宏宋丹丹的台词录音,看起来贼好玩。貌似负责报幕的是只小狗,它们表演完了之后还有一只大熊猫推着个小车子经过,车上坐一个玩具小熊猫,怀里打着一张写着“只生一个好”字样的条幅,相当搞。前些年我们这儿的地方台总重播这个节目,当时我还看得挺腻烦的,不过现在很难看到了,若不是有节目单在,没准根本都想不起来它了。

相声和歌舞在这一年好像都没什么亮点,不过貌似有个手影节目当时挺火的,我在这一年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册活动课的课本例貌似还提到了这个节目。92年的春晚总体上不太突出,多半是大胡子赵安在这个时候还没能找到让人们满意的创新方案吧。不过至少评奖这一先河是开出来了,且勿论在此后的这么多年里关于春晚评奖的是是非非到底有多少,至少这开创了一个历史,无论是演员的积极性还是观众的兴趣都会因此被激发出来。

1993年鸡年春晚

总导演:张子扬

主持:梁雁翎、李庆安、张永权、赵忠祥、倪萍、杨澜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严顺开、赵玲琪、杨新鸣、徐小帆、鞠波《张三其人》

曲艺类一等奖:

这一年的春晚,貌似我还是从后来地方台的观众点播之类的节目里看到的那些片段,舞台背景是一个装饰着一圈圈闪烁着灯光的大太阳,台下熙熙攘攘,楼上楼下全是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贼挤得慌的那种,过年的热闹劲是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好看的节目当然是不缺的,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牛群冯巩的相声《拍卖》,貌似这两年开始这对搭档就在不断地往他们的相声里添加有趣的新玩意儿,弄得有声有色的,让观众看到了不少惊喜,比如某人的帽子某人的头发被当众调侃,在那个时候着实是不俗的创意;姜昆的搭档还是唐杰忠,而他的状态在那个时候还是在的,《楼道曲》现在看起来仍然是不错的段子,虽然比起《虎口遐想》之类的已经有些退步了;潘长江在这一年是个亮点,与黄晓娟合作的《桥》,是他为数不多的可以算作经典的小品,借着《桥》闯出来的口碑,竟然能让他后来一直用二流的作品混上二十年之久;相较之下,赵本山那个时候还不是特别牛的大腕,《老拜年》也算不上是好小品,在整场晚会上表现平平,不过两年之后他再次登上春晚舞台时,精神状态和节目质量都要有一个质的改变。

小品界在93年春晚最大的亮点当然是严顺开,凭借对小人物“张三”的塑造,当仁不让地在这个节目类别里夺魁。严在那两年一直很火,演了不少很典型的小人物,“张三”这个角色后来貌似还有在他别的很多作品里出现过,大受欢迎,可以说是刮了一阵“张三风”,嘿嘿。不过我倒不咋喜欢这位大爷,他在节目里所遭遇的那些事情,我看着怪难受的,如果那一年让我投票的话,没准我会投给《桥》也说不定。

值得注意的是93年的歌舞类节目好像挺突出的,有系着白色围巾的毛宁在那里唱《涛声依旧》,有“洗洗更健康”的付笛生在那儿高喊《众人划桨开大船》,有变态身材的杨丽萍和她的舞伴在那里跳《两棵树》,有当时还是小萝莉的蒋小涵在轻声地唱着《妈妈怀里的歌》,还有其时红得发紫的梁雁翎在表演《像雾像雨又像风》。说起梁雁翎,她还是这一届春晚的几个主持人之一。很罕见的是93春晚请到了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艺人和内地主播们一同主持了这场晚会,另外还与同时也在各自直播属于自己的春节晚会的三地进行了现场直连(香港那边的境外主持是影星张敏和不问教父黄霑),真是很大胆的创意啊,可惜有点空前绝后,从此再无这样的壮观场面了。

1994年狗年春晚

总导演:郎昆

主持:倪萍、程前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黄宏、侯耀文《打扑克》

曲艺类一等奖:牛群、冯巩《点子公司》

94年的时候笔者8岁,这年的春晚可是我有意识地从头到尾看过的第一届,值得怀念啊。当时持续地看了四个多小时之后的感觉就是春晚实在是太好看了,于是每年都盼除夕,除夕就盼晚上8点,8点之前急得了不得,于是顺带连在那之前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这些我那时一点也不爱看的节目也看了,因为三十那一天这几个节目都要放春晚特辑。这个习惯,貌似直到08年的时候还保持着。

不过现在看一下那一年的节目单,反倒感觉亮点的节目不算多,很多非常喜欢的演员在那一晚似乎也没有什么太精彩的表演,比如赵丽蓉的《吃饺子》我就不太喜欢,大概是没什么共鸣吧,赵本山甚至还极其罕见地缺席了,同样缺席的还有赵忠祥,94年的主持人居然只有倪萍和程前两人,相比起来这一年是不是稍微有点冷清呢?

这一年最喜欢的节目有三个。一是黄宏和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难得的黄宏拿了一次一等奖啊,不过节目创意确实不错,虽然情节很简单,但是因小见大,辐射面广,很考验创作者的功力,让人会心一笑的台词也是层出不穷;二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大变活人》,小品和魔术的结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陈佩斯被朱时茂关进箱子里了,然后梅婷从箱子里走了出来自称陈佩斯,紧接着被绑架了的陈从箱子里撞破门冲了出来,再一个就是陈佩斯用门大炮把朱时茂的太太(真的假的?)轰飞出去,结果轰出来三个,逗得我快疯了;三是牛群和冯巩的相声《点子公司》,当时相声界整体走下坡路的大趋势下(黄宏在《打扑克》里甚至还挑明了:“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本业是相声演员的侯耀文也只能苦笑默认),唯一的一对成功创新的搭档啊。

其实本届春晚最受关注的非马家军莫属,眯着眼睛感谢党感谢政府的马俊仁,以及声泪俱下抱怨训练艰苦的王军霞,给我印象很深。

1995年猪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

主持:赵忠祥、倪萍、许戈辉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丽蓉、巩汉林、孟薇等《如此包装》

曲艺类一等奖:

大胡子导演赵安坐镇春晚的那几年,确确实实地是让除夕夜多了不少好东西,比如95年的时候开始尝试让流行音乐以串烧歌的形式进入这个舞台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包括《万事如意》、《今儿个高兴》、《辣妹子》、《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忘情水》、《火火的歌谣》、《轻轻地告诉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同桌的你》、《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笑脸》、《牵挂你的人是我》、《中华民谣》、《雾里看花》、《当兵的人》等等在内的那一年里获得过广泛欢迎的好歌,自此通过了春晚那苛刻的门槛,让解晓东、杨钰莹、那英、尹相杰于文华这样的原本只会出现在磁带盒唱片里的歌手们可以用更大的舞台来证明或者扩充自己的人气。有人说从这一年起现代春晚才算真的开始了啊,让观众在这个晚上看到他们更加喜欢看到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一旦用心办好了,那就应该是成功的。毫无疑问,赵安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优秀。

而优秀并不意味着就是光靠一昧地迎合观众的口味来混日子,让他们看到一些自己想不到的东西有时候反而更加重要。9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开始就是让牛群、冯巩、赵丽蓉、赵本山、黄宏、郭达、蔡明这些一线笑星挨个亮相,以“笑星拜年”的方式抢先一步跟观众见面,这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最终的效果貌似还不错,因此在下一年另一位大胡子导演张晓海就干脆让所有的明星一股脑地在晚会的一开始涌出来搞大合唱了。较为有趣的小创意还体现在节目的衔接上,且不提主持人许戈辉用一帖“万事如意”的对联横批引出张也的那首歌曲,最好玩的莫过于晚会中间阶段,《人体复印机》、《包龙图》和《最差先生》这三个节目之间的联系上,其手法令我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人体复印机》是一个介于相声和小品之间的节目,由双胞胎演员李博成、李博良携一台号称能够复制人类的机器亮相,不但淘到一大堆的双胞胎助阵,还有两组四胞胎,甚至还请来了一位相貌酷似赵忠祥的家伙;接下来就是以让包公查明真相的名义,让一位化妆成黑脸包拯的京剧演员上场启动这台“人体复印机”,于是复制出了七位“包大人”,由这总共八名包青天共奉戏曲节目《包龙图》;八人表演过后,主持人倪萍很自然地接过包公的话题,提到上一个节目里最后表演的选段《铡美案》,就此极为顺利地过渡到了牛群冯巩的那部以赞美女性为主题的相声《最差先生》,实在是妙不可言。值得一提的是冯巩的一句说了很多年的经典台词就在这里诞生:“我想死你们啦!”这是牛群冯巩这对组合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吧,很奇怪的就是当冯贫嘴终于有一年开始不再说这句台词的时候,他的黄金时代也就从此过去了。

