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西北人口

Northwestpopulation

2007年第6期第28卷

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鑫,李通屏,魏立佳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中国的计划政策三十多年的实施对控制人口数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发生了

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世界109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数据共20项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国家总和生育率的线形回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估计出当前中国在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以此研究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影响,针对严峻的人口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总和生育率;计划生育;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7)06-0059-04

收稿日期:2007-09-01

作者简介:杨鑫(1985-),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及人口经济学。

一、我国生育政策和人口现状概述

自20世纪7O年代初开始,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和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3O多年。针对3O多年来中国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估,在2O世纪9O年代初便有学者予以肖立见,1994),到2O世纪末21世纪关注(吴忠观、

初有更多的学者对生育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李建民、王金营,2000;陈胜利,2001;杨魁孚等,2000),政府有关部门也对此十分重视。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估计过去30多年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分析总和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评估对过去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来对总和生育率的包括社会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影响因素,以及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

控制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最直接的是对妇女生育的控制,因而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便是生育率水平的降低。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2年之前,中国妇三年困难”女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除“

时期外),基本保持在5.0-6.5,而自2O世纪7O年代初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由1971年的5.44下降到1980年的

终稳定在1.7-1.75[2]。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1971年至1998年的28年间,因计划生育因素减少的出生人口数达3.38亿,占同期因计划生育和非计划生育因素共同作用所减少出生人口的54%[3]。我国1971年妇女平均生育

5.44个孩子,如按这个水平不变,我国人口总数到

1998年将增至18.45亿人。而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1998年我国人口控制在12.48亿。再看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中国人口比中央预期少生8000万。1996年定下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落空,“十五规划”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落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2020年)》

量控制在15亿(每年增加1282万),这个人口目标

是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缓解今后老年化的。但我国每年的人口增加数已经持续减少,

2.70;之后80年代的生育水平一直徘徊在2.3-2.8

之间[1];进入90年代,妇女生育水平迅速降低并最

图1人口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7-2005

西北人口

2007年第6期

第28卷

Northwestpopulation

年龄进行等距分组统计,则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要将各组生育率先乘以组距数再相加。

在人口分析和决策中,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有用且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同时又是作为女性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对人口的长期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7]。

关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第一,生育率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社会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第三,经济社会综合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第四,生物学角度的生育率变动原因分析[8]。

因此,我们从联合国人口组织数据库收集到共

到2005年我国的年人口增加数只有768万,只有

1987年的42.83%。根据近年来的人口增加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这个中期的人口增长

目标也很有可能落空。

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的统计,目前全国执行“一孩政策”的人口占35.4%,执行“一孩半”政策的人口占53.6%,“二孩政策”的人口占三孩政策”的人口占1.3%,除35.4%一孩政策9.7%,“

外,53.6%一孩半政策中的一半多一点(第一胎是男孩者)亦只被允许生一孩,也就是说,全国有63.1%的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35.6%的夫妇被允许生二孩,

1.3%的夫妇被允许生三孩。曾毅教授的统计说明完

全按照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只有1.38[4]。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政治、经济、国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赖于人口安全,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的结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考虑到单身人口的和显著上升的不育人口比例(10-15%),普通家庭应该生育2到3个孩子。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相当于掠夺性利用后时代的人口资源[5]。

各方面的资料都显示,我国在成功运用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20多年以后,已经对我国总和生育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但研究其具体的影响程度的资料并不多。为了度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影响,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世界10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总和生育率计量模型,从而得到我国目前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总和生育率,以计算出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

二、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通常为15-49岁)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值[6]。在统计时期长度为1年,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

49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年龄别生育率之和:TFRk=Σx=15fk

109个国家的原始数据中包括因变量:总和生育率。

并从数据库中挑选出各国的经济数据,社会文化数据,生物学和其他数据共20项作为自变量。经济数农业产值;社会文据包括:人均GDP、GDP的对数、化数据包括:识字率、总人口、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总人口的对数、男性识字率、女性识字率;生物学和其他数据包括:女性平均寿命、男性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日耗卡路里、感染艾滋病人数、出生率、死亡率、感染艾滋病率、感染艾滋病率的对数、出生死亡率比。选用SPSS软件对数据作回归分析,经过逐步回归剔除变量后,我们发现选入的总人口数与总和生育率并没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非常接近

