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注意事项14.1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注意事项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l,如果把x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 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x0,y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y0k(xx0), ⑵斜截式: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和斜率k,则直线方程为ykxb

4、l1:yk1xb1,l2:yk2xb2,①l1∥l2k1k2,b1b2; ②l1l2k1k21. 直线l1:A1xB1yC10与直线l2:A2xB2yC20的位置关系: (1)平行 A1/A2=B1/B2 注意检验 (2)垂直 A1A2+B1B2=0 5、点P(x0,y0)到直线AxByC

0的距离公式d 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

0的距离是d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 ①方程x2y2

a2b

21(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2c; ③

e=c2

b

2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 a2

=b2

+c2

aa

2、双曲线:①方程

x2y2

a2b2

1(a,b>0) 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

a

焦距为2c; 渐进线x2y2b2;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a2b20或yax

c2=a2+b2

3、抛物线 :①方程y2

=2px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 ②定义:|PF|=d焦点F(p

2

,0),

准线x=-p2;③焦半径AFxp

A2

; 焦点弦AB=x1+x2+p;

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5、注意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问题:1、

a(x,b(x

1,y1)2,y2). (1)a//bx1y(2)2x2y10;

aba

b0x1x2y1y20.

2、数量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它们的夹角为θ,则数量|a||b|cosθ叫做a与

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

b|cosx1x2y1y2 3、模的计算:|a|=a2. 算模可以先算向量的平方

4、向量的运算过程中完全平方公式等照样适用:如ab

cacb

c

三、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四、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2、向量共面定理:空间一点xy位于平面C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

C;或对空间任一定点,有x

yC;或若四点,C共面,则xyzC

,,

xyz13、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在空间任取一点,作.

a,b,则b的夹角,记作a,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a,b称为向量a,

0,.

4、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若a,b,则向量a,b

互相垂直,记作ab.

5、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则a2

bcosa,b称为a

,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cosa,

b.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6、ab等于a

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

bcosa,b的乘积. 、若a,b为非零向量,e

为单位向量,则有1eaaeacosa,e;

2abab0;3ababa与b同向

,aaa

2,a; 

aba与b反向

4cosa

,babab

;5abab.

7、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若三个向量a,b,c

不共面,则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实数组x,y,z使得

pxa

yb,

zc.8、设a

x 1,y1,z1,bx2,y2,z2,则1abx1x2,y1y2,z1z2.

2abxx12,y1y2,z1z2. 3ax1,y1,4abx

z1.

1x2y1y2z1z2.5若a、b为非零向量,则



abab0x1x2y1y2z1z20.



若,则b06

aa//

ba,7. 

12

a,A,b成等差数列

A

ab2.

y

y

z

x2.等差数列的性质: x

9cosa

,baabb.

10、x,x1,y1,z12,y2,z2,则d

11、、若直线anaa的方向向量为na,平面0,aa的法向量为a//nna,且an,则a//a//

21、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a,b

,则//a//bab,abab

0.

12、设异面直线a,b的夹角为,方向向量为a,b

,其夹角为,则有coscosabab

13、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l,平面的法向量为n

,l与所成的角为,l与n的夹角为,

则有sincoslln

n

14、设nnn

1,2是二面角l的两个面,的法向量,则向量n1,2的夹角(或其补角)

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若二面角l的平面角为,则cosn1n2

n.

1n15、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两点对应向量

的模2

计算.

16、在直线l上找一点,过定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向量为n

,则定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

dcos,n

nn

17、点是平面外一点,是平面

内的一定点,n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点到平面

的距离为dcos,n

nn

五、数列

1.等差中项的概念:

如果a,A,bA

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其中

2

(1)在等差数列an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AP

如:a1,

a3

a5

a7

,„„;

a3

a8

a13

a18

,„„;

a(3)在等差数列an中,对任意m,nN,anam(nm)dd

anm

nm(mn);

(4)在等差数列

an中,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Sn(a1an)n等差数列的前n和的求和公式:

n

2na(n1)

12d

①等差数列的前n和等于首末两项和的一半的n倍; ②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中有a1,an

,n,d,

Sn

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以求

出另外两个。 3.

Sm,S2mSm,S(k1)mSkm(kN*)

仍成等差数列,公差为m2

d(m为确定的正整数)。

anS24. 若等差数列{an}与{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

n和Sn,则b

n1

'nS2n1

5. (1)a10,d0时,Sn有最大值;a10,d0时,S

n有最小值;

(2)

Sn

最值的求法:

①若已知

Sn

,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nN);

an0an②若已知a0n,则Sn

最值时n的值(nN)可如下确定an10或an10.

