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文化

佛山的陶瓷文化

第一节 佛山陶瓷发展史

一,五千年前发达的几何印纹陶

大约从五千年至三千年前,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包括台湾与香港,散居着众多的百越族,作为文化特征,制作有肩石器和几何印纹陶是不二之选,佛山河宕地区曾经聚居了较为稠密的一支百越族部落,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成熟时期的典型遗址。现在已经发掘了700多平方米,已经玩出陶片四万多块,种类繁多,夹砂陶和泥质陶兼有,从器具的形制看来,可以勾勒出当时原始的纺织业和雨捞业使用陶制品的情况,确实,在五千年前,佛山地区就已经有成熟发达的陶文化。

二,陶瓷基地的形成

石湾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揭开了石湾制陶业的序幕。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加大,铜多用于铸钱,铜质用品往往以陶器代替,石湾地区亦如此。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魂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酱黄釉为主。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宋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品种就有敞口浅腹、凸唇深腹、敛口、折唇卷口的,圈足也有高低之分。釉色也比唐代多,除有青釉、酱黄釉外,还有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等。施釉方法也有了提高,不仅将釉施于器表,还荡于器内壁。窑的结构也有不同,唐代使用“馒头窑”,体积小,直径仅2米,为“半倒焰式”,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陶瓷,火温只能达到900-1100度。北宋龙窑体积较大,从窑内部看,一般长30米,最宽处2米,窄处1.2米,窑中部最高1.7米,窑中间每隔2米以圆柱支撑窑顶。整个窑的体积约为150立方米,每次可装烧中型碗3万——4万件。由此见,唐代石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元代承传宋制,石湾窑仍以生产日用品为主,釉色较单纯。从出土与传世器物看,釉色仅见青釉、黑釉、酱黄釉及窑变釉,窑变釉数量极少,可能是仿钧釉的萌芽阶段。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表现在:

1. 窑灶的革新,为石湾窑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明代承袭宋元的龙窑,但在窑的结构、装窑和煅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建成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风灶”(因灶口向南而得名),是在元代“文灶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将火

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眼的距离缩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同时龙窑的长度也从初期的30米增加到40米。这一改革既增加了窑洞容量,可提高产量,又减少了废次品率。更为重要的是,窑工们还摸索出装窑和煅烧的各种方法。石湾没有北方的倒焰窑,只有龙窑,要烧出氧化焰或还原焰,全靠窑工在装窑时根据产品不同要求堆叠器胚。由于堆叠疏密不同,煅烧时窑内气流和煅烧气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窑内高温状态下的还原或氧化气氛,加上用劈细的松柴为燃料,一根根往火眼里投放,能成功控制窑温的急速上升或下降,这样就能根据不同胚胎、釉料,在同一窑中烧成各种温度,造成不同气氛,收到预期效果。所谓“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 。明代石湾龙窑的改革、装窑和煅烧技术的提高,为后来石湾窑仿造历代名窑产品,创造出绚丽缤纷的各种颜色釉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石湾窑工们已懂得使用陶车旋刀,使器胚里外平滑、厚薄一致;在施釉上除沿袭唐宋浸、荡、蘸、浇、刷外,还使用吹釉方法,这在明代是一项技术革新。

2、陶业行会的出现,促进石湾窑产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形成。

明中期后,石湾窑的生产组织比宋元时的分工更细密,专业化程度更高,有了“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的生产组织结构。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的提高和过细的专业分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出现了标志着制陶生产专业化的陶业行会。行会最早条例见于天启年间(1621——1628年),据民初李景康《石湾陶业考》载:“石湾陶业订定行例,尚有簿籍可稽者,仅传自天启年间,初分八行。”至清末,共有22行,有大行、中行和小行之别。大行共9行,分别为:海口大盆行、水巷大盆行、横耳行、花盆行、白釉行、黑釉行、边钵行、埕行、钵行;中行有8行,为塔行、缸行、红釉行、扁钵行、大山行、下窑煲行、中窑茶煲行、薄金行;小行共5行,有公仔行、茶壶行、尾灯行、盏碟行、金箱行。以上各行,划分制器界限,不容侵越,“内而厘定价列,以杜内部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界之滥入。”行会制度保障了工人的固定工作,因而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石湾窑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一块乾隆元年八月的《花盆行历例工价列》木刻板,是花盆行联行东家(老板)和西家(工人)会同面议各款工价实银,工价的高低按所造器物大小、复杂程度、耗时耗工的多少,分为上等价、中等价、下等价三列,每个价位都作了明文规定,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石湾窑制陶生产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石湾窑产品销售至明清时得到拓展,内销市场由原来的珠江三角洲及邻近范围扩展到省外。

第二节 石湾窑的历史成就

一,石湾窑的窑变釉与仿历代名窑产品

所谓“窑变”,是指在烧窑时釉料在一定熔点上使一种或若干种釉药发生熔合,在流动状态下引起物质结构组合的变化而产生包含多种色素的釉彩。窑变釉具有五彩缤纷、光洁流畅、变幻无穷、佳趣天成的特点。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其紫红“窑变”历来为人所珍,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之说。石湾窑是仿钧釉的佼佼者,石湾窑变釉在元代出现,明清时得到极大发展,至今仍大行其道,成为石湾窑釉之冠,主流釉色。它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

或浓或淡、或聚或散;釉质腻如凝脂、厚重古朴;色彩绚丽多姿、斑驳雅拙、内涵深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陶器上釉者,明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物也⒀。”由此可见,石湾窑明代以仿钧釉为主,所以称为“广钧”。石湾窑变釉色彩较钧窑更为丰富,三稔花、雨洒蓝、翠毛蓝、虎皮斑釉等是其中名贵品种。三稔花浅蓝而近于青,如三稔树开花般爆出点点似芝麻状的青、红、紫、白,极为幽艳;雨洒蓝则是利用蓝釉变发葱白点的窑变而成,犹如夏日的晴空忽来一阵骤雨,《陶雅》赞之谓“较之(钧窑)雨过天青尤极浓艳”;翠毛釉,蓝色中掩映绿彩,釉色犹如翠鸟的羽毛般翠丽;虎皮斑釉由黄、绿、紫或黄、黑、紫三色混成杂斑,惹人喜爱。值得注意的是,钧窑的窑变釉是一次上釉,而石湾窑是陶胎,为了掩盖胎上的粗粒,先施一层护胎釉,以填充胚胎上的小气孔,再施面釉,工艺比钧窑进了一步。变釉之美使石湾窑陶瓷艺术更加异彩纷呈、错致辉映,从而形成石湾窑艺术陶塑浑厚、古拙的独特风韵.

