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友情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第二章 亲情友情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一、亲情友情类文章概述

亲情友情类文章,同样属于叙事作文,这一类文章的特点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不同人物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的情感世界,通常会通过对比、衬托、铺垫、扬抑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人物丰富的情感。

受亲情友情类的文章自身情感表达的限制,通常在语言的使用上,多具有朴素真实、亲切自然的特点;在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多用衬托、对比、扬抑、铺垫这几种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文章选材上,多采用衬托和对比。另外,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在整篇文章的讲述过程中,会较为重视突出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在亲情友情类文章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通常会重点描述一方的行为,在描写人物行为的过程中,来表现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对方在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从而达到表现文人物之间情感的作用。

二、记叙文阅读

(一)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

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参考答案:

1.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2.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参考答案:

1、(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玉兰花的记忆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6.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3分) 答:

7.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4分)

答:

8.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9.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4分)

①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答:

②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答:

1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3分) 答:

参考答案

6.①乡情 ②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③爱情 ④亲情

7.①与父亲和家人的“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我”的“小家子气”符合“我”的年龄特征)。

8.“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

9.①a“我又闻到花香哦”写出了老师亲切、幽默的形象;b一个“又”字很含蓄,表明送花是经常的事。②形象地写出了“我”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

10.如:花缘、玉兰飘香、美丽的玉兰花。

(三)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

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1)相同:

(2)不同: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3分)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3分)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2分)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竽为叠词即可给分。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示例:栩栩如生 翩翩似仙 摇摇欲坠„„

4.(3分)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1分)

5.(3分)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三、文言文每周积累

李将军列传(片断)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

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即李广,汉初名将,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勇猛善战。后在征匈奴时因迷路未能参战,自刎而死。

[2]匈奴大入萧关: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大:大规模。

[3]从:跟从。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此处指匈奴。

[4]用善骑射:因为善于骑射。善:擅长。

[5]尝从行: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尝:曾经。

[6]有所:有„„的事。

[7]而文帝曰:因而文帝说。而:因而。

[8]岂足道哉:那怎么还用说呢。岂:怎么。足:值得、用得着。道:说。

[9]立:登基、即位。

[10]以:因为。行:给予、得到

[11]徙:迁移、调职(多指贬职)。

[12]日以合战:天天与匈奴交战。

[13]为上泣:向皇上哭泣。为:向。

[14]亡:使„„死亡,被杀。

[15]皆以力战为名: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皆:都。以:因为。

[16]使:派遣。中贵人:宦官。勒习:整顿训练。

[17]将:带领。纵:通“从”,随从。

[18]且:将近。

[19]走:奔向。

[20]是必:这一定是。是:指示代词,这。必:一定。

[21]驰:追赶。

[22]亡马:丢弃马。

[23]张:包抄。

[24]生得:生擒。

本周学习重点词:徙、亡、行、使、将、走

“徙”:有两个义项:1、迁移、变化。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

2、调职,多指降职。如“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 汶山。”(《三国演义》)本文中的“徙”就是用的第二个义项。

“亡”:1、逃亡者,逃跑的人。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六国论》);2、丢失,失去。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六国论》);3、逃跑,逃亡。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4、使„„灭亡。如“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将军列传》);5、引申义,死亡。如“今刘表新亡”(《赤壁之战》)。

“行”:1、名词(道路háng)。如“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2、动词走,走路,与止相对。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3、快,将。如“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行为。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行列。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将”:1、奉、承担,后引申为奉养。如“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贼退示官吏》);2、扶。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辞》);3、率领。如“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隆中对》);4、将领,将帅。如“将军百战死”(《木兰辞》);5、将要。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走”,古代的“行”,就是现在的“走”,古代的“走”,现代叫做跑。有两个义项:1、跑,逃跑。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2、奔向。如“窃计欲亡赵走燕”(《烛之武退秦师》)。

“使”:1、叫、让的意思。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奉)使命。如“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三国志》);3、假使。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陇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四、清代文学之《儒林外史》、《红楼梦》

第三章 《儒林外史》

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讽刺小说,作者以严肃的写实态度,高超的讽刺手法,

第一节 生平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生于康熙40年,卒于乾隆19年,安徽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50年中,家门鼎盛”,至其父辈,家道开始衰落。吴敬梓幼年受到儒家思想的严格教育,14岁随嗣父宦游,18岁中秀才。不久,嗣父去世。他为人慷慨好施,轻财重友,不善治生,加上族人乘其父亲病故侵夺遗产,家境急剧败落。33岁时不得不从安徽移家南京。此后生计更为艰难,甚至靠亲友周济度日,但其狂放依旧。经历这一番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对现实和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36岁时,安徽巡抚荐举他应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却“坚以疾笃辞”,并放弃了秀才的学籍,不再参加任何官方考试。乾隆19年,客死扬州旅次。他的著作,除《儒林外史》外,现存《文木山房集》四卷及一些零星诗文。