95年不光是这两个相声大腕的黄金时代,也是赵丽蓉巩汉林的黄金时代,甚至可以说,这一年的《如此包装》和后一年的《打工奇遇》,正式宣告了小品界的王者已经当仁不让地属于赵丽蓉了;或许,这就是一个叫做“赵丽蓉”的时代。当陈佩斯朱时茂组合遭遇到创作上的瓶颈时,赵丽蓉如日中天,并且连续几年都将后来的“东北笑神”赵本山狠狠地压制住。《牛大叔提干》是赵本山和范伟首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合作的一部讽刺性的小品,剧情饱满表演精彩,只可惜既生瑜又生亮,这个时期注定不是属于他的。

1996年鼠年春晚

总导演:张晓海

主持:赵忠祥、倪萍、程前、袁鸣、张晓、周涛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丽蓉、巩汉林、金珠《打工奇遇》

曲艺类一等奖:

赵安、张晓海等执导央视春晚的“大胡子时代”,是我很欣赏的一个时代。导演们有活力有想法有创新意识,演员们大都也正处于创作力旺盛的稳定上升阶段,许多经典的作品在这几年出现,许多演员最好的或是有重要突破的代表作诞生在这个时期。而96年最大的创新在于首次采用了“三地联播”,在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设置同样规模的会场,通过大屏幕彼此照应,好些个节目也采用了三地联合的这样一个模式,包括相声和小品,给人的感觉很新颖;另外这种空间上的拓展也让晚会本身变得极其热闹火爆,观众本身的数量成倍数增加自不必说,三方呼应的创意也颇有一点举国欢腾的感觉。当然进入90年代以后春晚年年有骂声这种事情不会因为晚会本身是否真的成功而变少,这一年的三地呼应模式同样也遭受了不少批评。主办者后来也承认此届春晚的现场效果其实很差,三地协调性不够,那种吵闹感让晚会失掉了不少分数。不过作为电视观众,我们可没在乎过这些。

晚会节目总体上感觉比95年稍差,演员们的思路并没能有效地击中观众的要害,所以有些乏善可陈了。不过那个时候春晚的优点是瑕不掩瑜,总会有一些特别精彩的节目让你忘掉那些小毛病。比如每一年都不会让人失望的赵丽蓉老师,继《如此包装》后,就贡献了她与巩汉林这对搭档的又一部经典之作《打工奇遇》,讽刺、教育、搞笑、唱功、书法这些元素齐齐上阵,带给观众的充实感无可比拟,受欢迎程度决对为当年最高,后来的颁奖晚会上,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三个歌界大腕还用一部山寨之作恶搞了该小品,那部山寨打工奇遇本身也很好玩,后来被各地方台转播的次数竟然一度不逊于原版,可见经典的衍生物也能成为经典。《打工奇遇》成为赵丽蓉和巩汉林小品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相比之下这一年的其他小品显得黯然失色。赵本山的《三鞭子》过于歌功颂德还搞不合时宜的煽情,败给赵老师丝毫不冤;郭达蔡明的《机器人趣话》描绘了人的空虚感,但是那些笑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十分雷人;潘长江的《过河》让人颇为眼前一亮,可惜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让观众看得心满意足,从此以后他频频登上春晚舞台,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逐渐沦为赵本山、黄宏、巩汉林等人的陪练角色;至于黄宏,很遗憾他成了除夕夜的牺牲品,他和徐帆合作的小品《今晚直播》是当晚最煽情的一个节目,据说排练的时候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煽出了眼泪,可惜脱离了大众,最终在评奖现场上颗粒无收,后来黄宏在他的个人自传《从头说起》时也回忆了此事,还说晚会后收到了一名曾经非常喜欢他的观众的批评信,颇有种一棒子打醒的感觉,于是在不久之后的颁奖晚会上,他和范伟等人合作了一部名为《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小品,无论是现场笑果还是社会意义都属上乘,个人认为是黄宏表演生涯中最好的节目之一。

相声,则在继续死去。

1997年牛年春晚

总导演:袁德旺

主持:赵忠祥、倪萍、程前、周涛、朱军、亚宁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黄宏、巩汉林《钉鞋》

曲艺类一等奖:

在央视春晚处于黄金时期的那几年里,我比较不待见97年袁德旺导演的这一届,虽然论其节目质量仍大大优于现今。这其中,有我这个观众的主观原因,恐怕也有执导者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那一年的春节我是在远在几百多里外的姥爷家度过的,那时虽然年纪还小,但是也知道思乡心切,因此除夕夜的这些节目也就没怎么细看,成为那个时候看过的春晚当中印象最浅的一届。而袁导演方面的原因,我觉得是他把这一届的春晚弄得斧凿痕迹太深了,网上有评价说97年春晚是“中规中矩”,大概主办者希望能加一些新的作料,但又不敢放得太宽,于是整场晚会显得扭扭捏捏,不伦不类,略显小家子气。

从最终的评奖结果貌似也能看出来本届晚会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度。以小品节目为例,由于这一年赵丽蓉没有出现,所以期待中的一等奖得主应当是陈佩斯或者是赵本山。说实话陈佩斯、朱时茂在这一年带来的节目并非高水准的作品,因为其他人的抢镜削弱了这两个真正主角的戏份,使他们的发挥余地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但是他们这次的小品请来了奥运体操场上的“李家军”,将体操王子李宁、世界冠军李小双、李大双、以及尚处于正太阶段的后来的中国男子体操领军人物李小鹏等体育明星都请了过来,算是开了一个奥运冠军参演春晚节目的先河。赵本山这次也带来了一个大部队,除了老搭档范伟之外,竟有几十人之多,《红高粱模特队》由于有老赵的插科打诨装傻充愣,显得笑料不断,而最后的那场壮观的歌伴舞更是锦上添花,这个节目可以称得上是赵本山这么多年来最大气的一部作品。获奖结果就是同样都很“大制作”和“无厘头”的陈佩斯赵本山双双落败,处处小家子气而又中规中矩的《钉鞋》拿了第一名。

《钉鞋》的表演者是黄宏和巩汉林。这个小品在结构上和情节上与黄宏后来的《打气》很相似,质量上应该说各有千秋吧。前两天出于好奇在网上搜到这个小品看了一下,果然还是有印象的,也很好笑,但是感觉上就是没有《红高粱模特队》经典。那阵子和几个同学谈论春晚,谈到《红》时,大家也都以为这一年的一等奖多半是《红》,结果一查才知不是,不禁大跌眼镜。看来经典要靠时间来检验,那个时代欣赏《钉鞋》,或许有那个时代的理由,但是好的东西毕竟是超脱于时代的。

相声在这一年却疯了,一场晚会大大小小一篮子相声,数也数不清,当时看的时候都在想今年这是怎么了,连程前都说上相声了,这碗饭真变得这么流行?可惜大多数相声都很短,三四分钟当即结束,也都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回忆97春晚,能记得住台词的就只有牛群冯巩的《两个人的世界》,看来什么东西都是宁缺毋滥的好。并不是说一样不成器的东西,你狠狠地提它的数量就算让它兴旺了发达了,袁德旺在这一点上还是太天真。好在这个导演还是让不少有本事独当一面的家伙走上的春晚敲响名头,例如这一年的孙涛和董文华,再比如04年的周杰伦。说起来04年袁导搞出来的那场晚会我同样很不喜欢,这家伙的本事难道真就这么一点么?

