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声音与阶级的浮现--评[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

在《中國工人》中,作

者關注轉型期中國現

實社會,關注的對象

是佔了中國人口大多

數的底層群體——工

人。雖然這不是這個

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

著,但是其與眾不同

之處,在於調查地點

的典型性、研究視野

的歷史性和研究意識

的反思性。

在當前社會轉型深化階段,隨最大煤礦基地;在革命史上,1922年-社會經濟各項改革的全面展開,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1927年秋收各階層間貧富日漸分化,差距也愈起義均發生於此。「安源珍藏瞭〔了〕來愈大。對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究解讀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和中國工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目人階級命運的密碼!」(頁78)「安源前學術界有「斷裂論」、「中產階層工人階級的產生、戰鬥和發展的歷論」、「結構化的再生產」和「碎片史過程實際上就是中國工人階級全化」四種論說2。而當前中國的社會部歷史和現狀的縮影。」(頁77)分層結構形態究竟是階級,還是階《中國工人》的另一特點在於作層,也是眾說紛紜。階級是原來歷者縱貫百年的歷史研究視野,這對史身份構成的延續,抑或是一個新於田野調查的個案研究尤為必要,的組合?在學界中,「回到馬克思」只有把握了研究對象所嵌入的歷史和「重返階級」的論題不斷湧現,但之網,了解其生命流變,才能更真階級真的「重現」了嗎?還是只是學切地理解其命運和意義之所在。作術場域一如既往的話語之爭?者基於礦志、地方史志、檔案、口

無論理論模型多麼完美,要了述史等文獻和訪談資料,把研究對解工人,學者還是需要去面對真正象放置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百年變遷的現實,要從自己的親身觀察和與的歷史維度。他要考察隨-時代、研究對象交往中,聆聽底層的聲政權、社會形態、政治話語的更換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採和交替,在百年的命運起伏O,中用人類學的田野方法,到工人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發展和轉變;去。于建嶸從2001年5月到2005年從洋務運動到安源工人大罷工,從4月,斷續用了四年的時間,先後數革命到共和國的建立,從工人「老次到安源煤礦進行了觀察式訪談。大哥」到1990年代以來至今的下崗

《中國工人》總體分為三部分,分流、失業和再就業,這個階級經前兩部分以歷史文獻、開放式和結歷了怎樣的苦難和幸福、奴役和解構式訪談、口述史的形式,分析了放、曲折和勝利、希望和眼淚、力社會變遷中的工人和工人行動中的量和無助。對於每個家庭而言,代政治,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研究結論。際的流動和工人地位的變遷、昔日雖然本書不是這個研究領域的第一的輝煌和當下的落魄、曾經的記憶本專著,但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在和現實的嚴酷,年輕時的豪言壯語於調查地點的典型性、研究視野的和退休後的暗淡無光,對於這一歷史性和研究意識的反思性。切,牢騷和不滿、突圍和掙扎、憤

選擇安源煤礦作為田野調查地懣和冷靜、行動和觀望、訴求和沉點,是作者一以貫之的研究思路使默、期冀和無力,在每一個訪談對然。《岳村政治》的個案研究,作者象身上湧現,得以傾訴。選擇了中國革命農民運動紅色鄉村對於研究中的「一階」理論還是的起點——岳村;對於中國工人的「二階」理論、民族志文本是客觀現調查,作者所選擇的安源煤礦,同樣實的反映還是充滿了「寫文化」的困是中國革命工人運動的起點。在工境,這是人類學和社會學調查研究業史上,安源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中「多重解釋」的終極性問題。面對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1年2月號 總第一二三期底層的聲音與143階級的浮現作者對於訪談對象,有‹明確的「主位」意識取向,研究聚焦於訪談對象的自我˜事,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但又不局限於「底層工人」的唯一性,而是給多元聲音的共現提供了表達空間。

