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名词解释

苏报案(★★★)

(1903辛亥革命时期)

(章士钊,邹容《革命军》,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党之关系》,租界法庭)

《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份革命报纸,在社长陈范、主笔章士钊的主持下,《苏报》成为爱国学社实际上的机关报,积极鼓吹革命、抨击清政府。

1903年,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在上海出版鼓吹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 《苏报》发表大量文章加以宣传,使《革命军》畅销一时。

随后,《苏报》又发表章太炎的文章《康有为与觉罗党之关系》,批驳康有为“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指出立宪必须经过革命;并明确指出,清政府是人民的仇敌、帝国主义的帮凶。

《苏报》激烈的革命言论引起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恐慌和嫉恨,清政府以《苏报》刊登章太炎介绍《革命军》的文章以及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通过上海租借巡捕房,查封了报馆,章士钊、蔡元培等闻讯走避脱险,章太炎被捕,翌日邹容自行投案。

在以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慷慨陈词、毫无畏惧,清政府代表理屈词穷、丑态百出,法庭成为宣传革命的讲坛。最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两年,《苏报》被判“永远停刊”。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邹容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报人。

“苏报案”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使人们看清了清政府勾结外贼的丑恶嘴脸,促进了革命理念的传播和革命浪潮的高涨。

范长江(★★★★★)+论述(新闻业绩及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1935陕北之行《中国的西北角》,1936西安事变《塞上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奠定范长江在新闻史上地位的是两部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进行历时一年的考察,期间撰写了大量通讯,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生活的疾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等,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这些作品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立即畅销,在几个月内连续再版7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不顾个人安危,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深入西安采访了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写成《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第一次披露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中共领导人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介绍了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他又发表《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文章,收入通讯集《塞上行》。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采写了大量通讯;后来还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1939年,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入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以其出色的新闻业务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成为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表彰新闻记者的最高奖项。

中央通讯社

(1924广州,1927汉口,1928南京;1932改组;抗战期间;1949后)

中央通讯社于1924年创立于广州,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也称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科。1927年随北伐军迁至汉口。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蒋汪合流,中央通讯社于1928年迁往南京,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蒋介石系统的中央社合并。

此时正是蒋汪叛变革命后成立新的独裁政权的时期,中央通讯社与中央广播电台、《中央报社》成为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中心,在土地革命中充当国民党当局的“喉舌”。

初创时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稿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都不高,很少有报刊转载。1932年进行改组,

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大方针,网罗人才、扩充先进设备,很快就迅速扩大了规模。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央社的分社已经遍布全国,并在国外建立了4家机构,每天播发中文稿件8000到12000字,向全国250家报纸提供新闻稿。此外,还与美联社、路透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合约,交换新闻稿。至此,中央社成为其他私营通讯社无法匹敌的国家级通讯社。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往汉口、重庆,向国内外提供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 1949年,中央通讯社随国民党迁往台湾,现为台湾地区政府官方通讯社。

苏报案(★★★)

(1903辛亥革命时期)

(章士钊,邹容《革命军》,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党之关系》,租界法庭)

《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份革命报纸,在社长陈范、主笔章士钊的主持下,《苏报》成为爱国学社实际上的机关报,积极鼓吹革命、抨击清政府。

1903年,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在上海出版鼓吹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 《苏报》发表大量文章加以宣传,使《革命军》畅销一时。

随后,《苏报》又发表章太炎的文章《康有为与觉罗党之关系》,批驳康有为“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主张,指出立宪必须经过革命;并明确指出,清政府是人民的仇敌、帝国主义的帮凶。

《苏报》激烈的革命言论引起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恐慌和嫉恨,清政府以《苏报》刊登章太炎介绍《革命军》的文章以及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通过上海租借巡捕房,查封了报馆,章士钊、蔡元培等闻讯走避脱险,章太炎被捕,翌日邹容自行投案。

在以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慷慨陈词、毫无畏惧,清政府代表理屈词穷、丑态百出,法庭成为宣传革命的讲坛。最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被判监禁两年,《苏报》被判“永远停刊”。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邹容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报人。

“苏报案”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使人们看清了清政府勾结外贼的丑恶嘴脸,促进了革命理念的传播和革命浪潮的高涨。

