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李晓燕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下面,我着重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哲学对科学的作用,这也是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的一个侧面。

一、哲学是科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

“哲学”的“哲”在汉语中有觉悟、智慧之意,这与西文中的“爱智慧”的说法非常接近。哲学本身就出于人类爱智之天性,它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其自觉无知,遂生起自觉求知的要求,从而人类变得好问好学,并有了学问,哲学也由此产生。因此哲学是人类从蒙昧无知时代进入自觉无知时代的产物。古希腊人将人类的一切学问统命名为哲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哲学本来就代表着学问,代表着自觉无知的人类的好问好学。

科学的产生则源于哲学的发展,有人说科学曾胚胎、成长于哲学的母腹之中,这种说法也是比较贴切的。当人类的学问(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知识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即人类终于又意识到了自己以往所知非实知,以其自觉无实知,人类遂变得好实问实学了,由此人类开始有了实事求是之学,既科学。近代,科学逐渐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并分化、衍生出门类众多、学科分支繁茂的专业。

无论是孕育还是分化,哲学和科学都把自己的活动理解为一个无有穷期的过程,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共性所在。而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所追求的是非经验的形而上之虚知,即基于理论和逻辑的推求虚知;科学所追求的

是经验的形而下之实知,即基于实践和经验的追求实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也可以说,哲学是道学,科学是器学。哲学运用逻辑、演绎、推理、思辨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哲学知识,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科学运用实验观察、分解、分析的方法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哲学侧重于透视人类的生存,科学重在解决或者方便人类的生活。哲学功在觉悟,科学旨在认识。

由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是先有哲学而后有科学,它们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先后阶段。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上的先在者亦必是逻辑上的先在者。故在科学与哲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哲学既是科学的历史前提,也是科学的逻辑前提。

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可见,科学就是从形而下的自然之器(自然现象)中去寻求形而上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由此而产生关于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的虚知——科学假

说,而科学赖以作为逻辑前提的虚知(即科学假说)是来自于哲理探索。

科学作为一种求知活动而言,它的历史前提是追求科学假说的哲学活动;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言,它的逻辑前提是作为哲学活动之产物的科学假说。这意味着在科学与哲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对科学的意义就在于为科学构建其逻辑前提。科学活动本质上是在自觉其逻辑前提为虚知的情况下,去从事将其虚知转化为实知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无限的科学活动而言,乃是不断由虚知向实知转化的过程;相对有限的科学活动而言,则是由某个虚知向某个实知转化的过程。

哲学为科学构建其前提的工作,实质上是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求其内在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接触和感知自然物的经验活动为基础的,而这种经验活动只是为哲学构建了其思维的对象(感性材料),而关于这个对象的哲学思维则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理论——这种理论或是来自于以往的科学,或是来自于以往的哲学。探求自然之道就是根据既有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即总要以某些逻辑推断的主观联系来代替尚未实知的客观联系。而依据

一定的理论,通过逻辑推断来把握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正是哲学思维的本质特点。由此得出的结论虽是虚知,却为科学追求实知的活动确立了一个逻辑前提。

二、哲学对科学有指导作用。

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消极的指导作用。对科学起积极指导作用的哲学,首先是唯物主义哲学。被后人称为“自然哲学”的古希腊物理学,是西方科学的原始形态,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动力和观念基础是朴素唯物主义。显然这是哲学对科学所起的积极指导作用。而唯心主义则指导人们开展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使他们离开古典物理学研究的轨道,这对于古典物理学的发展来说显然具有消极意义,是为哲学对科学的消极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却使古希腊智者的论辩术最终发展成为逻辑学,到亚里士多德时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三段论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后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的认识工具,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唯心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乃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对一门科

学有积极的一面,对另一门科学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可谓此消彼长。所以对科学纯粹起积极作用而无消极作用,或对科学只起消极作用而没有积极作用的哲学,是不存在的。除非其这种哲学不是具体的哲学活动而只是哲学的绝对理念。

近现代科学的思维工具,除了传统的三段论逻辑,还有为培根称作“新工具”,系统地加以阐述的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科学时代科学地认识世界过程中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以这样说,没有归纳逻辑,就没有近现代的实证科学。而这套归纳逻辑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通过对传统逻辑学以及运用它的逻辑规则来进行唯物主义批判和对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归纳活动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唯物主义以其对思维“新工具”的产生所起的关键作用,又一次显示了它对科学的积极指导作用。

以培根的“新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人类的知识发展进入到实验科学时代或实证科学时代。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时代的科学活动在整个17-18世纪乃至于到19世纪初期还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直到马克思和孔德时代才达到了自觉的状态,特别是哲学家孔德,明确地提出了“实

