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叶有关的各种传说

(一)18棵御茶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二)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 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高,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风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风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风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风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三)神农尝茶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伫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大红袍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莱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早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入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芽,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五)贡茶珍品

一天,有位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正遇天心庙老方丈下山化缘,就叫人把他抬回庙中。方丈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泡开,端给秀才说:"你喝上几碗,慢慢就会好的。"秀才又冷又渴,接过碗就喝,几口下肚,但觉涩中带甘,香沁心肺,消疲生津,再喝之后,腹胀减退,烦躁渐消,精神为之一爽,如此歇息几天后,基本康复,就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修整庙宇,再塑金身!"

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驸马。秀才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一天,皇上见他闷闷不乐,便问情由,秀才从实奏禀。皇上感其报恩心切,便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视察。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随从前呼后拥,一路鸣锣开道,离开了京城。这可忙煞了沿途官员。状元一到天心庙前立即下马,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老方丈别来无恙!本官特来报答老方丈大恩大德!"方丈又惊又喜,双手合掌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状元公不必介怀,阿弥陀佛!"寒暄之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老方丈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过象鼻岩到山脚,再向西行,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就登上了九龙窠。但见九座岩峰像九条龙盘绕在沟壑峭壁之间,谷里云雾弥漫,泉水淙淙,凉风习习,三棵茶树像三位老翁,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屹立在山腰上,吐着一簇簇嫩绿的芽梢,带着慈祥的微笑俯视着大家,这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状元流连忘返,直至夕阳西下,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庙内。

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击鼓鸣钟,浩浩荡荡来到九龙窠。和尚们焚香点烛,钟钹齐鸣,合掌念经,唱起香赞,大家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然后让几人攀登采茶。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此后,状元差人把天心庙整修一新,又塑了菩萨金身,了却了心愿。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忙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逐渐复原了。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历史不断前进,朝代累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也妄想霸占此树,幸未得逞。现在三棵大红袍还有两棵健在,枝干挺拔,叶片油绿,并在周围繁生了部分茶丛。武夷山区的人们,正在努力保存这稀世珍品。

(六)陆羽煎茶

唐宋时期茶风极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僧道等均以尚茶为荣,对品茶十分讲究,因而出现了一大批品饮的行家里手。

据说,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辨别所喝是什么茶,沏茶用的是何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召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叶,赐与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旁人煎的,就感到淡薄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准测。"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出寻访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然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茶饼,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何在?"皇帝见状惊问:"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七)邵大师砸壶

传说,在清代,江浙一代有名有一个茶壶制作大师,姓邵,人称邵大师,也叫邵大亨,此人不但茶壶做得美妙绝伦,而且为人慷慨、豪爽、正气。有意气相投者,他所做的茶壶可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一次,苏州某巡抚好不容易觅得一邵壶,珍惜万分。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邵大亨"壶跌落摔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其哭叫之声凄凄惨惨传遍水面。这时,正好邵大师也和家人、朋友划船在水中赏月,闻得缘由,便说自己船上有好壶,叫巡抚过船来看壶。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上好茶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立即垂涎三尺半。邵大师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巡抚可其从十六把壶中任挑选一件"相赠".巡抚从其言,得壶而去。巡抚一走,劭大师便把余下的十五把壶统统砸碎,忿忿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八)"竹叶青"茶

不少人知道有竹叶青酒,但知道竹叶青茶的人为数就不多了。

竹叶青是采自峨眉山的明前茶,其外形润且紧细均整,扁平光滑,呈竹叶型,一旗一枪,煞是精致,茶汤黄绿明亮,带栗香,滋味鲜醇高爽,经久耐泡。那么,其茶名是怎样得来呢?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报道,1964年陈毅陪周总理出访亚非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同志度假峨眉山。在万年寺,当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陈毅一列。陈老总品后便问:"这里啥茶?很不错嘛!"告之乃寺中自产的无名茶,有人趁势建议陈老总给起个名字。陈老总沉吟片刻,说道:"这茶泡开之后如竹叶,汤色亦如竹之翠绿,味道也如苦竹叶清香回甜,我看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的芳名便不胫而走。

(一)18棵御茶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二)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 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高,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风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风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风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风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三)神农尝茶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伫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大红袍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莱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早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入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芽,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五)贡茶珍品

一天,有位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正遇天心庙老方丈下山化缘,就叫人把他抬回庙中。方丈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泡开,端给秀才说:"你喝上几碗,慢慢就会好的。"秀才又冷又渴,接过碗就喝,几口下肚,但觉涩中带甘,香沁心肺,消疲生津,再喝之后,腹胀减退,烦躁渐消,精神为之一爽,如此歇息几天后,基本康复,就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修整庙宇,再塑金身!"