144讀書:評論與思考

在一個世紀以前中國

近代工業發端時,工

人就是社會的底層,

外來的革命知識份子

代表他們發出了奪政

權、鬧革命的聲音。

一個世紀以後的改革

中,工人地位日漸邊

緣化,重新成為社會

底層,他們的聲音又

在哪Ý?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研究者和鬧革命的聲音。一個世紀以後的改研究對象的關係、研究者的立場與革中,面對國有企業的轉制與破話語、研究者理解他者時的前見等產、資方的控制與苛待、收入分配方面,隨時保持自覺反思和多方印的不公平,工人地位日漸邊緣化,證是必要的。在《中國工人》的文本他們重新成為社會底層,他們的聲閱讀過程中,我們能夠感覺到作者音又在哪O?的敏銳和自覺。作者對於訪談對百年間,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宏象,有-明確的「主位」意識取向,大K事,面對階級力量的塑造和強研究聚焦於訪談對象的自我K事,勢話語的代言,歷史洪流中社會底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但又不局限層小人物和沉默的大多數,對於自於「底層工人」的唯一性,而是給多身的悲歡離合、顛沛流離、幸福和元聲音的共現提供了表達空間。在屈辱,他們又是如何記憶和K說訪談對象中,我們會發現幹部和工的?從人類學的凸顯主體、新社會人,工人內部的正式工、合同工和史的微觀探究到話語權的轉移和回協議工,在崗工人和退休老工,健歸、歷史K事的轉向和口述史的此康工人和傷殘工人等多種身份的存起彼伏,各個領域的學者都在為底在。但是在書的末章,作者說他層社會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K寫總想把自己變成無關緊要的『客自己的歷史而努力。人』或『旅遊者』⋯⋯由於長時期的在《中國工人》中,近百名訪談交往,我還是不幸地成了被研究者對象在安源煤礦的日常生活空間O的訴求對象」(頁451)。對作為研究扮演了各類角色:退休的老工人、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存在的「主體間舉家失業的礦工、鄉鎮企業體制下

性」而導致的研究信度問題,作者的下崗工人、安源煤礦的決策者和表露了自覺的反思意識。白領工人、生產廠區的中層幹部、

工會幹部、外來的農民工、工人階級隊伍O面的各類等級位置上的身

二 記憶與現實交織的呼聲份(正式工、合同工、協議工、臨

時工)、為退休工人爭取待遇的工

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站人代表、工人中的知識份子、深受在後殖民主義立場以其銳利的解構職業病折磨的工友等等。他們在安風格追問到:底層有自己的聲音源煤礦這個生活世界O勞作生息,嗎?底層能夠說話嗎3?在《中國工娶妻生子,生老病死,有些甚至世人》中,于建嶸問到:在一個世紀代從事煤礦職業,因此安源煤礦對以前中國近代工業發端時,工人就於他們生活的意義豐富而重大。世是社會的底層,那時他們有自己的代流傳的父輩起義的故事、安源路聲音嗎?「中國工人階級在其形成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和秋收起義廣過程之初就被一種外在的理論和需場、早年革命領袖的足È和傳說、要所困惑」(頁457),工人「是被革古舊的萍鄉煤礦小洋樓、懸掛的領命動員的對象」(頁384),而外來的袖頭像和遍布各處的宣傳標語,這革命知識份子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政些空間的歷史遺È、革命符號的象治動員,代表他們發出了奪政權、徵意義、家族和個體的生活史、工「

人階級的身份建構和歷史地位的起階級的轉變。他認為:「當一批人伏交錯,散落在安源煤礦地域、社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感區空間的每個角落。所有這一切,到並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構成了安源煤礦獨有的革命聖地地益,他們的利益與其他人不同⋯⋯方性文化,並深深銘刻在安源工人時,階級就產生了⋯⋯階級覺悟是群體的社會記憶中。把階級經歷用文化的方式加以處

《中國工人》的前兩部分中大量理,它體現在傳統習慣、價值體的口述訪談資料,折射的是底層群系、思想觀念和組織形式中。」4裴體的曲折命運和內心期冀,這些口述宜理(Elizabeth J. Perry)承續上述思史,揭開了主流話語關於工人階級路認為,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革命的宏大K事背後所遮蔽的工人生活利益和鬥爭立場的一致性並不是上世界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同時我們海罷工的唯一動力,在罷工過程也看到,歷史,在記憶中顯現和生成中,除了共產黨先進份子的意識形為當下,這是時間的弔詭。工人作態動員之外,還有地緣和幫派的力為行動主體對於明天的展望和行動量、地方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罷的取向,基於對昨天的歷史之解讀。工的形成,而非作為先進生產力隊

歷史發展到今天,紅色革命的伍的工人階級已經形成後的行動結過去和工人階級曾經的地位,與果5。這從另一個方面對影響工人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落魄和悲涼的階級形成的多元因素進行了解釋。光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前在或明或暗的不滿和抗爭中,安源期,主要是由於革命知識份子的外煤礦的工人從遙遠的歷史記憶庫中部知識輸入、干預、學校培訓宣啟用了很多意識形態話語:先輩的傳,工人們的階級意識才初步形罷工和井岡山革命的主力軍、工人成,並意識到不僅要有組織地爭取當家作主、工人老大哥、文化大革命自己的利益,還要爭取自己的權時期工人地位高等等(頁63、201、利;不僅為了自己,還要為了全天328)。儘管建國後全面計劃體制下下受苦的人而革命。剝奪並不一定對於工人階級的體制性庇護的輝煌必然產生爭取利益、抗擊壓迫的集時代已一去不返,但是相對於當下體行動,還需要通過意識形態的宣工人日漸淪為社會底層的現狀,工傳,改變人們的觀念,形成一致的人內心深處的落差感更加反襯了往階級意識和階級利益,才能夠形成昔的美好,這同樣可以被他們啟用階級行動。至此,工人階級被建構作為維護自己權益的話語武器。這的歷史路徑得以顯現。些都在工人「以理維權」的抗爭行動今天的安源工人,在身份方中有所表現,這就是當前底層工人面,無論是崗位、合同還是工資待的聲音。他們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呼遇,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內部深聲,其中既有生存的逼迫,也有歷度分化的(頁56、128)。在抗爭行史的記憶傳承。動中,因為兒女就業、自身身份、