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才开始创作《儒林外史》,至乾隆14年前后基本完稿,历时10余年。开始

仅以抄本流传,未曾刊刻行世。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8年卧闲草堂本,56回,或以为结尾末一回不是出于作者之手。

第二节 内容分析

一、 描摹了儒林群相,剖析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与人格的扭曲。

范进、周进热中功名,为举业耗费了毕生精力。范进中举,喜极而狂,迷失本性。周进被科举折磨得如痴如狂、迂腐可怜,在省城,去了贡院,见到号板,“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无限的辛酸、悲愤和绝望不溢言表。匡超人、牛浦郎本是纯朴孝顺的农家子弟,后在八股科举熏染下泯灭人性,堕落成诋毁师友、忘恩负义的江湖骗子。

二、写了一些贪官污吏,现实的黑暗,对百姓的同情。

南昌太守王惠刚走马上任,就向人请教搜刮盘剥之术,令百姓睡梦里犹胆颤心惊。高要县知县汤奉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三、反映人道德败坏,口是心非。

严贡生嘴上说从不占人寸丝半栗的便宜,实际却哄吓诈骗,巧取豪夺,连同胞手足的家产也据为己有。张敬斋为了谋取和尚的田产,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杜慎卿当众大骂妇人,背地里却求媒婆寻找“标致”姑娘作妾等。

四、表现世风浇薄,世态炎凉。

周进、范进中举前后,人们的态度。

五、描写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1、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他们藐视封建礼俗,尊重自我个性和理想。

2、“真儒”、“贤人”的形象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面对世风日下、恶俗浇漓的现实,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3、自食其力的市井奇人。王太、盖宽、季遐年、荆元。他们不受名教礼法的约束,保持自己尊严和独立人格。

第三节 艺术特点

一、 结构特色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二、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儒林》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小说史上讽刺艺术的里程碑。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把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

如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文选本的销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后内心又是痛苦的。这种内心的矛盾,深刻揭示了人性和礼教的冲突。

2、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王惠、汤知县等是无情揭露与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对于杜少卿,作者也有批判,说他好坏不分。还有匡超人、周进、范进等对他们发迹前后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同情,有肯定,也有批判讽刺。

3、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容。如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王玉辉怂恿女儿殉夫前后等都是。

三、影响

1、讽刺艺术对后代小说影响。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最大。

2、在国外的影响,现有多种译本,欧美、日本学者对其研究很深入。

第四章 〈红楼梦〉

第一节 生平与版本

一、 生平

字梦阮,好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在江南财势熏天。他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后来被抄家,从此曹家走向没落。他13、14岁时迁到北京,晚年迁到北京西郊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生活异常困顿。大约大乾隆27年,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在除夕之夜“泪尽而逝”。由于曹家是“诗礼之家”,曹雪芹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他写小说《红楼梦》,还擅长诗歌与绘画。可惜诗画散佚,现仅存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二、版本

也叫《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金玉缘》、《大观琐录》。 版本分抄本和刻本两大系统。抄本80回,大约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刻本120回,程高补续书。抄本共有10种,清怡亲王府抄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通称已某本。北京大学藏78回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庚辰本。原大兴刘铨福藏,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甲戊本。《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称梦稿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简称戚序本或戚本,有正本。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序抄本《石头记》,脂宁本或宁本。清蒙古恭王府抄本,王府本。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晋本。舒元炜序本《红楼梦》,舒、藏本或吴藏本。原郑振铎藏残抄本《红楼梦》,郑藏本。还有靖藏本或靖本。还有苏藏本。

第二节 思想内容

一、 表彰女儿才具。

如黛玉、宝钗、探春、凤姐。

二、书写男女情事。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宝黛爱情萌生、发展、成熟和毁灭的过程,以及宝钗与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还写了尤氏两姐妹、司棋、迎春、香菱、凤姐等感情的悲剧。

三、官场的腐败以及家庭的没落。

葫芦僧葫芦案。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

第三节 形象分析

一、 宝玉

1、 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

《西江月》词“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第一。”不爱读书,厌恶科举,否定“文死谏,武死战”。