除仿宋钧窑的窑变釉外,石湾窑还善仿历代名窑名品。在釉色方面有仿官窑的“粉青”、仿哥窑的“百圾碎”、仿定窑的“粉定”、仿龙泉窑的“梅子青”、仿磁州窑的“白地褐花”、仿建窑的“鹧鸪斑”、仿景德镇窑的各色颜色釉等等。石湾窑的颜色釉大致可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因浓淡不同又演变成各种色釉,如青釉中有冬青、粉青、梅子青、翠青、苍绿、深蓝、浅蓝等;红釉中有祭红、宝石红、石榴红、钧红、枣红、桔红、粉红、茄皮紫、葡萄紫等;白釉中有葱白、纯白、牙白、月白等;黄釉中有鳝鱼黄、浇黄等;黑釉中有乌金、黑褐、铁棕、紫金、玳瑁等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反映了石湾窑工的智慧。石湾窑还注重造型的仿制,除仿钧器各种文房四宝和美术陈设用品外,瓶、尊、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也皆仿之。既仿历代名窑代表之作,也仿商周的尊、鼎、彝、觚、壶等青铜器,还善仿瓜果、鱼虫、鸟兽、琢石等自然风物造型。既善于仿,又有所创新,仿造范围之广,仿力之强,品种之多,为世人称道。可谓博采众长,青出于蓝,又独具特色,这是石湾窑窑工们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二 题材丰富、生动传神的陶塑艺术

从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可知,石湾窑的生产从形成阶段至明早期,都是以制作酱黄釉、酱黑釉的煲、钵、盘、罐、碗等日用器皿为主,这些制品虽有庞大的生产量,却难以形成显赫的名声。令石湾窑声名鹊起,在陶瓷史上大放异彩的,除了它善仿善创的各色窑变釉、名窑作品外,明代中晚期崛起、兴盛于清代民国的艺术陶塑的创作,令石湾窑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也是石湾窑取得的卓越成就。

石湾窑艺术陶塑题材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仙佛道人物类、鸟兽鱼虫类、山公亭宇类、瓜果器物鼓墩类、仿古器物与仿历代名窑产品类、彩绘山水人物器皿与画屏类、园林建筑瓦脊装饰类、丧葬祭器陶塑类等等,其中仙佛道人物类(俗称“石湾公仔”)题材最为丰富。仙佛道人物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有观音、弥勒、达摩、罗汉、道士、尼姑、仙女、钟馗、金刚、老子、孔子、诸葛亮、关公、张飞、马超、葛洪、李时珍等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棋、琴、诗、酒、拍蚊、挖耳、婴戏、骑牛等等;行走坐卧各异,神情百态俱备。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英雄勇猛、神佛慈祥、金刚威武、济癫滑稽、达摩庄重诡异、弥勒富态嬉皮、钟馗愤世嫉俗、仙女脉脉含情、婴孩天真烂漫,再施以与之相配的色釉,整个人物造型灵动活泼,性格特征呼之

欲出。其余鸟兽鱼虫、山公亭宇、瓜果菜蔬、人物花鸟瓦脊、各类陈设器皿等等,也都无不塑造的生动栩然,惟妙惟肖,历来成为海内外人士争相购藏的珍品。

三,石湾陶瓷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潘玉书

潘玉书,名麟、号玉书。生于光绪初年,是清末民初一个极其有影响力的石湾陶瓷大师。少时随父潘锦之学艺,在其父开设的佛山"粤华轩绸衣公仔店"学做绸衣公仔。稍大,得石湾陶塑名艺人陈渭岩赏识和器重,收为艺徒,教以文化和制陶技艺,学习人物雕塑,深得其师技艺,且有独创馅,因而名噪一时。

因为手艺出众,陈涓岩受江西景德镇的聘请,借此机会,潘玉书随师陈涓岩到中国闻名瓷都传艺。他在景德镇塑造了《关帝像》,一鸣掠人,博得盛名,到处受到敬重。潘玉书艺成以后,全靠出卖泥坯原作为生,后期自开家庭作坊,店号“潘玉书古玩”。

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技艺娴熟,艺术创作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深为同行钦佩。其一般作品三天可创作一件,质量高的艺术精品,也只需七天左右便可完成。因此,他是一个艺思敏捷、才华四溢的陶瓷雕塑名师。他出产的作品,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用石膏翻制头模卷简塑制的一般"原作"作品,此类作品底款使用"潘玉书"方章;另一类是由头部到全身都是卷筒塑制的原作艺术格品;此类作品底款使用"潘玉书制作"方章。前者是一种面部长相类似而动态不同的作品,后者则是独具相貌,动态各异的作品。

潘玉书长于乱世。他创作上风华正茂之日,刚好是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的灾难。到头来,一代艺人名匠,竟惨死于饥饿。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在石湾陶瓷艺术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2,刘传 刘传,原名刘永传。1916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镇。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佛山市文联副主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刘传先祖迁居石湾时,恰逢石湾陶业全盛时期,祖辈父辈皆以制陶维持生计。

1928年,因家境困窘,刘传入古玩行当学徒,后人陈奇记当长工,在备受煎熬的艰辛劳作中,刘传摄习了炼泥、配土、烧釉等整套的石湾陶瓷工艺技术,并以"窥师习艺"的方法,学习前辈名家潘玉书,钻研各名家的作品,且敢于创新、勇于拓展,初具粗犷、豪放的艺术雏形,塑造了"张飞"等成名作,在石湾艺坛崭露头角,是年二十挂零。刘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饱含爱国主义深情,创作了一批富有高度民族性的传世杰作。如“铁拐李”、“钟馗”、“达摩”、“水浒”人物等。这些作品以炉火纯青的技艺,表现了除暴安良、扶正却邪的民族精神,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不到而立之处的刘传成为石湾陶艺公认的一派宗师。 青年时期已享负盛名,其作品曾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获得好评。抗日战争后,刘传的艺术生命步步迈向辉煌期。他度过了商业化的洋庄公仔危机,刻意创新,使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港澳专区和东南亚以至美、英、日诸国渐享盛誉。“芭蕉罗汉”、“观音像”和“受苦受难的耶稣”等代表作蜚声海外。 20世纪60年代刘传归纳总结出富有创见的陶艺理论,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刘传大师于2001年逝世。

刘传的陶艺佳作逾以千记,其中不少被海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知名鉴赏家收藏。他的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连环画报》等刊载介绍,且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饮誉海内外。刘传脍炙人口的佳作很多,有李白醉酒、东坡赏观、关羽、屈原以及瘦骨仙等都是民间广为传颂的佳作。30年代他的李铁拐、瘦骨仙、芭蕉罗汉等就被选送到伦敦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1979年刘传在全国工艺美术创造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1983年和1985年,刘传在澳门分别举办了个人的作品展。1992年,佛山市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结合刘传从艺63周年举办了“刘传陶塑艺术研讨会”,当时省、市的文化界人士有16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刘传在陶塑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荣誉,曾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佛山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传丰富的创作经验,直接引导着新一代陶塑艺人的进步。受其影响较大的庄稼、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等,后来都成为艺术成就卓著、各领风骚的一代又一代的陶艺大师。 刘传的儿子刘桂炳、刘桂标、刘桂芳以及女儿刘月娥等也是他的艺徒,如今都分别自立门户,为弘扬石湾传统陶艺大力开拓,为陶塑艺坛不断增辉。为艺术奋斗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走了,但他的陶艺永存。佛山市文联名誉主席任流为他写的挽联是:“铮铮铁骨,历尽世间风雨;桑桑丹心,永镌陶艺史诗。”