0,因此我们剔除掉总人口数量这个数据。

于是我们的最终用于进行回归的数据有20项,如下所示:

Y:家庭平均孩子数;X1:人口密度;X2:城镇人

口;X3:女性平均预期寿命;X4:男性平均寿命;X5:识字率;X6:婴儿死亡率;X7:人均GDP;X8:日耗卡路里;X9:感染艾滋病人数;X10:出生率;X11:死亡率;X12:感染艾滋病率;X13:GDP的对数;X14:感染艾滋病率的对数;X15:出生死亡率;X16:总人口的对数;X17:农业产值;X18:男性识字率;X19:女性识字率

运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了3个变

量,分别为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对该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拟和优度R2检验的值为0.802,修正R2检验的值为

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x),这里k表示年份。0.792,P值小于0.001,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显著,

也就是说明该模型能够通过某国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比值这三个参数较好的估计

fk(x)=Bk(x)/Wk(x),其中Bk(x)和Wk(x)分别是k年x岁育

龄妇女的人数及其生育的婴儿数。如果将育龄妇女按

西北人口

Northwestpopulation

某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Durbin—Watson检验值为

2007年第6期第28卷

期寿命体现了女性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提高了,也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也与总和生育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一般而言,出生死亡率的比值高的国家是拥有大量青壮年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也比较高。

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总和生育率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影响[9],而本文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从生育率变动理论和社会学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生育率变动理论是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的核心,西方学者在进行生育率的宏观分析时,从社会经济总体的城市化、现代化角度分析生育率的变动,建立起了因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伊斯特林等人认为,生育率转变理论的核心是现代化因素,他们所持观点的支撑理由主要是:城市化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而会冲击传统婚育观念;同时就业竞争和生活不安定会促使进城人口推迟婚育年龄;人们脱离乡村转变到城市生活比较容易接受生育控制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R.弗里德曼在《生育率下降理论》中认为生育率下降还存在文化背景的促进和制约因素,在妇女地位低下、缺乏教育和几乎完全隔离的社会里,生育率往往偏高;相反,妇女地位和教育水平较高,并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经济活动,则有利于推行避孕等生育控制方法,生育率往往比较低。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孩子的需求和接受生育控制的意愿。

中间20世纪末最流行的现代西方生育率理论“变量理论”,是现代西方生育率变量理论的主流。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人口学家K.戴维斯(Kings-

社会结构和生leyDevise)和J.布莱克(J.Blake)在《

育率:一种分析框架》最先论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他们指出,人们的生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怀孕和分娩。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中间变阶段:交配、

1.904,说明模型误差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表1

模型

模型检验表

24.181

.000

1.904

拟和优度R2修正拟和优度R2F检验F检验p-valueDurbin-Watson

10.8020.792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自变量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回归系数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这三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即它们都对总和生育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且多重共线性VIF均不大于10,表明各变量之间没有互相影响的关系,符合建立回归模型的要求。

表2

模型常数项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死亡率的比值

系数值

自变量检验和回归系数表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检验13.417

-3.103-5.2684.917

p-value.000.003.000.000

多重共线性

Tolerance.298.277.823

VIF3.3523.6111.215

11.259-.023-.100.288.839.008.019.059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我们得出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方程如下:・・・Y=11.259-0.023Z1-0.1Z2+0.288Z3

其中:Z1为女性识字率;Z2为女性平均预期寿命;Z3为出生死亡率的比值

我们还通过画图功能得到了回归残差直方统计图(图2),可以看到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基本是成正态分布的,因此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是合理的。图3表明总和生育率的回归值和原始数据值之间的关系近似一条45度的直线,说明拟合效果比较好。

图2残差直方图图3数据值Y与估计值X坐标图

量影响生育过程和生育率[10]。他们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11个中间变量,如避孕、初婚年龄、绝育等对生育率变动起最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社会经济因素、中间变量系统和生育率之间的路径关系如图4: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三、模型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一)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我们得出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女性识字率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程度,当女性不再简单沦为生育工具时,家庭平均的孩子个数就比较少。女性平均预

图4路径关系图

资料来源:张爱婷,杜跃平.非政策因素对我国生育率影响的量化分析[J].人口学刊.2006(2).

