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贷款罪法律适用之探讨-毕业论文

诈骗贷款罪法律适用之探讨

摘要:诈骗贷款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可以听到的一个特殊罪名,那么这个罪名如何界定,构成本罪如何进行司法处理,现实中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内容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文研究旨在结合诈骗贷款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其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系统介绍,理清本罪构成后,引入典型案例,明确在司法中诈骗贷款本罪与非罪的界定问题。对诈骗贷款与贷款诈骗罪进行区分,特别明确在出现交叉情况如何处置。对诈骗贷款行为构成后其他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置进行探讨,希望可以较为全面地对诈骗贷款罪形成一个系统认识。 关键词:诈骗贷款;罪名;主客观;司法认定

目 录

一、引言 . .................................................................................................... 3

二、诈骗贷款罪主客观构方面的界定 .................................................... 3

(一)诈骗贷款罪主观要素 .................................................................... 3

(二)诈骗贷款罪客观要素 .................................................................... 4

三、诈骗贷款罪的司法认定 .................................................................... 5

(一)诈骗贷款罪的罪与非罪的认定 .................................................... 5

(二)诈骗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 ................................................ 7

(三)若用于高利转贷的法律竞合与处理 ............................................ 9

四、总结 . .................................................................................................. 12

参考文献: . .............................................................................................. 13

一、引言

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中正式设立了诈骗(骗取)贷款罪,该罪名强调主观上含有诈骗贷款罪的动机行为人以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并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违法行为。

该罪名的设置是为打击滥用贷款的行为,保护借款人权益。随着我国国内贷款渠道的多元化、贷款使用的监管更加困难和复杂,诈骗贷款罪的定罪处罚等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民间借贷领域、P2P 借贷领域等的一些符合诈骗贷款的情形并没有完全纳入诈骗贷款罪,这就影响了该罪法律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贷款诈骗、高利转贷罪等与诈骗贷款罪在要件上非常接近,但是其定性与量刑差异较大,我们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和合理辨析、适用。

二、诈骗贷款罪主客观方面的界定

(一)诈骗贷款罪主观要素

1. 以套取贷款为主观目的

依据《刑法》175条之一,其主观上含有诈骗贷款罪的动机行为人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可见,其是故意的,以套取贷款为目的而不足以非法获取贷款为目的。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贷款中请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审查贷款用途。因此,行为人为了掩盖其高利转贷的意图必定要编造贷款的用途,这里也就必然要有虚构实事、隐瞒真相的行为。可见“套取”也是一种欺骗行为。既然“诈骗”行为和“套取”行为都是虚构实事、隐瞒真相,那么二者有何区别? 本人赞同刘宪权教授的观点,其诈骗行为与套取行为并无本质的区别。

只是采用“套取”是因为诈骗贷款罪这条罪名还包括了信用证、保函骗取对象,对于其中有些对象用“套取”的手段显然很难讲的通。所以诈骗贷款行为与

诈骗贷款罪法律适用之探讨

摘要:诈骗贷款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可以听到的一个特殊罪名,那么这个罪名如何界定,构成本罪如何进行司法处理,现实中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内容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文研究旨在结合诈骗贷款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其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系统介绍,理清本罪构成后,引入典型案例,明确在司法中诈骗贷款本罪与非罪的界定问题。对诈骗贷款与贷款诈骗罪进行区分,特别明确在出现交叉情况如何处置。对诈骗贷款行为构成后其他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置进行探讨,希望可以较为全面地对诈骗贷款罪形成一个系统认识。 关键词:诈骗贷款;罪名;主客观;司法认定

目 录

一、引言 . .................................................................................................... 3

二、诈骗贷款罪主客观构方面的界定 .................................................... 3

(一)诈骗贷款罪主观要素 .................................................................... 3

(二)诈骗贷款罪客观要素 .................................................................... 4

三、诈骗贷款罪的司法认定 .................................................................... 5

(一)诈骗贷款罪的罪与非罪的认定 .................................................... 5

(二)诈骗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 ................................................ 7