6. (1)当公差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关于的一次函数,

1、四种命题:

且斜率为公差;前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为0. (2)若公差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

为常数列。

9. 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2) 通项公式:a1

na1q

n;推广ananm

mq

(q1)前n项和S

na1

na1(1qn)a1anq;(注意对公比的讨论)

1q1q(q1) (3) 等比中项:若

成等比数列,那么A叫做与的等比中项。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

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

(3)当时,则有

amanapaq

,特别地,当

时,则有.

amana2

p

(4) 若

是等比数列,则

成等比数列;若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是等比数列,且公

,则数

,„也是等比数列。

当,且

为偶数时,数

,„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

(5) 如果数列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仅

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六、常用逻辑用语:

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pq否定形式是pq;否命题是pq.命题“p或q”的否定是“p且q”;“p且q”的否定是“p或q”.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⑵或(or): 命题形式 pq;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xM,p(x); 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特称命题p:xM,p(x);

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考前寄语:①先易后难,先熟后生;②一慢一快:审题要慢,做题要快;③不能小题

难做,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④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⑤考试不怕题不会,就怕会题做不对;⑥基础题拿满分,中档题拿足分,难题力争多得分,似曾相识题力争不失分;⑦对数学解题有困难的考生的建议: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上水平,有时“放弃”是一种策略.

高二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注意事项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l,如果把x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 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x0,y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y0k(xx0), ⑵斜截式: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和斜率k,则直线方程为ykxb

4、l1:yk1xb1,l2:yk2xb2,①l1∥l2k1k2,b1b2; ②l1l2k1k21. 直线l1:A1xB1yC10与直线l2:A2xB2yC20的位置关系: (1)平行 A1/A2=B1/B2 注意检验 (2)垂直 A1A2+B1B2=0 5、点P(x0,y0)到直线AxByC

0的距离公式d 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

0的距离是d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 ①方程x2y2

a2b

21(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2c; ③

e=c2

b

2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 a2

=b2

+c2

aa

2、双曲线:①方程

x2y2

a2b2

1(a,b>0) 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

||PF1|-|PF2||=2a

a

焦距为2c; 渐进线x2y2b2;④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a2b20或yax

c2=a2+b2

3、抛物线 :①方程y2

=2px注意还有三个,能区别开口方向; ②定义:|PF|=d焦点F(p

2

,0),

准线x=-p2;③焦半径AFxp

A2

; 焦点弦AB=x1+x2+p;

4、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5、注意解析几何与向量结合问题:1、

a(x,b(x

1,y1)2,y2). (1)a//bx1y(2)2x2y10;

aba

b0x1x2y1y20.

2、数量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它们的夹角为θ,则数量|a||b|cosθ叫做a与

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

b|cosx1x2y1y2 3、模的计算:|a|=a2. 算模可以先算向量的平方

4、向量的运算过程中完全平方公式等照样适用:如ab

cacb

c

三、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四、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

2、向量共面定理:空间一点xy位于平面C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

C;或对空间任一定点,有x

yC;或若四点,C共面,则xyzC

,,

xyz13、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在空间任取一点,作.

a,b,则b的夹角,记作a,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a,b称为向量a,

0,.

4、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和b,若a,b,则向量a,b

互相垂直,记作ab.

5、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则a2

bcosa,b称为a

,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cosa,

b.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6、ab等于a

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

bcosa,b的乘积. 、若a,b为非零向量,e

为单位向量,则有1eaaeacosa,e;

2abab0;3ababa与b同向

,aaa

2,a; 

aba与b反向

4cosa

,babab

;5abab.

7、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若三个向量a,b,c

不共面,则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实数组x,y,z使得

pxa

yb,

zc.8、设a

x 1,y1,z1,bx2,y2,z2,则1abx1x2,y1y2,z1z2.

2abxx12,y1y2,z1z2. 3ax1,y1,4abx

z1.

1x2y1y2z1z2.5若a、b为非零向量,则



abab0x1x2y1y2z1z20.



若,则b06

aa//

ba,7. 

12

a,A,b成等差数列

A

ab2.

y

y

z

x2.等差数列的性质: x

9cosa

,baabb.

10、x,x1,y1,z12,y2,z2,则d

11、、若直线anaa的方向向量为na,平面0,aa的法向量为a//nna,且an,则a//a//

21、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a,b

,则//a//bab,abab

0.

12、设异面直线a,b的夹角为,方向向量为a,b

,其夹角为,则有coscosabab

13、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l,平面的法向量为n

,l与所成的角为,l与n的夹角为,

则有sincoslln

n

14、设nnn

1,2是二面角l的两个面,的法向量,则向量n1,2的夹角(或其补角)

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若二面角l的平面角为,则cosn1n2

n.

1n15、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两点对应向量

的模2

计算.