1998年虎年春晚

总导演:孟欣

主持:赵忠祥、倪萍、朱军、周涛、亚宁、王雪纯

歌舞类一等奖:刘德华、毛宁、张信哲《大中国》

小品类一等奖:陈佩斯、朱时茂《王爷与邮差》;赵丽蓉、巩汉林《功夫令》

曲艺类一等奖:牛群、冯巩《坐享其成》

九八年的春晚是很多观众们心目中的经典。女导演孟欣唯一的一次执掌全局,便造就了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后来那个办得无比成功的《同一首歌》,貌似也是出自孟欣之手,果然是位相当有本事的大导演啊。我对这一届春晚主要有两个印象,一是港台歌手和内地歌手最完美的一次融入就在这里,比如刘德华、毛宁、张信哲共同演唱的《大中国》,比如那英、王菲唱响的《相约98》,再比如解晓东、范晓萱表演的《健康歌》,除夕之后全都成了火得不得了的金曲,即使现在再听仍然觉得极其好听。对比一下后来的《本草纲目》和《歌组合》,笔者愈发怀念当年。

另一个重要印象是98年的大年三十儿,是中国最优秀的三位小品明星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最后一次在央视同台献技,去竞争那个唯一的“小品王”宝座。《王爷与邮差》、《功夫令》和《拜年》都是非常优秀的小品,而最终的结果是情节最饱满的《拜年》落了下风,从此以后,赵本山再无法于春晚舞台上堂堂正正地战胜他的这两个最大对手,因为到了1999年,赵丽蓉已经病入膏肓,而陈佩斯则与春晚形同陌路。或许现如今,当开原人对“小品王”称号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他也会为当年始终未能切实地击败陈佩斯和赵丽蓉而倍感遗憾吧。另一位强力竞争者黄宏则再次拉起了老搭档宋丹丹,用一部同样很精彩的《回家》对上面的三巨头进行着颇为有力的冲击,最终只获得了三等奖。而在我看来,这个三等奖的作品,如果放到今天的春晚上,拿个一等奖将是十分正常的,可见当时的小品演员们正处于一个创作的高潮期,那才叫真正的群雄逐鹿。

相声则没有任何群雄逐鹿的迹象,只有一家独大,那便是牛群、冯巩组合。多年的默契合作已经令这对搭档所向无敌,《坐享其成》在我看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与小品演员们相仿,这对黄金搭档同样也进入了他们创作上的高峰期,而他们的下坡路却走得比任何人都要快。一年后当他们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明显让人感到他们的疲惫感,99年的《瞧这俩爹》,节目质量彻底打回了三四年前的水平。

1983年猪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邓在军

主持: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李谷一《乡恋》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王景愚、姜昆《吃鸡》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李文华《错走了这一步》

1983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央视一套正式推出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一开始是一个小动画,画的是一只小狗的离去,一只小猪的到来,很直接地象征着猪年的来临;然后四个主持人的漫画形象紧跟着出现,高矮胖瘦老少美丑,虽然现在看来冗长而简陋,但是在当年却实在是让人期待得不得了。这是近三十年来每年都会推出,并且已然成为中国观众过年时的习惯之一的央视春晚的起笔。那个时候笔者还未出生,因此只能通过网络上传出的视频来领略一下当年的情景,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专业的主持人,没有庞大的现场观众群,没有亮丽的色彩,但是,它获得了历届春晚以来最多的掌声和赞美。

并不是说83年春晚就是史上最好看的一届,毕竟它真的很简陋,然而观众对它的怀念却是鲜见的。因为在经过了十年文革和两年徘徊后,很多束缚在中国老百姓心头上的东西仍然没有完全消除,现场春晚的形式在当时实在是让人们从心底里开心了一把,一度被禁的《乡恋》和《吃鸡》在这一晚再度出现在他们面前,在大受欢迎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得到解放的喜悦之情,姜昆、马季、刘晓庆、李谷一这些当年最有人气的明星齐聚一堂,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卖力地演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在这一晚上所得到的,都是心底里的享受。

于是,在观众们不断的点播要求之下,李谷一在这几个小时里唱了九首歌,姜昆、李文华、马季、赵炎、侯耀文、石富宽每个人都奉上了三段以上的相声,真的可以称作是空前绝后。在1983年,中国的相声界迎来了全面解放似的高峰期,马季、姜昆等那个时候最富盛名的相声演员无比活跃,成为了全场当仁不让的主角。与之相比,小品界还处于蛰伏期,除了哑剧演员王景愚的《吃鸡》外,就只有以主演《阿Q正传》扬名海内的严顺开撑场面了。不过不要紧,一年之后就会有一对里程碑式的组合亮相春晚,让小品这一事物迎来革命性的改变,并且借此契机大打翻身仗,逐渐盖过歌舞和相声,成为除夕夜无可争议的主角。

1984年鼠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张淑芬

主持:赵忠祥、卢静、黄阿原、马季、姜昆、姜黎黎、陈思思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李谷一《难忘今宵》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吃面条》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马季《宇宙牌香烟》

在完整看过1984年的春晚视频之后,笔者认为单从节目的质量上来看,这一届已经全面超越了前一届,它聚集了更多的当红明星,还特意从香港和台湾请来了艺人进行参与,例如担任主持人的黄阿原和陈思思,以及以一首《我的中国心》由原本的三流歌手一炮走红成为大明星的张明敏。相声类节目这次所占的比重少于上届,没有出现一对组合连续表演三段相声的情景,但是比起83年数量虽多但质量一般的尴尬感,出现了春晚史上第一段脍炙人口的语言类节目——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即使是在三十年后的现在,依然被很多家电视台怀念性地播放,可见其轰动效果。在相声这一项上,马季和姜昆依然是领头羊,他们的时代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末,才逐渐由于小品界的兴起而被终结。而在84年的时候,小品这一节目类型,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

由于前一年王景愚《吃鸡》的大受欢迎,无道具哑剧节目在本届春晚再接再厉,先后有游本昌和王景愚的两出节目走上了舞台,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表演《吃鸡》时的王还由于担心节目本身是否会被大众接受而十分紧张,到了84年的《电视纠纷》,已经很明显地看出了那种驾轻就熟式的自然。这种无道具的演出形式也被另一对当时虽不十分知名、后来却绝对可以载入春晚史册的组合所采用,而这对组合正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陈佩斯、朱时茂。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当时都是专业的电影演员,在电影界分别以《瞧这一家子》和《牧马人》颇具影响力,84年的时候他们组成搭档走上春晚舞台,在总导演黄一鹤的全力支持下,在全国观众面前表演了《吃面条》。这个全场最有笑果的节目曾被电视台高层质疑其严肃性,一度面临被毙掉的危险,以至于在晚会开始之后,马季向大家介绍这两个人的时候,他们还难掩那种拘谨,自报来历时连马季都看不下去了:“小伙子声音大一点!”两人才直起身子昂着脑袋大声说道:“朱时茂!陈佩斯!”最终节目大获成功,每一名观众都被他们逗得直不起腰来。一个全新的演员类型——小品演员,从这一刻起正式诞生了。在这之后,郭达、蔡明、黄宏、宋丹丹、赵丽蓉、赵本山、巩汉林……这些名号一个响过一个的小品大腕,逐渐地走进观众的视角,让小品日益成为春晚上最受期待的节目类型。

不过,与遭到削减的相声节目和刚刚起步的小品节目相比,歌曲才是84年春晚的主流。这一年的晚会舞台主要还是被歌唱家们占据着的,虽然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一个人演唱九首歌这种BH的情形了,李谷一、朱明瑛、于淑珍、蒋大为、郭颂、沈小岑、奚秀兰等都演唱了三首以上的歌曲,香港歌手张明敏则独立演唱了四首歌曲,对于这些演唱者们来说,那是一次真真正正的盛宴。三十年后,当看到白发苍苍的于淑珍、满面皱纹的郭颂、垂垂老矣的游本昌时,不由得为他们叹惋岁月如流水,时光催人老。当年的他们,也曾如此年轻。

1985年牛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马季、姜昆、张喻、朱苑宜、斑斑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董文华、柳培德《十五的月亮》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拍电影》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马三立《大乐、特乐》

黄一鹤导演的第三届春节联欢晚会,被称为是史上最失败的一场央视春晚,失败得批评之声此起彼伏,失败得媒体和观众从头骂到尾,失败得新闻联播特地向全国人民道歉,失败得总导演自己把自己关进家里闭门思过。跟眼下的这些年无论办得多差劲都会听到央视的主持人们舔着脸兴高采烈地宣布收视率超过90%相比,那时的主办者们,至少很朴实,也很有诚意。

1985年的春晚在如今看来,确实不太好看,因为黄一鹤只想着让观众看到新鲜玩意儿,却本末倒置,忽略了更加重要的东西。考虑问题欠周到,一心想把晚会办得像奥运会一样热闹大气,结果热不热的没看出来,闹是够闹了。指挥、配乐、演唱常常配不上,这个毛病几乎从晚会开始延续到结束;节目布局很不合理,例如第一个节目《百猴迎春》居然占据了近20分钟的时间。与前两届不同,这一年的春晚我着实是通过快进看完的,排出来的效果的确是惨不忍睹。