取稳中有松的政策。针对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逐步接近我国女性的自然生育率。

(2)继续大力提高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变被动地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为主动地降低生育率。并且这项措施还能增加中国家庭生育女孩的意愿,从而平衡中国的男女比例。

(3)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通过立法等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及溺弃女婴等违法行为,扭转男女比例失衡现象。

(4)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间接使生育率自然地降低。

四、结束语

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是异常复杂的,这些因素包括直接和间接等不同的作用方式。通过建立总和生育生育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并由该模型估计出中国2005年在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是2.475,对比自然更替水平和我国当年的总和生育率,证明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有效的起到了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作用。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说明我国必须发展地区社会经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促使人们的意愿生育水平降低,才能预防生育率水平的大幅反弹。本文利用回归方法研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的影响是一次较新的尝试,旨在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讨论。!参考文献:

[1]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2]王金营.1990~2000年中国妇女生育模式及其生育水平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3(4):32~38.

[3]李通屏,李建民.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J].人口与经济,2006(1):1~6.[4]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蔡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25(6):1~7.[6]李永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J].财经科学,2004,18(2):68~72.[7]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4):35.

[8]刘琳.女性社会地位与总和生育率[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22(2):29.[9]王金营,王志成,何云艳,段成荣.中国各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因

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20(2).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国的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中间因素女性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来影响生育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因素才是与生育率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发展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却没有得到同等的改善,那么总和生育率也不会得到预期的降低。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某地区妇女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能够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育率水平,这样比单纯依靠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来调控更有效率。

(二)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研究

我们把我国2005年的数据(国际统计年鉴

2005)中代入上面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方程中可以得

出:2005年数据:Z1:84;Z2:74.1;Z3:1.9375

・・・Y=11.259-0.023Z1-0.1Z2+0.288Z3

・・・=11.259-0.02384-0.174.1+0.2881.9375

=2.475

这说明假如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女性平均孩子个数)应该是2.475,而2005年的总和生育率的统计数据是1.8。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和我国2006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和识字率已经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因为出生率的降低也逐步缩小。受此影响我国的自然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475,略高于自然更替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这表明,即使中国目前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生育率也不会快速上升,人口也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逐渐突现出来,男女比例已经出现了失调的现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已经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的情况;到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1%,已经属于老龄化国家,而预计到2045年我国的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0%;中国的男女性别比例由于性别选择已经达到116.9∶100。

(三)政策建议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有所改变,总体上应该采[10]张爱婷,杜跃平.非政策因素对我国生育率影响的量化分析[J].人口学刊.2006,2.

(下转66页)

特征;其中选择模式①的占31.1%;模式②和⑤占

剩余才有旅游这个种行为或举动的产生,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农民是收入没保障的阶层,低收入、低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旅游算是一件高消费的事。独自创业人员也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个职业还是比较新鲜的职业,并不是传统职业类型。来嘉峪关旅游的医护人员也较少,这与医护人员这个职业缺少闲暇时间有一定关系。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职员比较多,分别占了23.2%和27.21%,主要是因为各事业单位趁暑假期间组织集体出游,调动他们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较多,主要是因为在暑假还没结束学生还处于放假状态。教师多,是因为教师具备了带薪假期这个基本条件。

76.9%。这三种模式在嘉峪关市游客出游空间选择

上主要体现在对目的地组合的选择上。经调查统计,目前去嘉峪关旅游的目的地组合选择至少存在11种组合,基本上都是和甘肃省某些城市或地区(包括河西走廊)以及临近的省份或自治区形成联动,呈线性旅游模式或区域旅游模式。如表4,序号为1的就是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序号2到11的目的地选择为线性旅游模式,总体上选择序号为3的组合的游客比较多,这跟实际情况也符合,一些旅行社在旅游促销时就把嘉峪关、敦煌和新疆连成整条线,形成统一产品来开发和经营。!

