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有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 沂源一中07级23班 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 沂源一中07级23班 翟晓春

指导老师:于兴江


相关内容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导学案(参考) 铙钹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导学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导学案 91 送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给家乡孩子的:班级姓名: : 学习目标:: 1. 学习课文1-6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2. 体会信中所表达的 ...

  • [给家乡孩子的信]导学案
  • 送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二课时 ) 复备人:朱秀华 班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1-6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体会信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巴金爷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 1.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最让 ...

  •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 ...

  • 教学实录1
  • [教学实录]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沈:齐读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生齐说:巴金)板书:巴金 师:你对巴金了解多少? 生:巴金是著名的作家 生: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上的作家卡片上知道的. 师:预习课文时,注意留心书上的信息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要坚持做 ...

  • 黑暗中的一盏灯--读[家]有感
  •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封建礼教真是可以"吃人"了.而<家>的诞生,则是为这黑暗点亮了一盏灯. 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阴暗在巴金笔下展露无疑,最终的衰败更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高价的兴盛,在这一座大宅子中处处可以感受得到,如此多的下人,如此美的庭院,如此富裕的生活与街头贫穷的人家形 ...

  • 巴金个人自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巴金自传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 ...

  •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语文备课组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信的内容 ...

  • 海上日出___第2课时教学设计
  •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黄成碧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 ...

  • 18课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第一课时
  •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第一课时) 孔家巷小学 赵婕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造句.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