湯普森(Edward P. Thompson)既得利益、地位差距、歷史遺緒等從文化歷史主義的角度考察工人階種種原因,對於改革中的利益得級如何實現從「自在」階級到「自為」失,工人內部立場各異,進而導致底層的聲音與145階級的浮現相對於當下工人日漸淪為社會底層的現狀,工人內心深處的落差感更加反襯了往昔的美好,這可以被他們啟用作為維護自己權益的話語武器。這些都在工人「以理維權」的抗爭行動中有所表現,這就是當前底層工人的聲音。

146讀書:評論與思考

雖然目前工人的「以

理維權」還不是完全

意義上的階級行動,

但是不能否認它蘊涵

‹階級意識的種子。

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

建構的虛假「階級」身

份的同時,也正在通

過維護自身權益、爭

取社會地位的行動,

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

擁有自我意識和明確

身份的「自為」階級。了維權行動的分化。面對工人內部(頁466),而非「生存倫理」。因此,的身份、地位分層等諸多差異,于作者把工人的「以理維權」界定為一建嶸產生了一些疑問:鑒於安源工種「非階級行動」(頁465)。人階級內部嚴重分化,目前工人階然而,這一點是需要討論的,級還是一個整體性階級嗎?如果這討論的前提是要把歷史上被建構的個階級已經解體,那麼抗爭中形成工人階級身份和現實中圍繞利益而的主體又是誰?行動的工人階級區別開來。一方面,歷史上的工人階級是被外部力量所建構的,從來沒有獲得自身三 「迷失」後的「浮現」的獨立性,因此成為了「迷失的階級」;而另一方面,雖然工人所援于建嶸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引的「理」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但是:中國工人階級是「迷失的階級」是目前工人的「維權抗爭」行動,卻453)。早期,他們的階級意識是在共同利益的一致、抗爭行動的是被知識份子和外部力量建構出來自覺一致和組織化過程中形成的的。建國後,為了兌現革命的承(頁437-42)。諾,工人階級的身份和地位以制度進而,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對傳化的方式被確立,並作為完善國家統意識形態話語的援引,未嘗不是工業體系和經濟積累的先鋒隊伍,一種實現維權目標的理性策略選被納入全能國家的單位依附和計劃擇。因此,這依然是湯普森的主控制體系,從經濟上、政治上得到題:階級是人們在親身經歷自己的優於農民的保障。作為一個階級,歷史中確定其含義的,是在歷史實他們未曾有過自覺的、有組織的共踐行動中形成的。階級的形成不是同利益鬥爭和行動。也就是說,無一個非此即彼的質變過程,而是一論在利益上,還是在行動上,「工個因歷史條件積累而成的動態漸變

人階級」都沒有實現從「自在」到「自之產物。雖然目前工人的「以理維為」,而是外力介入和制度安排的權」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級行結果。「『工人階級』是一個政治化動,但是不能否認它是階級行動的的意識形態概念。」(頁466)。萌芽,其中蘊涵-階級意識的種

于建嶸認為,目前,工人階級子。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建構的虛在改革中已經處於劣勢的社會底層。假「階級」身份的同時,也正在通過他們的維權和抗爭的方式,已經超維護自身權益、爭取社會地位的行越了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說的動,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生存倫理」階段6,而是到了「以理意識和明確身份的「自為」階級。他維權」的階段,無論是起用過往的們不僅僅要明白自己是誰、如何建意識形態記憶話語,還是相似的生構出現在的身份,他們還要通過行存境遇,都讓他們彼此站到了一動決定自己會成為誰。在安源工人起。不同於東南亞農民那種消極的的抗爭之外,與2009年吉林「通鋼事鬥爭形式——「弱者的武器」7,安件」類似的發生在各個地方的工人維源工人是進行有理有據的抗爭。此權行動,都在說明這一點:階級正處的「以理維權」,是「政治倫理」在浮現。(頁「