尽管如此,在我的心目中,黄一鹤等人是有十二分的诚意的,他在他所执导的四届春晚里,每一年都在争取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东西。例如1983年的现场直播,以及1984年的港台艺人加盟。那时的导演和演员,是真的在把这个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非圈钱的工具,以至于在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黄导演甚至都拿出了搏命的架势来拼那个1986。这一年的滑铁卢让黄痛定思痛起来,并不是春晚不能办得像奥运会那样大气磅礴,只是他必须全方位地考虑,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角落,他都得照顾到。

第三届春晚并非毫无亮点,除了很多文章里被赞了又赞的《十五的月亮》,奚秀兰和张明敏的歌曲也都非常好听。歌舞和戏曲在这届晚会里占据了一大半的篇幅,是当之无愧的大户。在首届春晚里占据半壁江山的相声节目在这一年再度遭到了削减,只剩下马三立的单口,以及姜昆的对口,连马季都打起了酱油。陈佩斯、朱时茂继续在数亿观众面前表演着他们的小品,这一新式表演类型,正在逐渐地让人们领略它不同于相声的魅力。

1986年虎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赵忠祥、王刚、姜昆、方舒、顾永菲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张德兰《春光美》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朱时茂《羊肉串》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照相》

回归了小舞台、老老实实地用节目质量取胜的1986年春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在晚会布局上,依然坚持了歌舞类为主,相声、小品为辅的特征,但是搭配得更加合理,其中相声节目有五个,小品则增加到两个,不再是姜昆、侯耀文、陈佩斯这些老面孔独木支撑,冯巩、刘伟、唐杰忠首次在春晚上亮相,而后便成为了常客,其中冯巩从这一届开始到现在,保持了非主持类明星参加春晚次数最多的演员这一值得骄傲的纪录。

搭档这个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姜昆在自己的老搭档李文华病重退隐后,迎来了新搭档唐杰忠,一老一少从此合作达六年之久;刘伟、冯巩这对当时的人们眼中的“黄金组合”还很意气风发,表演的段子《虎年说虎》中规中矩,直到后来牛群的出现让创新意识极强的某人眼前一亮;多年一直不离不弃的,恐怕只有陈佩斯、朱时茂组合,侯耀文、石富宽组合、笑林、李国盛组合这几对。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到最后的搭档们是令人欣羡的,所以这么多年来郭达、蔡明这对永远的银牌选手尤其叫我感动不已;而能够为艺术而更换搭档的演员们同样值得尊敬,有了他们的勇气,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如牛群、冯巩这样的带给我们巨多快乐的钻石搭档。1986年,冯巩还很青涩,在他们这一代的领军人物姜昆面前,他还像个给人配戏帮人搭腔的小弟,然而他目光中的狡黠、对答过程中的机智已然令人印象深刻,于是数年之后,他所做出的成绩,足以令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同门大师兄眼红不已。

1986年春晚最大的亮点是谁?是王刚啊王刚……

尽管姜昆和前几届一样地在卖力地插科打诨,在王刚面前,都成浮云了啊……话说,当年在看这届春晚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人觉得王刚和方舒这对主持人很有JQ么?那么明显的说啊……就是在那个拉小提琴的孩子在那里忘我地演奏的时候,镜头突然间转向了王刚。只见那王刚眼神异样,欲言又止,片刻,摘下了眼镜,脸部微侧,耍酷般地轻轻一笑;然后镜头立马转向方舒,那方舒此时正值好年华,巧笑倩兮,杏眼多情,同样是欲语还休,仿似暗送秋波一般……我了个去,摄影师你绝对是故意故意故意的啊……

其实这个王刚年轻的时候,眼镜摘下来的时候还是挺帅的,可惜他大部分时候都摆着一副奸臣的嘴脸。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主持一段专给孩子们放松的节目时,简直是在奸笑着啊,一边说着“孩子们啊……”一边拿出了一副怪叔叔的样子来啊……

1987年兔年春晚

总导演:邓在军

主持:李默然、王刚、李小玢、姜昆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郭达、杨蕾、高兰村、邹小茜《产房门前》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虎口遐想》;马季、赵炎、王金宝、冯巩、刘伟《五官争功》

1987年的春晚是三十年春晚史上收获颇丰的一届,首先舞台比前些年的(1985年除外)大了很多,不再像先前的那样搞茶会式(那时显得特别拥挤,观众本身也是演员,几个小时下来都是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为自己捧场)。四个舞台场景给演员们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连观众席中间也安排了话筒,以供相声演员与观众做近距离接触。这一年的相声节目大放异彩,诞生了像《虎口遐想》和《五官争功》这样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前者是姜昆表演生涯中最为知名的节目之一,而后者是马季在晚年创作出的群口类相声的代表作。小品也开始发展起来了,连续拉风三年的陈佩斯朱时茂这一夜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填补上空白的,有“济公活佛”游本昌率领的一帮滑稽戏演员贡献出的戏曲小品《孙二娘开店》,也有影视演员王馥荔陈裕德表演的《恩爱夫妻》,还有赵连甲和王刚献上的讽刺类作品《拔牙》,其中最大的惊喜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节目《产房门前》,在这其中,走出了继陈佩斯、朱时茂之后,又一位日后的“大腕”级专业小品明星郭达。在缺少陈佩斯的这一年里,这个土了吧唧观念落后的农民形象大放异彩,他独特的表演风格令观众印象深刻,成了87年春晚小品中的最大惊喜。

于是小品界的第一次更新换代开始了,与陈佩斯不同,无论是郭达杨蕾的《产房门前》,还是王刚赵连甲的《拔牙》,都是在拿节目来反映现实,或宣扬,或歌颂,或讽刺,这说明除了“娱乐性”之外,央视春晚的主创们更重视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在这一点上,主打纯娱乐的陈佩斯未免有了点孤家寡人的味道,而这也逐渐成为他与央视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1984年陈朱组合首次登台就波折重重,深受质疑的就是《吃面条》的“纯娱乐”,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纯娱乐风格,然而这也必定常常会与上面的掌权者产生摩擦,在一次又一次的让步和妥协中,他们仍然为观众奉上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节目,然而创作过程中的“瓶颈”也在不断地出现。从这方面看,陈佩斯最终与春晚分道扬镳,似乎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不过在这个时候,根本就没人顾及到这些了。毕竟任何东西都并非无法取代,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的春晚舞台上。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势头已经可以窥见端倪,影响了后面很多年的豪杰们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出来。即使看不到陈佩斯,观众仍然很快会被其他的演员和节目所吸引,这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明星们的悲哀。比起陈的一家独大,更多更新的小品类型才是人们更加想要看到的东西,毕竟审美疲劳这种东西不是开玩笑的。这是演员的幸运,同时也是他们的不幸。而比小品演员更加不幸的是相声演员,他们早早地就看到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当《虎口遐想》带来的春晚相声的巅峰式荣耀过去之后,这一群体就发现自己的日子一天没有一天好过了。姜昆最好的这个时候很快就要过去了,而冯巩还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王朝的到来,在这一年,他仍然和刘伟合作,用《巧对影联》续写着前一年的那点亮色。与冯巩生在一个时代是其他相声演员的不幸,而与小品演员生在一个时代则是所有相声演员的不幸。

同样的在这一年,赶上了费翔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其他通俗歌手的不幸……

1988年龙年春晚

总导演:邓在军

主持:孙道临、王刚、姜昆、侯耀文等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毛阿敏《思念》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陈佩斯、小香玉《狗娃与黑妞》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电梯奇遇》;牛群、李立山《巧立名目》

龙年的春晚,我的评价是全面不如前一届。首先就是舞台小了,也没有像兔年那样花费心思摆了四个舞台,但是观众的数量却增加了,相较之下就感觉演员的表演空间窄得可怜。另外歌曲类节目和小品节目比前一届有一定的倒退,这一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只有毛阿敏的《思念》,而脍炙人口的小品基本没有。好一点的是相声,这一届春晚上的几段相声都保持了较高水准,讽刺类相声尤为大受欢迎,首当其冲的就是姜昆、唐杰忠的《电梯奇遇》,讽刺的是某些部门里人员臃肿、平时只做表面不做实事的现象,可以说成功地延续了姜昆的黄金时代;牛群则依靠《巧立名目》对某些单位巧立名目公款吃喝的辛辣讽刺一夜成名。值得一提的是在1988年的春晚节目中,冯巩和牛群都堪称亮点,这两个人在其各自的节目中都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让其节目笑声不断。不知道此时的姜昆,在看到他们的节目的时候,心里是否有一点危机感。