四,石湾陶瓷的主要特点和国内主要陶瓷种类的区别与赏析 1,石湾陶瓷的主要特点

石湾陶塑工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 《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无相同音。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建国后五十年来,石湾陶塑工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材辈出。不少古代和现代的杰出人物,成为创作题材。

石湾陶塑的第二个特点是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烂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 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 《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侥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技法多姿多采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还和卷筒塑制空。原作的传统技法。同时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

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因此,窑变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

2,省内较有影响力的陶瓷----潮汕陶瓷的特点 潮汕彩瓷的产生时间还很难明确断定,只能约略说这是清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初期,潮汕的瓷窑生产的基本上是碗、盘等日用青花瓷器。民间艺人摹仿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用毛笔蘸着青花色料,在瓷坯上绘画花卉、山水、人物、鸟兽,题写诗词,配以锦纹、菊瓣、缠枝花一类花纹。青花瓷器的生产,为彩瓷工艺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技巧经验。到清代中叶,潮州制瓷艺人开始生产彩瓷。潮州彩瓷引进了江西景德镇的三彩、五彩、粉彩和广州的积金彩等技艺,并从本地其他民间工艺种类吸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清新鲜丽的特色。 潮汕彩瓷按彩绘形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成诗画、开光、满彩和金地万花四个大种类。诗画式,是在白地瓷器的一方器面上绘画,而在相对的另一个面题写诗词。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开光式即在器型的主要部位空出一飞寸或多个白瓷面,白瓷面采用亚字形、果形、花形、瓶形、鱼形、书形或者扇形的形状,称为开光。开光瓷面,绘以书画,它的外围,则用不同色彩的锦地纹饰或图案花边衬托。满彩多用于大件花瓶的装饰。它的特点,是用均匀、饱满的构图,在瓶坯上绘满纹彩,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观赏。金地万花则在瓷器正中部位绘上主要图样,图样周围加满陪衬纹饰,再填上金地,将整个瓷面完全覆盖。金地万花具有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构图匀称而主次分明的艺术特色。 到清末,潮州彩瓷业发展较快,府城和枫溪一共有彩瓷作坊二十多间,从业艺人有三百余人。潮州的彩瓷工艺完全成熟,它接近于广彩,又具有自身特色,南洋商人在订购中国瓷器的时候,把它称为“潮彩”,以示与广彩有所区别。这一时期,潮彩的名师和精品也出现了。宣统二年(1909),潮彩艺人廖集秋创作“百鸟朝凤”盘,许云秋、谢梓庭创作的人物盘碗,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都获得了好评。80年代以来,潮汕彩瓷工艺更上一层楼,作品连连获奖。最骄人者,有广东省潮州市彩瓷总厂研究所集体制作的“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花瓶”。这件作品采用潮彩勾勒、洗染、填色技法和釉上堆金工艺,二次烧制而成。瓶颈和瓶脚用满彩花纹图案装饰,瓶体用工笔描绘出8朵怒放的牡丹花,叶绿花红,花枝上,白头翁栩栩如生。花和叶的边缘用金线条堆起。整个花瓶,清雅与繁富,淡远素朴与金碧辉煌,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赏心悦目,富有浓厚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在1986年莱比锡世界春季博览会上,这件潮州彩瓷代表作获得了金质奖章.

3,国内最主要的陶瓷品种---江西景德镇陶瓷的特点

景德镇陶瓷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景德镇陶瓷有四大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陶瓷大致可分为四大门类:

青花瓷,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景德镇陶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4,石湾陶瓷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意大利陶瓷的特点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建陶产业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传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陶瓷原材料资源,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意大利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意大利积淀了身后的文化与艺术底蕴,因此意大利的设计风格也被西方国家认同接受并引领世界市场的消费潮流。意大利的瓷砖生产企业遍布全国拥有完备的产业综合配套体系,从原料、色釉料、技术装备、网版设计到生产制造乃至全球分销网络全面发展,没有薄弱的环节。.以外向型发展为主导,出口比例高达70%,除了产品出口外,技术装备等配套产业也是以出口为主。凭借技术、设计、品质、品牌与渠道等优势,意大利陶瓷产品一直垄断着世界高端消费市场。与中国尤其是石湾相比,意大利的瓷砖生产成本处于劣势,大致相当于中国高档瓷砖的两倍,接近中国低档瓷砖的四倍。这点上,有利于石湾陶瓷争取到一定的国际陶瓷市场份额。但是,意大利陶瓷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使用清洁的能源;产业政策导向与企业的高额环保投入3.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综合利用,这些对于我们石湾现有的陶瓷产业来说,肯定是一个要借鉴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佛山本地陶瓷专题导游

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佛山的陶瓷文化与底蕴,这里将着重介绍佛山的陶瓷文化旅游和相应的旅游景点和讲解导游词。

讲解线索:

【佛山陶瓷概括】—【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珍陶馆】—【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概括】

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的南国陶都。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石湾制陶历史源远流长,陶瓷业十分发达,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正因为有了陶瓷,石湾享有了“南国陶都”之美称。石湾陶瓷以工艺精湛的美术陶瓷、崇尚高雅的建筑陶瓷和浑拙灵秀、隽寓传神的陶塑名扬四海,先后被广东省授予“陶瓷专业镇”、“陶瓷艺术之乡”、“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21世纪的今天,石湾已成为国内建筑卫生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以它雄厚的产业实力,庞大的专业市场、强劲的辐射作用、突出的品牌效应雄踞中国陶瓷产业的龙头地位,延续其不朽的辉煌。

【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

各位游客,这里是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是一个生产美术陶瓷的老厂,成立于1956年,是当时石湾第一家生产美术陶瓷的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成为石湾陶瓷企业的佼佼者,它拥有石湾的“五最”和“两唯一”;有石湾最强的艺术家队伍,石湾历史上有11名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该厂占了9名;有全国最杰出的陶艺代表大师刘传,他与天津的“泥人张”(张景祜)被誉为中国陶瓷界最杰出的大师,有“南刘北张”之誉;这里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多次荣获国内外最高奖项;有全石湾最大、最好的石湾公仔展示厅;有石湾最完善的国际陶艺家创作基地;有中国现存唯一的石湾公仔古灶,它生产的“红狮”牌石湾公仔是广东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的工艺品。

现在,美陶厂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单位。1993年6月全国人大主席乔石视察该厂,并挥毫题下“南国陶都”。江泽民、杨尚昆、吴邦国、薄一波、方毅、宋平、刘华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来恩亨利主席也先后到该厂视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庞文忠还先后到过波兰、俄罗斯进行技术交流和现场表演;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炳也到美国的路易斯安纳州大学讲学。

请大家跟着我参观石湾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产品。这几块小小的陶片是见证石湾陶瓷生产的珍贵出土文物。它生产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说明石湾生产陶瓷已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开始,佛道思想在广东广为传播,人们对宗族祠堂、庙宇、道观、住宅、庭院的建筑装饰要求越来越高,这使石湾的园林陶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解放后,石湾陶瓷的优秀作品更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有昆明世博园的陶砖雕、番禺宝墨园31,米厂的人物脊、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园的双龙壁画、法国巴黎中国城壁画等等。