16、在直线l上找一点,过定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向量为n

,则定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

dcos,n

nn

17、点是平面外一点,是平面

内的一定点,n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点到平面

的距离为dcos,n

nn

五、数列

1.等差中项的概念:

如果a,A,bA

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其中

2

(1)在等差数列an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AP

如:a1,

a3

a5

a7

,„„;

a3

a8

a13

a18

,„„;

a(3)在等差数列an中,对任意m,nN,anam(nm)dd

anm

nm(mn);

(4)在等差数列

an中,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Sn(a1an)n等差数列的前n和的求和公式:

n

2na(n1)

12d

①等差数列的前n和等于首末两项和的一半的n倍; ②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通项公式中有a1,an

,n,d,

Sn

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以求

出另外两个。 3.

Sm,S2mSm,S(k1)mSkm(kN*)

仍成等差数列,公差为m2

d(m为确定的正整数)。

anS24. 若等差数列{an}与{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

n和Sn,则b

n1

'nS2n1

5. (1)a10,d0时,Sn有最大值;a10,d0时,S

n有最小值;

(2)

Sn

最值的求法:

①若已知

Sn

,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nN);

an0an②若已知a0n,则Sn

最值时n的值(nN)可如下确定an10或an10.

6. (1)当公差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关于的一次函数,

1、四种命题:

且斜率为公差;前和是关于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为0. (2)若公差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则

为常数列。

9. 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2) 通项公式:a1

na1q

n;推广ananm

mq

(q1)前n项和S

na1

na1(1qn)a1anq;(注意对公比的讨论)

1q1q(q1) (3) 等比中项:若

成等比数列,那么A叫做与的等比中项。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

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

(3)当时,则有

amanapaq

,特别地,当

时,则有.

amana2

p

(4) 若

是等比数列,则

成等比数列;若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是等比数列,且公

,则数

,„也是等比数列。

当,且

为偶数时,数

,„是常数数列0,它不是等比数列。

(5) 如果数列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

是非零常数数列,故常数数列仅

是此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六、常用逻辑用语:

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pq否定形式是pq;否命题是pq.命题“p或q”的否定是“p且q”;“p且q”的否定是“p或q”.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⑵或(or): 命题形式 pq;真真真真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真假假真假 假真假真真 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xM,p(x); 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特称命题p:xM,p(x);

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考前寄语:①先易后难,先熟后生;②一慢一快:审题要慢,做题要快;③不能小题

难做,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④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⑤考试不怕题不会,就怕会题做不对;⑥基础题拿满分,中档题拿足分,难题力争多得分,似曾相识题力争不失分;⑦对数学解题有困难的考生的建议: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上水平,有时“放弃”是一种策略.


相关内容

  • 高三全年规划
  • 决战2014高考全年冲刺规划(中学数学) 月份学习阶段季度 4月 5月(五一长假) 高二阶段 春季 5月3套供题(市教科院) 全年热点大事记 高三四月调考 武昌区供题 6月(高考)高二升入高三 7月(暑假) 暑期 高考高二升入高三 各批次分数线及高考分数公布 高招咨询会 高校招生录取 高考录取通知书 ...

  • 期末考试动员会讲话稿
  •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是第22周,高二将于7月4.5日进行联考.高一将于7月9.10.11三天进行期末联考.高二考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门:高一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我相信各学科都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提高复习效果,保证期末考试能够圆满完成,在 ...

  • 高一培养方案
  • 高中一年级学生 天材教育成功培养手册 目 录 一. 高一年级各科目重难点分析 1. 数学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2. 物理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3. 英语上下册知识重难点分析 4. 化学.语文重难点分析 二. 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一. 二. 三. 三.高一年级各科目学习方法指导 1. 高一年级数 ...

  • 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 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高一的学习方法有可能不适应高二.进入高二,学生要善于总结,以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学习.如果说高一是适应期,那么高二就是巩固期,只有高一高二相互配合才能够为高三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丁博士就来给您介绍一下高二如何学好数理化和生物. 名师谈高二理科的学习方法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 ...

  • 高二的第一学期总结
  • 高二学期总结 高二的第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这半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在过去半年的内,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头也不回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 ...

  • 2009年学校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意见,牢固确立“素质为本、质量立校”的观念,继续以“规范教学过程、细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团结一致、细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本学期各项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

  • 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一、情况分析   上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初中各年级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总分平均分都位于市所有参考学校首位,单科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部分列市前二名,初二数学、初三英语、物理、政治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列市第一名。高一、高二市统考总分合 ...

  • 2008年工作计划书
  • 上学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xx年高考上省大专线103人,上本科线30人,上重点线3人;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全科合格率、全科优秀率以及单科两率的排名均列全市64所参考学校的第一位;高一市统考总分平均分名列市同类学校的第一 ...

  • 2007年一中教学工作计划
  • 上学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高考上省大专线103人,上本科线30人,上重点线3人;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全科合格率、全科优秀率以及单科两率的排名均列全市64所参考学校的第一位;高一市统考总分平均分名列市同类学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