范长江(★★★★★)+论述(新闻业绩及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1935陕北之行《中国的西北角》,1936西安事变《塞上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奠定范长江在新闻史上地位的是两部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进行历时一年的考察,期间撰写了大量通讯,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西北地区的弊政、人民生活的疾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等,还首次客观公正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这些作品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西北角》,立即畅销,在几个月内连续再版7次。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不顾个人安危,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深入西安采访了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写成《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内第一次披露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中共领导人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热情介绍了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及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形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他又发表《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文章,收入通讯集《塞上行》。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采写了大量通讯;后来还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1939年,范长江经周恩来介绍入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范长江以其出色的新闻业务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成为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我国表彰新闻记者的最高奖项。

中央通讯社

(1924广州,1927汉口,1928南京;1932改组;抗战期间;1949后)

中央通讯社于1924年创立于广州,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也称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科。1927年随北伐军迁至汉口。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蒋汪合流,中央通讯社于1928年迁往南京,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蒋介石系统的中央社合并。

此时正是蒋汪叛变革命后成立新的独裁政权的时期,中央通讯社与中央广播电台、《中央报社》成为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中心,在土地革命中充当国民党当局的“喉舌”。

初创时期的中央社规模很小,稿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都不高,很少有报刊转载。1932年进行改组,

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三大方针,网罗人才、扩充先进设备,很快就迅速扩大了规模。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央社的分社已经遍布全国,并在国外建立了4家机构,每天播发中文稿件8000到12000字,向全国250家报纸提供新闻稿。此外,还与美联社、路透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合约,交换新闻稿。至此,中央社成为其他私营通讯社无法匹敌的国家级通讯社。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迁往汉口、重庆,向国内外提供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 1949年,中央通讯社随国民党迁往台湾,现为台湾地区政府官方通讯社。


相关内容

  • 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比较
  • 08新闻 黄钰淇 2008024116 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比较 在新闻写作上,有多种写作体裁,其中,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是颇为重要的两种.要对两者进行比较,首先,我们要对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意思有个基本的了解. 何为解释性报道?一位美国新闻学教授曾经说过:"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 ...

  • 第十六章解释性报道
  • 第十六章 解释性报道 第一节 解释性报道的沿革 1 解释性报道的起源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美国.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报道称作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新闻只能提供表面的事实,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剖析其原因和深远的影响.于是,一个"为什么"变得与" ...

  • 法制报道网络传播的标题艺术
  • 法制报道网络传播的标题艺术 --婚姻法解释(三)网络报道新闻分析 姓名:王思乐 学号:2009405022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8月12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婚姻法解释(三)共十九条,已于2011年7月4日由最 ...

  • 厦门大学广告学考研试题
  • 2007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基础试题 一.填空 1.____开始,纸张在传播中开始独占熬头:我国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录是孙樵<_____>卷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1815年,< >在马六甲创办.____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创办:1822年,在澳门 ...

  • 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7年 新闻与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5*8) 新闻本源 第四种权力 受众 新闻体制 知新报 修正报纸条例 大众生活 创新与扩散理论 二.简答(15*3) 1.简述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其所体现的客观性原则?对我国当前新闻实践有何 ...

  • 2017年人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及解析
  • 2017年人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及解析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人大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 ...

  • 2002-2010学硕新闻(传播)史论真题
  • 2002年 新闻理论 一.名解: 信息量 硬新闻 大众化报纸 信息反馈 两级传播理论 二.简答: 1. 新闻事实和普通事实的关系怎样 2. 新闻为什么必须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3.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有那些主要观点 三. 论述: 1. 试论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2. ...

  • 上海交大传播学历年考研真题
  • 上海交大传播学原理 (04年) 一 名词解释 1.传播定义的共享说 2.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3.受众的特征 4.社会责任理论 5.意见领袖 6.议题设置论 7.施拉姆 二 简述题 1.传播学得若干奠基人 2.简述守门人理论形成过程 3.简述知晓权的涵义 4.简述非语言传播的特点 三 论述题 1.试 ...

  •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5.<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命令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后人称其为<每日纪闻>. 7.威尼斯手抄小报 16世纪,在威尼斯等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专门刊登各种商 ...

  •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及简答
  • 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在,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它是最重要新闻体裁. 3.通迅: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