这件色彩绚丽的“一窑一宝”,叫“变粙大碟”,它是典型的窑变作品,是无价之宝。有人问:何谓“一窑一宝”呢?大家参观陶瓷的生产线后就清楚了。

(来到陶瓷生产车间)

陶瓷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不同的产品的工艺略有不同。石湾公仔的生产一般经过8大工序:分别是“设计创作”、“制石膏模”、“注浆成型”、“修胚”、“上粙”、“干燥”、“装窑”、“煅烧”。

这是一条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叫同庆窑,石湾人常称龙窑为“灶”,所以它又名“同庆灶”。建国初期,石湾一共有107条以柴为燃料的龙窑,至今只剩下南风古灶和同庆灶,而同庆灶是中国现存的还一直在使用的唯一的生产石湾公仔的古窑。在烧纸过程中,窑内温度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发生“窑变”。因此,有时会烧出一些超出想象的,艺术效果极好的产品,这就是产生石湾公仔“一窑一宝”的原因。前面我们见到的“变粙大碟”正是这种“窑变”的产品。

【珍陶馆】

这里的陶瓷产品琳琅满目,是石湾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珍陶馆,它展示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艺大师在内的30多位不同风格的石湾陶艺家的精品。“钟馗捉鬼 ”、“布袋山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的代表作。

这些是系列作品,有寿星系列、佛道人物系列、钟馗系列、和仕女系列等,是中国美术大师黄松坚的作品。其技法精湛、造型浑拙灵秀、衣饰逸畅凝练、体态豪朴优雅、隽寓传神。

这些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当代著名的陶艺家刘泽棉的作品。他长期勤学苦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的陶塑以人物为主,尤其擅长制作仙佛罗汉和现代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生动迫真、活灵活现。

这些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佳作,其造型古朴、高雅、清新、简洁。他擅长动物形态设计,突破传统,以简胜繁,开创了石湾陶艺的现代流派,使石湾陶艺更添异彩。

这里还有中国美术工艺带式黄松坚、刘炳、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陶瓷大师霍家荣、动物陶瓷大师区乾等艺术家的作品。

该厂生产的“红狮”牌石湾公仔连续三次获国家金质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的工艺品,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商标,一直远销世界各地。同时,也是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爱好者争相收藏的对象。

【南风古灶】

各位游客,这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龙窑,当地人习惯把窑称为“灶”,由于它的灶口正对南方,每至夏日,南风习习,所以称之为“南风古灶“。它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存不断,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业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在我国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2001年7月,国务院把南风古灶和领侧的高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南风古灶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得国宝”。

南风古灶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延伸直上。窑长34.4米,共有火眼29排,窑尾长着两颗高大的榕树,它们已有400年历史。据传400多年前,小树是长在窑炉地基的石头上,而今纵横交错的树根却把大石头全包围了。但在这高温、无泥、缺水的环境中它却越长越茂盛,成为神奇的南风古灶的又一奇观!

这幅大型壁画叫《瑞龙献宝》,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作品,它是由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不同年代长产的近万块出土陶片镶嵌而成。

这是“陶醉天地”。在这里您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感受泥性,感受远去的生活:塑造陶泥,体验制陶的乐趣:超越泥性,美化您的生活。让人心动的是您可以给亲手制作的陶怌上釉,再经古窑烧制后,便成为价值非凡的礼品、装饰品和纪念品。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祖祖辈辈都从事制陶业,明清时期石湾陶业盛极一时,从这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陶业的兴旺。这幅壁画名叫《东平河图录》,分为上图和下图,全长46.2米,高2.6米,由539块陶板组成,它采用了手捏贴塑的制作手法,以明末清初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的一天为题材,在重现生活、制陶场景的同时,融入石湾古六景,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充分反映出当时石湾的风土人情和陶业的兴旺景象。

石湾陶瓷博物馆是广东首家以陶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全馆共分六大展区,这是“陶瓷拾隅”展区。这幅用陶瓷制作的“中国历代陶瓷主要窑口分布图”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各地在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窑址的分布状况。陶的形成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这个“陶的形成”展区分为泥、形、饰、釉、火五大单位,代表石湾传统陶器制作的泥料加工、形成、上釉、装饰与烧制的重要流程。这是“窑的演变”展区,主要以各种窑炉模型展示了中国窑炉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楼的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区,是陈列的重点,展示了明代到民国期间,石湾陶业行会生产的主要产品和生产场景。石湾陶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行会基本按生产品类别、工种类别和地域界限来划分,是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组织形式,各自定有行规。行会之间不准互相模仿和侵越。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有二十四行,各行会都冠以堂名。从二十四行中,可以看到石湾陶瓷产品的丰富多彩。这是石湾陶瓷艺展区。

石湾的艺术陶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升华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艺术器皿、微塑及瓦脊壁画等类型。“陶瓷发展”展区展示了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佛山石湾陶瓷的主要产品,展现解放后当地陶瓷业迅猛发展的过程。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各位游客接下来可以在公仔接自由购物。

佛山的陶瓷文化

第一节 佛山陶瓷发展史

一,五千年前发达的几何印纹陶

大约从五千年至三千年前,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包括台湾与香港,散居着众多的百越族,作为文化特征,制作有肩石器和几何印纹陶是不二之选,佛山河宕地区曾经聚居了较为稠密的一支百越族部落,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成熟时期的典型遗址。现在已经发掘了700多平方米,已经玩出陶片四万多块,种类繁多,夹砂陶和泥质陶兼有,从器具的形制看来,可以勾勒出当时原始的纺织业和雨捞业使用陶制品的情况,确实,在五千年前,佛山地区就已经有成熟发达的陶文化。

二,陶瓷基地的形成

石湾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揭开了石湾制陶业的序幕。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加大,铜多用于铸钱,铜质用品往往以陶器代替,石湾地区亦如此。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魂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酱黄釉为主。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宋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品种就有敞口浅腹、凸唇深腹、敛口、折唇卷口的,圈足也有高低之分。釉色也比唐代多,除有青釉、酱黄釉外,还有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等。施釉方法也有了提高,不仅将釉施于器表,还荡于器内壁。窑的结构也有不同,唐代使用“馒头窑”,体积小,直径仅2米,为“半倒焰式”,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陶瓷,火温只能达到900-1100度。北宋龙窑体积较大,从窑内部看,一般长30米,最宽处2米,窄处1.2米,窑中部最高1.7米,窑中间每隔2米以圆柱支撑窑顶。整个窑的体积约为150立方米,每次可装烧中型碗3万——4万件。由此见,唐代石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元代承传宋制,石湾窑仍以生产日用品为主,釉色较单纯。从出土与传世器物看,釉色仅见青釉、黑釉、酱黄釉及窑变釉,窑变釉数量极少,可能是仿钧釉的萌芽阶段。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表现在:

1. 窑灶的革新,为石湾窑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明代承袭宋元的龙窑,但在窑的结构、装窑和煅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建成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风灶”(因灶口向南而得名),是在元代“文灶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将火