146讀書:評論與思考

雖然目前工人的「以

理維權」還不是完全

意義上的階級行動,

但是不能否認它蘊涵

‹階級意識的種子。

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

建構的虛假「階級」身

份的同時,也正在通

過維護自身權益、爭

取社會地位的行動,

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

擁有自我意識和明確

身份的「自為」階級。了維權行動的分化。面對工人內部(頁466),而非「生存倫理」。因此,的身份、地位分層等諸多差異,于作者把工人的「以理維權」界定為一建嶸產生了一些疑問:鑒於安源工種「非階級行動」(頁465)。人階級內部嚴重分化,目前工人階然而,這一點是需要討論的,級還是一個整體性階級嗎?如果這討論的前提是要把歷史上被建構的個階級已經解體,那麼抗爭中形成工人階級身份和現實中圍繞利益而的主體又是誰?行動的工人階級區別開來。一方面,歷史上的工人階級是被外部力量所建構的,從來沒有獲得自身三 「迷失」後的「浮現」的獨立性,因此成為了「迷失的階級」;而另一方面,雖然工人所援于建嶸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引的「理」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但是:中國工人階級是「迷失的階級」是目前工人的「維權抗爭」行動,卻453)。早期,他們的階級意識是在共同利益的一致、抗爭行動的是被知識份子和外部力量建構出來自覺一致和組織化過程中形成的的。建國後,為了兌現革命的承(頁437-42)。諾,工人階級的身份和地位以制度進而,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對傳化的方式被確立,並作為完善國家統意識形態話語的援引,未嘗不是工業體系和經濟積累的先鋒隊伍,一種實現維權目標的理性策略選被納入全能國家的單位依附和計劃擇。因此,這依然是湯普森的主控制體系,從經濟上、政治上得到題:階級是人們在親身經歷自己的優於農民的保障。作為一個階級,歷史中確定其含義的,是在歷史實他們未曾有過自覺的、有組織的共踐行動中形成的。階級的形成不是同利益鬥爭和行動。也就是說,無一個非此即彼的質變過程,而是一論在利益上,還是在行動上,「工個因歷史條件積累而成的動態漸變

人階級」都沒有實現從「自在」到「自之產物。雖然目前工人的「以理維為」,而是外力介入和制度安排的權」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級行結果。「『工人階級』是一個政治化動,但是不能否認它是階級行動的的意識形態概念。」(頁466)。萌芽,其中蘊涵-階級意識的種

于建嶸認為,目前,工人階級子。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建構的虛在改革中已經處於劣勢的社會底層。假「階級」身份的同時,也正在通過他們的維權和抗爭的方式,已經超維護自身權益、爭取社會地位的行越了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說的動,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生存倫理」階段6,而是到了「以理意識和明確身份的「自為」階級。他維權」的階段,無論是起用過往的們不僅僅要明白自己是誰、如何建意識形態記憶話語,還是相似的生構出現在的身份,他們還要通過行存境遇,都讓他們彼此站到了一動決定自己會成為誰。在安源工人起。不同於東南亞農民那種消極的的抗爭之外,與2009年吉林「通鋼事鬥爭形式——「弱者的武器」7,安件」類似的發生在各個地方的工人維源工人是進行有理有據的抗爭。此權行動,都在說明這一點:階級正處的「以理維權」,是「政治倫理」在浮現。(頁「

底層的聲音與147

階級的浮現在工人群體維權行動此起彼伏的今天,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份子對於工人階級的研究,會對目前工人的行動和階級的浮現形成一種怎樣的影響呢?底層的聲音依然需要傳達和代言嗎?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反思的。

在《中國工人》中,作

者關注轉型期中國現

實社會,關注的對象

是佔了中國人口大多

數的底層群體——工

人。雖然這不是這個

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

著,但是其與眾不同

之處,在於調查地點

的典型性、研究視野

的歷史性和研究意識

的反思性。

在當前社會轉型深化階段,隨最大煤礦基地;在革命史上,1922年-社會經濟各項改革的全面展開,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1927年秋收各階層間貧富日漸分化,差距也愈起義均發生於此。「安源珍藏瞭〔了〕來愈大。對於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究解讀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和中國工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目人階級命運的密碼!」(頁78)「安源前學術界有「斷裂論」、「中產階層工人階級的產生、戰鬥和發展的歷論」、「結構化的再生產」和「碎片史過程實際上就是中國工人階級全化」四種論說2。而當前中國的社會部歷史和現狀的縮影。」(頁77)分層結構形態究竟是階級,還是階《中國工人》的另一特點在於作層,也是眾說紛紜。階級是原來歷者縱貫百年的歷史研究視野,這對史身份構成的延續,抑或是一個新於田野調查的個案研究尤為必要,的組合?在學界中,「回到馬克思」只有把握了研究對象所嵌入的歷史和「重返階級」的論題不斷湧現,但之網,了解其生命流變,才能更真階級真的「重現」了嗎?還是只是學切地理解其命運和意義之所在。作術場域一如既往的話語之爭?者基於礦志、地方史志、檔案、口