2、 对女儿的尊重与褒奖。

见了女儿就清爽。认为天地灵气独钟女儿。

3、 多余人。

二、黛玉

1、 敏感多情。2、才华横溢。2、 尖酸刻薄。

三、凤姐

1、 泼辣、香辣

干练,有管家的才能。幽默善言,善于调剂气氛。

2、 酸辣、毒辣

计赚尤二姐,弄权铁栏寺。

第四节 艺术成就

一、 结构特色

网状结构。全书有两条主要情节线索,主线是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副线是贾家的兴衰。其间又穿插许多小的情节线索,相互关联。每个人,每件事几乎都联系着许多人,关联着各种矛盾,厉害关系。如宝玉挨打。

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1、现实主义的结构艺术纲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2、神话做引子。3、整个悲剧的一个插曲。小枯荣象征贾家大枯荣。4、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人物、性格。5、护官符作用。6梦游太虚幻境。暗示众女儿命运。

二、人物形象正邪两赋

没有象其它小说那样把人物类型化、脸谱化,而是按照生活的真实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与多面性。如凤姐能干又毒辣,三姐放荡又刚烈。

三、心理描写细腻传神

如宝玉与黛玉相互猜疑的心理活动。

四、语言

文备众体,里面有诗歌、辞赋、酒令、灯谜、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人物的语言生动,能形神兼备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悲剧力度

比以往小说悲剧意味更浓。

第二章 亲情友情类文章与阅读分析

一、亲情友情类文章概述

亲情友情类文章,同样属于叙事作文,这一类文章的特点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不同人物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的情感世界,通常会通过对比、衬托、铺垫、扬抑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人物丰富的情感。

受亲情友情类的文章自身情感表达的限制,通常在语言的使用上,多具有朴素真实、亲切自然的特点;在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多用衬托、对比、扬抑、铺垫这几种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文章选材上,多采用衬托和对比。另外,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在整篇文章的讲述过程中,会较为重视突出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在亲情友情类文章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通常会重点描述一方的行为,在描写人物行为的过程中,来表现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对方在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从而达到表现文人物之间情感的作用。

二、记叙文阅读

(一)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

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参考答案:

1.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2.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参考答案:

1、(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玉兰花的记忆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6.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3分) 答:

7.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4分)

答:

8.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9.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4分)

①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答:

②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答:

1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3分) 答:

参考答案

6.①乡情 ②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③爱情 ④亲情

7.①与父亲和家人的“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我”的“小家子气”符合“我”的年龄特征)。

8.“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

9.①a“我又闻到花香哦”写出了老师亲切、幽默的形象;b一个“又”字很含蓄,表明送花是经常的事。②形象地写出了“我”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

10.如:花缘、玉兰飘香、美丽的玉兰花。

(三)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

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1)相同:

(2)不同: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3分)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3分)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2分)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竽为叠词即可给分。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飘”不给分。示例:栩栩如生 翩翩似仙 摇摇欲坠„„

4.(3分)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引发感性遐想。(1分)

5.(3分)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三、文言文每周积累

李将军列传(片断)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

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即李广,汉初名将,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勇猛善战。后在征匈奴时因迷路未能参战,自刎而死。

[2]匈奴大入萧关:匈奴大举入侵萧关。大:大规模。

[3]从:跟从。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此处指匈奴。

[4]用善骑射:因为善于骑射。善:擅长。

[5]尝从行:曾经随从皇帝出行。尝:曾经。

[6]有所:有„„的事。

[7]而文帝曰:因而文帝说。而:因而。

[8]岂足道哉:那怎么还用说呢。岂:怎么。足:值得、用得着。道:说。

[9]立:登基、即位。

[10]以:因为。行:给予、得到

[11]徙:迁移、调职(多指贬职)。

[12]日以合战:天天与匈奴交战。

[13]为上泣:向皇上哭泣。为:向。

[14]亡:使„„死亡,被杀。

[15]皆以力战为名: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皆:都。以:因为。

[16]使:派遣。中贵人:宦官。勒习:整顿训练。

[17]将:带领。纵:通“从”,随从。

[18]且:将近。

[19]走:奔向。

[20]是必:这一定是。是:指示代词,这。必:一定。

[21]驰:追赶。

[22]亡马:丢弃马。

[23]张:包抄。

[24]生得:生擒。

本周学习重点词:徙、亡、行、使、将、走

“徙”:有两个义项:1、迁移、变化。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逍遥游》)