证的科学时代”的概念,这一科学概念是他在对这个阶段上的科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哲学概括,实质上是关于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科学的一种哲学观念和科学原则,这种哲学观念和科学原则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按照实证法的基本要求去从事科学研究,对于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实证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臵疑的积极作用。这是科学时代的哲学对科学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的一个典型例证。

由哲学与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是不容臵疑的,正如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臵疑一样。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并非总能清醒地意识到哲学对科学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因为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某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和办法,恰恰就是从一些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哲学原则经由某些中间环节转化而来的。这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总能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这只是由于科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规则了,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似乎不再与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有什么联系,而仅仅是其生活常识和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做法和办法,但这决不能否认科学在

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否定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是实践观上的经验主义;而否定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就是科学观上的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实践观,必然导致拒斥科学知识而迷信实践经验,单纯依靠个人生活经验和世代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去从事那区别于科学实践的常识实践。这种实践形式使人类知识的增长极其缓慢,由此也导致了人类文明长期缓慢地发展。

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必然导致拒斥哲学理论而迷信科学知识,单纯地依靠个人科学知识和世代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去从事那区别于哲学科学的常识科学。这种科学活动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拒斥哲学理论而轻视或忽视对既有科学知识进行抽象与概括,因而无以创建关于科学的哲学概念与哲学理论,从而不能为科学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新的科学原则,也会延缓科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现时代哲学与科学相辅相成,哲学如果结合科学的发展,总结科学成果,会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倘若脱离科学发展而埋首于历史的哲学书海中,不仅对科学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消极的引导甚至阻碍科学的发展创新。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李晓燕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下面,我着重从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哲学对科学的作用,这也是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的一个侧面。

一、哲学是科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

“哲学”的“哲”在汉语中有觉悟、智慧之意,这与西文中的“爱智慧”的说法非常接近。哲学本身就出于人类爱智之天性,它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其自觉无知,遂生起自觉求知的要求,从而人类变得好问好学,并有了学问,哲学也由此产生。因此哲学是人类从蒙昧无知时代进入自觉无知时代的产物。古希腊人将人类的一切学问统命名为哲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哲学本来就代表着学问,代表着自觉无知的人类的好问好学。

科学的产生则源于哲学的发展,有人说科学曾胚胎、成长于哲学的母腹之中,这种说法也是比较贴切的。当人类的学问(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知识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即人类终于又意识到了自己以往所知非实知,以其自觉无实知,人类遂变得好实问实学了,由此人类开始有了实事求是之学,既科学。近代,科学逐渐从哲学中脱胎出来,并分化、衍生出门类众多、学科分支繁茂的专业。

无论是孕育还是分化,哲学和科学都把自己的活动理解为一个无有穷期的过程,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共性所在。而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在于:哲学所追求的是非经验的形而上之虚知,即基于理论和逻辑的推求虚知;科学所追求的

是经验的形而下之实知,即基于实践和经验的追求实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也可以说,哲学是道学,科学是器学。哲学运用逻辑、演绎、推理、思辨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哲学知识,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科学运用实验观察、分解、分析的方法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哲学侧重于透视人类的生存,科学重在解决或者方便人类的生活。哲学功在觉悟,科学旨在认识。

由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是先有哲学而后有科学,它们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先后阶段。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上的先在者亦必是逻辑上的先在者。故在科学与哲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哲学既是科学的历史前提,也是科学的逻辑前提。

亚里士多德曾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可见,科学就是从形而下的自然之器(自然现象)中去寻求形而上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由此而产生关于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的虚知——科学假

说,而科学赖以作为逻辑前提的虚知(即科学假说)是来自于哲理探索。

科学作为一种求知活动而言,它的历史前提是追求科学假说的哲学活动;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言,它的逻辑前提是作为哲学活动之产物的科学假说。这意味着在科学与哲学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对科学的意义就在于为科学构建其逻辑前提。科学活动本质上是在自觉其逻辑前提为虚知的情况下,去从事将其虚知转化为实知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无限的科学活动而言,乃是不断由虚知向实知转化的过程;相对有限的科学活动而言,则是由某个虚知向某个实知转化的过程。

哲学为科学构建其前提的工作,实质上是从自然现象中去寻求其内在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接触和感知自然物的经验活动为基础的,而这种经验活动只是为哲学构建了其思维的对象(感性材料),而关于这个对象的哲学思维则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理论——这种理论或是来自于以往的科学,或是来自于以往的哲学。探求自然之道就是根据既有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即总要以某些逻辑推断的主观联系来代替尚未实知的客观联系。而依据