無論理論模型多麼完美,要了述史等文獻和訪談資料,把研究對解工人,學者還是需要去面對真正象放置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百年變遷的現實,要從自己的親身觀察和與的歷史維度。他要考察隨-時代、研究對象交往中,聆聽底層的聲政權、社會形態、政治話語的更換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採和交替,在百年的命運起伏O,中用人類學的田野方法,到工人中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發展和轉變;去。于建嶸從2001年5月到2005年從洋務運動到安源工人大罷工,從4月,斷續用了四年的時間,先後數革命到共和國的建立,從工人「老次到安源煤礦進行了觀察式訪談。大哥」到1990年代以來至今的下崗

《中國工人》總體分為三部分,分流、失業和再就業,這個階級經前兩部分以歷史文獻、開放式和結歷了怎樣的苦難和幸福、奴役和解構式訪談、口述史的形式,分析了放、曲折和勝利、希望和眼淚、力社會變遷中的工人和工人行動中的量和無助。對於每個家庭而言,代政治,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研究結論。際的流動和工人地位的變遷、昔日雖然本書不是這個研究領域的第一的輝煌和當下的落魄、曾經的記憶本專著,但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在和現實的嚴酷,年輕時的豪言壯語於調查地點的典型性、研究視野的和退休後的暗淡無光,對於這一歷史性和研究意識的反思性。切,牢騷和不滿、突圍和掙扎、憤

選擇安源煤礦作為田野調查地懣和冷靜、行動和觀望、訴求和沉點,是作者一以貫之的研究思路使默、期冀和無力,在每一個訪談對然。《岳村政治》的個案研究,作者象身上湧現,得以傾訴。選擇了中國革命農民運動紅色鄉村對於研究中的「一階」理論還是的起點——岳村;對於中國工人的「二階」理論、民族志文本是客觀現調查,作者所選擇的安源煤礦,同樣實的反映還是充滿了「寫文化」的困是中國革命工人運動的起點。在工境,這是人類學和社會學調查研究業史上,安源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中「多重解釋」的終極性問題。面對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1年2月號 總第一二三期底層的聲音與143階級的浮現作者對於訪談對象,有‹明確的「主位」意識取向,研究聚焦於訪談對象的自我˜事,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但又不局限於「底層工人」的唯一性,而是給多元聲音的共現提供了表達空間。

144讀書:評論與思考

在一個世紀以前中國

近代工業發端時,工

人就是社會的底層,

外來的革命知識份子

代表他們發出了奪政

權、鬧革命的聲音。

一個世紀以後的改革

中,工人地位日漸邊

緣化,重新成為社會

底層,他們的聲音又

在哪Ý?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研究者和鬧革命的聲音。一個世紀以後的改研究對象的關係、研究者的立場與革中,面對國有企業的轉制與破話語、研究者理解他者時的前見等產、資方的控制與苛待、收入分配方面,隨時保持自覺反思和多方印的不公平,工人地位日漸邊緣化,證是必要的。在《中國工人》的文本他們重新成為社會底層,他們的聲閱讀過程中,我們能夠感覺到作者音又在哪O?的敏銳和自覺。作者對於訪談對百年間,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宏象,有-明確的「主位」意識取向,大K事,面對階級力量的塑造和強研究聚焦於訪談對象的自我K事,勢話語的代言,歷史洪流中社會底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但又不局限層小人物和沉默的大多數,對於自於「底層工人」的唯一性,而是給多身的悲歡離合、顛沛流離、幸福和元聲音的共現提供了表達空間。在屈辱,他們又是如何記憶和K說訪談對象中,我們會發現幹部和工的?從人類學的凸顯主體、新社會人,工人內部的正式工、合同工和史的微觀探究到話語權的轉移和回協議工,在崗工人和退休老工,健歸、歷史K事的轉向和口述史的此康工人和傷殘工人等多種身份的存起彼伏,各個領域的學者都在為底在。但是在書的末章,作者說他層社會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K寫總想把自己變成無關緊要的『客自己的歷史而努力。人』或『旅遊者』⋯⋯由於長時期的在《中國工人》中,近百名訪談交往,我還是不幸地成了被研究者對象在安源煤礦的日常生活空間O的訴求對象」(頁451)。對作為研究扮演了各類角色:退休的老工人、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存在的「主體間舉家失業的礦工、鄉鎮企業體制下