陈佩斯在这一年居然跟朱时茂拆伙了,和小香玉合作主演了一出戏曲小品《狗娃与香妞》。在这个小品中,陈佩斯的表演才华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少了朱时茂的对比帮衬,他的本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以说基本没太多亮点。前一年曾经大放异彩的郭达再度出现在这一届的春晚舞台上,也玩起了戏曲结合,效果很糟。加上第一次登上小品舞台的赵丽蓉老师还没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与她配戏的游本昌也演不出《济公》中的那股滑稽感,1988年的小品,几乎是全面溃败的场面,被相声老大哥压得死死。

不过如今看来,这一年的小品演员们更像是处于一种适应、磨合、练兵的阶段,似乎就是在为最终打败相声而进行阵前彩排一样。于是仅仅过了一年,赵丽蓉老师就像是突然间爆发出来似的成了全国最受欢迎的笑星之一;仅仅过了两年,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就到来了,同时中国小品界的那个最终大魔王也一飞冲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惜对于相声演员来说,前面的三十年太短,后面的三十年太长。

毛阿敏啊,称霸中国内地通俗歌坛N年的女人,她的时代从这一年的《思念》开始全面到来,在1994年《三国演义》播出时达到顶峰,直到后来的偷税事件才宣告结束。放到现在,她未必就会这么容易地统治这么久,偷税漏税这种事也未必就会让一个大明星从此一蹶不振。这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吧。

1989年蛇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张晓海

主持:李默然、赵忠祥、姜昆、阚丽君、李扬、冯巩、鞠萍、宋世雄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韦唯《爱的奉献》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赵丽蓉、侯耀文《英雄母亲的一天》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刘伟、马季《送别》

对当年的观众来说,1989年的央视春晚就像是一道盛宴。无论是歌曲还是小品,其质量都比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歌手韦唯在前一年还显得很平凡,到了这一夜,宛如内地歌坛的天后一般,其势头不比毛阿敏差。更何况89年的除夕夜毛阿敏并未露面,而韦唯却靠着一曲《爱的奉献》迅速割占了半壁江山。不过不得不说那时的春晚,作秀的痕迹也太明显了,在《爱的奉献》的歌声还没响起的时候那个小保姆就开始哭,然后越哭越厉害,韦唯的歌唱完了她的眼泪还是哗哗地流个不止,哪来那么多伤心事儿啊,见好就收得了呗,一开始哭一会儿,然后握着身边人的手,默默流泪不就够可以了么,非得从头到尾都要哭天抢地么,社会有那么黑暗么……

话说那一年春晚上的歌曲真好听啊,虽然其实并不很喜欢《爱的奉献》,但是徐小凤的两首歌、潘安邦的三首歌以及安冬的《是你给我爱》都挺百听不厌的,而黄梅戏演员吴琼在那时就已经很出名了,《十八相送》这出戏听得人很享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好些年没有过一位歌手连唱三首歌曲的事情了,看来在那个时候,潘安邦的影响力着实不小。

小品演员们的好时候终于到来了,专业的小品明星不再只有陈佩斯、朱时茂和郭达,黄宏、宋丹丹开始站到了这个舞台上。这两个业界新星在那一年还没有组成一对搭档,但是身上的那种喜剧感已经足以让人看到其潜力所在。不同的是,这一年的黄宏还未体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特质,而宋丹丹却凭借她在《懒汉相亲》里的表演一夜走红。然而这些人都是配角,蛇年的春晚上,原来的评剧演员赵丽蓉老师比任何人都要成功,她在《英雄母亲的一天》这部小品里所表现出的喜剧天赋,在那个星光璀璨的晚上,甚至比原有的小品界“盟主”陈佩斯、朱时茂更加的令人感到耀眼。“陈小二”一家独大的势头很快就要过去,三星争霸的景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蓬勃发展的小品,在这时似乎还没有让相声演员们产生危机感。笑林、侯耀文、师胜杰等相声界的大腕们甚至还兴冲冲地演了几个小品过过干瘾,但事实上他们的本行在这一届的春晚上几乎已经没有多少亮点可言了。姜昆的段子开始走上了一种模式化的窘境,而笑林则只能不断地吃老本。在这一年,牛群和冯巩终于走到一起了,这对后来统治了曲艺界N多年的黄金组合,他们在春晚上的第一段相声《生日祝辞》就诞生在这一夜,虽然不乏亮点,但是暂时还看不出来多少创新。这时候的冯巩,还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捧他的哏。被冯巩突然抛弃了的刘伟只得另换搭档,结果找上了他的师傅、有了一把年纪的马季。逗了一辈子哏的马季从此开始了他的捧哏岁月……他将要看到的,就是中国的相声界将逐步地走向最衰落的时期。

哦,顺便说一句,那时张也、陈红的形象,真的很雷。

1990年马年春晚

总导演:黄一鹤

主持:赵忠祥、李默然、阚丽君、朱时茂、田连元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赵本山、黄晓娟《相亲》;陈佩斯、朱时茂《主角与配角》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学唱歌》

仿佛是要对八十年代的春晚做一个回眸,也仿佛是对90年代的舞台做一个展望。1990年春晚的最一开始,就是对前几届晚会上的经典节目,如《吃鸡》、《吃面条》、《英雄母亲的一天》等做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在这一年,黄一鹤又回来了。与他一同回来的,还有春晚的老朋友张明敏、王景愚、李谷一。六七年过去,除了王景愚仍然看不出变了多少,张明敏和李谷一的脸上已经很明显地被刻上了岁月的印记。1984年的张明敏风华正茂,1990年的张明敏已经看不到了额角上的头发;1984年的李谷一是当年内地最火的歌手,1990年的李谷一再次演唱《难忘今宵》唤醒观众的记忆。从此以后,《难忘今宵》正式成为了历届春晚必唱的结尾曲。

这是黄一鹤最后一次执掌央视春晚,他每一次都会试图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今年也不例外。1990年的央视春晚,是用打擂台的方式进行下去的,由李默然做裁判,阚丽君、朱时茂、田连元分别作为歌舞队、戏曲类、曲艺类的队长,以相互挑战的形式将一个个节目展现给观众。这一年并非只是老朋友们的联欢,王景愚等人的活跃只是他们的时代谢幕前的最后一抹夕阳,告诉大家90年代已经到来,老家伙们该让位了。那个时候正当红的歌手韦唯、杭天琪、范琳琳、李玲玉、文章、鞠敬伟、宋祖英、李丹阳等出现在舞台上,就是在说这已经是我们的时代。题外话韦唯在当时还真是多变呐,前一年还在唱极端煽情的《爱的奉献》,这一年又开始跳着雷人舞唱那欢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很奇怪我小的时候看她跳这段舞竟没觉得很雷,反而感到挺酷的,看来果然那个时代就流行那样的表演。

1990年,赵本山来了。这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很奇怪,之前在全国范围内默默无闻的他,就因为演了一部《相亲》,立马成为最受欢迎的笑星之一,这上哪儿说理去?《相亲》的成功是表演上的成功,它与本届春晚上另一部极受欢迎的小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相比,其区别就是侧重点的差距。《主角与配角》大概是陈佩斯在春晚舞台上最好的作品之一,所侧重的就是单纯的娱乐,是纯笑料上的成功,论及喜剧效果,整场晚会无人能及;《相亲》则成功在完美地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映射,图的是演绎上的令人会心一笑。这两部小品相比较,就有点像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了。无论是浪漫的还是现实的,都是观众所需要的,所以1990年的小品是照顾到了观众的需求的。现在的春晚,已经基本只剩下现实主义了。

相声就不说了,衰退得太明显,只剩下姜昆的《学唱歌》在撑场面,而姜昆也明显开始力不从心。

1991年羊年春晚

总导演:郎昆、胡淼、杨东升、刘铁民、江则理

主持:赵忠祥、倪萍、张洪民、李瑞英

歌舞类一等奖(假设):潘美辰《我想有个家》

小品类一等奖(假设):黄宏、宋丹丹《手拉手》

曲艺类一等奖(假设):姜昆、唐杰忠《着急》

貌似这一年的小品类节目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手拉手》、《小九老乐》、《警察与小偷》全面开花,晚会结束之后均称为脍炙人口的经典节目,重播了好多年,观众仍有百看不厌的。相声则走向疲软,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一两个,能够留传至今的则只有姜昆的《着急》,笑果却很一般;牛群冯巩组合在这个时候貌似还没真正火起来,《亚运之最》据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不过我是一点也不知道这个相声,在网上查了一下,貌似歌功颂德的东西要多一点了,对中国足球也是捧多于贬的那种,总体上难成经典。