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眼的距离缩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同时龙窑的长度也从初期的30米增加到40米。这一改革既增加了窑洞容量,可提高产量,又减少了废次品率。更为重要的是,窑工们还摸索出装窑和煅烧的各种方法。石湾没有北方的倒焰窑,只有龙窑,要烧出氧化焰或还原焰,全靠窑工在装窑时根据产品不同要求堆叠器胚。由于堆叠疏密不同,煅烧时窑内气流和煅烧气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窑内高温状态下的还原或氧化气氛,加上用劈细的松柴为燃料,一根根往火眼里投放,能成功控制窑温的急速上升或下降,这样就能根据不同胚胎、釉料,在同一窑中烧成各种温度,造成不同气氛,收到预期效果。所谓“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 。明代石湾龙窑的改革、装窑和煅烧技术的提高,为后来石湾窑仿造历代名窑产品,创造出绚丽缤纷的各种颜色釉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石湾窑工们已懂得使用陶车旋刀,使器胚里外平滑、厚薄一致;在施釉上除沿袭唐宋浸、荡、蘸、浇、刷外,还使用吹釉方法,这在明代是一项技术革新。

2、陶业行会的出现,促进石湾窑产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形成。

明中期后,石湾窑的生产组织比宋元时的分工更细密,专业化程度更高,有了“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的生产组织结构。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的提高和过细的专业分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出现了标志着制陶生产专业化的陶业行会。行会最早条例见于天启年间(1621——1628年),据民初李景康《石湾陶业考》载:“石湾陶业订定行例,尚有簿籍可稽者,仅传自天启年间,初分八行。”至清末,共有22行,有大行、中行和小行之别。大行共9行,分别为:海口大盆行、水巷大盆行、横耳行、花盆行、白釉行、黑釉行、边钵行、埕行、钵行;中行有8行,为塔行、缸行、红釉行、扁钵行、大山行、下窑煲行、中窑茶煲行、薄金行;小行共5行,有公仔行、茶壶行、尾灯行、盏碟行、金箱行。以上各行,划分制器界限,不容侵越,“内而厘定价列,以杜内部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界之滥入。”行会制度保障了工人的固定工作,因而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石湾窑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一块乾隆元年八月的《花盆行历例工价列》木刻板,是花盆行联行东家(老板)和西家(工人)会同面议各款工价实银,工价的高低按所造器物大小、复杂程度、耗时耗工的多少,分为上等价、中等价、下等价三列,每个价位都作了明文规定,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石湾窑制陶生产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石湾窑产品销售至明清时得到拓展,内销市场由原来的珠江三角洲及邻近范围扩展到省外。

第二节 石湾窑的历史成就

一,石湾窑的窑变釉与仿历代名窑产品

所谓“窑变”,是指在烧窑时釉料在一定熔点上使一种或若干种釉药发生熔合,在流动状态下引起物质结构组合的变化而产生包含多种色素的釉彩。窑变釉具有五彩缤纷、光洁流畅、变幻无穷、佳趣天成的特点。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其紫红“窑变”历来为人所珍,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之说。石湾窑是仿钧釉的佼佼者,石湾窑变釉在元代出现,明清时得到极大发展,至今仍大行其道,成为石湾窑釉之冠,主流釉色。它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

或浓或淡、或聚或散;釉质腻如凝脂、厚重古朴;色彩绚丽多姿、斑驳雅拙、内涵深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陶器上釉者,明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物也⒀。”由此可见,石湾窑明代以仿钧釉为主,所以称为“广钧”。石湾窑变釉色彩较钧窑更为丰富,三稔花、雨洒蓝、翠毛蓝、虎皮斑釉等是其中名贵品种。三稔花浅蓝而近于青,如三稔树开花般爆出点点似芝麻状的青、红、紫、白,极为幽艳;雨洒蓝则是利用蓝釉变发葱白点的窑变而成,犹如夏日的晴空忽来一阵骤雨,《陶雅》赞之谓“较之(钧窑)雨过天青尤极浓艳”;翠毛釉,蓝色中掩映绿彩,釉色犹如翠鸟的羽毛般翠丽;虎皮斑釉由黄、绿、紫或黄、黑、紫三色混成杂斑,惹人喜爱。值得注意的是,钧窑的窑变釉是一次上釉,而石湾窑是陶胎,为了掩盖胎上的粗粒,先施一层护胎釉,以填充胚胎上的小气孔,再施面釉,工艺比钧窑进了一步。变釉之美使石湾窑陶瓷艺术更加异彩纷呈、错致辉映,从而形成石湾窑艺术陶塑浑厚、古拙的独特风韵.

除仿宋钧窑的窑变釉外,石湾窑还善仿历代名窑名品。在釉色方面有仿官窑的“粉青”、仿哥窑的“百圾碎”、仿定窑的“粉定”、仿龙泉窑的“梅子青”、仿磁州窑的“白地褐花”、仿建窑的“鹧鸪斑”、仿景德镇窑的各色颜色釉等等。石湾窑的颜色釉大致可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因浓淡不同又演变成各种色釉,如青釉中有冬青、粉青、梅子青、翠青、苍绿、深蓝、浅蓝等;红釉中有祭红、宝石红、石榴红、钧红、枣红、桔红、粉红、茄皮紫、葡萄紫等;白釉中有葱白、纯白、牙白、月白等;黄釉中有鳝鱼黄、浇黄等;黑釉中有乌金、黑褐、铁棕、紫金、玳瑁等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反映了石湾窑工的智慧。石湾窑还注重造型的仿制,除仿钧器各种文房四宝和美术陈设用品外,瓶、尊、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也皆仿之。既仿历代名窑代表之作,也仿商周的尊、鼎、彝、觚、壶等青铜器,还善仿瓜果、鱼虫、鸟兽、琢石等自然风物造型。既善于仿,又有所创新,仿造范围之广,仿力之强,品种之多,为世人称道。可谓博采众长,青出于蓝,又独具特色,这是石湾窑窑工们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二 题材丰富、生动传神的陶塑艺术

从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可知,石湾窑的生产从形成阶段至明早期,都是以制作酱黄釉、酱黑釉的煲、钵、盘、罐、碗等日用器皿为主,这些制品虽有庞大的生产量,却难以形成显赫的名声。令石湾窑声名鹊起,在陶瓷史上大放异彩的,除了它善仿善创的各色窑变釉、名窑作品外,明代中晚期崛起、兴盛于清代民国的艺术陶塑的创作,令石湾窑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也是石湾窑取得的卓越成就。

石湾窑艺术陶塑题材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仙佛道人物类、鸟兽鱼虫类、山公亭宇类、瓜果器物鼓墩类、仿古器物与仿历代名窑产品类、彩绘山水人物器皿与画屏类、园林建筑瓦脊装饰类、丧葬祭器陶塑类等等,其中仙佛道人物类(俗称“石湾公仔”)题材最为丰富。仙佛道人物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有观音、弥勒、达摩、罗汉、道士、尼姑、仙女、钟馗、金刚、老子、孔子、诸葛亮、关公、张飞、马超、葛洪、李时珍等等;渔、樵、耕、读、仕、农、工、商、棋、琴、诗、酒、拍蚊、挖耳、婴戏、骑牛等等;行走坐卧各异,神情百态俱备。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英雄勇猛、神佛慈祥、金刚威武、济癫滑稽、达摩庄重诡异、弥勒富态嬉皮、钟馗愤世嫉俗、仙女脉脉含情、婴孩天真烂漫,再施以与之相配的色釉,整个人物造型灵动活泼,性格特征呼之