4.嘉峪关市游客行为空间模式

根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资料(1999年),全国四分之一的国内旅游者为一日游者,四分之三的为多日游游客。与全国国内旅游状况相比,选择短线旅和中程游的比较多,远程旅游的仅占1.5%。距离衰减作用特别明显。

根据Stewart和Vogt构造的5种类型的旅行线

[4]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19、23.

[2]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地空间结构演

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以敦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3]郭剑英.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为例[D].2003.兰州:兰州大学图书馆.

路模式:①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②线形旅游模式、

③营区基地模式、④旅行链模式、⑤区域游模式。嘉峪关市游客行为空间模式具备①、②、⑤三种模式的

[4]Stewart,S.I.Vogt,C.A.Multi—DestinationTripPatter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2):458-461.

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TravelingpopulationofJiayuguanCity

ZHENGFang,WANGNai-ang,LIGang,HOUYing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

Abstract: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sandquestionnairesabouttouristsofJiayuguanCity,weuseexceltodealwiththeorig-inaldataandmakeanalysisforthem.Thispapermadeastudyonthespatial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domestictourismmarketofJiayuguanCity.Andwecometotheseconclusions:tourismmarketofJiayuguanisnotconcentrativeassomeotherscenicspotsorcities.Sex,age,career,salaryoftouristsarealsoincluded.Besides,thispaperhasconcludedthatJiayuguan`stouristsmainlychoosesingle,linearandregionaltourismdestinationpattern.Keywords:traveling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populationquality,Jiayuguan

(上接62页)

Empiricalanalysisonthefactorsoftotalfertilityrate

YANGXin,LITong-pin,WEILI-jia

(SchoolofEconomic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

Abstract:Familyplanningplaysaveryactivepartincontrollingthepopulationsizeinchinaforthirtyyears,butthepolicyhasresultintremendouschangeinpopulationstructure,qualityandinfluencefactoroffertilityrate.ThistextconstructslinearregressionmodelofChinesetotalfertilityratethroughregressionanalysison109countries'20statisticaldata,suchasperGDP,womenliteraterate,womenmeanlifetime.ThenestimateChinesenaturalfertilityratebasingonlinearregressionmodel,tostudytheeffectsofpresentfamilyplanningonChinesetotalfertilityrate,toproposesuggestionandcountermeasureonse-verepopulationproblem.

Keywords:totalfertilityrate;birthcontrol;regressionanalysis

西北人口

Northwestpopulation

2007年第6期第28卷

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鑫,李通屏,魏立佳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中国的计划政策三十多年的实施对控制人口数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发生了

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世界109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数据共20项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国家总和生育率的线形回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估计出当前中国在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以此研究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影响,针对严峻的人口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总和生育率;计划生育;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7)06-0059-04

收稿日期:2007-09-01

作者简介:杨鑫(1985-),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及人口经济学。

一、我国生育政策和人口现状概述

自20世纪7O年代初开始,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和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3O多年。针对3O多年来中国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估,在2O世纪9O年代初便有学者予以肖立见,1994),到2O世纪末21世纪关注(吴忠观、

初有更多的学者对生育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李建民、王金营,2000;陈胜利,2001;杨魁孚等,2000),政府有关部门也对此十分重视。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估计过去30多年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分析总和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评估对过去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来对总和生育率的包括社会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影响因素,以及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

控制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最直接的是对妇女生育的控制,因而生育政策的直接作用便是生育率水平的降低。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2年之前,中国妇三年困难”女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除“

时期外),基本保持在5.0-6.5,而自2O世纪7O年代初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由1971年的5.44下降到1980年的