性」而導致的研究信度問題,作者的下崗工人、安源煤礦的決策者和表露了自覺的反思意識。白領工人、生產廠區的中層幹部、

工會幹部、外來的農民工、工人階級隊伍O面的各類等級位置上的身

二 記憶與現實交織的呼聲份(正式工、合同工、協議工、臨

時工)、為退休工人爭取待遇的工

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站人代表、工人中的知識份子、深受在後殖民主義立場以其銳利的解構職業病折磨的工友等等。他們在安風格追問到:底層有自己的聲音源煤礦這個生活世界O勞作生息,嗎?底層能夠說話嗎3?在《中國工娶妻生子,生老病死,有些甚至世人》中,于建嶸問到:在一個世紀代從事煤礦職業,因此安源煤礦對以前中國近代工業發端時,工人就於他們生活的意義豐富而重大。世是社會的底層,那時他們有自己的代流傳的父輩起義的故事、安源路聲音嗎?「中國工人階級在其形成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和秋收起義廣過程之初就被一種外在的理論和需場、早年革命領袖的足È和傳說、要所困惑」(頁457),工人「是被革古舊的萍鄉煤礦小洋樓、懸掛的領命動員的對象」(頁384),而外來的袖頭像和遍布各處的宣傳標語,這革命知識份子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政些空間的歷史遺È、革命符號的象治動員,代表他們發出了奪政權、徵意義、家族和個體的生活史、工「

人階級的身份建構和歷史地位的起階級的轉變。他認為:「當一批人伏交錯,散落在安源煤礦地域、社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感區空間的每個角落。所有這一切,到並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構成了安源煤礦獨有的革命聖地地益,他們的利益與其他人不同⋯⋯方性文化,並深深銘刻在安源工人時,階級就產生了⋯⋯階級覺悟是群體的社會記憶中。把階級經歷用文化的方式加以處

《中國工人》的前兩部分中大量理,它體現在傳統習慣、價值體的口述訪談資料,折射的是底層群系、思想觀念和組織形式中。」4裴體的曲折命運和內心期冀,這些口述宜理(Elizabeth J. Perry)承續上述思史,揭開了主流話語關於工人階級路認為,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革命的宏大K事背後所遮蔽的工人生活利益和鬥爭立場的一致性並不是上世界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同時我們海罷工的唯一動力,在罷工過程也看到,歷史,在記憶中顯現和生成中,除了共產黨先進份子的意識形為當下,這是時間的弔詭。工人作態動員之外,還有地緣和幫派的力為行動主體對於明天的展望和行動量、地方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罷的取向,基於對昨天的歷史之解讀。工的形成,而非作為先進生產力隊

歷史發展到今天,紅色革命的伍的工人階級已經形成後的行動結過去和工人階級曾經的地位,與果5。這從另一個方面對影響工人在改革大潮的衝擊下落魄和悲涼的階級形成的多元因素進行了解釋。光景,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前在或明或暗的不滿和抗爭中,安源期,主要是由於革命知識份子的外煤礦的工人從遙遠的歷史記憶庫中部知識輸入、干預、學校培訓宣啟用了很多意識形態話語:先輩的傳,工人們的階級意識才初步形罷工和井岡山革命的主力軍、工人成,並意識到不僅要有組織地爭取當家作主、工人老大哥、文化大革命自己的利益,還要爭取自己的權時期工人地位高等等(頁63、201、利;不僅為了自己,還要為了全天328)。儘管建國後全面計劃體制下下受苦的人而革命。剝奪並不一定對於工人階級的體制性庇護的輝煌必然產生爭取利益、抗擊壓迫的集時代已一去不返,但是相對於當下體行動,還需要通過意識形態的宣工人日漸淪為社會底層的現狀,工傳,改變人們的觀念,形成一致的人內心深處的落差感更加反襯了往階級意識和階級利益,才能夠形成昔的美好,這同樣可以被他們啟用階級行動。至此,工人階級被建構作為維護自己權益的話語武器。這的歷史路徑得以顯現。些都在工人「以理維權」的抗爭行動今天的安源工人,在身份方中有所表現,這就是當前底層工人面,無論是崗位、合同還是工資待的聲音。他們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呼遇,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內部深聲,其中既有生存的逼迫,也有歷度分化的(頁56、128)。在抗爭行史的記憶傳承。動中,因為兒女就業、自身身份、

湯普森(Edward P. Thompson)既得利益、地位差距、歷史遺緒等從文化歷史主義的角度考察工人階種種原因,對於改革中的利益得級如何實現從「自在」階級到「自為」失,工人內部立場各異,進而導致底層的聲音與145階級的浮現相對於當下工人日漸淪為社會底層的現狀,工人內心深處的落差感更加反襯了往昔的美好,這可以被他們啟用作為維護自己權益的話語武器。這些都在工人「以理維權」的抗爭行動中有所表現,這就是當前底層工人的聲音。