2、调职,多指降职。如“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徙之 汶山。”(《三国演义》)本文中的“徙”就是用的第二个义项。

“亡”:1、逃亡者,逃跑的人。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六国论》);2、丢失,失去。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六国论》);3、逃跑,逃亡。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4、使„„灭亡。如“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将军列传》);5、引申义,死亡。如“今刘表新亡”(《赤壁之战》)。

“行”:1、名词(道路háng)。如“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2、动词走,走路,与止相对。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3、快,将。如“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行为。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行列。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将”:1、奉、承担,后引申为奉养。如“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贼退示官吏》);2、扶。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辞》);3、率领。如“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隆中对》);4、将领,将帅。如“将军百战死”(《木兰辞》);5、将要。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走”,古代的“行”,就是现在的“走”,古代的“走”,现代叫做跑。有两个义项:1、跑,逃跑。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2、奔向。如“窃计欲亡赵走燕”(《烛之武退秦师》)。

“使”:1、叫、让的意思。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奉)使命。如“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三国志》);3、假使。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陇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四、清代文学之《儒林外史》、《红楼梦》

第三章 《儒林外史》

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讽刺小说,作者以严肃的写实态度,高超的讽刺手法,

第一节 生平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生于康熙40年,卒于乾隆19年,安徽人。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50年中,家门鼎盛”,至其父辈,家道开始衰落。吴敬梓幼年受到儒家思想的严格教育,14岁随嗣父宦游,18岁中秀才。不久,嗣父去世。他为人慷慨好施,轻财重友,不善治生,加上族人乘其父亲病故侵夺遗产,家境急剧败落。33岁时不得不从安徽移家南京。此后生计更为艰难,甚至靠亲友周济度日,但其狂放依旧。经历这一番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对现实和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36岁时,安徽巡抚荐举他应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却“坚以疾笃辞”,并放弃了秀才的学籍,不再参加任何官方考试。乾隆19年,客死扬州旅次。他的著作,除《儒林外史》外,现存《文木山房集》四卷及一些零星诗文。

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才开始创作《儒林外史》,至乾隆14年前后基本完稿,历时10余年。开始

仅以抄本流传,未曾刊刻行世。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8年卧闲草堂本,56回,或以为结尾末一回不是出于作者之手。

第二节 内容分析

一、 描摹了儒林群相,剖析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与人格的扭曲。

范进、周进热中功名,为举业耗费了毕生精力。范进中举,喜极而狂,迷失本性。周进被科举折磨得如痴如狂、迂腐可怜,在省城,去了贡院,见到号板,“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无限的辛酸、悲愤和绝望不溢言表。匡超人、牛浦郎本是纯朴孝顺的农家子弟,后在八股科举熏染下泯灭人性,堕落成诋毁师友、忘恩负义的江湖骗子。

二、写了一些贪官污吏,现实的黑暗,对百姓的同情。

南昌太守王惠刚走马上任,就向人请教搜刮盘剥之术,令百姓睡梦里犹胆颤心惊。高要县知县汤奉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三、反映人道德败坏,口是心非。

严贡生嘴上说从不占人寸丝半栗的便宜,实际却哄吓诈骗,巧取豪夺,连同胞手足的家产也据为己有。张敬斋为了谋取和尚的田产,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杜慎卿当众大骂妇人,背地里却求媒婆寻找“标致”姑娘作妾等。

四、表现世风浇薄,世态炎凉。

周进、范进中举前后,人们的态度。

五、描写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1、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他们藐视封建礼俗,尊重自我个性和理想。

2、“真儒”、“贤人”的形象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面对世风日下、恶俗浇漓的现实,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3、自食其力的市井奇人。王太、盖宽、季遐年、荆元。他们不受名教礼法的约束,保持自己尊严和独立人格。

第三节 艺术特点

一、 结构特色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二、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它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儒林》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小说史上讽刺艺术的里程碑。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把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

如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文选本的销路。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女儿死后内心又是痛苦的。这种内心的矛盾,深刻揭示了人性和礼教的冲突。

2、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王惠、汤知县等是无情揭露与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对于杜少卿,作者也有批判,说他好坏不分。还有匡超人、周进、范进等对他们发迹前后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同情,有肯定,也有批判讽刺。

3、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容。如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母喜极一命呜呼,王玉辉怂恿女儿殉夫前后等都是。