《手拉手》大概是黄宏、宋丹丹这对绝佳组合最巅峰时期的作品了,比起前一年元旦晚会上的《超生游击队》,《手拉手》的喜感要更加强烈一些,情节推进也相对较为自然,虽然整场小品真正起到支撑性作用的还是对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之类事情的一番罗列,但是好在很有技巧,它把那些罗列全都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包装,依次产生了大量笑料。虽然本质上都是列举性的赞美,但在外面包裹的一层外衣,使这些赞美都以非常有趣的语言方式渗透给观众,所以它依旧是成功的小品。

在那个时期,如赵本山这样的后来在小品界惟我独尊的大腕级笑星,还根本未能够掩盖出此时如日中天的黄宋组合的光芒,《小九老乐》的现实性和表演只在《手拉手》之上,但是演员之间的搭配互动明显不及后者。于是一年后他又搭上了黄晓娟,后来又与范伟和高秀敏结成经典的“铁三角”,再后来跟宋丹丹又来了个重组,这也是一种较量吧。可惜黄宋组合也只能盛极一时,在这以后他们再也未能创作出可以媲美《超生游击队》、《手拉手》的节目来,最终拆伙。与宋丹丹合作的这几年是黄宏最强大的时期,拆伙之后他成了春晚笑星中最著名的“千年老二”;宋丹丹在演了几年电视剧后又被赵本山拉拢演了几届春晚小品,事业上进入了新时期,但是作为一名观众,还是觉得她跟黄宏才是真正的绝配。

1992年猴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

主持:赵忠祥、倪萍、杨澜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本山、黄晓娟《我想有个家》

曲艺类一等奖:

1992年是央视春晚第一次举行节目评奖,首届“春兰杯——我最喜爱的节目”评选,由《中国电视报》主办,貌似当时只支持邮寄的方式,于是收到了24万张的选票,还算不错。赵本山成为了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小品演员,虽然《我想有个家》在我看来其实是很平平无奇的作品,未必就能抢过赵丽蓉的《妈妈的今天》和陈佩斯的《姐夫与小舅子》。当然陈佩斯朱时茂这时候已经走了下坡路,而赵丽蓉巩汉林还没发展到其巅峰阶段。另外黄宏和宋丹丹这对当时中国最火的小品搭档貌似开始不行了,这一年他们的《秧歌情》其节目质量有点下滑趋势,紧接着二人就各自发展去了,一个频换搭档继续小品生涯另一个则决心做一个屏幕上的演员,直到1998年两人才再度联手创作了《回家》。

现在看着那年春晚的节目单,心里最怀念的节目,可不是赵本山的大龄恋爱史,也不是赵丽蓉的探戈走,更不是陈佩斯的哪儿亮朝哪儿追,而是《超生游击队》。可不是黄宏宋丹丹在1990年元旦晚会上玩的那个,而是199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上海人民杂技团的两只黑猩猩表演的一个山寨版本。这个与原作情节内容台词动作一模一样的小品,因为其主演是动物,除了不俗的喜剧感,还有极大的新鲜味和惊奇感在里面,两只受过训练的黑猩猩原封不动地复制了两年前的那部引起过轰动的节目,配上原版黄宏宋丹丹的台词录音,看起来贼好玩。貌似负责报幕的是只小狗,它们表演完了之后还有一只大熊猫推着个小车子经过,车上坐一个玩具小熊猫,怀里打着一张写着“只生一个好”字样的条幅,相当搞。前些年我们这儿的地方台总重播这个节目,当时我还看得挺腻烦的,不过现在很难看到了,若不是有节目单在,没准根本都想不起来它了。

相声和歌舞在这一年好像都没什么亮点,不过貌似有个手影节目当时挺火的,我在这一年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册活动课的课本例貌似还提到了这个节目。92年的春晚总体上不太突出,多半是大胡子赵安在这个时候还没能找到让人们满意的创新方案吧。不过至少评奖这一先河是开出来了,且勿论在此后的这么多年里关于春晚评奖的是是非非到底有多少,至少这开创了一个历史,无论是演员的积极性还是观众的兴趣都会因此被激发出来。

1993年鸡年春晚

总导演:张子扬

主持:梁雁翎、李庆安、张永权、赵忠祥、倪萍、杨澜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严顺开、赵玲琪、杨新鸣、徐小帆、鞠波《张三其人》

曲艺类一等奖:

这一年的春晚,貌似我还是从后来地方台的观众点播之类的节目里看到的那些片段,舞台背景是一个装饰着一圈圈闪烁着灯光的大太阳,台下熙熙攘攘,楼上楼下全是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贼挤得慌的那种,过年的热闹劲是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了。好看的节目当然是不缺的,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牛群冯巩的相声《拍卖》,貌似这两年开始这对搭档就在不断地往他们的相声里添加有趣的新玩意儿,弄得有声有色的,让观众看到了不少惊喜,比如某人的帽子某人的头发被当众调侃,在那个时候着实是不俗的创意;姜昆的搭档还是唐杰忠,而他的状态在那个时候还是在的,《楼道曲》现在看起来仍然是不错的段子,虽然比起《虎口遐想》之类的已经有些退步了;潘长江在这一年是个亮点,与黄晓娟合作的《桥》,是他为数不多的可以算作经典的小品,借着《桥》闯出来的口碑,竟然能让他后来一直用二流的作品混上二十年之久;相较之下,赵本山那个时候还不是特别牛的大腕,《老拜年》也算不上是好小品,在整场晚会上表现平平,不过两年之后他再次登上春晚舞台时,精神状态和节目质量都要有一个质的改变。

小品界在93年春晚最大的亮点当然是严顺开,凭借对小人物“张三”的塑造,当仁不让地在这个节目类别里夺魁。严在那两年一直很火,演了不少很典型的小人物,“张三”这个角色后来貌似还有在他别的很多作品里出现过,大受欢迎,可以说是刮了一阵“张三风”,嘿嘿。不过我倒不咋喜欢这位大爷,他在节目里所遭遇的那些事情,我看着怪难受的,如果那一年让我投票的话,没准我会投给《桥》也说不定。

值得注意的是93年的歌舞类节目好像挺突出的,有系着白色围巾的毛宁在那里唱《涛声依旧》,有“洗洗更健康”的付笛生在那儿高喊《众人划桨开大船》,有变态身材的杨丽萍和她的舞伴在那里跳《两棵树》,有当时还是小萝莉的蒋小涵在轻声地唱着《妈妈怀里的歌》,还有其时红得发紫的梁雁翎在表演《像雾像雨又像风》。说起梁雁翎,她还是这一届春晚的几个主持人之一。很罕见的是93春晚请到了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艺人和内地主播们一同主持了这场晚会,另外还与同时也在各自直播属于自己的春节晚会的三地进行了现场直连(香港那边的境外主持是影星张敏和不问教父黄霑),真是很大胆的创意啊,可惜有点空前绝后,从此再无这样的壮观场面了。

1994年狗年春晚

总导演:郎昆

主持:倪萍、程前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黄宏、侯耀文《打扑克》

曲艺类一等奖:牛群、冯巩《点子公司》

94年的时候笔者8岁,这年的春晚可是我有意识地从头到尾看过的第一届,值得怀念啊。当时持续地看了四个多小时之后的感觉就是春晚实在是太好看了,于是每年都盼除夕,除夕就盼晚上8点,8点之前急得了不得,于是顺带连在那之前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这些我那时一点也不爱看的节目也看了,因为三十那一天这几个节目都要放春晚特辑。这个习惯,貌似直到08年的时候还保持着。

不过现在看一下那一年的节目单,反倒感觉亮点的节目不算多,很多非常喜欢的演员在那一晚似乎也没有什么太精彩的表演,比如赵丽蓉的《吃饺子》我就不太喜欢,大概是没什么共鸣吧,赵本山甚至还极其罕见地缺席了,同样缺席的还有赵忠祥,94年的主持人居然只有倪萍和程前两人,相比起来这一年是不是稍微有点冷清呢?