欲出。其余鸟兽鱼虫、山公亭宇、瓜果菜蔬、人物花鸟瓦脊、各类陈设器皿等等,也都无不塑造的生动栩然,惟妙惟肖,历来成为海内外人士争相购藏的珍品。

三,石湾陶瓷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潘玉书

潘玉书,名麟、号玉书。生于光绪初年,是清末民初一个极其有影响力的石湾陶瓷大师。少时随父潘锦之学艺,在其父开设的佛山"粤华轩绸衣公仔店"学做绸衣公仔。稍大,得石湾陶塑名艺人陈渭岩赏识和器重,收为艺徒,教以文化和制陶技艺,学习人物雕塑,深得其师技艺,且有独创馅,因而名噪一时。

因为手艺出众,陈涓岩受江西景德镇的聘请,借此机会,潘玉书随师陈涓岩到中国闻名瓷都传艺。他在景德镇塑造了《关帝像》,一鸣掠人,博得盛名,到处受到敬重。潘玉书艺成以后,全靠出卖泥坯原作为生,后期自开家庭作坊,店号“潘玉书古玩”。

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技艺娴熟,艺术创作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深为同行钦佩。其一般作品三天可创作一件,质量高的艺术精品,也只需七天左右便可完成。因此,他是一个艺思敏捷、才华四溢的陶瓷雕塑名师。他出产的作品,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用石膏翻制头模卷简塑制的一般"原作"作品,此类作品底款使用"潘玉书"方章;另一类是由头部到全身都是卷筒塑制的原作艺术格品;此类作品底款使用"潘玉书制作"方章。前者是一种面部长相类似而动态不同的作品,后者则是独具相貌,动态各异的作品。

潘玉书长于乱世。他创作上风华正茂之日,刚好是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日本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的灾难。到头来,一代艺人名匠,竟惨死于饥饿。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在石湾陶瓷艺术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2,刘传 刘传,原名刘永传。1916年1月16日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镇。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顾问、佛山市文联副主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刘传先祖迁居石湾时,恰逢石湾陶业全盛时期,祖辈父辈皆以制陶维持生计。

1928年,因家境困窘,刘传入古玩行当学徒,后人陈奇记当长工,在备受煎熬的艰辛劳作中,刘传摄习了炼泥、配土、烧釉等整套的石湾陶瓷工艺技术,并以"窥师习艺"的方法,学习前辈名家潘玉书,钻研各名家的作品,且敢于创新、勇于拓展,初具粗犷、豪放的艺术雏形,塑造了"张飞"等成名作,在石湾艺坛崭露头角,是年二十挂零。刘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饱含爱国主义深情,创作了一批富有高度民族性的传世杰作。如“铁拐李”、“钟馗”、“达摩”、“水浒”人物等。这些作品以炉火纯青的技艺,表现了除暴安良、扶正却邪的民族精神,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不到而立之处的刘传成为石湾陶艺公认的一派宗师。 青年时期已享负盛名,其作品曾在英国伦敦博览会上获得好评。抗日战争后,刘传的艺术生命步步迈向辉煌期。他度过了商业化的洋庄公仔危机,刻意创新,使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港澳专区和东南亚以至美、英、日诸国渐享盛誉。“芭蕉罗汉”、“观音像”和“受苦受难的耶稣”等代表作蜚声海外。 20世纪60年代刘传归纳总结出富有创见的陶艺理论,提出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露”、“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奇而不怪,丑而不陋”等美学原则。刘传大师于2001年逝世。

刘传的陶艺佳作逾以千记,其中不少被海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知名鉴赏家收藏。他的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连环画报》等刊载介绍,且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饮誉海内外。刘传脍炙人口的佳作很多,有李白醉酒、东坡赏观、关羽、屈原以及瘦骨仙等都是民间广为传颂的佳作。30年代他的李铁拐、瘦骨仙、芭蕉罗汉等就被选送到伦敦的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1979年刘传在全国工艺美术创造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1983年和1985年,刘传在澳门分别举办了个人的作品展。1992年,佛山市为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结合刘传从艺63周年举办了“刘传陶塑艺术研讨会”,当时省、市的文化界人士有16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刘传在陶塑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荣誉,曾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佛山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传丰富的创作经验,直接引导着新一代陶塑艺人的进步。受其影响较大的庄稼、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等,后来都成为艺术成就卓著、各领风骚的一代又一代的陶艺大师。 刘传的儿子刘桂炳、刘桂标、刘桂芳以及女儿刘月娥等也是他的艺徒,如今都分别自立门户,为弘扬石湾传统陶艺大力开拓,为陶塑艺坛不断增辉。为艺术奋斗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走了,但他的陶艺永存。佛山市文联名誉主席任流为他写的挽联是:“铮铮铁骨,历尽世间风雨;桑桑丹心,永镌陶艺史诗。”

四,石湾陶瓷的主要特点和国内主要陶瓷种类的区别与赏析 1,石湾陶瓷的主要特点

石湾陶塑工艺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较少雷同化,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因此形象构相如生。自明清至今,历代艺人们塑造了数以百次的《屈原》、 《钟馗》和《关公》的形象,面貌长相,大同小异,各具特色,绝无相同音。这是艺人们各自强调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自己风格,而不互相抄袭照搬的缘故。这种造型方法,正是石湾陶塑工艺的优良传统。建国后五十年来,石湾陶塑工艺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材辈出。不少古代和现代的杰出人物,成为创作题材。

石湾陶塑的第二个特点是胎釉浑厚朴实。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传统的釉色有70多种,加上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12种结晶釉,共有90多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烂的艺术美感。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 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 《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由于石湾制釉采用本地原料为主,并有自己一套侥制技术,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

技法多姿多采是石湾陶塑的第三个特色。陶塑工艺产品生产的成型技法上,至今还保留着手印还和卷筒塑制空。原作的传统技法。同时根据普及品的不同要求,适当采用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又满足了大批生产的要求。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

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按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要求有艺术效果的大统一和小变化,因此,窑变也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

