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的含义和结构

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EVol1211No11Mar12005 

元认知的含义和结构

姚景照,黄开亮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自Flavell在1976年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之后,近三十年来,对元认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

文在综合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元认知的概念和要素,有其理论价值并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元;元认知;元认

中图分类号:B8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5)01-0039-03

  关于元认知的思想尽管源远流长,但元认知这

[1]

一术语使用的历史并不久长。元认知的概念首次是由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其后近三十年来,对元认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元认知的含义、要素,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看法。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理解元认知这一概念,本文将对有关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11元认知定义

111 关于元认知定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进行对比来揭示其含义“: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

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

[3](P725)

的监测,控制和理解。”。

我国学者也对此作了深入地探讨。刘范(1984)认为元认知在实质上与我国心理学界在五十年代讨论的意识的自觉性、能动性相近,指的就是人能认识自己的认知活动,人能自己指导自己的认知活动。朱智贤(1986)认为思维心理结构中有一个监控结构,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董奇在《论元认知》一文中指出,元认知实质就是人对元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4]这是目前为大家所接受的看法。112 我们的观点

我们倾向认为,元认知应该这样来定义:元认知是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11211 为什么不把它定义为是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即”认知的认知”?

的确,这样定义倒是方便的做法,许多学者这样去定义也是有很多理由的。理由之一可以从“元”的概念的由来说明。关于“元”的概念,产生于对内省

[5]

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lfreTars2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

(metawhatever”认为,元□即关于□的□“refersto)。“whateveraboutwhatever”因此,把元认知定义为

元认知概念至今并没能得到明确地确定。对不

同的人而言,元认知具有不同的含义,诚如Reder所言:这种现象可能和此概念正在不断发展有关。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曾两次对元认知的概念进行界定。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同时他又认为,元认知也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

[2]

动。”事实上,其它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A1Brown与L1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Yussen认为“,宽泛地讲,元认知可认为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或理解过程”。Weinert将元认知描述为“第二层次的认知:对思维的

思维,关于知识的知识,对活动的反省”。Patricia认为“,元认知指关于心智运作的任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运作的导向过程”。Sternberg通过将元认知与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姚景照(1970-),男,河南孟州人,河南大学教科院心理系200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39・

关于认知的认知倒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元”在英文中是“meta”一词,含义甚多。最早使用“meta”一词的,大概要数公元前1世纪古

[6]

希腊的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sRhodios)了。安德罗尼柯以精心编定、注释、出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闻名。他在校勘、整理亚氏著作中,发现了一本文集,这本文集不同于亚氏论述自然现象的或有形物体的有关学问———物理学,而是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它抽象道理的。安德罗尼柯将之进行了命名,其拉丁文为tametataphysica,略去冠词,即为meta2physica。人们自此用metaphysica一词来表示亚里士

说,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过

[2]程。我们也认为,元认知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不断

进行着的心理活动或过程,而知识是静态的,是作为认知产生和积累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知识和元认知的其它的过程如体验、监控并列是不妥的。元认知更应去研究知识的获得过程,即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1213 定义中所言的“其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

程”还包括哪些呢?

我们认为,定义中所言的“其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还包括其它所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主体在以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认知时,即在元水平上进行认知时,必然有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的产生和相伴发生。这些都应该统一在元认知的概念之下,作为元认知的内容进行研究。21元认知的结构

多德著作中列在物理学著作后面的那些著作。当时安德罗尼柯并没有正式命名这个词,于是人们把它称之为“物理学后诸篇”或“物理学之后”。自安德罗尼柯始,以meta为前缀的单词大量出现,其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含义也越来越多样化。

“meta”一词所具有的“在……之后”、“超越”、“总的”等含义的先后出现,为本世纪20年代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希尔伯特在我们现在所讲的“元”的含义上使用meta一词打下了基础。希尔伯特提出了元数学(metamathematics)的概念,其目的是要以无矛盾的形式化理论重新认识整个数学。他所说的元数学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在数学研究之后”“、超越数学”“、总体认识数学”的意思,[6]与上述meta的含义并不矛盾。自此,其它学科也开始借助于meta构成了新的术语。

事实上,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元认知”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把它理解为“关于认知的认知”。这可以从上文对“元认知”概念的介绍看出来。当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时,使得其它的在元水平上的心理活动和过程都统一在这个概念之下,更有利于做进一步的研究。11212 为什么在概念中不使用“知识”这个词?许多学者和一些心理学家在对元认知的定义中都使用了“知识”这个词。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如Flavell分别在1976和1981年对元认知的定义所作的两次表述“,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