终稳定在1.7-1.75[2]。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1971年至1998年的28年间,因计划生育因素减少的出生人口数达3.38亿,占同期因计划生育和非计划生育因素共同作用所减少出生人口的54%[3]。我国1971年妇女平均生育

5.44个孩子,如按这个水平不变,我国人口总数到

1998年将增至18.45亿人。而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1998年我国人口控制在12.48亿。再看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中国人口比中央预期少生8000万。1996年定下的2000年13亿人口目标落空,“十五规划”的2005年13.3亿人口目标落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2020年)》

量控制在15亿(每年增加1282万),这个人口目标

是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缓解今后老年化的。但我国每年的人口增加数已经持续减少,

2.70;之后80年代的生育水平一直徘徊在2.3-2.8

之间[1];进入90年代,妇女生育水平迅速降低并最

图1人口增长趋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7-2005

西北人口

2007年第6期

第28卷

Northwestpopulation

年龄进行等距分组统计,则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要将各组生育率先乘以组距数再相加。

在人口分析和决策中,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有用且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同时又是作为女性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对人口的长期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7]。

关于生育率的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第一,生育率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社会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第三,经济社会综合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第四,生物学角度的生育率变动原因分析[8]。

因此,我们从联合国人口组织数据库收集到共

到2005年我国的年人口增加数只有768万,只有

1987年的42.83%。根据近年来的人口增加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这个中期的人口增长

目标也很有可能落空。

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毅的统计,目前全国执行“一孩政策”的人口占35.4%,执行“一孩半”政策的人口占53.6%,“二孩政策”的人口占三孩政策”的人口占1.3%,除35.4%一孩政策9.7%,“

外,53.6%一孩半政策中的一半多一点(第一胎是男孩者)亦只被允许生一孩,也就是说,全国有63.1%的夫妇只被允许生一孩,35.6%的夫妇被允许生二孩,

1.3%的夫妇被允许生三孩。曾毅教授的统计说明完

全按照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只有1.38[4]。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政治、经济、国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赖于人口安全,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的结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考虑到单身人口的和显著上升的不育人口比例(10-15%),普通家庭应该生育2到3个孩子。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相当于掠夺性利用后时代的人口资源[5]。

各方面的资料都显示,我国在成功运用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20多年以后,已经对我国总和生育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但研究其具体的影响程度的资料并不多。为了度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影响,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世界10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总和生育率计量模型,从而得到我国目前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总和生育率,以计算出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

二、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通常为15-49岁)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值[6]。在统计时期长度为1年,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

49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年龄别生育率之和:TFRk=Σx=15fk

109个国家的原始数据中包括因变量:总和生育率。

并从数据库中挑选出各国的经济数据,社会文化数据,生物学和其他数据共20项作为自变量。经济数农业产值;社会文据包括:人均GDP、GDP的对数、化数据包括:识字率、总人口、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总人口的对数、男性识字率、女性识字率;生物学和其他数据包括:女性平均寿命、男性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日耗卡路里、感染艾滋病人数、出生率、死亡率、感染艾滋病率、感染艾滋病率的对数、出生死亡率比。选用SPSS软件对数据作回归分析,经过逐步回归剔除变量后,我们发现选入的总人口数与总和生育率并没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非常接近

0,因此我们剔除掉总人口数量这个数据。

于是我们的最终用于进行回归的数据有20项,如下所示:

Y:家庭平均孩子数;X1:人口密度;X2:城镇人

口;X3:女性平均预期寿命;X4:男性平均寿命;X5:识字率;X6:婴儿死亡率;X7:人均GDP;X8:日耗卡路里;X9:感染艾滋病人数;X10:出生率;X11:死亡率;X12:感染艾滋病率;X13:GDP的对数;X14:感染艾滋病率的对数;X15:出生死亡率;X16:总人口的对数;X17:农业产值;X18:男性识字率;X19:女性识字率

运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了3个变

量,分别为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对该模型的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拟和优度R2检验的值为0.802,修正R2检验的值为

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x),这里k表示年份。0.792,P值小于0.001,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显著,