2,省内较有影响力的陶瓷----潮汕陶瓷的特点 潮汕彩瓷的产生时间还很难明确断定,只能约略说这是清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初期,潮汕的瓷窑生产的基本上是碗、盘等日用青花瓷器。民间艺人摹仿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用毛笔蘸着青花色料,在瓷坯上绘画花卉、山水、人物、鸟兽,题写诗词,配以锦纹、菊瓣、缠枝花一类花纹。青花瓷器的生产,为彩瓷工艺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技巧经验。到清代中叶,潮州制瓷艺人开始生产彩瓷。潮州彩瓷引进了江西景德镇的三彩、五彩、粉彩和广州的积金彩等技艺,并从本地其他民间工艺种类吸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清新鲜丽的特色。 潮汕彩瓷按彩绘形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成诗画、开光、满彩和金地万花四个大种类。诗画式,是在白地瓷器的一方器面上绘画,而在相对的另一个面题写诗词。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开光式即在器型的主要部位空出一飞寸或多个白瓷面,白瓷面采用亚字形、果形、花形、瓶形、鱼形、书形或者扇形的形状,称为开光。开光瓷面,绘以书画,它的外围,则用不同色彩的锦地纹饰或图案花边衬托。满彩多用于大件花瓶的装饰。它的特点,是用均匀、饱满的构图,在瓶坯上绘满纹彩,不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观赏。金地万花则在瓷器正中部位绘上主要图样,图样周围加满陪衬纹饰,再填上金地,将整个瓷面完全覆盖。金地万花具有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构图匀称而主次分明的艺术特色。 到清末,潮州彩瓷业发展较快,府城和枫溪一共有彩瓷作坊二十多间,从业艺人有三百余人。潮州的彩瓷工艺完全成熟,它接近于广彩,又具有自身特色,南洋商人在订购中国瓷器的时候,把它称为“潮彩”,以示与广彩有所区别。这一时期,潮彩的名师和精品也出现了。宣统二年(1909),潮彩艺人廖集秋创作“百鸟朝凤”盘,许云秋、谢梓庭创作的人物盘碗,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都获得了好评。80年代以来,潮汕彩瓷工艺更上一层楼,作品连连获奖。最骄人者,有广东省潮州市彩瓷总厂研究所集体制作的“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花瓶”。这件作品采用潮彩勾勒、洗染、填色技法和釉上堆金工艺,二次烧制而成。瓶颈和瓶脚用满彩花纹图案装饰,瓶体用工笔描绘出8朵怒放的牡丹花,叶绿花红,花枝上,白头翁栩栩如生。花和叶的边缘用金线条堆起。整个花瓶,清雅与繁富,淡远素朴与金碧辉煌,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赏心悦目,富有浓厚地方特色和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在1986年莱比锡世界春季博览会上,这件潮州彩瓷代表作获得了金质奖章.

3,国内最主要的陶瓷品种---江西景德镇陶瓷的特点

景德镇陶瓷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景德镇陶瓷有四大特点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陶瓷大致可分为四大门类:

青花瓷,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景德镇陶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4,石湾陶瓷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意大利陶瓷的特点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建陶产业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传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陶瓷原材料资源,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意大利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意大利积淀了身后的文化与艺术底蕴,因此意大利的设计风格也被西方国家认同接受并引领世界市场的消费潮流。意大利的瓷砖生产企业遍布全国拥有完备的产业综合配套体系,从原料、色釉料、技术装备、网版设计到生产制造乃至全球分销网络全面发展,没有薄弱的环节。.以外向型发展为主导,出口比例高达70%,除了产品出口外,技术装备等配套产业也是以出口为主。凭借技术、设计、品质、品牌与渠道等优势,意大利陶瓷产品一直垄断着世界高端消费市场。与中国尤其是石湾相比,意大利的瓷砖生产成本处于劣势,大致相当于中国高档瓷砖的两倍,接近中国低档瓷砖的四倍。这点上,有利于石湾陶瓷争取到一定的国际陶瓷市场份额。但是,意大利陶瓷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使用清洁的能源;产业政策导向与企业的高额环保投入3.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综合利用,这些对于我们石湾现有的陶瓷产业来说,肯定是一个要借鉴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佛山本地陶瓷专题导游

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佛山的陶瓷文化与底蕴,这里将着重介绍佛山的陶瓷文化旅游和相应的旅游景点和讲解导游词。

讲解线索:

【佛山陶瓷概括】—【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珍陶馆】—【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概括】

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的南国陶都。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石湾制陶历史源远流长,陶瓷业十分发达,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正因为有了陶瓷,石湾享有了“南国陶都”之美称。石湾陶瓷以工艺精湛的美术陶瓷、崇尚高雅的建筑陶瓷和浑拙灵秀、隽寓传神的陶塑名扬四海,先后被广东省授予“陶瓷专业镇”、“陶瓷艺术之乡”、“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21世纪的今天,石湾已成为国内建筑卫生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以它雄厚的产业实力,庞大的专业市场、强劲的辐射作用、突出的品牌效应雄踞中国陶瓷产业的龙头地位,延续其不朽的辉煌。

【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

各位游客,这里是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是一个生产美术陶瓷的老厂,成立于1956年,是当时石湾第一家生产美术陶瓷的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成为石湾陶瓷企业的佼佼者,它拥有石湾的“五最”和“两唯一”;有石湾最强的艺术家队伍,石湾历史上有11名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该厂占了9名;有全国最杰出的陶艺代表大师刘传,他与天津的“泥人张”(张景祜)被誉为中国陶瓷界最杰出的大师,有“南刘北张”之誉;这里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多次荣获国内外最高奖项;有全石湾最大、最好的石湾公仔展示厅;有石湾最完善的国际陶艺家创作基地;有中国现存唯一的石湾公仔古灶,它生产的“红狮”牌石湾公仔是广东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的工艺品。

现在,美陶厂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单位。1993年6月全国人大主席乔石视察该厂,并挥毫题下“南国陶都”。江泽民、杨尚昆、吴邦国、薄一波、方毅、宋平、刘华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来恩亨利主席也先后到该厂视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庞文忠还先后到过波兰、俄罗斯进行技术交流和现场表演;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炳也到美国的路易斯安纳州大学讲学。

请大家跟着我参观石湾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产品。这几块小小的陶片是见证石湾陶瓷生产的珍贵出土文物。它生产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说明石湾生产陶瓷已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开始,佛道思想在广东广为传播,人们对宗族祠堂、庙宇、道观、住宅、庭院的建筑装饰要求越来越高,这使石湾的园林陶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解放后,石湾陶瓷的优秀作品更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有昆明世博园的陶砖雕、番禺宝墨园31,米厂的人物脊、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园的双龙壁画、法国巴黎中国城壁画等等。

这件色彩绚丽的“一窑一宝”,叫“变粙大碟”,它是典型的窑变作品,是无价之宝。有人问:何谓“一窑一宝”呢?大家参观陶瓷的生产线后就清楚了。

(来到陶瓷生产车间)

陶瓷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不同的产品的工艺略有不同。石湾公仔的生产一般经过8大工序:分别是“设计创作”、“制石膏模”、“注浆成型”、“修胚”、“上粙”、“干燥”、“装窑”、“煅烧”。

这是一条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叫同庆窑,石湾人常称龙窑为“灶”,所以它又名“同庆灶”。建国初期,石湾一共有107条以柴为燃料的龙窑,至今只剩下南风古灶和同庆灶,而同庆灶是中国现存的还一直在使用的唯一的生产石湾公仔的古窑。在烧纸过程中,窑内温度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发生“窑变”。因此,有时会烧出一些超出想象的,艺术效果极好的产品,这就是产生石湾公仔“一窑一宝”的原因。前面我们见到的“变粙大碟”正是这种“窑变”的产品。