[2]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我们认为这样的定

元认知由哪些要素组成呢?我们认为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要素。

211 元认知认知

元认知认知指的是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的认知活动。个体进行元认知认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某一认知活动,掌握某一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完成这样的认知活动。

在元认知认知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应用知识,以便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这个时候所需要的知识,来自更高一层加工的结果。也只有更高一层所加工积累的知识才能对其进行调节。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可以根据个体是在客体水平还是在元水平上获得相应地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知识主要是个体在进行客体水平上的活动时,尤其是在认知活动时所获得的。它主要是关于我们操作、认知对象的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象的自然特点,而不包括对象的认知特点。因此它的更为详细的叙述不属于心理学的任务。第二类知识的获得主要发生在元水平上,即它是个体在对客体水平上的认知活动(这种客体水平的认知活动进行的主体可能是个体本人,也可能是他人的)再认知时所得到的。个体获取第二类知识的目的,也即这类知识的功能就是为了或说它可以调节主体在客体水平上的认知活

义,即把元认知定义为“……的知识与……”是不妥的。首先,这样的定义是不能揭示元认知的本质的。元认知的本质是什么呢?汪玲等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从本质上・40・

动。它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也就是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作为元认知结构之一的元认知知识。关于元认知知识的内容已有很多精辟详尽的阐述。如Brown认为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7]。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1)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2)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3)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8]。其它学者包括我国学者董奇等所认为的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的知识)的内容也大抵如此。

元认知认知这一过程的进行,主要是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相对于在客体水平上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此种元水平上的认知更是艰辛而不易完成的。只要看一看有那么多的关于认知的知识就会知道这一点,因为此知识无一不是主体进行元认知认知不断探索的结果(尽管任何知识获得都可通过另一途径:书本)。事实上,即使是那么一丁点的知识,都可能是经过了主体无数次的反复地认知而积累来的。

正因为是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体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来进行这一过程。它可以发生在某一具体的认知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眼前的认知活动,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认知是更为重要的,也即几乎同时发生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对正在进行着的认知活动进行感知、思维,甚至要在当时作出评价。212 元认知体验

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其中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2]。并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信息[8]。

董奇认为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9]。一般来说,元认知体验通常与一个人

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与一个人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有关。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这也是大家都接受的观点。213 元认知监控

Brown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其中的认知的调节,他认为是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2]。

董奇认为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计划;(2)实际控制;(3)检查结果;(4)采取补救措施[4]。这也是大家都接受的观点。31结语

本文在综合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并把元认知的结构分为:元认知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样做有如下意义:有助于理解元认知的实质;有助于理论上厘清这些心理学概念的层次和脉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把元认知认知作为元认知要素之一提出,与其它要素浑成一体,反映了元认知这一动态的过程,并凸现了元认知认知的重要性,对当前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素萍1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J]1心理科学12002,(3)1[2]汪玲,郭德俊1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1心理学报12000,(4)1[3]SternbergRJ1EncyclopediaofHumanIntelligence(Vol12)[M].

MacmillanpublishingHouse,19941

[4]董奇1论元认知[J]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1

[5]NfelsonTO.Consciousnessandmetacognition[J].AmericanPsycholo2

gist,1996,(2)1

[6]郑金洲1“元教育学”考辨[J]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3)1[7]汪玲,方平,郭德俊1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J]1心理

学动态11999年,(6)1

[8]杨宁1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1心理学报11995,(3)1[9]董奇1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1北京师

范大学,1990,(5)1

・41・

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EVol1211No11Mar12005 

元认知的含义和结构

姚景照,黄开亮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自Flavell在1976年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之后,近三十年来,对元认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

文在综合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元认知的概念和要素,有其理论价值并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元;元认知;元认

中图分类号:B8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5)01-0039-03

  关于元认知的思想尽管源远流长,但元认知这

[1]

一术语使用的历史并不久长。元认知的概念首次是由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其后近三十年来,对元认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元认知的含义、要素,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看法。为了更为全面、准确地理解元认知这一概念,本文将对有关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11元认知定义

111 关于元认知定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进行对比来揭示其含义“: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

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

[3](P725)

的监测,控制和理解。”。

我国学者也对此作了深入地探讨。刘范(1984)认为元认知在实质上与我国心理学界在五十年代讨论的意识的自觉性、能动性相近,指的就是人能认识自己的认知活动,人能自己指导自己的认知活动。朱智贤(1986)认为思维心理结构中有一个监控结构,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董奇在《论元认知》一文中指出,元认知实质就是人对元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4]这是目前为大家所接受的看法。112 我们的观点

我们倾向认为,元认知应该这样来定义:元认知是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11211 为什么不把它定义为是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即”认知的认知”?