也就是说明该模型能够通过某国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比值这三个参数较好的估计

fk(x)=Bk(x)/Wk(x),其中Bk(x)和Wk(x)分别是k年x岁育

龄妇女的人数及其生育的婴儿数。如果将育龄妇女按

西北人口

Northwestpopulation

某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Durbin—Watson检验值为

2007年第6期第28卷

期寿命体现了女性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提高了,也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也与总和生育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一般而言,出生死亡率的比值高的国家是拥有大量青壮年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也比较高。

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总和生育率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影响[9],而本文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从生育率变动理论和社会学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生育率变动理论是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的核心,西方学者在进行生育率的宏观分析时,从社会经济总体的城市化、现代化角度分析生育率的变动,建立起了因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伊斯特林等人认为,生育率转变理论的核心是现代化因素,他们所持观点的支撑理由主要是:城市化促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而会冲击传统婚育观念;同时就业竞争和生活不安定会促使进城人口推迟婚育年龄;人们脱离乡村转变到城市生活比较容易接受生育控制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R.弗里德曼在《生育率下降理论》中认为生育率下降还存在文化背景的促进和制约因素,在妇女地位低下、缺乏教育和几乎完全隔离的社会里,生育率往往偏高;相反,妇女地位和教育水平较高,并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经济活动,则有利于推行避孕等生育控制方法,生育率往往比较低。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孩子的需求和接受生育控制的意愿。

中间20世纪末最流行的现代西方生育率理论“变量理论”,是现代西方生育率变量理论的主流。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人口学家K.戴维斯(Kings-

社会结构和生leyDevise)和J.布莱克(J.Blake)在《

育率:一种分析框架》最先论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他们指出,人们的生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怀孕和分娩。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中间变阶段:交配、

1.904,说明模型误差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表1

模型

模型检验表

24.181

.000

1.904

拟和优度R2修正拟和优度R2F检验F检验p-valueDurbin-Watson

10.8020.792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自变量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回归系数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这三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即它们都对总和生育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且多重共线性VIF均不大于10,表明各变量之间没有互相影响的关系,符合建立回归模型的要求。

表2

模型常数项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死亡率的比值

系数值

自变量检验和回归系数表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检验13.417

-3.103-5.2684.917

p-value.000.003.000.000

多重共线性

Tolerance.298.277.823

VIF3.3523.6111.215

11.259-.023-.100.288.839.008.019.059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我们得出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方程如下:・・・Y=11.259-0.023Z1-0.1Z2+0.288Z3

其中:Z1为女性识字率;Z2为女性平均预期寿命;Z3为出生死亡率的比值

我们还通过画图功能得到了回归残差直方统计图(图2),可以看到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基本是成正态分布的,因此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是合理的。图3表明总和生育率的回归值和原始数据值之间的关系近似一条45度的直线,说明拟合效果比较好。

图2残差直方图图3数据值Y与估计值X坐标图

量影响生育过程和生育率[10]。他们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11个中间变量,如避孕、初婚年龄、绝育等对生育率变动起最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社会经济因素、中间变量系统和生育率之间的路径关系如图4:

资料来源:SPSS软件输出结果整理

三、模型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一)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我们得出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女性识字率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程度,当女性不再简单沦为生育工具时,家庭平均的孩子个数就比较少。女性平均预

图4路径关系图

资料来源:张爱婷,杜跃平.非政策因素对我国生育率影响的量化分析[J].人口学刊.2006(2).

取稳中有松的政策。针对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逐步接近我国女性的自然生育率。

(2)继续大力提高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变被动地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为主动地降低生育率。并且这项措施还能增加中国家庭生育女孩的意愿,从而平衡中国的男女比例。

(3)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通过立法等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以及溺弃女婴等违法行为,扭转男女比例失衡现象。

(4)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间接使生育率自然地降低。

四、结束语

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是异常复杂的,这些因素包括直接和间接等不同的作用方式。通过建立总和生育生育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女性识字率、女性平均寿命和出生死亡率的比值。并由该模型估计出中国2005年在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是2.475,对比自然更替水平和我国当年的总和生育率,证明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有效的起到了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作用。人口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说明我国必须发展地区社会经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促使人们的意愿生育水平降低,才能预防生育率水平的大幅反弹。本文利用回归方法研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的影响是一次较新的尝试,旨在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讨论。!参考文献:

[1]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2]王金营.1990~2000年中国妇女生育模式及其生育水平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3(4):32~38.