三、影响

1、讽刺艺术对后代小说影响。对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最大。

2、在国外的影响,现有多种译本,欧美、日本学者对其研究很深入。

第四章 〈红楼梦〉

第一节 生平与版本

一、 生平

字梦阮,好雪芹。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在江南财势熏天。他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后来被抄家,从此曹家走向没落。他13、14岁时迁到北京,晚年迁到北京西郊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生活异常困顿。大约大乾隆27年,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在除夕之夜“泪尽而逝”。由于曹家是“诗礼之家”,曹雪芹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他写小说《红楼梦》,还擅长诗歌与绘画。可惜诗画散佚,现仅存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二、版本

也叫《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金玉缘》、《大观琐录》。 版本分抄本和刻本两大系统。抄本80回,大约在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刻本120回,程高补续书。抄本共有10种,清怡亲王府抄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通称已某本。北京大学藏78回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庚辰本。原大兴刘铨福藏,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甲戊本。《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称梦稿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简称戚序本或戚本,有正本。南京图书馆藏戚蓼生序抄本《石头记》,脂宁本或宁本。清蒙古恭王府抄本,王府本。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晋本。舒元炜序本《红楼梦》,舒、藏本或吴藏本。原郑振铎藏残抄本《红楼梦》,郑藏本。还有靖藏本或靖本。还有苏藏本。

第二节 思想内容

一、 表彰女儿才具。

如黛玉、宝钗、探春、凤姐。

二、书写男女情事。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宝黛爱情萌生、发展、成熟和毁灭的过程,以及宝钗与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还写了尤氏两姐妹、司棋、迎春、香菱、凤姐等感情的悲剧。

三、官场的腐败以及家庭的没落。

葫芦僧葫芦案。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

第三节 形象分析

一、 宝玉

1、 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

《西江月》词“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第一。”不爱读书,厌恶科举,否定“文死谏,武死战”。

2、 对女儿的尊重与褒奖。

见了女儿就清爽。认为天地灵气独钟女儿。

3、 多余人。

二、黛玉

1、 敏感多情。2、才华横溢。2、 尖酸刻薄。

三、凤姐

1、 泼辣、香辣

干练,有管家的才能。幽默善言,善于调剂气氛。

2、 酸辣、毒辣

计赚尤二姐,弄权铁栏寺。

第四节 艺术成就

一、 结构特色

网状结构。全书有两条主要情节线索,主线是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副线是贾家的兴衰。其间又穿插许多小的情节线索,相互关联。每个人,每件事几乎都联系着许多人,关联着各种矛盾,厉害关系。如宝玉挨打。

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1、现实主义的结构艺术纲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2、神话做引子。3、整个悲剧的一个插曲。小枯荣象征贾家大枯荣。4、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人物、性格。5、护官符作用。6梦游太虚幻境。暗示众女儿命运。

二、人物形象正邪两赋

没有象其它小说那样把人物类型化、脸谱化,而是按照生活的真实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与多面性。如凤姐能干又毒辣,三姐放荡又刚烈。

三、心理描写细腻传神

如宝玉与黛玉相互猜疑的心理活动。

四、语言

文备众体,里面有诗歌、辞赋、酒令、灯谜、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人物的语言生动,能形神兼备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悲剧力度

比以往小说悲剧意味更浓。


相关内容

  • 羚羊木雕说课稿
  • 羚羊木雕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羚羊木雕>(边说边写)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 ...

  • 初二阅读理解教案
  •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 八年级作文指导
  • 八年级作文指导教案 训练目标: 1. 学会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表达文章中心. 2. 学会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思想情感. 训练重点: 挖掘细节的魅力,展现人物思想情感. 训练题目: 以"走进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紧贴话题.( ...

  •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
  • 2015沈阳中考作文题目: 今年沈阳中考作文依旧为二选一: 1)半命题作文:_____比天大.比地大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全命题作文:安然握住 2015北京中考作文题目: (一)根据情境,按照要求写作. ...

  • 议论文的结构之并列式
  • 议论文的结构之并列式 一.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鲜明(在首段提出)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新鲜(丰富,最少三个) 3.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清楚(层次分明) 二.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 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 解决问题-- ...

  • 冬天阅读及答案
  • 冬 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象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 ...

  •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之教学分析
  • 小学语文三(下)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 ...

  • 朱自清[冬天]教学设计
  • 一. 朱自清<冬天>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觑.氤氲.新砑.黛痕"等文中字词, 优美语句. 2.能简单概括文中三件事,把握文中的细节描写. 3.品味文章中细腻.自然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范读.听读.朗读等方式充分感知课文,自读 课 ...

  • 九上第三单元
  • 第三单元 教村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 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 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