146讀書:評論與思考

雖然目前工人的「以

理維權」還不是完全

意義上的階級行動,

但是不能否認它蘊涵

‹階級意識的種子。

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

建構的虛假「階級」身

份的同時,也正在通

過維護自身權益、爭

取社會地位的行動,

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

擁有自我意識和明確

身份的「自為」階級。了維權行動的分化。面對工人內部(頁466),而非「生存倫理」。因此,的身份、地位分層等諸多差異,于作者把工人的「以理維權」界定為一建嶸產生了一些疑問:鑒於安源工種「非階級行動」(頁465)。人階級內部嚴重分化,目前工人階然而,這一點是需要討論的,級還是一個整體性階級嗎?如果這討論的前提是要把歷史上被建構的個階級已經解體,那麼抗爭中形成工人階級身份和現實中圍繞利益而的主體又是誰?行動的工人階級區別開來。一方面,歷史上的工人階級是被外部力量所建構的,從來沒有獲得自身三 「迷失」後的「浮現」的獨立性,因此成為了「迷失的階級」;而另一方面,雖然工人所援于建嶸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引的「理」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但是:中國工人階級是「迷失的階級」是目前工人的「維權抗爭」行動,卻453)。早期,他們的階級意識是在共同利益的一致、抗爭行動的是被知識份子和外部力量建構出來自覺一致和組織化過程中形成的的。建國後,為了兌現革命的承(頁437-42)。諾,工人階級的身份和地位以制度進而,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對傳化的方式被確立,並作為完善國家統意識形態話語的援引,未嘗不是工業體系和經濟積累的先鋒隊伍,一種實現維權目標的理性策略選被納入全能國家的單位依附和計劃擇。因此,這依然是湯普森的主控制體系,從經濟上、政治上得到題:階級是人們在親身經歷自己的優於農民的保障。作為一個階級,歷史中確定其含義的,是在歷史實他們未曾有過自覺的、有組織的共踐行動中形成的。階級的形成不是同利益鬥爭和行動。也就是說,無一個非此即彼的質變過程,而是一論在利益上,還是在行動上,「工個因歷史條件積累而成的動態漸變

人階級」都沒有實現從「自在」到「自之產物。雖然目前工人的「以理維為」,而是外力介入和制度安排的權」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級行結果。「『工人階級』是一個政治化動,但是不能否認它是階級行動的的意識形態概念。」(頁466)。萌芽,其中蘊涵-階級意識的種

于建嶸認為,目前,工人階級子。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建構的虛在改革中已經處於劣勢的社會底層。假「階級」身份的同時,也正在通過他們的維權和抗爭的方式,已經超維護自身權益、爭取社會地位的行越了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說的動,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生存倫理」階段6,而是到了「以理意識和明確身份的「自為」階級。他維權」的階段,無論是起用過往的們不僅僅要明白自己是誰、如何建意識形態記憶話語,還是相似的生構出現在的身份,他們還要通過行存境遇,都讓他們彼此站到了一動決定自己會成為誰。在安源工人起。不同於東南亞農民那種消極的的抗爭之外,與2009年吉林「通鋼事鬥爭形式——「弱者的武器」7,安件」類似的發生在各個地方的工人維源工人是進行有理有據的抗爭。此權行動,都在說明這一點:階級正處的「以理維權」,是「政治倫理」在浮現。(頁「