【珍陶馆】

这里的陶瓷产品琳琅满目,是石湾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珍陶馆,它展示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艺大师在内的30多位不同风格的石湾陶艺家的精品。“钟馗捉鬼 ”、“布袋山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的代表作。

这些是系列作品,有寿星系列、佛道人物系列、钟馗系列、和仕女系列等,是中国美术大师黄松坚的作品。其技法精湛、造型浑拙灵秀、衣饰逸畅凝练、体态豪朴优雅、隽寓传神。

这些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当代著名的陶艺家刘泽棉的作品。他长期勤学苦练、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的陶塑以人物为主,尤其擅长制作仙佛罗汉和现代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生动迫真、活灵活现。

这些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佳作,其造型古朴、高雅、清新、简洁。他擅长动物形态设计,突破传统,以简胜繁,开创了石湾陶艺的现代流派,使石湾陶艺更添异彩。

这里还有中国美术工艺带式黄松坚、刘炳、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陶瓷大师霍家荣、动物陶瓷大师区乾等艺术家的作品。

该厂生产的“红狮”牌石湾公仔连续三次获国家金质奖,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原产地标记的工艺品,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商标,一直远销世界各地。同时,也是国内外的美术馆,博物馆及收藏爱好者争相收藏的对象。

【南风古灶】

各位游客,这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龙窑,当地人习惯把窑称为“灶”,由于它的灶口正对南方,每至夏日,南风习习,所以称之为“南风古灶“。它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存不断,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业的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在我国陶瓷文物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2001年7月,国务院把南风古灶和领侧的高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南风古灶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得国宝”。

南风古灶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延伸直上。窑长34.4米,共有火眼29排,窑尾长着两颗高大的榕树,它们已有400年历史。据传400多年前,小树是长在窑炉地基的石头上,而今纵横交错的树根却把大石头全包围了。但在这高温、无泥、缺水的环境中它却越长越茂盛,成为神奇的南风古灶的又一奇观!

这幅大型壁画叫《瑞龙献宝》,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的作品,它是由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不同年代长产的近万块出土陶片镶嵌而成。

这是“陶醉天地”。在这里您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感受泥性,感受远去的生活:塑造陶泥,体验制陶的乐趣:超越泥性,美化您的生活。让人心动的是您可以给亲手制作的陶怌上釉,再经古窑烧制后,便成为价值非凡的礼品、装饰品和纪念品。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生活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祖祖辈辈都从事制陶业,明清时期石湾陶业盛极一时,从这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陶业的兴旺。这幅壁画名叫《东平河图录》,分为上图和下图,全长46.2米,高2.6米,由539块陶板组成,它采用了手捏贴塑的制作手法,以明末清初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劳动、生活的一天为题材,在重现生活、制陶场景的同时,融入石湾古六景,共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充分反映出当时石湾的风土人情和陶业的兴旺景象。

石湾陶瓷博物馆是广东首家以陶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全馆共分六大展区,这是“陶瓷拾隅”展区。这幅用陶瓷制作的“中国历代陶瓷主要窑口分布图”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各地在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窑址的分布状况。陶的形成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这个“陶的形成”展区分为泥、形、饰、釉、火五大单位,代表石湾传统陶器制作的泥料加工、形成、上釉、装饰与烧制的重要流程。这是“窑的演变”展区,主要以各种窑炉模型展示了中国窑炉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楼的石湾陶业二十四行展区,是陈列的重点,展示了明代到民国期间,石湾陶业行会生产的主要产品和生产场景。石湾陶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行会基本按生产品类别、工种类别和地域界限来划分,是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组织形式,各自定有行规。行会之间不准互相模仿和侵越。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有二十四行,各行会都冠以堂名。从二十四行中,可以看到石湾陶瓷产品的丰富多彩。这是石湾陶瓷艺展区。

石湾的艺术陶瓷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升华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艺术器皿、微塑及瓦脊壁画等类型。“陶瓷发展”展区展示了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佛山石湾陶瓷的主要产品,展现解放后当地陶瓷业迅猛发展的过程。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各位游客接下来可以在公仔接自由购物。


相关内容

  •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_李元媛
  • 2010年第24期总第98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4,2010Serial No.98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李元媛,曾金涛,康艳婷,梁华娟,黄炳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本课题由佛山陶瓷产业现状出发,点明佛 ...

  • 佛山剪纸报告整合排版
  • 传统工艺的复兴--佛山剪纸调研报告 调研队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Belief 队伍成员:吕玮烨 高智 袁燕芳 傅晓颖 陈欣 陈俊芬 一.研究背景 2010年10月21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向亚组委捐赠了佛山剪纸<亚运之城>.艺术社负责人表示,把这幅取材亚运.汇聚亚运精神的剪纸作品捐赠给亚 ...

  • 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及其产品。而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 ...

  • 佛山剪纸工艺的艺术特色浅探
  • 摘要:佛山地区的剪纸工艺,经过漫长的兴衰演变和发展过程,剪纸工艺的艺术特色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佛山"剪纸工艺"发展与演变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发掘"剪纸工艺"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以期更好地保存佛山传统的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遗存,促进佛山剪纸事业的 ...

  • 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 佛山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和市委市政府"两转型.一再造"的有关精神,增强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材料产业结构,构建新材料产业体系,推进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 ...

  • 2011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题评价
  • 2011年佛山市中考语文试题评价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中学 骆坤勇 2011年中考结束那天,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些学生打听第一科的语文考得怎样.结果是平时成绩平平的学生说:"题目好简单,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而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却说:"老师,很多答案我都不敢确定." ...

  • 2012年陶瓷十大品牌
  • 2012陶瓷十大品牌排行 2012陶瓷十大品牌排行,进入十强企业(如下企业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1.东鹏 2.诺贝尔 3.嘉俊陶瓷 4.马可波罗 5.蒙娜丽莎 6.斯米克 7.鹰牌 8.冠军 9.冠珠 10.欧神诺 一线品牌:东鹏.诺贝尔.嘉俊陶瓷.马可波罗.蒙娜丽莎.新中源.冠军.鹰牌.斯米克.萨米 ...

  • 消失的壁画阅读答案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5题. 消失的壁画 凌鼎年 确切地说,小佛山的壁画是四十年代中期发现的.是一位业余摄影家发现的.这位业余摄影家叫林三锡.他是因贪拍大漠落日风光,错过了住宿,偏又逢突然间的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漠中无处藏身躲雨方无意中闯进了小佛山的这个山洞.进山洞本也很平常,因他衣服湿了 ...

  • 国际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 国际武术文化节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一.缘起 "武术进入奥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国家正在为武术进入年北京奥运作大力的推广.宣传: 广东省省委张德江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把广东建成一个文化大省": 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提出"要把佛山打造成广 ...

  • 顺德美食地图
  • 顺德美食地图--佛山美食地图之顺德篇 简介: 顺德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大批中原人越过南岭,来到广东,来到顺德.中原饮食文化同当地丰富农渔物产的结合,成为粤菜文化和顺德饮食文化的起源:唐宋至明清时期,顺德逐渐发展为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发达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