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驸马。秀才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一天,皇上见他闷闷不乐,便问情由,秀才从实奏禀。皇上感其报恩心切,便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视察。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随从前呼后拥,一路鸣锣开道,离开了京城。这可忙煞了沿途官员。状元一到天心庙前立即下马,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老方丈别来无恙!本官特来报答老方丈大恩大德!"方丈又惊又喜,双手合掌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状元公不必介怀,阿弥陀佛!"寒暄之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老方丈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过象鼻岩到山脚,再向西行,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就登上了九龙窠。但见九座岩峰像九条龙盘绕在沟壑峭壁之间,谷里云雾弥漫,泉水淙淙,凉风习习,三棵茶树像三位老翁,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屹立在山腰上,吐着一簇簇嫩绿的芽梢,带着慈祥的微笑俯视着大家,这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状元流连忘返,直至夕阳西下,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庙内。

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击鼓鸣钟,浩浩荡荡来到九龙窠。和尚们焚香点烛,钟钹齐鸣,合掌念经,唱起香赞,大家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然后让几人攀登采茶。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此后,状元差人把天心庙整修一新,又塑了菩萨金身,了却了心愿。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忙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逐渐复原了。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历史不断前进,朝代累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也妄想霸占此树,幸未得逞。现在三棵大红袍还有两棵健在,枝干挺拔,叶片油绿,并在周围繁生了部分茶丛。武夷山区的人们,正在努力保存这稀世珍品。

(六)陆羽煎茶

唐宋时期茶风极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僧道等均以尚茶为荣,对品茶十分讲究,因而出现了一大批品饮的行家里手。

据说,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辨别所喝是什么茶,沏茶用的是何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代宗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召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叶,赐与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茶。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摸摸长须笑答;"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旁人煎的,就感到淡薄如水了。"皇帝听罢,问陆羽现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准测。"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出寻访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浙江吴兴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然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茶饼,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接着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陆羽的字)何在?"皇帝见状惊问:"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七)邵大师砸壶

传说,在清代,江浙一代有名有一个茶壶制作大师,姓邵,人称邵大师,也叫邵大亨,此人不但茶壶做得美妙绝伦,而且为人慷慨、豪爽、正气。有意气相投者,他所做的茶壶可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一次,苏州某巡抚好不容易觅得一邵壶,珍惜万分。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邵大亨"壶跌落摔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其哭叫之声凄凄惨惨传遍水面。这时,正好邵大师也和家人、朋友划船在水中赏月,闻得缘由,便说自己船上有好壶,叫巡抚过船来看壶。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上好茶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立即垂涎三尺半。邵大师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巡抚可其从十六把壶中任挑选一件"相赠".巡抚从其言,得壶而去。巡抚一走,劭大师便把余下的十五把壶统统砸碎,忿忿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八)"竹叶青"茶

不少人知道有竹叶青酒,但知道竹叶青茶的人为数就不多了。

竹叶青是采自峨眉山的明前茶,其外形润且紧细均整,扁平光滑,呈竹叶型,一旗一枪,煞是精致,茶汤黄绿明亮,带栗香,滋味鲜醇高爽,经久耐泡。那么,其茶名是怎样得来呢?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报道,1964年陈毅陪周总理出访亚非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同志度假峨眉山。在万年寺,当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陈毅一列。陈老总品后便问:"这里啥茶?很不错嘛!"告之乃寺中自产的无名茶,有人趁势建议陈老总给起个名字。陈老总沉吟片刻,说道:"这茶泡开之后如竹叶,汤色亦如竹之翠绿,味道也如苦竹叶清香回甜,我看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的芳名便不胫而走。


相关内容

  • 四川大邑鹤鸣茶
  • 四川是我国栽培茶叶最早的地区之一."饮仔四川",说的是酒,实际上川中茶俗之浓远远超过了 酒.巴山蜀水茶园成片,给"绿色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九峰之民多种茶,山山栉比千万家."然而川茶佳品之最,非蒙顶莫属.蒙山横跨名山.雅安两县,与峨眉山 ...

  • 大红袍名响不怕拼
  • 现今弥漫于市场的大红袍,可以说有四层含义,一是指大红袍母树所产大红袍茶:二是指由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的纯种大红袍:三是指由武夷岩茶群体拼配出的大红袍茶:四就是,在北方,茶商将武夷岩茶统一包装成大红袍. 如果我问您什么是大红袍茶,您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太奇怪.大红袍谁不知道,您甚至还可以给我讲讲有关大 ...

  •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 ...

  •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 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 ...

  •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历史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 ...

  • 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第3卷第1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Vol.3No.1JOURNALOFTOURISMCOLLEGEOFZHEJIANG2007年3月March2007 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董捷1,沈国斐2,卢静怡1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 ...

  • 浅谈中国茶文化
  • 浅谈中国茶文化 -----叶建亮 南昌大学 摘要:"茶"一个对世界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字.它是世界上被饮用最多的饮品.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寻常百姓家到政府机关部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无不有着茶文化的印记.本文将以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中国的茶文化. 关键词:起源: ...

  • 茶叶知识大全----很全面的介绍
  •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产长江以南各地,其中茶属Camellia和树属Schima等均极富经济价值.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叶,革质,无托叶:花常两性,稀单性,单生或数朵聚生,腋生或顶生:萼片5-7,覆瓦状排列:花瓣通常5,稀4至多数,覆瓦 ...

  • 炎帝神农氏之茶乡缘
  •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传说中的神人.据<史记> 等古籍记载,炎帝姓伊吾,名石年.母为有娇氏女,名曰女登, 于烈山(今湖北随县)生炎帝,长于姜水,因此文书上又说他姓 姜,号烈山氏或厉山氏.连山氏.炎帝先都陈(今河南淮阳县), 再迁鲁,都曲阜,管辖着南到交趾(今岭南一带).北到幽都( ...