这一年最喜欢的节目有三个。一是黄宏和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难得的黄宏拿了一次一等奖啊,不过节目创意确实不错,虽然情节很简单,但是因小见大,辐射面广,很考验创作者的功力,让人会心一笑的台词也是层出不穷;二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大变活人》,小品和魔术的结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陈佩斯被朱时茂关进箱子里了,然后梅婷从箱子里走了出来自称陈佩斯,紧接着被绑架了的陈从箱子里撞破门冲了出来,再一个就是陈佩斯用门大炮把朱时茂的太太(真的假的?)轰飞出去,结果轰出来三个,逗得我快疯了;三是牛群和冯巩的相声《点子公司》,当时相声界整体走下坡路的大趋势下(黄宏在《打扑克》里甚至还挑明了:“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本业是相声演员的侯耀文也只能苦笑默认),唯一的一对成功创新的搭档啊。

其实本届春晚最受关注的非马家军莫属,眯着眼睛感谢党感谢政府的马俊仁,以及声泪俱下抱怨训练艰苦的王军霞,给我印象很深。

1995年猪年春晚

总导演:赵安

主持:赵忠祥、倪萍、许戈辉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丽蓉、巩汉林、孟薇等《如此包装》

曲艺类一等奖:

大胡子导演赵安坐镇春晚的那几年,确确实实地是让除夕夜多了不少好东西,比如95年的时候开始尝试让流行音乐以串烧歌的形式进入这个舞台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包括《万事如意》、《今儿个高兴》、《辣妹子》、《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忘情水》、《火火的歌谣》、《轻轻地告诉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同桌的你》、《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笑脸》、《牵挂你的人是我》、《中华民谣》、《雾里看花》、《当兵的人》等等在内的那一年里获得过广泛欢迎的好歌,自此通过了春晚那苛刻的门槛,让解晓东、杨钰莹、那英、尹相杰于文华这样的原本只会出现在磁带盒唱片里的歌手们可以用更大的舞台来证明或者扩充自己的人气。有人说从这一年起现代春晚才算真的开始了啊,让观众在这个晚上看到他们更加喜欢看到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一旦用心办好了,那就应该是成功的。毫无疑问,赵安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优秀。

而优秀并不意味着就是光靠一昧地迎合观众的口味来混日子,让他们看到一些自己想不到的东西有时候反而更加重要。9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开始就是让牛群、冯巩、赵丽蓉、赵本山、黄宏、郭达、蔡明这些一线笑星挨个亮相,以“笑星拜年”的方式抢先一步跟观众见面,这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最终的效果貌似还不错,因此在下一年另一位大胡子导演张晓海就干脆让所有的明星一股脑地在晚会的一开始涌出来搞大合唱了。较为有趣的小创意还体现在节目的衔接上,且不提主持人许戈辉用一帖“万事如意”的对联横批引出张也的那首歌曲,最好玩的莫过于晚会中间阶段,《人体复印机》、《包龙图》和《最差先生》这三个节目之间的联系上,其手法令我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人体复印机》是一个介于相声和小品之间的节目,由双胞胎演员李博成、李博良携一台号称能够复制人类的机器亮相,不但淘到一大堆的双胞胎助阵,还有两组四胞胎,甚至还请来了一位相貌酷似赵忠祥的家伙;接下来就是以让包公查明真相的名义,让一位化妆成黑脸包拯的京剧演员上场启动这台“人体复印机”,于是复制出了七位“包大人”,由这总共八名包青天共奉戏曲节目《包龙图》;八人表演过后,主持人倪萍很自然地接过包公的话题,提到上一个节目里最后表演的选段《铡美案》,就此极为顺利地过渡到了牛群冯巩的那部以赞美女性为主题的相声《最差先生》,实在是妙不可言。值得一提的是冯巩的一句说了很多年的经典台词就在这里诞生:“我想死你们啦!”这是牛群冯巩这对组合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吧,很奇怪的就是当冯贫嘴终于有一年开始不再说这句台词的时候,他的黄金时代也就从此过去了。

95年不光是这两个相声大腕的黄金时代,也是赵丽蓉巩汉林的黄金时代,甚至可以说,这一年的《如此包装》和后一年的《打工奇遇》,正式宣告了小品界的王者已经当仁不让地属于赵丽蓉了;或许,这就是一个叫做“赵丽蓉”的时代。当陈佩斯朱时茂组合遭遇到创作上的瓶颈时,赵丽蓉如日中天,并且连续几年都将后来的“东北笑神”赵本山狠狠地压制住。《牛大叔提干》是赵本山和范伟首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合作的一部讽刺性的小品,剧情饱满表演精彩,只可惜既生瑜又生亮,这个时期注定不是属于他的。

1996年鼠年春晚

总导演:张晓海

主持:赵忠祥、倪萍、程前、袁鸣、张晓、周涛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赵丽蓉、巩汉林、金珠《打工奇遇》

曲艺类一等奖:

赵安、张晓海等执导央视春晚的“大胡子时代”,是我很欣赏的一个时代。导演们有活力有想法有创新意识,演员们大都也正处于创作力旺盛的稳定上升阶段,许多经典的作品在这几年出现,许多演员最好的或是有重要突破的代表作诞生在这个时期。而96年最大的创新在于首次采用了“三地联播”,在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设置同样规模的会场,通过大屏幕彼此照应,好些个节目也采用了三地联合的这样一个模式,包括相声和小品,给人的感觉很新颖;另外这种空间上的拓展也让晚会本身变得极其热闹火爆,观众本身的数量成倍数增加自不必说,三方呼应的创意也颇有一点举国欢腾的感觉。当然进入90年代以后春晚年年有骂声这种事情不会因为晚会本身是否真的成功而变少,这一年的三地呼应模式同样也遭受了不少批评。主办者后来也承认此届春晚的现场效果其实很差,三地协调性不够,那种吵闹感让晚会失掉了不少分数。不过作为电视观众,我们可没在乎过这些。

晚会节目总体上感觉比95年稍差,演员们的思路并没能有效地击中观众的要害,所以有些乏善可陈了。不过那个时候春晚的优点是瑕不掩瑜,总会有一些特别精彩的节目让你忘掉那些小毛病。比如每一年都不会让人失望的赵丽蓉老师,继《如此包装》后,就贡献了她与巩汉林这对搭档的又一部经典之作《打工奇遇》,讽刺、教育、搞笑、唱功、书法这些元素齐齐上阵,带给观众的充实感无可比拟,受欢迎程度决对为当年最高,后来的颁奖晚会上,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三个歌界大腕还用一部山寨之作恶搞了该小品,那部山寨打工奇遇本身也很好玩,后来被各地方台转播的次数竟然一度不逊于原版,可见经典的衍生物也能成为经典。《打工奇遇》成为赵丽蓉和巩汉林小品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相比之下这一年的其他小品显得黯然失色。赵本山的《三鞭子》过于歌功颂德还搞不合时宜的煽情,败给赵老师丝毫不冤;郭达蔡明的《机器人趣话》描绘了人的空虚感,但是那些笑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十分雷人;潘长江的《过河》让人颇为眼前一亮,可惜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让观众看得心满意足,从此以后他频频登上春晚舞台,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逐渐沦为赵本山、黄宏、巩汉林等人的陪练角色;至于黄宏,很遗憾他成了除夕夜的牺牲品,他和徐帆合作的小品《今晚直播》是当晚最煽情的一个节目,据说排练的时候把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煽出了眼泪,可惜脱离了大众,最终在评奖现场上颗粒无收,后来黄宏在他的个人自传《从头说起》时也回忆了此事,还说晚会后收到了一名曾经非常喜欢他的观众的批评信,颇有种一棒子打醒的感觉,于是在不久之后的颁奖晚会上,他和范伟等人合作了一部名为《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小品,无论是现场笑果还是社会意义都属上乘,个人认为是黄宏表演生涯中最好的节目之一。

相声,则在继续死去。

1997年牛年春晚

总导演:袁德旺

主持:赵忠祥、倪萍、程前、周涛、朱军、亚宁

歌舞类一等奖:

小品类一等奖:黄宏、巩汉林《钉鞋》

曲艺类一等奖:

在央视春晚处于黄金时期的那几年里,我比较不待见97年袁德旺导演的这一届,虽然论其节目质量仍大大优于现今。这其中,有我这个观众的主观原因,恐怕也有执导者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那一年的春节我是在远在几百多里外的姥爷家度过的,那时虽然年纪还小,但是也知道思乡心切,因此除夕夜的这些节目也就没怎么细看,成为那个时候看过的春晚当中印象最浅的一届。而袁导演方面的原因,我觉得是他把这一届的春晚弄得斧凿痕迹太深了,网上有评价说97年春晚是“中规中矩”,大概主办者希望能加一些新的作料,但又不敢放得太宽,于是整场晚会显得扭扭捏捏,不伦不类,略显小家子气。