一定的理论,通过逻辑推断来把握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正是哲学思维的本质特点。由此得出的结论虽是虚知,却为科学追求实知的活动确立了一个逻辑前提。

二、哲学对科学有指导作用。

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两种情况:积极的指导作用和消极的指导作用。对科学起积极指导作用的哲学,首先是唯物主义哲学。被后人称为“自然哲学”的古希腊物理学,是西方科学的原始形态,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动力和观念基础是朴素唯物主义。显然这是哲学对科学所起的积极指导作用。而唯心主义则指导人们开展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使他们离开古典物理学研究的轨道,这对于古典物理学的发展来说显然具有消极意义,是为哲学对科学的消极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研究,却使古希腊智者的论辩术最终发展成为逻辑学,到亚里士多德时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三段论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后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现实世界的重要的认识工具,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唯心主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乃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对一门科

学有积极的一面,对另一门科学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可谓此消彼长。所以对科学纯粹起积极作用而无消极作用,或对科学只起消极作用而没有积极作用的哲学,是不存在的。除非其这种哲学不是具体的哲学活动而只是哲学的绝对理念。

近现代科学的思维工具,除了传统的三段论逻辑,还有为培根称作“新工具”,系统地加以阐述的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科学时代科学地认识世界过程中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以这样说,没有归纳逻辑,就没有近现代的实证科学。而这套归纳逻辑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通过对传统逻辑学以及运用它的逻辑规则来进行唯物主义批判和对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归纳活动进行哲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唯物主义以其对思维“新工具”的产生所起的关键作用,又一次显示了它对科学的积极指导作用。

以培根的“新工具”的发明为标志,人类的知识发展进入到实验科学时代或实证科学时代。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时代的科学活动在整个17-18世纪乃至于到19世纪初期还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直到马克思和孔德时代才达到了自觉的状态,特别是哲学家孔德,明确地提出了“实

证的科学时代”的概念,这一科学概念是他在对这个阶段上的科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哲学概括,实质上是关于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科学的一种哲学观念和科学原则,这种哲学观念和科学原则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按照实证法的基本要求去从事科学研究,对于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实证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容臵疑的积极作用。这是科学时代的哲学对科学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的一个典型例证。

由哲学与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是不容臵疑的,正如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容臵疑一样。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并非总能清醒地意识到哲学对科学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因为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某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和办法,恰恰就是从一些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哲学原则经由某些中间环节转化而来的。这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总能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这只是由于科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规则了,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似乎不再与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有什么联系,而仅仅是其生活常识和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一些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做法和办法,但这决不能否认科学在

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否定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是实践观上的经验主义;而否定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就是科学观上的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实践观,必然导致拒斥科学知识而迷信实践经验,单纯依靠个人生活经验和世代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去从事那区别于科学实践的常识实践。这种实践形式使人类知识的增长极其缓慢,由此也导致了人类文明长期缓慢地发展。

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必然导致拒斥哲学理论而迷信科学知识,单纯地依靠个人科学知识和世代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去从事那区别于哲学科学的常识科学。这种科学活动因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拒斥哲学理论而轻视或忽视对既有科学知识进行抽象与概括,因而无以创建关于科学的哲学概念与哲学理论,从而不能为科学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新的科学原则,也会延缓科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现时代哲学与科学相辅相成,哲学如果结合科学的发展,总结科学成果,会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倘若脱离科学发展而埋首于历史的哲学书海中,不仅对科学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会消极的引导甚至阻碍科学的发展创新。


相关内容

  • 哲学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教案.讲稿
  •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框 教案 [教学内容]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 .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

  • 哲学概论名词解释判断
  • 名词解释. 1.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显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它是是知识.才能的升华(基于知识.显于才能)是知识和才能的统筹. 2.时代精神:是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意志.要求.愿望和理想.是一定时期生活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人们 ...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一.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 ...

  •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相对哲学而言,科学又称 ...

  • 哲学第一课
  • 哲学生活第一课 一.单项选择题 1.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正是一些官员成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这说明 ( ) A.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 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 ...

  •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点2.什么是哲学? ...

  • 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 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表现.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只会进一步论证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体系.而发展的马克思主 ...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自然课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自然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院 系: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班 级: XXXX 学 号: XXXXX 工程硕士生: XXX 工程领域: XXXX 课程导师: XXX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7年6月 A D ...

  •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案
  •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 2课时 主编:卢凌云 审核:政治组 时间:2011-8-31 [课前预习要求]了解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理解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 ...

  • 形而上学概论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