[3]李通屏,李建民.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J].人口与经济,2006(1):1~6.[4]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蔡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25(6):1~7.[6]李永胜.人口预测中的模型选择与参数认定[J].财经科学,2004,18(2):68~72.[7]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4):35.

[8]刘琳.女性社会地位与总和生育率[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22(2):29.[9]王金营,王志成,何云艳,段成荣.中国各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因

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20(2).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国的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中间因素女性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来影响生育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因素才是与生育率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发展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却没有得到同等的改善,那么总和生育率也不会得到预期的降低。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高某地区妇女的生活和文化水平,能够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育率水平,这样比单纯依靠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来调控更有效率。

(二)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研究

我们把我国2005年的数据(国际统计年鉴

2005)中代入上面总和生育率的回归方程中可以得

出:2005年数据:Z1:84;Z2:74.1;Z3:1.9375

・・・Y=11.259-0.023Z1-0.1Z2+0.288Z3

・・・=11.259-0.02384-0.174.1+0.2881.9375

=2.475

这说明假如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女性平均孩子个数)应该是2.475,而2005年的总和生育率的统计数据是1.8。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和我国2006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和识字率已经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因为出生率的降低也逐步缩小。受此影响我国的自然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475,略高于自然更替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这表明,即使中国目前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生育率也不会快速上升,人口也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逐渐突现出来,男女比例已经出现了失调的现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已经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的情况;到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总人口的11%,已经属于老龄化国家,而预计到2045年我国的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0%;中国的男女性别比例由于性别选择已经达到116.9∶100。

(三)政策建议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有所改变,总体上应该采[10]张爱婷,杜跃平.非政策因素对我国生育率影响的量化分析[J].人口学刊.2006,2.

(下转66页)

特征;其中选择模式①的占31.1%;模式②和⑤占

剩余才有旅游这个种行为或举动的产生,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农民是收入没保障的阶层,低收入、低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旅游算是一件高消费的事。独自创业人员也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个职业还是比较新鲜的职业,并不是传统职业类型。来嘉峪关旅游的医护人员也较少,这与医护人员这个职业缺少闲暇时间有一定关系。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职员比较多,分别占了23.2%和27.21%,主要是因为各事业单位趁暑假期间组织集体出游,调动他们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较多,主要是因为在暑假还没结束学生还处于放假状态。教师多,是因为教师具备了带薪假期这个基本条件。

76.9%。这三种模式在嘉峪关市游客出游空间选择

上主要体现在对目的地组合的选择上。经调查统计,目前去嘉峪关旅游的目的地组合选择至少存在11种组合,基本上都是和甘肃省某些城市或地区(包括河西走廊)以及临近的省份或自治区形成联动,呈线性旅游模式或区域旅游模式。如表4,序号为1的就是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序号2到11的目的地选择为线性旅游模式,总体上选择序号为3的组合的游客比较多,这跟实际情况也符合,一些旅行社在旅游促销时就把嘉峪关、敦煌和新疆连成整条线,形成统一产品来开发和经营。!

4.嘉峪关市游客行为空间模式

根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资料(1999年),全国四分之一的国内旅游者为一日游者,四分之三的为多日游游客。与全国国内旅游状况相比,选择短线旅和中程游的比较多,远程旅游的仅占1.5%。距离衰减作用特别明显。

根据Stewart和Vogt构造的5种类型的旅行线

[4]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19、23.

[2]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地空间结构演

变[J].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以敦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3]郭剑英.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为例[D].2003.兰州:兰州大学图书馆.