从最终的评奖结果貌似也能看出来本届晚会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度。以小品节目为例,由于这一年赵丽蓉没有出现,所以期待中的一等奖得主应当是陈佩斯或者是赵本山。说实话陈佩斯、朱时茂在这一年带来的节目并非高水准的作品,因为其他人的抢镜削弱了这两个真正主角的戏份,使他们的发挥余地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但是他们这次的小品请来了奥运体操场上的“李家军”,将体操王子李宁、世界冠军李小双、李大双、以及尚处于正太阶段的后来的中国男子体操领军人物李小鹏等体育明星都请了过来,算是开了一个奥运冠军参演春晚节目的先河。赵本山这次也带来了一个大部队,除了老搭档范伟之外,竟有几十人之多,《红高粱模特队》由于有老赵的插科打诨装傻充愣,显得笑料不断,而最后的那场壮观的歌伴舞更是锦上添花,这个节目可以称得上是赵本山这么多年来最大气的一部作品。获奖结果就是同样都很“大制作”和“无厘头”的陈佩斯赵本山双双落败,处处小家子气而又中规中矩的《钉鞋》拿了第一名。

《钉鞋》的表演者是黄宏和巩汉林。这个小品在结构上和情节上与黄宏后来的《打气》很相似,质量上应该说各有千秋吧。前两天出于好奇在网上搜到这个小品看了一下,果然还是有印象的,也很好笑,但是感觉上就是没有《红高粱模特队》经典。那阵子和几个同学谈论春晚,谈到《红》时,大家也都以为这一年的一等奖多半是《红》,结果一查才知不是,不禁大跌眼镜。看来经典要靠时间来检验,那个时代欣赏《钉鞋》,或许有那个时代的理由,但是好的东西毕竟是超脱于时代的。

相声在这一年却疯了,一场晚会大大小小一篮子相声,数也数不清,当时看的时候都在想今年这是怎么了,连程前都说上相声了,这碗饭真变得这么流行?可惜大多数相声都很短,三四分钟当即结束,也都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回忆97春晚,能记得住台词的就只有牛群冯巩的《两个人的世界》,看来什么东西都是宁缺毋滥的好。并不是说一样不成器的东西,你狠狠地提它的数量就算让它兴旺了发达了,袁德旺在这一点上还是太天真。好在这个导演还是让不少有本事独当一面的家伙走上的春晚敲响名头,例如这一年的孙涛和董文华,再比如04年的周杰伦。说起来04年袁导搞出来的那场晚会我同样很不喜欢,这家伙的本事难道真就这么一点么?

1998年虎年春晚

总导演:孟欣

主持:赵忠祥、倪萍、朱军、周涛、亚宁、王雪纯

歌舞类一等奖:刘德华、毛宁、张信哲《大中国》

小品类一等奖:陈佩斯、朱时茂《王爷与邮差》;赵丽蓉、巩汉林《功夫令》

曲艺类一等奖:牛群、冯巩《坐享其成》

九八年的春晚是很多观众们心目中的经典。女导演孟欣唯一的一次执掌全局,便造就了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后来那个办得无比成功的《同一首歌》,貌似也是出自孟欣之手,果然是位相当有本事的大导演啊。我对这一届春晚主要有两个印象,一是港台歌手和内地歌手最完美的一次融入就在这里,比如刘德华、毛宁、张信哲共同演唱的《大中国》,比如那英、王菲唱响的《相约98》,再比如解晓东、范晓萱表演的《健康歌》,除夕之后全都成了火得不得了的金曲,即使现在再听仍然觉得极其好听。对比一下后来的《本草纲目》和《歌组合》,笔者愈发怀念当年。

另一个重要印象是98年的大年三十儿,是中国最优秀的三位小品明星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最后一次在央视同台献技,去竞争那个唯一的“小品王”宝座。《王爷与邮差》、《功夫令》和《拜年》都是非常优秀的小品,而最终的结果是情节最饱满的《拜年》落了下风,从此以后,赵本山再无法于春晚舞台上堂堂正正地战胜他的这两个最大对手,因为到了1999年,赵丽蓉已经病入膏肓,而陈佩斯则与春晚形同陌路。或许现如今,当开原人对“小品王”称号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他也会为当年始终未能切实地击败陈佩斯和赵丽蓉而倍感遗憾吧。另一位强力竞争者黄宏则再次拉起了老搭档宋丹丹,用一部同样很精彩的《回家》对上面的三巨头进行着颇为有力的冲击,最终只获得了三等奖。而在我看来,这个三等奖的作品,如果放到今天的春晚上,拿个一等奖将是十分正常的,可见当时的小品演员们正处于一个创作的高潮期,那才叫真正的群雄逐鹿。

相声则没有任何群雄逐鹿的迹象,只有一家独大,那便是牛群、冯巩组合。多年的默契合作已经令这对搭档所向无敌,《坐享其成》在我看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与小品演员们相仿,这对黄金搭档同样也进入了他们创作上的高峰期,而他们的下坡路却走得比任何人都要快。一年后当他们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明显让人感到他们的疲惫感,99年的《瞧这俩爹》,节目质量彻底打回了三四年前的水平。


相关内容

  • 历届央视春晚主持词
  • 开场白: 主持人:朱军 董卿 张泽群 周涛 李咏 朱迅 朱:中国中央电视台, 周:中国中央电视台, 李: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 合:过年好! 董:一句回家了,道出多少儿女归心似箭的心情, 张:一声到家了,说出了多少家庭幸福团圆的亲情. 朱:今夜是除夕,我们在北京,在20xx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

  • 傲骨玉莲的娱乐影视
  • 各类视频大全(饱饱你的眼福) 各类视频大全(饱饱你的眼福)车祸视频. 阅25  转自雨亭书屋  公众公开  13-07-18 18:55 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动画教学(留存备学) 正手发高远球 反手发球 后场正手高远球(基本动作) 网前勾对角 网前搓球技术 收搓.展搓网前反手扑球技术 近网扑球 网前 ...

  • 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在线观看
  • 优酷播放播放地址 :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2010辽视春节联欢晚会 2009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 2010北京卫视环球春节联欢晚会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 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 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 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 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 QVOD播放地址 需 ...

  • 公益校园宣讲
  • "带你去看不一样的世界-关注留守儿童" 校园公益宣讲案 带你去看不一样的世界,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由武汉新闻广播,ASiaFM 经典音乐联合主办,中国儿童中心官方支持,视频网站合作伙伴腾讯公益,优酷公益,独家网络支持媒体,新浪公益,新浪微博全程鼎力支持. ASiaFM 亚洲经典台 ...

  • 奥运营销经典案例
  • 奥运营销经典案例 自198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奥林匹克运动会如今已成为世界体育顶级赛事,不仅吸引了大批世界一流选手参赛,更加成为众多世界级品牌争相赞助的对象.毕竟,奥运是如此的受人关注,令人为之狂热;奥运,又给我们太多的精神.物质资产,给我们太多亲近消费者的机会. ...

  • 2015年阅兵解说词
  • 2015年阅兵解说词 阅兵解说词 (分列式之前部分) 崔志刚: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一座拥有三千零六十年历史的城市.迎来特别的一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此时此刻,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万名官兵正等待三军统帅习近平主席的检阅.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东方古国,屡遭蹂躏,泱泱中华,无 ...

  • 中国故事第十九之:本山大叔
  • 本山大叔:俗出来的娱乐帝国 众所周知,1990年开始至今,赵本山带着他的小品,在大年三十为观众"点笑穴"已经二十二年了,即便今年春晚上作品<同桌的你>成三俗焦点,但其依旧在骂声中卫冕春晚"小品王". 如果说赵本山是一壶好茶,早就冲成了白开水,如果赵 ...

  • 2014年央视春晚初定主持人.节目单爆光
  • 2014年央视春晚初定主持人.节目单爆光 总导演      冯小刚 副总导演    赵本山.沈晨.赵麟 执行总导演  吕逸涛 艺术顾问    阎肃.冯骥才.刘恒.印青.张国立 策划        张和平.赵宝刚.沈腾.彭大魔 美术总设计  陈岩 灯光总设计  沙晓岚 制片主任    牟星 播出时间: ...

  • 历届春晚经典瞬间及经典语录
  • 历届春晚经典瞬间及经典语录 1983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李谷一成为 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1984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 "马季的单口相声讽刺的是虚假广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