(三)若用于高利转贷的法律竞合与处理 ............................................ 9

四、总结 . .................................................................................................. 12

参考文献: . .............................................................................................. 13

一、引言

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中正式设立了诈骗(骗取)贷款罪,该罪名强调主观上含有诈骗贷款罪的动机行为人以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并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违法行为。

该罪名的设置是为打击滥用贷款的行为,保护借款人权益。随着我国国内贷款渠道的多元化、贷款使用的监管更加困难和复杂,诈骗贷款罪的定罪处罚等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民间借贷领域、P2P 借贷领域等的一些符合诈骗贷款的情形并没有完全纳入诈骗贷款罪,这就影响了该罪法律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贷款诈骗、高利转贷罪等与诈骗贷款罪在要件上非常接近,但是其定性与量刑差异较大,我们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和合理辨析、适用。

二、诈骗贷款罪主客观方面的界定

(一)诈骗贷款罪主观要素

1. 以套取贷款为主观目的

依据《刑法》175条之一,其主观上含有诈骗贷款罪的动机行为人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可见,其是故意的,以套取贷款为目的而不足以非法获取贷款为目的。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贷款中请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审查贷款用途。因此,行为人为了掩盖其高利转贷的意图必定要编造贷款的用途,这里也就必然要有虚构实事、隐瞒真相的行为。可见“套取”也是一种欺骗行为。既然“诈骗”行为和“套取”行为都是虚构实事、隐瞒真相,那么二者有何区别? 本人赞同刘宪权教授的观点,其诈骗行为与套取行为并无本质的区别。

只是采用“套取”是因为诈骗贷款罪这条罪名还包括了信用证、保函骗取对象,对于其中有些对象用“套取”的手段显然很难讲的通。所以诈骗贷款行为与


相关内容

  •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问题探讨(学年论文)
  • 商业银行票据管理问题探讨 --以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为例 [摘 要]:本文通过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隐射商业银行票据管理中存在问题,从国家票据法对票据法相关规定入手,着重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内特征并分析它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罗列了商业银行票据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字]:齐鲁银行事件 商业银行 ...

  •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北京大学(深圳柏泰)法律本科毕业论文 部分题目参考范围 民法部分 6. 1. 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7. 2. 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 8. 3. 法人人格论 9. 4. 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 10. 5.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1. 6. 略论无效民事行为 12. 7. 效力未定行为之研究 ...

  •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之认定
  •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之认定 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所谓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各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的效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理论界对此问题较少涉及,但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8  | 文章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法(200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国地方各中级人民法院,各大单 ...

  •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案件界定交织与处理机制探析
  •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案件界定交织与处理机制探 析 [论文概要]:合同诈骗是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犯罪形式,由于此类诈骗犯 罪是利用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往往 与经济合同违约纠缠不清,并交织在一起.一般说来,合同诈骗的犯罪构成是 二者之间的界限.但考虑到我国正处丁•经济 ...

  • 论集资诈骗罪
  • [摘要]集资诈骗罪一种严重危害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我国刑法早在1997年就对该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处罚,但是由于法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资诈骗行为未能得到罚当其罪的处罚.本文以吴英集资诈骗罪为例,谈一点自己对该罪行的认识.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完善 刑法第192条是1997年以来 ...

  • [罪名分析]罪名解析: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
  • [罪名分析]罪名解析: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 转自http://news.9ask.cn/xsbh/tjzs/201011/935397.shtml 谢谢!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 415 更新时间: [提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罪名分析罪名解析: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的规范罪名 ...

  • 法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 法理学毕业论文选题 1. 法治是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2. 略论我国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 3. 法社会学视野下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4. 完善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 5. 在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和谐社会与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7. 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积极 ...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作者:石雯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 要 金融诈骗犯罪,作为最常见的经济犯罪,研究其犯罪目的对司法实践中认定金融诈骗罪意义重大.其中,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主观要件,其主观方面也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关键词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 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