的确,这样定义倒是方便的做法,许多学者这样去定义也是有很多理由的。理由之一可以从“元”的概念的由来说明。关于“元”的概念,产生于对内省

[5]

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lfreTars2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

(metawhatever”认为,元□即关于□的□“refersto)。“whateveraboutwhatever”因此,把元认知定义为

元认知概念至今并没能得到明确地确定。对不

同的人而言,元认知具有不同的含义,诚如Reder所言:这种现象可能和此概念正在不断发展有关。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曾两次对元认知的概念进行界定。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同时他又认为,元认知也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

[2]

动。”事实上,其它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A1Brown与L1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Yussen认为“,宽泛地讲,元认知可认为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或理解过程”。Weinert将元认知描述为“第二层次的认知:对思维的

思维,关于知识的知识,对活动的反省”。Patricia认为“,元认知指关于心智运作的任一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运作的导向过程”。Sternberg通过将元认知与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姚景照(1970-),男,河南孟州人,河南大学教科院心理系200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39・

关于认知的认知倒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元”在英文中是“meta”一词,含义甚多。最早使用“meta”一词的,大概要数公元前1世纪古

[6]

希腊的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sRhodios)了。安德罗尼柯以精心编定、注释、出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闻名。他在校勘、整理亚氏著作中,发现了一本文集,这本文集不同于亚氏论述自然现象的或有形物体的有关学问———物理学,而是研究事物本质及其它抽象道理的。安德罗尼柯将之进行了命名,其拉丁文为tametataphysica,略去冠词,即为meta2physica。人们自此用metaphysica一词来表示亚里士

说,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过

[2]程。我们也认为,元认知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不断

进行着的心理活动或过程,而知识是静态的,是作为认知产生和积累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知识和元认知的其它的过程如体验、监控并列是不妥的。元认知更应去研究知识的获得过程,即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1213 定义中所言的“其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

程”还包括哪些呢?

我们认为,定义中所言的“其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还包括其它所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主体在以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认知时,即在元水平上进行认知时,必然有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的产生和相伴发生。这些都应该统一在元认知的概念之下,作为元认知的内容进行研究。21元认知的结构

多德著作中列在物理学著作后面的那些著作。当时安德罗尼柯并没有正式命名这个词,于是人们把它称之为“物理学后诸篇”或“物理学之后”。自安德罗尼柯始,以meta为前缀的单词大量出现,其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含义也越来越多样化。

“meta”一词所具有的“在……之后”、“超越”、“总的”等含义的先后出现,为本世纪20年代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希尔伯特在我们现在所讲的“元”的含义上使用meta一词打下了基础。希尔伯特提出了元数学(metamathematics)的概念,其目的是要以无矛盾的形式化理论重新认识整个数学。他所说的元数学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在数学研究之后”“、超越数学”“、总体认识数学”的意思,[6]与上述meta的含义并不矛盾。自此,其它学科也开始借助于meta构成了新的术语。

事实上,大家所公认的关于“元认知”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把它理解为“关于认知的认知”。这可以从上文对“元认知”概念的介绍看出来。当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时,使得其它的在元水平上的心理活动和过程都统一在这个概念之下,更有利于做进一步的研究。11212 为什么在概念中不使用“知识”这个词?许多学者和一些心理学家在对元认知的定义中都使用了“知识”这个词。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如Flavell分别在1976和1981年对元认知的定义所作的两次表述“,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

[2]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我们认为这样的定

元认知由哪些要素组成呢?我们认为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要素。

211 元认知认知

元认知认知指的是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的认知活动。个体进行元认知认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某一认知活动,掌握某一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完成这样的认知活动。

在元认知认知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应用知识,以便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这个时候所需要的知识,来自更高一层加工的结果。也只有更高一层所加工积累的知识才能对其进行调节。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可以根据个体是在客体水平还是在元水平上获得相应地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知识主要是个体在进行客体水平上的活动时,尤其是在认知活动时所获得的。它主要是关于我们操作、认知对象的知识,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象的自然特点,而不包括对象的认知特点。因此它的更为详细的叙述不属于心理学的任务。第二类知识的获得主要发生在元水平上,即它是个体在对客体水平上的认知活动(这种客体水平的认知活动进行的主体可能是个体本人,也可能是他人的)再认知时所得到的。个体获取第二类知识的目的,也即这类知识的功能就是为了或说它可以调节主体在客体水平上的认知活