路模式:①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②线形旅游模式、

③营区基地模式、④旅行链模式、⑤区域游模式。嘉峪关市游客行为空间模式具备①、②、⑤三种模式的

[4]Stewart,S.I.Vogt,C.A.Multi—DestinationTripPatter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2):458-461.

A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TravelingpopulationofJiayuguanCity

ZHENGFang,WANGNai-ang,LIGang,HOUYing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

Abstract: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sandquestionnairesabouttouristsofJiayuguanCity,weuseexceltodealwiththeorig-inaldataandmakeanalysisforthem.Thispapermadeastudyonthespatial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domestictourismmarketofJiayuguanCity.Andwecometotheseconclusions:tourismmarketofJiayuguanisnotconcentrativeassomeotherscenicspotsorcities.Sex,age,career,salaryoftouristsarealsoincluded.Besides,thispaperhasconcludedthatJiayuguan`stouristsmainlychoosesingle,linearandregionaltourismdestinationpattern.Keywords:traveling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populationquality,Jiayuguan

(上接62页)

Empiricalanalysisonthefactorsoftotalfertilityrate

YANGXin,LITong-pin,WEILI-jia

(SchoolofEconomic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

Abstract:Familyplanningplaysaveryactivepartincontrollingthepopulationsizeinchinaforthirtyyears,butthepolicyhasresultintremendouschangeinpopulationstructure,qualityandinfluencefactoroffertilityrate.ThistextconstructslinearregressionmodelofChinesetotalfertilityratethroughregressionanalysison109countries'20statisticaldata,suchasperGDP,womenliteraterate,womenmeanlifetime.ThenestimateChinesenaturalfertilityratebasingonlinearregressionmodel,tostudytheeffectsofpresentfamilyplanningonChinesetotalfertilityrate,toproposesuggestionandcountermeasureonse-verepopulationproblem.

Keywords:totalfertilityrate;birthcontrol;regressionanalysis


相关内容

  •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文献述评 彭真善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本文查阅和梳理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归纳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重视实证分析轻视规范分析;二是现有文献重视宏观或中观的经济变量 ...

  • "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评述
  • 摘要: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与德国的构成要件理论都是以费尔巴哈的Thatbestand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继承了费氏Thatbestand理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构建了今天占通说地位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以贝林为代表的古典犯 ...

  • 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摘要:近日,东北地区人口减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人口流失情况突出,持续多年人口净流出,平均每年净流出人口总量约为200万人.同时,东北地区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全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危机的警报已经拉响,并以严重威胁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口变动:回归分析:经济增长 一. ...

  •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 第8卷第4期2010年8月 Journal of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outhweMAgricuh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8.NO.4 ALlg.2010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与减值的比较研究 兰小,彭珏,林杨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 ...

  •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 作者简介:黄伊星(199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经济学硕士,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摘 要:本文从关于人口红利的认识.人口红利的测量.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十几年来的中国学者做的较为重要的研究做了梳理,并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研究做出了未来需要进一 ...

  •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逆淘汰?
  • 作者:尹银邬沧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年03期 所谓人口逆淘汰,是指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高素质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低素质人口比例增大的一种人口再生产现象或模式."人口逆淘汰"在中国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使中国处于一个人口逆淘汰的过程中,或者说 ...

  • 谨慎性原则浅析
  • 谨慎性原则浅析 --原理及应用 研究目的 通过对会计工作的谨慎性原则的历史起源.具体内涵和实际应用的了解,加深我们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利弊的认识.进而以学习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契机,郑重承诺: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一.谨慎性原则的原理及发展 谨慎性原则历史 ...

  • 初次到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次到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作者:管玉梅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2期 摘要:初次到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探查更广,由到访旅行积累起来的经历,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变得更加客观.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形 ...

  • 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西方管理哲学优秀毕业论文
  • 点击进入:优秀毕业论文集 欢迎您! 目录在标签里下载就能看到-- 摘 要 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西方"管理理论的丛林"这一现 象着眼,来探讨现代西方管理哲学在哲学观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对管理理论带来的深刻影响.由于现代西方管理哲学在哲学观上是直接受到现代西方哲学影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