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14级土木工程4班 刘堃 141110413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我认为这是庄子对辩论存在的一种消极看法,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是有关系的。他处于那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社会,到处都充满诡诈的辩论。就如当时强大的国家在攻打弱小的国家时,明明是不义的侵略战争,像强盗的行为一样,但却总有理由说自己是仁义之师,因为看到弱小的那一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施行仁义、虐待百姓,因而为解救百姓而出兵攻打他。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糊弄孩子的话,就算是,那也不是你诸侯国擅作主张攻打的,怎么说也应由周天子发话。所以说你不过是在强辞夺理罢了,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的表现。这也许是庄子否定辩论的原因之一。也许在庄子看来,他认为一切的欺诈与弱肉强食都与智巧的辩论有关,所以庄子才会对这些东西如此大加鞭鞑。

如果我们再试想一下,把这一切都忽略,但是那些人的野心依旧不变,即使没有这些辩论与智巧的存在,我想他们又会寻找其它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若一竿子打死地否定辩论存在的价值,既不可取也不明智。就如在对一些重大的事情进行决策时,利用辩论来探讨利弊得失,并以此来作出决策,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对此庄子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笼里虽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因此顺应自然的禀赋才是身心最大的快乐。就如我们终究还是渴望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这正是顺应自然禀赋的一种表现啊。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至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呢!——《人间世》。无用的用处是我们

平常的人所看不到的。老虎被人捕杀,是因其虎皮的用处;鹿被人捕杀,因其药用的用处;大象被人捕杀,因其象牙的用处……说不尽啊,用处大的却因此而受迫害,这也许就是用处的害处吧,而那些无用处的却因此而得以终享天年,这就是没有用处的最大用处了。而“神人”正是明白无用的用处,因而可以安然处世而不受其害。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如老虎、鹿、大象一样受其害。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

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庄子》读后感

14级土木工程4班 刘堃 141110413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我认为这是庄子对辩论存在的一种消极看法,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是有关系的。他处于那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社会,到处都充满诡诈的辩论。就如当时强大的国家在攻打弱小的国家时,明明是不义的侵略战争,像强盗的行为一样,但却总有理由说自己是仁义之师,因为看到弱小的那一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施行仁义、虐待百姓,因而为解救百姓而出兵攻打他。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糊弄孩子的话,就算是,那也不是你诸侯国擅作主张攻打的,怎么说也应由周天子发话。所以说你不过是在强辞夺理罢了,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的表现。这也许是庄子否定辩论的原因之一。也许在庄子看来,他认为一切的欺诈与弱肉强食都与智巧的辩论有关,所以庄子才会对这些东西如此大加鞭鞑。

如果我们再试想一下,把这一切都忽略,但是那些人的野心依旧不变,即使没有这些辩论与智巧的存在,我想他们又会寻找其它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若一竿子打死地否定辩论存在的价值,既不可取也不明智。就如在对一些重大的事情进行决策时,利用辩论来探讨利弊得失,并以此来作出决策,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对此庄子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笼里虽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因此顺应自然的禀赋才是身心最大的快乐。就如我们终究还是渴望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这正是顺应自然禀赋的一种表现啊。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至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呢!——《人间世》。无用的用处是我们

平常的人所看不到的。老虎被人捕杀,是因其虎皮的用处;鹿被人捕杀,因其药用的用处;大象被人捕杀,因其象牙的用处……说不尽啊,用处大的却因此而受迫害,这也许就是用处的害处吧,而那些无用处的却因此而得以终享天年,这就是没有用处的最大用处了。而“神人”正是明白无用的用处,因而可以安然处世而不受其害。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如老虎、鹿、大象一样受其害。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

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相关内容

  • 于丹读后感
  •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 ...

  • 庄子秋水读后感
  •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一:庄子秋水>读后感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 ...

  • 逍遥游读后感
  • <逍遥游> --庄子心中的天地 "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 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胡文英 生于战乱年代,不与名利所羁,逍遥荡然于天地. 以"鲲""鹏"&qu ...

  • [逍遥游]读后感
  • 浅谈<逍遥游> 人文院旅游管理132班 马悦 庄子内篇,<逍遥游>为第一.可以说,此篇乃庄子之哲思代表,后六篇均可谓发端于此.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 ...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摘要: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渐渐开始对中国的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 ...

  • 陈军荣读书感悟[庄子]逍遥游
  • 乘 物 以 游 心 -------<庄子>读后感 郑州96中 陈军荣 我喜欢于丹,于丹喜欢庄子,我在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又在寒假中阅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于丹用优美睿智的语言为我们解读<庄子>,她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思考 ...

  • 庄子心得(1)
  • <庄子心得>读后感 俗话说,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庄子是教我们"放得下"的学问,教我们放下心灵的包袱,教我们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教我们快乐的学问,教我们享受"精神生活富足"的快乐.教我们方法论的学问,教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办事游刃有余.教我们与自然和谐,走 ...

  • [秋水]教学设计3
  • 华兴中学王海军 教学目的: 1.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 ...

  •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