146讀書:評論與思考

雖然目前工人的「以

理維權」還不是完全

意義上的階級行動,

但是不能否認它蘊涵

‹階級意識的種子。

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

建構的虛假「階級」身

份的同時,也正在通

過維護自身權益、爭

取社會地位的行動,

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

擁有自我意識和明確

身份的「自為」階級。了維權行動的分化。面對工人內部(頁466),而非「生存倫理」。因此,的身份、地位分層等諸多差異,于作者把工人的「以理維權」界定為一建嶸產生了一些疑問:鑒於安源工種「非階級行動」(頁465)。人階級內部嚴重分化,目前工人階然而,這一點是需要討論的,級還是一個整體性階級嗎?如果這討論的前提是要把歷史上被建構的個階級已經解體,那麼抗爭中形成工人階級身份和現實中圍繞利益而的主體又是誰?行動的工人階級區別開來。一方面,歷史上的工人階級是被外部力量所建構的,從來沒有獲得自身三 「迷失」後的「浮現」的獨立性,因此成為了「迷失的階級」;而另一方面,雖然工人所援于建嶸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引的「理」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但是:中國工人階級是「迷失的階級」是目前工人的「維權抗爭」行動,卻453)。早期,他們的階級意識是在共同利益的一致、抗爭行動的是被知識份子和外部力量建構出來自覺一致和組織化過程中形成的的。建國後,為了兌現革命的承(頁437-42)。諾,工人階級的身份和地位以制度進而,我們可以認為他們對傳化的方式被確立,並作為完善國家統意識形態話語的援引,未嘗不是工業體系和經濟積累的先鋒隊伍,一種實現維權目標的理性策略選被納入全能國家的單位依附和計劃擇。因此,這依然是湯普森的主控制體系,從經濟上、政治上得到題:階級是人們在親身經歷自己的優於農民的保障。作為一個階級,歷史中確定其含義的,是在歷史實他們未曾有過自覺的、有組織的共踐行動中形成的。階級的形成不是同利益鬥爭和行動。也就是說,無一個非此即彼的質變過程,而是一論在利益上,還是在行動上,「工個因歷史條件積累而成的動態漸變

人階級」都沒有實現從「自在」到「自之產物。雖然目前工人的「以理維為」,而是外力介入和制度安排的權」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級行結果。「『工人階級』是一個政治化動,但是不能否認它是階級行動的的意識形態概念。」(頁466)。萌芽,其中蘊涵-階級意識的種

于建嶸認為,目前,工人階級子。一個階級在擺脫其被建構的虛在改革中已經處於劣勢的社會底層。假「階級」身份的同時,也正在通過他們的維權和抗爭的方式,已經超維護自身權益、爭取社會地位的行越了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說的動,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擁有自我生存倫理」階段6,而是到了「以理意識和明確身份的「自為」階級。他維權」的階段,無論是起用過往的們不僅僅要明白自己是誰、如何建意識形態記憶話語,還是相似的生構出現在的身份,他們還要通過行存境遇,都讓他們彼此站到了一動決定自己會成為誰。在安源工人起。不同於東南亞農民那種消極的的抗爭之外,與2009年吉林「通鋼事鬥爭形式——「弱者的武器」7,安件」類似的發生在各個地方的工人維源工人是進行有理有據的抗爭。此權行動,都在說明這一點:階級正處的「以理維權」,是「政治倫理」在浮現。(頁「

底層的聲音與147

階級的浮現在工人群體維權行動此起彼伏的今天,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份子對於工人階級的研究,會對目前工人的行動和階級的浮現形成一種怎樣的影響呢?底層的聲音依然需要傳達和代言嗎?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反思的。


相关内容

  • 读[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有感
  • 读<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有感 一.简介与行文角度: 本书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在2001年至2005年在安源煤矿进行了以观察性访谈为基础.结合制度文本和历史文献研究的"厂矿工作",而创作的关于安源煤矿工人阶级状况的研究.于建嵘博士这本关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 ...

  • 中国革命传统探源
  • 中国革命传统探源 中国革命有其传统吗?这个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著名汉学家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在其近作<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中试图回答这一难题.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因为"文革"已成为执政党不堪回顾的丑闻,&qu ...

  •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工人运动掀起新高潮_历史教案
  • 苏州一中 薛振军 课时: 1.5课时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伟大意义:中共"二大"的召开及其制定的革命纲领: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要求学生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 ...

  • 刘少奇在安源(一) 走出安源
  • 日期:2014-6-10 15:04:23  [字体:大 中 小] 1922年9月11日,一列湖南方向开来的火车喷吐着白烟,长鸣着汽笛,缓缓驶进群山环抱中的安源车站.长长的列车刚在铿锵撞击的巨大声响中停住,一个青年人已跳出车厢门,快步向月台的出口处疾走而去. 他,二十四五岁,瘦高挺拔,长眉秀目,高鼻 ...

  • 管窥中国的中产阶层
  •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明确提出中国社会存在一个规模达8000万的中间阶层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大众,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这里提出中国式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确实已经浮现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第 ...

  • 自考[纲要]历年试题(第3章)
  • 13.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兴中会 B. 中国同盟会 C. 中华革命党 D. 中国国民党 14. 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 A. 湖南 B. 湖北 C. 广东 D. 四川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 A. ...

  • 华科马化考研真题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文档
  •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 以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主要倡导者而逐渐兴起的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文化革命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 名著与人生07
  • 日语系[1**********]肖雪豪 我看名著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梗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保尔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 ...

  • ["有态度"的文化]阅读答案
  • "有态度"的文化 单士兵 最近文化圈里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有态度".文化当然是应该"有态度"的.不过,在我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文化人,如果只是在刻意标榜自己"有态度",以显示其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其实未必是最值得激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