义,即把元认知定义为“……的知识与……”是不妥的。首先,这样的定义是不能揭示元认知的本质的。元认知的本质是什么呢?汪玲等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从本质上・40・

动。它是关于认知的知识,也就是许多学者所认为的作为元认知结构之一的元认知知识。关于元认知知识的内容已有很多精辟详尽的阐述。如Brown认为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7]。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1)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2)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3)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8]。其它学者包括我国学者董奇等所认为的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的知识)的内容也大抵如此。

元认知认知这一过程的进行,主要是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相对于在客体水平上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此种元水平上的认知更是艰辛而不易完成的。只要看一看有那么多的关于认知的知识就会知道这一点,因为此知识无一不是主体进行元认知认知不断探索的结果(尽管任何知识获得都可通过另一途径:书本)。事实上,即使是那么一丁点的知识,都可能是经过了主体无数次的反复地认知而积累来的。

正因为是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体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来进行这一过程。它可以发生在某一具体的认知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眼前的认知活动,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的认知是更为重要的,也即几乎同时发生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对正在进行着的认知活动进行感知、思维,甚至要在当时作出评价。212 元认知体验

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其中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2]。并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信息[8]。

董奇认为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9]。一般来说,元认知体验通常与一个人

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与一个人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进步有关。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这也是大家都接受的观点。213 元认知监控

Brown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其中的认知的调节,他认为是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2]。

董奇认为元认知监控就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计划;(2)实际控制;(3)检查结果;(4)采取补救措施[4]。这也是大家都接受的观点。31结语

本文在综合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把元认知定义为: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并把元认知的结构分为:元认知认知、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这样做有如下意义:有助于理解元认知的实质;有助于理论上厘清这些心理学概念的层次和脉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把元认知认知作为元认知要素之一提出,与其它要素浑成一体,反映了元认知这一动态的过程,并凸现了元认知认知的重要性,对当前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素萍1元认知思想的历史演变[J]1心理科学12002,(3)1[2]汪玲,郭德俊1元认知的本质与要素[J]1心理学报12000,(4)1[3]SternbergRJ1EncyclopediaofHumanIntelligence(Vol12)[M].

MacmillanpublishingHouse,19941

[4]董奇1论元认知[J]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1

[5]NfelsonTO.Consciousnessandmetacognition[J].AmericanPsycholo2

gist,1996,(2)1

[6]郑金洲1“元教育学”考辨[J]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3)1[7]汪玲,方平,郭德俊1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J]1心理

学动态11999年,(6)1

[8]杨宁1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1心理学报11995,(3)1[9]董奇1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1北京师

范大学,1990,(5)1

・41・


相关内容

  • 2014考研心理学大纲
  • 翔高启弘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 ...

  • 重庆市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大纲doc
  • 重庆市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 ...

  • 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 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1)知识的含义.种类和作用是什么? (一)含义: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知识一般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也通过物化储存于书本或其他媒体中.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 ...

  • 计算概念的演变
  • 计算概念的演变 2013-10-14 李梦霞 <哲学动态>2013年4期 李梦霞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计算是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计算通常是指一个系统在规则支配下的态的迁移过程,故是一个由态.规则(或规律) 和过程所构成的集合体.对于一个系统来说, ...

  • 10心理学考研大纲
  • 2010年博仁心理学辅导刚开课开课,最新的暑期基础强化班视频+讲义已经可以提供下载了,需要博仁暑期班强化班的同学可以拍下,购买立即给你开通网盘高速下载账号.凡拍下皆送2010年心理学考研新大纲.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 ...

  • 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 ...

  • 心理学教学大纲
  • 适用专业: 全院师范类各专业 课程编码: 130023 制定单位: 心理学教研室 审 定 人: 心理学教研室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 ...

  • 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
  • 2006年第10期 总第21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 №10 Serial №211 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3 何玲梅1 夏决芬2 曹耀萍3 (1,2. 长沙大学外语系, 湖南长沙 410003;3. 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

  • 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
  • 作者:张丙香毕华林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05期 自从1982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教授首先提出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以来,三重表征的研究就受到了国外化学教育专家的重视.研究表明,学生在三重表征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其化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学生能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